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史学理论

  • 走进中国城市内部

    作者:王笛

    《走进中国城市内部:从社会的最底层看历史》作者以简明清新的笔调,展示出西方思潮与本土文化的冲突、精英阶层与底层民众的冲突、国家权力与社会功能的冲突,不但表达了对民众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的认同、对国家权力无限膨胀的担忧,还借由某个或某些特定的公共空间,在时代变迁的历史画卷中,描绘出自己对于历史与现实、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 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

    作者:孔多塞(Marquis de Condo

    本书是孔多塞一生最重要、也是最后一部著作。这部书将人类历史分为十个时代,彰显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历史观:历史是人类理性觉醒的产物,是人类理性不断解放的过程,历史进步的阶段基本上就对应于人类理性发展的阶段,而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自由的增长本身也是自然的,因此人们有理由对于未来寄予无穷的信心和希望。 本书被后世公认为代表着启蒙运动理论和思想的一个高峰,孔多塞也被视为西方历史哲学中历史进步观的奠基者之一。
  • 历史学与文化理论

    作者:[英] 西蒙·冈恩

    本书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全面检讨了近年来日益浸入历史学研究领域的文化理论。对福柯、布尔迪厄、巴特勒、斯皮瓦克等人的思想在当代历史学研究中的影响进行审视,思考诸如权力、身份认同、现代性、后殖民主义等不容忽视而又充满争议的文化理论的实质如何,从何而来,当代历史学如何受到这些文化理论的冲击,历史学家又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加深对于过去的理解。 本书对于近年来文化理论的介绍简明、深入而又全面,为了解这些理论对当代历史学研究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在未来的可能发展趋向提供了可靠的指南。
  • 时间.空间.书写

    作者:王笛

    《时间空间书写》文章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我们既可以观察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冲突,以及日常生活中所遭受的身体和疾病问题,也可以看到人们关于人种、优生、再婚的认识。这些认识,总是与政治纠葛在一起。由此我们看到,无论研究多么具体的日常生活或生命身体问题,其实都不可避免地进入国家与地方政治的讨论。
  • 历史主义与历史理论

    作者:黄进兴

    本书包括两个单元:“历史主义”与“历史理论”。“历史主义”原是作者就读台大史研所的硕士论文经补充修改而成。“历史理论”主要涉及“分析式历史哲学”的讨论。
  • 历史与当下(第二辑)

    作者:华东师大

    当下,历史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对历史事实的探讨,而是需要一种更宜批判性和更具分析能力的眼光重新审视往昔历史思想,以期真正达到“评判过去、教导现在、以利于未来”之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史学与史学思想的人已不仅仅是历史学家了,而是关心人类命运的知识分子群体。诚言,历史学和其他学科一样,也遭遇到全球化的问题,全球化在本质上寻求的是共性,因崦也谅忽略了具性,这种个性表现在史学上就是民族性,也就说全球化迫使历史学家注重普遍史的研究。 这种比较研究,首先要注意是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我们在这里不考虚历史比较研究的具体类型,只从时间的可比性和内容的可比性来考察为什么中西史学思想比较研究在历史学领域内富有很大的价值。
  • 当代西方史学流派

    作者:徐浩,侯建新

    本书涵盖了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史学的两大写作范式,以年鉴学派为代表的社会科范式和以后现代主义为代表的叙事范式。为此,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研究,一是纵向的历史维度,考察兰克学派的“旧史学”如何转变为年鉴学派的“新史学”,新史学如何在欧美产生、传播,如何沦为“旧的新史学”,“新的新史学”即后现代主义史学等流派又如何应运而生。二是横向的流派维度,探讨年鉴学派、新社会史、计量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比较史学、心理史学、经济-社会史、医学社会史、环境史、后现代主义史学和性别史等史学流派的理论诉求,关注其异彩纷呈的历史写作实践。
  • 中层理论

    作者:杨念群

    中层理论的建构对于中国史研究的意义至少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尽量可使我们摆脱宏大叙事的纠缠。目前许多历史著作行文叙述总是宏阔而不细致,概论式的判断比比皆是,本质主义式的断语草草形成,里边唯独看不到日常生活状态下人的踪迹,人变成了冷冰冰的趋势与规律的符号表征。二是讨论如何改变史界只拉车不看路式的工匠型治史方式。作者新刊长序,收入其近十年的反思,趋向更加圆融的历史叙事。
  • 新文化史

    作者:周兵

    《新文化史:历史学的"文化转向"》分为新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新文化史家与新文化史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三个维度的转向;转向:1980年代;新文化史的三个理论来源;微观史学与新文化史;精彩纷呈的文化史;彼得·伯克与新文化史;林·亨特与新文化史;娜塔莉·泽蒙·戴维斯与新文化史;罗伯特·达恩顿与新文化史;罗杰·夏蒂埃与新文化史等。
  • 史料五讲

    作者:齐世荣

    《史料五讲》的主要内容包括:略说文孛史料的两类:官府文书和私家记载;看待官书和私记史料价值的三种观点;陈垣、陈寅恪对史料的认识与运用;余论;谈私人信函的史料价值;谈回忆录类私人文件的史料价值;谈小说的史料价值等。
  • 時代的先行者

    作者:陳建守(主編)

    歷史,是當代與過往的不斷對話。 他們,扭轉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什麼時候,我們開始關注女人、奴隸、中產階級或者異教徒的人生?什麼時候,我們開始用說故事的方式呈現歷史?其實世界可以這樣看,歷史不是只告訴你上層階級的事! 本書收錄十位學者的學思歷程,他們走在時代的前端,藉由各自的學術專業,影響當代史觀,也改變了我們對於歷史乃至當下世界的認知:勞倫斯‧史東(Lawrence Stone)復興了敘事傳統,賦予歷史書寫穿梭時空的魅力;卡爾‧休斯克(Carl E. Schorske)以獨特的歷史之眼,洞悉藝術文化如何體現出時代脈動;保羅‧奧斯卡‧克里斯特勒(Paul Oskar Kristeller)重新探問「人文主義」的精神與定義,奠定文藝復興的研究基石;娜塔莉‧澤蒙‧戴維斯(Natalie Zemon Davis)結合史料與電影,訴說一則則過往被忽略的邊緣人的故事;克利弗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透過人類學的「深描」手法,開創文化詮釋之路;彼得‧布朗(Peter Brown)專注追尋基督正統之外的異教聖徒;彼得‧蓋伊(Peter Gay)將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帶入史學研究,重塑布爾喬亞的面貌;葛爾達‧勒納(Gerda Lerner)一生為婦女喉舌,並身體力行地將婦女帶入歷史研究的殿堂;喬伊斯‧艾波比(Joyce Appleby)早在數十年前便意識到歷史的建構性,不斷叩問歷史是否「真實」;社會學家查爾斯‧提利(Charles Tilly)不斷反思社會運動、革命與歷史進程的關聯。 一部彙集十位當代重要學者的真實人生故事,聽他們娓娓道出研究過程的挫折與啟發,分享學術與生活之間的衝突與融合。十則故事彰顯出的是永不放棄的求知精神,超越時代的視野與洞見,以及擁抱人類生命的熱情──而這一切,只因為我們渴望更了解這個世界。 本書特色 1.一位猶太女孩如何成為女性研究的先鋒?一名左翼學者如何走過冷戰時期美國社會的抵制,透過電影等大眾媒材,探討農民、奴隸、罪犯和其他邊緣人的一生?本書彙集十位當代重要學者的真實人生故事,從中看出他們如何引領時代,改變我們對歷史的認知。十位學者分別是:勞倫斯‧史東(Lawrence Stone)、卡爾‧休斯克(Carl E. Schorske)、保羅‧奧斯卡‧克里斯特勒(Paul Oskar Kristeller)、娜塔莉‧澤蒙‧戴維斯(Natalie Zemon Davis)、克利弗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彼得‧布朗(Peter Brown)、彼得‧蓋伊(Peter Gay)、葛爾達‧勒納(Gerda Lerner)、喬伊斯‧艾波比(Joyce Appleby)、查爾斯‧提利(Charles Tilly) 2.書中有九位學者均是一年一度「哈斯金斯講座」的得主,影響擴及歷史學、人類學、政治、藝術等人文領域,專業地位受到世界肯定。 3.本書為海內外唯一版本,費時數年獨家取得原作者授權,由史學專業研究者精心合譯。
  • “封建”考论

    作者:冯天瑜

    “封建”本义为“封土建国”、“封爵建藩”。封建制的基本内涵是世袭、分权的领主经济、贵族政治,古来汉字文化圈诸国大体在此义上使用“封建”一名,并展开“封建论”。中国秦汉至明清社会主流离封建渐远,实行地主经济基础上的君主集权官僚政治。欧洲中世纪制度feudalism(封土封臣、采邑制)与中国的殷周封建制相近(当然也有区别,中国是“宗法封建”,西欧是“契约封建”),与日本中世及近世的公一武二重制“酷似”,中国晚清、日本明治间遂以“封建”对译feudal。清末民初中国采用这一在汉外对译问形成的新名。五四时期,陈独秀忽略中日、中欧历史差异,引入西欧及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反封建”命题,形成“封建=前近代=落后”的语用范式。20世纪20年代,共产国际文件以“半封建”指称现实中国。随后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把以专制集权和地主一自耕农经济为特征的秦汉至明清的两千余年纳入“封建时代”,以与西欧中世纪对应,“封建”概念泛化,既与本义脱钩,也同对译之英文术语feudal含义相左,且有悖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封建原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五种社会形态”说框架内的泛化封建观普被国中。注目中国史自身特点的学者曾质疑泛化封建观,提出救正“封建”概念误植的方案,本书沿此轨迹,强调“名辩”的重要性,考论“封建”,并试拟“制名以指实”等历史分期命名标准,建议秦至清主要时段社会形态的名目,宜以“宗法地主专制社会”更替“封建社会”;秦至清两千余年可简称“皇权时代”。
  • 历史学的实践

    作者:G.R.埃尔顿

    作为英国近代政治史的权威学者,G. R. 埃尔顿固守19世纪以来的实证史学传统,强调历史学的自律与自足,维护政治史的核心地位,排斥社会科学理论,在治史思想上是保守趋向的典型代表。《历史学的实践》一书凝结了G. R. 埃尔顿在历史学研究、写作、教学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是对传统史学路数的清晰、简明的概括,不亚于一份实证主义史学的宣言书,与爱德华•卡尔的同时代名作《历史是什么》形成鲜明对比。
  • 社会历史学导论

    作者:[法]热拉尔·努瓦利耶

    本书是一部导论性著作,介绍了介于社会学和历史学之间的新学科--社会历史学。全书在对社会历史学做总体介绍之后,从学科史的角度,以一些著名的代表性学者如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布洛赫、艾利亚斯、布迪厄等为例,结合法国和世界历史,介绍分析了社会历史学产生的学术背景和需要处理的如经济与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等,最终确定了社会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社会历史学家所应保持的立场。附录部分则以两个案例示范了社会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 历史与心理分析

    作者:米歇尔·德·塞尔托

    《历史与心理分析:科学与虚构之间》是一部跨学科的著作,反映了作者一贯的学问气象。米歇尔·德·塞尔托以其独特的视角审视史学和心理分析等学科的实质。他认为史学是一种操作,是一种处于虚构和心理分析之间的学科,是“科学社会可能产生的神话”。谈到心理分析、文学和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塞尔托认为,在心理分析学科建立之初,历史和文学故事曾经就是弗洛伊德的分析对象;小说是心理分析的文学形式;而文学和历史的共性就是所谓“可信性”。《历史与心理分析:科学与虚构之间》的最后收录了塞尔托对福柯和拉康的论述,探讨前者的环视理论和后者的话语伦理等问题,进一步证实史学和心理分析学科对待文本和“他者”的态度。
  • 史学入门

    作者:郑樑生

    《史学入门》为明史研究专家,取材国内外学者之相关著作,及自身多年教学心得编撰而成,以研究历史学的方法为主,重在说明研究史学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并论述中外学者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史学论著的写作方法与体例,最后则介绍了当前欧美学者研究历史科学发展的方向,及几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供入门者参考。读书重在得道,不懂研究的方法,会读一辈子的书却终不能入门。
  • 史学导论

    作者:姜义华

    作为供高校历史学和其他文科基础课教学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使用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史学导论》在论述中与当今海外各种有影响的史学流派展开积极对话,进而提出一组具有前沿性乃至原创性的学术观点,力图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导论的开放性与动态性。
  • 史学方法

    作者:王尔敏

    作者在20世纪70年代曾在台湾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讲授“史学方法”一课,连续开讲四个年度,并整理成书。就内容而言涉及史料处理、史实重建、史学理论诸方面。大至史学研究的选题、结构,小至论文撰写的引证、注脚等无所不包。王尔敏先生此处所标举之方法并非得自理论演绎,而是出于实际研究,累积多人多年经验而来,提出普遍通行原则,以广泛应用于治理学问者。看似平淡无奇,但字字自出机杼,俱有本可依,有法可循。
  • 历史哲学导论

    作者:[英]沃尔什

    本书作者沃尔什为英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本书把近现代西方历史哲学概括为两大类,即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前者是研究历史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后者则是研究历史学的认识论。这一区分现已成为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界的一项重要共识。《美国历史评论》评价本书说:“它应该为每一个对历史或历史学进行反思的学者所必备。”
  • 史学理论读本

    作者:刘北成

    本书是史学理论研究论文的精选,分为“历史是什么”“史学理论”和“历史理论”、“历史分支概论”四部分,涵盖了历史学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史学研究的新思路、历史专门领域的拓展等诸多主题。选文以国外学者的论著为主,写作时间上起19世纪,下讫新世纪之初,新译文章超过半数,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内容相对完整、知识较为新鲜的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