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史学理论
-
历史的话语
本书选编了汤因比、狄克罗、克罗齐、罗素、科林伍德、波普尔、活尔什、伯林等24位历史哲学家和思想家有关历史哲学史学的28篇文章,反映了20世纪西方历史哲学发展的主要面貌,是一本具有一定思相深度的历史哲学译文集。 -
新史学(上下册)
《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套装上下册)》为我国现当代学术实力的一个集中反映。全国三十多位实力派精英学者,以“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史学——纪念粱启超《新史学》发表一百周年”为论域,从各自学科及研究的学术主题出发,对当下或历史中国的现代性、地方性知识、后现代等命题进行阐发,微言大义,很好地反映了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中国历史学研究现状,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对今后史学研究的探索大有裨益。可以说,这是一部在梁启超之后尝试展现当代”新史学”全貌的文粹,一部突破了传统单一学科研讨框架而策划的论文集著,一部中国史学界首次多学科交叉研讨会的全景记录,一部集萃了九大学科顶尖学者探究历史新型范式的长卷! -
近代德国及其历史学家
德国是现代历史科学的发源地,本书研究的是19世纪德国历史学派中最为知名的代表:两位先行者,尼布尔和兰克,他们为后来者奠定了方法,开辟了道路;然后是1848那一代的两位伟大的自由主义历史学家,特奥多尔·蒙森和海因里希·冯·聚贝尔;最后是海因里希·冯·特赖奇克。本书是19世纪德国史学的概览,是一部经久不衰的史学史名作。 -
辉格党式的历史阐释
“辉格党式的历史阐释”(The Whig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这一成语是由英国史学家巴特菲尔德(Herbert Butterfield)首先创用的,它从分析辉格史学出发,指出19世纪初期属于辉格党的一些历史学家从辉格党利益出发,用历史作为工具来论证辉格党的政见,依照现在来解释过去和历史。 在1931年发表的这部史学名著中,巴特菲尔德将“辉格党式的历史阐释”这一概念作了重要的扩充。他在“前言”里就指出——本书要讨论的是许多历史学家的倾向性问题,即他们站在新教徒与辉格党的立场上写作,只要是成功的革命就去赞扬,强调过去的某些进步原则,以及编造出一个修正当今的叙述(如果不是歌颂当今的话)。实质上,巴特菲尔德所提出的问题已不仅仅限于狭义的辉格史学所涉及的英国政治史的范围,而是涉及历史学研究中更为一般和更具有普遍性的倾向,涉及历史作为一种研究而带有的局限。 巴特菲尔德的《辉格党式的历史阐释》一书对后来的所谓“剑桥学派”的历史研究取向影响颇大。为方便中文读书界参考,本书另附一篇巴特菲尔德就任剑桥大学现代史钦定讲座教授的就职演讲“历史学研究的现状”。 -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
卡尔·贝克尔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1931年就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发表著名演讲“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生动阐释了相对主义的历史观念 。本书是卡尔·贝克尔的论文选集,收录有关历史与与政治学的论文十七篇,讨论亨利·亚当斯、韦尔斯、马克思、特纳等人的史学思想。本书集中体现 了贝克尔的治史理念,也显示出其老辣而精巧的文字特点。 -
历史人类学导论
写这本书的想法,是我在2001—2002学年的时候,因参与柏林科学讲座而逗留柏林期间产生的。在哈伦湖畔举行的那期讲座,气氛很是促人思考,而且富有跨学科挑战的特色。那种挑战性不仅给人带来了许多启发,而且还在理智上给人留下了某种没有核心的感觉。与会专家运用的是各种五花八门的专业语言,表现出科学之不统一当时每天都能体验到这种不统一。面对这种无法一目了然的局面,你该怎么办呢?难道你该重新退回自己学科的象牙塔里,以便在跨学科的混乱一团之中标明自己的明确立场?抑或你该冒着这样一种危险,就是可能给别人留下自己仿佛是个无忧无虑的科学百科业余爱好者似的,对一切都感兴趣?我曾试图避免做出这种非此则彼的选择,不过却明确地侧重了扩大我的视野。假如没有我在那年获得的种种启发和鼓励,我是根本写不成这本书的(从一个史学家的眼光来看,这本书涉足了许多不同的新领域)。因此,我想首先感谢那次柏林科学讲座。 2002年秋,我到了我在跨学科迷宫里从事科学活动的第二站,即设在柏林的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是汉斯约尔格•莱茵贝格尔和米夏埃尔•哈格纳两位先生邀请我去的。所以我要感谢他们。我在那里工作期间,跟彼得•舍特勒尔先生进行的多次讨论,对我构想本书也十分重要。关于史学和大脑研究之间关联的初步思考,则是2003年春,我在柏林的马克•布洛赫中心的一次报告中提出的。在2003—2004学年的冬季学期,我享受了一次教授休假,并在巴黎的人文科学院逗留了一段时间。事实证明,那对我写作此书是一次极好的推动和促进。莫里斯•埃玛尔的邀请,把我从本国行政式的大学教学科研活动中解脱出来,再次为我提供了不受干扰地专事写作的机会。在那段时间,我跟好几位法国的史学家进行了交谈,特别是萨比娜•洛里加女士和该科学院研究员彼得•贝克尔先生,从而在这个课题上为我打开了新的眼界。 在澄清各种问题方面,埃贝哈德•奥尔特兰德)、多丽丝•考夫曼和瓦伦丁•格勒布纳,都曾是我的在行的谈话伙伴。另外,我从《历史人类学》杂志的编者同人那里,得到了许多启发。给我启发的还有达维德•古格里)、米夏埃尔•哈格纳、米夏埃尔•汉佩和菲利普•萨拉赞,他们都是跟我一起在知识史研究中心(Competence Center for the History of Knowledge)工作的同事。这个中心是苏黎世大学和瑞士联邦技术大学共同组建的一个机构,作为两校的合作项目。我们的这些讨论表明,历史人类学这种东西是一个有着多副面孔的题目,在这个题目里,许多现实性的争议层见叠出;而这些讨论,也展现了不少理论上的分歧。凡是我跟他们讨论过我这本书的那些人,都给我出过许多点子,只是我在书中并未专门标出是谁贡献的想法罢了;不过全书的论证线索,以及书中未予论述或仍未论述明白的问题,则全由笔者个人负责。在本书定稿的最后阶段,我很信赖出版社专心致志的编审部;此外还有阿里亚娜•温克勒女士,她在审阅我的书稿时不仅表现了形式上的一丝不苟,而且还证明她在内容方面也是在行的。 我在撰写此书期间,尤其是我在柏林的克罗伊茨贝格专事写作的那段时日里,真是如同不畏艰险地在崎岖不明的哲学思维小路上攀援摸索一样。多亏西蒙娜•马伦霍尔茨总是给我提供许多充满思想火花的点拨,才多次把我带回到坚实的思维道路上来。要不然的话,这部论及一个无边无际的课题的手稿怕是永远也完成不了。特向她专门致谢。 目录 《历史的观念译丛》总序/Ⅰ 鸣谢/1 第一章 绪论:人类学的混沌状态/1 第一节虚拟世界里的食人者/1 第二节定义与分类/4 第三节问题与命题/10 第四节目的与结构/15 第二章 从启蒙运动时期的惊诧到1900年前后的危机意识/27 第一节历史学与人学/27 题外话:“机器先生”——拉美特利/30 第二节人类学与种族分类/33 题外话:福柯对人类学“睡眠”的批判/37 第三节世纪末的史学危机 /39 第四节体质人类学与哲学人类学/41 第三章 20世纪的历史学与人类学/53 第一节来自法国的革新:年鉴派史学家/54 第二节欧美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取径/61 第三节历史人类学在德国的发展趋势与论争 /63 第四节单页插图?档案馆里的田野考察与田野 考察时的寻踪觅迹/68 第四章 历史人类学的问题与视角/83 第一节“具体的人”是虚构吗?/83 第二节微观史学与行为理论/86 第三节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以及“等级游戏”/93 第四节日常、习惯、重复结构:稳定与演变/99 第五节肉体体验与身体技术/102 第五章 从自然科学研究看人/119 第一节关于“尚未确定的动物”的若干论断/119 第二节社会生物学的归纳与进化论的普遍化/123 第三节大脑里的文化:神经学认识 /127 第四节有限理性与日常启发学/131 第五节跨学科对话的问题与机遇/134 第六章 历史与对称人类学/147 第一节 循环性与相互作用/148 第二节 劳动与媒介:制造工具的动物之作为符号动物/150 题外话:文字之作为传播媒介和人类实践/154 第三节 信息论、控制论人类学、技术/156 第四节 理解的可能与局限/159 结 语 “理性的人”/169 参考文献/175 译者附语/227 -
中层理论
中层理论的建构对于中国史研究的意义至少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尽量可使我们摆脱宏大叙事的纠缠。目前许多历史著作行文叙述总是宏阔而不细致,概论式的判断比比皆是,本质主义式的断语草草形成,里边惟独看不到日常生活状态下人的踪迹,人变成了冷冰冰的趋势与规律的符号表征。二是讨论如何改变史界只拉车不看路式的工匠型治史方式。 -
新史学
选编自《研究历史》和《新史学》。这两部书是法国史学在1970年代对自身发展所做的阶段性总结的产物。 -
西方的历史观念
本书力求简练、概括地勾画西方历史学的演变。同中国史学的源远流长相仿,西方史学自古代希腊以来,也有几千年的演变发展过程,具有自成体系的悠久传统。这一传统经过不断改造、更新,自19世纪以降逐渐成为世界史学史中重要的一支,对其他国家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譬如,20世纪初年的梁启超、胡适、顾颉刚、傅斯年等人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改造,就直接受到了西方史学家的启发。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史学内部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文化。虽然其影响力已不及以前,但仍然充满活力,不断有新的探索。观察西方历史学的传统和新潮,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研究的功能,了解历史学在当今社会的地位。 -
历史的逻辑
社会科学学者和历史学者长期交流思想,但他们从未发展出关于社会理论的合理讨论。小威廉·H.休厄尔注意到,在理论问题上,沟通只是单向的:从社会科学流向历史学。《历史的逻辑:社会理论与社会转型》认为,历史学和社会科学能为彼此提供重要的思考。历史学者不自视为理论家,但他们深谙社会科学学者所不知道的事情:如何思考社会生活的时间性(temporalites)。另一方面,虽然社会科学学者难以处理时间性,但他们的理论复杂性和对社会生活的结构性解说也可以为历史学者带来裨益。 休厄尔素以融汇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人类学而闻名,认为只有把对历史性时间(historical time)的成熟理解与广阔的理论问题结合起来,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社会理论。在《历史的逻辑:社会理论与社会转型》中,他揭示了这种结合的形式、可能澄清的议题,以及对两个学科的潜在影响。 -
史传通说
本书作者系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的资深教授,史学专家,学贯中西。本书以《文心雕龙·史传篇》为基础,分立二十四个专题,包括:载籍、记事记言、彰善瘅恶、春秋、左传、战国策、太史公、传记、班固、后汉诸史、陈寿、恶代之书、百氏千载、盛衰、石室金匮、铨评、总会、铨配、信史、记编同时、素心、直笔、贯通、史任等。举凡中西史学的重大问题,均作了剖析,全书旁征博引,见解独特,足见作者数十年治史之功力,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书后编有征引书名、译名对照表、人名索引等。 -
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
该论丛是五十年来台湾学者在中国史领域的经典著述的汇编,共分十三个专题,十四册,分别是: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制度与国家;政治与权力;思想与学术;社会变迁;经济脉动;城市与乡村;家族与社会;妇女与社会;生活与文化;礼俗与宗教;生命与医疗;美术与考古。 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黄宽重、邢义田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邓小南教授担任总主编。每一专题均由在该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台湾学者担任主编。每册书前附有总编所作的序和分册主编导言。各册导言的宗旨,在于综论台湾中国史研究在不同阶段的内外背景和发展大势,并介绍当册作者和论文的特色。有些偏重于介绍收录的论文和作者或收录的缘由,有些偏于介绍世界性史学研究的大趋势,有些又以分册主编对某一领域的看法为主轴,各俱特色。每篇文章之后,都附有简短的作者小传和本文的原刊数据,便于有兴趣的读者进行进一步的查考。 丛书汇集众多国际之名学者的名作。老一辈学者,如严耕望、劳榦、傅乐成、戴炎辉等,当代史学名家,如余英时、许倬云、禄耀东、毛汉光等,还有深厚的西学背景的中青年知名学者,如陈弱水、颜娟英、李贞德等。云集了台湾半个世纪几代学者的代表著述,可谓名家荟萃,佳作琳琅。 本丛书的文章的总的选录原则是以近期出版者为主,以展现较新的趋势和成果。但各册也有不同。有的分册收录的几乎都是近十余年的论文,如《生活与文化》分册;有的则收入较多几十年前的旧作,如《制度与国家》,这恰恰反映了台湾中国史研究方向和中心的转移。 由于各种条件所限,海峡两岸学者的交流,资料信息的利用和相通,相关论文的查阅,都存在这一定的不便。国内学者和相关研究人员一直要求及时看到台湾学者的相关研究,这是促使本丛书出版的主要因素。台湾和内地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台湾学者一方面受西方汉学界影响很大,一方面又非常熟悉中国文化,有更多的创新和活力。在研究论题上,除了传统题目,台湾史学界树立了自己独特的议题,如医疗史、身体史,为国际史学界所注目。 “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的出版,应会给国内史学界带来新的资料、新的信息和新的关注点,对于两岸学术的交流和互动,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本书的二十一篇论文,可呈现台湾史学界对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的关注:第一卷部分“反思与前瞻”的六篇论文,回顾与检讨了1945年以后台湾史学的诸种面貌;第二卷部分“方法与方法论”的九篇论文,略可说明台湾史学强调方法与方法论的优先性;第三卷部分《历史解释》的六篇论文,大抵呈现台湾史不对历史解释的关注。当我们省视1945年以后台湾史学有关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的相关论著,可以明显看出方法与方法论的优先性显然高于历史解释,呈现了台湾史学向窄而深的现代学术研究靠扰之取向,因而有愈来愈多的史学工作者,以深入专题的方式进行研究;加上社会科学与历史学的结合,使台湾史学有愈来愈专来化的趋势,这种研究取向一直到1990年代方始改变。 -
学史入门
《学史入门》内容简介: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六朝的丰碑巨制、韩柳欧苏的大声文章、明清之际的人生画卷,无不表现了对社会国爱的情怀,对宇宙世界的期待。千古风流人物的搏斗,相互辉映,激荡交融,造成了光华灿烂的中国博大久远的中华民族传统。 这套文库力求以历史的高度,把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放到整个人类文明背景中审视,向您展示五千年文化的各个方面。 -
史学家
《史学家》写出了历史理论、实践及其发展和它与现代世界的联系,反映了作者一生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关系的关注。《史学家》的论文展示了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对研究历史的重要性热情洋溢的信念,以及深邃的分析、论说的广度和独到的见解,这些足以令他名至实归。 -
口述史读本
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学自上个世纪40年代从西方兴起,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严格定义和规范的专门学科,在我国史学界也越来越受关注并有蓬勃发展的趋势。本书精选国内外有关文章近20篇,旨在尽可能系统和全面地向读者展现口述历史这一学科的发展过程、基本理论和学术规范。有鉴于口述史学实践性强的特点,本书特别注意收集国内国外题材与风格各异的口述史经典研究范例,以及研究者的经验体会,展现口述史实践中诸多关键环节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以期为初涉口述历史的读者了解口述史学科和从事口述史实践,提供某些有意义的借鉴。 -
史学方法导论
《史学方法导论》收录了傅斯年先生1918年至1941年的十三篇有关史学问题的学术文章。其中以《史学方法导论》一文为代表,在此文中,傅斯年先生不仅详细分析了各种史料发掘、鉴定与应用的方法,而且强调了“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的一贯观点。其他十二篇文章依照时间顺序排列,从多个角度反映了傅斯年先生的史学思想。 -
历史社会学手册
本书以专题述评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历史社会学的主要发展历程、经典人物、重要问题、路径和方法,重在揭示近20年来该领域的最新变化和发展趋势,内容丰富、新颖,尤其适合作为社会学、历史学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
中国史学名著评论
本书收录陈垣先生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燕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校历史系大学生开设的“中国史学名著评论”课程讲义,以及来新夏先生的听课笔记。主要内容为“取史学上有名之著作,而加以批评。每书举作者之略历,史料之来源,编纂之体制,板本之异同,以及后人对此书之批评等等,以为学者读史之先导”。并附陈垣先生的课程讲稿、教学札记等完整手迹影印,极为珍贵。本书为后学读史提供了颇有价值的门径,实为历史学学习必读之书。 -
世界历史的秘密
美国当代知名历史学教授罗格·文斯教授围绕“历史艺术与科学”这一主题而选编的这本兰克论著集,选录了最能全面体现兰克史学思想与见解的论著,其中包括兰克最为出名、最能体现其治史态度的四本专著的导言,以及一些从兰克史学原著或读书笔记中辑出的、鲜为人知的而又是兰克史学思想重要体现的文字。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