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史学理论

  • 社会记忆

    作者:哈拉尔德·韦尔策

    人的经验是可以跨代传递的,建筑、景色、声响、气味和触觉印象等等本身也承载着历史和回忆。回忆是如何进行的,是如何传承的?在此过程中,日常的象征性和社会性实践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记忆问题的研究,在西方学界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探索。本书是来自历史学、传播学、社会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等学科的国际学者跨学科合作的成果,历史和回忆之间的复杂关系是本书研讨的核心,他们提出了“社会记忆”这一概念,作为对文化记忆和沟通记忆的补充,集中研讨了无意图地传承历史的形式和实践。 作者们初次尝试提供一种有关“社会记忆”的理论,为考察进行回忆和忘却的社会组织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 布罗代尔的史学解析

    作者:赖建诚

    本书所集的各篇评论,是作者对布罗代尔史学概念与著作的见解。第1章是总论,分析评论他的五个主要概念;之后的三章分论他的三部专著;第5章评论一本他写给高中学生阅读的文明史;第6、第7两章分析他的两本论文集;最后一章综述他的写作体裁。三篇附录分别评论他的两本较次要的书,以及两本关于他的传记(这是了解他的生平、写作经验、学术行政的重要解说)。 在架构设计上,本书是属于“显微镜”式的写法(可以称为剖析),只限于布罗代尔的著作之内,分析的是布罗代尔的论述逻辑与洞察,不涉及他和法国史学传统或与历史学界之间的互动关系,因为那是“广角镜”式的写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他的两本传记内,或从本书引用的书目中找到许多相关文献。 布罗代尔史学概念的一个特色,是把时间和空间这两种要素融合在一起,很少有历史学家能像他一样,用一组概念把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方面整合在一起,应用在史料上得出新的历史视角。在时间方面,他提出具有长中短三种层次的历史时段说,这种历史时间观有两项意义:(1)把不同速度、不同节奏的时段叠放在一起,摆脱了传统史学的线性时间观;(2)三种不同时段之间,不是孤立隔绝的,而是存在着有机的关联。在空间方面他提出“经济世界”的概念,打破了过去以政治和文化为藩篱的界定方式,而以一个经济交换体系为分析的单位。更重要的,是他在这四个概念之上,再提出一个具有统摄整合功能的概念:总体史。布罗代尔根据这一组具有五种概念的分析工具,对历史现象做出立体式的三维剖析(时间、空间、总体性)。 布罗代尔对史学概念的运用,在手法上和一般的标准程序很不相同。他不是对某项概念先给出明确的定义,说明它的性质与所需具备的要素,然后用不同的历史素材来检验。相反地,他是先有一个大略模糊的念头,当他把这些想法应用到不同的题材时,从中再得出新的可能性。所以他的史学概念是活的,是在变化的,随时可以产生变异体,因此在本质上不需要,也无法提出严谨的定义。布罗代尔认为这种不下定义的概念,反而更有助于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因为他的目的是在做历史构图,而不是做切入性的剖析。
  • 新史学

    作者:詹姆斯·哈威·鲁滨孙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新史学》,本书作者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史学家和教育家,早年留学美国攻读历史学与政治学,1916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上海光华大学教授,上海商务印书馆史地部主任、暨南大学校长,最早系统介绍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强调西方史学原理与中国传统史学的对比与贯通,与梁启超并誉为“中国新史学派的领袖”。
  • 叙事的转向

    作者:彭刚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史学理论领域发生了学术范式的转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盛一时的分析的历史哲学逐渐被叙事主义的历史哲学所取代,后者至今仍是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最主要的理论形态。这一转型通常被称之为叙事的转向。本书集中考察了这一转向的主要代表人物海登·怀特和安克斯密特的理论取向,由剑桥学派主将斯金纳的个案出发分析了思想史研究领域所呈现的理论问题,并结合20世纪史学理论的发展史,探讨了在史学理论新前沿的背景下重新思考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历史学的客观性等问题的思路。
  • 开拓者

    作者:王希,卢汉超,姚平

    本书汇集了当代十余位中外著名历史学家的访谈录。接受访谈的学者们均为各自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与铺路人,对当代历史学科的奠定和推进卓有突破。在访谈中,他们回顾自己的学术人生,评论和反思当前历史学的研究现状,并为历史学的未来指明了方向。阅读这些篇章,仿佛与智者交谈,带给读者一种“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愉悦与收获。
  • 捍卫历史

    作者:理查德·艾文斯

    在《捍卫历史》中,艾文斯从史学史的角度展开讨论,辅以其本人大量的实际研究经验,旁征博引、参照比对,既很好总结与反思了以卡尔与艾尔顿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史学理论乃至19、20世纪的史学史与史学思想,还讨论了材料、证据、因果关系、客观性等关键的历史概念及其意义变化,有理有据地反击了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进攻。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在本书中,艾文斯从史学史的角度展开讨论,辅以其本人大量的实际研究经验,旁征博引、参照比对,既很好总结与反思了以卡尔与艾尔顿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史学理论乃至19、20世纪的史学史与史学思想,还讨论了材料、证据、因果关系、客观性等关键的历史概念及其意义变化,有理有据地反击了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进攻。艾文斯强调历史学是一门经验主义的学科,它更关注知识的内容而非本质,历史学家若是足够小心谨慎,客观的历史知识既是可以期望的,也是能够获得的。可艾文斯本人亦非一个后现代主义的反对者,他指出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冲击产生了许多有益影响,历史学家应该将这些有益的影响贯彻到当下的历史研究中。 目 录 : 导论 第一章 史学史 第二章 历史学、科学与道德 第三章 史家及其事实 第四章 材料和话语 第五章 历史中的因果关系 第六章 社会与个人 第七章 知识和权力 第八章 客观性及其局限 跋 进阶阅读书目 索引 译后记
  • 中国历史研究法

    作者:梁启超

    中国传统学术,经历清后期的低迷徘徊之后,从清末民初起,涌现出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他们以渊深的国学根底,融通中西,不仅擘划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更开创了一种圆融通博且富于个性特征的治学门径与学术风范,而后者也正是当今学术界,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后出现的“世纪回眸” 热潮所尤为心仪的核心问题。本丛书辑取其中尤具开创性而篇幅不大者,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大师们的学术个性。相信这一设计,会比单比原著,或笼统抽绎当时学风特点,来得更切近可靠。原著是垂范后世的经典之作,导读为鞭辟入里的精赅之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也许是本丛书有别于坊间同类丛书不可替代的特点而弥足珍藏。 我国传统史学有重视“考信”的传统。至清代朴学盛行,学者对于如休搜集材料、考订歧误、辨别真伪这套学问尤其致力,积累了许多经验和资料。《中国历史研究法》辟了专章论述史料的盾集和鉴别,就是以传统史学所积累的方法为基础,运用近代学术眼光加以总结和发展。因此他申明:论述搜集和考证史料,目的是达到 “求真”,而“求真”乃是传统学术“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方法发展辐来。求得史实的准确是史学发展的前提,否则,“其思想将为枉用,其批评将为虚发”,这就是注重史料如何搜集与鉴别的意义所在。
  • 史料与史学

    作者:翦伯赞

    本书是翦老所著的一本重要史学入门之作,它分两大主题:一为“史料”,一为“史学”。他所说的“史料”,不是通常所泛称的历史资料,而是“史料学”,是研究历史资料的具体门径和方法;所说的“史学”,主要是说研究历史的理论和方法,通称“历史学”。“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 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

    作者:黄进兴

    通过介绍后现代的名家经典著作,梳理了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的关联,审视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研究的冲击。作者首列主题,辅以学术源流,再举出代表性的人物,最后给予个人品评,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掌握后现代史学的来龙去脉,并明了其得失。
  • 论历史

    作者:(英)罗素

    《论历史》收集了他的主要历史论文15篇,以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论历史》另附有罗素1948年在英国BBC广播电台所作的一系列讲演汇编而成的《权威与个人》,共六章,中心论题为考察社会控制与个人创造性这一对基本矛盾。
  • 历史是什么

    作者:(英)迈克尔·奥克肖特,卢克·奥沙利文

    本书将有希望成为收录迈克尔·奥克肖特至今未刊的著述和那些散布于各种各样的杂志、期刊而仍然不太容易得到的文章的第一本著作集。眼前的这本著作的中心内容来自存放在伦敦经济学院奥克肖特档案馆中以前未曾印行过的论文和评论。 全书主要收录了历史是神话(1923)、剑桥政治学院(1924)、试论哲学、诗歌和实体的关系(1925)等内容。 目录: 前言/1 导言/1 1.历史是神话(1923)/25 2.剑桥政治学院(1924)/37 3.试论哲学、诗歌和实体的关系(1925)/55 4.历史哲学(1928)/100 5.我们向历史家期待什么(1928)/113 6.当代欧洲的社会和政治学说(1939)/126 7.论与德国实现和平(1943)/135 8.人类教育中谈话的声音(约1948)/157 9.历史哲学(1948)/167 10.理查德·胡克/171 ii.辉格党的历史解释(1951)/182 12.新社会(1951)/186 13.新政治学(1953)/189 14.自由和权力(195—?)/193 15.政治学中的行为和意识形态(约1955)/200 16.在现代政治学的解释中“性格”的概念(195—?)/209 17.英国的民主(1957)/227 18.当前关于政府的意见(19597)/230 19.自由宪章(19597)/242 20.工作和游戏(约1960?)/244 21.在过去和将来之间(1961)/254 22.历史是什么(1961)/257 23.进入一所大学时(19617)/268 24.马克斯·伦兹的历史学(196—)/274 25.思想史的产生(1967)/277 26.大学教育的特点(1967)/300 27.何谓政治理论(1973)/315 28.作为一种历史探究题材的政治思想(1980)/325 29.法律(1980)/342 30.欧洲观念的出现(1981)/346 附录一 人名和地名译名索引/355 附录二 著作索引/368 译者后记/377
  • 历史知识理论

    作者:[德] 德罗伊森 著,耶尔恩·吕森,胡昌

    德罗伊森主张史学方法的本质是“理解”,认为历史学家的目的在于根据当时的需要和问题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他的历史理论代表了德国19世纪历史主义反思的高峰。 德罗伊森治史兼重史事考证与史学理论建构,1857年起,他曾十七次在大学里讲授过“历史知识理论”,除1868年出版的“大纲”部分之外,系统的讲稿先后有徐本芮的整理本(1937)和彼得•赖的考订本(1977)。彼得•赖考订版共三卷,本书系第一卷(即该书主体部分)的选译。原著包括三部分:德罗伊森讲授史学理论的手稿、大纲草稿、正式出版的《历史知识理论大纲》。本书以大纲的条文为骨干,将手稿中相关内容选出分别附录在条文之下,以此精炼地显出德罗伊森历史理论的要义。
  • 史学方法论

    作者:杜维运

    史学方法是训练史学家的一门学问。杰出的史学家,可能是天纵的,道地的史学家则是训练出来的。天才也只有接受了既有的或自创的史学方法后,才能成为史学家。本书以古今中外数千年的史学方法的蓝本,归纳总结出了基本的史学方法,在技术的方法之外,扩及史学理论与思想,提出了史学家必备的基本素质与修养。
  • 新文化史

    作者:【美】林·亨特 主编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批判且赏识地检视现行的文化史模式,第二部分所描述的具体例子则是关于当前进行中的新类型研究。
  • 全球史学史

    作者:[美]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王晴佳,苏普

    两个半世纪以来,全球的历史写作和学术研究是否经历了一个西方化的过程? 基于自身的传统,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历史学家如何对西方的影响进行采纳或予以抵制? 本书试图解答上述两个问题。这是第一本采用比较眼光和全球视角的史学史著作,不仅研究了西方的史学流变,也考察了亚洲和中东悠久的史学传统,以及从拉丁美洲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等非西方世界更地方化的史学发展。 以考察18世纪末尚未受到西方影响的各种类型的历史思想和写作传统为起点,本书继而对通过贸易和帝国扩张而开始输出的西方历史观念产生的作用,以及19世纪和20世纪职业化历史学与“科学的”历史学在全球的兴起进行了剖析。作者提出,其间所发生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吸收”过程,而是与各地悠久的知识和文化传统相融合的过程,而且往往是出于服务于特定意识形态的考虑,例如民族主义。最后,本书转而讨论了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向西方史学的“客观性”和“进步”范式提出的双重挑战,并批判性地考察了这场挑战对历史学家的信念——以忠实地展现过去为使命——将造成多大的破坏。 人们往往将历史编纂的历史视为西方独有的创造,但这样的说法已经不合时宜了。这本新书是个重大的贡献,有助于我们从全球的角度理解近现代历史写作的发展。 ——Dr. Daniel Woolf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本书内容广大博识,立场客观公正,意在建构跨国联系,将有利于活跃和丰富当代的史学争论,是一项真正引人注目的学术成果。 ——Dr. Dipesh Chakrabarty 美国芝加哥大学
  • 什么是全球史

    作者:[美]柯娇燕(Pamela Kyle C

    全球史和世界史致力于探讨塑造了人类经验的深层次结构性变迁。这种变迁中有许多是物质的,与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有关,与牲畜驯养和农业发展有关、与技术和疾病有关,与人类的免疫力、生殖和生理机能的变异有关。另外一些是社会的和文化的,涉及不述问题:移民,贸易,语言的发展和差异,奴役和自由的制度,婚姻和育儿的传统,从早期王国到大帝国、共和国联邦的大规模政治组织的出现,战争与和平的运作。为了探讨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全球史学家采用了新的分析和比较方法。然而,他们也从早期文明中继承了古老的传统,以尽可能综合全面和意味深长的方式叙述过去。该书考察了人们对人类整体历史的长期探索,尤其侧重20世纪哲学和理念的急剧变化对历史学科的重大变革。它为学生、也为学者们提供了完美的全球史入门介绍。
  • 二十世纪的历史学

    作者:格奥尔格·伊格尔斯

    作者在本书中考察了关于历史和历史学性质的思想的深刻变化,以及自 19世纪职业历史学出现以来作为其基础的基本原则的发展,描述了二战以后新的社会科学学科如何改变历史学,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想对历史学的巨大挑战,并得出结论:当代的历史学正从经典的、宏观的形式走向微观史、文化史和日常生活史。本书是新版,增加了题为“21世纪初的回顾 ”的后记,考察了从后现代主义向新的社会科学方法的进展,特别注意文化因素和全球化问题。本书已被译成十种文字在多个国家出版。
  • 历史哲学导论

    作者:〔英〕沃尔什,W.H.Walsh

    沃尔什的《历史哲学导论》,第一部分探讨历史思维的逻辑,亦即分析的历史哲学,包括历史的解释、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因果性等问题,第二部分探讨思辨的历史哲学,也就是对历史的形而上学解说,或者说,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其意义何在。在历史哲学的学术史上,沃尔什最早提出了分析的历史哲学与思辨的历史哲学这一划分,而他本人的研究更为注重的是前者。可以说,沃尔什接续了布莱德雷、柯林武德的研究传统,将英国学者对于历史思维的哲学思考加以总结和提炼,正式奠定了历史哲学这一学术领域的基础。 沃尔什此书是继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之后,英国哲学界在历史哲学领域的又一部名作,自1950年代问世以来,多次修订再版或翻印。中译本参酌原作不同版本,在文字和内容方面,均做了必要的修订和补充。 ※ 这部小书,……在英语学术界有关“历史思维的逻辑”的讨论中,可谓一部最好的简明论著。尽管这本书首先是写给哲学研究者,而不是写给历史研究者的,不过,所有学历史的人,假如想对他们的学科有关反思的话,应该人手一册。——小约翰•兰德尔(John Herman Randall, Jr.) 沃尔什的《历史哲学导论》是有关历史哲学问题的最好的一部总结之作。 ——威廉•德雷(William Dray)
  • 历史的真相

    作者:(美)乔伊斯·阿普尔比,(美)林恩·亨特

    这部著作可以说是一部关于美国史学发展历程的反思。它不是像我们司空见惯的那种罗列史学家和史学流派的教科书式的史学史,而是把史学史、历史哲学和社会文化思潮、社会变迁结合起来。因此,在这部不太厚的书中,包含着美国史学史、美国(乃至西方)的社会文化思潮史和美国社会政治史的众多侧面,还包含着历史哲学的思考。
  • 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作者:胡宝国

    本书探讨了西汉至初唐之间史学发展的线索与特点。作者指出在此期间,经史分离突破了经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汉末皇权的衰落导致了私人修史的盛行;隋唐皇权对修史的强力干预导致了官修正史传统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