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巴黎

  • 巴黎,艺术至上

    作者:冯骥才

    《巴黎,艺术至上》的文字表达和图文相偕的形式颇具特色。它既是作家写画家,又是画家写作家,亦文亦画,是一本典型的冯骥才式的作品。惟画家才有的艺术感觉以及散文诗般的精美文字,传达给人独特的意韵。《巴黎,艺术至上》内容包括:美是精神的浪漫、历史是一种灵魂及巴黎的艺术家们三大部分。作者凭着他大量的发现性的素材,全新的角度,惟画家才有的艺术感觉以及散文诗般的精美的文字,把他的答案如画一般呈现现给我们。这是一本独特的书,既是作家写的画家,又是画家写的画家。这是一本典型的北骥才式的作品。
  • 巴黎情事

    作者:赵波

    《巴黎情事》为作家赵波的欧洲人文游记。她走过法国、意大利、荷兰、德国等国家,用细腻丰沛的笔调写下了与人、与景、与文学、与艺术等等方面的思考和体验,全书观点独特、文字优美,是不可多得的随笔集。 这是一个在文字中无法作假的女人的内心剖白。
  • 法兰西的烦恼 法兰西的美好

    作者:刘西鸿

    “我很喜欢她这本议论风生、妙趣横生的书,我更满怀希望地等待着她的新小说”。 ——莫言 “当我们为法国争论不休的时候,听一个在法国生活了二十年的人说说法国吧,尤其,这个人是刘西鸿”。 ——苏童
  • 巴黎:一个闲逛者的回忆

    作者:[美] 埃德蒙·怀特

    《巴黎:一个闲逛者的回忆》内容简介:作家埃德蒙·怀特在巴黎生活了十六年,他时常一个人在大街小巷和河边码头闲游,漫无目标,随意地寻觅探索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艺术、奇遇和各种风土人情,漫步的足迹遍及巴黎的每个角落:历史古迹.大小博物馆,阿拉伯人黑人犹太人聚居区,小旅馆,乃至同性恋者聚集地……作者如同一个老朋友,带领我们一起“闲逛”,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极具私人意味,却又五光十色的巴黎一…
  • 流動的饗宴-海明威巴黎回憶錄

    作者:海明威

    品嚐原汁原味的巴黎「河左岸」,唯有加入海明威這席「流動的饗宴」, 踏過他的足跡,哈錢、扯淡、賭馬、忍飢、啃舊書攤、泡咖啡館…… 《瀑布上的房子:追尋建築大師萊特的腳印》、《花.骨頭.泥磚屋》作者 成寒 以溫潤柔煦的譯筆、豐美的圖片,讓上世紀文豪眼中的巴黎乍現眼前。 如果你夠幸運, 在年輕時待過巴黎, 那麼巴黎將永遠跟著你, 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一九五○年 海明威致友人   1957年秋天,海明威在古巴開始動筆寫這本書,關於1921年至1926年他和第一任妻子在巴黎的那段歲月:初嚐作家生涯、窩咖啡館寫作、與文友扯淡、賭馬、忍飢受餓、逛塞納河畔舊書攤、在莎士比亞書店借書,與費滋傑羅邂逅並和喬伊斯、龐德等人擦身而過……巴黎的生活永遠寫不完,因為巴黎總是值得眷戀。這裡寫的是早年的巴黎,當海明威很窮、但很快樂的那段日子。   在台灣,許多讀者把《流動的饗宴》當作巴黎的深度旅遊書,帶這本書去巴黎。海明威當年所寫的場景,而今已是巴黎的地標,所交往的藝文人士多已成為世界要角。書中的場景不僅是海明威的回憶,亦是許多到過巴黎的人難忘的回憶;而還沒去過巴黎的人,嚮往著追尋海明威的足跡。這是一本令全世界書迷一讀再讀的散文回憶錄。 名人推薦: 「人生不及一句波特萊爾,遊手好閒也能有一種高級的百無聊賴。」 ──作家 莊裕安
  • 巴黎:一席浮动的豪宴

    作者:(美)苏珊・罗德里格・亨特

    1908年的秋天,一群穷困潦倒的作家和画家,栖身在巴黎一座叫洗衣船舶的摇摇欲坠的公寓楼里。这群自命为文艺先锋的人搞了一次聚餐,菜肴包括巴伦西亚风味海鲜饭、果馅蛋挞和50瓶西班牙红葡萄酒。将近过去一个世纪的今天,这个聚会已经成了“迷惘的一代”在文化史上不可省略的篇章。这次宴会的东道主是毕加索,这个宴会也成为《巴黎:一席浮动的豪宴》所描述的一系列宴会的开幕式。这本书,第一次从食谱的角度切入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社交圈,让那些赫赫有名的艺术大师对着一道道美味的法式大餐,现身说法,成为色香味俱全的文化断代史。而本书应和了如今阅读的几个流行风尚――美食、旅游、先锋艺术、法国文化和10年为一代的文化批判。 这本书从1900年谈到1930年,在这20世纪的头30年里,中产阶级兴起,女性得到了选举权,飞机发明了,个人所得税开始征收,动画片和电影明星被公众所津津乐道,T型汽车在流水线上生产,有五分之一的15岁以下儿童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与此同时,海明威和约翰・多斯・帕索斯从一战的战壕中活下来后,开始在巴黎思考美国的浮浅。这本书走进这一代在巴黎自我放逐的艺术家的沙龙飨宴,从食谱中找寻他们的艺术轨迹。作者在描写每一席迸发着艺术灵感的聚饮欢宴后将宴会食谱一一列举,包括海明威在圣路易岛上的牛排大餐,格特鲁德・斯坦客厅里的午后茶会、詹姆斯・乔伊斯和莎士比亚书店女主人约会的冷盘晚点以及让传奇舞者伊莎多拉・邓肯不醉不休的香槟,这二十多种食谱都有详细的原料和做法说明,使今天的人仍可从中找寻这些美食的精神源头。 作者苏珊・罗德里格・亨特从回忆录、文学作品和《巴黎徒步旅游指南》中寻找这些失传的饮馔食谱,“意图是与大家分享对一个特殊时代的迷恋”。书名来自海明威的一句话:“如果天赐幸运让你在巴黎度过了青春时光,那么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管你到哪儿,巴黎将永远与你相伴,因为巴黎是一席浮动的豪宴。”
  • 巴黎恋爱地图

    作者:鲁道夫

    一直想要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小说集,如今这个愿望总算是实现了,贪心的个性似乎却又让我不愿意这样就说是功德圆满。巴黎还有许许多多的风貌没有记录,人生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没有说完,于是,我将会继续书写、记录下去! 本书以旅行当中的爱情故事为呈现体裁,文体的主要内容为小说、心情短文,并附加爱情长短句的形式。主题锁定爱情出走的概念和心情,包括实际上的身体行动或是心灵的出走,以文字旅行的形式,解放被禁锢于城市无法脱困的灵魂。此外,在视觉的设计上以一张巴黎地图作为展开,并于文字当中强调视觉的印象,带领读者走进每段爱情的心灵底处。
  • 巴黎,很烦人

    作者:毕远月

    《巴黎,很烦人》是一本由一篇篇小品文组成的关于巴黎生活的书。 世界上很少有哪一座城市会像巴黎那样被夸得天花乱坠。可撇开那些关于巴黎的陈词滥调,真正的巴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以巴黎人的眼光,用异于平常作者的独特视角,向读者展示日常生活中真实有趣的巴黎面貌,有一种透过指缝看风景的绝妙感觉。 全书分为四个章节,通过“好的,待会见(巴黎人说完再见并不各奔东西,跟所有人都拥抱亲吻一遍后还是依依不舍,这是一座无需匆忙的城市)”、“暂住证(谁是巴黎人)”、“人之大欲的上一句是饮食男女(既要吃吃喝喝,又要恩恩爱爱)”、“会穿是时尚,反之还不如光着(不过,最惨的是被时装给穿了,变成衣架)”,将巴黎人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将巴黎的人文历史,将巴黎的活色生香风趣幽默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与众不同?—— 巴黎人很少骂街却爱烧车泄愤。 巴黎人衣着体面却能当街便溺。 巴黎的夏天人人都要休假,不仅政府停摆就连急诊室都会关门。 迟到半小时不算迟到,这是巴黎人的时间观念。 出生证的有效期是三个月,这是巴黎的规章制度。 你若怕被偷,那么别在巴黎坐地铁。 你若节食就别在巴黎下馆子。巴黎堂倌最看不上这也不吃、那也不碰的外国人。 ……
  • 灰屋顶的巴黎

    作者:扫舍 文,王寅 图

    这本书不是写游记,不是写法国,只是在写生活。在这样的文字里,让你感觉不到对法式情调的恭维,文字本身也没有矫情。 作者带着瞻仰的心向巴黎景致飞奔而去,然后却是沸腾的水忽然沉静下来,扎实在生活里, 再也没有旅人式的仓促膜拜。文中但更好看的是她对法国人、中国人的简笔描摹,连巴黎的情调也一起能被还原成生活本相。生活中总有些人物很精彩,寥寥几笔就足以让人唏嘘。 人生的旅途里,有些人如老瓦,有些人如这一季的花香,有人陪你长路,有人只有朝夕之缘。 皮尔•卡丹这样描述:这本讲述法国的散文集确实令我印象深刻。她是写意,是抒情,是思考;她既温情脉脉,也不乏褒贬,又略带调侃。 扫舍这样写自己:我是那种头脑在云间双脚却必须落在地上的人。喜欢生活中许多具体的时刻:收衣服时在满怀晒得脆脆的衣服中闻到太阳的味道,整齐干净的厨房里飘处的饭香,听着喜欢的音乐熨烫衣服,想一点心事,晚上睡觉前在柔和的灯光下读一本好书……幸福是个很大的词,可对我来说,就是由这么些琐碎和具体的片刻来组成的。
  • 巴黎,19世纪的首都

    作者:[德]瓦尔特·本雅明

    《拱廊研究计划》是本雅明对巴黎19世纪城市景观的研究计划。在19世纪与20世纪现代性与资本主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浪漫主义的反资本主义者”本雅明接受列宁所说“最后阶段”,相信资本主义的末世不远,萌生了通过研究巴黎拱廊这样一个大都市异化景观来研究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盛世”的计划,即《巴黎拱廊计划》。在这项研究完成之前本雅明自杀身亡,遗留下来的只有两篇提纲(1935年提纲与1939年提纲)和两篇关于泼德莱尔的论文。这些所有遗留的文字即是本书《巴黎,19世纪的首都》。虽然是一部未完成作品,但是没有人会怀疑其重要性。
  • 不固定的圣节

    作者:海明威

    这是海明威晚年断断续续地写成的回忆录,写他和第一任妻子哈德莉·里查林婚后以加拿大《多伦多星报》记者身份赴巴黎定居,开始艰苦的写作生涯,时间为1921年至1927年。其间海明威通过美国女作家葛特鲁德·斯泰因的文学沙龙,结识乔伊斯、舍伍德·安德森等作家,对多愁善感的菲兹杰拉德有大段生动的描写。巴黎塞纳河滨的旧书摊、林荫大道上的露天咖啡馆、拉丁区文人雅士的交谈,构成一幅二十年代的巴黎风情画。
  • 巴黎的忧郁

    作者:波德莱尔

    《巴黎的忧郁》内容简介:在这本散文诗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肮脏、畸形的现实社会所进行的淋漓尽致、疾恶如仇的讽刺和挖苦,对传统、腐朽的世俗习气的无情鞭打和猛烈抨击;也可以读到诗人对美的向往和所作的引人入胜的描绘;还可以嗅到诗人某些寓意深刻但又难以捉摸的纤细的思绪。当然,有些“奇篇怪章”使人不大好懂,这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解脱的种种矛盾在作家和一部分知识分子中所引起的精神危机以至病态心理。而总的来说,这本散文诗和《恶之花》一样,是有它独特的社会意义的。 在艺术上,这部散文诗集也如同《恶之花》一样,体现着诗人的新的审美观点,即美的典范是包含有消极面的。他认为,“艺术有一个神奇的本领:可怕的东西用艺术表现出来就变成了美;痛苦伴随上音律节奏就使人心神充满了静谧的喜悦”。所以,诗人便尽情地歌颂“孤独”,“昏暗”;歌颂那些“狗”,那些“浑身泥巴、满身虱子的狗”;用大量的笔墨,极度的同情去表现一位穷困潦倒的卖艺老人。并且诗人还十分喜欢死亡般静寂的午夜……正象我们从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撞钟人身上所看到的那样,诗人努力地把消极的处境化为“美”,从“丑恶”(病)中寻找美的东西。这可以说是浪漫主义中的超度浪漫,也可以说成是现实中的更加现实。在某些人的眼里看来,诗人是疯疯癫癫的;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种疯疯癫癫的嬉笑怒骂、讽刺挖苦,在那充满仇恨的肮脏世界里,在人们浑浑噩噩的睡梦中,不正显示着某种清醒 和理智吗?也有人认为诗人表现和歌颂了“丑恶”,塑造了病态美,是消极颓废的。如果我们全面地读一读他的作品,就会知道他其实不是一个颓废的诗人,而只是一个颓废时代的诗人。他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愤怒和鄙夷,并向往和追求着光明。他的苦闷、忧郁,正是“世纪病”的反映, 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尽管由于他世界观的局限,有些作品给人以压抑沉闷的感觉,但他敢于承认社会的丑恶并努力将它转化为美,比起那些尽力粉饰生活以便从中获得生活勇气的伪君子,以及那些在充斥社会的丑恶面前视而不见、矢口否认的懦怯者来,毕竟要高超得多了!朱光潜先生说:“艺术必根据自然,但艺术美并不等于自然美,而自然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这就说明了艺术家有描写丑恶的权利。”问题是如何描写,站在什么立场、以什么观点、为了达到何种目的去进行描写。我们应当从这个基本点出发来全面地历史地评价波德莱尔的创作。 波德莱尔在他的优秀篇章里,通过大家不太精心注意的生活琐事和出人意料的大胆夸张(有时甚至达到荒唐地步)的想象,对世界作了无情的剖析,打破了世俗的“丑美”界限,而对诗人心目中“真正的美与丑”作了热情的讴歌和严厉的痛斥。我们读了它,无疑地有助于认识生活, 认识社会。同时,从研究美学、研究西方美学史来说,看看波德莱尔这位著名美学家的创作,也会不无收获的。 波德莱尔是现代派诗歌的先驱,并被奉为象征主义文学的鼻祖。在他的作品中,诗人绝妙地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有时把社会生活中很复杂很庞大的现象表现为一件很渺小、很可笑的小事,也有时把现实中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倍加夸张;并且经常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琐事去寓意一些大家意料之外的生活真谛,教人有充分回味思考的余地,给人带来新鲜而丰富的思想和意境。我们在读他的某些作品,特别是那些看似怪诞的抒写时,不应该单单从字面上去理解它,而应该努力从诗人的字里行间找到真正的内涵和外延。
  • 巴黎,19世纪的首都

    作者:[德]瓦尔特·本雅明

    本书是瓦尔特·本雅明德“拱廊研究计划”的几篇完成稿,德国著名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本雅明受阿拉贡小说的启发,决定通过对大城市异化景观——巴黎拱廊的研究,来展现19世界“资本文化盛事”的风景。在这几篇完成稿中,他用自己独特的叙述风格对波德莱尔的诗歌进行了诠释,同时又敏锐地发现了拱廊在空间上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地新变化。通过本书,你可以了解到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人与自身异化所做的斗争。
  • 如果在巴黎,一个旅人

    作者:刘文

    Moon books 地球旅馆 Inn Earth 01 比人生未知的历险更可怕的,是那种一眼就看到老死的时光 你可以在25岁前没有去过巴黎,但你不能在25岁前,还未尝试走出去的勇气。 这是一本讲述巴黎的书,关于旅行,关于文艺,更关于生活态度。但又不仅仅只止步于此。 巴黎是站在人类文明巅峰上的最伟大的城市。 法国诗人雅克·普列 维尔在一首名叫《在公园里》的短诗中,曾写出过如斯名句:“巴黎是地上的一座城/地球是天上的一颗星”。 “在这个阴冷、暴力、毫无意义的宇宙中,巴黎的这些灯光,是整个宇宙的亮点。”伍迪·艾伦通过电影《午夜巴黎》说出的这句话,无疑是对巴黎最好的说明。 《如果在巴黎,一个旅人》是关于巴黎的,更是关于我们内心涌动的梦想和激情。 本书制作精美,装帧独特。市场再无第二本。 就是在这座城,已经开始发胖的乔治?桑在贵族沙龙上遇见苍白消瘦有着一双极其修长美丽的手的肖邦。 就是在这座城,大学考试第一名的年轻的萨特携着考第二名的波伏娃在咖啡馆温暖幽暗的地下室里听着jazz跳着tango在便笺本上写下一个个优美的文字。 就是在这座城,孑然一身的可可香奈儿从红磨坊一直舞到了香榭丽舍大道让每一个名门贵妇都拜倒在“香奈儿五号”的神秘气息之下。 就是在这座城,第一次参与电影演出的伍迪艾伦被这座到处都是街边咖啡馆、美酒和音乐的城市迷住于是在40年后有了《午夜巴黎》。
  • A Movable Feast

    作者:Ernest Hemingway

    Published posthumously, this account of Hemingway's early years as a struggling writer in Paris in the 1920s may well have undergone further revision had Hemingway not taken his own life. Yet it was the best and most heartfelt work he had done for years, a return to the form of the early stories and the first novels. It tells the story of the sweet innocence of his first years in the Rue Moufftard with his wife, the literary friendships, the cafes and the delight which he enjoyed: both in the city and in discovering his own voice. Anyone who loves Paris will enjoy it and anyone who has affection or respect for Hemingway's work will find it deeply moving.
  • 长眠在巴黎

    作者:缪咏华

    《长眠在巴黎》是台湾知名译者缪咏华的一部另类特色旅游的文学随笔。 作者旅居法国多年,喜欢在巴黎的墓园里寻幽探访。在这本书中,她带我们走访了巴黎四座静谧的美丽墓园:蒙马特墓园、蒙巴纳斯墓园、拉榭思墓园以及先贤祠,共同追忆了长眠于巴黎的八十七个伟大灵魂。 如果不是生在巴黎,至少也要死在巴黎;如果没有死在巴黎,最好也能埋在巴黎。巴黎印象,不再只有香水、名牌、凯旋门、香榭丽舍大道。这里屹立着甚至有几百年历史的坟墓,安静而闲适地躺着众多伟大的灵魂。这些伟大灵魂的安息之地各自不同的从容姿态,让死亡不只是终点,令人深思死亡与生命的意义。 您可知道那座白色坟头? 那儿飘荡着幽幽叹息声, 莫非是紫杉树影? 有只苍白的鸽子,在紫杉树梢, 忧伤孤单,夕阳西下的时候, 她展露歌喉, 温柔到了病态的吟哦, 不但迷人还会要人命, 让您觉得好伤痛。 可大伙儿却老想听着, 那首仿佛是恋爱中的安琪儿, 朝天叹息的曲调, 灵魂似乎也被唤醒。 泪珠滴到大地上, 齐声唱, 而那不幸被遗忘了的香颂, 在串串泪珠中兀自叹息。 …… ——戈蒂耶
  • 自由、爱与欢愉

    作者:[澳] 露辛达·霍德夫斯

    编辑推荐: 乔治·桑,香奈儿,柯莱特,荷坦丝,蓬巴杜夫人,拿破仑的约瑟芬…… 在巴黎,每一条街道都刻着女人的名字, 她们活在几百年前,也活在当下。 她们代表着个人可以达到的宏伟规格、生命可以如何精彩,以及辉煌、无止境的女性潜能。 她们的狂野、高尚、勇敢、败德、坚强、愚蠢,已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 她们对自我的忠诚,对权利的追求和对欢愉的信仰,就是这城市永恒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媒体推荐: 一部非凡的旅行记,充满热情,充满诱惑。 ——《悉尼先驱晨报》 《自由、爱与欢愉》不止是一部自传或回忆录,它更是一本温柔的指引,教你跳出平凡的视角,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人生。 ——《Limelight》杂志 作者充满热情的描绘让我们深深地为这些超凡女性的人生着迷,也让最熟悉巴黎的人们得以重新认识这座超凡的女性之都。《自由、爱与欢愉》是一趟引人入胜的旅程——对露辛达来说,想必也是一趟自我发现之旅。 ——《Vogue 澳大利亚版》巴黎编辑查拉 · 卡特 内容简介: 乔治·桑,香奈儿,柯莱特,荷坦丝,蓬巴杜夫人,拿破仑的约瑟芬…… 在巴黎,每一条街道都刻着女人的名字, 她们活在几百年前,也活在当下。 她们代表着个人可以达到的宏伟规格、生命可以如何精彩,以及辉煌、无止境的女性潜能。 她们的狂野、高尚、勇敢、败德、坚强、愚蠢,已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 她们对自我的忠诚,对权利的追求和对欢愉的信仰,就是这城市永恒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在人生的转折点,露辛达•霍德夫斯来到巴黎,开启了一段随性而自我的旅程,走过那些曾在此发光发热的女人们的生命、爱与失落。从路易十四到法国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到新世纪,当她在过去的时光中追寻她们的足迹,亲自走过她们哭过、笑过、活过的每个角落时,她也从这些创造和滋养了世界最文明都市的迷人女性身上获得了生活的灵感与勇气。
  • 巴黎:对话与冥思

    作者:叶灼 叶维廉

    本书是叶灼的摄影作品,他用相机捕捉了自己眼中的巴黎影像。每一副作品都配有其父亲、诗人叶维廉的诗作,构成了图像与诗的对话。
  • 巴黎的鳞爪

    作者:徐志摩

    《巴黎的鳞爪》主要内容包括:罗曼·罗兰、达文謇的剪影、济慈的夜莺歌、天目山中笔记、鹞鹰与芙蓉雀、自剖、再剖、求医、想飞、“迎上前去”、北戴河海滨的幻想、我的祖母之死等等。
  • 乔见·巴黎

    作者:陈乔恩

    《乔见巴黎》讲述了:热爱画画、文字的乔恩这一次远赴巴黎,希望借由初次的欧洲体验,带给她更多内在的洗礼。对于法国这个充满艺术、历史和时尚交错的国度,乔恩与许多女生一样,有着梦一般的向往。在浪漫的花都巴黎,乔恩在奥维小镇遥想梵高、观赏奥赛美术馆里的伟大画作、夜游像是一首圆舞曲的塞纳-马恩省河,还有到法国人家作客体验地道的法式生活……,这对乔恩来说都是全新的体验。即使可能是一件不经意的小事物,但在乔恩眼里却总有新的感受,带给她许多的收获,体验到了不同于东方的文化与美景,这趟旅行不仅开了眼界、圆了梦,也是乔恩与自己对话的一段旅行。 书里还包含了乔恩亲自手绘的图画,或是在巴黎随手书写的城市观感,还有自己与城市的对话。除了摄影师所拍摄的写真相片外,还有许多乔恩的自拍照,可以看见多样化的乔恩。《乔见巴黎》另附上实用的巴黎旅游信息,让你可以随着乔恩探访过的景点,计划一趟巴黎艺术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