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诗歌

  • 现代诗

    作者:陈仲义

    《现代诗:语言张力论》系国内第一部以张力作为核心范畴研究现代诗语言的专著。该书系作者第九部学术专著,属中国作协2011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共34万字,封面设计高雅、清新、简洁。 该书重新检讨、修订新批评与结构主义的理论与方法。突破早期张力说的二元有机论,在关系主义框架下,有意将话语研究“还原”为以张力为轴心的诗语研究:爬梳现代诗语的衍变、成色、历险;区分现代诗语与文言诗语、白话诗语的差异;着重厘析现代诗语的张力属性、特征、结构与通道;把握现代诗语张力的生成机制、两极动力、两极分化,以及修辞张力的最新变异。侧重本文结构细读、照顾历史关联性的方法。抓住纵聚合与横组合的运行坐标,把握能指与所指的离散,展开隐喻与转喻的纽带,探析意象与非意象化的交缠……拨开现代诗语丛林中的老藤新蔓,更为本位地探视其生长。以此楔入张力诗学的根底,确立张力作为现代诗语的标杆,提供进入现代诗语和研究现代诗语的有效入径。
  • 昌耀诗选

    作者:昌耀

    《昌耀诗选》收选作者自1955年到l998年创作的诗歌作品166首,包括其代表作有《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哈拉木图》,基本囊括了作者毕生诗歌创作的精华。他的诗以张扬精神困境中的生命意识见长,融感悟和激情于一体,意象凝重而壮美,而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强烈的生命意识,又共筑为宏大的诗性整体。《昌耀诗选》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的《中国当代名诗入选集?昌耀》编辑。
  • 诗歌精选: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

    作者:主编:王蒙,责编:韩作荣

    《60年诗歌精选》是一部新中国开国后历经六十年的诗选。在中国新诗史中,六十年占据了大部分篇章。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端的新诗,在这期间,其传统既得到继承和延续,也曾发生过极端的变异,是在羁束与开放的两极中,走过了豪迈与自足、单一与贫乏、凋零与寂灭、纷繁与探索的艰辛历程。尤其新时期以来,当新诗终于打破桎梏,在开放与求索中经历了一场美丽的混乱,释放了被压抑已久的创造力,赤诚的诗人在苦难的磨砺中孕育了珍珠,而新诗潮的涌动又将诗带入了新的向度,中国新诗曾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盛时期。而随后的潮起潮落、大浪淘沙、纷争求索、相反相成,则形成了不同关学向度、不同艺术观念生发的艺术上多元并存的创造格局,神奇、美丽且丰富。在此期间,中国新诗已逐渐走向成熟,留下了一批堪称经典的作品。 中国新诗的发端,是以胡适的《尝试集》为标志的,可那实在只是一种尝试,简单、稚嫩,还带着孩子刚刚学会走路的蹒跚。然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具有的开创性却意义重大。白话体新诗盼出现,打破文言旧体诗的禁锢,无疑是一场革命。新诗体的创立,弱小、无助,面对数千年旧诗体的沉重压力,注定是艰难的。可正因为其新,才有着宽阔的生长空间和顽强的生命力。而使新诗体真正确立的是郭沫若的《女神》,狂飙突进式的激情,语言的喷发状态,语言方式与诗之内涵内在、自由的契合,展示了新诗凤凰涅粱般的再生。当然,还有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等等。相继而来的大批诗人的涌现,文学研究会以及创造社聚集的诗人群,在新文化运动强劲的冲击之中,展现了扑朔迷离、新意盎然的创造力。打破禁锢的自由,从西方移植来的新格律,象征的品格,各自不同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追寻,形成了中国新诗创造的第一个高潮。其中的一些作品,由于前辈诗人深厚的功力与中外兼修的素养,今天读来仍经得起阅读和审视,具有经典意味与心灵的穿透力。
  • 九叶派诗选

    作者:蓝棣之 编

    《九叶派诗选(修订版)》内容简介:这里所介绍的,是我国四十年代形成的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九叶”这个名称是新时期才出现的,是几位老诗人在1981年结集出版他们当年的诗选《九叶集》而逐步流行于海内外的称谓。“九叶”在新时期“走红”,一方面是他们四十年代创作的诗歌,得以从尘封中发掘,人们认识到它的价值;另一方面,他们中的多数,在新时期又焕发了创作的青春,创作了为数不少而又引起注意的有活力和魅力的诗歌。
  • 独角兽与香料

    作者:车前子

    这是车前子继《纸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之后的第二本诗集。作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基本不属于诗坛,或曰诗歌利益圈。从朦胧诗时代到90年代初的形式主义实验,再到2000年后的新游戏,他始终游离在主流、民间主流、先锋/地下主流以及各种流之外,他是一个为自己写作的诗人,他属于最后的中国传统文人、最后的江南才子。这本诗集收录了车前子2000年至2005年的78首作品。
  • 小宇宙:現代俳句二OO首

    作者:陳黎,陈黎

    本書於1993年完成第一部份,13年後完成第二組詩,兩組小宇宙構成今天的《小宇宙》。作者說: 喔,我知道,一個小宇宙加一個小宇宙,等於一個小宇宙。 蘊含微觀的世界與豐沛的現代觀,「小宇宙」裡的「三行囚室」,是自身俱足的獨立小室,有些卻合數室為一間,成為互相通連的「套房」,讀者出入其中,覺得各室之間似隱有相通之情節或氣氛,有的甚至有點連載小說或連續劇的意味。 本書兩組各由一百首三行詩組成,乃是相互對照、較勁的「小宇宙」,各自是一個千姿萬態,自身俱足的詩的世界,詠嘆生之況味、情愛、土地、風景、時間……以及詩歌本身。這些雋永美妙的三行小詩,展現了詩人豐富的觀察力和想像力,自平凡的生活四周,自幽微的生命情境,提煉出帶著電流與甜意的詩句,讀起來充滿趣味。 讓我們一起來發現生命中難以承受的輕,來閱讀生命中可以享受的《小宇宙》。
  • 郭小川诗选

    作者:郭小川

    《郭小川诗选》选录的是郭小川作品中比较精粹的部分,让您体会他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郭小川诗选》也为诗歌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可以参照的系统。《郭小川诗选》收入郭小川诗歌作品《女性的豪放》、《骆驼商人挽歌》、《我与枪》、《昆仑山的演说》、《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等41首。
  • 静悄悄的左轮

    作者:吉木狼格

    吉木狼格,彝族,1963年生于四川大凉山。1983年开始诗歌写作。参与“第三代人”诗歌运动,为“非非主义”代表诗人之一。80年代主要作品有《怀疑骆驼》、《红狐狸的树》、《睡觉和做梦》等。90年代有《榜样》、《阴谋》、《静悄悄的左轮》等。部分作品被收入《后朦胧诗全集》、《中国诗年选》等十余种诗歌选本。2000年起开始小说写作。《静悄悄的左轮》是吉木狼格的第一部诗集,它集中展示了诗人自1984年开始写诗到2001年为止的代表性作品,为喜爱吉木狼格诗歌的爱好者和更广泛的读者提供了阅读和收藏的便利。吉木狼格在80年代乃至90年代都不是一个大红大紫的诗人,更不是风云人物。近20年来,他算得上是一个被部分人秘密阅读和喜爱的诗人。一个诗人中的诗人。他的魅力缘于其作品独特的品质。作为一个彝族人,他对当代汉语诗歌的贡献已经超出了“非非主义”的流派范畴,而成为汉语言艺术的共同财富。这部诗集的出版将使更多的人阅读到一位优秀诗人的非凡作品。吉木狼格不再是少数人的秘密。
  • 精神病院的花园

    作者:侯马

    本书收录了“新世代”代表人物侯马的主要诗歌作品。一首首单纯、本质的诗歌呈现着作者“爱、感受以及表达”的生活态度与艺术理想。它是新一代汉语人文诗歌的一个成果,更是一个当代人心路历程的样品。爱与徒劳的故事,面对虚无的勇气。
  • 春盏

    作者:廖伟棠

    港台桂冠诗人廖伟棠,写诗二十六载,年少成名,拿奖拿到手软:他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香港中文文学奖,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花踪文学奖及香港文学双年奖,香港艺术发展奖2012年年度作家。作者情诗首度结集隆重出版,入选作品多为内地首次发表,此次精心制作,以飨内地读者:诗集精装,双色印刷,配有精美插图若干,书口三边扫红(价格昂贵,占印制成本的1/3),并附赠廖伟棠摄影作品精美明信片。《春盏》精美,值得珍重收藏。这样一本情诗集,适合有情之人,于陌上花开之际,持而念之,可缓缓归。诗人、民谣歌手周云蓬作序,妙文诚意推荐。 廖伟棠的诗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和思考,在他描述香港的时候,他以独特的风格构建着张力。——北岛 身为诗人,廖伟棠总是不可抑止他写诗的冲动与才华,所作所为莫不是为了写诗。——梁文道 廖伟棠总能够把我们的视觉经验引向人们通常所未觉察之处,在可见的视界里展现出一种不可见的视域。 在廖伟棠谦逊的方法中有着小型史诗的抱负。在某种意义上这曾是杜甫的方式,在途中写作,以时事入诗,做时代的见证人,记录着似乎是偶然的见闻,记录着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耿占春(著名文学评论家)
  • 郑愁予的诗

    作者:郑愁予

    郑愁予是当代汉语诗歌界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也是在大陆读者中知名度极高并广受欢迎的台湾诗人。其诗歌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他的成名作《错误》(1954)在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而随着郑愁予诗歌作品在大陆的传播,这“达达的马蹄”声也在大陆年轻人中持续回响…… 《郑愁予的诗:不惑年代选集》是郑愁予时隔多年后在大陆出版的一部诗歌精选集,全书共分27辑,精选了郑愁予具有代表性的诗作211首,基本囊括了诗人创作黄金时代的诗歌精华。
  • 公斯芬克斯

    作者:昆鸟

    昆鸟的诗在美学上的开放性让他很难归类,但总体表现为一种“生”,他的看法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知方式和适合它的表达,所以每个人的诗都该是“生的”。从诗歌写作的开端,就对各种诗歌套式,包括精神套式和修辞套式保持持警惕,只对“表达”无底线开放。他坚持诗歌的道德力量和形而上激情,但拒绝“自我崇高化”和“受难”叙事;他有迅速捕获瞬间感受并将其变成精神图式的能力,也能把日常经验变成拷打自我的刑场。这让他的诗成了美学和精神的双重戏剧,和对心理与智力的双重刺激。
  • 顾城诗精编

    作者:顾城

    顾城一生以诗为生命,以生命为诗。诗风自然纯净,在中国当代诗坛独树一帜。他的诗不仅为中国诗歌指明诗之本质,更重要的在于让人体味到生命纯净的气息,读之忘我。本书收录了顾城的代表诗作百余首,篇篇经典,让读者不由在诗中体悟到自己的人生。
  • 昌耀诗文总集 (增编版)

    作者:燎原,班果增 编

    《昌耀诗文总集(增编版)》简介:一个卓尔不群的诗人总是有自己特殊的气象。昌耀太庞杂,太丰富,也太深奥。在他以青藏高原的方式堆垒的诗歌大块中,也含纳着地质史般博杂的造化与生命的信息,以及灵魂震颤中从大地上弓起的眩目的极光。这种精神与艺术的方式,在20世纪的中国新诗史上同样是罕见的。 大约从90年代初以来,有关昌耀的评价(而不是评论)已不再成为问题。人们在20世纪中国新诗艰难的行程和时光的荡涤中,逐渐看清了一位大诗人的存在。十数年来,刘湛秋、邵燕祥、骆一禾和韩作荣等人先后为他所写的有情有义的评论。这是以锐利的直觉对昌耀的诗歌最先表示了激赏的四位中国诗人,也是给了他孤立的艺术冲剌以最为有力支撑的四位编辑家。尤其是在他刚刚离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中,中国天南地北的几十家报刊几乎是以不约而同的联动,用大块大块的版面通过对他诗作、生平的介绍和追念文章,向这位孤寂的外省中国诗人表达敬意。这种罕见的方式,该是意味着历史执意要还归他一个公正? 诗歌从来是人类灵魂的休憩之地,也是人类想像力的试验场。更深一层地说,诗歌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文明程度,标志着一种人文理想的觉醒。 随着我们这个时代对昌耀作为一个大诗人地位的确认,也随着这部《总集》对他精神生命世界超出我们想象的丰富信息的提供,关于他的诗歌研究,必将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再度展开。 这部《昌耀诗文总集(增编版)》由昌耀自己在生前编定。所收作品上自1955年,下至他离世前的2000年3月15日。也就是说,所有诗文都是他在青海的创作。是他以45年的青春韶华和生命苦难与青海高原相互砥砺的见证。
  • 阿诗玛

    作者: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 搜集,黄铁

  • 臧克家诗选

    作者:臧克家

  • 楚辞全译

    作者:黄寿祺等译

  • 6个动词或苹果-年代诗丛

    作者:何小竹

    何小竹,苗族,1963年生。从事过乐队演奏、政府公务员、广告文案、夜总会总经理、杂志主编等职业。80年代参与“第三代人”诗歌运动,“非非主义”代表诗人之一。曾出版有诗集《梦见苹果和鱼的安》、《回头的羊》两部。1995年开始小说创作,著有长篇小说《潘金莲回忆录》、《弥》及中、短篇小说《圈》、《天堂旅馆》等。自1999年起,主编《中国诗年选》。2000年与杨黎、韩东、乌青一起创办“橡皮先锋文学网站”。现居成都。《6个动词,或苹果》是诗人从1984年至2001年的写作精选,并以写于1995年之后的“新作品”居多。诗人曾活跃于80年代,90年代虽然少于发表,其写作却从未间断,而且较之过去更有新的发展和发现。阅读这本诗选,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诗人近20年来的诗路历程。同时,也能体会到一种轻松、愉悦的阅读趣味。诗人的语言简洁、朴实,有一种直接、具体的质感。也许,有人会将其中大多数作品视为“形式主义”的无意义的“废话”,或者“口水”。但这恰好是诗人的追求和用心所在。诗人认为:这样的写作,是放弃了那些曾经是诗的基本元素的写作,也无疑是一种“极限”写作。
  • 中国新文学大系

    作者:朱自清

    《中国新文学大系》影印本出版说明《中国新文学大系》为鲁迅、茅盾等编选的中国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一九一七——一九二七)理论和作品的选集,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赵家壁主编,于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六年间出版。全书分为十大卷,由蔡元培作总序,编选人作导言:第一集《建设理论集》(胡适编)、第二集《文学论争集》(郑振铎编)、第三集《小说一集》(茅盾编)、第四集《小说二集》(鲁迅编)、第五集《小说三集》(郑伯奇编)、第六集《散文一集》(周作人编)、第七集《散文二集》(郁达夫编)、第八集《诗集》(朱自清编)、第九集《戏剧集》(洪深编)、第十集《史料?索引》(阿英编)。一九八一年六月曾根据原书影印过二万套,应读者要求,二O0三年六月据原书再次影印三千套。
  • 访问中国诗歌

    作者:西渡 等编

    本书收录了对当代中国最顶尖的23位诗人的访谈,这些诗人是:昌耀、牛汉、林莽、杨炼、翟永明、柏桦、张曙光、王家新、孙文波、肖开愚、陈东东、清平、蔡天新、西川、臧棣、西渡、桑克、周瓒、朱朱、姜涛、胡续冬、冷霜、蒋浩。在这些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们为了建筑新的诗歌理想,阐释写作动机,探讨写作技巧,不约而同地拿起了批评之笔。 目录: 昌耀 “荆冠诗人”的最后声息——答《青海日报》记者张晓颖 牛汉 历史结出的果子——答《诗刊》记者晓渡 林莽 我一直在努力寻找那些寂静中的火焰——林莽访谈录 杨炼 “在死亡里没有归宿”——答问 翟永明 完成之后又怎么样——书面访谈 柏桦 诗人要勇敢,要有形象——答杨键、朱朱、韩雪等 张曙光 生活、阅读和写作——答钢克 王家新 回答四十个问题(节选) 孙文波 生活:写作的前提——答文林 肖开愚 个人写作:但是在个人与世界之间——肖开愚访谈录 陈东东 它们只是诗歌,现代汉语的诗歌——陈东东访谈录 清平 对西渡提问的一些回答 蔡天新 诗是可以携带的家园——答《东方时空》记者 西川 视野之内——西川访谈录 臧棣 假如我们真的不知道我们在写些什么——答西渡的书面采访 西渡 面对生命的永恒困惑——一个书面访谈 桑克 最后一个浪漫主义者——答西渡 周瓒 期待那些特定的时刻——答穆青的书面提问 朱朱 “南京硕果仅存的诗人” ——朱朱访谈录 姜涛、胡续冬、冷霜、蒋浩四人谈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