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诗歌
-
暗夜
九月里的一个晚上,一艘随波逐流的船带来了一个人。 这个人独自居住在沙滩上的一所荒废的小屋里,捕捉云朵且从云里收获了大量的鱼。这一切引起了小镇上人们的猜疑,人们模仿着他的举动,也想要从云里有所收获。然而贪婪带来的,却是一场灾祸。 -
小毛驴之歌
希梅内斯(Juan Ramón Jiménez,1881-1958),西班牙著名诗人。生于西班牙南部一个家道殷实的农家。中学毕业后,他从父命北上首都马德里攻读法律。但他对法律专业毫无兴趣,乃弃法从文,专心致志地从事现代诗歌的创作。他敢于突破旧体格律诗的束缚,开创了一代新风,是名符其实的西班牙现代抒情诗的创始人。他的诗歌毫无矫揉造作之风,实为心迹流露,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有:《悲哀的咏叹调》、《一个新婚诗人的日记》、《永恒》等。195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中篇散文诗《小毛驴之歌》在二十几个西班牙语国家中享有盛名,尤其深受青少年欢迎。还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传诵。 -
巴枯宁的手
新诗,自创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多重的压力。在美学争议之外,诗歌写作与周遭历史之间,也存在着既疏离又纠结的复杂关系。《巴枯宁的手》收录的一系列文章,以若干诗人、作品、现象为讨论对象。在微观的形式分析中引入某种社会文化视野,以透视诗歌的困境和可能、是《巴枯宁的手》尝试的方法。如何打破写作与研究的“幽闭”。重要诗的文化位置,从诸种有形与无形的围栏中,挣扎着伸出一只想象的手,则是方法背后的焦虑所在。 -
飞鸟集
“你微微地笑着,不同我说什么话,而我觉得,为了这个,我已等待很久了。” 英汉双语诗集《飞鸟集》是泰戈尔的经典代表作之一。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都在泰戈尔的笔下融为一体,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阅读这些诗歌,能让人看到一个淡泊清透的世界及其背后耐人寻味的厚实韵味,给忙碌而疲惫的心灵带来真正的慰藉。 -
海涅抒情诗选
《海涅抒情诗选》主要收入海涅的成名作《诗歌集》,包括组诗《青春的烦恼》、《抒情的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名篇,形式多样,有简洁明快的短诗、浪漫曲,“也有格律严谨的十四行诗。它们以爱情诗为主,既抒情感人,也含有讽刺批判,反映了诗人的生活际遇和思想发展。 -
诗歌读本(大学卷)
大学和大学以后阶段的诗歌读者。大都本身就是诗人或诗歌研究者。他们对诗歌有一种迷恋和探索热情,因此,本卷的定位是:「诗道寻踪」。从表面上看,似乎更偏向于对「诗」本身的理性思考,所展现的是「诗歌在现代社会的位置及诗歌文化的多个侧面」。但诗的背后,仍有人,人的精神世界;诗学所要追问的,最终是诗道,人之道。它涉及精神与身体,个体和社会、历史,语言和人的思维,古与今,中与西,以至纯与不纯,小与大,自由与规范,少数与多数等社会、历史、美学、哲学问题。如本卷编者所说:「读一首诗,同时也是接近一种生活方式和想象方式;理解诗歌的目的,最终在于理解自我,理解那洋溢在语言之中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创造力。」——这样,对诗的理解,又回到最初的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与创造:这也是诗教的本质。 -
勃洛克叶赛宁诗选
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勃洛克,是二十世纪初伟大的俄国诗人。一八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出生在彼得堡一个贵族知识分子的家庭,外祖父是彼得堡大学校长别凯托夫,父亲是华沙大学法学教授,母亲和外祖母是翻译家。勃洛克一九○三年和俄国著名的化学家德·伊·门捷列夫的女儿柳鲍芙·德米特里耶芙娜结婚。一八九八年入彼得堡大学法律系学习,后转入语文系,一九○六年毕业,一九二一年八月七日逝世。 勃洛克是俄国贵族的最后一位大艺术家,是享誉世界的抒情大师。他的创作是俄国诗歌最辉煌的现象之一。他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普希金时代以来俄国诗歌传统的基础上,构筑了一座宏伟的象征主义的艺术殿堂。如果说普希金是俄国诗歌大厦的奠基者,那么,勃洛克就是这一大厦的封顶人。而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新旧两个世界历史时代交替的时期,因此,他的创作恰好是一个时刻关注着历史的运动,并能预感到时代风暴的人的内心体验的见证。勃洛克五岁起就开始写诗,如他所说:“从儿时起,便有一股跟某人名字联在一起的诗歌潮流不断地冲击着我。”少年时期,父母田庄宁静优美的自然风光,一个个女性的爱抚,家庭浓厚的文学氛围,和当时的象征派作家的不断交往,特别是接受了象征派的先驱之一——宗教唯心主义哲学家弗·索洛维约夫的“世界灵魂”、“永恒女性”的思想,勃洛克诗才泉涌。自一八九八年始,以恋人柳·德·门捷列娃为对象的短诗一首接着一首,一发不可收拾。一九○四年出版的《美妇人集》,便是这一时期诗创作的光辉成就。这里的“美妇人”,代表了诗人对人间女性之美和永恒女性之美的爱,象征着自然与文化、精神与肉体的和谐,又和俄罗斯祖国(新娘和爱妻)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此后,勃洛克陆续出版的第二部诗集和第三部诗集,包括《白雪假面》、《城市》、《可怕的世界》、《报应》、《抑扬格》、《竖琴与小提琴》等组诗,表明了诗人对现实的更大的关注,创作风格上的重大变化。一九一四年写作的长诗《夜莺园》,标志着勃洛克创作的完全成熟,揭示了抒情主人公的基本特征,即性格和心理的双重性和矛盾性,是诗人对其抒情主人公性格发展的一次总结,由神秘主义的出世情绪向现实方向的接近和转化。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的爱,对未来的永远的追求,使勃洛克义无返顾地站到了十月革命一边。一九一八年一月写成的长诗《十二个》,既标志着勃洛克创作的高峰,也是他献给十月革命的一份厚礼。他以其圆熟的技巧和惊人的力量,极其概括、简洁、充分、深刻、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被革命风暴笼罩着的城市的画图。长诗分十二章,内容各个不同,节奏也非常多样:自由的口语诗,舞蹈民谣的律动,小市民情歌的音调,革命口号的热情,贫民的街头语等;然而,这看似凌乱的诗节,却汇进了革命的雄伟步伐的庄严的统一的节奏,直到耶稣基督的出现,形成全诗的极大的和谐。勃洛克以象征主义的手法,成功地描绘了十月革命中人民翻身做主的革命的真理。 从《美妇人集》到长诗《十二个》,勃洛克的创作道路是复杂的,但同时又是完整的。这一完整性是由勃洛克创作中的许多根本性和实质性问题、题材和主题的共同性决定的。它们在诗人的不同创作阶段得到不同的处理,既与诗人新的生活和创作经验相对应,又在某些方面保持始终如一。 勃洛克本人就曾把自己的创作道路看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三卷本的自选集(1911—1912)的序言中诗人说,这里的每一首诗,哪怕形式上比较拙劣,也是有意义的,它既可独立成篇,又是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 “每一首诗对组成‘章’都是不可或缺的;若干‘章’构成全书;每本书都是三部曲的一部分;整个三部曲我可以称之为‘诗体长篇小说’:它写的是同一类思想感情,这是我在有意识的生活以前十二年里始终对之忠实的。” 谈到自己的创作道路,即“追求人性的三部曲”时,勃洛克这样理解这一定义的内涵: “从瞬间过于灿烂的光——穿过不可或缺的沼泽林带——走向绝望、诅咒、‘报复’……以及一个‘社会的人’,一个勇敢地直面世界的艺术家的诞生……” 这一自我写照值得特别注意,它完全符合勃洛克抒情诗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我们认识勃洛克抒情诗的发展脉络和每个创作阶段的特点。 勃洛克是个心胸博大、富于时代感和忧患意识的诗人,这一点决定了他的作品的分量和特色。他从创作伊始,就对诗人的使命有了高度的认识:“只有伟大的事物才值得思考,作家应当为自己确定伟大的任务,并且只确定伟大的任务;不必为自己才疏学浅而自卑。须知作家是无穷链条上的一环,从一环到另一环应该传递自己哪怕未能实现的希望和哪怕尚不完善的构想。” 勃洛克是俄国象征主义的代表诗人,本世纪初俄国知识分子的偶像。他的成就,应该说,得益于和归功于象征主义流派,但他又不局限于流派,而是大胆地超越之,从而使自己跻身于不朽诗人行列。 高尔基说:勃洛克是一个“真正天才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说:“勃洛克代表了整个一个诗的时代,一个不久前结束的时代。”还应该补充一句,勃洛克也是苏联诗歌的奠基人之一。 我国读者对勃洛克也不是陌生的。早在二十年代,长诗《十二个》发表没几年,就被傅东华和胡斅译成了中文。鲁迅先生也曾多次在自己的文章里提到勃洛克,还亲自为胡斅的译本《十二个》撰写后记,热情地推荐这位诗人,称他为现代首屈一指的都市诗人。四十年代,又有戈宝权的新译本《十二个》。但多年来较全面地介绍和研究这位诗人还很不够。收在这里的译文,基本上按诗人写作年代选译的各个时期的部分诗作,几部长诗都是全译,以期满足我国读者阅读、欣赏和研究的需要。 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十月革命前后和二十年代苏联诗坛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一八九五年生于梁赞州康斯坦丁诺沃村一个农民家庭。由外祖父养育成人。外祖父、外祖母都是讲故事的能手,对童年时期的叶赛宁影响很大。他先后就读于四年制乡村小学和斯巴斯·克列皮克教会师范学校。一九一二年他来到莫斯科,曾在莫斯科沙尼亚夫斯基平民大学历史哲学部学习了一年半。据叶赛宁自述,他八九岁时即开始 写诗,但自觉的诗创作活动则是在十六、七岁的时候。在莫斯科的时候,诗创作已比较活跃。一九一五年,他来到彼得格勒,拜见了著名诗人勃洛克,后来又认识了诗人戈罗杰茨基和克留耶夫,从此,叶赛宁的诗创作活动在一个新的水平更加活跃起来。 真挚坦率,深沉的忧伤,对生活和对祖国的热爱,也许我们能用这些话来概括叶赛宁的诗歌和他的一生。 一个诗人的风格往往在他的早期诗歌里就已表现出来,尽管这些诗不一定很成熟,不一定有多大的社会意义。叶赛宁早期的抒情诗,就其纯净和自然美而言,最能表现出诗人的风格,也是他最美的诗。早在诗人的第一本诗集《亡灵节》中,就已经表现出了叶赛宁独特的诗歌形象和格调的整个体系,包含了在美学上臻于完美的农村生活画面。在这些诗歌里,叶赛宁从明朗,快乐的方面来感受生活,使农村生活和大自然的画面显得生 动,真实,绚丽多姿。像《野樱花飘落》、《手风琴啊,拉起来》、《农舍里》这样一些诗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充满了少年的欢乐和喜悦,让人心醉。这是一种略带苦味的甜蜜。在《湖水上织出了一片晚霞的嫣红》中,诗人无意间点明了他早期诗歌的情调: 晚霞的嫣红里有股欢乐的忧郁。 这种忧郁感情更清晰而深刻地表现在诗人“对世界上一切生物的爱,以及人们最应得的仁慈”中。社会和自然界中的不幸衬着北方那单调、荒凉、凄清的景色,使诗人的幸福感自然而然地带上了“无尽的田野的哀愁”。像《仿歌》、《盲歌手》、《丹纽莎多好看》都是诗人抒发这种感情的优美诗歌。而《冬天在唱歌)、《奶 牛》、《狗之歌》则是描写动物的杰作。最有趣的大约是《夏至的夜晚》这首小诗了。诗人在这首诗里不仅极为生动地讲述了自己的诞生和母亲在树林里分娩的痛苦,描述了诗人自身的气质,而且还预言了自己的命运: 我像洁白的雪花消溶在蓝天里, 一生和离别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这不禁使我们想起诗人逝世前一年所写的《波斯情歌》中最美的那首《莎嘉奈,你啊,我的莎嘉奈!》和逝世那年所写的他最完美的长诗《安娜·斯涅金娜》。 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人生的幸福和痛苦也来自于追求。在革命的洪流中,叶赛宁怀着乌托邦的理想歌颂革命,幻想有一个“庄稼汉的天堂”。他那些强烈表现革命热情的作品,如《铁匠》、《天上的鼓手》、《同志》、《如歌的召唤》等诗,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诗人的感伤基调,但却是诗人诗歌中革命旋律的起点。然而,新的世界最初展现在诗人眼前的,只是对大自然和乡村和谐的破坏,只是火与血,只是贫困、饥饿、灾难和不幸。这一切都是他那稚嫩的心灵所难以忍受的,从而导致了他对革命的迷惘和抵触,甚至憎恶,也导致了他个人思想和生活的消沉、颓废和放荡。而这一切又不能见容于社会,不能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谅解,致使他对生活感到极度的痛苦和绝望。表现诗人这种思想和感情的诗篇,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我是最后一个乡村诗人》、 (我并不悔恨、呼号和恸哭》、《四旬祭》和《莫斯科酒馆之音》中的那些诗。它们从另一方面超出了诗人感伤的极限。直到革命开始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他才渐渐恢复了内心的平静,振作起来,重新跟上革命的队伍。但在心灵中却已留下了难以平复的创伤。从他中期到后期的诗作中,特别是从《给一个女人的信》、《我的道路》这样一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的生活和心灵所经历的崎岖道路,他的认识发展的曲折轨迹。我们应该懂得诗人那种痛苦、绝望、渴求理解、渴求友爱的心情。 诗人贵在真诚和坦率,贵在敢于表现自己的个性,暴露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叶赛宁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诗人。从他的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对祖国和人民深挚的爱,更可以看到他在美好的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时的一切感受,他由于自身的错误和弱点而产生的悔恨。他对自己的揭露和谴责严酷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这方面,就连卢那察尔斯基也称他为“最无畏的战士之一”。他对自己内心的剖析反映出了千百万普通人在革 命发展中的认识过程,表达了他们的希望和痛苦的心声。这正是一个诗人的伟大之处。叶赛宁不是一个革命的诗人,但却是一个民族的诗人,人民的诗人。 出国之后的后期诗歌反映出了诗人内心的转变。它使诗人对人生的悲剧因素有了较为深刻的哲学理解,并使诗人选择了正确的生活和创作态度。由于怀念逝去的俄国而产生的没有出路的苦闷,现在被由于生活的流逝而感到的哀伤取代了。诗人在逝去的生活中看到了许多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那就是对母亲、妹妹、妻子,以及对人们和大自然的爱。在《这是我熟悉的那条街道》、《蓝色窗板的矮小房屋啊》这些诗里,可以看出农村的自然景色缓解着诗人因丧失感到的痛苦。在《金色的丛林好意地劝说》这首诗里,浩渺的天地使一切悲哀都显得如此卑微,像空中的鹤群,转瞬间就隐没在蓝天里。在著名的《给母亲的信》里,母亲的形象洋溢着永恒的温暖和光辉。而在《莫斯科酒馆之音》中一度很轻浮地对待妇女的酒馆腔调,又变得像早年一样的温柔、纯洁,只不过掺和着疲乏和苦涩。像《你尽管和别人干杯去》、《亲爱的,让我们并肩坐下》、《给卡察洛夫的狗》这样一些诗歌,早已纳入了世界爱情诗的宝库。最著名的《波斯情歌》与抒情叙事史诗《安娜·斯涅金娜》则成了叶赛宁诗歌宝库中的两颗明珠。它们表现出诗人几近崩溃的内心世界已经达到了近于完美的和谐。这时,叶赛宁的诗歌仿佛又恢复了一度失去了生意盎然的感情,节奏和谐,充满欢欣。他甚至显示出了新的革命认识和信念,写出了《大地的船长》、《二十六人之歌》、《三十六人颂》和《苏维埃俄罗斯》这样一些歌颂革命和革命者的诗篇。但是直到最后,他的诗仍然充满着浓重的哀伤和苦味。这种双重感受基于对生活和对祖国的热爱。 然而,叶赛宁并没有摆脱掉思想上的矛盾和精神上的痛苦。由于个人生活的不幸和沉重的社会压力,他越来越陷于苦闷和绝望的困境,终于在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拂晓,在一家旅馆中自缢身亡,死时才不过三十岁。诗人最后留下的名作是他在住院治疗精神抑郁症时完成的长诗《阴森森的人》和绝命诗《再见吧,我的朋友》(1925年12月26日)。对于叶赛宁之死,高尔基曾说:“俄国文学家的生活中有许多悲剧,叶赛宁的悲剧是其中最令人痛心的悲剧之一。”在叶赛宁逝世一周年的那天,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在诗人的墓前用手枪自杀了,留下的一纸绝命书上写道:“我的一切都在这座坟墓里。”这个姑娘名叫加丽雅·别尼斯拉夫斯卡娅。不少苏联学者认为,《波斯情歌》中的“北方姑娘”指的就是加丽雅,而诗人自杀前割破手指用鲜血写的绝命诗也是献给她的。 叶赛宁在他的自述中非常简单地谈了谈自己的生活和文学道路。他最后说:“至于我生平的其他情况,就全在我的诗里了。”事实上,他的诗歌才是他的思想和心灵的真实传记。 -
凤凰
徐冰的大型艺术装置《凤凰》在北京横空出世,催生了欧阳江河的长诗《凤凰》,两只不世出的“凤凰”因此具有了一种共生和互文的关系,如果说徐冰的《凤凰》以其意蕴极度宽泛又高度浓缩的物态结构提供了一个当代世界的视觉抽象,蕴含了雄浑而丰富的艺术灵感和象征意义,欧阳江河则在徐冰《凤凰》的原初形象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当代史诗的形态,追求一种全景式的容量,涵容了全球化后工业时代才可能具有的繁复而斑斓的物象。 《凤凰》作为诗歌在21世纪寻找新方向的的成功尝试,作者涵盖者万物的态度、策略,接续着波德莱尔、艾略特这些名字在二十世纪所象征的伟大传统。创造了足以容纳当代生活的新诗形式,反思了新世纪人类的生存境遇,揭示了当代世界可能具有的立体化格局。 -
当代国际诗人典译
《当代国际诗人典译》丛书2013,2014卷十二本,汇集来自英,美,德,法,斯洛文尼亚等国十二位当代最活跃的顶尖诗人的作品精选,均为首次于国内出版。每一首诗歌都由诗人亲自选择,其精品性既来自诗人在其母语诗歌内的卓著成就和显赫声誉,也来自中文译文对原作的精彩再创造。译者杨 炼,西川,于坚,唐晓渡,翟永明,杨小滨,严力,姜涛,陈黎,梁俪真等,均为活跃在当代中文与国际诗坛,译界的诗人艺术家。这是最深 邃的诗性思维在异质语言中的一次激情碰撞,堪称一组镜像交织的当代世界诗艺精华的核心样本。 译者介绍 梁俪真 :诗人,伦敦大学学院斯雷德艺术学院攻读纯艺术博士学位。翻译作品《格调》 杨炼:诗人, 二零零八年和二零一一年当选为国际笔会理事。数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被称为当代中国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声音之一。作品《大海停止之处》《唯一的母语-杨炼:诗意的环球对话》 西川:诗人,评论家。译著《博尔赫斯八十忆旧》(2004)、《米沃什词典》(与北塔合译,2004) 陈黎:诗人,翻译《辛波斯卡诗选——万物静默如谜》《瓦烈赫诗选》 翟永明:诗人,2010年入选“中国十佳女诗人”。2011年获意大利Ceppo Pistoia国际文学奖。诗集《女人》《在一切玫瑰之上》 唐晓渡:诗人,文学评论家,译有米兰·昆德拉文论集《小说的艺术》 杨小滨:评论家。耶鲁大学文学博士。诗集《穿越阳光地带》另著有《否定的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批评》,《历史与修辞》,《The Chinese Postmodern》。 姜涛:诗人,文学评论家,译著《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 于坚:诗人,作家,诗集《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于坚的诗》, 散文集《棕皮手记》等约十余种。 周瓒 :诗人,诗歌批评家,译著《[英]卡罗尔-安·达菲诗选》《赛莉玛·茜尔(Selima Hill)诗选 》 严力:诗人,旅美画家、纽约一行诗社社长、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 张炜:诗人,作家,作品《古船》《九月寓言》,长诗《皈依之路》 -
佩索阿诗选
《佩索阿诗选》选译佩索阿以本名及阿尔贝托•卡埃罗、里卡多•雷依斯、阿尔瓦利•德•坎伯斯等多个异名创作于各个时期的代表诗作,呈现出诗人的自我寻找之路,及贯穿其创作始终的重要主题:伴随诗人一生的局外感和自我放逐。 -
给孩子读诗
《给孩子读诗》是2015年圣诞节上市的暖心之作。书中100首优美的诗,来自跨越3000年历史33个国度的100位诗人。其中有25首中国古诗,25首中国近现代作品,50首外国诗歌。外国诗歌由39位杰出翻译家提供译本;每一首诗均配有美丽的插图,由世界各地70位画家创作。 人类历史上创作了多少首诗?也许是数千万首?没有人知道。却有150位果麦人,用100天时间,挑出了2000首他们所喜欢的诗,并最终精选其中100首,编成了这部《给孩子读诗》。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这些,还有诗和远方。推荐此书给每一位年轻的父母,于清晨或午后,或睡前温暖的灯光下,为你的孩子读上一首诗。书中最短的诗,花9秒可以读完;最长的那首,也只需要两分三十一秒。 -
芒克诗选
对于芒克来说,诗从来就是个体生命的一部分,是最好的、最值得珍惜的、像自由一样需要捍卫的一部分。芒克始终关注的是如何使个体生命和语言彼此保持着某种秘密的,然而又是最直捷的开放状态,其中蕴藏着诗的原创性的魅力渊薮。芒克的诗有自己的呼吸、体温和表情,即便在堕入虚无时也体现着生 命的自由意志。 本书荟萃当代著名诗人芒克四十余年诗歌写作精华。既收入那些广受欢迎的代表作,也收入诗人的近作,还有新近发现的佚作。堪称诗坛老将芒克最权威、最完备的一个诗歌选本。书中还收入诗人的油画作品若干幅,风格鲜明,令人赏心悦目。堪称文图并茂、具有重要阅读、欣赏、收藏价值的诗歌作品集。 【名家评价】 芒克是个自然诗人,打球、打架、流浪,他诗中的“我”是从不穿衣服的、肉感的、野性的,他所要表达的不是结论而是迷失。迷惘的效应是最经久的,立论只在艺术之外进行支配。 ——多多(著名诗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 芒克的诗具有某种无可替代,亦无法效仿的自足性。这种自足性来自生命体验、个人才能和语言之间罕见的协调一致。它使芒克几乎是毫不费力地在诗中把天空和大地、灵魂和肉身、现实和梦幻融为一体,并且使“如见其人”这一似乎早已过时了的评论尺度焕发出了新意。因为这些诗有自己的呼吸、体温和表情,即便在堕入虚无时也体现着生命的自由意志。大概很少有人会对芒克的诗使用“深刻”一词:但我要说芒克的诗是深刻的,深刻得足以令人触摸到诗的“根”。 ——唐晓渡(著名诗人、评论家) 芒克好玩,像个老顽童。但他又与许多“好玩,像老顽童”的人不一样。他好玩是因为他随和,宽厚,什么人都能相处,而不是那种妙语连珠,擅长插科打诨的“好玩”。他像老顽童,也是因为他单纯,天真,虽是诗坛“老革命”,却没有丝毫傲气与暮气,时常流露出孩子般的快乐。 ——何小竹(著名诗人) 芒克的重要性在于他用自己的诗歌深入了时代,在非诗的狂暴时代紧张楔入时代,展开诗歌,倾吐灵魂。他以更加广阔和自由的心性来抒发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大自然的眷恋与挚爱。其诗透射出深邃而又健全的人性色彩。 ——霍俊明(著名诗人、评论家) -
草叶集选
本书《草叶集选》由著名翻译家,惠特曼研究专家李野光选译。书后附有惠特曼生平及创作年表。《草叶集选》小开本的精装设计,便于阅读和收藏。 《草叶集选》自《草叶集》全集中精选出最精华的篇目,记录了美国”自由诗之父”惠特曼一生的思想和探索历程,也反映出整个时代和国家的面貌。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语言,《草叶集》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 。它摒弃了传统的诗歌格律,开创了新的诗风,大力讴歌了自然的壮美,洋溢着时代激情,富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神秘主义风格,是十九世纪美国的一部史诗。亨利•米勒、艾伦•金斯堡等后世艺术大师曾深受这部诗集的影响,电影《死亡诗社》也曾向其致敬。 —————————————————————————————————— 以无与伦比的方式说出了无与伦比之物。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惠特曼的诗像是幅刚刚绘完的图画,常读常新,永不褪色。 ——马尔科姆•考利 -
白鹭
【大师推荐】 在视力敏锐方面,这位诗人很像约瑟夫·班克斯,不同之处在于通过将目光固定在一株“被自己的露水锁住”的植物或固定在一个物体上,他完成了任何博物学家都未能完成的事情——他赋予它们生命。 ——[俄] 约瑟夫·布罗茨基 通过清除戏剧性、主题和任何完结性的花饰,沃尔科特把详端细察的全部重量都压在了诗行之上。这样的诗艺没有任何东西在其后隐藏——没有机巧的把戏,没有声东击西的假象。这是一场孤注一掷的冒险,而它成功了。 ——[美] 斯文·伯克兹 沃尔科特的诗歌已超越了自我置疑、自我探索、自我诊治的阶段而变成了一种公共的资源。他不是鼓动家。他所能鼓动起来的是宽宏大量和勇气。我相信他会赞同霍普金斯的观点:感情,尤其是爱,是诗歌的伟大的动力和源泉。 ——[爱尔兰] 谢默斯·希尼 【图书简介】 《白鹭》共收录诗歌54首,其中组诗11首。这些诗风格新颖多变,形式厚重,是多元文化交融下产生的硕果,作为诗人兼画家,敏锐的洞察力使他得以真实地描绘自然景物,细致地观察社会生活,迅捷地捕捉细微感情,感性意象、隐喻的繁富又极大地丰富了他诗歌的表现力。整个诗集呈现出来的是老之将至后爱的消失和死亡的临近,这也致使诗人试图在爱和死亡之间架构一种独特斑斓的美,并以这种美赢获生活的力量和勇气。该诗集2010年在美国出版,2011年获英国艾略特诗歌奖,是沃尔科特的代表作,诗人古稀之年的封笔之作,被评委们认为是“动人的,技术上无懈可击的作品”“会成为衡量其他诗歌作品的准绳”。 -
赞颂
《赞颂》包括《地方》《短诗与抒情》《致友人》三个部分诗歌以及一个访谈,每部分分别附有小序和解说。全诗集收录诗歌六十余首,是作者从早年至今三十余年来已出版和尚未结集诗歌的精选。这些诗歌可大概分为三类:一类是其早期诗,这些诗歌较多地沉浸于自我意识,不过这种自我意识被更多地置入了更广阔的外部世界中,置于城市和乡村自然的日常生活背景中,它们写出了“在世界中的自我”,而非封闭、迷乱的自我,因此坚实、有力,充满了人的精神和意识的力量。第二类诗歌触及诗人地域性的家乡和与之相关联的个人情感,在这类诗歌中,诗人写出了那片土地的地貌、气候、人们的生活、劳动、精神和美学,家乡的朴素和神奇,构成了诗歌隐秘的力量源泉和核心,在这些诗歌中,我们看到了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在商业化的潮流中,个人记忆中坚实、确切、清晰而又深刻的存在。第三类诗歌诗人将目光投向具体的景物,投向山水、树木、飞鸟,诗人希望通过描写,回避生活之苦以及社会的冷漠,回避孤独的自我意识,较之当前盛行的对一时莫名情绪、生活趣味的书写以及对语言偶然的微妙之美的追求,这些诗更注重通过诗歌表达对世界的整体认识,因此广阔、悠远、安宁、稳定、甜美、丰富而生机勃勃。《赞颂》致力于写出并赞颂一个亲切、真实、具体的地方——与完全抽象的概念性世界相对,与被物质力量所统辖的空无世界相对,而当这些书写所共享的独特经验、感受和思考,随着我们不断历险般深入、启示般领悟,它或可成为我们自己,乃至我们时代最具鼓舞和安慰性的精神力量。 -
分叉的想象
本书是作者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新诗的论文精选,内容涉及鲁迅、废名等现代作家的作品及其思想的研究,卞之琳、林庚、张枣、萧开愚等优秀诗人的经典文本的细读和诗学观念的探讨,旁及“诗人批评”、“打工诗歌”等当代诗歌现象的分析,“被压抑的现代性”、“跨语际实践”等海外中国学重要论述的评论等。作者长于从语言、形式的细节入手,解剖文学作品中的观念肌理,进而揭示作家思想、观念与历史之间的关联互动,文思缜密,视野开阔,既擅抽丝剥茧,也能见微知著,时时往复于文学的“内外之间”,而融通为独到的见解。 -
毕加索诗集
立体主义大师巴勃罗•毕加索诗歌首次中文出版 著名翻译家余中先倾情献译 大师手稿原貌呈现 理解毕加索,从《毕加索诗集》开始 ---------------------------------------------------------------- 1935年,大画家毕加索开启文字创作征程,为自己多增添一重身份——诗人。据目前整理,毕加索共写下诗歌三百多首,法文诗歌占大多数,其他由西班牙语写成,创作周期持续至1959年。 此次出版的《毕加索诗集》由法国著名艺术评论家、毕加索研究专家安德露拉•米夏艾尔编选,收录毕加索创作的法文诗歌中的一百余首,风格别样,与其画风暗合。 每首诗歌仅以写作日期为题,如“1936年6月15日”,时间跨越自1935年至1955年,脱胎自毕加索真实生活。阅读《毕加索诗集》,无限接近毕加索的内心世界。 毕加索的诗歌与其画作如出一辙,正是其精神内核的另一种展现,或恢弘,或粗糙,或天真……阅读毕加索诗歌,是理解毕加索,理解毕加索画作的直观、深入方式。 -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
•“沉默的经典”诗歌译丛最新一辑,装帧升级,诗歌爱好者收藏佳品。 • 露易丝•格丽克是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众多文学大奖得主,享誉诗坛已久,作品首度引进。 • 本书特别收录格丽克部分早期诗作,可一窥作者诗风变化。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完整收录了格丽克的《阿弗尔诺》(新英格兰笔会奖)和《村居生活》(格林芬诗歌奖短名单)两本诗集;此外还有早期五本诗集的精选,涉及的诗集为《头生子》(美国诗歌学会诗人奖)、《沼泽地上的房屋》、《下降的形象》、《阿基里斯的胜利》(全国书评界奖)、《阿勒山》(国会图书馆丽贝卡•博比特全国诗歌奖)。 【评论】 在维吉尔之前、之后,一连串的史诗诗人和抒情诗人展示过他们进入冥界的危险旅行……格丽克在这些杰出的诗人中间挣得了一席之地。 ——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夫 -
新疆诗章
《新疆诗章》精选沈苇1990年至2015年新疆主题诗作77首。这些作品展示了一位移民诗人对边疆的热爱、对地域性的深度思考以及诗艺的不断精进。其“综合抒情”融现实、历史与想象为一炉,宏阔与细微同在,呈现出一种隐忍的哀而不伤的正午气质。沈苇的地域抒写是同时向内、向外的,以“混血之诗”完成了对“边远”和“遗忘”的双重解放。 -
西班牙在心中
1936年7月18日—1939年4月1日发生的“西班牙内战”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也被视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一环。又因为世界各地的作家、诗人等志愿赶来,帮助抵抗,这场战争又被视为良心之战。虽然战争终告失败,但是留下了大量至今传阅与吟诵的文学作品,以作为人类抵抗精神的见证。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著名翻译家赵振江先生选编了六位西班牙语诗人有关这场战争的诗篇,编成《西班牙在心中 反法西斯诗选》,以作为纪念。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