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诗歌

  • 见证与愉悦

    作者:[美]布罗茨基 等

  • 叶赛宁诗选

    作者:叶赛宁

  • 大门

    作者:尹丽川

    《大门》是女诗人尹丽川的最新诗集,收录了她三个不同写作阶段的重要作品,完整地呈现了她的女性诗歌气质,以及先锋写作的样本全貌。尹丽川拥有轻盈、自然、独特的语言风格,对她而言,写作是一件个人的事,一种为所欲为的状态。然而这些并不刻意的诗,无不蕴含了她的非凡功力,这来自她的诗人本性。尹丽川坦承,“得以和一些人,分享对生命的感受,是写作者的福气。”
  • 在一切玫瑰之上

    作者:翟永明

  • 克利谈艺录及克利诗歌选

    作者:

    译序 用隐藏在自然之中的法则绘画 ——《保罗•克利谈艺录》的思考 陈忠强 内容提要:保罗•克利(Paul Klee)于1924年在德国耶拿展览馆的一个展览开幕式上的讲话, 以他准备的一篇关于现代艺术的专题论文为基础。主要谈自然与绘画创作的关系,从自然世界里到绘画创作中再到欣赏作品,找出隐藏在自然中的法则去欣赏绘画作品和创作绘画作品,来回与反复再反复,涉及到线条、色调值和颜色的元素,通过视觉的平衡和用隐藏在自然之中的法则来绘画,艺术家通过创作再给出一个更深远的空间和一个新的视觉来审视物体的空间,最后直至绘画作品拥有自己的生命力为止。 关 键 词 :自然 法则 艺术 自我 一、导 言 海德格尔讲过:“如果现在让我们看保罗•克利在他逝世的那一年创作的两幅画的原件,一幅是水彩画《入牖的圣灵》,一幅是在黄麻布上的胶画《死亡与火焰》,我们可能会长时间地逗留在这两幅画前,并且放弃任何直接理解的要求。”让读者放弃任何直接理解的要求,当人们读到这句话的时候,能把自己置放在大海中的一个小船上吗?看着平静的海水,并且长时间的看着,也只能长时间的看着那种大海的平静,他肯定会放弃那种对平静理解的要求,这种平静是在陆地上看不到的另外一种“平静”,它下面由太多的汹涌和暗涛组成。 1940年,克利在创作《死亡与火焰》时患有重病,可能他也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画面上笼罩着浓浓地哀愁和无法形容地凄凉,画面的艺术感染力量十分强大,令人压抑并参生恐怖之感。“火红色的背景有一种死亡的气息,苍白色的人物形象仿佛是坐在血里的病人,整个画面色彩的搭配有一种古墓中壁画的陈腐之气,各种符号语言也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和玄学的味道。画中粗重的黑色线条隐藏着一种不堪负荷的沉重。中间有符号语言组成的苍白的人物形象,就像一个骷髅头一样,让人感受到一种死亡的预示。”其实这幅画的眼睛和嘴巴是由德语“死亡(TOD)”的三个字母组成,画面采用了字母和图画结合的方式,表象手法独特、新颖与抽象。“画的中央是一个白色扭曲的死神头像,他用手打开通向死亡世界的圆形之门,左上用一片红色代表地狱火焰,右侧一个以类似五线谱音符构成的人正安然地迈步走向死亡之门,以音乐中的休止符寓意生命的休止,走过死亡之后会在火焰中获得涅槃重生,这是克利对死亡的深刻洞察,揭示了生与死的辩证关系。”克利讲过:“当然,我并不是偶然地走在通往死亡的路上,克利会轻松地面对。我所有的作品都指向一点,并且宣称,终期降至了。”死亡是人生的结局,活着是人生的过程,只有对活着和死亡的十分深刻理解才能从容面对它,克利用睿智来表现出对自己生命的赞赏和幽默。 海德格尔所讲的“放弃任何直接理解”的下面又有什么“理解”呢?读者在平静的画面下能否理解到下面有很深的海。带着寻找克利背后理解深海的想法,同时也想看到或探索深海中有什么宝藏,走进了《保罗•克利谈艺录》文本的翻译。 二、作者和背景 保罗•克利(Paul Klee 1879-1940),是一位德国国籍的瑞士裔画家,出生于瑞士艺术家庭,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瑞士人。他曾在慕尼黑美术学校学习画画,对后来他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基础。年轻时受到象征主义与年轻派风格的影响,产生一些蚀刻版画,藉以反映出对社会的不满,后来又受到印象派、立体主义、野兽派和未来派的影响,这时的画风为分解平面几何、色块面分割的画风走向。后来在1920-1930年任教于鲍豪斯学院,认识了康丁斯基、费宁格等,被人称为“四青骑士”。 1935年患上皮肤硬化症,1940年6月29日他心脏病发作,在瑞士的洛迦诺逝世,年仅61岁。 克利是一个浪漫又神秘的艺术家,他把创作绘画过程,看作成一次次在自然界中不可思议的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把得到的启发以及内心的幻象和对外部世界的体验结合起来。“毕加索的丰富变化是天才地使我们回顾形式的历史,而克利的画则使我们朝向未来。”克利是最富诗意的造型大师,无疑是二十世纪变化最多、最难以理解和才华横溢的杰出艺术家之一,他在生前就被公认为是对现代艺术史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在绘画实践上他扮演着先锋的使者,他精辟的理论为现代艺术指明方向。法国人编写《现代绘画辞典》仅有228个条目的中他就占了三页之多。 根据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在《克利谈艺录》英文版的序言中可以知道本文当时的背景,这是1924年保罗•克利在德国耶拿展览馆的一个展览开幕式上的讲话, 以他准备的一篇关于现代艺术的专题论文为基础。这次展览中包含一些他自己的作品。当时他已经在德国魏玛的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指导下成立的包豪斯学校教了四年的设计,包豪斯学校是现代设计的摇篮,这些讲稿是他对在教学任务中想到的艺术问题沉思冥想的结果。里德在英文版序中讲“对克利来说,解释艺术就是一个自我分析的训练。因此,他告诉我们艺术家们创作时在想什么——他使用他的材料时是什么目的,在给材料特别的定义和尺寸的时候希望达到什么特殊效果。”45岁的克利是他艺术生涯的黄金年代,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他研究塞尚、高更和马蒂斯的作品,并从塞尚那里得到一个信念:“自然不在外部,而在内部深处。”克利是“青骑士”创始者康定斯基和弗朗兹·马克的朋友,他也和“青骑士”的成员一起展出作品。他在1914年在巴黎住了差不多一年时间,然后访问突尼斯的凯鲁万城,这次旅行对35岁的克利以后的艺术演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后来,他应聘到包豪斯教学,他的绘画便是形式元素理性的、逻辑的组合理论。“它不是可以被轻易了解的,在他的作品中,找不到任何绘画的版本,即使不说它的一切都是人们未曾见过的,起码它们都是没有被充分表现过的。乍看起来,它们像是费解的结构和稚拙的图画。但如果我们细看一下的话,就会逐阶段发现一个隐藏着的世界。”[vi]克利自己也说过:“就象孩子们在游戏时摹仿我们一样,画家在摹仿着出生地和创造着世界的那种力量”。 三、自然是打开艺术正确方向大门的金钥匙 克利在《谈艺录》中给我们传递出他的观点是——自然是打开艺术正确方向大门的金钥匙。正如他说:“在自然的发源地里,在创作的源泉中。在那里完好地保管着打开所有困难和疑惑的机密钥匙。”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进入,那些自以为是的艺术家不会到自然这里寻找艺术,只有那些在自然世界里寻找出路的艺术家才能进入,他们帮助我们的生活摆脱平庸,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添加更多的精神去理解艺术,他们还使得扑朔迷离的愿景变得可预测。能到自然这里艺术家们都是精选的,在自然这个地方——“原始的力量培育着万物的演变(primeval power nurtures all evolution)。” 克利认为艺术家之中,包括最年轻的艺术家都似乎有一种逐步发展的强烈欲望,从欲望到创造性方法的变化,再到对创造性的方法的培养、栽培和使用的欲望。在这些不稳定的时期可能会给艺术家带来混乱和困惑,在这个阶段决定着他的绘画作品,同样也决定着这些绘画的性质,怎么办?克利给出的答案是:在自然中寻到金钥匙的功能之一是:“用合适的创造方法”来绘画。什么是合适的创造方法呢?克利以自己为例:“我不希望如他人所是那样去呈现他,而仅仅是如其所可能是去描绘他。”克利的绘画就是那些“童趣”的创造方法,克利用自己的“如他本来所是”去展现人和自然,然后他不得不使用令门外汉困惑的线条,纯粹基本的在画面的空间中表现过去。这样的方式让克利自己:“我可能达到我生活的愿景(世界观)和纯粹的艺术才能之间的快乐联合。”克利讲自己尝试过纯素描和纯色调值的油画,不论那种画法,要结合绘画中“更加潜意识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总是保留纯粹元素的培养。”在任何形式方式的整个应用领域都要这样:“既在所有的事物里,甚至在颜色上, 都必须避免无效的描绘。” 在自然中寻到金钥匙的功能之二是:用隐藏在自然之中的法则来绘画。正如克利所说:“艺术并不是呈现可见的东西,而是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这是克利与其他艺术家不同之处和对二十世纪现代艺术极大的贡献以及心灵领域独特的感受。自然中的一切都有生存的法则,我们没有去发现它们和深入研究它们,克利在《谈艺录》中用自然中的树做了一个精彩的比喻。克利通过自然中树的生长法则找到了他艺术创作的方法,自然中的树是不动的,克利提出:“没有人会认为树冠是根据树根的形象生长的。”现在,我们已经相信树冠是根据树根的形象生长(自然界中的对称法则),这就是克利的伟大之处,他还蒙受不白之冤“他甚至还被指控无能力和故意歪曲艺术。”生活中的树有不同的因素,如根部土壤的变化、岩石的大小、树边有无建筑物等等,这样作为树的冠肯定会产生天壤之别的形状。树冠的美丽永远离不开树干传递的营养液,树干是一个仅仅连接树根(地下、隐形世界)和树冠(地上、显示空间)的通道而已。门外汉就是典型的树干,而艺术家的克利呢?树液通过树根流向树干,在通过树干时却流向了艺术家“穿过他,流向他的灵魂深处。”自然的营养通过这种“流动力量的击打和催促,他把他的想象力融入他的作品。”正像树在世界上开始成长,树冠在时间上和空间里开始展开和传播,而艺术家的视野中,他自己随着树的成长而成长,把隐藏在自然中的美展现在画布的两度空间里传给我们这些门外汉欣赏。我们从树根到树冠不难理解,但是要理解从自然世界到艺术作品却很难,克利在这里扮演着解说员的角色,他很成功地教授给我们门外汉一种怎样才能获得丰富美妙的视觉的能力。这里出现一个重要的词——(三维)空间,空间在其它艺术领域容易表现,比如立体艺术一直成功地表现空间, 甚至有时间限制的音乐剧已经在复调音乐的调和中壮观地呈现,这种很多同时发生且具规模的现象有助于音乐剧的高潮,但空间艺术并不发生在词语性的启发式表达的世界中,在我们生活的口语中由于时间的特性会参生不同的缺陷,事实上我们缺乏在图像的构成中,同时拥有许多空间图像的表述方法。克利在努力通过树的比喻,给我们传递一个空间中三维概念清晰图像的方法,让我们进一步接近艺术。艺术是由自然世界转换的一个个影像空间的部件组成,每一个影像空间都会随着时间的流淌而消失,在艺术空间中它又不能真正的消失,正如克利所讲:“现在你即将成为过去。但稍后可能在一个关键时刻——也许是幸运的——瞬间后,我们也许会再次相遇在一个新的空间,而你可能再一次变成现在。”随着空间的增大,你会发现结构的不同部分越来越难以用图像表现的同时,好多人退出了,成了真正的“门外汉”,我们要往前走,就“必须锻炼成具有极大的耐心。”当我们超过这一关时,无论给予我们任何一幅画作,我们都将处于一个更加有利的位置,很容易在快速体验的同时接触许多空间的现象。自然界中常见的法则我们门外汉能看到,比如对称、平行等,一旦它们在自然中隐藏起来或无数次重叠后我们这些门外汉就发现不了,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能把它们整理出来,用绘画的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正如克利所讲:“可见的真实仅仅只是其他众多的隐而不见的真实中的一个孤立的现象。”
  • 落在纸上的雪

    作者:刘春 王晓

    书精选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极具实力和影响的12个诗人的代表作约300首。这些诗人,囊括了当前国内所有最重要的文学奖项——鲁迅文学奖、华文青年诗人奖、《人民文学》奖、《诗刊》年度奖、华语传媒大奖•诗歌奖、《十月》诗歌奖……在文学界、特别是诗歌界影响广泛。
  • 欲望厨房

    作者:焦桐

    本书既肉欲且性感,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味蕾与文字的食色革命。作者将食谱写成了诗谱,把书房变成了厨房,正谐不分、荤腥不忌地上菜,以“壮阳”为主题,探讨政治、个人记忆与口腹之欲。作者将食材人性化、象征化,表现厨师、品尝者与食品之间的对抗、妥协与合欢,集情趣与严肃于一体,文字妙趣横生。读罢本书,会发现文字不仅是可以读的,还是可以吃的,可以爱的。
  • 俄尔甫斯回头

    作者:宋琳

  • 比目鱼

    作者:维庸

    嘲笑死神, 用忍耐和顺受的方式就可以办到。 消化天空到海底的层层压力, 改变世界就是改变自己。 而改变视角,就是改变命运, 原本直立的身体,如今躺倒 原本不躺倒的身体,如今压扁。 原本怀疑的眼神。 如今淡定地冷瞰四方。 怎么样欲望压制到虚无的限度, 不还能继续游动吗, 视角和思想改变了, 世界和自己改变了死神要问话, 也必须身体躺下。
  • 後遺

    作者:盧勁馳

    本詩集是作者九年人生旅程的微觀記錄,憑藉其獨特的殘疾體驗,重新勾勒一個節然不同的城市景觀。
  • 最美的诗歌

    作者:徐志摩,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Rabi

    最美的诗歌,ISBN:9787511305893,作者:徐志摩 等著,于海娣 主编
  • 废园

    作者:朱湘

    相同ISBN的不同版本还有《朱湘代表作》《等了许久的春天》。
  • 舒婷精选集

    作者:舒婷

    舒婷的作品既有鲜明的时代的叛逆精神,又有执着而深切的热爱之情,发自内心而优美,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她的创作大都是在明丽隽美的意象下埋藏着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让人感受到美好意境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一定的人生况味。   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70年代末,她的诗作便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久即作为朦胧诗潮的代表人物而闻名文坛。结集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的叛逆精神,又有执着而深切的热爱之情,发自内心而优美,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本书分两大部分分别介绍了她的诗歌和散文名篇,让你感受她内心那迷人的文学世界。
  • 短篇·流水

    作者:陈东东

    当代青年诗人陈东东的随笔新作。作家和哲学家的思考结构全书,以中国名曲《流水》作为创作原点,大胆展开想象,将古之间、艺术与生活之间、生命与生命之间的逻辑关系做了先锋性、个性化的描述和前瞻。
  • 晕眩

    作者:朱朱

    本书是《存在者丛书》第二辑,书中集有中国当代散文作品集和中国当代随笔作品集。本书收录了《法律课》、《石象》、《肖像画》、《母鹿后腿上的宫殿》、《胖妇人的媚态》、《群像下的散步》、《门铃》、《意志的斜坡》、《一个夏天的札记》等作品。书后并附有词语之桥、“南京硕果仅存的诗人……”。从本书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作者朱朱的写作风貌和风格。
  • 内地研究

    作者:萧开愚

    萧开愚的这首长诗,以一种类似地质勘探、田野考察的方式,用错落的、锋利的长短句,劈开地上地下的重重痂壳,分别从地质土壤、文化传统、农村状况、司法监狱、地方财政、环保产业、精神处境等诸多方面,如泼墨般自由书写,总括“内地”的历史现实,辨析当代中国人的知识与心灵。 在语言上,诗人创造了一种文白夹杂、骈散交替的特殊语体,它的伸缩性、扩展力极强,能波澜运势,将描写、考辨、讽刺、质询、想象,贯通于盘旋的语言气脉之中。……一系列谐音与反义的流畅滑动,当然符合自由衍变的游戏诗学,但传达给读者的绝非如此轻薄的快感。在自然与历史的宏大现场与慢悠悠的个体剪影的交叠中,地方传统的溃败、全球化的覆盖、荒凉的农业现实以及集体性的神经官能症,如此密集地放送、传递,让人不得不佩服其中灵活的诗艺。(姜涛)
  • 饕餮之问

    作者:杨炼

    在当代 中国诗人之间,杨炼以表现“中央帝国”众多历史时期间生存的痛苦著称。这清晰体现在他的英译诗选《面具与鳄鱼》等作品中。……一个世界文学的老问题,由中 国文学提供了最新版本:怎样靠独立的而非群体的灵感,继续把新异的经验带入自己的创作?……我推荐杨炼请你们关注。 ——艾伦 金斯堡 《大海停止之处》是最具冲击力的诗作之一。它虽薄薄一册,杨炼却是多年来我所读到的最令人震惊的诗人之一。他使西方现代的与古老中国的、几乎是巫师式的感知相融合,同时激动你和惊吓你——像麦克迪尔米德遇见了里尔克,还有一把出鞘的武士刀! ——W H 赫伯特 《饕餮之问》是……技巧与内容的立体结合,语言的多元性使古调、现代腔、外来语、俚俗之词俱发挥了恰切的功能。这种可森林可群栖可交响乐的结构,如与当前籍自然风物咏怀之作相较,则后者便成了小花小草。如与时下流行的嘲嘘俏弄的章句对比,相形之下,后者便成了插科打诨。壮哉《饕餮之问 》之出版问世,厥为诗史上的一件大事呀! ——郑愁予 《叙事诗》再次展现了杨炼无与伦比的结构——创造力。在这首处理个人命运和大历史纠结的长诗中,音乐统摄着现实、镜像、梦境和哲思,令人信服地凝聚成一个既层次分明、又自由穿越的有机整体。。。最终建构了思想深度和形式精美的极致。我毫不怀疑这首诗将成为当代汉语写作的新标高。 ——唐晓渡 ———— 杨炼是朦胧诗运动的代表诗人之一、当代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诗人。出版有诗集、散文集、论文集等十多部。先后获得多项国内外诗歌奖,2012年获 “诺尼诺国际文学奖”,是莫言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华人作家。同时,因其积极参与世界文学、艺术及学术活动,他被西方媒体称为“当代中国 文学最具代表性的声音之一”。 《饕餮之问》汇集了杨炼历年来的创作的组诗代表作、诗歌新作以及译诗。他的诗歌吸纳了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双重遗产,将汉语诗歌的独创性展现给世界。在他的笔下,能同时感受到祭司的神秘、拓荒者的狂野、钻探工的坚执、建筑师的严整和微雕艺人的精细,而将如此多的品性熔融为一的,则是鼓涌于血脉之中、似乎永不衰竭的创造热情。三十多年来,杨炼一直站在当代诗歌的前端,敲击出诗歌的种种可能性。
  • 红了马唇 绿了伤心

    作者:张子选

    本书精选了作者描写西部风土、人情和自己感受的诗作130篇,其中包括:“大自然”,“高度”,“四季的声音”,“在我走遍自己之前”,“想象独居”,“情歌”,“梨花漫天”等。
  • 执命向西

    作者:张子选

    流动的时间与空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文化的层面上,独行是一种比深刻远为荒凉的行走;路遇精神故乡,谁不渴望被曾经感动过的人和事永久挽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