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诗歌

  • 三曹集

    作者:

  • 19 Ways of Looking at Wang Wei

    作者:Eliot Weinberger,Oct

    This title features nineteen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f a single poem with comments on each version by Eliot Weinberger and an introduction contributed by Octavio Paz.
  • 透过诗歌写作的潜望镜

    作者:周瓒

    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新诗状况为考察对象,本书侧重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写作观念的更新以及诗歌群体与个案研究等方面,剖析了近二十年中国当代诗歌文化身份的转变、艺术自主性的增强和诗歌批评话语的演化。全书既有对诗歌现象的全面扫描,又有对写作问题的深度质询,充分展示了当代诗人的创造活力。
  • 吉檀迦利

    作者: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中英对照,彩色插图,难词解释。超级畅销书双语彩色插图本。   一段歌唱生命的华美诗篇,一首献给神灵的虔敬赞歌。   你以快美的诗情,救治我天赋的悲感;你以超卓的哲理,慰藉我心灵的寂寞。——冰心(译者)   《吉檀迦利》是“亚洲第一诗人”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风格清新自然,带着泥土的芬芳。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本书出版之后,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 象征主义·意象派

    作者:黄晋凯,张秉真

    本书全面收录了两个流派最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和文学作品,并首次翻译了《牧神的午后》、《乌布王》、《马尔堕洛文歌》等一系列象征主义的经典之作。
  • Second Space

    作者:Czeslaw Milosz

    Nobel laureate Czeslaw Milosz's most recent collection Second Space marks a new stage in one of the great poetic pilgrimages of our time. Few poets have inhabited the land of old age as long or energetically as Milosz, for whom this territory holds both openings and closings, affirmations as well as losses. "Not soon, as late as the approach of my ninetieth year, / I felt a door opening in me and I entered / the clarity of early morning," he writes in "Late Ripeness." Elsewhere he laments the loss of his voracious vision -- "My wondrously quick eyes, you saw many things, / Lands and cities, islands and oceans" -- only to discover a new light that defies the limits of physical sight: "Without eyes, my gaze is fixed on one bright point, / That grows large and takes me in."

    Second Space is typically capacious in the range of voices, forms, and subjects it embraces. It moves seamlessly from dramatic monologues to theological treatises, from philosophy and history to epigrams, elegies, and metaphysical meditations. It is unified by Milosz's ongoing quest to find the bond linking the things of this world with the order of a "second space," shaped not by necessity, but grace. Second Space invites us to accompany a self-proclaimed "apprentice" on this extraordinary quest. In "Treatise on Theology," Milosz calls himself "a one day's master." He is, of course, far more than this. Second Space reveals an artist peerless both in his capacity to confront the world's suffering and in his eagerness to embrace its joys: "Sun. And sky. And in the sky white clouds. / Only now everything cried to him: Eurydice! / How will I live without you, my consoling one! / But there was a fragrant scent of herbs, the low humming of bees, / And he fell asleep with his cheek on the sun-warmed earth."

  • 千峰映月

    作者:林谷芳

    《千峰映月:中国人生命中的禅与诗》讲述中国人的生命困境、心灵牢笼,并不需要用西方的精神舶来品来化解,它自有一种中国式的解决方式。禅宗作为佛教中最重要的一支流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魅力和神韵的一道风景,它成为许多古代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和心灵归宿,在当今社会,在中国人面对人生藩篱时,禅依然能能够引领我们发现从容淡定的生命境界,为生命找寻到真正的解脱。
  • 郁达夫诗全编

    作者:郁达夫

  • 罗摩功行之湖

    作者:杜勒西达斯

  • The Selected Poems of Osip Mandelstam

    作者:Osip Mandelstam

    Osip Mandelstam is a central figure not only in modern Russian but in world poetry, the author of some of the most haunting and memorable poem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contemporary of Anna Akhmatova, Marina Tsvetayeva, and Boris Pasternak, a touchstone for later masters such as Paul Celan and Robert Lowell, Mandelstam was a crucial instigator of the "revolution of the word" that took place in St. Petersburg, only to be crushed by the Bolshevik Revolution. Mandelstam's last poems, written in the interval between his exile to the provinces by Stalin and his death in the Gulag, are an extraordinary testament to the endurance of art in the presence of terror. This book represents a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scholar Clarence Brown and W. S. Merwin, one of contemporary America's finest poets and translators. It also includes Mandelstam's "Conversation on Dante," an uncategorizable work of genius containing the poet's deepest reflections on the nature of the poetic process.
  • 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

    作者:William Blake

    Blake was one of the finest craftsmen of his time, an artist for whom art and poetry were inextricably linked. He was an indepedent and rebellious thinker, who abhorred pretention and falsity in others. His Songs of Innocence are products of this innocent imagination untainted by worldliness, while the Songs of Experience resulted from his feelings of indignation and pity for the sufferings of mankind. The 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eince, containing some of Blake's finest and best-loved poems, are presented here in the form which best satisfied the high expectations of his poetic and artistic aspirations. The fifty-four plates which Blake originallly etched and coloured by hand are faithfully reproduced with the same delicacy and dimensions as the artist created them.
  • 后朦胧诗全集

    作者:万夏,潇潇

    后朦胧诗全集 目录 序 万夏 选编者序 潇潇 选编参考书目 英译目录 上卷 柏桦 张枣 陈东东 海子 西川 吕德安 翟永明 王寅 万夏 张真 石光华 莫非 阿曲强巴 马高明 刘漫流 黑大春 郁郁 邹静之 陆忆敏 马松 雪迪 丁当 童蔚 吉狄马加 何小竹 朱凌波 杨远宏 大仙 海雷 小君 潇潇 下卷 李阿伟 孟浪 欧阳江河 宋琳 张小波 宋渠、宋炜 韩东 严力 潘家柱 钟鸣 虹影 杨黎 蓝马 骆一禾 林雪 马崧 默默 郭力家 廖亦武 黄灿然 余刚 王强 孙建军 吉木狼格 胡冬 赵野 刑天 孙文波 肖开愚 吴克勤 周伦佑 刘太亨 于坚 唐亚平 南野 黎正光 车前子 梁晓明 邵春光 俞心焦 伊蕾 书中有诗作篇名,太多了。如果需要看还有没有人要打字录入。。
  • 英国历代诗歌选(上下)

    作者:屠岸 编译

    英国诗歌在英国文学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对外国文学有兴趣的读者,是不能不读读英国诗歌的。屠岸先生研究英国诗歌,迄今达六十余年,他的译笔忠实,谨严,灵动,久已蜚声读书界。他从中世纪末到当代,选择了155位诗人的583首作品,编成本书,大体反映了英国诗歌的发展轨迹。因此本书不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来说,在国内可称得上丰厚、精当、完善的一种;不仅便利于一般读者的进修,也是专家学者手头必备的参考工具。
  • 让太阳长上翅膀

    作者:金波

    《让太阳长上翅膀》是著名作家金波2007年奉献的童诗自选集,收录了作家多年来精心创作的童诗一百余首,文句隽永、工整,境界高远。其中有多首被选入大陆及港台语文教科书。
  • 叶赛宁诗画集

    作者:四川人民出版社

    叶赛宁是俄罗斯的天才田园诗人,在世界许多国家也有很高的声望,其诗以忧伤的调子歌唱大自然绚丽的景色。本诗集是将早先出版的一百首译诗略作校订,又补充了十余首,并配以诗人及其家人、友朋的照片,诗人手迹,诗人故乡的风景画意,诗情画意,相映成趣。 叶赛宁,这位农民之子,乡村歌手,沙龙王子,以忧伤的调子歌唱俄罗斯的农村与大自然。在他身上,追求崇高的气质、卓越的诗歌才华和不可救药的流氓品性浑然一体。诗人的一生短暂、灿烂而又动荡、郁悒。 俄罗斯大文豪高尔基认为叶赛宁的诗奔放洒脱,光彩夺目,真切感人,是个风格独具、才华出众、造诣极深的俄罗斯诗人。 叶赛宁的诗应该用心灵去感受。他对大自然,对乡村,对农民天国,对古老罗斯的依恋是天然的,真诚的,深情的。 书中并配以诗人及其家人、友朋的照片,诗人手迹,诗人故乡的风景画等五十余幅,诗情画意,相映成趣。
  • 德国诗选

    作者: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编辑委员会编

    《德国诗选》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 走马观花集

    作者:吴吞

    献给柳遇午: 你说你尝尽了自由的苦头,现在渴望受到束缚。所以它是你的
  • 生命殿堂: 羅塞蒂的十四行詩集

    作者:Rossetti, Dante Gabr

    《生命殿堂》是「前拉斐爾派」代表畫家羅塞蒂的不朽巨作,分序詩、青春與蛻變、蛻變與命運三部份,合計一○三首十四行詩。本詩集完整記錄了詩人早年擁抱青春、中年汲於名利、晚年寂寞潦倒,終至頓悟人生的心路歷程;不僅字句如畫、節奏如歌,情感更是真摯動人,值得細細品味。
  • 海涅诗选

    作者:海因里希·海涅

    《海涅诗选》的作品都选自海涅生前亲自审定出版的四本诗集中的三本:《歌吟集》(1827)、《新咏集》(1844)和《1853和1854年诗作》(1854)。这三本诗集大抵呼应着诗人早年在柏林崭露头角活跃一时、中年卜居巴黎度其流亡生涯和晚年缠绵病榻但创作力不稍减退这三个时期。集中选译的诗兼顾到各种体裁和题材,对诗人的诗歌艺术作了近乎完整的介绍。
  • 时间之书

    作者:里尔克

    时间之书 里尔克 现代译丛 方思 译 1958年三月二十五日出版 To the mature age 序 自从我开始介绍里尔克,这位被誉为德文诗中自歌德以来最重要的诗人,自从我开始以文章与翻译(诗与信札)介绍里尔克给我国读者,迄今已逾六个整年。《时间之书》(Das Studen-Buch)内的诗之译介,则始于民国四十四年六月。那时,《时间之书》却直至去年晚秋方才试译。我的心灵已恢复其微妙的均衡,可以感知一叶之落与一羽之重而仍保持其宁澄平静,似乎我正步入一个新的收获与丰美的果实的时季。以此欢欣遂油然从我的内心流出,如乳色的温泉。 创造恒为一种愉乐,处于人生的中点,我以一向从事于 创造工作为慰,亦以继续从事于创造工作为勉。有人说人生如攀越山岭,中点即在顶峰,往后即为下落之路。我却视人生为长远的征途,向前愈迈进一步,地平线的辽阔即愈展示于我眼前。人生的中点就是一个新的起点,再出发,不断向上,往前征服更广的空间。 我对里尔克的专一的欣赏,体验与研究,以及加以译介,给与我不少益处。茨威格,又一位奥国作家,说过:"而若进入,我被请对一位已然对他自己的道路未曾确定的年轻作家给与忠告,我会试图劝服他首先为某些较伟大的艺术作品服务,或用描述的方式,或取翻译的方法。在所有这种自我牺牲的服务中,对于一位初学者有比较在创作中更多的安全,而凡以一种专一的精神所完成的事物,决不会是徒劳的。" 里尔克所给与的是深度以及平衡,对所处理的种种加以约制,获致微妙的定匀。里尔克教人建筑,不是宫殿,不是摩天大楼,而是精致的别墅,其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寸地基,都是最佳最优美的工作。为了获致如此卓越的艺术,里尔克学会了无比的忍耐。他亦有所师承,他效法罗丹,伟大的雕刻家。一九零四年五月十二日里尔克写给路·安特兰亚莎洛美的信中说: 艺术是一漫长的终身道途,而当我想及我迄今所以成就的是何等微小与发育不全的,此成就之(好似一手宽的半耕的田地)不能维持我,遂非可惊之事。"计画不会结果,过早播种的谷不会茁长。但忍耐与工作是真实的而在任何时刻可以转变成面包。'必须恒在工作,'罗丹告诉我,……不断工作而信任它,就是它,这是我从他的伟大的而且以伟大的方式显示人看的榜样所正学得的,就同我正从他学得忍耐…… 且看诗人自己如此说及他的作品: "啊,那些在年青时写的诗不值得什么。应当终生(可能的话,悠久的一生)等待,而且聚焦甜蜜与光,于是最后他可能写下十行好诗。因为诗不是,如人们所想象的,仅乎感情而已(这些来得足够迅速);它是种种体验。要写下一行诗,应当见许多城市,人们,以及事物;他必须学的道路……通至久已先见的别离的……通至孩提时代的……通至双亲的……通至海上的日子的……通至旅途的夜晚的……而必须有血多爱情之夜的回忆,没有二夜是相似的……以及产褥中的妇人的哭喊的回忆……必须曾在濒死着的身旁坐过,必须曾坐在已死者的身旁,在一间有着开启的窗户的屋子中……但仅乎有着回忆仍是不够的。必须能忘记他们而有大大的忍耐,直至它们复又来临……而当它们成为我们体内的血液,以及顾瞥与姿态……于是第一次在一个稀有的时刻,一首诗的第一个字会升起来而且出来……" 里尔克为了专一,在从事创作时常喜连日独处,从或一犬都不欲其在身旁。瓦莱里拜访里尔克于姆楚特(Muzot)之古塔以后,为其极端的岑寂所惊,写信给里尔克说: "我认为这种与世隔绝为几乎不可能的;在如此密切与寂静相亲近中,无尽的冬季……亲爱的里尔克,你对我看来似乎闭锁于纯粹的时间中,而我为你恐惧那一种太千篇一律的生活所有的透明,这种生活让死亡太明显地照耀外表相同的一个个日子的序列。" 灵感来时里尔克即一挥而就,一系列的诗于短期内写成。在此以前则为无比的忍耐与等待。这种循环成为里尔克写作的特色。《时间之书》分三部:一、《僧侣生活之书》,作于一八九九年九月二十日与十月十四日之间,正当他第一次去俄国归来不久,在许玛根道夫写成;二、《朝圣之书》,作于一九零一年九月十五日至廿五日,系于他与路·安特兰亚莎洛美在柏林逗留,第二场去俄国,回归许玛根道夫,以及于一九零一年春与克莱拉·凡斯霍夫,罗丹的学生,结婚之后,在凡斯透凡特写成;三、《贫与死之书》作于一九零三年四月十三日与二十日之间,彼时他已经有了一个女儿,去过巴黎,结识了罗丹,并避居于维亚雷乔,该第三部即于此意大利中部的城市写成。 一九一一年春里尔克答复一位女学生问及《时间之书》的源始,他在巴黎写下: "……我正忙于其它事务。于是,在清晨醒来,或在夜晚当你能听见寂静的时候,在我心内即升起--过去有时亦如此--从我自身出来的字语,似乎就是,祈祷,倘若你愿意如此相称的话,就是祈祷--至少我以为它们是祈祷,……" 里尔克在好几封给友人的心中都提及这些祈祷。《时间之书》,只当视为一些列的对神的诉告,方才具有确切的意义。对于一位于此诗集中发现无穷意义的人,固然如此;而对于一位本无所觉于此诗集的意义的人,这就是赋予意义的线索。在这些诗中,里尔克被目为一位神的寻求者。他的神被人视为实系艺术家的神,人类心灵的创造。以"你,神啊我的紧邻"开始的一诗,以及,尤其,以"你将如何,神啊,当我逝去?"开始的一诗,即可证之。但我却认为这里所表现的神与基督教的实不冲突。约翰福音第十五章第五、六节:"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而若没有枝子,葡萄树即无从发扬其生命。神是身躯,则我们为其肢体。没有身躯肢体自将干萎;而依藉肢体,方能工作。里尔克的这些诗,表现诗人之于神密切相迩,携手同工,亦表现了诗人对人之尊严与责任心的自觉。 你将如何,神啊,当我逝去? 当我,你的水壶,碎成片片? 当我你的饮料,成为腐臭或已干竭? 我是你的衣,你所从事的行业 你失却你的意义,倘若将我失却。 ………… 你将如何呢,神?我在焦急。 里尔克另外有诗全为赞美神而作,以"啊,告诉我们诗人,你做什么?--我赞美。"为第一行而开始,而以"因为我赞美。"为终结。正如任何信神的人一样,诗人赞美神。感恩的心,是真正的爱的开始。 据我所读的看来,里尔克的宗教诗(倘若可如此称呼的话),实超弗朗西斯·汤姆普森与霍普金斯而上之。有所信的人,固然可充分了解、体验;而一般读者,亦自为他的思想的深沉感受的真切与多面的敏锐,亦自为他的特色独具的声音所感动。 怎样时间俯身向我啊 将我触及 以清澈的,金属性的拍击! 读者的感觉真是战栗着,被触及这清澈的,金属性的拍击! 然而这种题材在中国诗中,似为新的对象。实则观念与信仰,皆与情感密不可分。一位真正的诗人的感性,必然如此。而诗为全人格的表现则观念、信仰与情感皆有所流露,自不足奇。再,我们亦常对观念或信仰有所动于情感。观念与信仰的字语又可作为譬喻之一种,有时与意象的运用实异曲而同工。诗的领域之推广,于此有甚大关系。 "挖出我的双眼,而我依然能见你",以这一行开始的有名的诗在作为《时间之书》的一首看来自是对神的寻求之有力表现,但此诗本为路·安特兰亚莎洛美而写。一首诗本身即是一个存在,故其意义多端,亦因读者而异。但对一是所有的种种感应,宜受支持整个诗的结构的意义间架所控制与限制。意义使情绪获得确切的面貌。意义间架自涉及一诗中各部分之含义与相互关系的审查,而此意义间架对了解一首诗之情绪的结构乃为必要。除非读者知道一首诗是关于什么的,他若受感动即属无所为而感动,浮泛而且空洞,不了解此,则没有具有含义的感情,而一诗之意义多端的说法亦即不再合适。 里尔克的诗以难懂著称。其标点使用甚为特别,与一般用法有殊。(今译时尽量依循原诗之标点,间有变更,行内之标点尤然。)里尔克的诗之难懂,可自《新诗集:第二部》句子译成意思恰正相反!他的诗之所以难懂,有时与其所用譬喻,以及所用譬喻间常有所省略有关。他又常于一诗中运用好几个譬喻,其意义所取之方向各别,或且似为矛盾。于是我们眼前跳动着形形色色的譬喻,各自放射异彩,我们遂目为之眩。他在一诗中藉僧侣之口对神祈祷:"你们行走似许多闪光的鹿,而我是黑暗,而我是森林。"他感觉在他身中经过,就如群鹿跃过森林之黑暗。下一首诗中他又说,"因为什么是教堂与修院,当它们浮现而且升起,它们只是竖琴,音调曼妙的慰安者,而已半为济度的人们之双手在国王与童女之前拨动它们。"这首诗是晨祷,故森林显然呈现其棵棵树干:树干对于闪光的鹿就如竖琴的弦对于乐音,就如升起的教堂与修院对于祈祷的众手。但他的长处之一即在于其譬喻。它们决非托在后面的像尾巴,又非勉强凑上已使诗"美"的,像雪莱在《云雀颂》一诗中所为。里尔克的譬喻使人目为之眩,然一加注视,即见其闪耀真正的光彩,确切而妥适。 我未将《时间之书》全译,亦以因此不能将一些至美的诗介绍于国人为憾。(容有机会当在续译。)翻译时得到区女士的英译之助极大。译里尔克须对文字有极大的把握。我以无此把握而自愧。因此对好几位友人常有所请益。打扰了他们,我深以为歉,而承他们不吝指教,则我永远铭感的。原诗于以"而毕竟,虽然每人勉图从自己挣脱"开始的一诗中,于第四行之"ALLES LEBEN WIRD GELEBT",又于以"你决不会忧惧,神啊"开始的一诗中,于第四行之"MEN",第五行之"WOLLEN",与第廿九行之"HABEN",每一字母均用小的大写字体,翻译中即用黑体字排印。我译的时候,押韵全依原诗的模式。(其实译诗首重节奏,即使依了原诗的模式押韵,所押之韵与原诗中的自不相同,给予读者的感受亦自有殊异。)因此更增加翻译的困难。一时之译,速则一小时有余,缓则三、四小时以上,且以后常一改再改以致三改。试译而遭遇极大阻碍,似乎无法克服时,心中真有绝望的感觉,但仅仅一刹那而已;凭藉自信,终究觅得解决之道。而想及麦金塔尔亦常失望于里尔克诗中的文字,心中的负担遂决轻减。而每当我发现此翻译工作真是坚决万分,每当我见到因此而来的种种麻烦,每当我念及此种工作没有分文金钱的报酬,我感谢神:我所从事的是诗,而非其他;因为诗是最佳的训练,使人忍受寂寞,默默无闻,甚或误解,而作为艺术,对人苛求最多。 布根女士说,里尔克的诗"是精神,现代的精神所发出的呼喊,此精神终于发现一条超越当代的现实世界所隐藏的焦虑无望之路。以之迎受这些诗的热诚,在一个当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普遍为人接受的十年间(指三十年代),足够证明精神方面兴趣的一切痕迹犹未自现代的意识中擦抹净尽。"倘若拙译(其实仅乎原诗的苍白的面影而已)能助人们在精神上有所觉醒,那么我的工作即非没有任何报酬的了。 戊戌二月长沙方思记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