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日记

  • 小生物语

    作者:乙一

    “如果要问他的哪部作品内容最接近本人,就是《小生物语》了。” ——押井友绘(乙一的妻子、押井守之女) ★乙一迄今为止唯一 “私小说”、日本亚马逊四星好评! ★蕴含天才小说家无穷智慧和奇思妙想! ★小说家波澜万丈、虚实交错的164天! ★唤醒大多数人的狂热和兴奋的现代奇书! 这是乙一首次披露自己私底下的样子。 奇妙的164天,充满乙一式的奇思妙想和幽默智慧。 这些幽默一开始会使你发笑,再过一会儿又会使你回味。 很多情节即使过去很久也能清晰地烙印在脑海里。 小说家乙一到底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谁给他施压?谁又给他解压? 谁令他困惑不解?谁又令他狂喜雀跃? 本书描绘的内容真实而又虚幻,包括如何在水床上构思密室小说、在与友人聚会时因为不可错过的灵感而甩下众人冲出房间、在百货公司的二楼耗费一整天找不到通往一楼的电梯、在电影院听到婴儿的哭闹被母亲强行制止发出痛苦的微声、冒充大学生去大学社团报名甚至一同制作同仁杂志、在漫画店里借宿而不是住旅馆、在漫画店里遇到的穷酸男人居然是著名漫画家、从环保家具店买来的沙发上总是坐着一个铁青着脸的少年…… 作者将波澜万丈、奇奇怪怪而又平稳无事的日常生活,以其独特的舒缓文体连缀成篇,在虚实交错、亦真亦幻中建立一个有异于作者本人的另一种人格。
  • 小狐狸海伦留下的……

    作者:[日] 竹田津实

    《小狐狸海伦留下的……一个森林兽医的动物日记(1)》讲述了:楼下传求妻子的呜咽声,久久没有散去。她打电话告诉住在远力城市的儿女,说海伦已离我们而去。那是一个静谧的漓晨,在电话另一边的儿女们的哭声,仿佛也能传到我耳边来。对我来说,海伦就像是为了死而来,它空间想向我传达一个什么信息呢?我不禁陷入沉思。
  • 和泉式部日記

    作者:和泉式部

    和泉式部,是日本平安時代與《源氏物語》作者紫式部、及《枕草子》作者清 少納言鼎足而立,稱為三才媛的女性作者。本書記載和泉式部與敦道親王之間的愛情,採日記方式記錄。有大量的詩歌往來,以顯示男女二人由初識之試探情愛,至熱戀之甜美與憂慮 ,乃至共同生活之後的堅定信賴。從和歌與散文的鋪敘可以看出,作者和泉式部是一位熱情多感而敢愛敢恨的女 子,其特立獨行的個性與行為,甚至在男女關係相當開放的平安時代,亦不失為聳 人聽聞、備受譏議的;而她所展現於詩歌文章的才藝與學識,也自有其超凡脫俗之處。
  • 小生物語

    作者:乙一

    信手拈來的生活日記,共分三個部份:離開故鄉愛知篇、收音機收音清晰的東京篇、隨波逐流神奈川篇。讓讀者無國界更貼近乙一!
  • 笔记大自然

    作者:(美)克莱尔·沃克·莱斯利、查尔斯·E·

    《笔记大自然》是一本指导如何给大自然书写日记的入门书。克莱尔和查尔斯是美国著名的自然观察家,艺术家,教育家。他们用两种指尖艺术——书写与绘画,来传递大自然的色彩与神奇。在日记的字里行间,有流动的色彩。有疑固的字迹;有停驻的脚步,有飞枸的神思……其美感难以言喻,其宁静无以殂容……似乎,所有珍贵而不被注意的,都选择隐遁在这朴素的书里。
  • 清华园日记

    作者:季羡林

    本书是乃季羡林先生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的日记,是70年前季先生对清华园的真切描述,系作者最具体的生命的痕迹的记录,辅之近百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构成了本书独特的价值。
  • 夏济安日记

    作者:夏济安

    这是一部非常出名的爱情日记。上世纪七十年代,夏志清教授将亡兄夏济安一九四六年一月一日至九月二十九日的日记整理,在一九七四年十月三十日至一九七五年一月五日台北的《中国时报•人间》连载。随后,《夏济安日记》一书由台湾时报文化出版社出版。本书为最新修订版,增加夏志清新写的前言、夏济安致李彦的最后一封信(附原函影本)、夏志清书信、日记原稿影本及部分英文日记。 本书是夏志清在作者去世后整理遗物时发现的。所记时间不到一年,主要记录了夏济安29岁那年的一场苦恋。这种苦,不是来自任何外界的阻挠,也不见苦恋对象的拒绝,几个月中,夏济安没有任何行动,挣扎于表达与不表达之间,基本上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后来终于写了一封7000字的长信,很可能就把那女孩子吓住了,随即的拜访又不容人家慢慢适应,反跟她吵一架。此后,又是漫长时日的自说自话,自我分析--见,还是不见?跟那女孩子却再也没见面。作者真实的情感经历足以给广大读者的带来极大的震撼。 这是爱情、友情、亲情的真实记录,是一代学人的心路里程的具体写照,对了解和研究四十年代后期部分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的心态、治学和交游具有不容忽视的史料价值。
  • 《读书》十年

    作者:扬之水

    作者曾于1986年12月15日至1996年4月15日任《读书》编辑部编辑,当时的《读书》杂志正处于黄金时期,堪称中国思想学术界动态的晴雨表,一度为国内读书界瞩目的中心。书稿以《读书》编辑部的日常事务、编著往来为中心,从作者个人的角度,记录了当时与《读书》发生往来的知识界的种种情况。书稿以编辑部日常活动、编著往来等为主要内容,但并非简单的工作日志,而是保存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既有叙事,亦有议论和感想。对于一些过世的老学者,本书的一些相关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则具有言行录的性质,吉光片羽,弥足珍贵。书中另收入人物照片、往来书札等插图近五十幅。本书为《〈读书〉十年》系列的第一本。第二本(1991年—1993年)、第三本(1994年—1996年)将陆续出版。
  • 夏济安日记

    作者:夏济安

  • 胡适留学日记

    作者:胡适

    胡适先生写日记之勤,令人钦佩。早期的留学日记,多是流水账,很短,只有两三句,但由于其无与伦比的连续性,读者读之,并不觉得枯燥。海外留学,读书、忧国、思乡成为胡适先生日记的三大主题,现在读之,依然能够感受到作者情之真,意之切。其中关于读书,日记中提到的最多,日记中经常提到当日看了什么书,以及零星的一些感想。 后来胡适先生的日记主要是札记的形式,胡适先生将这种札记作为思想的草稿,从中可以看到胡适先生思想形成的轨迹。其中还有许多胡适先生的英文演讲稿,中英文对照,实为学习英语的好材料。我曾在电视上看到过胡适先生用英语演讲的录像。由于历史悠久,图像与声音都很模糊,所以感觉有点滑稽。 胡适先生酷爱写日记的原因,他从自己经验里得到一个道理:Express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appropriating impressions. 译成中国话就是:要是你所得印象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胡适先生认为这种工作是求知识学问的一种帮助,也是思想的一种帮助。
  • 生命的留言

    作者:陆幼青

    这是一本牵动无数读者心扉的“非常之书”。陆幼青敢于直面死亡,真正地拥有人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勇士。他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写出死亡的感觉,鼓励生命的强者,这是生命的财富!书中散文般优美的文字会打动每一位读者。
  • 此生未完成

    作者:于娟

    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一位母亲、女儿和妻子的生命日记。 2009年12月于娟确诊患乳腺癌后,写下一年多病中日记,在日记中反思生活细节,并发出“买车买房买不来健康”的感叹,引起网友关注和众多媒体热议。于娟于2011年4月19日凌晨去世,众多网友在网上进行追悼。一个年轻生命,在生死的边缘,用生命写下病中日记。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于娟完全放下了生死,放下了名利权情,赤裸裸的去反思和写作。所有的浮躁沉淀了,所有的伪装剥离了,所有的喧嚣远去了,所有的执着放下了。只有一个普通的女子,普通的女儿、妻子、母亲对生命最单纯的感悟。在这个故事里,很多读者看到的不是于娟,而是自己。 ******* 记录黑暗是残酷的,尤其在感到属于自己的那盏生命油灯一点点黯淡之时。但于娟决定完完整整写下这段生命中最黑暗最苦痛的日子,也是她认为过去32年最有意义的日子。 ——《三联生活周刊》 “我想给儿子土豆留下些什么”。正是带着这样的信念,于娟在病中也坚持辅导孩子。而在生命日记中展现她的喜忧,写下她的感悟,不是矫揉造作、不是宣传作势,而是一个母亲要给她的孩子留给一份礼物。 ——《人民日报》 其(于娟)病痛的苦楚、人性的感悟,读来令人泪下,其实是一本最好的人生教材,教会我们如何去热爱生命,如何去抵挡困难。 ——《中国日报》 这位风华正茂的女博士,在博客上残酷、冷静而理性地记录下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对健康、财富、亲情等人生追求的感悟。这些提前到来的参悟,也许会对那些仍在苦苦追求的人们带来一种别样的启迪。 ——《齐鲁晚报》 复旦大学“抗癌教师”于娟在癌症抗争的一年半时间,留下79篇抗癌日记和“复旦教师抗癌记录”微博,这些在生死交叉点上对生命的反思,对年轻人莫透支青春的警诫感动了无数人。 ——《新民晚报》
  • 战时日记

    作者: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

    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的这部战时时名著包括两部分:“战时日记”和“战时通信”,前者是奥威尔在任英国BBC电台东方部记者期间所写的一本独特的日记,后者是奥威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书信摘选。他以高超的叙述技巧,在日记和书信中既抒发了对战争的反思,又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战争内幕,对战争的残酷性、战争中普通人的命运与选择等都有独特的思考。作者文笔优美,识见独特而深刻,所以这些日记和书信不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 我要活着

    作者:尼娜.卢戈夫斯卡娅

    克格勃最新公开的档案中,一个名叫尼娜的女性“政治犯”在少女时期的日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日记显然被内务人民委员会仔细研究过,其中用来作为证据指控她有罪的文字都已被用红色的铅笔划出。她的父亲因政治观点不同而受到迫害,不是经常被捕入狱就是被流放到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因此,尼娜偶尔会在日记中发泄自己的恼怒,日记中诸如此类的文字,都被当做了将她定罪的佐证……史书的特点在于提供一种严谨的概观,但是一册如尼娜日记般末经润色又坦诚的日记,却用生动的即时性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她曾经历的生活点滴。
  • 现代自然

    作者:德雷克‧贾曼

    这是备受争议的英国电影导演贾曼公开出版的第三本日记,其品质卓绝超过之前出版的两部日记《跳舞的暗礁》及《自承风险》。在这些写于1989年至1990年的日记中,贾曼讲述了在他被诊断为艾滋病毒阳性后的最初四年里,他如何完全沉湎于邓杰内斯海边小屋的花园里。夹杂于其种植的描述中,是令人陶醉的关于植物和花草的知识。作者按照真实的原貌,回首童年往事以及20世纪60年代的校园生活,而不是用当下何等怀旧的狂热去粉饰它们。坦诚的评述,真挚动人,贾曼技艺娴熟地运用它们,如同在其电影中驾驭影像一样,去再现一个场景或者标注一个句点。尽管结尾戛然而止令读者悬念陡生,但这仍不失为一本罕见的非凡之作。
  • 卡夫卡书信日记选

    作者:卡夫卡

    《卡夫卡书信日记选》收当录了奥地利作家卡夫卡1910-1923年间的日记、旅游日记和他致亲朋好友的书信。 作为一种创作情绪的延续,卡夫卡那脆弱、孤独、矛盾着的内心世界,在这里暴露无遗。这其中流露了他对文学、创作的执著和独特认识,以及对日常琐事的烦恼;同时也显示了他那既情绪化、又极富逻辑的异常的想像力。 卡夫卡还用他那已是永恒了的笔,倾诉了自己的情感的矛盾:对爱的向往,对生活的恐惧。 《卡夫卡书信日记选》是我们认识卡夫卡的精神世界及其写作思路的可贵资料。
  • 奥威尔日记

    作者:[英] 乔治·奥威尔 著,[英] 戴维森

    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传世之作《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脍炙人口,历久弥新。作为“一代英国人的冷峻良心”,这位左倾激进、终其一生憎恶与鞭笞上层阶级的左翼文人,在日记中忠实记录了如下场景:与伦敦的流浪汉们一同乞讨、一同流浪、一同采摘啤酒花、一同住进收容所;深入矿井深处,像矿工一样从头到脚沾满煤灰;在远离城市的海岛上像纯粹的农民渔民一样播种收割、狩猎捕捞。这些日记可谓对其理想所做的最好诠释:平等、博爱,关心被侮辱被损害的社会底层,反对顽固的保守派,坚定地反法西斯,讴歌劳动者、热爱劳动…… 本书由英国戏剧、传记学者,奥威尔研究专家彼得•戴维森(Peter Davison)选编,辅以详尽的编者注释,并配有20幅奥威尔亲笔绘就的示意图。所选日记从1931年8月至1949年9月,充满了引人入胜又令人唏嘘的细节描写,拳拳之忱、赤子之心纤毫毕现,具有不可取代的文学甚至文化价值,极富阅读性、研究性与收藏性。
  • 安妮日记

    作者:安妮•弗兰克 (Frank.A.)

    编辑推荐 安妮·弗兰克,德国犹太少女,15岁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安妮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 《安妮日记》记录了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和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寻求自由等情感和经历,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与毅力。它会引起心中的震撼和共鸣,与你直视成长中的烦恼。 内容简介 安妮·弗兰克,德国犹太少女,15岁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安妮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 《安妮日记》记录了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和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寻求自由等情感和经历,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与毅力。它会引起心中的震撼和共鸣,与你直视成长中的烦恼。 评论 在我曾阅读过的书籍中,这是对战争影响的描述最为现实和聪慧。的记载之一。 ——美国前第一夫人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在历史上众多在重大痛苦稻损失之时为人性尊严发言的人当中,没有准的声音比安妮·弗兰克的更铿锵有力。 ——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 这是一本代表了六百万(犹太)人心声的书,纵使这不是什么雄壮伟大的史诗,只是一本普通小女孩的日记。 ——前苏联作家伊利亚·爱伦等 她(安妮)的声誉所以能长存不朽,主要是因为她具有高超的文。学水平。不论从什么年龄来看,她都是一个水平极高的作家,能在当时残酷的现实环境下写出了如此优秀的作品。 ——恩斯特·施纳贝尔
  • 阿娜伊斯·宁日记(全四册)

    作者:[美] 阿娜伊斯·宁

    阿娜伊斯·宁,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人,因为她与著名作家亨利·米勒及其妻子琼的暧昧关系,因为她在当时大都市国际艺术圈和社交圈的收放自如及飘忽神秘,因为她大胆开放的性意识和行为,更因为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神秘日记,一直是西方众多谣传、臆测和闲谈的主题。西方文坛一直传扬着这样一句话:阿娜伊斯·宁的日记是20世纪最独特的一道文学风景线。亨利·米勒公开发表文章宣称,该日记可“与圣奥古斯丁、佩特罗尼乌斯、阿伯拉尔、卢梭、普鲁斯特的作品媲美”。普利策奖获得者、诗人卡尔"夏皮罗于她的日记第一部出版之初,在《每周一书》中撰文:“20年来,大西洋两岸的文学界争相谈论这部奇特的日记。有幸先睹其风采的读者视其为呕心沥血之作,极尽褒扬之辞。现在,日记的部分内容终于化为铅字,广大读者也可品评并见证这一巨著之隽永。”她的日记得到如潮好评,有人声称:阿娜伊斯·宁的日记将引起一场革命!我们在她的那不同凡响的日记中能看到一个伟大的艺术时代。阿娜伊斯·宁日记的最大意义在于:我们首次有了一部详细明确记录现代女性自我发现旅程的激情之作。阿娜伊斯·宁德日记现存于纽约国立图书馆等处。她去世后,后人专门成立阿娜伊斯·宁日记研究所、阿娜伊斯·宁基金会等。江苏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中文版《阿娜伊斯·宁日记》,共分四部,时间跨度为1931-1947年,我们征得对方出版社同意后选用了若干照片穿插于文中。本书时间事件纵横交错、沟壑天成、青涩转熟、渐次成长、浑然一体。作者对本人进行了整体反思和立体刻画,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个丰满、圆润、日常生活中表现欲强的阿娜伊斯"宁。在日记中,宁小姐用谦和细腻、毫不扭捏的笔触展示内在自我,展示自己对人、事及各种思想的自然反应,给我们一种未被作家艺术化的真实信心。随便取日记某一段展读,我们都会沉酣于她生活的新鲜,为她的生活节奏、张力、行为和反行为感染,本能地或理智地,产生眷眷依恋,恍若梦中。
  • 时光中的时光

    作者:[苏]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塔氏日记卷帙繁多,但因涉及私隐与品藻等故,一直未有全本发行。除了筹划中的俄文版,目前较好版本为英、法、意和波兰文等译本,并各有所长。这本《时光中的时光》,乃《雕刻时光》英译者基蒂·亨特-布莱尔(Kitty Hunter-Blair)直接译自俄文原件,这也是当今公认的最佳英译本。除了日记,书中并收录五则塔氏访谈、演讲记录与个人创作笔记,仔细阅读,不难发现与日记和《雕刻时光》的相通之处。 日记的时间跨度为十七年,即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塔氏筹拍《飞向太空》,终于一九八六年病逝巴黎之前两个星期。就其创作生涯而言,几乎涵盖塔氏所有作品(包括《雕刻时光》一书)的酝酿、实施与完成。不仅如此,更显露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经济困境,家庭与人际关系,创作艰辛,与苏联官僚的苦斗,也有内心彷徨,焦虑,怀疑甚至绝望。全书最重要亦最令人震撼之处,是塔氏日记贯穿始终、不断坚定的信念。这一信念,是对艺术、生命及真理的赤诚之心与身体力行,读来不仅感慨,更能烛照心灵,予人超越坎与创造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