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欧洲

  • 欧洲历史

    作者:许海山

    欧洲的历史直到近代都是一个战乱纷飞的历史,读欧洲史总有一种读中国战国史的某种类似感觉,列国争雄、强国争霸、互相兼并侵蚀,不断合并又不断分裂,直到近代的二次世界大战依然如此。当然,欧洲史里也贯穿着频繁交往、彼此影响,互相借鉴和共同的欢欣喜悦。而当今的欧洲无疑是世界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人类最富有的地区之一。从古人类史的视觉去观察,至少目前的考古资料证明,欧洲并不是人类文明起源最早的地区,但为什么自15世纪之后,欧洲却越来越走在全球的前列?这不能不给人以困惑和思索。本书正是想从历史的视觉去探索这一问题,从欧洲的冻原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其间横跨数十万年,本书以详实的资料记录了欧洲历史发展的进程。
  • 世界尽头的发现

    作者:姜守明

    世界尽头的发现:大航海时代的欧洲水手,ISBN:9787301181522,作者:姜守明 等著
  • 1683維也納

    作者:Andrew Wheatcroft 安

    戰況空前慘烈、各方利益衝突、基督教與伊斯蘭的大決戰, Mel Gibson計畫導演的電影主題 小說《歷史學家》吸血鬼誕生的時代背景! 《紐約時報》《獨立報》《電信報》優質推薦! 1453年,東羅馬帝國陷落後,地處中歐的神聖羅馬帝國,不得不直接面對土耳其人的侵擾。土耳其人熱衷擴張,雖然他們信奉伊斯蘭教,但他們認為他們才是真正的「羅馬皇帝」。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已由哈布斯堡王朝掌權兩百年,他們是基督教世界的最後保衛者。雙方在維也納一決高下;一方信誓旦旦,另一方誓死捍衛。 一守一攻,戰事慘烈,雙方發揮了獨特的作戰創造力,鬥智鬥勇。土耳其人挖地道,引爆地雷,強攻堅固的城牆腳。哈布斯堡軍隊緊急應變,構築簡易的防禦工事,沒想到發揮極大的效果,令土耳其人久攻不下,撐到基督教聯合援軍前來解救。這是運氣,還是天命? 作者娓娓道來歐洲最複雜、多變的一段歷史。其中除了基督教與伊斯蘭不同的社會體制,以及所能動員的軍事機器,還細膩描述了各自內部的利益衝突,呈現各方勢力的角力戰,例如:歐洲內部的新、舊教,各公國的勢力爭奪。這段歷史奠定了現代歐洲的政治發展。 這是一場世界史的關鍵衝突,如果維也納陷落,歐洲的發展將全面改觀。這場戰爭使咖啡豆傳入歐洲;歐洲人發明牛角麵包;奧地利和匈牙利的文化認同逐漸成形;東南歐的民族組成更加複雜,深化穆斯林與基督教對彼此的迷思。雖然這次圍攻,基督教世界抵擋住了穆斯林的侵犯,但仇恨持續,最後演變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 欧洲代议制政府的历史起源

    作者:(法)弗朗索瓦·基佐

    本书是19世纪法国思想史上的杰出代表弗朗索瓦•基佐(Francois FGuizot)的代表作之一,作为一名自由主义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基佐有选择地阅读历史,并坚持历史的延续性和长期格局,指出在法国乃至欧洲,自由是古老的,而专制才是近代之事。基佐以大量的法国和英国的历史文献为基础,将宏大的历史叙事风格与哲学归纳的特定才能以及政治应用结合起来,通过对欧洲代议制机构的全面研究,审视了自由的古老根源以及代议制政府的合理性。
  • The Sleepwalkers

    作者:Christopher Clark

    In "The Sleepwalkers" acclaimed historian and author of Iron Kingdom, Christopher Clark, examines the cause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Sunday Times Books of the Year 2012. The moments that it took Gavrilo Princip to step forward to the stalled car and shoot dead Franz Ferdinand and his wife were perhaps the most fateful of the modern era. An act of terrorism of staggering efficiency, it fulfilled its every aim: it would liberate Bosnia from Habsburg rule and it created a powerful new Serbia, but it also brought down four great empires, killed millions of men and destroyed a civilization. What made a seemingly prosperous and complacent Europe so vulnerable to the impact of this assassination? In "The Sleepwalkers" Christopher Clark retells the story of the outbreak of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its causes. Drawing on many fresh new sources, this account reveals a Europ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familiar picture, putting Serbia and the Balkans at the centre of the story. Starting with the brutal assassination of Alexander I of Serbia in 1903, Clark shows how, far from being the place of enviable stability it appears to us, Europe was racked by chronic problems: a multipolar, fractured, multicultural world of clashing ideals, terrorism, militancy and instability, which was, fatefully, saddled with a conspicuously ineffectual set of political leaders. He shows how the rulers of Europe, who prided themselves on their modernity and rationalism, behaved like sleepwalkers, stumbling through crisis after crisis and finally convincing themselves that war was the only answer. Reviews: "Formidable ...one of the most impressive and stimulating studies of the period ever published". (Max Hastings, "Sunday Times"). "The arguments [Clark] sets out in this quite superb account of the cause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are so compelling that they effectively consign the old historical consensus to the bin ...a masterpiece. It's not often that one has the privilege of reading a book that reforges our understanding of one of the seminal events of world history". ("Mail Online"). "Impeccably researched, provocatively argued and elegantly written, his book is a model of scholarship". ("Sunday Times", Books of the Year 2012). "A brilliant contribution". ("Times Higher Education"). "Clark is fully alive to the challenges of the subject. Planting himself at the contingent end of the spectrum, he prefers to establish how the war happened rather than to explain why by means of hindsight ...It is a refreshing approach. He provides vivid portraits of leading figures ...[He] also gives a rich sense of what contemporaries believed was at stake in the crises leading up to the war". ("Irish Times"). About the author: Christopher Clark is Professor of Modern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and a Fellow of St Catharine's College. He is the author of "The Politics of Conversion", "Kaiser Wilhelm II" and "Iron Kingdom". Widely praised around the world, "Iron Kingdom" became a major bestseller. He has been awarded the Officer's Cross of the Order of Merit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 阿姆斯特丹

    作者:黑特·马柯

    马柯恰到好处地使用奇闻轶事,不仅使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更让你嗅到本城的气息、尝到本城的滋味。阿姆斯特丹是一个容许发表偏狭的城市,它把人群简单地划归享乐主义者或自我抑制的怪物、自由主义者或保守主义者。本书为任何有心获得更宽广视野的人提供了一本万分必要的指南。    ——欧文·威尔士(IrvineWelsh)《先锋报》(Herald) 马柯的大作……牵引阿姆斯特丹走进现代。他语言风趣,文笔优美。他从容不迫,不动声色,把欧洲最惊人的都市成功故事之一呈现给读者,其真正的成就就在于此。    ——詹姆士·伍达尔(JamesWoodall)《金融时报》(FinancialTimes) 热爱阿姆斯特丹的人将沉醉于本书对中世纪古城事无巨细的再现。    ——莉莉安·皮兹切尼(LilianPizzichini)《星期天独立报》(IndependentonSunday) 对于那些真正渴望了解一个极其伟大的欧洲城市之结构、人文、史料的人来说,《阿姆斯特丹》或可脐身经典行列。    ——约翰·乌尔(JohnUre)《地理报》(Geographical) 妙不可言。最具可读性、最卓越的历史著述之一。    ——赫特·帕罗尔(HetParool)《阿姆斯特丹报》(Amsterdam) 一本极富力量的书。你想听故事吗·读读它吧。你想了解平凡男女的历史吗?读读它吧。你想学着热爱阿姆斯特丹吗?读读它吧。    ——黑特·范·伊斯滕达尔(GeertvanIstendael)《自由荷兰报》(VrijNederland) 在《阿姆斯特丹:一座城市的小传》一书中,作者引导我们经历了中世圮的各种事件(造反、饥荒、瘟疫)、十七世纪的贸易扩张和航海事业,法国革命、十九世纪新中产阶级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犹太人的迫害,以及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迅猛变化这一历史过程。他写道:“没有任何国王在这里建立朝廷,教堂从未起无所不在的作用,社会和政治的关系不曾受控于封建制度,阿姆斯特丹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现代城市,这里的居民是月6些能够独善其身的独立思考人士和固执己见者。”
  • 中世纪的旅行

    作者:【法】韦尔东

    有一种观念,认为在古代尤利西斯(传说中的希腊国王,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和腓尼基人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探险家之间,横亘着的是一个死水一潭的中世纪。让·韦尔东用生动的实例和能够说明问题的文件改变了人们的这种观念。 让·韦尔东描绘的是一个广阔世界,从视野超不过所在教区、市集、磨房或离得最近的乡镇的农民,到“旅行者”,再到伟大的探险家(分别去过亚洲和黑非洲的马可·波罗和伊本·巴蒂塔)和那些在幻想世界里旅行的人,各色人等,都写到了。 他所描绘的这个广阔世界里的人,其活动范围,远不限于朝圣和十字军东征。 目录 导言:是蛰居家中,还是外出走走? 狭隘的视野 恶劣的环境 奔波中的生活 复杂的情感a 第一部分 方式 一 在大陆上 道路 江河 交通工具 困难 二 在海上 恐惧 船 船上的生活 三 支出 住宿 费用 四 地理知识 字面上的世界 地图上的世界 一个高明的错误 第二部分 心态 一 自我服务 获取 气派 二 为君王服务 外交官 信使 司法和财政官员 士兵 三 侍奉上帝 朝圣者和十字军 教会人士 四 发现广阔的世界 旅行者 探险家 漂泊者 第三部分 想象出来的事物 一 人世间 不可思议的事 虚拟旅行 二 彼岸 旅程 地狱 净界 天堂 鬼魂 结论 参考文献 译后记
  • 极端的年代

    作者:霍布斯鲍姆

    《极端的年代》内容包括:总体战的年代、世界革命、经济的谷底、自由主义的衰落、抵抗公敌、1914年—1945年的艺术、帝国终结、冷战、1945年—1990年的社会革命、文化的革命、第三世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等。
  • 欧洲大学史(第一卷)

    作者:[瑞士]吕埃格

    《欧洲大学史(第1卷):中世纪大学》由欧洲大学校长常设会议(CRE)领导的编委会组织编写。CRE是一个非政府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会员包括东欧和西欧的许多大学,总数超过500个。CRE作为本套丛书的协调者,委托其副秘书长管理全部工作,并任编委会秘书。 在过去的一千年中,大学是欧洲唯一一种基本形式、基本社会作用和功能都保持不变的机构。本套丛书将阐明大学如何且为什么能逐渐包括所有的知识,并遍布于世界绝大部分地区,大学是如何形成欧洲共同智力传统的,以及大学是如何培养学术和职业精英的,这些精英的精神气质具有超越国界的特征。
  • 欧洲的觉醒

    作者:【法】 菲利普·沃尔夫,Philippe

    作者菲利普•沃尔夫综述了欧洲早期中世纪思想及其文化的发展,集中论述了那个时代有重大影响的三个人物——阿尔克温、热尔贝和阿培拉德。阿尔克温在公元781年第一次遇到查理曼,从而成为加洛林帝国理想背后的精神领袖;热尔贝是公元10世纪最大的统治者们的谋士,在面临拜占廷和阿拉伯世界威胁的时候,见证了基督教欧洲的千年幻想;作为教师的阿培拉德,目睹了最早的农业繁荣、早期十字军的征战乙级教皇和帝国之间的冲突。本书以此为主线,勾勒出公元9世纪到12世纪欧洲思想、文化、文学的历史脉络。
  • 牛津欧洲史(第四卷)

    作者:(美)罗宾·W.温克//约翰·E.泰尔伯

    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当代这段纷繁复杂的历史。它开篇描述了二战后的各种场景,在这个历史时期,欧洲社会发生了历史上最令人震惊的变化,它经历了战后的恢复和繁荣,发生了科学技术的革命,后现代艺术广泛流行,以对欧盟及其东扩的讨论结束,它以一种结构完整而又发人深省的方式向学习者讲述了这段六十年之久的历史。本书包括冷战、非殖民化运动以及艺术与科学的主要发展,还包括欧洲对发生在2001年的“9•11”事件的反应,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以及2004年马德里恐怖袭击事件。本书写作思路清晰、结构紧凑,并配以案例小品、年表、补充阅读和大量插图和地图。
  • 历史(上下)

    作者:希罗多德

    《历史》,又名《希腊波斯战争史》,大约写于希罗多德住在萨摩司的一段时期,生前没有完稿,后来亚历山大里亚的注释家将全书加以整理,分为九卷,每卷都冠以一位文艺女神之名。这种格局和分卷方法沿用至今。这部著作以希波战争为主线,广泛地记述了当时的历史状况。整篇内容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第一卷到第五卷,可以看作战争的背景介绍,它以希腊人和异族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希罗多德认为的纠纷的起因,以及波斯的兴起为主要线索,叙述吕底亚、米底、巴比伦、埃及、波斯、斯基泰、利比亚和希腊等地区的历史往事、地理、民族和风俗习惯。第二部分从第五卷第二十九章起到第九卷末尾,可以看作战争的描述,它以希波战争为主,从爱奥尼亚起义,一直写到普拉提耶和米卡尔战役,讲述了希波战争的主要过程。整部著作内容博杂,脉络分明,重点突出,结构完整。希波战争无疑是《历史》叙述的重点,但希罗多德又不仅仅局限于这次战争,它以相当大的篇幅记录了希腊及相关国家的历史传说、风土民情和逸闻趣事,对各种各样的政治制度和风俗习惯作了大量收集,认真地整理并加以比较、分析、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还表现出一种崇尚东方智慧和东方文化的心态,与此同时本书中还大量地记录了一些神谶、灾异、梦兆等神秘现象。这些内容扩大了本书的记录,拓宽了本书的视野,使其完全超越一部战争史的范围,而成为当时西亚、北非以及希腊各个城邦的一部“通志”。与其说它是一部战争史,不如说它是一部希腊人记录当时希腊人所知世界的世界历史。 《历史》一书反映出来的历史观比较复杂,一方面他对历史过程持有一种宿命观点,人们的祸福和国家的繁荣都受到命运之神的左右。他认为,神有嫉妒之心,因此树高要遭雷击,名大会引神忌,而且“当城邦或民族将要遭到巨大灾祸的时候,上天总是会垂示征兆的”,历史事变和天意之间有一种神秘的联系。但在战争的叙述中,他又认为胜负受到交战双方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并非完全天定。他还试图以历史自身去说明历史,这在希腊历史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由于这样的原因,希罗多德在历史叙述中表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客观立场,而这一点正是历史成为一门科学的基础。他奠定的一些原则,对西方历史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直到今天,对我们当代的历史研究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凯尔特人

    作者:戴尔・布朗

    在800多年的时间里,杰出的铁器时代民族——著名的凯尔特人统治着欧洲的大部分以及不列颠群岛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尽管有一片巨大的领土被他们的文化所包围,但凯尔特人从未形成他们自己的书面语言,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在技术上取得了飞跃性的进展,其人工制品也让人们注意到他们的艺术才能、先进的技术和富足的生活。
  • 公元1000年的欧洲

    作者:(法)埃德蒙・波尼翁

  • 十字军

    作者:[英] 海伦·尼克尔森

    十字军是一场绵延几个世纪的战争,它是拉丁基督徒抵抗他们认为威胁了其信仰的敌人的战斗,敌人有时是信仰不同宗教的人,有时则是基督教中的“异端”。 海伦·尼科尔森的叙述为我们提供了对十字军的全面了解:为何而战?为什么会造成欧洲人口的大范围迁徙?为何十字军愿意为基督教国家的战争献上数年人生?一张清晰的年表使读者能轻而易举地了解十字军运动中的大事,6张地图使读者能迅速了解重要地区的政治和地理信息。17位人物的传略和12篇原始文献则为本书提供了鲜活的材料,让我们对这一问题产生了全新的看法。
  • 波兰史

    作者:耶日·卢克瓦斯基,赫伯特·扎瓦德斯基

    《波兰史》主要选收国别史、地区史的通史性著作,以国别史为主体,适当辅以地区史。计划共出版80种,2年内出齐。文库编辑委员会特邀我国世界史学界著名学者专家担任学术顾问,精心遴选著作。编选者和学术顾问一致认为,每个国家、地区的历史只选一种著作,因而要求此一种应是在学界已获得广泛定评的上乘之作,且最好是最新成果,作者应为著名史学专家,原出版者也应是知名的出版机构。原著使用的语种主要是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日语等,中文译者应基本上是史学专业人士或是有较高史学修养的翻译家。总之,学术性、权威性、完备性、可资借鉴性以及可读性,是《世界历史文库》编选出版工作所追求的目标。
  • 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

    作者:(比)皮朗

    亨利・皮朗的《中世纪欧洲社会经济史》/郭方 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世纪文库》重版了比利时史学家亨利・皮朗(1862―1935年)的《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这本书对于我们好似一位久别重逢的老友。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西方史学一个繁荣时代,尤以德、法、英三国成就最为突出。皮朗从青年时代就致力于学习研究这些国家中世纪制度史、经济史专家的著作与讲授,并参与了法、德等国史学的研究和编纂项目。但生长于三大国夹缝之间的比利时(中世纪称为法兰德斯Flanders地区),皮朗治学的方法和着眼点又与这些学派的传统不同。他更为重视体现与普通民众生产、生活状况密切相关的城市、商号、行会、社团、家庭等经济、社会原始文献,而不限于国家、教会等反映政治法律制度与上层人物的“官方”文献。本书是皮朗在晚年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方法和主要观点进行概述的总结之作。他首先从地中海这个连结欧、亚、非洲古代文明与经济社会交往的中心入手,认为阿拉伯人在七世纪对地中海西部的控制与封锁是西欧地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重要因素,庄园制、领地制、封建制正是适应这种情况而形成的,所以“没有穆罕默德,查理曼帝国就不会存在。”皮朗这个观点在当时史学界可谓独树一帜,少有赞同。但皮朗从对中世纪史的长期发展趋向的探讨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使人们想到了数十年后“年鉴派”大师布罗代尔的名作《菲力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与“长时段”观点,而皮朗在晚年对于刚刚创办的《年鉴》期刊和年鉴派创始人布洛克的著作给予很高评价,这在本书的注解中就表现了出来。皮朗对在这种闭锁的状态下在西欧形成的庄园制、农奴制和教会为适应这种社会建立的鄙视经商谋利的意识形态都作了具体生动的描述。而使这种状态开始发生改变的、从全欧洲的视野而言还是起因于地中海。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意大利城市以拜占廷帝国为跳板逐步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是打破这种僵化经济社会形态的发端。而在欧洲大陆的另一端的波罗的海与北海,北欧诺曼人的海上与沿河流的冒险而刺激起来的商贸活动从另一个方向打破了僵局,并且越过大西洋和大陆与地中海和意大利的海上冒险与商贸活动连接起来。法兰德斯作为这两个地区间的海陆交往枢纽,成为欧洲商业和加工业繁盛发展的又一个中心。这样欧洲商业复兴的格局就初步形成了。 商业复兴要有巩固的基地即城市,皮朗对中世纪城市的起源主张“商业移民社团”说,认为商业移民聚集在有防卫设施的城堡周围并逐步建设起自己的防卫设施,这些新来者最终占据了优势并取得了对城市的控制权,商人移民吸引了手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使人口进一步聚集。其中包括逃亡的农奴。市民(burgess)这个词即源于“堡”(burg)。在这些商业性移民初步有了防卫的能力后,就要建立一套不同于封建法、教会法的法律体系来保障他们的自由、安全与财产,在争取到了司法自治后又争取到了行政自治,出现了大批自治城市以至城市国家。但皮朗也指出市民此时已成为一个排外的、剥削四周农村民众的特权等级,因而如果没有外来商贸活动的不断冲击,城市市民等级是不能突破中世纪经济社会的框架的。因而他又进一步分析11、12世纪商业与城市复兴后全欧洲商贸活动的几个重大发展:即交通与安全设施的改进,全欧洲性的国际集市与港口的形成,适应国际贸易的货币的大量铸造与流通,汇兑、借贷的广泛发展,合伙投资及保险业的出现等,并进一步指出从地中海到波罗的海,获得最大利润的是从阿拉伯、印度、中国、俄罗斯运来贵重稀缺货品的国际贸易,并指出这种国际贸易已具有资本主义性质。正是这种资本主义性质的贸易刺激了商品经济绕过城市行会的束缚渗入农村占领阵地,这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保护主义、重商主义政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这是皮朗又一个引起注目和争论的论点。因为“资本主义”在何时萌芽形成一直是极具争议的论题。考虑到马克思有关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论述,马克斯・韦伯有关资本主义为何形成于西欧的探讨,和近年来沃勒斯坦等学者有关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众多探讨与争论,皮朗在当时中世纪史学界掀起的这个波澜是具有前驱性意义的。 《中华读书报》
  • 牛津欧洲史(第二卷)

    作者:【美】罗宾·M.温克,【美】托马斯·E.

    以恢复秩序和寻求进步为逻辑主线,全面、深入地阐述了欧洲自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的历史进程,突出从旧制度到革命时代的变革,以及实现这种变革的各种矛盾因素与催化力量。在经受了痛苦的社会变革之后,欧洲精英竭尽全力重建秩序,君主制试图走向“绝对化”。新旧权力工具和权威象征的混合产生了“旧制度”,等级制得到巩固,分裂和不稳定因素受到遏制。1750年之后,在启蒙运动等因素的推动下,对秩序的追求开始让位于对进步的探求,由于多个领域的革命性变化,看似不可动摇的“旧制度”最终土崩瓦解。法国大革命开启了“新制度”,催生了现代社会,对秩序和进步的新一轮求索由此再度开始。
  • 荷兰史

    作者:马克.T.胡克

    《荷兰史》主要选收国别史、地区史的通史性著作,以国别史为主体,适当辅以地区史。计划共出版80种,2年内出齐。文库编辑委员会特邀我国世界史学界著名学者专家担任学术顾问,精心遴选著作。编选者和学术顾问一致认为,每个国家、地区的历史只选一种著作,因而要求此一种应是在学界已获得广泛定评的上乘之作,且最好是最新成果,作者应为著名史学专家,原出版者也应是知名的出版机构。
  • 西洋现代史

    作者:[美] 罗伯特·帕克斯顿

    罗伯特•帕克斯顿的《西洋现代史》(Europ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初版于 1972年,2005年出版了第四版,这也是目前的最新版本。 二十世纪的欧洲人经历了非凡的成就以及巨大的不幸,对全世界、全人类影响极深。本书论述时间范围为1914至2004年。本书结合欧洲文化背景,从一种比较的视角揭示了欧洲的权力、财富、创造力及其转移。发端于欧洲、持续了四年时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充满了血腥、毁谤与浩劫,而战后短短二十年中欧洲又经历了布尔什维克革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肆虐以及经济大萧条……续之以波及范围更广、更加血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本书还论及普京在俄罗斯的崛起、冷战后民族主义争斗、巴尔干半岛的科索沃危机、欧洲一体化以及“9.11事件”之后的美伊战争等。作者深入浅出的阐述能够让读者了解这些重要事件的演变过程。本书配有许多图片和地图,使本书更具可读性,对于研究二十世纪欧洲历史的读者颇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