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欧洲史

  • 法国通史

    作者:吕一民

    本书系《世界历史文化丛书》之一种书。 法兰西人的习性经久不变,以至于在两三千年前人们为其勾画的肖像中,就可分辨出其现在的模样;同时,法兰西人的思想和爱好又是那样多变,以至于最后变成连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样子。本书生动地描述了法兰西人的独特禀赋和追求创造,展现了法兰西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华彩乐章,讲述了从史前与高卢时期、法兰克人国家、路易十四时代、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时代、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第四共和国到第五共和国的波澜壮阔的法兰西历史的发展。 本书以现时代的眼光重新考察和叙述了自古至20世纪末的法国历史,条理清楚地展现了法国历史、政治、军事、思想、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的面貌,凝聚了作者长期的治史心的,融合了国内外研究的新成果,是一部纵贯古今、全面系统、生动流畅的法国通史。
  • 牛津欧洲史(第三卷)

    作者:(美)罗宾·W.温克//R.J.Q.亚当

    是一本既不失历史原貌,又穿透表象探究历史价值的优秀著作。该书主要论述了1890—1945年间欧洲存在的重大危机和由此引发的大规模冲突与战争。虽然是历史著作,作者却不局限于历史本身,而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期的人类文明谈起,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人类文明发展的多彩画卷,然后才分析这一时期欧洲主要国家的国内政治、社会状况及其相互关系。这种对比首先让我们对繁荣表象下潜伏的危机产生了一丝寒意。接着,作者详细解读了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过程和重要影响。这种解读有机贯通了体系、国家和个人不同的层次,涉及了政治、经济、社会等不同领域,全面再现历史的同时又留给我们很多现象背后的思考。
  • 十九世纪欧洲史

    作者:[意大利]贝内德托·克罗齐

    贝内德托•克罗齐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文学批评家、政治家。本书叙述和分析了1815年(拿破仑滑铁卢战败后)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欧洲(主要是西欧)的百年历史,行文流畅,语言生动,发人深省的精辟见解俯拾即是。
  • 战后欧洲史 03:大衰退(1971—1989)

    作者:[美]托尼·朱特

    分卷内容简介: 《战后欧洲史》卷三《大衰退1971—1989》内容简介: 20世纪70年代,战后欧洲的经济繁荣热潮退却了。美国单方面废除布雷顿森林协定,稳定世界金融秩序的美元固定汇率制度被埋葬,欧洲货币汇率随之浮动。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经济增长率下降接踵而至,同时还伴随着大范围的工人失业和社会不满。 西欧的政治图景开始分裂,左翼和右翼主导的整体格局,被“单一议题”政党和运动打破。一些社会议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女权运动、环境保护主义组织与和平运动等新政治团体,利用舆论将社会情绪转化为政治行动。 到70年代末期,欧洲社会开始觉察到其福利国家体制成功的背后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撒切尔夫人倡导的私有化浪潮,在80年代冲破西欧海岸,并在接下来的10年里席卷了整个大陆。欧洲战后数十年以来的社会民主共识被彻底改变。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蹒跚而行,经济衰退,民生困顿。新的反对运动在布拉格和华沙蓬勃发展,持不同政见人士选择从个人权利、公民自由等议题切入,终结了苏维埃政权对话语权的垄断。通过环境污染等切身议题,知识分子消除了社会公众的冷漠和恐惧,逐渐建立起一个虚拟的公共空间。 80年代末,在戈尔巴乔夫领导下,苏联为了拯救自己的共产主义,逐渐摆脱了对东欧诸国的监督。像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欧洲共产主义政权在1989年轰然倒台。 旧秩序迅速、平静且和平地终结了,留下四分五裂的大陆。 ======================================================= (套装全四卷)内容简介: 《战后欧洲史》(套装全四卷)是当今世界最受尊崇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托尼•朱特最重要的代表著作,历经20年构思10年撰写,广泛运用6种语言文献资料,涉及34个国家,兼顾西欧东欧,囊括整个欧洲,第一部全面展现现代欧洲60年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大师级历史杰作,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欧盟外长索拉纳等欧美政治首脑人物隆重推荐。 从残酷的种族灭绝到人权价值的倡议,从法西斯主义席卷全球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集团解体,从自由资本市场到大政府福利主义国家,从军备竞赛到成立互助合作的欧盟,从关税壁垒到统一货币欧元……欧洲就是人类活动的实验室,它经历了各式各样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秩序、文化思潮的洗礼和试验。无怪乎,托尼·朱特说:“像狐狸一样,欧洲懂得很多。”对于现代公众而言,“不了解欧洲,无以了解世界”。 《战后欧洲史》是当代最顶尖的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历时十余载而成的心血巨著。从“二战”结束直至21世纪初,这本书展现整个欧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历史面貌,全面而简练地再现了欧洲在战争废墟上重建的现实与精神历程,并揭示出欧洲走向联合自强的未来之路。托尼·朱特以敏锐的观察、深厚的人文关怀以及高超的叙述能力,将1945年至2005年的欧洲六十年历史,淬炼成了一部引人入胜、意义非凡且极具个人见解的伟大著作。 《战后欧洲史》出版后赞誉如潮,获奖无数,被誉为“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最佳著作”“短期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并已成为社会大众“理解现代世界不可不读的经典巨著”。 ===================================================== 编辑推荐: 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最佳著作。——《出版商周刊》 精彩绝伦……有着惊悚小说的节奏和百科全书的广度。——《纽约时报书评》 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卫报》 欧洲是人类活动的实验室。不了解欧洲,无以了解世界。理解现代世界不可不读的经典巨著。 ◎《纽约时报》十大好书,普利策奖决选名单、萨缪尔•琼森奖决选名单; ◎连续荣获2006年亚瑟•罗斯图书奖、2007年汉娜•阿伦特奖、2008年欧洲图书奖; ◎《卫报》《独立报》《纽约客》《观察家》《旁观者》《新政治家》《纽约时报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近20家世界顶级媒体“年度最佳图书”;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欧盟外长索拉纳等欧美政治首脑人物隆重推荐;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尼尔·弗格森、弗朗西斯·福山、诺曼·戴维斯、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等欧美著名学者高度赞誉; ◎《纽约客》《旁观者》《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外交事务》《伦敦书评》《美国历史评论》《出版商周刊》全球百家权威媒体一致推荐。 ◎中文版获托尼·朱特基金会全球独家授权,历时两年精心译校、审校和修订,由中信出版社重磅推出,使得这部史学巨著以全新面貌震撼面世。 ========================================================== 媒体评论: 精湛地剖析了今日的欧洲如何从1945年的灰烬和疲惫中站立起来。 ——《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精彩绝伦,这部著作有着惊悚小说的节奏和百科全书的广度……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描述1945年后的欧洲史——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一部精彩且引人入胜之作。 ——《卫报》(The Guardian)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一部综合型的、分析型的、反思型的优秀著作。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一部值得高度赞赏的著作……任何评论都无法恰如其分地褒扬它。 ——《旁观者》(The Spectator)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卓越之作……文笔生动;朱特的叙述超人般地几乎覆盖到了欧洲大小国家。 ——《纽约客》(The New Yorker)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一部精彩巨著,文笔有力,阐述清晰,具有许多来自个人在政治、社会领域敏锐观察的深刻洞见。全书涵盖的范围之广令人惊叹……展现出对已发生、正发生且需要予以面对和了解的改变的深刻理解。 ——《观察家》(The Observer)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托尼•朱特以其勤奋精神和渊博学识,走过1945年后欧洲的通衢大道和偏僻小径……他不只探索了这个现代大陆的what和when,最重要的是探索了why。 ——《独立报》(The Independent)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这部书不只百分之百值得推荐,还应作为全欧陆学校的必备教材……一部旷世巨著。 ——《苏格兰周日报》(Scotland on Sunday) 一旦了解这本书的卓绝出众,你会大吃一惊……书中几乎每一页都使40岁以上的读者想起他们所曾感受、盼望、参与或逃离的东西。 ——《伦敦书评》(London Review of Books) 随着朱特笔下动人的描绘,“二战”结束后的欧洲,几乎展开了一幅令人难以承受的悲惨画卷。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1945年后的欧洲复兴史和那过程所受到的限制,已被人讲述过许多次,但少有人讲得像朱特那么清楚,那么从容自信……对朱特来说,以如此易读、公允的方式叙述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乃是一大成就,而他的著作……在未来多年里仍将是标杆之作。 ——《BBC历史杂志》(BBC History Magazine) 在《战后欧洲史》通俗易懂的各章标题背后,涵盖的是近千页对于“二战”后欧洲历史的深入研究。然而,本书不只是在摆放于书架时让人印象深刻;朱特是一位明敏的思想家,以及一位能够将丰富的文化知识——电影、音乐和文学——载入他艰难课题的作家:大屠杀,斯大林治下的东欧,20世纪60年代思潮变化,铁幕的崩溃, 欧盟的政策,新的欧洲生活方式……一些评论家将朱特充满洞见的研究方法归因于他在美国将近几十年的经历。在那里,他成立了纽约大学雷马克研究所,以“支持和推进有关欧洲的研究和讨论”。 ——《书签》(BookmarksMagazine) ======================================================= 名人推荐: 我非常赞同当代卓越的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关于欧洲的论述。 ——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José Manuel Barroso,欧盟委员会主席) 托尼·朱特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人。 ——马丁·舒尔茨(Martin Schulz,欧洲议会议长) 任何人如果想了解“二战”后的欧洲大陆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不可不读。 ——哈维尔·索拉纳(Javier Solana de Madariaga,欧盟外长) 我大力推崇朱特的《战后欧洲史》……它摆脱了陈腐的冷战模式,合理评价欧盟的角色,为理解欧盟提出崭新而富启发性的观点。 ——迈克尔·霍华德(Michael Howard,英国保守党领袖) 很少有历史学家能处理这么宏大的主题,只有已经成熟的学者,才能依据二手阅读和对当代史的观察,成就如此伟大的历史著作。当代史的作品很容易随着时事演进而被埋没在书海里,但如果兼具叙事的诚意、机智的巧辩和独特的风格,这样的著作就能一直被传颂。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史学大师,著有“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 托尼·朱特是拥有广泛倾听者的权威,是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他的最新著作《战后欧洲史》叙述了1945年至今的欧洲历史,已经成为广受好评的历史杰作。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 实际的东欧经验和捷克语的学习,使得朱特不同常人,他同时兼具东西欧的知识,这些优点都展现在《战后欧洲史》中。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著名政治学家,斯坦福大学高级研究员) 托尼·朱特别具一格、不同于传统的观点贯穿全书……他时时谨记宏观的观照或跨文化的主题探讨。文笔流畅、优美、引人入胜,全书八百多页,几乎每一页都能予人乐趣和启发。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教授) 托尼·朱特用天衣无缝的叙述,总结1945年以来的欧洲历史。这是具有慧思与人性的历史书写。短期内不可能有人超越托尼·朱特的成就。 ——诺曼·戴维斯(Norman Davies,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 《战后欧洲史》是历史研究的杰作,带我们综观过去60年东方与西方、文化与地缘政治,无缝交织在一块的欧洲……权威之作。 ——约翰·格雷(John Gray,伦敦经济学院欧洲思想史教授) 托尼·朱特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战后欧洲史》是一部重要的、享誉学术界的巨著,它能给予读者的,不仅是清除谬误的知识,而且还有对于历史经验教训,对于人类文明走向甚至人性本身的严肃思考。 ——徐友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战后欧洲史》以传统的史学论述方式,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来论述,这是该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同时,这是高屋建瓴的历史大视角的“大气之作”。作者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这部显然是超越了个人能力之作,而且环环相扣、逻辑性很强,读来之顺畅让人心旷神怡。 ——金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一位当代历史学家的著作能够同时对史学研究和现实政治都发生重要影响,《战后欧洲史》是一个很出色的楷模。它以独特的视角、高超的综合叙述能力以及充满思想性的大跨度追问描绘了从1945年至2005年的欧洲图景,全面而又简练地再现了欧洲在战争废墟上重建的现实与精神历程,并揭示了欧洲走向联合自强的通往未来之路。 ——李公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 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

    作者: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

    《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涵盖了从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奴隶制国家形成到公元15世纪欧洲封建主义危机这一漫长历史时期中的欧洲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演变过程。
  • 启蒙运动中的法国

    作者:[法] 丹尼尔·罗什

    本书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考查法国的启蒙运动,对这一时期法国的社会状况做了分析,涉及当时民众的日常生活文化和巴黎的都市研究,展示了整个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的法国城市文化全景。作者考查了旧制度下法国社会、文化与政治灿烂的光辉历史,描绘出一副空间与时间的地图,讲述了政治、文化、物质怎样进入到日常生活的节奏中去。本书的写作并非我们说熟悉的18世纪法国,而是对社会生活的重组、思想的传播、传统生活下普通法国民众的服装、食物和装饰、读物、日常用品等。同时,作者还向大家展示了18世纪法国从巴黎到其他各省,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的家庭中的农民、商人、贵族、国王。
  • 1683維也納

    作者:Andrew Wheatcroft 安

    戰況空前慘烈、各方利益衝突、基督教與伊斯蘭的大決戰, Mel Gibson計畫導演的電影主題 小說《歷史學家》吸血鬼誕生的時代背景! 《紐約時報》《獨立報》《電信報》優質推薦! 1453年,東羅馬帝國陷落後,地處中歐的神聖羅馬帝國,不得不直接面對土耳其人的侵擾。土耳其人熱衷擴張,雖然他們信奉伊斯蘭教,但他們認為他們才是真正的「羅馬皇帝」。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已由哈布斯堡王朝掌權兩百年,他們是基督教世界的最後保衛者。雙方在維也納一決高下;一方信誓旦旦,另一方誓死捍衛。 一守一攻,戰事慘烈,雙方發揮了獨特的作戰創造力,鬥智鬥勇。土耳其人挖地道,引爆地雷,強攻堅固的城牆腳。哈布斯堡軍隊緊急應變,構築簡易的防禦工事,沒想到發揮極大的效果,令土耳其人久攻不下,撐到基督教聯合援軍前來解救。這是運氣,還是天命? 作者娓娓道來歐洲最複雜、多變的一段歷史。其中除了基督教與伊斯蘭不同的社會體制,以及所能動員的軍事機器,還細膩描述了各自內部的利益衝突,呈現各方勢力的角力戰,例如:歐洲內部的新、舊教,各公國的勢力爭奪。這段歷史奠定了現代歐洲的政治發展。 這是一場世界史的關鍵衝突,如果維也納陷落,歐洲的發展將全面改觀。這場戰爭使咖啡豆傳入歐洲;歐洲人發明牛角麵包;奧地利和匈牙利的文化認同逐漸成形;東南歐的民族組成更加複雜,深化穆斯林與基督教對彼此的迷思。雖然這次圍攻,基督教世界抵擋住了穆斯林的侵犯,但仇恨持續,最後演變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 欧洲代议制政府的历史起源

    作者:(法)弗朗索瓦·基佐

    本书是19世纪法国思想史上的杰出代表弗朗索瓦•基佐(Francois FGuizot)的代表作之一,作为一名自由主义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基佐有选择地阅读历史,并坚持历史的延续性和长期格局,指出在法国乃至欧洲,自由是古老的,而专制才是近代之事。基佐以大量的法国和英国的历史文献为基础,将宏大的历史叙事风格与哲学归纳的特定才能以及政治应用结合起来,通过对欧洲代议制机构的全面研究,审视了自由的古老根源以及代议制政府的合理性。
  • 西方文明史读本

    作者:(美) 舍尔曼

    本书介绍了漫长的西方文明史的各个发展阶段,从几千年前肇始于古代近东河谷地带的农业村落一直到现代社会。本书广泛介绍了历史学家所使用的材料、他们解释历史证据的方法以及他们在研究长达六千多年的西方文明演进中所面临的挑战。作者精心挑选了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宗教和文化史的各种资料和图像,给读者提供了有价值的背景,并使其更容易理解所选材料的历史意义,以此作为进一步探究历史和历史学家训练的敲门砖。
  • 威尼斯与阿姆斯特丹

    作者:[英]彼得•柏克

    本书是剑桥大学文化史教授彼得·柏克的著名学术专著《威尼斯与阿姆斯特丹》(第二版)的中译本。该书考察了欧洲近代早期两个大城市的精英或统治集团。书中,柏克描述了这些精英及其相似之处与差异,借此揭示了产生这些精英的社会并剖析了17世纪正在发生的一些大变动。
  • 德国通史

    作者:丁建弘

    德国通史,ISBN:9787552000122,作者:丁建弘 著
  • 牛津欧洲史(第四卷)

    作者:(美)罗宾·W.温克//约翰·E.泰尔伯

    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当代这段纷繁复杂的历史。它开篇描述了二战后的各种场景,在这个历史时期,欧洲社会发生了历史上最令人震惊的变化,它经历了战后的恢复和繁荣,发生了科学技术的革命,后现代艺术广泛流行,以对欧盟及其东扩的讨论结束,它以一种结构完整而又发人深省的方式向学习者讲述了这段六十年之久的历史。本书包括冷战、非殖民化运动以及艺术与科学的主要发展,还包括欧洲对发生在2001年的“9•11”事件的反应,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以及2004年马德里恐怖袭击事件。本书写作思路清晰、结构紧凑,并配以案例小品、年表、补充阅读和大量插图和地图。
  • 十字军

    作者:[英] 海伦·尼克尔森

    十字军是一场绵延几个世纪的战争,它是拉丁基督徒抵抗他们认为威胁了其信仰的敌人的战斗,敌人有时是信仰不同宗教的人,有时则是基督教中的“异端”。 海伦·尼科尔森的叙述为我们提供了对十字军的全面了解:为何而战?为什么会造成欧洲人口的大范围迁徙?为何十字军愿意为基督教国家的战争献上数年人生?一张清晰的年表使读者能轻而易举地了解十字军运动中的大事,6张地图使读者能迅速了解重要地区的政治和地理信息。17位人物的传略和12篇原始文献则为本书提供了鲜活的材料,让我们对这一问题产生了全新的看法。
  • 波兰史

    作者:耶日·卢克瓦斯基,赫伯特·扎瓦德斯基

    《波兰史》主要选收国别史、地区史的通史性著作,以国别史为主体,适当辅以地区史。计划共出版80种,2年内出齐。文库编辑委员会特邀我国世界史学界著名学者专家担任学术顾问,精心遴选著作。编选者和学术顾问一致认为,每个国家、地区的历史只选一种著作,因而要求此一种应是在学界已获得广泛定评的上乘之作,且最好是最新成果,作者应为著名史学专家,原出版者也应是知名的出版机构。原著使用的语种主要是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日语等,中文译者应基本上是史学专业人士或是有较高史学修养的翻译家。总之,学术性、权威性、完备性、可资借鉴性以及可读性,是《世界历史文库》编选出版工作所追求的目标。
  • 德国史稿:1555—1618

    作者:[德]利奥波德·冯·兰克

    本书是兰克名著《宗教改革》的续篇,记述了从1555年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到1618年三十年战争爆发前的历史。第一部分讲述奥地利的斐迪南一世和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第二部分讲述鲁道夫二世及其统治时代,作者详细论述了1575—1619年历次雷根斯堡宗教会议,以及德意志各个教派的联盟等一系列问题。全书是研究德国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初的重要著作。 《德国史稿1555-1618》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 1795—1886),十九世纪德国和西方最著名的历史学家,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历史的“兰克学派”的创始人,近代西方“客观主义”历史学派之父。 兰克在本书中采取的资料是在国内学术界从未看到的,特别是对皇帝鲁道夫二世、马蒂亚斯的宰相克勒塞尔枢机主教等人的描写尤为精彩,在政治上新旧教双方在法理上的争执也尤为激烈。德国史专业人员或爱好者必看著作。 全面讲述三十年战争(1618-1648)之前的60年欧洲历史的中文翻译著作,也是第一部引进的论述三十年战争起源的著作,对填补那个时期的历史研究有极其重要意义,全面讲述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两排诸侯的内部矛盾,本书从花体德文直译过来,中译本等于第一个用德语之外的其他语言翻译出来的译本。
  • 大学的兴起

    作者:(美)哈斯金斯

    “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将从译介西学成果、推出原创精品、整理已有典籍三方面展开。译介西学成果拟从西方近现代经典(自文艺复兴以来,但以二战前后的西学著作为主)、西方古代经典(文艺复兴前的西方原典)两方面着手;原创精品取“汉语思想系列”为范畴,不断向学术界推出汉语世界精品力作;整理已有典籍则以民国时期的翻译著作为主。从历史、考古、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着手,在上述三个方面对学术宝库进行挖掘,从而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一些贡献,以求为21世纪中国的学术大厦添一砖一瓦。 本书为其中一册,论述了高等教育的有关知识。
  • 牛津欧洲史(第二卷)

    作者:【美】罗宾·M.温克,【美】托马斯·E.

    以恢复秩序和寻求进步为逻辑主线,全面、深入地阐述了欧洲自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的历史进程,突出从旧制度到革命时代的变革,以及实现这种变革的各种矛盾因素与催化力量。在经受了痛苦的社会变革之后,欧洲精英竭尽全力重建秩序,君主制试图走向“绝对化”。新旧权力工具和权威象征的混合产生了“旧制度”,等级制得到巩固,分裂和不稳定因素受到遏制。1750年之后,在启蒙运动等因素的推动下,对秩序的追求开始让位于对进步的探求,由于多个领域的革命性变化,看似不可动摇的“旧制度”最终土崩瓦解。法国大革命开启了“新制度”,催生了现代社会,对秩序和进步的新一轮求索由此再度开始。
  • 荷兰史

    作者:马克.T.胡克

    《荷兰史》主要选收国别史、地区史的通史性著作,以国别史为主体,适当辅以地区史。计划共出版80种,2年内出齐。文库编辑委员会特邀我国世界史学界著名学者专家担任学术顾问,精心遴选著作。编选者和学术顾问一致认为,每个国家、地区的历史只选一种著作,因而要求此一种应是在学界已获得广泛定评的上乘之作,且最好是最新成果,作者应为著名史学专家,原出版者也应是知名的出版机构。
  • 不列颠人

    作者:[美] 克里斯托弗·A. 斯奈德

    本书对铁器时代晚期到中世纪晚期的英国历史进行了饶有兴味而独具一格的论述;描写了罗马征服之前到罗马势力退出之后整个历史阶段中不列颠人的生活、语言和文化;探索了亚瑟王和梅林等不列颠神话形象产生和演变的过程;提出了关于盎格鲁—萨克森殖民模式和不列颠诸王国建立过程的新理论,也讨论了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学复兴”直到今天的“督伊德热”之间长达几个世纪的不列颠文化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