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艾茵.蘭德

  • 谁需要哲学

    作者:[美]兰德

    《谁需要哲学》内容简介:走出学院高墙,跨越学科藩篱,就会发现安·兰德的影响力如此之大,实在令人惊讶。经济生活是美国主要的社会活动方式,安·兰德的影响力主要就在此域。大名鼎鼎的格林斯潘不用说,早在50年前,他就曾致函《纽约时报书评周刊》,表达阅读兰德著作后的感触。40年后,华尔街一位投资大师在其经典的投资理论著作中,坦言他的理论主要受了安.兰德的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启示。类似波普尔之于索罗斯,只是安.兰德的影响力更强烈,更广泛,更加直接。登录网站,打开网页,就会发现已经去世25年的安·兰德依然有那么多的追随者。关于——她的研究所、网站、期刊、书籍等资讯实在太多,甚至美国哲学学会东部会区下面还有一个安·兰德协会。这些都是自发的,追随者基本都是学院外的人,即便有一些高校学者,也比较边缘,副教授居多。去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比较学院化的研究兰德的著作,这或许意味着学院派开始重视兰德了。
  • 自私的美德

    作者:安.蘭德

    本書的題目也許會引出下面的提問:「你為什麼要用『自私』一詞來表示性格中的善良品質?這個詞彙讓那麼多人反感,他們對該詞彙的理解並不是你想表達的意思。」對那些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作者的回答是:「為了讓你們害怕這個詞彙。」 人們對「自私」一詞的一般理解不僅是錯誤的,而且還代表一種具有毀滅性的知識,與其他任何單一因素相比,這種錯誤理解是造成人類道德發展停滯不前的更重要原因。 在一般的用法中,「自私」一詞是罪惡的同義詞,它喚起的形象是一個殘忍的惡棍踏著成堆的屍體來實現自己的目的,他關心的不是鮮活的生命,僅僅是想滿足一時衝動的、沒頭沒腦的奇想。 然而,詞典對「自私」一詞的定義是:「只關心自己的利益。」這才是「自私」的準確涵義。「自私」的概念並不包含道德評價,它並沒有告訴我們只關心自己的利益是善還是惡,也沒有告訴我們人的現實利益是由什麼構成。 我們一般的社會都強調所謂的利他主義聲稱,為他人的利益而採取任何行動都是善,為自己的利益而採取任何行動都是惡。因此,誰是行動的受益者就成為道德價值的唯一標準──只要受益者是除自己之外的任何人,任何事就都可以接受。 但是安.蘭德正是認為,就是在這樣形形色色的利他主義理論體系之下,駭人聽聞的道德敗壞、長期的不公、怪異的雙重標準以及無法解決的衝突和矛盾,便在整個歷史進程中成為人類關係和人類社會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