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饮食

  • 中国酒史

    作者:王赛时

    《中国酒史》一书由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全书43万字。作者王赛时为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酿酒历史研究,这部《中国酒史》整整写了20年,可谓是厚积薄发之作。《中国酒史》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专门研究“酒”的史学专著。全书沿着历史发展规律来解读中国酒的起因与变化过程,上起史前遗迹,下及晚清,采用了大量的第一手历史资料来考证中国古代酒产品和酒生活,分时段、分朝代解读了中国酒历史的发展走向和文化要素。同时,对历史上出现的各种名酒进行了起源考证和定位、定质分析,从而把中国酒的历史风貌完整地展示出来。
  • 中国饮食娱乐史

    作者:瞿明安,秦莹

    本书将中国历史上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与娱乐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史料加以叙述。作者从中国的先秦时期开始,一直讲到当代中国,纵向展开论述;并通过中外饮食娱乐文化的对比,横向加以论述,内容丰富全面,图文并茂,将中国自古至今饮食娱乐文化的发展脉络梳理得十分清晰。
  • 中国食材考

    作者:柴可夫,马纲

    从健康角度而言,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与落后的食养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积极完善食材性味归经、功效和饮食宜忌理论体系,指导民众树立正确的食养观念,对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大有裨益。 《中国食材考》适合中医药院校师生教学参考,也可供营养学、烹饪学等专业的师生学习运用,还可供广大群众阅读使用。
  • 盐糖脂

    作者:迈克尔•莫斯

    一个美国人平均每年摄入33磅奶酪、70磅糖,8500克盐,是建议摄入量的两倍。 这些物质并非来自餐桌上的调料瓶,而是年销量高达一万亿美元的加工食品的“贡献”。 在《盐糖脂》中,普利策奖获得者、调查记者迈克尔•莫斯揭开了背后的故事。莫斯在书中聚焦卡夫、可口可乐、方便午餐盒、菲多利、雀巢、奥利奥、可沛利等食品,考证细致精确、令人瞠目,语言犀利有力、振聋发聩。他带读者来到科学家计算含糖饮料“满足点”的实验室,揭露烟草公司内部手册上的营销手段,走访业内人士挖掘惊人内幕。深陷盐糖脂之中不可自拔的绝不仅仅有上百万的“瘾君子们”,还有兜售叫卖的公司和企业。 读过这本书后,你眼中的营养标签将不再只是标签而已。 《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冠军,詹姆斯•比尔德基金会文学奖得主 他们有盐,糖和脂肪,但我们有选择的权力,这才是最大的力量。毕竟我们自己可以决定自己买什么,也可以决定我们吃多少。 曾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首位! 普利策奖获得者迈克尔•莫斯讲述食品公司是如何利用盐、糖、脂肪来诱惑我们的? 面对食品安全问题和加工食品的危害,我们该怎么办? 在我们进入超市时,请将这本书作为保卫我们健康的武器。
  • 饞: 貪吃的歷史

    作者:弗羅杭.柯立葉(Florent Quel

    你可知道: 熱可可曾讓民眾春心蕩漾?在修道院裡引發軒然大波? 女人在文藝復興時期不把體態吃得肥軟豐腴,便稱不上美女? 哈利波特吃得到柏蒂全口味豆和巧克力蛙,是因為十九世紀後,糖與巧克力不再是貴族階級的專屬樂趣! 穿梭時空,用目光滿足食慾, 圖文並茂,大嚼吃的歷史! 一本插圖豐富精美、內容色香俱全的美食史 禁忌全彩!超過200幅歷史珍稀畫作、諷刺畫,及文學作品中的插圖、名畫 有點邪惡!跨越千年,帶領你偷窺歷史上奇形怪狀、奇風異俗的貪食場景 一覽無遺!從希臘神話到童話世界,從黑暗時代到現代飲食,探討貪食與文化的變遷 舔油盤、刀子嘴、夾肉鉗、吸湯碟、吮羹盤、啜酒杯—— 歡迎來到貪吃博物館! 這裡不但要勾起你的食慾,更要讓你大開眼戒。這本書帶領我們遊走一場華麗的美食之旅,從中探索那充滿曖昧的原罪:「貪吃」。當中收錄超過200張噴香欲滴的插圖及畫作,以獵奇和戲謔角度,展出人類歷史上著名的貪食場景。從中世紀到現代,透過貪吃這件事,探討「人類與吃、吃與文化」的進展。 從希臘神話中佳餚美酒築成的極樂世界,到中古時期魔鬼引誘墮落的縱酒暴食。「貪吃」到了十七、十八世紀時期,有了率真、貪嘴、講究美食的特質。後來才成為精緻美點的同義詞。直至現代,貪饞被商業廣告上下其手,健康飲食與對纖細時尚的狂熱追求,也使貪食以另一種世俗化的形式,從二十世紀蔓延到你我周遭…… 吃,是一種罪嗎? 嘴巴是身體洞開的門戶,舌頭鬆了,道德感也搖搖欲墜?本書思考:貪吃,是品味饕家虛榮的美食藝術?還是教會及上流社會鄙視的暴飲暴食?為什麼貪戀美食會被視為縱情自私的罪惡?女人又為什麼自願對繽紛多彩、美侖美奐的甜點寬喉解舌、放棄矜持?甚至於連童話裡也運用了「貪吃」,當作嚇壞小孩的惡趣味呢? 餐桌讓人甘心墮落,也可以是啟迪人心和提升人性的殿堂。作者以歷史角度談論「貪吃」及「美食」,讓佳釀美饌成為一次認同的饗宴,並發酵成讀者禁不住嘴角上揚的高級幽默!
  • 华夏饮食文化

    作者:王学泰

    本书以历史学、哲学、文化学、民俗学的大视角,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我国饮食文化加以探讨,重点介绍了各时代的食物、肴饌、食品加工、烹调、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等情况,并论述了不同阶层人群的饮食生活。作者坦言自己并非美食家,更不敢效坡翁以“老饕”自拟,写作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的文章,目的在于探求古人生活的真相。开阔的思路、广博的学识、活泼生动的语言、夹叙夹议的文字,使此书有别于一般的学术著作,而洋溢着他对广大民众的一贯的人文关怀,体现出他对人生的思考。
  • 中国饮食器具发展史

    作者:张景明,王雁卿

    本文以饮食器具为主题,综合运用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民族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方法、资料,特别是注重地下考古资料与地上文献资料的结合,论述了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饮食器具的发展简史,作者从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用来夹食的树枝开始讲起,一直讲到当代中国中外结合,灿烂辉煌、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特征的精彩纷呈的各类饮食器具。
  • 中国酒经

    作者:朱宝镛,章克昌

    全书一百二十多万字,全面系统地介绍酒的起源,酒的种类,酒类的生产技术,酒的性质和功用,饮酒的礼仪习俗,酒的品评和酒类的包装以及酒的各种文化现象,它重点突出,编排科学,资料全面,可谓是酒类专著的经典著作。
  • 中国饮食史

    作者:徐海荣 编

    本套书共分6卷,约300万字,设绪论、原始社会的饮食、夏商时期的饮食、西周时期的饮食、宋代的饮食、辽金西夏饮食、元代饮食、明代饮食、清代饮食、民国时期的饮食、少数民族饮食15编。每编又设数章,对各时期饮食文化涉及的饮食原料的生产与制作、饮食的烹饪方法、饮食器具、以及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等进行多方位的阐述。
  • 朗姆酒的传奇之旅

    作者:(美)查尔斯·A·科伦比

    这是一部关于朗姆酒菜谱的美妙历史。三百多年前,以“骚动”命名的这种香醇、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渐渐获得了诸多的象征:罗曼蒂克、冒险和魅惑…… 而在这些象征背后则是无数传奇的故事——奴隶、海盗、军队、禁酒令、黑手党…… 目录 序 第一章 “鬼见愁”的诞生 第二章 格罗格酒与海军 第三章 三角贸易 第四章 唷呵呵:朗姆酒与海盗 第五章 种植园主的潘趣酒:朗姆酒在西印度群岛 第六章 殖民地时期和革命时期的美国 第七章 几内亚海岸:朗姆酒在西非 第八章 巴达维亚的骄傲: 东印度群岛、澳大利亚、太平洋上的朗姆酒 第九章 伏都教和奥比巫术圣餐上的朗姆酒 第十章 节庆的舞台:朗姆酒和假日 第十一章 “上帝的抉择”:朗姆酒之战 第十二章 朗姆酒和可口可乐: 异国情调的象征,1933年至今 第十四章 各式各样的朗姆酒:朗姆酒历史和种类一览表
  • 中国饮食文化简史

    作者:王学泰

    《中国饮食文化简史》主要内容简介:2005年,中宣部策划组织的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点出版工程——“民族精神史诗”全面展开。《长城丛书》之“文史知识”部分,又被吸纳为这项重大文化工程之一,并以《文史中国》为名,正式启动。
  • 南北看

    作者:唐鲁孙

    “连阔如说《东汉》,在他们说书界也是一绝,说起姚期、马武、岑彭、杜懋真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形容战马奔跑,简直就像千军万马排山倒海而来,大家都叫他跑马连,就凭他那份精气神儿,人人都得伸大拇指头。” 本书收录唐鲁孙所写关于民俗掌故、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宫廷秘闻的文章二十四篇,介绍了唐鲁孙记忆中老北京街头巷尾常见的有趣事物和口耳相传的野史逸闻,这些内容如今已很难见到或听说,从而使得本书的记载显得尤为珍贵。 ◎ 编辑推荐 1.华人谈吃第一人——唐鲁孙出身显赫,见多识广,以其博闻强记和细腻动人的文字功夫,写下中华吃文化之精髓所在,真要探讨“舌尖上的中国”,唐鲁孙的作品恐怕是功力最深,也最有韵味的,尤为难得的是,在“吃”之外,唐鲁孙还记录下很多鲜为人知的民俗掌故、宫闱秘闻,以及清末民初的服饰、手艺、年俗、名人轶事等,这些珍贵内容于文化的传承和资料的保存,也是有极大价值的。 2.值得全套收藏散文经典——此次再版修订了前版中出现的少量错漏并重新排版,由著名设计师陆智昌统一操刀设计,以小精装的形式推出,“侠有金庸,史有高阳,吃有鲁孙”,唐鲁孙是中国饮食类作者中最具代表性和传奇性的人物,这一版本则是唐鲁孙作品最齐全、最完善、最精美的版本,爱书之人不可错过。
  • 粥谱: 二种

    作者:(清)曹庭栋,黄云鹄撰 ; 邱庞同注释

  • 绘画中的食物

    作者:本迪纳

    《绘画中的食物》的确向我们展示了一场视觉的盛宴。它分析精准,评论深刻,插图更令人垂涎欲滴。和众多艺术史学家不同的是,该书作者不是拘泥于挖掘作品的象征意义,而是敏锐地捕捉这些作品所反映的人们在饮食、烹饪等方面的变化。读后不但能大饱眼福,更能发人深省。     ——《独立报》 “这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史研究,作家本迪纳的风格恰恰是今天的学生和博物馆迷们最喜欢的:它构思新颖,结构独具匠心,不仅很好地展现了当今艺术界的新潮流,而且深刻分析了绘画作品中与食物有关的主题的发展脉络。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欲罢不能……本迪纳带领读者们在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有关食物的艺术作品的大海中遨游。他既让读者受益匪浅,也给艺术史界留下了宝贵财富。     ——《美食家》 本书对文艺复兴早期以来欧洲及美国作品中的食物题材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肯尼思·本迪纳将食物画看成自成一体的艺术流派,记叙了它独特的发展过程。他重新审视了一些著名艺术作品,其中既有勃鲁盖尔、伦勃朗、夏尔丹、马奈、沃霍尔等大家手笔,也有一些名气不大的画家的作品。《绘画中的食物》突出了十六世纪出现食物画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调了十七世纪荷兰作品在食物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了数百年来绘画作品中的食物以及进餐的意义。作品研究范围广泛,涉及静物食品、催情春药、狩猎场景、盛水容器、店铺市场、宠物、餐厅、进餐者等等。作者阐释了超现实主义作品中暗示性的纯象征食物画、寓言中的食物的特殊含义以及这些作品反映出来的文艺复兴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人本主义精神,突出了人们的富足和成就感。 作者独具匠心,把进餐和艺术这两件人生乐事结合起来,向读者展示了一场不可不看的视觉盛宴。你想了解食物及进餐的发展历史吗?你想知道勃鲁盖尔画笔下的农民吃的是什么吗?你想知道夏尔丹为什么用橘子花装饰布里欧奇面包吗?阅读《绘画中的食物》吧,它会告诉你答案,给你带来一方崭新的艺术天地。
  • 食经

    作者:【北魏】崔浩

    这是本元、明、清三代著名饮食文化书籍的汇编本。由原文、和译文构成。该书从饮、食、品、理、法等方面为读者呈现中餐历史的原貌,使读者从一个侧面了解古代文化和古人生活。   本书将元、明、清三代的著名饮食文化书籍汇编于一体,保持原著风格的同时,将译文润色得直白易懂,便于随时学习使用。我国饮食文化渊远流长,本书将从饮、食、品、理、法等方面为您呈现中餐历史的原貌,使读者从一个侧面了解古代文化和古人生活。
  •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研究

    作者:张景明

    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在历史上先后有山戎、东胡、匈奴、丁零、鲜卑、乌桓、柔然、突厥、回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游牧民族在这里生息,诸民族几经更替,兴衰发展,创造的游牧文化不仅直接影响了中国的中原地区、南方地区,而且远至朝鲜半岛、日本群岛、西伯利亚、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与此同时,这些地区的文化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相互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促进了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发展。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核心所在。衣、食、住、行等人类生活的行为,以食为准则,有谚曰“民以食为天”,正说明了饮食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吏中的重要性。食物作为人类生存的第一条件,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同样起着很大的作用。 饮食文化作为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涉及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领域,从其内涵可以了解到每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本书应用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北方游牧民族食生产和食生活以及相关的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是饮食文化领域专题研究的一个成果。在方法上,应用了最基础的民族学田野调查的方法,结合历史文献分析法、跨学科综合分析法,突出了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结合的方法。
  • 茶与宋代社会生活

    作者:沈冬梅

    本书对宋代茶艺如采茶习俗、生产过程、保藏方法、点茶程序、分茶和斗茶技艺、茶具形制和系列等做了历史比较,对宋代贡茶和赐茶的政治意蕴、茶与宋代社会生活、茶与佛教、茶与中外文化交流、宋人茶观念、宋代茶书、茶与宋代诗词书画等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辨和剖析。
  • 布尔乔亚饮食史

    作者:图珊-萨玛

    布尔乔亚饮食是享乐,是品味。它已经成为法国最具价值的民族文化之一。21世纪的今天,人们仍然像布尔乔亚一样饮食,在布尔乔亚浇铸的模式里品味生活的情趣。本书梳理从中世纪至今布尔乔亚饮食的每一细节,重构法国布尔乔亚的饮食史,展现出一幅布尔乔亚生活长卷。书中附有各历史时期的菜谱,录有不少历史传闻。   本书选目的标准,是不求经典,但都得是“好铁”打的。也不求读者奉为思考、行动的指南,只在于让人知道:有过这样的人,想过这样的事,有过这样的体验。   第二个标准,是选书不按知识的分类,比如从这个鸽笼里,揪出本科学,从那个鸽笼里,掏一本文学。我们只选天上的野鸟,只长得俊,叫得好,飞得漂亮就行。   第三个标准,是文字要有风格,即便不能,也要清晰。正论正说,反说,斜说,侧说,但句句都得是人话。
  • 唐代饮食

    作者:王赛时

    引言 在中国历史上,唐代社会呈现过高度繁荣,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都达到了前代所未有的鼎盛水平,以至于后代人谈及中华文明,往往以唐代为首选亮点。可以这样说,唐代社会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涉及到各个领域,并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不管你从哪一个角度去发掘,都会找到文化积淀最充实、最富有吸引力的一片宝窟。 如果说,发掘唐代文明宝窟的人越来越多,那么,有一处蕴藏丰富的窟存还没有尽露珍宝,这便是唐代的饮食文明。我们都知道,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要素,同时也是衡量一个时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无论在任何时候,人们都必须首先满足自己的饮食需要,而后才能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因此,仅仅从饮食状况上,就完全可以判断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经济实力和文明层次。唐代社会素以鼎盛繁荣而著称史册,那么,这个时代的饮食水平必定与之相匹配,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制高点。所以,应该有人去勘探唐代饮食的宝窟,并把其中封藏已久的文明内容全方位揭示出来,这将有利于人们对唐代文明的充分了解和准确评价。 正是如此,笔者选择了唐代饮食作为一个研究课题,并不惜秉灯夜熬去爬梳史籍,在各类资料中寻找线索,以期能够完整地勾勒出唐代饮食的内外轮廓,并深层析述其中的具体细节,尽可能地把唐代饮食的风貌原原本本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应该看到,每个时代的饮食状况都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并随着国势的强弱和收获的丰歉而高低起伏。唐朝社会中透露出的饮食信息就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唐朝伊始,社会趋向稳定,经济生活转入正常轨道,人们的饮食水平便得到相应的改善和提高。以治国有方而闻名的唐太宗首先认识到民生饮食对国家存亡的重要性,他曾对侍臣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 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为此他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全社会的保障体系,最终具备了“天下大稔”、“斗米不过三四钱”、“行旅不赍粮”这样的物质条件,才得以实现“贞观之治”。到了盛唐时期,更出现了“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五的富庶景象,人们的饮食生活才得以达到空前丰足的程度。唐代文献中所展示的饮食场面,往往以这段时期为其最佳画面。虽然朱门豪室酒肉如海,而平民百姓也能鸡黍自乐,从都城长安的火爆酒肆到偏僻山乡的简易酒垆,均挤满了从事饮食消费的人群。国势达到鼎盛,人们的饮食能力也就随之而高涨。中唐以后,就算出现了藩镇割据、西陲吃紧的局面,大唐帝国还是维持了一定程度的繁荣,尤其是江淮地区的飞速发展,更使得这片区域成为“衣食半天下”的世外沃壤,来到这里的人们都会被一种花红酒绿、醉死梦生的格调所打动,所以很多人均把江淮两浙称作饮食天堂。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使得某些区域的饮食水平发生突飞猛进的增长。僖宗之后,国力衰竭,社会上便逐渐出现“冻无衣、饥无食”的普遍现象,甚至一遇灾荒,便会产生“秋稼几无,冬菜至少。贫者碾蓬实为面,蓄槐叶为齑”的场面,这个时期,人们的饮食自然处于下降状态。尽管强盛的唐朝也有低落的时候,但从总的趋势来看,上升的国势终究给饮食界提供了良性发展的机会。 与其他朝代一样,唐代饮食的消费基准也有高下之分,身处统治地位以及占有大量生产资料的人群,饮食生活相当优越,并且有能力去追求奢华的境界,以至于“一宴费至十万贯”,甚至“视厨中所委弃,不啻万钱之直”。而对于贫苦人家来说,伴随一生的恐怕只有粗茶淡饭。就是某些下层官员,其饮食生活有时也会捉襟见肘,进士出身的韩愈曾经“晨炊不给”,出任华州司功参军的杜甫,弃官而去后还要“采橡栗自给”,而大理评事刘瞻在“馒粥不给”的情况下,不得不到“安国寺相识僧处谒食”。但就整体生活水平而言,唐代饮食要比前代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并且始终维系了一个较高的基点。笔者在分析和评述唐代饮食的时候,力求把握一种均衡尺度,尽可能地从普遍现象中找出共有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