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饮食
-
布尔乔亚饮食史
布尔乔亚饮食是享乐,是品味。它已经成为法国最具价值的民族文化之一。21世纪的今天,人们仍然像布尔乔亚一样饮食,在布尔乔亚浇铸的模式里品味生活的情趣。本书梳理从中世纪至今布尔乔亚饮食的每一细节,重构法国布尔乔亚的饮食史,展现出一幅布尔乔亚生活长卷。书中附有各历史时期的菜谱,录有不少历史传闻。 本书选目的标准,是不求经典,但都得是“好铁”打的。也不求读者奉为思考、行动的指南,只在于让人知道:有过这样的人,想过这样的事,有过这样的体验。 第二个标准,是选书不按知识的分类,比如从这个鸽笼里,揪出本科学,从那个鸽笼里,掏一本文学。我们只选天上的野鸟,只长得俊,叫得好,飞得漂亮就行。 第三个标准,是文字要有风格,即便不能,也要清晰。正论正说,反说,斜说,侧说,但句句都得是人话。 -
唐代饮食
引言 在中国历史上,唐代社会呈现过高度繁荣,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都达到了前代所未有的鼎盛水平,以至于后代人谈及中华文明,往往以唐代为首选亮点。可以这样说,唐代社会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涉及到各个领域,并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不管你从哪一个角度去发掘,都会找到文化积淀最充实、最富有吸引力的一片宝窟。 如果说,发掘唐代文明宝窟的人越来越多,那么,有一处蕴藏丰富的窟存还没有尽露珍宝,这便是唐代的饮食文明。我们都知道,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要素,同时也是衡量一个时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无论在任何时候,人们都必须首先满足自己的饮食需要,而后才能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因此,仅仅从饮食状况上,就完全可以判断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经济实力和文明层次。唐代社会素以鼎盛繁荣而著称史册,那么,这个时代的饮食水平必定与之相匹配,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制高点。所以,应该有人去勘探唐代饮食的宝窟,并把其中封藏已久的文明内容全方位揭示出来,这将有利于人们对唐代文明的充分了解和准确评价。 正是如此,笔者选择了唐代饮食作为一个研究课题,并不惜秉灯夜熬去爬梳史籍,在各类资料中寻找线索,以期能够完整地勾勒出唐代饮食的内外轮廓,并深层析述其中的具体细节,尽可能地把唐代饮食的风貌原原本本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应该看到,每个时代的饮食状况都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并随着国势的强弱和收获的丰歉而高低起伏。唐朝社会中透露出的饮食信息就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唐朝伊始,社会趋向稳定,经济生活转入正常轨道,人们的饮食水平便得到相应的改善和提高。以治国有方而闻名的唐太宗首先认识到民生饮食对国家存亡的重要性,他曾对侍臣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 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为此他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全社会的保障体系,最终具备了“天下大稔”、“斗米不过三四钱”、“行旅不赍粮”这样的物质条件,才得以实现“贞观之治”。到了盛唐时期,更出现了“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五的富庶景象,人们的饮食生活才得以达到空前丰足的程度。唐代文献中所展示的饮食场面,往往以这段时期为其最佳画面。虽然朱门豪室酒肉如海,而平民百姓也能鸡黍自乐,从都城长安的火爆酒肆到偏僻山乡的简易酒垆,均挤满了从事饮食消费的人群。国势达到鼎盛,人们的饮食能力也就随之而高涨。中唐以后,就算出现了藩镇割据、西陲吃紧的局面,大唐帝国还是维持了一定程度的繁荣,尤其是江淮地区的飞速发展,更使得这片区域成为“衣食半天下”的世外沃壤,来到这里的人们都会被一种花红酒绿、醉死梦生的格调所打动,所以很多人均把江淮两浙称作饮食天堂。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使得某些区域的饮食水平发生突飞猛进的增长。僖宗之后,国力衰竭,社会上便逐渐出现“冻无衣、饥无食”的普遍现象,甚至一遇灾荒,便会产生“秋稼几无,冬菜至少。贫者碾蓬实为面,蓄槐叶为齑”的场面,这个时期,人们的饮食自然处于下降状态。尽管强盛的唐朝也有低落的时候,但从总的趋势来看,上升的国势终究给饮食界提供了良性发展的机会。 与其他朝代一样,唐代饮食的消费基准也有高下之分,身处统治地位以及占有大量生产资料的人群,饮食生活相当优越,并且有能力去追求奢华的境界,以至于“一宴费至十万贯”,甚至“视厨中所委弃,不啻万钱之直”。而对于贫苦人家来说,伴随一生的恐怕只有粗茶淡饭。就是某些下层官员,其饮食生活有时也会捉襟见肘,进士出身的韩愈曾经“晨炊不给”,出任华州司功参军的杜甫,弃官而去后还要“采橡栗自给”,而大理评事刘瞻在“馒粥不给”的情况下,不得不到“安国寺相识僧处谒食”。但就整体生活水平而言,唐代饮食要比前代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并且始终维系了一个较高的基点。笔者在分析和评述唐代饮食的时候,力求把握一种均衡尺度,尽可能地从普遍现象中找出共有规律。 -
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
本书介绍了人类口味上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印度人不吃牛肉,以色列人不吃猪肉,欧美人不吃昆虫,亚洲人难消化牛奶、黄油和奶油?当代人类学家,诸多文化之谜的破解者向世界人首次讲述“吃”与“思”的故事。 -
中国菜肴史
《中国菜肴史》是2000年交稿,2001年出版的,至今已有9个年头了。 去年,青岛出版社编审郭东明先生和我商谈修订《中国面点史》的时候提出,能否将《中国菜肴史》也同时修订一下,主要是压缩一下字数。 -
华夏饮食文化
本书以历史学、哲学、审美学、民俗学、文化学的大视角,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中国饮食文化加以研讨。 书中还介绍了各时代的食物、肴馔、食品加工、烹调、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等,并论述了不同阶层人群的饮食生活。 -
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
餐桌上趣讀日本歷史! 透過壽司、蕎麥麵、味噌湯和壽喜燒… 重新認識傲視亞洲的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屬於古代時尚食品的丸子、大佛與蠶豆之間竟有出人意外的關係?從豆腐料理大變身而成的關東煮、原是伊斯蘭點心的五目油豆腐包、被視為下等魚而遭人嫌棄的鮪魚、白菜與日清戰爭等,本書揭開食材與料理不為人知的一面。《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作者再一次以世界的歷史變動為主軸,說明日本的飲食文化是如何經過重組與演變。書中充滿各種小知識,淺顯易懂。是一本可以輕鬆了解日本歷史與文化的書。 ◆因為天婦羅而辭世的德川家康 在與葡萄牙的文化交流之中,歐洲的油炸文化也被移植到了日本,當中又以天婦羅最具代表性。天婦羅(tempura)一詞被認為起源於tempero(烹調)、têmporas(基督教的四旬期。期間不可以吃肉)或templo(教會)。 當中,天婦羅一詞起源於四旬期的說法可信度最高。基督教為了傳承耶穌在荒野中斷食所進行的修行,會在復活節前的四○天停止吃肉。順道一提,在停止吃肉之前還有一個可以盡情吃肉的「謝肉節」。在禁止吃肉的情況下,葡萄牙船員會將鯡魚用油炸過後食用。不過也或許是因為船上不容易取得肉類,所以才會炸魚來吃。 因為有這個歷史背景,因此天婦羅不會使用肉類。在關西,「薩摩炸魚餅」也被稱為天婦羅,是將魚磨成魚漿後油炸所製成。由此可以看出,薩摩炸魚餅原本也是天婦羅的一種。順道一提,薩摩和博多是與明朝走私貿易的中心地,而耶穌會傳教士沙勿略最早造訪的也就是鹿兒島。薩摩也同時是許多葡萄牙船隻聚集的地方。 葡萄牙人因為在日本不容易取得肉類,所以用魚類當作天婦羅的材料。當時的天婦羅並沒有沾用麵粉調製的麵衣,而是將魚類直接放進油鍋裡炸。在與四條流並駕齊驅的烹調流派大草流的料理書當中將用芝麻油或豬油所炸的鯛魚、雁、天鵝稱作「南蠻燒」。 受到中國飲食的影響,芝麻油是素食料理中非常重要的食材,但可以用來油炸的食材卻非常有限。味道強烈的大蒜、薤白、蕗蕎、蔥和韭稱「五辛」,被認為是「葷食」,所以禁止使用。但葡萄牙人並沒有受限於這樣的禁忌。為此,使用蔥的料理都會被冠上「南蠻」二字。例如鴨南蠻蕎麥麵,就是因為當中使用了蔥,所以被冠上了「南蠻」之名。在關西有些地方會將加了蔥的料理稱作「tempura」。 有一個關於天婦羅的知名傳說,那就是從駿府隱退的德川家康聽到京都一位名為茶屋四郎次郎的貿易商人談論到京都現在非常流行一個名為天婦羅的南蠻料理。聽完之後,德川家康用芝麻油炸真鯛的魚肉後再灑上韭菜食用,沒想到這種天婦羅卻讓他的腸胃出了問題,沒多久就辭世了。然而,德川家康是在吃了天婦羅後三個月才死亡,而當中只能進食一點粥和用葛根粉製成的麵疙瘩,所以說天婦羅與德川家康的死有直接的關係並不適當。 由於芝麻油在當時屬於高價的食材,所以天婦羅當時並沒有普及民間。到了江戶時代,隨著市面上出現低價的油菜籽油,天婦羅才躍身成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油炸物」料理。 ◆被投入醬油文化和火鍋料理中的牛肉 西元一八六八年,東京芝地區開了一家名為中川的牛肉火鍋店。一開幕隨即獲得街頭巷尾的好評,許多類似的店家也陸續開幕。這種牛肉鍋是在平底鍋內放進蔥、豆腐、蒟蒻絲與牛肉一起用由醬油、砂糖所調製的醬汁熬煮而成,在關東地區掀起一股熱潮。而在關西流行的是用農家淘汰的「犁(sukisaki)」來烤肉,而這種料理也被稱為「壽喜燒(sukiyaki)」。 這種牛肉料理關東稱為「牛肉鍋」,而關西稱為「壽喜燒」,但兩者皆為和洋折衷的料理。「壽喜燒」將醬油與「南蠻料理」特有的蔥結合,是一種界於烤肉和火鍋之間的日本新型態料理。 假名垣魯文所著的《牛店雜談──安愚樂鍋》描述的是明治初期,牛肉鍋在民間大流行的故事。在當時西洋色彩濃厚的牛肉,其烹調法其實是傳統使用鹿肉、山豬肉、馬肉所製成的紅葉鍋、牡丹鍋、櫻鍋的延伸。新食材藉由傳統的烹調法被賦予了不一樣的新生命。 坂本九著名的歌曲「昂首闊步」在美國被當作是「壽喜燒」之歌大受歡迎。從中可以看出,「壽喜燒」現在已經成為代表日本的國際性料理之一。「壽喜燒」是日本在經過「重組」後所發展出的料理之一,在多元的火鍋料理之中,加入了「牛肉」這個新的元素。日本的火鍋種類豐富,包括將嫩豆腐、青菜、鱈魚用清湯熬煮的「chiri鍋」、口味清淡但料和湯可以一起享用的「寄鍋」、醬汁口味重的壽喜燒等。 火鍋料理之所以會占據日本料理中心地位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日本料理少用油,多用水;第二、調味料多用醬油、味噌;第三、火鍋料多用海鮮。 牛肉鍋和壽喜燒後來統一稱為「壽喜燒」。明治初期的牛肉大約六○○公克就要一六錢,以當時的物價而言,是非常昂貴的食材。 胃癌的德川家康再吃了油膩的天婦羅之後,導致病情更加嚴重。 -
中国食经
一、本书分《综论》、《食史篇》、《食论篇》、《食艺篇》、《食珍篇(上)》、《食珍篇(下)》、《食养篇》、《食俗篇》、《食礼篇》、《食事篇》、《食典篇》11篇,及《中国烹饪大事记》、《历代(商至民国)名厨》、《中国烹饪教育机构》、《历代(夏至民国)名菜及其起源》、《右代(原始社会至民国)名点及其起源》、《主要名菜馆及其起源》、《中国烹饪社会团体和组织》、《中国的烹饪教育》、《中国现代食书名录》等十一个附录,共180万字。 二、本书各简篇按各自要求,系统地论述了另烹饪的起源和发展。其纵向走势自考古 发掘“北京人”用火熟食开始,按各个历史时期,循序论述。如《食史篇》突出烹饪的历史进程;《食论篇》论述各历史时期名人名著对烹饪发展的影响;《食艺篇》论述刀技、火侯、调味等厨艺的发展;《食珍篇》论述名菜、名点的起源、发展和传说轶事等等。 三、本书论述范围只限于与烹饪有关的“食”,不包括茶、酒、饮料、炒货和罐头食品。 四、本书崇尚学术研究,对目前尚有争议或不同看法的问题,采纳主流的观点或论据比较充分的观点,但并不意味着否定或排斥其他观点。 五、本书各篇前,均载有一篇介绍本学科学内容的概论性文章,以便于读者掌握要领。 六、本书《食珍篇》所收录的名菜名点,大多属于当时较有影响,或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菜点。民国以后,烹饪业发展迅速,美点佳肴层出不究,因限于篇幅,只能择要收录。 七、附录《历代(商至民国)名厨》所收名厨,系择要刊录。 八、本书末页附有《笔画索引》及《汉语拼音索引》,供读者检索。 -
中国面点史
《中国面点史》,本书包括:先秦时期;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代;元代;明代;清代的面食。 -
諸神的禮物:馬鈴薯的文化史與美味料理
當第一顆馬鈴薯來到歐洲時, 沒有人知道這個不起眼、形狀不規則的植物塊莖 將徹底改變歐洲的飲食習慣和烹飪方式! 「……透過回顧土蘋果遙遠的旅程,讓我們可以從饗宴的角度來理解世界史。從尋常人家簡易但精巧的料理到貴族起源的精緻美食,書中的食譜展現出馬鈴薯高度的可塑性。」──Gastro美食專業雜誌 地表之上的馬鈴薯植株含有毒性,土裡的塊莖其貌不揚但有益健康。修道院修士對此茄科植物心存疑慮,將之視為魔鬼的食物,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土蘋果只能在宮廷的庭園中做觀賞植物。後來它被拿來對抗饑荒,並成為平民廉價的食物。今日,它是多元飲食文化的基礎。英格麗德•哈斯林格在這本內容豐富的馬鈴薯文化史中,展現出歷史與美食的相互關係,並敘述馬鈴薯突破最初的偏見與誤解而成功地廣為世人接受的過程。本書匯集歐洲29國共計176道各國食譜,亦提供歷史強而有力的佐證。 -
1368-1840中国饮食生活
《1368—1840中国饮食生活:日常生活的饮食》轻松、生动,将276年的明代与267年的清代,共长达543年的历史组成一个长时段的“空间”,从日常生活角度全面系统地探讨明清饮食和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的成就和发展,从生活史视角研究饮食史,这既为饮食史开辟一新境,又对历史民俗等学科新的构建作出尝试。《1368—1840中国饮食生活:日常生活的饮食》为两部,由《日常生活的饮食》和《成熟佳肴的文明》两部组成。《成熟佳肴的文明》主要讲明清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 -
追忆甜蜜时光
在物质极度丰裕的今天,平素里就食肥饮甘的我们,也许并不总吃糕点,年轻一点的朋友们更是不甚理解中式糕点的真正饮食文化意义,或是更倾向于西方的汉堡和众多的“派”,但是年纪稍长一些的人们却不会忘记那些传统糕点曾经给我们带来的甜蜜时光,那些花花绿绿的点心盒、点心签交织着美妙的味道,在我们的童年记忆中永难忘却,而由糕点生发的许多故事在不同的年代里,也总纷纷演绎,意趣悠久。这就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糕点文化发展脉络的图文书,从我国的糕点史话写起,内容涉及糕点与社会民俗生活,糕点与历史人物,与古典名著的关系,以及糕点行业演变和老字号等背后故事和轶闻趣话。南北茶食纵论古今,四方名点娓娓道来。就像书的名字“追忆甜蜜时光”,在图文并茂的多彩世界里,作者引领我们寻着那久违的绵香,集体追忆糕点带给我们的那些甜蜜的时光。 -
养小录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绵延久远,历史典籍更是浩如烟海。历史的长河滚滚而过,大浪淘沙,沉淀保存下来的文献乃是片金碎银,尤为珍贵。我国民间(私人、家庭)流传下来的训诲劝诫类文献,直接反映了人们当时所倡导的道德理想,比那些堂皇的官方儒家经典更直接、真切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征。这些读书人、士大夫教诲其子孙后代的教育读本,全面周详地阐述了立身处世、立志成才和处理家庭关系以及人际关系的一系列准则,更涉及到为官、治国、治学、修身、养性各方面内容和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思考,可和为当今我们精神文明和道德规范建设的参考资料。此类名言家训往往文字精炼玲珑、生动直白、琅琅上口,极具欣赏价值。作为历史的产物,它们自然会恶化杂一些消极落后的东西,我们持扬弃的态度,做了整理、剔除的工作,同时希望读者有正确的判断和理解。 -
文明的口味
餐桌前的愉悦属于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朝代,属于每一个国家每一天;它和我们生活中的其他愉悦携手前进,甚至比它们更为持久。当我们失去其他的愉悦时,它却仍伴随在我们身边,令我们感到欣慰。 通过本书,我们在餐桌上认识了整个世界。盘中物透露出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秘密:我们的角色、关系和社会地位。从茹毛饮血到饕餮盛宴,人类进步的历史同时也是食物进化的历史。绅士也好,野人也罢,究其根源,吃莫不是人类对上万年来受制于自然的反抗和恐惧,而这种反抗又触发了古老的问题:吃什么?怎么吃?人类上万年文明的进程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做了最好的脚注。 -
满汉全席源流考述
1644年满族入主中原,从而开始了历时268年之久的中国历史上一个封建皇朝爱新觉罗清帝国时期。为了避免女真族随着自己建立的金政权一同消失的命运,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们研究创行了许多旨在永久保存本民族固有文化并不断提升其他地位的制度,康熙二十三年颁行的“满席一汉席”礼食制度即是其一。满席分制六等,并做为国宴制度一直维系到帝国的末期。随着朝迁礼席制度的确立,官场酬酢筵式也因之而形成。但官场筵式却不受朝延礼食制度的约束,自由、张大、奢侈是其本特征和演化走向,并且成为整个社会都向往染指的最尊贵的宴席。于是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满席—汉席”、“满汉席”“满汉全席”这样三个不同历史形态和阶段的满流全席文化现象。这一过程,伴随了清帝国由兴盛到衰微直到倾覆的历史,同时也映射了满族文化自十世纪至二十世纪初历时三百途余年的发展变化;反映了满族与汉族,乃至整个中国民族文化不断深融博洽的历呀大势。本书从大历史空间审视满汉全席文化现象,以二十余年埋头故纸之功钩沉梳理出大量翔实珍贵史料再现了这一历史文化的轨迹。同时也对满汉全席文化清代以后的演变做了深入探讨。 -
宴饮的历史
吃是人生快事之一——正是基于这一共识,不同国家、不同种族才能把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果腹”和“充饥”,演绎成如此多元而有趣的宴饮文化。 本书所要探讨的,正是宴饮的发展历程,并把视角更集中在欧洲人的餐桌及其功能的变化上——从公元前8世纪《奥德赛》中所描述的古希腊宴饮,到古罗马时期的饮食社会文化,再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飨宴风俗,以及近代社会的宴会风景。 在物质极大丰富、忍饥挨饿逐渐淡出主流生活的今天,以餐桌为载体,从吃喝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人类的文明进程显得尤其重要。“饥饿是最好的厨师……只有人们的基本需求被满足时,才能区分出,究竟哪种才是真正的好品味。”人类对宴饮的理解和认知,也正是在温饱基本解决之后才得以不断提升。 -
人参帝国
本书是对清代人参史展开的全面性研究。人参历史的研究不仅是制度史、政治史及经济史的课题,更是医疗史及物质文化史的重要课题。本书从物质文化史的角度,大量引用清宫档案与东亚各国的人参医书史料,分别从生产、消费与医疗方面分析了人参对整个清代政府政策的作用,表明了人参对清代社会的重要影响,展现了一幅清代人参帝国的景象。 -
咖喱传奇
从德里的宫廷到伯明翰的巴蒂餐馆,从孟买的午餐递送者到日本的军用饭盒,《咖喱传奇》讲述了一系列人们耳熟能详的印度美食历史,以及发明、发现、烹制和食用它们的人的故事。书中充斥着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既有伊丽沙白•格威利姆那些个拒绝为晚宴端上野兔的印度仆人,也有洛克瑙与德里的宫廷间的厨艺竞争者;既有热爱烤黑鼠的印度王公贵族,也有在伦敦靠吃麦片粥维生的年轻甘地。这本考证审慎的书里充满了奇闻轶事,将对印度食物历史的介绍,变成了朋友间的闲谈,生动鲜活,引人入胜,饶有风趣。 目录: 菜谱列表 译序 作者序 红咖喱鸡:探索正宗的印度美食 比尔亚尼菜:伟大的莫卧儿人 咖喱肉:葡萄牙人与辣椒 库马:东印度公司商人、寺庙与洛克瑙的英国人 马德拉斯咖喱:英国人发明的咖喱 咖喱粉:将印度带往英国 冷肉饼:英国食物在印度 菜:伟大的茶战役 咖喱与薯条:薛纳尼水手与印度外卖餐馆 咖喱走遍世界 本书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所援引的文献包括了印度经典著作以及19、20世纪欧洲人的游记;既有关于莫卧儿皇帝和大臣的文献资料,也有作者本人与受访者的亲自交谈,这些无疑增添了本书的分量和趣味。同时,本书又不是那种板着面孔的高头讲章,文中的奇闻轶事和幽默评论,也会在不经意间令人会心一笑。既可作案头文牍,又可作饭后消闲。所以对于那些对印度食物的历史感兴趣、或者想了解印度和英国食物趣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辛辣的食物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极高的食用率,咖喱这种带有异域色彩而味道浓烈的调味品更是受到众多人的追捧。想知道辛辣为何如此吸引人不能不去了解它的历史。本书并非严肃的学术著作,其中各种奇闻异事不仅能满足读者的阅读口味,又可在欢笑之余尽情领略咖喱的魔力。 -
葡萄酒的世界史
自西亚人发明葡萄酒以来,她一直是令东西方诸多民族所钟情的饮品,数千年历史的积淀更赋予她丰富的人文意义。本书依据酿造技术的发展对葡萄酒的历史进行了归纳,更创造性地从文化角度探索了葡萄酒及其代表的“酒神精神”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人类文明史上的独特意义。 -
欧洲宴会史
欧洲宴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繁复的过程,它的兴旺与衰退直接体现了欧洲各国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本质特征。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大量的图片生动再现和剖析了自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巴洛克及至近现代欧洲宴会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全面揭示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社会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书主要的焦点是餐桌和主餐。每个时期都会生成一顿可以称之为原型的饭。因此,本书每一章的开篇都描述了这样的一顿饭,然后分析形成这顿饭的政治、社会以及种种其他因素。尽管书本涉及到烹饪的演变,但总的来说,并没有谈论食品的制作和供给,除了出于说明餐桌上饭菜的需要,也没有过多地谈论厨房和烹饪方法。收集历史上每个时期的菜谱,并为当代厨师重新释义的书籍并不鲜见,本书不提供此类东西。本书选择“宴会”为名,表明其主要兴趣在于上层社会的饮食,尽管随着社会权力的更迭,到本书收尾处的1914年,相当大一部分大众也最终介入其间。故此,这是一本至上而下的历史,类似的东西现在已经不怎么时髦了,然而却同本书的一个主题紧密相连,那就是餐桌上所发生的一切同权力以及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