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神学
-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作者通过《蒲宁的“故园”》 、《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苦难记忆》、《柏林墙的碎片》、《“四五”一代的知识社会学思考札记》、《当代中国文学的景观转换》、《 流亡话语与意识形态》、《国家伦理资源的亏空》等数十篇文章,传达了一种“现代中国的前辈学人们想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想;西方现代的思想者们想了些什么、为什么那样想……想来想去,不过想的是,“我们”自己该做些什么、如何想”的思考。 这本书是刘小枫1996年版随笔集《我们这一代人的怕与爱》的增订版,加入了《“四五”一代的知识社会学思考札记》、《当代中国文学的景观转换》、《流亡话语与意识形态》、《国家伦理资源的亏空》等数篇新文章。 -
摩西五经
希伯来语《圣经》首五记:《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犹太传统奉为上帝之法;「上帝口传,摩西手录」,因而名为《摩西五经》。 译经历来是件大事,因为译家多抱有远大的理想:为传教,为拯救灵魂,为宗教改革等等。冯象博士《摩西五经》新译本,则着眼于纯学术和文学性。他有感以往的中译本舛误较多,给读者带来不少困惑;旧译本更失却了原来的文学性,不入文学之流。故希望能藉着新译来改变这不理想的状况,把《圣经》重新理解迻译,为普遍读者和学界提供一本忠实畅达而又便于学习研究的译本。译者在前贤译经留下的宝贵遗产基础上,开垦属于圣书的文学处女地,为我们锻造了既富感性联想,又适于抽象概括的文学语言。那份新的韵律与力度,灵活的句法和口语化表达,正正准确生动地再现《圣经》的风格──「朴素、圣洁、雄健而热烈」。 冯象译《摩西五经》,初版是二零零五年春节,七年后出修订版。译文的变动,将近五千处。大多是进一步节俭文字、锤炼风格,但也有勘误、取别解或新说的。夹注,增添两项内容:一是简要补充古代近东宗教、历史文化跟经文串解的知识;二是列出中文旧译一些有代表性的舛误——主要是和合本,因其流传较广,常被引用——方便读者对照查阅。另有少数拗口的人名地名,做了减字换字或谐音意译。如《民数记》二十二章,善解城先知、比珥之子巴兰(Balaam,源自希腊语七十士本),据原文发音改作比兰(bil`am,谐音混乱,bela`);再如《创世纪》三十八章,犹大三个儿子取名厄尔、俄男、安儿(参较和合本:珥、俄南、示拉),是谐音意译,反讽暗示三人或因作恶而丧生,或未能尽到小叔娶寡嫂“替哥哥结子实”的义务,致使家庭不得安宁。 -
拯救与逍遥
本书讨论的主题是:是人类精神冲突的价值问题以及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之可能。 作者通过与东西方精神史上的哲人、诗人的个体相遇和对话,其实质在于:从中国人的立场,讨论承担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的不同的价值和道路之可能。 作者从拯救与逍遥这两个维度向我们描述了:为人类提供巨大精神支持者——总是那些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绝望者。而绝望者之所以绝望,是因为他真正地热爱生活。在无情的谎言世界里,也许只有绝望才是真实的。在绝望与希望之间,作者选择了绝望。 -
信与忘
好人为什么受苦?这道难题,是所有宗教传统与一切社会理论、政法实践都致力于回答的,但因为关乎世人的信仰,就永远在争辩之中。 本书可看作是一个译经人和法学家的探索。作者用优美的严峻的文字,邀请我们一起颂咏圣书,阅读历史、评说戏剧、涉猎法律同文学各个领域,并为我们再现了希伯来圣经《约伯记》的“朴素、圣洁、雄健而热烈”。 -
神圣真理的毁灭
.◆西方传统中最有天赋、最有原创性和最具煽动性的文学批评家、当代文学批评领军人物 哈罗德•布鲁姆诺顿演讲精华结集 .◆明快流畅、深入浅出的布鲁姆读本 .◆信仰与文学,经典与焦虑 兼具《西方正典》与《影响的焦虑》双重视角,简笔勾勒西方文学文化史 在基督教与犹太教信仰的大背景下,布鲁姆主要从三个角度评论,即对前人的继承,作家所独有的原创性以及对后人的影响。书中评述了西方文学传统中影响巨大的作家、作品:从希伯来《圣经》写起,到弗洛伊德、贝克特等现代派作家为止,他重读了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布莱克、华兹华斯、卡夫卡等重要作家。同时,他在描绘文学发展的框架中,对信仰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极富启发性的阐释:文学在人性的立场上与神学及宗教抗衡,才能使人的创造力与神的创造力颉颃。 -
《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
里尔克于1912年在亚德里亚海滨的杜伊诺城堡动笔写《杜伊诺哀歌)),1922年完成于瑞士的慕佐城堡(Muzot),历时十年。这部作品以十首哀歌组成,与《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构成里尔克的思想结晶,让人入迷地呈现出对现代世界中个体生存的意义根据的困惑。哲人如海德格尔从里尔克的诗作中看到形而上学的现代性问题,神学家则从中看到基督神学的现代性问题―天主教神学家巴尔塔萨(HansUhr von Balthasar)说过,里尔克的诗作浸透着经过转换的传统神学母题。 选编这个集子旨在为深入理解里尔克诗作中的神学思想提供最基本的文献:除《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的译文外,勒塞的“里尔克的宗教观”提供了对里尔克神学思想的一个全面的、批判性的分析,文中提供的一些里尔克日记和书信中的宗教思想材料十分难得,宜作导论研读。瓜尔蒂尼一文系他解读《杜伊诺哀歌》一书中的第二章,“天使”概念是里尔克神学思想中的一个决定性要素,瓜尔蒂尼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里尔克的诗作。 -
痛苦的奥秘
无论你持有什么样的人生哲学,当你经受痛苦时,你的人生哲学必将经受考验。既然上帝存在,为什么人和动物还会遭遇痛苦?C.S.路易斯用饱含同情的笔触和丰富的洞见解开了这个谜题,他的书充满了希望、智慧和对人性的真实认识。 -
诸神复活
这是一本充满了美丽场面的小说,作于四十年前,亦是当时解释“雪翁那图谜”诸作之一,但小说本身也变成一部不朽的作品了。一来因为梅勒什可夫斯基是拿“时代”——即十五世纪和十六世纪之际意大利文艺复兴来解释“雪翁那图谜”的。 -
忏悔录
关于本书的作者和内容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是古代基督教主要作家之一,与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同为基督教神学的两大师。 奥氏于354年11月13日生于北非的塔加斯持城,即今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拉斯(Souk Ahras),当时北非已入罗马帝国版图,完全在罗马文化笼罩之下。父名巴特利西乌斯,是本城的一个普通市民,母名莫尼加,是信奉基督教的,奥氏自幼受母氏的熏陶,但没有正式领受洗礼。幼年在本城读书,以后先后至马都拉(即今阿尔及利亚的末达乌路赫(Mdaourouch)和迦太基攻读文法和雄辩术(当时罗马教育分三级制,启蒙小学是识字和书算,十二至十六岁入文法学校,读文法、诗、文、历史,十六至二十岁入雄辩术学校,读修辞和哲学)。十九岁,开始爱好哲学,由于探索恶的来源问题,因而皈依了摩尼教。毕业后,先在本城执教,后至迦太基任雄辩术教授八年。因不满迦太基的学风,便渡海至罗马,任米兰城雄辩术教授。奥氏在迦太基时,对摩尼教教义已感觉不满,至米兰后,受该城基督教主教安布罗西乌斯(Ambrosius)的影响,正式脱离了摩尼教,一度醉心于新柏拉图派的著作,对一切怀疑,但在思想上已逐渐和基督教接近。终于经过一次剧烈的思想斗争,于386年秋决定信奉基督教;便辞去教职,预备献身教会。次年在米兰领受了洗礼,启程回乡,至梯伯河口,母亲病逝。因此延迟一年回至非洲。391年,在希波(今阿尔及利亚的彭城 Bone)升为神甫。395年该城主教病卒,奥氏便受任为希波主教。从此开始他在教会中的一系列活动,与教内各宗派展开剧烈的论战,成为当时基督教学术界的中心人物。430年汪达人(Vandali)侵入北非,是年8月28日,希波城被围的第三个月,奥氏病逝。 奥氏是古代基督教拉丁教父中著述最多的一人,据奥氏本人提出《修订》的著作,至427年,已有93种,而书札和布道言论尚不在内。他著作中最被传诵的,便是这一本《忏悔录》。 《忏悔录》原名“Confessiones”,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认、认罪”解,但在教会文学中,转为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意义。奥氏本来着重后一意义,即叙述一生所蒙天主的恩泽,发出对天主的歌颂;但一般都注重了第一义,因此我国过去都称此书为“忏悔录”,在欧洲则“忏悔录”已成为自传的另一名称。 本书共十三卷,以内容言,可分为两部分,卷一至卷九,是记述他出生至三十三岁母亲病逝的一段历史。卷十至卷十三,则写出作者著述此书时的情况(对于忏悔录的成书年代,据学者考证,应在400年左右,在奥氏升任主教之后,即395或396年,至401年之间)。 第一部分:卷一,歌颂天主后,记述初生至十五岁的事迹。卷二、三,记述他的青年和在迦太基求学时的生活。巷四、五,记述他赴米兰前的教书生涯。卷六、七,记述他思想转变的过程。卷八则记述他一次思想斗争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卷九是他皈依基督教后至母亲病逝一段事迹。 第二部分:卷十是分析他著书时的思想情况。卷十至十三,则诠释《旧约创世纪》第一章,瞻仰天主六日创世的工程,在歌颂天主中结束全书。 奥氏在书中不仅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而且对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文笔细腻生动,别具风格,成为晚期拉丁文学中的代表作,列为古代西方文学名著之一。 在中古时代,欧洲印刷术尚未发明,本书传抄极多,欧洲天主教本笃会隐修院中所藏旧抄本尤为繁夥。1506年始有奥氏全集出版,以后重要的版本有:1576—1577年出版的比利时罗文大学本,1679年法国巴黎出版的本篤会本(后收入米涅辑的《拉丁教父集》Migne:Patrologia Latina)和1896年奥地利维也纳出版的《教会拉丁作家丛书》本。至1926年法国拉布利奥勒(Labriolle)教授复据维也纳本,参考了十八种第七至十一世纪的古抄本和四种印本校订,出版了合校本,收入《法兰西大学丛书》,成为最完美的本子。现在此书即据此合校本迻译的。 译者 1962年8月28日 -
丧钟为谁而鸣
本书是文艺复兴时代杰出玄学派诗人多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西方哲学和诗歌著作中具有极高地位,思想深刻,影响深远。文章不仅具有高度的美感,强烈的理性,而且用了奇特的比喻,多变的格律等,具有“玄学派”独特的诗歌特色。本书还包含极为重要的心理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1623年,多恩因罹染瘟疫而陷于生死未卜、凶多吉少的绝境。他没有将被巨大的恐惧压倒,反而写下二十三篇生死边缘的沉思录 (即本书),这一组历史性的辉煌文献。 -
诸神之死
“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之二 -
玫瑰之名
艾柯48岁时发表的《玫瑰之名》是他的第一部小说,已被译成35种语言,总销售达1600万册。曾获意大利两个最高文学奖和法国梅迪西奖。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是当时耗资1600万美元,由奥斯卡获奖者让·雅克·阿努达执导,影帝肖恩·康纳利主演的。 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侦探-哲理-历史小说,除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之外,书中充满了各种学问,涉及神学、历史学、政治学、犯罪学,在政治上表现了教皇与国王的冲突,在宗教上反映了圣经中有关犯罪的预言,还涉及亚里士多德、阿奎那、培根等不同的思想。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