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董乐山
-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本书为影响广泛的西方文明寻找贴切的历史解释,是一本精辟详尽的入门书。作者的目的不在为专家而作,而是为那些有心了解历史的过去,以及将眼界放在未来的读者而写。书中收录不少精彩难得的插图,更增添阅读的趣味与价值。 -
当代学术入门:古典学
“古典学”这一横亘在今人和古希腊罗马人之间的高墙,在这里敞开了一扇大门。引路的是现在座落于阿卡迪亚荒僻山间的一座阿波罗神庙遗址。作者从神庙遗址和雕塑残片轻快地讲起,不仅讲它们的功能和用途,也讲它们的建筑者,建筑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当时所依据的理念。所有这些都表明了尽管古代世界的每一件遗物看上去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它们总会有些相同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仅有建筑 -
文化的休闲
编辑推荐:本书是作者借外国一个题材来记述自己要说的话,也就是当今世界上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广大读者了解当今社会的一大途径。 -
知识分子写真
《知识分子写真》内容包括:狂人卢梭,透明度下看萨特,我小说写的以观察到的人生为基础,我是一个回到黑暗时代去的作家,作家最痛苦的莫大于不能再写作,我为自己和文学而写作,写个好剧本是件了不起的事,我心目中没有理想的读者,我的一生是个退避者的一生,作家顶多只能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斯诺家书,今日红色中国,红星照耀世界,代拟退稿信数则,古今禁书,翻译家如是说等。 -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重要書評 1. 今年的最佳小說之一——TIME 2. 情節曲折,充滿智慧的小說,是勒卡雷截至目前所寫中最好的一部——紐約時報書評 3. 勒卡雷是最偉大的間諜小說大師當你讀到此書30頁的時候,就會緊張得喘不過氣來,而且會後會不該浪費時間去讀007龐德小說集——新聞週刊 4. 最好的間諜故事——Wall Street Journal 名家推薦 勒卡雷小說「不僅僅」是間諜小說而已,說勒卡雷是間諜小說世界的只此一人,說真的也並不是多高的一種讚譽,有一大部分的勒卡雷應該被正確置放到小說整體的經典世界才公允。 勒卡雷正是此一書寫領域的如此奇蹟,他的規格、視野、深度和情感完全超越了所有間諜小說書寫者甚至這個類型小說基本框架所能擁有的,他彷彿獨自在另一個層面書寫,獨自採向只屬於他一個人的遼闊天空——唐諾 他的間諜小說遂不像「○○七龐德小說系列」那麼鮮亮的,反而是充滿了破碎、無奈與荒涼。但也正因此,它遂反而能給人更大的思考空間。——南方朔 勒卡雷是一個具有存在主義色彩的間諜小說家,一個人活著的理由和目的,是他與他小說中的間諜們不斷在追問的!所以他筆下的間諜們不見得是什麼英雄,他們也是人,會犯錯、會害怕、會孤獨、會耐不住寂寞,更會漸漸衰老。而也正因為他的小說以「人」本身為出發點,一切的生命情境於是總顯得那般真實,從而帶給世界極大的震撼!——詹宏志 本書的書名源自英國的一首兒歌,但同時也是書中其中四位主角的代號。故事的重心是要查出誰是潛伏在英國情報局最高階層的一個雙面間諜。這個間諜是10多年前由莫斯科中心安置在英國情報局臥底的。根據情報,這個雙面間諜就是目前在英國情報局身居要職的4位高級情報員中的一個,這四位都是優秀而複雜的人物,他們共事多年,相互依靠,相互扶持,雖然這一行的金科玉律就是永遠不要相信別人。 而奉命要查出這個臥底的雙面間諜的是一個被迫退休的超級情報員喬治‧史邁利。記憶力像電腦一樣好的史邁利,在一團亂絲中一點點理出頭緒來,鑽進塵封的舊檔案裡尋找蛛絲馬跡,最後終於解開俄國情報頭子所設計的「最後一個聰明的結」。 1974年TIME十大暢銷小說/TIME年度最佳小說 -
鬼作家
《鬼作家》内容简介: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去年在上海“当代中国文学研讨会”上把中国文学家没有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归咎于翻译质量不佳,引起舆论哗然。后来他大概发现“打击面过宽”,回国以后与记者谈话时,对把外国文学译成中文的翻译工作恭维了几旬,但他仍坚持认为中国文学译成外文的翻译质量不高的看法。 -
英文词语翻译/名家文化小丛书
《英文词语翻译》内容简介:董乐山一生译作颇丰,写希特勒的崛起和灭亡的《第三帝国的兴亡》、记录1944年8月解放巴黎全过程的报告文学《巴黎烧了吗?》、斯诺在陕北的记录《西行漫记》、实录1932-1972年美国社会变迁的《光荣与梦想》、东欧作家阿瑟·库思勒描写红色恐怖的小说《中午的黑暗》、关于西方文化传统的普及读物《古典学》、观照人文主义源流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美国报人斯通对民主与自由的矛盾的思考《苏格拉底的审判》、传播信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卡赞扎基斯惊世骇俗的精神拷问《基督最后的诱惑》、以荒诞笔触嘲讽现实的黑色幽默小说《冠军早餐/囚鸟》。 《英文词语翻译》为其研究英语词语翻译的专著。 -
董乐山文集(全四卷)
董乐山文集(全四卷),ISBN:9787543442740,作者:董乐山著;李辉编 -
鬼作家
这是一位中年作家回忆自己年轻时代的故事。当时二十三岁的主人公内森•祖克曼已经出版了一批短篇小说,并且收到了自己最崇拜的作家E.I. 洛诺夫的邀请,前往对方位于伯克希尔山的家中做客。在那里,内森见到了洛诺夫夫妇与他们收养的一个女学生艾米•贝莱特,他当即被艾米独特的魅力所倾倒。但让内森意想不到的是,在与自己的偶像相处的过程中,对方的妻子霍普突然失控。而在之后的留宿中,内森发现了洛诺夫与艾米的不伦恋情,更震惊于艾米作为《安妮•弗兰克的日记》原作者的离奇经历。 与此同时,关于内森的过去亦由他自己的回忆缓缓展开,关于他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因写作犹太家族亲人的小说而与家人闹不和的经过等等故事。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倒叙、插叙等手法交织并用,是犹太文学中的杰出作品。 讲述一个关于犹太人的故事所经历的重重困难——该如何去讲述它?用何种语调?讲给什么人听?该如何结尾?是否该事无巨细地全盘托出?——最终成为了创作《鬼作家》的主旋律。 ——罗斯 内森•祖克曼是罗斯的“他我”中最疯狂和最狡猾的,他最大的特征是拒绝学习。成熟、长大、增长智慧——对祖克曼来说这些并非仅仅是不可能,它们是妄想,是我们唱给自己听的催眠曲,以便湮没欲望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罗斯的人物都有这种特征,无论他叫祖克曼、波特诺伊还是凯普什。 ——《纽约太阳报》 “一次温和的胜利……极好地控制……无情的契约” ——《纽约客》 这进一步证明了罗斯在小说上几乎无事不可为。他的叙述能力——能让读者欣然游走于真实与虚构间的能力——是一流的。 ——《华盛顿邮报》 罗斯最为克制而优雅的作品……严肃,机智,极其生动鲜明而富有戏剧性,狡诈而带有恶趣味……其简洁的表述效果中蕴含了无可比拟的魅力。” ——《村声》 -
巴黎烧了吗?
1944年8月25日。地堡“狼穴”。 希特勒气急败坏地问总参谋长约德尔士将:“巴黎烧了吗?” 当天,正是巴黎解放日。 这本书讲述的,正是二战末期盟军解放巴黎的全过程,此中译本是老翻译家董乐山的最后译作。 《巴黎烧了吗?》生动而又详细地描绘了1944年8月解放巴黎的战斗全过程。两位作家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国《巴黎竞赛》的记者。他们在作品的史实方面力求翔实,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高级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800多人,采用了其中536人的亲身经历,因此能使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数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另一方面他们又发挥了新闻记者的特长,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令人觉得仿佛在读一本扣人心弦的惊险小说,放不下手来。作为报告文学,它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典范的作品。 -
第三帝国的兴亡(全三册)
阿道夫·希特勒也许是属于亚历山大、恺撒、拿破仑这一传统的大冒险家兼征服者中最后的一个,第三帝国也许是走上以前法国、罗马帝国、马其顿所走过的道路的帝国中最后的一个。那段已经闭幕了的历史,至今依然在人类的心灵中震颤。 本书是全世界最畅销的反映纳粹德国历史的巨著它精彩绝伦地记述了被希特勒称为"干秋帝围"而实际上只存在了1 2年零4个月的第三帝国从兴起到覆灭的全部过程。以其大量的、真实的资料成为论述纳粹德国最具权威的作品,是希特勒纳粹德国令人颤栗的故事最杰出的研究成果。 -
中午的黑暗
前苏共中央委员、人民委员鲁巴肖夫是膺共产国际之命,在欧洲资本主义各国家从事秘密革 命领导活动的老布尔什维克,曾为革命建下赫赫功绩,在斯大林开始党 内大清洗 之后,开 始对苏共党内的不政党现象产生了怀疑,特别是因为革命的目的与手段的矛盾,使他的革命 良心深深感到不安和自责,从而招致斯 大林的猜忌,以致被捕入狱,经过疲劳轰炸式的狱 中审讯后,终于精神崩溃,承认了莫须有的罪名,最后被处决致死。 -
英国式谋杀的衰落
乔治·奥威尔不但是最著名的反极权小说作者,还是著名的英语文体家、第一流的散文家以及头脑清醒且目光犀利的文学评论家。《英国式谋杀的衰落》以谈文论艺为主,收入《狄更斯》、《托尔斯泰与莎士比亚》等名篇和《鲁德亚德·吉卜林》等备受争议的文论,加上《为英国式烹调辩》一类轻松的小品文,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奥威尔作为文学评论家的风采。书中涉及文学艺术、文化批评和政治话题,是作者在《我为什么要写作》中表达的写作理念在写作实践中的最佳体现。 -
太阳帝国
两个月以后,吉姆在动身去英国的前夕,从阿拉瓦号舷梯下来,最后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他想起了伦塞姆医生的话。吉姆身穿丝衬衫,系领带,外面是一套从先施公司买来的灰色法兰绒套服,彬彬有礼地等待一对年老的英国夫妇走下木梯。在他们的下面,是上海外滩,和城市之夜的繁华。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拥挤在宽阔的马路上,在电车和汽车缝里,在美军吉普和卡车缝里,在人力和三轮车缝里,你推我挤,熙熙攘攘。他们一起观看英国和美国军人进出外滩的大饭店。在阿拉瓦号旁边的小码头上,在它的船首和船尾的遮掩下,美国水兵从停泊在江心的巡洋舰来登岸。他们从登陆小艇一上岸,中国人就蜂拥而上,成群结队的扒手和车夫,妓女和洒吧拉客的,叫卖自制尊尼获加威士忌的,买卖黄金和鸦片的,所有这些身穿黑绸衣裤、狐皮大衣和华丽服饰的上海游神。 -
我为什么要写作
《我为什么要写作》收录了奥威尔最有影响力的社会、政治与文学随笔共19篇,集中描绘了作者不同时期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着重回顾了写作生涯中的种种感想和体会。正如《星期日泰晤士报》书评作家赛里尔•康诺利说:“他所说的和他所写的每一个字都闪耀着个性的光芒。” 《我为什么要写作》随笔集收录了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最有影响力的社会、政治与文学随笔共十九篇,集中描绘了作者不同时期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如此欢乐童年》),着重回顾了写作生涯中的种种感想和体会(《我为什么要写作》)。不论是描写政治家的谎言、分析英国人的性格,还是揭露战争丑陋的真相,奥威尔的随笔一如他的小说般犀利而有趣。 -
英国式谋杀的衰落
乔治·奥威尔不但是最著名的反极权小说作者,还是著名的英语文体家、第一流的散文家以及头脑清醒且目光犀利的文学评论家。《英国式谋杀的衰落》以谈文论艺为主,收入《狄更斯》、《托尔斯泰与莎士比亚》等名篇和《鲁德亚德·吉卜林》等备受争议的文论,加上《为英国式烹调辩》一类轻松的小品文,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奥威尔作为文学评论家的风采。 -
巴黎烧了吗?
“巴黎烧了吗?”这是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那天,阿道夫·希特勒在东普鲁士“狼穴”的地堡里,向他的总参谋长约德尔上将发出的责问。 本书生动而又详细地描绘了1944年8月解放巴黎的战斗全过程。 译者董乐山先生在“译序”中说:《巴黎烧了吗?》是新闻史上的一部杰作。两位作者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 国《巴黎竞赛》的记者。他们在作品的史实方面力求翔实,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他们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高级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八百多人,采用了其中五百三十六人的亲身经历,因此能使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根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另一方面他们又发挥了新闻记者的特长,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令人觉得仿佛在读一本扣人心弦的惊险小说,放不下手来。作为报告文学(或者所谓纪实小说),它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典范的作品。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