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诗
-
吃火
本书是加拿大著名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创作的诗集。诗集包括三种先前出版过的诗选集:《诗:1965-1975》、《诗:1976-1986》以及《早晨在烧毁的房子里》(1995)。在其早期的诗歌中,阿特伍德运用平视的方式来观察日常生活的写作倾向非常明显。她拥有一种惊人的表达 力,可以用诗句在日常生活与令人惊骇的事物之间营造出鲜明的对比效果。她的诗歌语言宛如水晶般澄澈、隽永,通过汽车旅行、明信片、荒野还有琐事等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事件或意象,阿特伍德向世人展现了她澎湃的激情和充沛的才华。 “超然,反讽,爱意洋溢,三者交替,诗歌从纸页中唱出并刺痛人心。” ——米凯莱·罗伯茨(英-法籍作家,诗人) “精简,富于象征,完完全全阿特伍德式的散文打磨进优美的诗列。某些要素是不适合紧张的性情的。” ——《苏格兰周日》 “强大、新颖的想象力之作,……(这些诗作)表明阿特伍德是一位生活的幻象如此大胆而独具开创性的诗人,她创造了她自己的神话。” ——《格拉斯哥先驱报》 -
未来是一只灰色海鸥
本书收录了普拉斯1956年后直至去世这一时期所创作的所有著名诗歌,由其丈夫、英国桂冠诗人特德·休斯亲自编辑、注释、作序,曾获1981年普利策诗歌奖,也是作者最全面的一部诗集。诗人去世18年后这部诗集的出版,被誉为1981年最重要的文学事件之一,由此确立了普拉斯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天才诗人这一地位。 普拉斯的诗充满了强烈的意象性,几乎每一首诗都包含了足以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画作的元素。这些比现实飘渺,但比梦境严酷的画面组合毫无顾忌地违抗所有的逻辑、因果乃至时空的定律,解构众神与基督、圣哲与贞女,看似无可理喻,但这一幅幅荒谬、颠倒、时空倒错的画面所传达的焦虑、受挫与被压抑的欲望却是如此地令人心悸、过目难忘,这是任何悦目的色彩所无法企及的。普拉斯用诗句描绘的意象有的宏大荒寂,有的怪诞戏谑,但几乎都隐含着一种内敛的悲伤。因为这些是从一个悲伤的灵魂中自由流淌出的。 普拉斯短短的一生都承受着抑郁症的痛苦,八岁时父亲的死是她一生的鬼魅、她的恋父情结的成因,也是她多首诗中意象的源泉。本诗集收录的《爹爹》一诗即是这种情感最鲜明的成形,也是学者们讨论最多的普拉斯作品之一。诗句中的陈述不是对父亲的事实陈述,而是情感的自述,如同她所有的诗作一样。 普拉斯在1963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1981年,这位死去19年的女诗人被授予普利策诗歌奖。这在普利策奖的历史上是罕见的。直到今天,她的诗作和她的生平依然被人谈论。她的价值是不受时空束缚的,正如她诗作中的那一幅幅意象。 -
里尔克法文诗
在二十世纪的德语诗人中间,似乎还没有哪一位像本集的作者那样:童年寂寞而暗淡,一生无家可归,临终死得既痛苦又孤单,而在诗歌艺术的造诣上,却永生到放射着穿透时空的日益高远的光辉,就一些著名篇什的艺术纵深度而论,就其对心灵的撞击程度而论,真可称之为惊风雨而泣鬼神。诗人的全名是勒内·卡尔·威廉·约翰·约瑟夫·马利亚·里尔克;他本人的签名历来却只是:赖纳·马利亚·里尔克。 这里的法语诗对我们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这是法语这种语言“精确性和抒情性完美结合”的最佳范本之一。 里尔克作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德语诗人的地位依然无可置疑,在他的诗作中,诗的纯美与哲学的深思的结合几近完美。他是喧嚣尘世中的一个孤独者,终身都在寻找精神的故乡。他的诗艺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善于把他所敏锐地感受和深入地思考的一切,都凝聚为精致而又独特的意象,如同雕塑一般展现在我们跟前。读他的诗,你无法不感到震撼,你会在恐惧中若有所思。 -
拉斯克-许勒诗选
●拉斯克-许勒不但在现实生活中有意拒斥了中产阶级的舒适和平庸,她在诗歌创作中也彻底背叛了传统的温文尔雅——这一方面与当时正在德国酝酿和兴起的表现主义大潮的影响有关,另一方面也由她自身火山般的天性所决定。 ●在拉斯克-许勒的诗歌中,一无遮拦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振奋与绝望,狂喜与痛苦……她的诗也因为感情的极端和强烈而获得了震撼人心的力量。纵观拉斯克-许勒的全部诗歌作品,可以说爱情是自始至终贯穿其间的一个主旋律,爱情中的渴望、幸福、忌妒、伤害无不被她一再形诸笔端。 ●拉斯克-许勒和很多表现主义诗人过从甚密,她和其中的一些诗人相知(如特拉克尔),和其中的一些诗人相爱(如贝恩),她写了大量的情诗,感情炽热、细腻,夹杂着爱情莫名的忧伤和突如其来的狂喜。 ●诗集选译了拉斯克-许勒的192首诗歌,看最伟大的表现主义女抒情诗人,如何“活到真的生命”,如何“活到真的女人的生命”。她曾因为是犹太人而受到纳粹的驱逐和迫害,她更因为写出杰出的爱情诗歌被德国年轻人奉为偶像。 拉斯克-许勒的诗大多以爱情、宗教、孤独、死亡为主题,意象丰富,音律铿锵。诗人袒露内心深处的爱与恨,振奋与绝望,狂喜与痛苦……她的诗也因为感情的极端和强烈具有前所未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本诗集从诗人各个时期的作品中选译了190余首力作,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诗人一生的创作风貌。 -
情歌·荒原·四重奏
书名原文:《The 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The waste land》、《Four quartets》:诗集,收有《J.阿尔弗雷德·普洛弗洛克德情歌》、《荒原》、《四首四重奏》3组诗作。 -
希尼诗文集
《希尼诗文集》所收作品时间跨度有30年,包括从10本诗集中选出的诗作78首,从4本论集中精选出的随笔、评论16篇,涵盖了希尼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绝大部分都是首译。希尼为此中文译本诗文集专门撰写了序言。 -
耶胡达·阿米亥诗选(上下)
诗选共收抒情短诗一百八十首和一首自传长诗的节,选择自七种英译诗集: 1、《耶胡达·阿米亥的早期诗集》(The Early Books OF Yehuda Amichai)。哈洛德·希美尔、泰德·休斯、阿西娅·古特曼、耶胡达·阿米亥阿译,纽约:绵羊草坪出版社,1998。 2、《游记》,希、英双语版,露思·尼沃英译,纽约:绵羊草坪出版社,1986年。 3、《耶路撒冷诗篇》(Poens of Jerusalem),希、英双语版,耶胡达·阿米亥等英译,纽约:哈泼与娄出版社1988。 4、《时间》,耶胡达·阿米亥英译,纽约:哈泼与娄出版社,1979。 5、《阿门》,耶胡达2阿米亥与泰德·休斯英译,牛泽大学出版社,1978。 6、《大宁静:问与答》,格伦达·亚伯拉姆森与都铎·帕斐特英译,纽约:哈泼与娄出版社,1983。 7、《耶胡达·阿米亥诗选》,姹娜·布洛克与斯蒂芬·来切尔英译,伦敦:企鹅图书公司,1988。 -
普希金诗选
这本《普希金诗选》所收的抒情诗和长诗以及两首诗体童话,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普希金文集》七卷集第一、二、三、四卷,除诗体长篇小说《奥涅金》和诗体戏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因篇幅太长未选以外,基本上代表了他的全部重要诗作。所选作品按写作年代排列,既突出不同时期的特点,也显示诗人创作发展的几个时期的轨迹——少年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实现主义时期。这样,普希金整个诗歌创作的轮廓就一目了然了。 -
恶之花
一个“伟大的传统业已消失,新的传统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里开放出来的一丛奇异的花,同时具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成分。 《恶之花》中的诗不是按照写作年代先后来排列,而是根据内容和主题分属六个诗组,各有标题:《忧郁和理想》、《巴黎风貌》、《酒》、《恶之花》、《反抗》和《死亡》,其中《忧郁和理想》分量最重。六个部分的排列顺序,实际上画出了忧郁和理想冲突交战的轨迹。 书中还收录一八六八年第三版《恶之花》中增补的诗篇以及残诗集、风流集、题词集、诙谐集等。 -
英诗的境界
书中收录三十一篇翻译家王佐良谈论英国诗人、作品的散文,以放松、亲切的语言呈现出这些作品所展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这些文章最早在80年代的《读书》杂志上连载,后结集归入三联的“读书文丛”。 作者围绕英语诗歌的境界,谈论范围很广,包括中古民谣、弥尔顿、蒲柏、布莱克、华兹华斯、司各特、拜伦、雪莱、济慈、哈代、叶芝、艾略特、奥登等。作者希望能以写意和点睛的笔法来传达诗意,有话即长,无话即短,尽量避免学院或文学家圈子里的名词、术语;他也不怕暴露自己的偏爱、激情,把读者当作一个知心朋友,希望读者能有耐心倾听他常年浸泡在英语诗歌世界中所获得的心得,并因此进一步阅读原著——果若如此,无论对学习语言,还是提高文学修养,都会很有帮助。 -
诗艺
身为一位作家对我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这个身分对我而言很简单,就是要忠于我的想象。我在写东西的时候,不愿只是忠于外表的真相,而是忠于一些更为深层的东西。我会写一些故事,而我会写下这些东西的原因是我相信这些事情——这不是相不相信历史事件真伪的层次而已,而是像有人相信一个梦想或是理念那样的层次。 诗与语言都不只是沟通的媒介,也可以是一种激情,一种喜悦——当理解到这个道理的时候,我不认为我真的了解这几个字,不过却感受到内心起了一些变化。这不是知识上的变化,而是一个发生在我整个人身上的变化,发生在我这血肉之躯的变化。 -
我站着,我受得了
豪格的诗学历程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从象征主义到具体诗,从个人化到非个人化,不断在自然景色与梦境之间摆荡。豪格的诗深受中国古代诗歌影响,富有东方意韵;语言质朴抒情,寓意深刻;对他来说,“几滴水”、“一粒盐”才是人类与世界最美好的联系,成为对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的抵抗和安慰。 他的诗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欧美有较大影响。2009年2月作家出版社将出版中文版豪格诗选《我站着,我受得了》由挪威汉学教授哈罗德•勃克曼和著名中国当代诗人西川联合翻译,将这位生前对中国醉心不已的挪威诗人介绍给正处于巨大转变中的中国读者。 挪威驻华大使司文先生:“我们很高兴这次能将一位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挪威诗人的作品带回给中国读者,希望它能触发更多的中挪文化交流。” 作家出版社:“豪格的诗质朴、大气、简洁、迅捷,直击事物和诗理的核心,在风格上与中国古典诗歌有一种奇妙的遥相呼应。他的诗集的出版是中挪当代诗歌和文化交流中的一件盛事,必将令众多的中国读者倾心。” -
天真与经验之歌
本书《天真与经验之歌》收入英国十八世纪天才诗歌威廉·布莱克的代表诗篇,配以绚丽的版画,装帧精美。图文并茂。由著名学者和翻译家杨苡翻译,著名设计师朱赢椿装帧设计。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书分为“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两部分,反映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思想和创作 从孩子般的天真状态走向成人经验的苦涩历程。诗配画的形式将丰富的内容与绚丽的画面巧妙地结合起来。 布莱尔禀承了一种相当了解人性的能力,对文字和文字的音乐有一种非凡的新的意识,而且有一种臆造幻象的天赋才能。——T.S.艾略特 -
飞鸟集
“在黄昏的暮色中,拂晓的鸟儿来到了我沉默的窝里……”这是印度诗圣、亚洲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的又一部哲理小诗的诗集《飞鸟集》,全集包括包括500余首清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
杜伊诺哀歌
《杜伊诺哀歌》是20世纪德语诗歌的精品,稍微对现代诗有所了解的读者想必对它都不陌生。目前,《杜伊诺哀歌》已有绿原、林克、李魁贤、张索时等的多个中文译本,但由于这一组诗太重要了,同时也非常不容易理解,所以现在又出现一个新译本就不是什么出人意料的事。 译者刘皓明,先后在北京大学、美国印第安那大学、耶鲁大学就读,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多次到德国海德堡、图宾根、柏林等大学进修,从事研究。现任教于美国瓦莎大学。他的西方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力是颇受国内一些学人推崇的。因此,他的《杜伊诺哀歌》新译就尤其引人注目,书刚一问世,已经有热衷德语诗歌的读者在探讨其译文得失了。也许,它算得上是今年最值得细读的译诗集之一。该书德汉双语对照,相当方便。 -
神曲
《神曲》(套装共3册)(精装)的作者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一生著作甚丰,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这部带有“百科全书”性质的、长达一万四千余行的长篇史诗《神曲》,由“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堂篇”共一百首构成。 -
萨福抒情诗集
译序 萨福是古代希腊抒情女诗人。她的活动时期大约在公元前610—前580年。她的作品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过巨大影响。传说中的司文艺的女神有九位,而柏拉图称萨福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关于萨福的生平和身世,存在着各种矛盾的说法,美国学者达得理•费茨甚至说:人们告诉我们许许多多关于萨福的事情,而我们却几乎什么也不知道。今天的读者未必会读对那些烦琐的考证感到兴趣,因而下面谈的只是一种被认为可以接受的说法。 萨福出身于累斯博斯岛的米蒂利尼一个贵族家庭,父亲叫斯卡曼德罗尼摩斯,母亲叫克勒斯。她和安德罗斯岛的一个叫凯科拉斯的商人结婚,据传由于政治原因,她和其他贵族一起被暴君庇塔库斯放逐,在西西里岛的锡拉丘兹度过一段流亡生活。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米蒂利尼度过的。她有一个女儿也叫克勒斯。她有三个兄弟,其中一个叫卡拉克索斯,因为花钱为一个叫多加丽的妓女赎身,曾引起萨福的不快。据传她爱上了一个年轻的渔夫法翁,失恋后从琉卡迪亚悬崖上跳海自尽。这大约是后人编造的故事。另一种说法是:她是在家中在她女儿克勒斯照料下病逝的。下面这首诗,就是她在临终前写给她女儿的: 我得提醒你,克勒斯 悲叹的声音 在一个诗人的家里 是不相称的 它们,对我们的家 也不合适 关于萨福所从事的活动,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她是女祭司,有的甚至说她是妓女,这些说法都缺乏事实根据。 在萨福的时代,即公元前六世纪,希腊的科学和文化艺术都是繁荣的。累斯博斯岛被认为是希腊歌曲的源泉。在米蒂利尼,上等人家的妇女可以参加社交集会,写诗和吟诗。萨福的诗,就是一边弹着竖琴,一边吟唱的。她就是这些社团的主要人物之一,由于才华出众,慕名而至的人很多。有些人家把自己的女孩子送到萨福身边,向她学习技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类似学校的团体。萨福在诗中提到的一些女孩子的名字,如安娜多丽雅、阿狄司、贡吉拉、希罗、泰玛斯等等,可以看作是她的学生或是女伴。她们在一起弹琴,唱歌,跳舞,参加一些宗教性的活动,例如祭祀爱情和丰饶女神阿佛洛狄忒。下面两首诗,可以看作是这种生活的写照: 在春天的薄暮 在满月盈盈的光辉下 女孩子们聚集在一起 好像环绕着祭坛 * 而她们的脚移动了 有节奏地,好像从前 克利特岛的姑娘们 用温柔的脚步 在开花的柔滑的草地上 围绕着爱的祭坛 跳起环舞 萨福就是在这样的希腊文明的背景下,在这样的悠闲幽雅的生活中,从事着诗歌艺术的创造。 现存最早的萨福作品的版本,是公元前3世纪写在纸莎草纸上的抄本残片。没有资料能够说明前此300年间萨福作品的出版和流传情况。根据萨福现存作品颇多异文和变体来推断,她在世时可能并没有写下来的稿本,而是以(或主要是以)口头传播的方式在流传,并由别人记录下来。直到亚历山大时代,她的作品才得到搜集整理,编为抒情诗九卷,哀歌一卷。这个版本在中世纪失传,此后只能在别人作品中见到她的作品的引文。古希腊历史学家狄奥尼西奥斯引用过她的阿佛洛狄忒颂歌,郎加纳斯在《论崇高》中引用过《他不只是英雄》一诗,亚里士多德引用过《我们完全知道》一诗的断片。一些语法学家也引用过她的一些断片或残句。因而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萨福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断章残简。 从萨福现存的作品来看,她所抒写的大多是个人的情怀,几乎没有触及当时的政治或时事。她是用当地的口语写作的,大多是和她的学生或女伴的谈话,对神的祈祷,坦率地谈她的爱,嫉妒,以及对敌手的攻击。她也写了一些供女孩子们在婚礼上歌唱的祝婚歌,以及庆祝阿佛洛狄忒节日的颂歌。她的诗是情深意挚而又朴素自然的,是独具特色而又富于魅力的。可以说,她为我们创造了一个2500多年前的富于生活情趣的女性世界。 近百年来,西方一些学者和翻译家在研究和翻译萨福的工作中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值得注意的有:亨利•瓦尔顿的《萨福》(伦敦,1885),是当时最完备的英译本。J.M.爱德蒙的《希腊抒情诗》(伦敦,1922,1928),较前书更为完备。C.R.海内斯的《萨福•诗和断片》(伦敦—纽约,1926),书中附有不少插图,包括钱币、花瓶、绘画、雕塑等。阿瑟•韦加尔的《累斯博斯的萨福》(美国加登城,1932),为传记和背景材料,正文中,间或有诗。C.M.鲍拉的《希腊抒情诗》(牛津,1955),有萨福的十二首诗和一些断片的译文,并附评论。S.夸西莫多的《希腊抒情诗》(米兰,1951),其中有萨福作品的希腊原文和意大利译文。 1958年,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玛丽•巴纳德的《萨福》一书,有的评论家誉之为“接近完美的英译本”。译文保持了萨福的真挚、朴素、自然的风格,没有多余的文饰,不把一些断片“拉长”或改写为完整的诗,然而从中仍能感到萨福的机敏和诗意。 萨福的名字很早就传入我国。1908年,苏曼殊译了拜伦《唐璜》中的一章,即为人熟知的《哀希腊》,首两句是:“巍巍希腊都,生长奢浮好。”奢浮即萨福。然而,多年来,萨福的作品却只有零星的译文。因取前面提到的玛丽•巴纳德的《萨福》作为蓝本,将萨福的诗和断片100首全部译出。除若干残句外,萨福现存的作品大都在此了。这个译本旨在为我国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提供一个可读的本子,因此不去比较各种版本的异同,注释也尽量从简,不去作烦琐的考证。译文采用现代汉语,并力求保持原作口语化的特点。 萨福曾经充满自信地说,未来的人们是不会忘记她的。译完本书,我觉得她说得不错。 罗洛 1986年夏,上海 -
雪莱抒情诗选
爱尔兰人之歌(The Irishman`s Song,1809) 战争(War,1810) 魔鬼出行(The Devil`s Walk,1812) 麦布女王(Queen Mab,1813) 一个共和主义者有感于波拿巴的倾覆(Feelings Of A Republican On The Fall Of Bonaparte,1816) 玛丽安妮的梦(Marianne`s` Dream,1817) 致大法官(To The Lord Chancellor,1817) 奥西曼迭斯(Ozymandias,1817) 逝(The Past,1818) 一朵枯萎的紫罗兰(On A Faded Violet,1818) 召苦难(Invocation To Misery,1818) 致玛丽(To Mary,1818) 伊斯兰的反叛(The Revolt of Islam,1818) 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1819) 饥饿的母亲(A Starving Mother,1819) 罗萨林和海伦(Rosalind and Helen,1819) 含羞草(The Sensitive Plant,1820) 云(The Cloud,1820) 致云雀(To A Skylark,1820) 自由颂(Ode To Liberty,1820) 解放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1820) 阿多尼(Adonais,1821) 一盏破碎的明灯(Lines,1822) -
诺瓦利斯作品选集
●在一个离这儿很远,从来没有人走到的山谷里,开着一种漂亮优雅的蓝花。可是花苞在白天里并不开放。苍白的月亮才是他的爱人…… ●诺瓦利斯作为大名鼎鼎的“蓝花”诗人、是德国早期浪漫派的天才,被歌德、席勒等人视为“百年难遇的奇才”。他更是思想家和基督教的先知,守望着一种现在的和未来的基督教的到来——就根本而言,他堪称基督教的秘传大师。 ●翻开任何一本德语诗选,诺瓦利斯的《虔敬之歌》和《夜颂》都是保留篇目,前者甚至至今还在教堂里面传唱。 ●诺瓦利斯的作品有一种信号作用,以一种特定的精神——灵魂的经验为根据,这种经验在诺瓦利斯身上有着清晰的轮廓。就根本而言,他的“魔幻唯心主义”是鉴于他的终极方向而将基督教奉为圭臬。这一点人们很容易理解,只要读过他的思想断片和诗作,尤其是《虔敬之歌》和颂歌,当然也包括《夜颂》。 ●在诺瓦利斯身上,通向内心之路的根本转捩点应该在他与第一个未婚妻索菲相遇中去寻找。青年诗人自己认为此次相遇决定了他的一生,即向他透露了爱与死的奥秘。 《诺瓦利斯作品选集》收录了诺瓦利斯各个阶段的重要作品,分为三部分:(1)德文版编者魏尔的序言,对作者和主要作品做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作品;(2)诗歌:以晚期为主,包括诗人的代表作《夜颂》(散文诗)和大型组诗《虔敬之歌》;(3)断片:篇幅最大,实为诺氏思想之精华。 -
英国诗选
英诗可以说是英国文学中整体成就最高的一种文学体裁,甚至超过了名家辈出的英国小说。诚如E•M•福斯特所言:英国小说若跟某些其他的民族尤其是俄罗斯相比,格局就小了很多,犹如小小的华屋之于宏伟的大厦,英国诗歌却“自可以睥睨当世——不论是质量还是数量”。的是确论。 中文版《英国诗选》由集中国现代诗人与英诗研究权威于一身的王佐良教授主编,将上起古英语时期的史诗,中经中古英语时期的故事诗,一直到近代英语时期一千五百年的英国诗歌尽收眼底。毫无疑义,《英国诗选》是迄今为止由国内专家编选的规模最大、涉及年代最长、选篇最有代表性、译本也最为权威的英诗选本。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