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現代文學

  • 對照記──看老照相簿

    作者:張愛玲

    『三搬當一燒』,我搬家的次數太多, 平時也就『丟三臘四』的,一累了精神渙散, 越是怕丟的東西越是要丟。 倖存的老照片就都收入全集內, 藉此保存。 張愛玲 對照記裡收藏了『張愛玲』大大小小的私房照, 生活的、家族的,還有那些不經世事記憶裡的。 喜愛張愛玲的你是不容許錯過的『對照記』。
  • 白先勇作品集

    作者:白先勇

    目前華文世界最完整的白先勇一生作品的匯集,包括長短篇小說、散文、史述、雜文、評論、劇本、演講、座談,以及華文世界對白先勇作品最重要研究,最深入的剖析,以及跨越四十年,多面向的採訪報導。 全集約二百萬字,近五千頁。另有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第一百場演出的實況一套四片DVD:「牡丹一百」。 完整風華 文學大師白先勇歷年作品最完整的收錄。 全套12大冊,隨書附北京演出第一百場之《青春版牡丹亭—牡丹一百DVD》 當代經典 從1960年代創作起始,白先勇的文學歷程,貼近臺灣與華人世界脈動,從個人生命延伸國族歷史,堪稱最具影響之當代文學典範。 工程難得 集合爾雅、允晨、聯合文學、聯經、皇冠、迪志、遠流、印刻、現文等九家出版公司,以及白先勇先生的師友故舊的鼎力支持,編輯歷時一年餘。 珍貴限量 限量印刷2,000套,每套皆有流水編碼,空前值得珍藏。 層次豐富 白先勇的文學創作,涵蓋小說、散文、戲曲、評論,面向豐富而遼遠。結合現代主義的技巧,與寫實主義的精神,他善於刻畫時代變革,反映新舊價值,以中西文化衝擊下的角色人物,直取人生真味。 情摯動人 美人遲暮、英雄老去,人生即如王謝堂前燕子,蒼涼而無常。白先勇的文學世界,關懷弱勢,筆下悲憫有情,更在作品中建立道德體系,賦予人生尊嚴與優雅。 驚艷美感 書法家董陽孜為每冊書名重新題字,氣勢磅礡,文學藝術美學呼應。 設計細緻 書衣設計,為董陽孜書法集字燙珍珠白與燙黑,是承襲毛公鼎與散氏盤銘文的現代型式,象徵白先勇作品的經典性。書盒23公分 × 36公分,精緻典雅,適於收藏。 舉世推崇 白先勇的作品,蓋半已英譯出版,更有韓、日、德、法、捷克、義大利等語文版本,影響無遠弗屆。關於「白先勇學」研究論述,為數千百,為兩岸三地與世界文壇重要座標。 創新傳承 白先勇讓文學不只是文學。作品數度改編為舞台劇、電影、電視劇,充滿影像魅力,受到千萬觀眾熱烈迴響。近年白先勇致力「崑曲」推廣,以《青春版牡丹亭》啟動崑曲復興的契機。
  • 遊神與玄思

    作者:高行健

    高行健:「《遊神與玄思──高行健詩集》是我第一本詩集, 雖然從童年起就不斷寫詩,卻極少發表。」 等了二十年,這本詩集終於問世了! 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國際全方位藝術家、華人世界知名作家高行健 詩作 首次結集,全彩精印,並收錄最新的水墨畫作,供讀者典藏。 「你的詩,有一種詩意的透徹!」(著名文學理論家、作家劉再復對高行健的詩如是評論) 這是一本值得讀者珍藏的詩集, 帶領你走入詩、語言與藝術的凝練之境! 高行健不僅是一位藝術家,也是一位詩人,他以「詩意的透徹」抵禦生命的「虛空」。他關注詩歌語言的通達流暢和樂感,若干作品不惜修改多年。 《遊神與玄思──高行健詩集》也充分展示了高行健在語言表達上的追求與思索: 「我的詩都回歸口語,一聽就懂,應該說沒有一句要費心琢磨的,哪怕我寫的時候一再修改,有的甚至改上若干年。……近三十年來,西方現當代文學和語言學的譯介更促使中文進一步歐化。我反其道行之,追求的是現代漢語的通達和流暢。」 劉再復(著名文學理論家、作家)認為: 高行健「的詩回應了東西方人類普遍的生存困境,而且沒有一句空喊,沒一句矯情,毫無造作……令人止不住產生共鳴。如果說,艾略特捕捉到的是人類世界的「頹敗」,那麼,高行健捕捉到的是人類現時代價值淪喪的『虛空』。」 推薦序 詩意的透徹──高行健詩集序/劉再復 十三年前,我讀了《一個人的聖經》列印稿時受到震撼,立即寫了一篇《中國文學曙光何處》,發表於香港《南華早報》,今天讀行健的詩集,尤其是讀了〈美的葬禮〉和〈遊神和玄思〉二首,又一次受到震撼。 行健的詩寫得不多。我出國後才讀到幾篇,每篇都有新鮮感。二十年前,讀了〈我說刺蝟〉現代歌謠之後,曾對行健說:「你應多寫一點詩,甚至可以寫一部長詩」。因為我覺得他已經創造了新詩的一種新文體,語言精闢,極為凝練,詩中蘊含獨到的思想,輕輕鬆鬆戲笑之間,顯露出對世界和人性深刻的認知,但又毫不費解,非常清晰,一讀就懂。 等待了二十年,這才在讀到他去年的〈遊神與玄思〉和今年的新作〈美的葬禮〉。這一次我所以再度受到震撼,是因為面對危機重重找不到出路的現今這時代,我霎時心明眼亮,得到一種啟迪,一番徹悟。興奮之餘,我對行健說:「你的詩,有一種詩意的透徹」。 所謂透徹,乃是對世界和對人類生存環境認知的透徹。「透徹」與「朦朧」正相反,毫無遮蔽,暢快直言真切的感受。在當下一片渾濁的生存困境下,一個詩人或思想者究竟能做什麼?人倘若摒棄種種妄念的屏障而活在真實之中,又是否可能?讀了行健的詩集,我竟像讀到一部擁有真知灼見的思想論著,從困頓中翻然覺悟: 生命之於你 重又變得這般新鮮 還在這人世 縱情盡興 再一番馳騁 莫大的幸運! 確實如此,這正是《遊神與玄思》的開篇,全詩三十六節,詩人直抒胸臆,十分清醒,又多麼自在。人終有一死,剩下的時間不多,這有限的生命該怎樣活?怎樣面對這「紛紛擾擾」的世界?怎麼擺脫「隱形大手」「暗中撥弄」,從而贏得詩意的棲居?世界如此混沌,詩意棲居又是否可能?眾生如此紛擾,到處是陷阱,自由何在?詩人透徹瞭解當今的現實,並不絕望,就上帝「放他一馬」的機會,在人世中竟然縱情盡興,大大馳騁一番。行健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盛名之下各方的壓力,勞累不堪,大病之後居然康復。如今又是作畫,又拍電影,又寫詩,還又建構另一種美學,不拘一格試驗,尋找各種藝術形式再創造的可能,也包括新詩體的創造。這一切都是他透徹領悟世界之後的新成就。他的詩得大自由,正是這番馳騁極為有力的見證。 說起詩,應當承認一個基本事實:現代詩的讀者越來越少,影響越來越微弱。箇中原因很多,也許是這世界已被俗氣的潮流所覆蓋,缺少詩意;也許是因為金錢和市場霸佔了全球,而政治的喧鬧又無孔不入,沒有詩的位置了;也許因為小說的文體更加貼近生活,更能滿足讀者日常的需求而擠壓了詩歌。但是從詩本身而言,有一原因恐怕是當代詩歌的一種致命傷,這就是沒有思想。換句話說,是詩人沒有足夠的智慧和思想回應當下人類生存的真實困境。我們眼前的世界現狀是:地球向物質傾斜,工具理性粉粹了傳統的價值觀,人正在蛻變成金錢動物。面對令人不知所措的現今世界,恰恰需要哲學的回應,也需要詩的回應。 二十世紀之中,艾略特的詩所以能獨樹一幟,乃是因為他及時地回應了人類的難堪處境,正如卡夫卡捕捉到世界的「荒誕」一樣,他捕捉到世界的「頹敗」。他發現繁華掩蓋下的「荒原」,給人間敲響了詩的警鐘。艾略特的發現,不在於語言的技巧和詩的朦朧,而在於他的思想的透徹。他沒有落入詞句的遊戲,而是緊緊抓住時代的病症,並對世界敲響了警鐘。然而,這近幾十年來的當代詩,不幸喪失了艾略特的真諦,落入了玩語言、玩技巧、玩辭章造句的迷魂陣之中,沒有思想,沒有感受,沒有切膚之痛,更沒有深刻的認知。語言技巧的遊戲無法掩蓋思想的蒼白。我們看到的一些中國詩人,陷入這種詞句的遊戲,甚至言不知其所以,讓人不知道他們是否真有話要說,還是詞不達意,還是就沒有感受。只見他們生吞活剝效仿翻譯的西方現代詩,自己的詩也近乎歐化的翻譯體,而最要命的是缺少對世界清醒的認識,自然也看不到他們對現時代人類生存困境必要的回應。 行健的詩和中國時行的詩歌基調毫不沾邊,與當今流行的詩歌範式也全然不同。我所以喜歡讀行健的詩而且受其震撼,就因為他的詩確實有思想,又有真切的感受。可以說,他的每一行詩,都在回應這時代的困局。他詩中說的很清楚: 啊,詩 並非語言的遊戲 思想 才是語言的要義 正因為他的詩回應了東西方人類普遍的生存困境,而且沒有一句空喊,沒一句矯情,毫無造作,句句出於真情實感,所以令人止不住產生共鳴。如果說,艾略特捕捉到的是人類世界的「頹敗」,那麼,高行健捕捉到的是人類現時代價值淪喪的「虛空」。這可是前所未有的大空虛,「一派虛無乃事物本相,只能拾點生活的碎片」(《佳句偶得》第24節)。人的精神被錢與權所替代,而人性變得日益貪婪,政治無窮盡的喧鬧,而市場無孔不入,連文化也變成謀利的工具。這一切乃是「真、善、美」價值大廈的倒塌。正是在這如此虛空的語境下,高行健推出〈美的葬禮〉。這首長詩開篇便叩問: 你是否知道美已經消逝? 你是否知道美已經死亡? 你是否知道美已經葬送掉? 跟隨這發人深省的叩問,「現如今 滿世界/目光所及 鋪天蓋地/處處是廣告/恰如病毒 無孔不入/每一分 每一秒/只要一打開電腦/堵都堵不住!/再不就是政治的喧鬧/黨爭和選票/而八卦氾濫/媚俗加無聊/唯獨美卻成了禁忌/無聲無息/了無蹤跡/你還無法知道誰幹的勾當/光天化日之下好生猖狂/美就這樣扼殺了/湮滅了 了結了/真令人憂傷!」可以說,句句切中這時代的病痛。 精神的貧困滿世界彌漫 這人世越來越嘈雜 人心卻一片荒涼 當今世界缺少詩意,而高行健的詩卻佈滿詩意。這種詩意既來自他對世界的清明意識,也來自他對這世界日趨虛空深深的憂傷。認知是深刻的,憂傷也是深刻的。現今的政治都變成追逐權力的遊戲,「正義」成了應時的空話,一切都被納入市場,人性的貪婪變得如此猖狂,人間愈來愈像個大賭場——戰爭時期是屠場,和平時代是賭場。可是誰也救不了世界,文明的歐洲連「救市」都救不了,還有什麼能耐「救世」?世界難以拯救,人性難以改造。對於這人世的虛空,高行健看得極為清楚,因此也深深悲傷。這憂傷,便是關懷。有人說,高行健的「冷文學」缺少社會關懷,殊不知這憂傷悲天憫人,正是大關懷。這是禪宗慧能式的關懷,行健不唱救世的高調,卻也從不避世,他冷靜審視世界,又用文學見證這個世界,在冷觀中呼喚良知,在見證中寄託希望,其詩意就在冷觀與見證之中。 高行健因為法文好,很早就是介紹西方文化的先鋒,這是人們知道的,但少有人知道,行健的中國文化底蘊也非常深厚,不僅對儒、道、禪都有自己的一套見解,而且對中國古詩詞很有研究。他寫的詩並不仿效西方的現代詩,而是繼承中國古詩詞的明晰和可吟可誦的樂感。樂是一切文學的發端,更是中國文學的發端。中國的「詞」本就是可配樂的詩,漢語的四聲語調與節奏,天生具有音樂感。行健的詩一方面富有思想,一方面又富有內在情韻和外在音韻,朗誦起來琅琅上口。他不把工夫用在辭彩的炫耀上,不故弄玄虛,而是言內心的真實之言,可以吟唱。讀了他的《靈山》,覺得他是精神流浪漢,讀他的詩集,則覺得他是個行吟的思想家。詩中有思想,思想中有詩。正如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在政治和市場的雙重壓力下,有的詩人功夫做在詩外,一味追逐權力與功名。「詩人都說詩歌好,唯有功名忘不了」,曹雪芹的《好了歌》,可改兩個字贈予這樣的詩人。而高行健雖寫詩不多,卻是真詩人。他的人生狀態、寫作狀態是詩的狀態,即超功利、超妄念、超越一切外部的「功夫」。十年前,我用「文學狀態」四字形容他,今天則要用「詩狀態」三字來形容他。有詩人主體的詩狀態,才有詩文體的詩意。詩的思想,詩的真情實感,詩的自然詠歎,均與詩人的狀態相關。「詩狀態」,是高行健對現實世界的挑戰。我相信,高行健的詩,將與他的小說、他的戲劇、他的繪畫一樣,一定會走進人的心靈,引發長久的共鳴。 後記 高行健 這是我第一本詩集,雖然從童年起就不斷寫詩,却極少發表。記得是一九九一年,我已在巴黎定居,應臺灣的一些詩人朋友約稿,先後在《中國時報》和《現代詩》發表過幾篇。迄今已整整二十年,這次也是在老友林載爵先生的關心和催促下才整理出這本詩集。 我不自認爲詩人,儘管詩歌可以說幾乎貫串我的創作,從專爲舞蹈寫的劇目《聲聲慢變奏》到劇作《周末四重奏》和歌劇《八月雪》,乃至最近的電影詩《美的葬禮》,其文本都是詩篇。這本詩集中收錄的五篇主要作品,其一〈我說刺蝟〉,不如說是一首戲作,我稱之爲現代歌謠,也因爲民間歌謠現時代已經被流行歌曲取代了。其二〈逍遙如鳥〉,原本是爲電影寫的,我把我做的這種擺脫叙事結構的電影稱爲電影詩。其三〈夜間行歌〉,則是我所謂的舞蹈詩劇,將詩與舞蹈和戲劇表演結合在一起,自創的一種舞臺表演樣式。二十多年前,我還在中國的時候,曾爲旅美的舞蹈家江青女士寫過一個這類的舞蹈節目,取材於宋代詞人李清照的〈聲聲慢〉。這些作品不同戲劇舞蹈便同電影聯繫在一起,只有〈遊神與玄思〉算個例外。 我的詩都回歸口語,一聽就懂,應該說沒有一句要費心琢磨的,哪怕我寫的時候一再修改,有的甚至改上若干年。這幷非誇張,也因爲我對詩歌的語言有種頗爲極端的要求,得琅琅上口,甚至可以唱誦,因而首先注重的是語感和語言的樂感。對我來說,語言得出自活人的聲音,書寫與修辭是隨後的事。換句話說,不以文害意,造成語障,這種苛求又來自我對現代漢語的反思。現代漢語的歐化,把西方語言的語法和句法形態不加消化,生硬引入現代中文的行文,往往讀來費勁,難以聽懂。近三十年來,西方現當代文學和語言學的譯介更促使中文進一步歐化。我反其道行之,追求的是現代漢語的通達和流暢。 我以聽覺來梳理筆下的語言,通過朗讀,是凡費解的詞句一概清除。語言的語感與樂感超乎語法與修辭的範疇,同說這種語言的人活生生的感受密切相關。漢語的四聲,平上去入形成的抑揚頓挫,是中文語音語調的基本構成。古漢語主要以四字句行文,《詩經》與《楚辭》正源出於此。之後的五言與七言律詩和詞曲的格律同樣建立在四聲的基礎上,進而賦予節奏的變換,更加音韵化。 白話文爲漢語引入大量的雙音和多音節詞,還有許多外來語譯成的新詞,再加上西方語言的語法和詞法的形態涌入現代漢語,中文語音語調固有的四聲似乎忽略了。我的詩則確認四聲形成的語調與由此而來的節奏,幷訴諸宣叙和咏嘆,因而便于出聲朗讀。我寫作的時候時常借鑒音樂,希望詩句富于音韵和節奏感,這也是我的詩在語言上追求的方向。 二十世紀西方現代詩的大趨勢是結束抒情,文藝復興以來歐洲詩歌的這一深厚的傳統已经消失。從法語阿坡里奈爾宣告的超現實主義,到英語愛略特的《荒原》的反抒情,在詩歌創作領域裡確認了現代性這一美學宗旨。詩同歌於是分家,詞與詩意也分道揚鑣,恰如造型藝術中美的消逝,代之以形式或觀念。現如今,這現代性原本作爲革新的時代性標誌,也已蛻變爲空洞的美學教條,而詩意何在?對詩歌創作而言倒是個真問題。 誠然,中文詩歌自有悠久的傳統,又以詩言志和意境說爲兩大分野。西方的現代詩進入漢語較之白話詩還要再晚幾十年。是中學爲體還是洋爲中用,這類空泛的討論對現今的中文詩創作應該說絲毫無補。詩人們在自己的創作中自然各有追求。我的詩如果說也有個趨向的話,那就是在這商品拜物教和政治無孔不入的時代,去找尋已經喪失了的詩意,恰如我正準備拍攝的電影詩〈美的葬禮〉,企圖通過對美的哀悼而發出呼喚:回歸人性,回到審美,於無意義中尋求含意,通過觀審喚醒良知,希冀多少捕捉到詩意的一點蹤跡。
  • 書寫的人

    作者:編輯:字花編輯部,責任編輯:鄧正健

    《書寫的人》簡介: 關於發呆,韓麗珠說,那是蘊釀寫作力量的舉動。 而有發呆習慣的駱以軍則說:「常在開車時,握著方向盤陷入胡想而傻笑,被我妻子責備。」 不同的書寫的人,有著不同的書寫狀態。 在耍太極和游泳之間的董啟章,與矛盾共處的王貽興,習慣了在地鐵與下班的路上寫詩的關夢南……他們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書寫狀態,到底是怎樣的? 本地備受期許的文學雙月刊《字花》,每期均會邀請不同的書寫的人與編輯進行筆談,於「書寫的人」欄目中暢論文學、風花雪月。多年下來,筆談者眾,如今結集出版,儼然構成一幅瑰麗的文學風景。 除了董啟章、駱以軍、王貽興、關夢南,還有劉芷韻、陳志華、可洛、江瓊珠、陳麗娟、葉愛蓮、朗天、韓麗珠、謝曉虹、張大春、孟浪、健吾、李維怡、楊照、袁兆昌、鄧小樺,二十位橫跨老中青,覆蓋中港台的「書寫的人」,與編輯及讀者一起,分享他們書寫的故事。
  • 許舜英古著文本

    作者:許舜英

    偏執賦格、湯麵占卜、少女靈魂學園、速度唯物史觀、情慾廢墟裝置… 一本許舜英的思維辭典,一間跨界展示的概念店! 特別邀請獲亞洲出版業協會設計大獎,書籍裝幀名家陸智昌設計 走過廿一世紀,從台北到上海,資深創意人許舜英總是站在前端,探尋廣告與傳播的其他可能。她的文字創作一如廣告作品,流露富於文化觀察的機智,更多了幾分個人感知的魅力。 2008年問世的《我不是一本型錄》,許舜英以對談形式提出犀利的現代消費生活觀察;《古著文本》是許舜英於2000-2004年,以身體、情慾、時尚、電子新生活等主題,先完成四十篇散文,再將之分類拆解為一百多則詞條,徹底在書寫內容和形式上,戲耍修辭、概念、符號的風格之作。在這樣一座既創造又解構的多面向迷宮,文字與概念都物質化,讀來別有韻味。 許舜英一貫的書寫,反映了許舜英的模樣:戀物的、自覺的、時尚的、美學的;後現代的、階級的、女性主義的;美感的、流行的、當代的、解構主義的……。本書特別邀請書籍裝幀名家陸智昌操刀,在其一貫簡約雅致、恰如其份的設計中,讀者能夠不受干擾地進入文字的內在宇宙,如實感受許舜英筆下的聰明、纖細、與深度。 本書特別設計為便於攜帶的32K隨身尺寸,裝幀方式採圓背精裝。封面裱紙選用光滑且帶有溫潤基調的雪芙紙,書名燙黑。限量版書盒,以同款雪芙紙裱製,做書名燙黑、線條燙白處理;兩冊單書與書盒完美融合,典雅小巧,內斂而不流俗。
  • 文與魂與體

    作者:黃錦樹

    本書的論述從現代中文小說,學術思想史,馬華文學,金庸現象,胡蘭成個案等不同範圍,指向一組關係性且互依的論題:現代中國(特)性/中國現代性在不同個案──文化產品或文化代理人──裡的生成和展現。而這些論題,同時扣緊了自晚清民國以降,迄今當代的幾個重要學術面向及關鍵詞:文、文字、語言、國學、國故、國魂、中體、原鄉、新儒學、抒情傳統等。作者企圖藉文學系統及文化生產的觀照方式,開展出中國性與現代性的弔詭複雜現象,展現其博大縱深及獨特的學術視野。
  • 時間的話題 - 對話集

    作者:何福仁、西西

    本書是兩位從事文學創作、研究的人,通過對話的形式,反省各種文化現象:球賽、戰爭、旅遊、電影、攝影、人物、時間。當然還包括文學。普及與精緻並舉,而能深入淺出,是一系列寓嚴謹於從容的文學、文化評論。 《時間的話題》 為兩位對文學∕文化評論高度關注,並各具有豐富的閱讀和創作經驗的現代知識份子,通過定向交談的方式書寫出來的一本屬於智慧、意念、品味的「對話集」,照明文學與藝術的主題,兼及現實各種文化現象,取材立論嚴謹,風格則深入淺出,從容不迫。西西與何福仁為「素葉文學」同人,其思維與實踐立義既高,智識歸屬不同凡響。 目次: 前言:说出本书來 从头说起--谈足球、狂欢节、复调小说 天方夜谭--谈电子时代的戰爭敍事 讲故事的人--谈西方的旅遊敍事、《一千零一夜》 飞行 害怕与畏懼--寻找卓古拉 人物:博赫斯、卡爾维諾、巴特 《明室》絮语 怎么幵始一个{时间}的話題 創造者瑪莉·雪萊 卢卡契、布萊希特、形式主义之类 騙徒与女海盜---重读博赫斯 附录 童話小说--谈童話、《碗》、《煎锅》及其他 脸儿怎么说--谈《图特碑记》、《鬍子有脸》及其他 胡说怎么说--谈《我城》 后语--何福仁
  • 启迪

    作者:本雅明

  • 流动风景

    作者:洛枫

    本书向读者展现了一场叠影的、不安于位的、流动的香港文化盛宴。 作者洛枫站在一道边界与越界的“黄线”之前,细述港岛人文地景、心景的时代记认与异变,透过爬梳、解构香港社会背景下的文学、文化之寄存生态,从也斯到董启章,西西到黄碧云,叶辉到舒巷城,细数各家之长,出入于历史与当下、地景与心景,以及种种真幻互渗的“拟像”,随时准备着超越边界,投身入流动不居的精神载具,从而挖掘有关香港“地志记忆”之深层脉络,带领我们共同想像、分享“越界”旅行的心跳与愉悦。
  • The Fall of the Pagoda

    作者:Eileen Chang

    Eileen Chang is now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modern Chinese writers, though she was completely erased from official histories in mainland China. These previously unpublished, semi-autobiographical novels depict in gripping detail her childhood years in Tianjin and Shanghai, as well as her student days in Hong Kong during World War II, and shed ligh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elfhood in her other novels.
  • 白先勇集

    作者:

    《白先勇集》精选的小说和散文均具有代表性。书中白先勇对昆剧的大力提倡和推广,集中表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挚爱;而他对爱滋病危害人类的担忧和焦虑,则突出地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白先勇出身名门,从小饱读诗书,生就一颗敏感之心。自幼的病痛,遭逢的乱世,家道的由盛而衰,都深刻地影响了他后来的文学创作。 作为20世纪华文学的巨擘,“当代短篇小说家中少见的奇才”(夏志清语),白先勇以非凡的功力塑造了众多独特的人物形象;他的散文,以广博而精湛的内涵、深厚而内敛的情感、生动而富于变化的语言,位居20世纪华文散文的前列,成为独具特色的散文大家。
  • 重訪邊城

    作者:張愛玲

    一九六一年秋,張愛玲先訪台灣,再到香港,這是張愛玲有生之年唯一一次造訪台灣。一九六三年三月,張愛玲將此行的見聞寫成一篇英文遊記〈A Return To The Frontier〉,發表于美國雜誌《The Reporter》。二○○七年,張愛玲作品的版權繼承人宋以朗重新整理家中的張愛玲資料,沒想到卻找出三十四頁張愛玲從未發表過的〈重訪邊城〉中文手稿,經過比對,發現它並不是〈A Return To The Frontier〉的中譯本,而是張愛玲在上世紀八○年代以中文重新寫作的新版本。 台灣與香港,在張愛玲眼中皆屬邊城,透過張愛玲靈巧煥彩的文字,我們得以一窺舊時台灣的面貌,也略嘗張愛玲對香港的淡淡鄉愁之情。
  • 虛齒記

    作者:曹疏影

    曹疏影第一本風格散文《虛齒記》,精靈流轉於中國南和北﹑地球東和西,書寫白日夢一般存在著的人﹑食﹑事﹑時﹑詩,神奇的語言組合著神奇的節奏,情感在反覆咀嚼中變得五味紛呈,作者和讀者同時體驗在身體上的銀河之冒險。 2013年十一月,本書獲得第12屆香港中文文學獎散文組推薦獎。
  • 吃羅宋餐的日子

    作者:鄧小宇

    《號外》創辦人之一,《穿Kenzo的女人》作者鄧小宇二十年來首本散文集。 書中,鄧小宇娓娓道出他成長的點滴、品味的由來,以及遊走中西雅俗之樂此不疲。細膩的筆觸,對優雅生活的嚮往,對從俗的抗拒,以及對眾生的關顧,正是那一代Yuppie的寫照吧!
  • 鲁迅大全集(全33卷)

    作者:鲁迅

    《鲁迅大全集(套装共33卷)》内容简介:编年体——分类编年——大编年,小文体,全而不乱。作为编年体全集,一般的编法是把全部作品统一编年,他们的做法就是把鲁迅的日记、书信、杂文、散文、翻译、学术著作按照写作时间顺序全部混排在一起。 而这一次的不同,编委们考虑到将文学作品、学术著作与古籍、碑刻等混合编排,会给读者带来不便,所以采用了分类编年的方式,把全部作品分为“创作”、“翻译”、“学术”、“美术”四大编。 四大编:创作、译文、学术、美术 创作编:包括鲁迅创作的全部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杂文、论文、序跋、广告等,也包括书信和日记,未经鲁迅审阅的演讲记录稿和同代人回忆中的语录也作为“附录”收入此编。 翻译编:包括鲁迅翻译的全部域外作品。“译者后记”和相关的说明文字也编入其中。 学术编:包括《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专著,包括鲁迅辑录整理的古籍,也包括鲁迅整理研究过的石刻。 美术编:包括鲁迅自己的绘画、书法、封面设计等,也包括他编辑的各种美术作品。
  • 相忘江湖的魚

    作者:葛亮

    德賽都(Michel de Certeau)在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的開篇寫道:「獻給普通人,獻給行走於街巷的平凡英雄,無所不在的角色。」 這本小說也是關於那些最切實的、時常為人所疏忽的情感。他們都是親近的人,曾在身旁一一走過,見證了歲月的變遷。他們又都是極其普通的,有時因為過於普通走向了邊緣,卻也是不期然的結果。他們的事情,在他們自己人生中即便是極壯闊的,也是大時代裏的一波微瀾,這都是必然。寫下他們,為的是不忘記。記憶若是苦楚了,還可以相忘於江湖,維以不永傷。
  • 後遺民寫作

    作者:王德威

    :::內容簡介::: 「後遺民寫作的「後」,原有自遺民論述的窠臼解放之義。但事實不然。「後」不僅可暗示一個世代的完了,也可暗示一個世代的完而不了。而「遺」是遺「失」──失去或棄絕;遺也是「殘」遺──缺憾和匱乏;遺同時又是遺「傳」」──傳衍留駐。 如果遺民意識總已暗示時空的消逝錯置,正統的替換遞嬗,後遺民則變本加厲,寧願更錯置那已錯置的時空,更追思那從來未必端正的正統。兩者都成為對任何新興的「想像的本邦」(imagined community)最激烈的嘲弄。由此產生的焦慮和欲望,妥協和抗爭,成為當代文學國族論述的焦點。 本書分為三個相互印證的主題:「驚夢與入夢」、「除魅與招魂」、「原鄉與異鄉」。驚夢與入夢涉及主體出入後遺民意識和潛意識的心理機制;除魅與招魂凸現一個社會或一種文化面對歷史債務的儀式性工程;原鄉與他鄉則討論家國、離散想像所鑄造的時空情境。後遺民寫作的形式不同,但所觸及的命題無他,就是有關時間、有關記憶的政治學。 =========================================== :::目錄::: 〈序〉時間與記憶的政治學 ◎驚夢與入夢: .後遺民寫作 .北京夢華錄──北京人到臺灣 .畫夢紀──朱西甯的小說藝術與歷史意識 .遊園驚夢,古典愛情──現代中國小説的兩度「還魂」 .香港情與愛──香港「回歸」後的小說敘事與欲望 ◎除魅與招魂: .從除魅到招魂 .張愛玲再生緣──重複、迴旋、與衍生的美學 .蒼苔黃葉地,日暮多旋風──姜貴與《旋風》 .最後的馬克思──論陳映真 .附錄/命運的經濟,末世的清算 .臺灣末世本紀──論朱天心 .廢都裡的秦腔──論賈平凹 ◎原鄉與異鄉: .原鄉想像,浪子文學──李永平的小說 .原鄉人裡的異鄉人──舞鶴的小說 .冷酷異境裡的火種──郭松棻的小說 .信仰與愛的回歸──阮慶岳與《林秀子一家》 .附錄/「蒼人當蒼狗,奔路當歡欣」──阮慶岳的《蒼人奔鹿》 .父親的病──駱以軍與《遠方》 .強悍的悲愴──蘇偉貞與《時光隊伍》 .歷史的憂鬱,小説的內爆──李銳與《銀城故事》 .「狼來了!」──賈平凹與《懷念狼》 .老去空餘渡海心──《最後的黃埔》 .同是浮萍傍海濱,此疆彼界辨何真?──《原鄉人》
  • 雅舍小品(精裝合訂本)

    作者:梁實秋

    梁實秋對中國文壇具有多方面的貢獻,包括對英國文學的學術研究、翻譯莎士比亞全集以及推廣英語教學;其散文作品集《雅舍小品》更是膾炙人口的佳作,暢銷數十載,歷久不衰。梁實秋先入清華大學,之後赴美留學的經歷,使其具有學貫中西的背景。他的文風上承唐宋,下擷晚明,旁取英國小品文的從容灑脫,使《雅舍小品》篇篇讀來,幽默風趣,不僅可見作者的廣博見識與文筆功力,其莊諧並作的風格更能見其真情、創意與豁達。「雅舍」實為一室一廳之「陋室」,梁實秋俯仰起居其間,將生活中息息相關的事物以風趣幽默的筆法觀照;將狗、豬、鳥等人們最熟悉不過的動物,及下棋、散步、理髮等日常瑣事娓娓道來,妙趣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