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現代文學

  • 妇女与中国现代性

    作者:〔美〕周蕾

    1990年代以来,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人,不仅要认知文学作品,还要顾及理论上的种种问题。《妇女与中国现代性》即是用一些之前没有尝试过的方法,理论化地来研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家熟悉的文本与问题。 本书通过可见的形象、文学的历史、叙事的结构和感情的接受这四种批评的途径,牵涉到中国现代性的各个方面:种族观众的构成、通俗文学中的传统的断裂、由叙事引发的一种新的“内部”现实的可疑结构以及性别、感伤主义与阅读之间的关系。 该书也从电影影像、大众文化、主流文学及心理学等多重角度,剖析女性主义理论的洞见与不见,并检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女性主体的建立与反挫。作者进一步对“妇女”、“中国”、“现代性”等既定观念的合理性及合法性提出质疑。 它并非对现代中国文学的概括性的研究,也不是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全书提供讨论的都是以现代中国在文本中的主体性为议题,并把作者本人的阅读方式作为这种主体性的一个例证。 这是一本在海内外影响深远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名著,尤其是在如何用西方理论解读中国现代文学文本方面,这本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周蕾是美国从文化研究的立志进行文化政治批评的一位非常成功的学者。我认为《妇女与中国现代性》是她写得最好的一本书,她用一种书写的行为来达到文化的批判,非常坚定地站在第三世界、站在边缘来对抗主流。 ——哈佛大学荣休教授 李欧梵 《妇女与中国现代性》对现有批评典范的反驳,对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后殖民批判,以及广义左翼思潮的兼容并蓄,在在树立一种不同以往的论述风格,也引起中国研究以外的学者的注意。 ——哈佛大学东亚系Edward C.Henderson 讲座教授 王德威
  • 哀悼日記

    作者:羅蘭.巴特 Barthes, Rolan

    母親是羅蘭.巴特的最愛 在她過世後,他用生命寫下了這些手札… 330篇生前未發表札記 一部獻給母親的戀人絮語 1977年10月25日,巴特母親逝世的翌日起,巴特將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之情--他的喪慯--隨手誌於紙片上。 喪母劇痛,讓巴特面對自己的死亡,也重新思考遺忘、勇氣、時間、書寫等許多生命課題。他照常上課,完成許多寫作計畫、旅行講學,與朋友談笑,不讓人察覺他的悲慟,只有在日記裡,他卸下了武裝。他不再是理路清晰、言詞犀利的批評家、語言學家,而回到「家常」,回到血肉:一句話、一個畫面、一張照片都能讓他淚水潰堤。 書中330篇按序編入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一個惶惑、恐懼、糾葛的巴特。他充滿矛盾:他渴望孤獨,又需要朋友;他悲傷得萬念俱灰,卻能神智清明地審視自己;他不斷對語言的限制與虛妄提出質疑(即使書寫達到極致仍是徒然),但他唯一的救贖--也只能是書寫。他想掙脫悲慟,重拾平靜;一方面又樂於沉溺其中,因為只有在悲慟之中,他才能與母親同在。 這本日誌有助理解巴特的思想,及同時期作品如《明室》等等,它們是巴特於喪母心情影響下所撰寫的,而其源頭就是《哀悼日記》裡的札記。
  • 小說中國

    作者:王德威

    小說是現代中國文學最重要的一種文類,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小說記錄中國現代化歷程中種種可涕可笑的現象,而其本身的質變,也成為中國現代化的表徵之一。本書討論晚清至當代的小說作品,涵蓋文類則包括了狎邪與政治、科幻與歷史、鄉土與怪誕等多種。藉此,作者不僅探勘現代中國小說的複雜脈絡,也強調「小說」虛構中國的必要。
  • 黑暗托馬

    作者:莫理斯‧布朗修 (Maurice Bla

    《黑暗托馬》為布朗修的第一部「虛構作品」,一九四一年於法國出版,創作期間長達九年。之後作者重新修改,新版《黑暗托馬》於一九五○年問世,此即目前可見版本。兩個版本之間,正好可見作者從「小說」走向「敘述」的轉變過程。 《黑暗托馬》英德文譯者都不諱言翻譯甚至閱讀的困難性。傅柯曾在《外邊思維》這本專論布朗修的書中,指出其作品特色之一在於「脫離表象的王朝」。這正符合《黑暗托馬》的閱讀經驗:沒有過去、未來,沒有動力、原因的一場愛情,輕淺地難以讓人有明確的形象;但這些沒有形象的意象卻又如同惡夢般讓人難以捨棄。 《黑暗托馬》本身是個不安定的作品,有人認為這是奧菲斯與尤莉狄絲故事的重寫,有人認為這就是本談論書寫的書寫。哈洛‧布倫在《西方正典》的附錄將此書放在混亂時代的推薦書單,可說是意外地恰如其份。 布朗修的作品影響了整個當代思想界。除了與他有私交的勒維納斯、巴塔耶,還有傅柯、羅蘭‧巴特、德希達等當代頂尖的思想家。精神分析大師拉崗也在他著名的講座中盛讚《黑暗托馬》是一種「幻想的實現」。對於中文讀者而言,《黑暗托馬》中文版的問世,無疑能夠補充法國思想中的失落環節。
  • 小說課 折磨讀者的秘密

    作者:許榮哲

    這是一本小說的武功祕笈,從招式解密到攫取心法──從小說創作的36個關鍵入手,引用古今中外三十多個經典作品為例,以最淺顯的方式讓讀者了解小說。 關於「人物」,它說:描寫性格比描寫長相重要! 關於「場景」,它說:每間星巴克都長得不一樣! 關於「對話」,它說:看得到的對話是水面上的八分之一,看不到的對話是水面下的八分之七! 從「全世界最好的小說開頭」到「一切都是羅生門」,文藝營達人許榮哲帶你深入小說的世界──讀過,看懂,學到! 超過36篇經典小說為例,講解超過36種小說創作手法和技巧 對於有心創作的人而言,絕對是一本超級實用的自學教材! 教你看懂36篇古今中外經典小說,更是一本好看到爆的書! 一邊帶你用刀解剖經典作品,一邊帶你用心學習寫作起飛,學寫小說跟讀小說一樣有趣! ◎國語日報熱門專欄「一個人的文藝營」結集出版,經過重新編排,隆重登台! ◎作者許榮哲被譽為「六年級世代最會說故事的人」。他以他拿手的本事探索小說藝術的36個關鍵! ◎本書深入淺出,從國中生到大學生,讓愛讀小說的人,更了解小說的構成;想寫小說的人,更不能缺少這本書的指引。 寫小說時,我喜歡把故事的繩套胡亂的往天空一拋,不管抓到「活人天上飛」,還是「死人說活話」都無所謂,因為我很清楚,隨後只要展開「自圓其說」的旅程就行了。 這種天馬行空式的寫法有一個麻煩,也有一個優點。麻煩是很容易寫著寫著,就身陷泥淖,怎麼樣都拔不出腿來,成了斷頭小說。優點是柳暗花明之後,搞不好會撞見一個令你永生難忘的桃花源風景,充滿了想像力的小說。 我個人的算計是……為了一處充滿想像力的桃花源,斷個幾千幾百次頭都划得來。 ——許榮哲 小說教學影片,可連至以下網址觀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Vh8QR1gVT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333N1tPkZI
  • 同學少年都不賤

    作者:張愛玲

    中篇小說。一貫張愛玲式文風,人物刻劃鮮明、情節鋪敘細膩,在輕快的故事節奏裡,透著對人生變化無常的滄桑淒涼感。 . 故事以兩個女孩的生活為主軸,兩人在中學時期認識,兩人很投緣,生活裡從此充滿相契的樂趣。 . 各自結婚後,一個到華盛頓當傳譯員,一個想帶女兒去法國生活。再次重逢,兩人話起當年的趣事和同學們的發展,再次分別後就斷了音訊。 . 2004年文壇的最大話題。 . 張愛玲從未發表過的中篇小說首度曝光,引起海內外張迷的高度關注。
  • 紐約客

    作者:白先勇

    劉俊說:「白先勇筆下的人物,從桂林出發,經過上海、南京、香港、臺北、芝加哥,終於停在世界性大都會紐約。《紐約客》的出版意味著白先勇的小說世界,已不只是展現中國的人情歷史、文化處境、政治動盪、精神世界,而有了眾多外國人形象的融入。《Danny Boy》和《Tea for Two》這兩篇小說對愛的涉及,也提升為一種超越種族、性別和文化的大愛,揭示整個人類共同面臨的人間災難。隨著白先勇小說題材、人物和主題的『走向世界』,他觀察世界的角度,已不只是站在國族的立場,而是具有了世界主義的高度??這對白先勇來說,是他創作上的一大豐富和擴張。」
  • 刘以鬯小说自选集

    作者:刘以鬯

    本书收录了著名作家刘以鬯的小说作品:没有故事的《对倒》、没有人物的《吵架》、没有顶点与结局的《链》、探求内在真实的《蜘蛛精》、以物为主的《动乱》、政论体的《春雨》、睁开眼睛做梦的《副刊编辑的白日梦》、重复叙述的《打错了》……作者故意用不合常规的表现手法,另辟路径,使作品能够多少有些独创性。
  • 第一爐香

    作者:張愛玲

  • 傾城之戀

    作者:張愛玲

  • 邱妙津日記(上下)

    作者:邱妙津

    「自己一定要寫作,如果不寫作或太久沒寫作人生就完全沒有意義,我生活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要寫作。」──邱妙津,1994.01.16 對這一代未及深思愛與死的真諦的文藝青年們來說,《邱妙津日記》提供的,不會是件懷舊的紀念品而是一個朝聖的座標,以及面對誠實之愛的靈魂練習本... 如果沒有付印,原稿上這些鉛筆書寫的字跡,也許再過幾年就會消逝了吧。像一個漸褪的夢,教人無法判清倒底發生過什麼,又是因為什麼而錯愕驚醒。讀著這份日記,我們越來越不能分辨:邱妙津是真正的活過了,抑或真正地被自己從這世上註銷了?一切就是那樣發生過了,所有事件的痕跡卻越發難以被定義,被記憶。在日記中,越是看著她親手埋葬了青春,越是感到青春靈魂之哀悲未了。人生長夜,她的日記竟像是她自己唯一的商量對象。 彷彿從未有餘波盪漾似的,她去世竟然已經十二年。好像還是昨天的事情。所有震驚於她戲劇性死亡的青春靈魂或許曾經想像這個彷彿夠遙遠,夠客觀的時間數字,足夠她們去恢復,去解謎。孰知白駒過隙,還不夠喘上第二口氣。彷彿邱當年無法趕赴的,前景無限的時間尾端,一下子追上來,把一切感受都終結了。時間重新啟動,錯愕也重新啟動:都倒錯了,難道不該是作品先於作者先成為逝者? 這些筆記本,嚴格工整的鉛筆字跡,慎重其事、密密麻麻──何等豐盈而沉重的逝者記憶──這些或將成為她們這一代人最後的手稿。 物傷其類。有一代人註定在進入她日記時感到焦慮而猶豫,甚至被恐懼攫奪,不知道自己可以決定什麼。對這世界,對愛人,對自己,究竟該無情還是多情? 關於一個早夭的作家,這些未帶走的筆記本於她作何意義?無人能料想。在如今這個私密心情身世都逐漸習慣於以鍵盤輸入、網路承載流布的國度,這批遺稿反倒更像是被虛構出來的怪物一般──這也引人遐想猜疑:若邱未死是否還會有這樣一批手稿而非網誌文章?網路能即時回應(或被打擾)的特性是否有可能為她的死亡帶來一線轉機?若果真如此這批日記手稿是否還能維持這樣的內省深度與純粹? 無法得證。彼時她的心思彷彿已在幽冥之境,一本本筆記本則宛如劫後餘生──是愛的禮物,未竟的生命責任,等待祭司解讀的天國書信。這些日記內容,像一組組求救或告別的密碼,在記憶縫隙間載浮載沉,溫柔地行過情緒幽谷,有時卻也百般嚴厲檢驗著邱自己的藝術志向與餘生。 關於她,意識底層倒底是什麼樣的景觀,十多年來,沒人能看得真切明白;但卻讓人窺看後以為自己會變得強韌,更懂得那些幽微的悲傷。 人們會看到:這批日記經歷的七年期間,激情的星火燒盡,灼痛地熄滅了,繼而籠罩的是更大的黑暗。記憶彷彿鎖入一個透明密封罐,能清楚地被凝視,卻道不出任何感覺。與任何人都毫無關係。 邱妙津去了遙遠的地方──我們卻還在路上。 *GO>邱妙津專輯企劃。 * ●每次上中興號跟爸爸或姊姊揮手,心裡那種不忍,他們哪裡知道他們又要把他們的女兒妹妹送去過什麼樣地獄般的生活。姊姊問我「把自己逐到那麼遠的地方,真的是為了理想嗎」,放逐,真的放逐,我說台北和巴黎的意義都是一樣的,一樣都是放逐,有家歸不得的放逐。──1990.01.03 ●這世界太寂寞也太冷寞,什麼樣的文章都有,就是沒有談論關於如何活著的東西,文學不就是訴說關於「如何活著」的事。(寫幾本書,有一個人可以愛)。就是這樣,人生只維繫在這個東西之上,其他的很難使人活下去。──1992.05.31 ●爬上去,再利用寫作爬上去,埋頭苦寫,不相信你無法瞭解世界。生命的挫折正好有助於埋頭苦寫,不管世界。──1992.06.26 ●死亡和瘋狂都沒什麼好害怕的,它們只是內心的幻象,我可以用更大的愛克服它們的,儘管我要再受多大的痛苦與折磨,我還是要述說愛是不滅的。──1995.04.14 ●早從相識之初,妙津伏案寫日記的姿勢便使我印象深刻,嚴肅、專心、不被打擾、宛若儀式的完成,無論歷經怎樣的遷徙變動,她總把這些日記帶在身邊,我知道,這些日記是她最大的財產,她的很多作品也都可以在日記裡找到雛型。她不僅是抱著記事心情寫日記,而是藉此嚴密審視自己的心緒,把驚人的誠實、熱情投洩在這裡。──賴香吟(編者) 目錄 ★1.1989年日記(69篇) ★2.1990年日記(98篇) ★3.1991年日記(90篇) ★4.1992年日記(30篇) ★5.1993年日記(18篇) ★6.1994年日記(40篇) ★7.1995年日記(58篇)
  • 同輩

    作者:張曼娟 編

    這輩子曾經有一秒鐘的心跳,是伴隨著他的力量下跳動著,那將是永遠不可能被替代的剎那。 看過許多經典的男同志故事,主題常常是背負著倫理與壓力的憂傷告白。 然而,時代在改變,幸福的定義和自我存在的價值也已然轉變。 這些年來,我遇見愈來愈多青春的男孩, 不再對喜歡的對象,原來是相同性別的感到羞愧與驚懼。 相反的,他們勇於追求,甚至是驕傲的, 以一種宣佈的姿態,展現愛的本能。 在閱讀《同輩》的當下,我聽見了他們盈滿幸福的聲音。 ──張曼娟 ===================================== :::目錄::: 【導讀】  ◎孫梓評 1. 代替說再見    ◎張維中 2. 人魚男孩     ◎陳建志 3. 今宵多珍重    ◎陳慶祐 4. 夜集       ◎阿法 5. 馬吉的快樂鬆餅  ◎林怡翠 6. 下雪的洋面    ◎潘弘輝
  • 第七天

    作者:余華

    「我們彷彿行走在這樣的現實裡,一邊是燈紅酒綠,一邊是斷壁殘垣。或者說我們置身在一個奇怪的劇院裡,同一個舞臺上,半邊正在演出喜劇,半邊正在演出悲劇……」──余華 「第七天」就是安息日?! 著的世界,為什麼比死亡後的世界更令人沮喪、絕望? 唯有死亡,最終才可能得到安息?! 「濃霧瀰漫之時,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虛混沌的城市裡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殯儀館,這是它現在的名字,它過去的名字叫火葬場。我得到一個通知,讓我早晨九點之前趕到殯儀館,我的火化時間預約在九點半。」 楊飛一早醒來即接到一通電話,殯儀館人員在電話中抱怨他的遲到,而即將被火化的人,竟是楊飛他自己…… 楊飛趕赴殯儀館後的每一天,遭遇各種光怪陸離的事件與生前親友的愛恨死別── 第一天,在殯儀館內,火化的順序按照階級進行,富貧者討論、比較墓地的優劣;第二天,與前妻相遇,憶及往日婚姻苦樂參半的美好;第三天,細訴無怨無悔的父子情;第四天,巧遇原住在隔壁的城市邊緣人情侶,以及一個死於非命的公安.. 第七天,楊飛來到一個神祕之境,留在那兒的皆是無人送終的孤魂、沒有墓地安息,然而他們卻看似最滿足.. 那生活中不斷上演的荒誕、無助、悲情,彷彿不是現實── 毒水毒氣毒奶泛濫,假貨假話假人當道;坐在家中得提防地層下陷,吃頓飯小心被炸得血肉橫飛;女賣身男賣腎,不該出生的嬰兒被當作「醫療垃圾」消滅,結婚在內的一切契約關係僅供參考。到處強迫拆遷,一切都在崩裂……。 社會的不公不義、愛情的曲折、親情的溫暖、生活的難題……,讓活著的人無從找尋出口,只能在死亡後的第七天得到和解與救贖。 本書反映了當代中國諸多社會問題,尤其是與一般民眾息息相關的生活議題,一個接著一個,層出不窮,似乎永無止境。這些問題只是中國千千萬萬個案中的一個縮影,書中提出的只是冰山一角,這些底層人民的基本生存困境有解決的一天嗎? 余華以簡潔直接的語言寫下《第七天》,作者徹底退到了小說背後,盡量讓書中人物自己說話。《第七天》乍讀之下,語言拙樸簡白、近乎不加修飾,當我們再次細讀,勢大力沉的敘事,讓我們即刻身陷其中,無法自拔。 本書特色 ◎比《活著》更絕望,比《兄弟》更荒誕,余華創作最新里程碑! ◎僅書名曝光,中國預訂量破70萬冊,起印破80萬冊,超越《百年孤獨》等暢銷書! ◎王德威∕專文解讀 沉潛七年,余華寫出了中國當代諸多荒謬不堪的社會問題,以及我們這個時代最深沉的悲痛,沒有人能置身其外!
  • 虚齿记

    作者:曹疏影

    《虚齿记》内容简介:曹疏影第一本风格散文《虚齿记》,精灵流转于中国南和北、地球东和西,书写白日梦一般存在着的人、食、事、时、诗,神奇的语言组合着神奇的节奏,情感在反复咀嚼中变得五味纷呈,作者和读者同时体验在身体上银河之冒险。
  • 朱雀

    作者:葛亮

    「這時候,他隱隱已有感覺。 在這城市的盛大氣象裡,存有一種沒落而綿延的東西。 這東西的灰黯與悠長漸漸伸出了觸角,沿著城池的最邊緣的角落,靜靜地生長,繁衍。 或許,是見不到光的,並非因為懼怕。而是,為了保持安穩的局面。 因為,一旦與光狹路相逢, 這觸鬚便會熱烈地生長,變得崢嶸與凶猛。」――《朱雀》 六朝古都。新與舊,接納與抗拒。在時代的關隘。他是個局外人。只因為有了她,無窮盡的陌生打開了缺口。她背負家族的宿命,默然成長。他們的身後,是人性的版圖。觸動間彼此溫暖與傷害。時間鋪墊了溫床,它們滋生交錯,漸成體系。凝聚為城市的聲音。 【名家推薦】 ◎王德威 「徘徊在南京的史話和神話之間,《朱雀》展現的氣派,為葛亮同輩作家少見。 摩挲著千百年來的南京記憶,《朱雀》雖以政治動亂為經、三代女性的歷練為緯,著眼這座城市的神祕淵源和歷史滄桑,然而它更是一本年輕之書,放大野心要為南京「過去」與「現在」造像的葛亮,有意還原記憶之下的青春底色,要凸顯每個時代的南京兒女如何憑著熱情浪漫,直面歷史橫逆,甚至死而後已。 在野心與悵惘、巧合與錯失層層積澱下,《朱雀》裡的種種因緣奇遇紛紛歸位,成爲南京歷史輪廻的有機部分。葛亮對故事情節刻意求工,加倍坐實了在神祕的歷史律動前,個人意志的微不足道。但宿命傳奇只是《朱雀》的一部分。葛亮同時反其道而行,深入南京日常生活的肌理,對尋常百姓家的集體經驗作出了有情觀察。 面對南京的歷史創傷,葛亮更有興趣的應該是召喚一種叫做「南京」的狀態或心態;南京於他與其説是懷舊,不如説是近於耽美的嚮往。更進一步的說,是一種「癮」,而且這癮可能是有毒的。《朱雀》裡的南京於是突出了另一種空間的輻輳力量――南京的「癮」是會蔓延的。 朱雀之城無論如何保守,畢竟進入了新的世紀,所謂歷史長河到此漫漶出去,成爲一種穿梭空間、湮沒邊界的體會。如此,葛亮將六朝風月與後現代、後社會主義的浮華躁動並列一處,或糅合、擦撞種種人事巧合就顯得事出有因。南京的「謎底」深邃不可測,這是葛亮的用心所在了。」
  • 我在雨中等你

    作者:賈斯·史坦

    當一隻狗擁有了人類的靈魂,世界在他心中會是什麼樣子? 尤其這隻狗的主人,並不是普通人,而是一個雨中賽車的高手…… 你的心,決定你所看見的……因為,眼睛往哪裡看,車子就往哪裡去。
  • 小團圓

    作者:張愛玲

    「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迴, 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 ——張愛玲 九莉還記得她嬰兒時期的景象:人來人往的嘈雜聲中,有一支白銅湯匙塞進她嘴裡,那股鐵腥味真難吃! 這種與生俱來的敏感與驚人的記憶,顯然一直留在她的血液裡。從幼年傳統家族在新舊世代衝擊中的爭鬥、觀念對立的父母籠罩的陰影,到讀書時修道院女中千面百樣的同學、戰時人與人劍拔弩張的緊繃感……點點滴滴的細碎片段,無一不在她生命刻下印記,並開出繁盛的文字。 而就是這種特殊的文采,吸引了邵之雍天天來拜訪九莉。他眼中的光采像捧著一滿杯的水,他說就算這文章是男人寫的,也要去找他,所有能發生的關係都要發生。二十二歲還沒談過戀愛的九莉,覺得這一段時間與生命裏無論什麼別的事都不一樣,恍如沉浸在金色的永生中,讓她不顧一切,即使之雍被說是漢奸、即使他是有婦之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