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华书局

  • 辽史

    作者:(元)脱脱等修

    遼史一百十六卷,元脱脱等修,記載遼政權二百多年(公元九○七--一一二五年)的歷史。其中也兼敍了遼以前契丹族和遼末耶律大石建立的西遼的歷史。元代中統二年(公元一二六一年)和至元元年(公元一二六四年),都曾議修遼、金二史。南宋亡後,又議修遼、金、宋三史。也由於“義例”未定,以至“六十餘年,歲月因循”。關於“義例”的争論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主張仿晉書例,以遼、金作爲“載記”,附於宋史;另一種主張仿南、北史例,以北宋爲“宋史”,南宋爲“南史”,遼、金爲“北史”。這個問題長期争議不決。直到元末至正三年(公元一三四三年),脱脱任纂修三史的都總裁。三史都是倉促修成。其中遼史時間最短,只用了十一個月(至正三年四月到四年三月)。這次纂修卽以耶律儼實録、陳大任遼史爲基礎,參考資治通鑑、契丹國志及各史契丹傳等,稍加修訂編排。撰成本紀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傳四十五卷,國語解一卷,共一百十六卷,就是現在這部遼史。
  • 历史分光镜

    作者:许倬云

    《历史分光镜》的书名是借用光学上棱镜分析光谱系列之意,表示历史学的功能是将历史解析为各种因缘线索及演变过程。全书汇集许倬云先生多部著作中精华内容,既有对历史学功能的阐释,也有中西文明的比较研究,还包括个人治学历程与人生经验的回顾,体现了作者精深的历史学思考与宏阔的世界性眼光。 【编辑推荐】 1,史学名家精粹之作:本书汇集许倬云先生多部著作中精华内容,既有对历史学功能的阐释,也有中西文明的比较研究,还包括个人治学历程与人生经验的回顾,体现了作者精深的历史学思考与宏阔的世界性眼光。 2,全新装帧,增补新序:全书统一修订文字,采用纸面精装、全包护封,便于赏读收藏。许倬云先生特别为本版撰写了新的序言,坦承他的治学历程与写作心路。 【评论推荐】 在学术研究中,许倬云先生从比较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出发,结合人性、思想的变化进行通盘整理,形成了独特的研究脉络,这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点。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 杨念群 许先生的大历史著作,我一向喜欢看;比起繁富细密的学院论著来,撰写这种大历史著作需要更多的知识背景,更大的论述视野,和更强的领悟能力。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前院长 葛兆光 许倬云是中国台湾历史学界的耆宿,被誉为“台湾改革开放的幕后推手”。他从不是皓首穷经的纯粹学院派,而是具有强烈的现实情结。读书时他曾热心参加台湾的民权运动……积极介入公共生活,而今则笔耕不辍,持续著书立说,向海峡两岸读者做普及历史的工作。 ——凤凰网 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年度海外影响力大奖”提名词
  • 元史十八讲

    作者:李治安

    本书共分十八讲,以时间为主要线索,为读者讲述了从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开始,到元顺帝亡国为止蒙元帝国的兴衰历程。并对诸如蒙元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制度和民族政策,马可波罗来华等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帮助读者全方位地了解蒙元帝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在每一讲之后,还为读者提供了与本讲内容相关的扩展阅读资料,方便读者依据自身兴趣拓展阅读和学习。
  • 古史辨自序

    作者:顾颉刚

    一九二六年,随着顾颉刚先生编著的《古史辨》第一册出版,书首六万多字的自序也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在这篇自传性的长序中,顾先生从时势、个性、境遇等方面畅言自己所以有“古史层累地造成”这一见解的原因以及研究古史的方法,条理清晰,行文流畅,气势恢宏,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顾先生在晚年所写《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一文中曾说,这篇序“是我一生中写得最长最畅的文章之一”,“海阔天空的把我心中要说的话都说出了”。当年,胡适称此序是“中国文学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自传”,“无论是谁,都不可不读”;恒慕义(A.W.Hummel)称此序“虽是一个人三十年中的历史,却又是中国近三十年中思潮变迁的最好的记载”(均见《古史辨》第二册)。这篇序不仅成为研究顾先生学术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也成为研究新文化运动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它问世之后,随即在海外先后被译为英文、日文,广为传播;同时在国内也被收入三十年代出版的《新文学大系》以及日后的多种文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今年适值《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八十周年,中华书局特将该书自序手稿影印出版,以示纪念。当初,顾先生手稿中原有一部分内容是论述孟姜女故事如何随着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以作为他研究古史方法的旁证,由于有三万多字,似“犯了腹蛊之疾,把前后文隔断了”(自序语),只得从序文中删去,独立为《孟姜女故事研究》发表。现在,这份影印件又恢复了自序的原貌。《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后,顾先生曾亲手抄录若干来信,保存于“古史辨材料”册中,从未发表。鉴于这些信件的史料价值,故附于此书之末。
  • 中国兵器甲胄图典

    作者:魏兵

    这是一本以图为主、图文并茂介绍中国兵器甲胄的读物。近800幅的图片,可使读者对中国古代兵器甲胄有更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其中近半数图片来自海外,国内仅见,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精炼的文字与图片珠联璧合,蕴含着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创见;新颖的编排方式,则可使读者获得一种阅读的快乐。
  • 元朝秘史(校勘本)

    作者:乌兰 校勘

    《元朝秘史》对于蒙古史乃至整个蒙古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已形成一门国际性的学科“《秘史》学”。作为一部史书,首先文献学方面的研究必不可少。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研究本身的难度,学界一直缺少一部完整的、高质量的校勘本。本校勘本对原书所有三个部分都进行了校勘,利用的参校本多达11种,搜集较全,还参考利用了与《元朝秘史》蒙古文原本有间接关系的罗桑丹津《黄金史》,因此能够较好地保证校勘质量。
  • 封氏闻见记校注

    作者:封演

    《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封氏闻见记校注》是唐人封演编撰的一部笔记,今本十卷。前六卷记述掌故、考证名物;七八两卷多记古迹,附以杂论;后两卷则专述唐代士大夫的遗事轶闻。在流传至今的唐人笔记中,《封氏闻见记》享有很高的声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语必征实”“源委详明”,赵贞信先生广稽众本,吸收前人校勘成果,撰成《封氏闻见记校注》一书。
  • 给曾国藩算算账

    作者:张宏杰

    京官时期,曾国藩立下了“不靠做官发财”的铮铮誓言。其实,这多少有点放空炮的意思。因为想发财也没什么机会。那曾国藩管理众人皆知的腐败的晚清军队以及任总督期间还能做到这一点吗?即使他能做到,他的家人能做到吗?他是怎么对待身边工作人员的? 《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湘军暨总督时期)》对清军的俸饷制度及总督的收支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陋规的产生原因及详细情况做了说明,也通过史料梳理了他在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任上的具体收入与支出。
  • 新五代史

    作者:(宋) 欧阳修 撰

    《新五代史》,北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习称《新五代史》。 全书74卷,包括本纪12卷,列传45卷,考3卷,世家及年谱11卷,四夷附录3卷,记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共53年的历史。与《旧五代 史》五代各朝分别成编的体例相比,《新五代史》打破朝代界限,将各朝本纪、列传总合在一起,依时间先后编排,并将列传加以分类。内容上,《新五代史》补充 了《旧五代史》中所没有的一些史实。行文方面,欧阳修追求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倡导重一统、明血亲、砺士节、黜势利,文笔简隽,寓意深邃,自宋代以来即立于 官学,盛行于世。 点校本《新五代史》整理工作*初由陈垣、柴德赓承担,1971年后转由华东师范大学完成,于1974年出版。原点校本以百衲本为底本,参酌了当时通行的明清诸本,并吸取了前人一些研究成果,纠订了部分错谬。 本次修订,除了仍以百衲本为底本之外,抽换了所有的通校本,在充分版本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初期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南宋刊宋元 递修本、台北「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刊宋修本、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元宗文书院刊明修本等四个宋元本为通校本,重做校勘,增加校勘记1100多条,改动标点1000余处。
  • 清史简述

    作者:郑天挺

    本书在内容上高度概括,重点突出,提纲携领地介绍了清朝入关以后到鸦片战争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实,给读者提供了有关清史的基本知识。在书中,作者不囿就说,就很多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某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这不仅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而且有助于读者深化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清史简述》 是郑天挺在中央高级党校所作学术讲演的记录稿,提纲挈领地介绍了清朝入关以后到鸦片战争前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实,既给读者提供了有关清史的基本知识,又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全书高屋建瓴,总揽清朝特点,抓住了清史的关键问题,尽管简单,还是颇多创见。
  • 契丹国志

    作者:叶隆礼,林荣贵,贾敬颜

    《契丹国志》共二十七卷,宋叶隆礼撰,是记载辽代二百一十八年史事较早而有系统的一部史书,比元代官修《辽史》约早百年,是官修《辽史》的重要参考书之一。本书正文包括帝纪十二卷,后妃、诸王、外戚、大臣列传七卷,另外有辽与石晋、北宋往来文牍,辽与邻国互馈礼物,地理方域,政治制度,宋人使辽行程录,诸蕃杂记,岁时风俗等,内容十分丰富。本书以黄丕烈题跋元刻本为底本,以明抄本、席世臣校刻扫叶山房本、承恩堂本以及永乐大典等所收节录本校勘,并广泛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三朝北盟会编》等基本史籍。本书还将历代有关《契丹国志》的题跋、评论尽可能搜集,辑为附录,以便读者参考。
  • 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

    作者:费瑯 编

    法国著名东方学家费琅编译和校注的《阿拉伯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是研究八——十八世纪东西交通史及西域南海历史、地理、社会和经济的一部名著。 这部著作分为两卷;第一卷为两章,包括丰富的文南译文和必要的注释,第二卷为第三章,首先提到的是有关阿拉伯人对地球形状的观念、地球上的区域分布及气候情况、阿拉伯人的地图绘制以及他们把印度洋分为七个海的依据等;阿拉伯人认为他们已得到解决或解决地于问题新方法的附录;另外一些有关方位已定的城市和地区等各种情况梗概的附录。
  • 学史入门

    作者:《文史知识》编辑部

    《学史入门》内容简介: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六朝的丰碑巨制、韩柳欧苏的大声文章、明清之际的人生画卷,无不表现了对社会国爱的情怀,对宇宙世界的期待。千古风流人物的搏斗,相互辉映,激荡交融,造成了光华灿烂的中国博大久远的中华民族传统。 这套文库力求以历史的高度,把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放到整个人类文明背景中审视,向您展示五千年文化的各个方面。
  • 走向世界

    作者:鍾叔河

    鸦片战争后,许多中国人走出国门,他们把所见所闻笔之于书,写成日记或游记,相当真切具体地记述了东西各国的社会状况、政治制度、文教设施、风土人情、山川景物。本书选取其中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宏观地介绍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反映了近代中国人认识西方、了解世界并寻求救国真理的心路历程。
  • 安史之乱

    作者:石云涛

    《安史之乱:大唐盛衰记(公元755-763年)》主要内容:要读懂唐朝,先要读懂安史之乱。这场战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百年帝国从此走上下坡路,一去不回头。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战争的创伤,成为唐人难以治愈的心灵之痛!是谁埋下了祸根?是谁点燃了硝烟?是谁在苦撑危局?一场长达七八年的战乱,导致了怎样的力量重组、政坛变化?暴露了怎样的人情与人性?《安史之乱:大唐盛衰记(公元755-763年)》通过展现这场战争的全景,对此一一给出答案。
  • 靖康之变

    作者:游彪

    发生在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国破家亡、天崩地裂的大悲剧。 是谁导致了这一场悲剧的发生?是力图救国利民、提倡新法的官场异类王安石?还是罔顾国计民生、醉生梦死的徽宗、蔡京君臣?甚或是,亡国的悲剧早就隐藏在大宋开国之初的政策基因当中? 本书通过长时段、多层面的考察,一一再现北宋王朝衰亡的全景,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发人深省的思索和解答。
  • 宋朝军制初探

    作者:王曾瑜

    此书为王曾瑜先生二十多年前出版的名作《宋朝兵制初探》的增订本。此书利用了现代军事理论和方法,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两宋军制史,也涉及一些军事史的问题,在宋史界影响深远。此次增订,按照军制学的统一规范,将书名中的“兵制”改为了“军制”。在内容上则增加了章节,进行了修正和增补,使本书的学术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
  • 旧五代史(全六册)

    作者:薛居正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这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公元912——981年)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李、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经始于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四月,至次年闰十月甲子日完竣呈上,前后只用了一年半左右时间。成书如此迅速,主要在于宋太祖十分重视,组织的撰修班子规格高、阵容强;同时也因为去古未远,可资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范质又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实录简编——《建隆五代通录》,从而为修史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我国历史上,唐朝和宋朝之间曾有过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的大规模分裂割据时期。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五十三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
  • 鞑靼征服中国史 鞑靼中国史 鞑靼战纪

    作者:[西班牙]帕莱福等

    本书稿由《鞑靼征服中国史》、《鞑靼中国史》和《鞑靼战纪》三部分组成。 《鞑靼征服中国史》由西班牙多明我会教士帕莱福根据搜集到的大量资料撰写而成。该书讲述1644年崇祯之死,清兵入关,到1647年,即清顺治四年清兵攻占南方最后三省广东、福建、广西这段时间的历史。它所记述的史实,有不少可以和中国史料相互印证、补充。《鞑靼中国史》记述1665年北京教案的过程。作者系耶稣会教士鲁日满,当时他在浙江、江南传教。在这次教案中,鲁日满及其他外地传教士也被押往北京,在礼部受审,因此,对教案过程记录比较详细,是研究此次教案的第一手史料。《鞑靼战纪》由耶稣会士卫匡国所撰,记述的是卫匡国在中国所了解到的清军征服中国的过程,其中清军之征服江浙一带,因有作者之亲身经历为证,是比较有价值的。
  • 北朝胡姓考

    作者:姚薇元

    本书根据史传、姓书的记载,参以石刻、方志、文集、说部等材料,考证《魏书·官氏志》所载胡姓,兼及两汉以来质子降胡和隋唐蕃将胡商,共考证一百九三姓,填补了我国史学领域胡人姓氏问题研究的空白,可供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和民族史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