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国学

  • 庄子

    作者:庄子

    庄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有与无,大与小,美与丑,善与恶等等矛盾,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创立了相对主义的方法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全书分为内、外、杂三部分,其中每篇都有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作者以其深厚的研究功底对庄子思想进行了深度阐述,建议有“忧患意识”的年轻一代不妨读一下《国学经典-庄子》,其中确实有着太多的中国式“轴心时代”最伟大的东方智慧。 《国学经典-庄子》对《庄子》中的精华部分重新进行了校对与勘订,并配有白话译文,方便读者阅读并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读经诵典,逐步提升,受益终生!
  • 古学经子

    作者:王锦民

    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日:“《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日: “天下同归而殊涂, 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汉书·艺文志》
  •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作者:孙武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主要内容:一计一集,计计相扣,在展现中国古代兵法和东方智试想文化的同时,浓彩重墨描绘出一幅二千年前中国战国时期政治、军事与各阶层不同的人物情感相交融的历史画卷。 毛佩琦教授作序特别推荐 曹操批注,帮您领悟兵法真谛 精彩战例,引你感受决战风云 图文并茂,版画绣像还原经典的传统记忆。 释例分析,著名战例再现沙场的金戈铁马。 选字注音,标注生僻字、异读字的正确读法。
  • 论语

    作者:蔡志忠

    读过论语吗?其实你从小到大,不由自主地在受它的教导。《论语》是中国经籍中最好的一部,它记载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圣人的言行录。 圣人是儒家最向往的境界!但是圣人并不是神,也不是与天俱来的,全是努力作为的结果!能不能成为圣人,首先取决于立定志向,孟子有最基本的看法――“有为者亦若是!”
  • 走近中医

    作者:唐云

    中医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医学,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曾真正地认识它。本书试图用明白的道理、生动的事例、形象的比喻让读者领略中医最真实的一面,使读者从中能洞悉脏腑的奥秘、发现疾病的本质、探究治病的方法。
  • 古史地理论丛

    作者:钱穆

    《古史地理论丛》(第2版)汇集考论古代历史地理的20余篇文章。作者以通儒精神将地名学、史学、政治经济、人文及民族学融会一体,辨析异地同名的历史现象,探究古代部族迁徙之迹,进而说明中国历史上各地经济、政治、人文演进的古今变迁。
  • 众妙之门

    作者:张岂之,杨君游

    十几年来清华大学邀集多家海内外学者为本校学生开设了讲座及人文选修课程,本书汇集了全校120多门选修课以及讲座讲稿中的精品之精品。这些讲稿着重介绍了14种影响巨大、内容深刻、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名著,有助于大家了解这些书的基本内容、逻辑结构和历史意义,进而找到了解中国文化内涵的途径。
  • 道德经

    作者:老子

    本书是《道德经》的最权威英译本,并由著名专家王岳川先生撰写前言,提供阅读背景参考。
  • 春秋谷梁传译注

    作者:承载

    《春秋谷梁传译注》是春秋三传书中成书最晚的一部书。其学说大抵出于鲁儒,注重传扬经义,处处谨守《春秋》笔法,阐明义例。但在记载史料方面,不及《左传》详尽,且间有不明史实而以臆断来自抒己见的地方。
  • 论戴震与章学诚

    作者:余英时

    戴震与章学诚是清代学术史与思想史上两大高峰,他们的出现,在作者看来代表了清代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是儒家学术思想由“尊德性”向“道问学”这一学术转向的表征与逻辑结果。作者认为,清代考据学的兴起,仅仅从外在原因诸如满清入主中原等方面来考察,并不能完全把握到其真正原因。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还应有其自身的“内在理路”。作者从戴震与章学诚的学术关系入手,细致地分析了清代儒学从理学转入考证并进而出现戴、章二大家的内因。其中最引人注意之处除了曾招致争议的“学术理路”之说外,作者对戴、章二人的心理分析,也非常精彩。事实上毋宁说,“学术理路”一说的得出正有赖于从心理状态的切入。本书写作及印行时间是七十年代中期,而此次印行的则是增订本。增订之处,一是根据新发现的章学诚遗文,补论书中所论章学诚的文史理论;其二是补论宋明儒学及清代思想史,加强了本书所论的历史根据。
  • 四书蕅益解

    作者:蕅益大师

    《四书蕅益解》是以禅理来解说儒家经典《四书》,其内容包括《论语点睛》《大学直指》《中庸直指》三部,《孟子择乳》已佚。此点校本所依版本乃民国金陵刻经处所藏之版本。智旭(蒲益大师)以心印之血注释《四书》,将佛家的心性之学与儒家的心性之学融为一体,指出天地万物、国家、根深、器界以及富贵贫贱等,皆为心所显现,皆是自心所现境界,除此别无他物。故而人皆当求之于自心自性,当明其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妙真如心也。
  •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作者:彭林

    彭林所著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以历史的高度,把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背景中审视,向您展示五千年文化的各个方面。本书前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人生画卷,无不表现了对社会国家的情情,对宇宙世界的期待。千古风流人物的搏斗,相互辉映、激荡交融,造成了光华灿烂的中国,博大久远的中华民族传统。
  • 《庄子》内七篇析义

    作者:张文江

    《<庄子>内七篇析义》是张文江先生关于《庄子》内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的解析与试读。庄学集先秦学术之大成,以后又与传入的印度佛学印证,促进了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形成。庄学已渗入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语言(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之类),深深影响了知识人的文化性格。今天解析庄书,不仅试图上通中国的古今学术,而且和世界上其他思想流派,也有可以相互比较之处。作者将庄子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阐发深入浅出,见解深刻独到,值得加以留意。
  • 国史新论

    作者:钱穆

    《钱穆作品系列:国史新论》作者钱穆“旨求通俗,义取综合”,从中国的社会文化演变、传统的政治教育制度等多个侧面,融古今、贯诸端,对中国几千年历史之特质、症结、演变及对当今社会现实的巨大影响,作了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精彩剖析,内中各篇,“有以分别眼光治史所得,有以专门眼光治史所得,有以变化眼光治史所得。《钱穆作品系列:国史新论》的每一论题,必分古今先后时代之不同,而提示其演变。而各篇著作有其共通之本源,则本之于当前社会之思潮。”
  •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作者:曹聚仁

    本书是曹聚仁先生的晚年之作。缘起于报章连载《听涛室随笔》,成书为《国学十二讲——中国学术思想随笔》。章念驰先生综合二者精心校订而成为三联书店版《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此书梳理中国传统学术源流,自先秦诸子、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迄清代朴学、民国余蓄,以时序为经、以流派为纬,博引文献,又不乏裁断,故行世以来,颇受学界推重。由于文笔清新洒脱,论说平实易懂,普通读者亦可借此得窥中国学术思想之堂奥。此次修订新版,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份简明的中国学术思想史“地图”善本。
  • 孔子说

    作者:蔡志忠

    2000多年前,孔夫子怀抱着他的政治理想奔走在各“国”之间,终于未被采纳。逝者如斯,孔子的思想历千年而融进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中――对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你可以不知道孔子这个人,但你的言行却不可能不被孔子的思想所影响,虽然是短短的一部《论语》,在现代化和准后现代化的中国,“老夫子”的话尤有被多重释读的需要。
  • 列子说

    作者:蔡志忠

    《列子说(御风而行的哲思)》主要内容有天瑞第一、快乐三个原因、生为徭役,死为休息、杞人忧天、黄帝第二、列子御风而行、神巫的相术、列子惊惧、美与丑、周穆王第三、周穆王神游、老成子学幻、列子说梦、苦乐的真相、是梦是真?、华子健忘症、迷惘的是谁?、见物思情?、仲尼第四、圣人乎?、师者有兼才、用[心]去玩、汤问第五、长短、大小、高下、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异国奇俗、师文学琴、绕梁三百、伯牙喜琴、不射的神箭、泰豆心法。 《列子说(御风而行的哲思)》作者漫画家蔡志忠以漫画的形式图解了《列子说》,内容丰富,并配漫画和注释,文字简洁,通俗易懂,使读者在笑声中领略《列子说》的深刻含义。
  • 老子说

    作者:蔡志忠

    老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不仅教人表现柔弱、愚鲁、更教人无为、无我、居下、退后、清虚、自然……他的思想很难教人接受,因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和正面,而老子却看到了内含和反面,老子的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增加了深度和韧性。老子反对无止境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
  • 听傅佩荣讲人生问题

    作者:傅佩荣

    《听傅佩荣讲人生问题》讲述如果忽略自我,人生问题难免显得空泛。自我需要成长,而成长很容易出现幻觉,因此,成长必须掌握方向与方法。大道理与小秘诀都是别人的体验,虽然可以参考,但总是不够贴切。负责的态度,大概只有正视自己的生命,努力“从自我出发”。我们向人生要求什么?越是处在承平的时代,这个问题越难回答;因为国家与社会暂时维持稳定的局面,民族与文化即使仍有危机,也不是立即而明显的。个人纵有满腔豪情,却不易找到投诉的对象;眼看岁月奔逝如流水,却只能徒呼奈何。然而,作为一个人,就算注定了无法摆脱生老病死的过程,我们还是可以透过主体的知识与能力去了解及掌握人生,至少可以做到“安时而处顺”,不再自寻烦恼,从而“重归心灵的家园”。 《听傅佩荣讲人生问题》的目的即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