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国学

  • 听南怀瑾讲庄子

    作者:潘鸿生

    《庄子》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道家学派的重要文献,同时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以极其优美的文字、极其简单的故事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哲理,让人读后流连忘返,有“沉醉不知归路”之感。而听南怀瑾大师讲《庄子》,更是对人的心灵的洗礼。虽然我们可能无缘亲听南师教诲,但有缘得读南师之书著已是莫大福分。 本书是作者精心研读南怀瑾大师《庄子讲记》后的个人感悟之作。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以他一贯生动流畅、引人入胜之语言魅力,讲述了《庄子》一书中的智慧,听南怀瑾大师讲《庄子》,会让我们的心胸更加开阔,让我们的精神更加饱满。在世俗之中可以摆脱一点俗气,在闲暇之际则可享受一份逍遥。在得意之时可让我们淡然,在失意之时可让我们泰然。它是一副清凉剂,如汩汩清泉,流进我们的心田;它也是一副镇静剂,让我们在熙攘的世界中保持心灵的澄澈。
  • 鲍鹏山新读诸子百家

    作者:鲍鹏山

    百家讲坛《鲍鹏山新说水浒》的耀眼光环,“这本《鲍鹏山新读诸子百家》是我接读书稿中最好的一部。”贾平凹昔日的天才识鉴,已被数以千万计的读者所认同。 鲍鹏山讲孔子: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百家讲坛书系)
  • 春秋大义

    作者:辜鸿铭

    《春秋大义》旨在尝试解释中华文明之精神,且揭示其价值。余有言告诸欧美人,值此文明濒危之际,惟中国之文明财富,其价不可估也,此者毋庸置疑。于交战各国之人民而言,战争之惟一出路者,当碎裂目前之《自由大宪章》,而订新宪,即我国良民宗教所涵盖之《忠诚大宪章》。 《春秋大义》是关于研究中国民族性的专著,旨在尝试解释中华文明之精神,且揭示其价值,《春秋大义》中具体包括了:中国人之精神、约翰•史密斯在中国、中国语言、中国妇女、中国学等内容。
  • 佛学新解

    作者:龚鹏程

    本书首论学佛与佛学之不同,尔后据佛教史,着重讨论历史上佛教与文学、与儒教之互动关系,如唐代的文人与佛教、孔颖达《周易正义》与佛教、李商隐与佛教、成玄英《庄子疏》与佛教、宋代论学诗与参禅、明代袁中郎与佛教、达摩《易筋经》与佛教等;另一部分为对佛教社会面向的研究,如关于佛教饮食伦理的争论、佛教模式及义理与企业管理、佛教的非营利事业管理、两岸佛教交流之分析等。 目录 一佛学与学佛/1 二孔颖达《周易正义》与佛教/12 三成玄英《庄子疏》与佛教/31 四唐代的文人与佛教/56 五李商隐与佛教/70 六晚唐的禅宗与道教/84 七释“学诗如参禅” 八袁中郎的佛教与文学/166 九摄道归佛的儒者/196 十蕅益智旭唯识学发隐/233 十一达摩《易筋经》论考/263 十二杨仁山笺释道书考/284 十三人间佛教的开展/302 十四佛教模式与企业管理/314 十五佛学义理与企业管理/325 十六佛教的非营利事业管理及其开展性/337 十七饮食文明的宗教伦理冲突/ 十八纵欲以证菩提?/ 十九苦行以证菩提?/ 二十两岸佛教的互动/
  • 四季小品

    作者:朱伟

    《四季小品》以时令节气为时间顺序,在自然风物的季节变换中品读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生活智慧。作者朱伟先生是原《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一辈子用笔来表达,《四季小品》以散文随笔的形式抒写了作者对四季变化的细腻感受,并以传统文化深层次角度进行解读,既有生活情趣,又富于知识性。
  • 庄子浅说

    作者:陈鼓应

    陈鼓应是研究庄子的著名学者,本书是他研读《庄子》的心得。一向被视为深奥幽玄的《庄子》以及迷离传奇的庄子,在作者的笔下有如拨云去雾,气朗风清,不愧为大家写小文章,有助于引导普通读者进入庄子的世界,了解《庄子》的风貌。
  • 逍遥游

    作者:熊逸

    作者以《庄子》的文本为线索,从历史上复杂的阐释与实践中勾勒出道家学说恢弘的文化版图,而跨学科的旁征博引又有助于我们以全新的社会科学的眼光,以当代的人文素养,反观两千多年前的古老智慧。 熊逸说:“我原本的兴趣并不是思想史,而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后来发现这样读历史很不流畅,甚至还生出了越来越强的隔膜感,在知道了越来越多的‘是什么’之后,反而不知道越来越多的‘为什么’。 “于是我想,是不是应该借鉴人类学家在土著部落搞田野调查的态度,即深入到土著人的生活里,讲他们的语言,参加他们的礼拜和狂欢,先让自己成为他们的一员,在他们的内部理解他们,然后再跳脱出来,在他们的外部思考他们。同样地,把历史当做一个悬隔在我们世界之外的世界,设想自己生活在一段历史当中,生活在一些虚虚实实的历史人物当中,讲他们的语言,学习他们的必修课程,会写一手和他们一样的诗词和文章(甚至是八股文),参加他们的诗会、祭祀典礼和科举考试,先让自己成为他们的一员,在他们的内部来理解他们。 “……我的兴趣正是由此而转入了思想史,先去理解古人行为背后的观念,在思想脉络里来理解人的行为与社会的走向。而走进去,并不意味着‘一入侯门深似海’,还要走出来才行。所谓走出来,就是用现代知识来思考古代社会。毕竟文明发展了,知识进步了,今天种种社会科学的研究已经大大超越于古人之上,让我们可以站在无数巨人的肩膀上,享受一下比古人耳聪目明的乐趣。譬如对《老子》的无为之治与儒家礼治、法家法治之争,只要有现代政治学、社会学的基本素养,我们就会看得比古人清楚很多;对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变法与守旧之争,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则可以让我们在具体的经济问题上一言而定是非……”
  • 中华文化十二讲

    作者:钱穆

    《钱穆先生全集(新校本):中华文化十二讲(繁体竖排版)》于一九六八年十月由空军总政战部出版,交台北三民书局经销。一九八五年,再版时,先生曾作小幅修订。今全集版整理,即以修订本为底本。新加书名号、私名号、引号,以及分段与引文之版式处理,以利读者阅读。排校了作虽力求慎重,错误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希读者不吝指正。
  • 黄庭禅

    作者:张庆祥

    《黄庭禅:心即是气》作者张庆祥讲师认为:黄庭就是很多人说的心轮,它的位置就在我们胸口正中央、两乳中间、大约一寸见方的那一小块区域,深入皮下几寸。古人所谓的“方寸大乱”,那个方寸,指的就是黄庭。我们觉得感动、生气、忧伤……等情绪时,实际上都是由黄庭一窍的气机起伏所引发出来的。它是一股能量,是所有情绪的根本源头,是动荡我们人心的根本所在。 《黄庭禅:心即是气》告诉我们烦恼的起源是我们对“胸口一股能量的起伏”有了贪嗔分别的心。它引导我们如何在愤怒、焦虑、恐惧、忧郁等心情中,仍然拥有内在的平静,如何看清情绪的组合,自在的观照这股能量的来去。 《黄庭禅:心即是气》的内容是张讲师多年来研究的精华,他将孟子的心气说和孔子的《大学》等古代经典融会贯通,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方式,让我们看清胸中“黄庭”这一寸见方之处的气血起伏,即刻从烦恼中解脱。 《黄庭禅:心即是气》适合上过很多心灵课程但是无法突破的人,从来没有上过心灵课程的人,有情绪困扰的人,喜欢“一针见血”的方法的人,对中国圣贤经典有研究的人阅读。
  • 十三堂国学课

    作者:楼宇烈

    《十三堂国学课》具体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东方文化中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修养学说、儒家修养论、中国文化的反思与展望等。课堂讲授深入,主题专一,内涵深刻。
  • 越缦堂日记

    作者:李慈铭

    《越缦堂日记(套装共18册)》是李慈铭积四十年心力,铢积寸累而写成,日记共包括《甲寅日记》、《越缦堂日记乙集-壬集》、《孟学斋日记》、《受礼庐日记》、《祥琴室日记》、《息荼庵日记》、《桃花圣解庵日记》、《荀学斋日记》、《苟学斋日记后集》九部分。洋洋数百万言,不仅记载了清咸丰到光绪四十年间的朝野见闻、朋踪聚散、人物评述、古物考据、书画鉴赏、山川游历及各地风俗,足资后世学者参考,同时书中也记录了他的大量读书札记,“略如四库全书提要之例,而详赡过之”,学术价值极高。因此,该日记也可谓是李慈铭治学的大成,被誉为晚清四大日记(其他三者为《缘督庐日记》、《湘绮楼日记》和《翁同龢日记》)之首。日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影印出版后,曾风行海内,士林争以一睹为快,受到当时及后世学者的高度重视,鲁迅、胡适、黄裳及孙犁等著名学人都有所撰述。
  • 梁启超讲读书

    作者:梁启超

    一个人总要养成读书的趣味。打算做专门学者,固然要如此。打算做事 业家,也要如此。因此我们在工厂里、在公司里……做完一天的工作出来之 后,随时立刻可以得着愉快的伴侣,莫过于书籍,莫便于书籍……
  • 老子与百姓生活

    作者:姚淦铭

    《老子与百姓生活:百家讲坛系列》内容简介:熟悉老子可能从《老子》开始,那么老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老子和孔子是什么关系?老子是如何教人们重生、贵生的?老子是如何处理爱情婚姻和家庭和谐的?老子的人际交往是识人之道究竟怎样?……《百家讲坛》之《老子与百姓生活》邀请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姚淦铭,讲述老子与百姓的生活。
  • 潘雨廷先生谈话录

    作者:张文江 记述

    《潘雨廷先生谈话录》是潘雨廷先生一九八六年一月(《补遗》延伸至一九八五年)至一九九一年十二月间的主要谈话记录,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哲学以及科学与宗教,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潘雨廷先生毕生研究的重点是宇宙与古今事物的变化,并有志于贯通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联系,对中华学术中的《周易》和道教,有深入的体验和心得。他的著作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作者:许嘉璐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古代诗文中常见的古人的服装和佩饰、饮食和器皿、宫室和起居、车马与交通作了介绍。
  • 国学大师论国学(上)

    作者:

    本书系《国学大师论国学》的上册。书中主要收录了章炳麟、梁启 超、陈寅恪、马一浮、熊十力、钱穆等中国近现代国学大师通论传统国学 及专门论述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史学(含地理)三方面有代表性的论 文57篇。所选论文分类编排。这些文章分别对传统国学的内涵、特 色、方法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经学、道学、佛学、旧史学的考据、史论、 谱牒、沿革地理、方志等学术问题作了既专门,又深入浅出的论述与介 绍。为方便阅读,编者在各篇论文之后,对相关作者及该文写作背景或 要点作了简括介绍。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作者:梁启超

    本书详细研究十七、十八、十九三个世纪的中国学术史,阐释了学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相互转化的原因,从哲学和思想层面分析清代的学派、代表人物和典型作品,提出了诸多新见解,是公认的空前佳作。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大概创作于1923年至1925年春之间,原为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等校任教时的讲义。在这部共计十六讲、二十余万字的讲义中,作者将近三百年的学术变化,数以十计的学科概貌,上百种的专门论著,几百位儒士学者,纵横论列,巨细兼顾,条分缕析,深入浅出,洵梁氏学术论著之代表。
  •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陈寅恪卷

    作者:陈寅恪

    一个民族的学术思想,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光,特定时代学术精英的活动,往往蕴藏着超越特定时代的最大信息量。处在世纪转换之际的中国,迫切需要在鉴往知今当中,获得富有前瞻性的思考。肇始于1900年左右的中国现代学术,在方法上吸收了当时世界上流行的新观念,并开始中西学术的交流与对话。学者们在认定学术本身价值的基础上,产生了学术独立的自觉要求。从作为中国现代学术发端之重要标志的严复译著起,一大批学者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建构了弥久不变和与时俱新的双重品格,具有开辟意义和示范作用。这些经典著作,辉耀于中国学术璀璨的天穹,成为今日学子捕获学思灵感的重要源泉。本丛书将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胡适、金岳霖、顾颉刚、冯友兰、陈垣、李济、熊十力、鲁迅、吴宓、吴梅、陈师曾、张君劢、方东美、唐君毅、廖平、蒙文通、汤用彤、蔡元培、杨树达、余嘉锡、赵元任、钱基博、马一浮、郭沫若、太虚、杨文会、欧最渐、吕澄、傅斯年、董作宾、洪业、杨联 、罗振玉、陈寅恪等现代学术巨子具有恒在意义的经典之作萃集一起,既展示了中国现代学术足可彪炳百代的巨大成就,更为面向未来、企盼更大腾飞的中华民族提供获致理性通明的精神营养。为方便阅读,每卷前附有作者小传,卷后附有作者的学术年表及著述要目。 陈寅恪(1890—1969) 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早年赴日本留学,1905年归国。1910年赴欧洲留学,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和瑞士苏黎世大学学习语言学。次年归国。1913年赴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经济部留学。1914年归国。曾任蔡锷秘书,参加讨袁之役。1918年赴美国,入哈佛大学,从朗曼习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转往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梵文研究所研习东方古文字。1925年归国,应清华学校之聘,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同为国学研究院导帅。清华改制后,任中文、历史、哲学三系合聘教授。1930年后,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第一组(历史)主任、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案编委会委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赴香港大学讲学,任中文系主任。1941年起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5年应牛津大学之聘,赴英国任教,兼治眼疾。1947牛返国,任清华大学教授。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底,转任广州岭南大学教授。1952年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文革后,惨遭折磨,并于1969年含冤去世。 1930年在其所撰《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最早提出“敦煌学’的概念,指出“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在该序中,就北京图书馆所藏八千余卷 敦煌写本提出九个方面的研究价值,即摩尼教经、唐代史 事、佛教文义、小说文学史、佛教故事、唐代诗歌之佚文、古语言文字、佛经旧泽别本、学术之考证,为敦煌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撰有《大乘稻芊经随听疏跋》、《忏海火罪金光明经冥报传跋》、《有相大人生天因缘曲跋》、《须达起精舍因缘曲跋》、《韦在秦妇吟校笺》、《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等多篇论文;还在《敦煌石室写经题记汇编序》、《元白诗签证搞》等论著中,利用敦煌资料补史、证史、大多数敦煌学论文收入《金明馆丛稿》、《金 明论从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及《元白诗笺证稿》三书也使用一些敦煌资料;还撰有《寒柳堂集》、《柳如是别传》等。
  • 挺经冰鉴

    作者:(清)曾国藩

    《学而书馆•挺经冰鉴(全注全译)》内容简介:《挺经》是曾国藩修身处世、居官治平的最高法则,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冰鉴,取其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冰鉴》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论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心理。讲究均衡与对称、相称与相合、中和与适度、和谐与协调、主次与取合等等,是我国古代专论文人的理论著述之一。
  • 物演通论

    作者:子非鱼

    《物演通论(第3版)》糅合东方“天人合一”之思想与西方。“逻辑思辨”之方法于一体提出和论证了“递弱代偿法则”及其“系统现象形态”:宇宙演运即造成物类衰变,生物进化就导致种系残弱,文明前行则促进入寰危机;精神增益是载体趋弱的反比变量,信息扩张是物演分化的边际效应,知识拓展是背离本真的天然尺度;社会结构是自然实体结构的一脉延伸,文明现象是生物智质代偿的后续恶果,历史进步是人类自取祸殃的必由之路。 上述观点无不与当前全人类的各种主流意识形态相左,也无不与当前全世界高度文明发展所致的危机形势(诸如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破坏、气候异常、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泛滥以及恐怖主义争端激化等诡异现实)丝丝相扣。读罢此作,不能不令人掩卷长思。故,可视其为“人文存亡之道”的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