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食物

  • 口腔里的中国人

    作者:李波

    《口腔里的中国人》是一本带有追问、自剖、忏悔、既颠覆又具建设 性的独特的大众文化读本。作者经由独特、幽微的食文化、来梳理和解读 中国的母文化和国民性,为中国人的自我认知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作者李波的追溯、论证及结论颇具警示意味:中国口腔文化对味觉的 片面追逐,导致了中国人的饥民心理、饥民人格、现世感和身体化生存, 并形成了和他人、环境、信仰以及自我的紧张关系。 在《口腔里的中国人》中作者认为必须将“民以食为天”予以颠覆, 回归为“食以民为天”,中国人才能走出“口腔化生存”的精神囚笼,凝 视自己,仰望星空。
  • 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

    作者:史军

    一本让你越读越饿,越看越馋的植物书 技术时代最靠谱的入门级吃货指导手册 在“养生知识”铺天盖地、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年代,我们要用靠谱的知识武装自己!一个有技术又有情怀的植物学家,埋首几百篇学术文献,梳理蔬菜和水果的历史,分析营养成分和奇怪毒素的秘密,终于可以严肃地回答我们面对植物最经典的三个问题:可以吃吗?好吃吗?怎么吃?!
  • 男人的菜市场

    作者:刘克襄

    刘克襄以诗人敏感的特质,以自然写作者的身份走逛菜市场,收集食材的意见,进行时蔬的采风,探寻水果的身世,推导小吃的启发。这不仅仅是一本透过菜市场剖析宝岛生态的自然笔记,其中的食材多数是每 个中国人日常熟悉的,跟随刘克襄逛台湾菜市场,唤醒食物与风土的温暖记忆。
  • 寿司之神

    作者:(日)里见真三

    本书完整收录了当代首屈一指的寿司职人小野二郎全年制作的握寿司、下酒菜、小菜,堪称终极的“江户派握寿司技术指导大全”。小野二郎不仅向我们展露了华美细腻的技法,还毫无保留地公开了名店美味的秘诀。读者们每翻开一页,都能享受一场绝妙的视觉盛宴。本书还可兼做“近海蓝鳍金枪鱼大图鉴”。“数寄屋桥次郎”一年中使用的四个部位在本书中都体现出了应季和不应季的微妙差别,使人读来兴味盎然。本书收录“次郎寿司故事”,有一种聆听名匠谈艺的感受。
  • 食物的历史

    作者:(美)阿莫斯图

    餐桌前的愉悦属于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朝代,属于每一个国家每一天;它和我们生活中的其他愉悦携手前进,甚至比它们更为持久。当我们失去其他的愉悦时,它却仍伴随在我们身边,令我们感到欣慰。 我们在餐桌上认识整个世界。盘中物透露了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秘密:我们的角色、关系和社会地位。从茹毛饮血到饕餮盛宴,人类进步的历史同时也是食物进化的历史。绅士也好,野人也罢,究其根源,吃莫不是人类对上万年来受制于自然的反抗和恐惧,而这种反抗又触发了古老的问题:吃什么?怎么吃?人类上万年文明的进程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做了最好的脚注。 有这盛宴的大厅,在这人间的乐园,觥筹交错,满堂生辉,庄严伟大,优雅至极…… 餐桌前的愉悦属于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朝代,属于每一个国家每一天;它和我们生活中的其他愉悦携手前进,甚至比它们更为持久。当我们失去其他的愉悦时,它却仍伴随在我们身边,令我们感到欣慰。
  • 百吃不厭家常菜

    作者:濱內千波

    如何讓烹飪更有趣,食材口感迷人作法更簡單呢?讓您輕鬆學會美味食材的必殺技。 任何人在初學烹飪時,都會一再地經歷失敗。但是,請不要害怕失敗,繼續保持對烹飪的興趣,不斷地動手嘗試,鑽研過程中的每一步驟,慢慢地,當你在看有關料理的書籍或電視節目時,就會不經意地脫口說出「沒什麼嘛!」這句話。 只要你時常在腦海中思考著「為什麼?」那麼你就一定能夠做出令人垂涎的美味料理。 料理有著「前後因果」的法則,每個人後來都一定能夠迅速地懂得「原來如此」。如果各位在做料理時遇到了瓶頸,或著想不出來「該用什麼?」時,這本書可以協助你解決疑問。同時也教給您一些讓菜餚更美味的撇步如蔬菜的挑選方法、食材的保存方法、調出美味的調味醬,以及善用食材的訣竅。 大家都知道烹飪是很耗時費力的。 在書中詳細介紹各種肉類、海鮮、蔬菜、加工品等食材的烹飪方法如煎、烤、熱炒、油炸、燉煮、蒸悶、涼拌等,只要有一道菜是稍微下了點工夫的,那就會是讓掌廚者和享用者都覺得非常完美的「佳餚」。 就像我家一樣,餐桌雖然小,但只要能吃到用心製作的料理,家人自然而然就會覺得好幸福。請大家也一定要透過這本書一起享受幸福的滋味!
  • 肥肉

    作者:朱赢椿,沈昌文,钟叔河,麦家,蒋方舟,张

    从8岁到88岁,百余位作者共同讲述有关肥肉的故事 这几代人的胃,比世间所有的档案,都更懂中国 是时代密码,也是集体记忆,一碗肥肉,“吃”透世相 这是一本以“肥肉”为话题的散文集,肥肉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的背后更有一种记忆,可能是一个年代或者一段往事,也可能是现代社会的缩影。本书邀请了多位作家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写下他们对肥肉的记忆,这一段段时光的片段中,有美好,也有无奈,有辛酸,也有大笑,还有不为人知的感动,集中呈现了一个有关“肥肉”这个油腻而有趣的 话题背后的大时代、集体记忆和私人逸事。 本书组稿历时五年多,不仅邀请到许多知名人士的原创稿件,更有多位知名画家为本书制作插画,朱赢椿担任本书主编,并为本书作整体设计。 ◆ 本书所有作者版税将用于资助贫困地区儿童改善伙食
  • 一人食

    作者:蔡雅妮,张爱球

    ◆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一个人,也要过得精致温暖!食物有超乎想象的治愈力量,它能填饱你的肚子,更能治愈你的孤独。 ◆风靡网络的人气美食短片「一人食」文字珍藏版! ◆优酷、腾讯、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争相推荐,出租车、电视、杂志等时尚媒体随处可见。“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的主张已成为微博、微信、豆瓣上超过2000万青年男女热议的话题,成为无数都市白领推崇并热爱的独立、积极、时尚的生活方式。 ◆这本书不是在教你做饭,而是在教你生活。20位个性十足的主人公,用他们的独家美味,表达了对生活敬意和热爱。除了面包和泡面之外,一个人的餐桌,也可以有更多选择;一个人的生活,也可以很精致温暖。 ◆随书附赠「一人食」美食手绘本。亚马逊独家赠送“本来生活网”特供优质食材抵用券(价值200元),打造专属你自己的“一人食”! “一个人吃饭啊……有点孤单。” “不知道吃什么,觉得怪怪的。” “比较单调,没有丰富的感觉。” “随便弄点什么对付一下……” ——很多人都会这么回答。 「一人食」想告诉你:一个人吃饭,更不能随便,不能将就,它是静静享受、品味快乐的最佳时光,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食物有超乎想象的治愈力量,它能填饱你的肚子,更能治愈你的孤独。 本书记录了20种有故事的食物和有态度的生活方式,用直抵内心的文字,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向所有在热闹的城市中独自吃饭的人传递一种正能量。不管有没有人陪你吃饭,愿你都能从一道精心准备的食物中,找到治愈自己的简单幸福。
  •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

    作者:[美]克里斯汀·金柏尔

    幸福有时无关收入的稳定和生活的安逸,你想要的可能只是这样的生活:亲自付出耐力和劳动,充满成就感地享用土地上的丰硕果实。每天醒来时,都能庆幸过上这样一种生活,并在生活中找到了和你有相同感受的人。 曾环游世界的旅行作家金柏尔,离开自己生活的繁华都市纽约,义无反顾地前往一个叫“爱瑟”的农场落地生根。究竟是与农夫之间割舍不了的爱情,是对当地有机食物的贪恋,还是土壤的气息让人眷恋沉迷? 这个真实的故事,有着不可思议的浪漫,也有着想象不到的艰难。或许她的生活,是你梦寐以求却没有勇气追求的,或许正是你下一步的选择。无论如何,这是所有想摆脱污染的都市人最向往的原生态生活:有耕种,有美食,有爱情。它能激起你对生活的潜在欲望,带你找到与土地的最深切关联。 【编辑推荐】 1.选择自己钟情的生活方式,比选择自己钟情的男人更重要!最具吸引力的生活,需要的不仅是爱情,也需要一个人找到自己最舒适、最本真的状态!耕食生活不仅是一种时尚潮流,也将成为未来大都市人们摆脱污染、回归土地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这本书打开了我们的世界,让我们知道生活其实完全有另一种活法。 2.身居都市的白领小资必读之书。既写实,又好笑,让人有时向往,有时逃避,它激起你对生活的潜在欲望。她的生活是你向往但没有勇气去追求的。她的故事里,有你的影子。既不简单,又不高不可攀,但爱情和生活的滋味在这里会更浓郁。它帮助你找到最深的自己。 3.这本书比《一个人的普罗旺斯》、《美丽的托斯卡纳》等书更具生活质感,更贴紧我们的生活。它风靡欧美和台湾地区,不是因为它描画的是人们憧憬的世外桃源,而是因为它写出了我们时下的真实人生。无论是短暂停留,还是永恒驻守,总会有另一种生活、另一种爱情等着你。
  • 美食情书

    作者:

    《美食情书》以美食为情书,连接了一对为各自理想而分居两地的情侣。先生以文字描绘自己异地的生活,回忆甜蜜往昔岁月,,太太则以拿手的美食料理表达自己的思恋,以及与丈夫分享分开后的独立生活。优美的文字加诱人的美食,让读者可以感受到日常生活的简单幸福。
  • 後殖民食物與愛情

    作者:也斯

    《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評論與回應(摘錄) 「我欣賞故事跳躍流動描寫的速度和節奏,還有那些栩栩如生的細節。 「<尋路在京都>中我最喜愛的片語是「根深蒂固的距離」,用來描寫小說中所有的關係——人物之間、文化之間、羅傑的內在和外在生活之間——實在恰當不過。這令人感到難忍的憂傷。 「<愛美麗在屯門>令我開心發笑。這令我想起電影中快速連綿的蒙太奇——它幽默而不輕淺、機敏而不躁亂。」 ——林在山 「我坐在西雅圖候機室一口氣看完了<温哥華的私房菜>,很多地方高聲笑了出來(希望沒人聽到哩!)但最後不禁眼有點濕,肥薛真是個精彩角色!他叫你去笑他的自憐,却又讓你為他流淚,哈哈!我喜歡這些熟悉的細節:寶華街節,俊朗的「男仔頭」日本女子,魔術蘑菇朱古力,我想我在中文小說裏從沒讀過溫哥華這「另外」的一面──很高興你為我們把這兩個世界連繄起來。」 ——梁學思 「以食物為切入點,探討香港人後九七心態,清新而有趣。也斯在七十年代著作<找房子的人>,表述了香港人在香港建立家的困窘。九七後,<沿湄公河尋找杜哈絲>中的史提芬,找房子找到越南,內心依然有填不滿的空洞,箇中感受,絕對是香港人的同感;<濠江殺手鹹蝦醬>的殺手阿璋捉姦變姦夫,偷情的步伐令他與情人只能進食前菜,共晉正餐變成無法企及的奢望,充滿黑色幽默的荒誕感,是對香港黑幫電影的回應,同時是找房子心態的後九七變調之作。這本書雅俗共賞,十二道菜式不分中西,各具特色,學術文化與大眾趣味共冶一爐,這是入得中學大學、出得本土海外,香港後九七作品的不二之選。」 ——黃勁輝 <斯洛文尼亞故事> 「無法憑空想像一個九月的斯洛文尼亞,這“不容易抵達的地方”。當飛機落地,汽車引擎熄掉的那一刻,步出密閉的空間,不同於以往的氣息撲面而來,空氣中新鮮之地的氣味,黏在旅人的衣衫上,他/她似乎也變得和這個地方一樣陌生,如新生兒般,眼神裏同帶著疏離和好奇,探視這個新世界。在路上發現這裏和他/她的世界有太多不同之處,又有太多相同之處。不同的使旅人忍不住產生比對,相同的則觸發了他/她的回憶,這裏讓他想起以往到過的地方,遇見的人,黑暗中的夢……時間旅途中的一瞥,或觀照他者,或回望自身,這“凡人的奧德賽”。」 <艾布爾的夜宴> 「廚師是食物的媒人,對於各種形狀、材質、味道之間的關係,他們有自己的量度和掌握。 「廚師是科學家,總是不滿意食物本來的樣子和質地,他們有自己的目地和計畫。 廚師是魔術師,使人沉浸其中欲罷不能,從味蕾到大腦再到神經末梢,他們有技術,所以有控制欲。 「而食物,當厭倦了被衡量,被拆解,被融合,最後進入一道菜的關係圈時,反叛心起,在尚帶一抹青蔥時,心裏構想一種毀滅後的完整。 「也許,和這個世界平行的,是另外一個世界,人們想到的卻沒做的事情,會在那裏發生。半夢半醒間偶爾得以瞥見另一個世界,熟悉的一幕,卻怎麼也想不起背景,時間和人物……就當它是一道小時候嘗過的菜,寫過的信,念過的詩好了。」 <濠江殺手鹹蝦醬> 「能在腦中拍出這樣一部電影。泳池裏搜尋的蒙太奇、夜行航船的閃回、殺手拿報紙的手指和女人垂在肩膀上的一縷散發的特寫、最後是長鏡頭裏的山路,人物從近到遠,然後消失,留下空鏡裏“燒剩了前門的大聖堂”。 「這是一個人的焦灼還是一座城的焦灼?幾聲之後電話接通?等的人最後會不會來?變還是不變?時間是過得快點好還是慢點好? 「焦灼是“害怕將要經受的悲哀”,“而悲哀已經發生了。”人們寧可在吃完前菜後半饑半飽中急切而又充滿耐心地等待主菜,也不要明白這前菜亦即是主菜,而等待是什麼?能充饑嗎?」 ——樊星 「兩年前,也斯背起行囊走出學院,當個吟遊詩人向世界出發。去斯洛文尼亞的地下山洞喝烈酒聽無國界詩朗誦;在耶魯的女性之桌上品嚐「巴黎中國俱樂部的毛沙拉」看詩人伸出雙手扮天使的翅膀;到東京與來自各國的譯者展開一場尋找村上春樹的大冒險;五月在哈佛重新思索《萊茵河的新酒》的故事,又在芝加哥的晨光中吃印度來的苦瓜;後來再到尼斯的修道院裡過了一陣子苦行僧的生活……一路上的經歷,也斯都用相機和文字記錄下來,遊蕩詩人「on the road」的記事簿上,有虛構的有記憶的有卡爾維諾式的故事,一切一切都盡是詩情(私情)。於是,以小說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展示出來的是一種風貌;以散文的角度來看又是另一種風貌。就像書中提及到的el bulli的份子美食一樣:「鵪鶉、羊腦、螃蟹它都幻變出來了,只是未必以原來的形狀出現吧了!大音無聲。大象無形。當然艾布爾不是道家煉丹的丹爐,它是借重科學的精確,調弄色香味各種份子,為我們開發感官的新領域,重繪飲食的地圖。」啊,明白了!原來一開始詩人出走,為的其實是想做一次關於文學關於人生的實驗。」 ——鄧烱桐:The notebook of a troubadour 「特別喜歡<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與<後殖民食神的愛情故事>兩篇。香港人喜歡吃,也懂得吃,但他們對食物的熱情隱藏著對生活其他範疇的失望。由於對政治和前途無能為力,被壓抑的活力與創造力只好流入飲食的領域裡。香港人在吃的時候,才不會覺得吃虧吃緊和吃不消。到香港人心裡去的路通過胃,也斯跟我說過,他很想「好好寫香港」,這一點他在<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與<後殖民食神的愛情故事>之中已經做到了。」 ——林沛理 「小說中借美食約會靠好酒上床的”愛情”橋段其實只是副線,幾百種食品的排比羅列卻大有講究。在近幾年的香港文藝小說中,也斯的<後殖民食物與愛情>可以說是對”九七過渡’比較直接明顯的見證了。當然,見證方式,卻是婉轉曲折, ”食色,性也”。」 ——許子東 「不是殖民主義,也不是民族主義,而是混合、衝突、抗拒、容忍、共處,這種立場出自於香港特定的歷史位置。香港處於中英之間,混合著東西兩種文化,這種邊緣的地位和過渡的性質,既是香港的短處,也是長處,正如周蕾所說,『這種非香港人自選、而是被歷史所建構的邊緣化位置,帶來了一種特別的觀察能力。』自己既不足以成為根源文化,並受到排斥,它自然本能地排斥中心意識、本質主義,同時不排斥混合,注意在衝突中相處。也斯在<後殖民食物與愛情> 這篇小說中經由食物和愛情,顯示出來的就是這樣一種獨特香港後殖民立場。 ——趙稀方 在九七後出現的小說中,也斯的<後殖民食物與愛情>可說是第一篇從題目到內容都處理後殖民問題的作品。作者透過有着混雜背景的小說人物,道出了香港後殖民處流的複雜性和弔詭性。……香港人具有多重身份的曖昧性,不是那麽黑白分明地說出好壞。作者不是用後殖民理論來規劃其小說,而是借小說來質疑後殖民理論闡釋香港的複雜性。 ——馮偉才
  • 中国食物

    作者:(美)尤金·N·安德森

    这是一部有关中国食物的内容广泛且引人入胜的历史学和人种学著作。作者从上古史入手,展示了食物如何从一开始就在中国的官府政策、宗教仪式和身体营卫诸方面占据着中心位置,然后顺着时间线索把笔触一直伸向当代中国,丰富、迷人而又发人深思地描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多样性。
  • 咖喱香肠的诞生

    作者:[德] 乌韦•提姆

    ◆ 一个女人最好也最坏的记忆和活下去的热望,造就德国国民小吃的传奇诞生 ◆ 战火中的幽室炽恋,黑暗时代里的光明瞬间 ◆ 《朗读者》+《再见列宁》+《浓情巧克力》 “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万能青年旅店乐队 《咖喱香肠的诞生》是德国作家乌韦•提姆的长篇小说,一个关于战争与和平、男人和女人、人与食物的神奇故事。 在二战时期的1945年,英国军队已开过了易北河,德国面临战败,海军士兵布雷默休假归队途中邂逅了在汉堡粮食局餐厅工作的布绿克太太。一场空袭让两个陌生人走到了一起,布雷默当了逃兵,躲藏在布绿克太太家中,开始了一段充斥着隐秘激情的时光。 然而不久后,战争突然结束。布绿克太太为了留住比她年轻得多的布雷默,对他暂时封锁了战争结束的消息。可停战的蛛丝马迹却不断地显露出来,布雷默被困于室,越来越失去耐性,后来他终于得知了真相,不辞而别回归自己的家庭,丢下了布绿克太太重新陷入孤独之中。 战后的布绿克太太为了谋生,在机缘巧合下发明了咖喱香肠这一美食,其发明过程充满近乎魔幻的荒诞色彩,布雷默和她的过往也是咖喱香肠的诞生不可缺少的一环。咖喱香肠这种滋味浓烈微妙、带来梦幻愉悦感的街头小食,成为了她那段不寻常的炽热爱情生活的凝聚与象征,也因其结合东方与西方口感、既有北德风味又具异域风情的味道而流行起来,风靡一时。 ◆评论: “这个女人用一段(糅合了拘禁、谎言意象的)爱情记忆,意外地兑换成了如今德国民间梦幻小吃‘咖喱香肠’之发明。 这个小说的结尾让我热泪盈眶。” ——骆以军
  • 吃的大冒险

    作者:[美]罗布·沃尔什

    作者被誉为饮食界的“印第安纳·琼斯”,他周游世界探索千奇百怪的美食,发掘久已失传的食谱。然而,他不是为了口腹之欲而吃,而是藉着探索美食来体验生命,通过吃来品尝这个世界的文化、历史,以及情感。作者发现,怪异的食品本身未必有趣,一定得是有趣的人吃了它,或是某人为了有趣的原因吃了它,它才有趣。在身经百战之后,作者觉得,还是“最简朴的食物能挑动最深的体验”。
  • 甜蜜日日.我愛果醬

    作者:五十嵐呂美

    全球風行的工作新觀念 只工作,不上班! 「把各種經驗都跟果醬連結起來,並且從中發現了吃果醬的樂趣、感受到果醬的可能性,我認為,那是因為能將自己喜愛果醬的感覺投入其中的緣故。」 --五十嵐路美(摘自本書內文) 甜蜜蜜的人生,就從做果醬開始吧! ◎我與甜點的邂逅 甜點師傅的職業,在當時並不像現在,讓人有一種時尚的印象,社會大眾的認知度也很低,所以父母親或多或少有點反對。不過,我確信自己選擇的方向不會錯…… ※前進法國!我的甜點修行 每學會一項課程,我都意識得到能夠學習到這些事物的幸福滋味,一想到「這輩子可能就只有這麼一次機會,可以學到如此傑出的技術」,就有一種非常幸福的充實感…… ◎認識果醬的美妙 受限於「本來的規定就是那樣」,或「沒有前例可循」之類的理由,而不去改變一些事物,是非常無趣的。對任何事情有所不滿,光發牢騷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如何以自己的力量改變現有狀況,才是最重要的…… ◎把推廣甜點當成工作 一般人對於法式甜點的認知,還是處於奢侈、華麗的階段,我覺得自己若能做出不同於以往陳舊的方法所製作出來的甜點,正好能將自己至今所學的本事完整地呈現出來。 ◎開一家果醬店吧! 我們的工作乍看之下,或許很快樂、活躍,實際上卻必須安於平淡,並且踏實地做著相當不起眼的樸素工作。假使沒有足以承受這份工作的精神和毅力,光只有夢想的話,很快就會感到厭煩的。 ◎甜點研究家的未來 我的目標並不是生產「任何地方都買得到」的商品,能夠讓我這樣的製造者,一邊跟客人交流,一邊讓他們把商品買回去的環境,才是最理想的。
  • 味之旅

    作者:村上春树美食书友会 编

    村上的小说中有很多关于“美食”的描写,阅读的时候,让人有亲手去制作美食的冲动。这本书试图从“美食”的角度出发,重新来欣赏村上春树的小说。
  • 寿司品鉴大全

    作者:[日] 小野二郎

    每每提及寿司,大多数人都只会想到作为寿司配菜的鱼类,当中也不乏对寿司饭颇感兴趣的人,然而,对于寿司店来说,寿司的完成度,并不只是依靠寿司饭和鱼类。宁可毁掉外表不美观的物品,坚决不偷工减料的姿态,这样才是一流的工作。 首先要对寿司饭和鱼肉进行调味,之后再做好寿司的形状。作为一种工作,施展在鱼肉身上的技术,会赋予寿司各种各样的表情。那么,在一口块大小的寿司之中,究竟蕴藏着哪些秘密呢? 本书将带我们进入寿司的世界,除了味道的至上享受,寿司能带给我们的还有制作工艺的唯美享受与沉淀了许久的绵长文化历史。通读本书我们不但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寿司历史与文化的美妙,同时可以学习并尝试一两种寿司的制作方法。
  • 蝸牛食堂

    作者:小川糸 (Ogawa Ito)

    內容簡介 一碗濃湯讓你的戀情加溫, 一頓晚餐讓人生雨過天晴? 在不可思議的食堂裡,愛,即是當季最美味的料理! 日本狂銷60萬冊,讀者口碑奇蹟蔓延! 改編電影柴崎幸主演,年度療癒料理小說, 即將抵台! 據說,只要吃了蝸牛食堂的料理,就可以心想事成… 「前菜是煮過的巴沙米可醋拌上新鮮的芝麻菜、水芹和草莓的沙拉。主菜是把帶皮的胡蘿蔔縱切後裹上麵包粉,用植物油炸得酥脆,搭配蔬菜沙拉,看起來就像一道華麗的炸蝦…」 蝸牛食堂,不只有創意料理,還是間魔法食堂-- 每日限定一組客人,由食堂老闆倫子為他們量身打造美味的料理: 被阿根廷籍老婆帶著女兒甩了的熊桑、 愛人死去多年一直服喪的有錢人小老婆、 希望與暗戀的男生兩情相悅的桃子, 以及,長久以來與倫子過著完全相反人生的母親... 他們一個個都在蝸牛食堂裡,把自己的愛情、生命、夢想,全都一起細細咀嚼、吃進肚裡,然後,就這樣重獲力量! 我要把那小小的空間像書包一樣揹在身上,慢慢前進。我和這間蝸牛食堂,是一心同體。一旦進入殼中,這裡就是安居之地。 「小川糸的筆調,如爐台上慢火燉熬的料理,讀起來是如此的不慍不火,讓氣味緩緩地滲入感官,渲染出讀者的情緒。與其說是讀一部長篇小說,在我看來,更接近於枕邊的故事。宛如溫柔的聲音,在你耳邊,輕輕訴說。」--作家,張維中
  • 一个人的美食之旅

    作者:[日] 高木直子

    高木直子继续一个人旅行的风格,走遍日本9都府县,亲自品尝了43道美食,带领读者来一次最地道的日本美食之旅。而且全部是真实的店名、详细的店铺信息及地图指南,只要你有机会去日本就一定能找的到哦。
  • 吃饭

    作者:章小东

    ★“最老练的小说新手”章小东新作 ★另版《活着》名门之后书写吃饭传奇 ★民国最后的闺秀张充和题写书名 阅读章小东的《吃饭》,总让人想起余华的《活着》。《活着》为 了活着而不断地死去;而《吃饭》为了吃饭才活着。这不是一部虛构的飘渺,而是我们民族人人记忆散片的黑色之花朵,其真实让人不寒而栗;其质朴使真实成为一种境界而让人尊敬和敬仰。在中国为了活着而吃饭,到美国为了吃饭而活着。这些来之物质的精神之思传递了作家写作的生命之光,而那种吃饭就是生命的故事和人物,则又一次让小说回到了我们民族阅读的伤口上。 ——阎连科 读了小东的小说,我几乎经历了一次“惊醒”。吃饭,这是一个多么残酷、多么尖锐、多么致命的问题。没有饭吃,会把一个人推到多荒远、多黑暗的地步。 ——刘再复 吃饭,乃是天大的事。 胖妈说,有个地方,叫“伊登”,那里人人不愁饭吃。东东把“伊登”在心里记挂了许多年,终于背起累赘的行囊,从东到西辛苦地寻找吃饭。她曾以为在美国找到了“伊登”,在那里,吃饭把一家三口紧紧维系。东东的一手好菜抹平了生活的艰辛,也让她见证了吃饭的严酷和残忍。 时光流逝,吃饭从这个家庭的最低需求变成了最高享受,东东却发觉“伊登”依然遥远,在追寻“伊登 ”的几十年里,她找到了吃饭,却丢失了味道——那是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小时候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