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方言

  • 上海话大词典

    作者:许宝华、汤珍珠、钱乃荣

    上海话是中国三大重要方言——北京话、上海话、广州话之一。上海话在上海开埠以来的160年中积累了异常丰富的农业、手工业、现代商业文明和外来文明各种词语,尤其是语词中承载了江南文化的精华。 本词典是长期研究上海方言的语言学专家、吴方言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许宝华、汤珍珠、钱乃荣三位教授积聚了十多年的收集和研究成果,精心编纂而成。它不仅适合普通读者的阅读和查考,尤其可供研究上海风俗民情的学者作为权威的参考书;那些年轻的、来自外国及外地的“新上海人”在学习上海话时,也将会更多地使用本书;从本词典收集的上海话新词新语中,我们还可以从中了解改革开放后上海社会的新鲜气象。 本词典共收录了具有上海方言特色的词语14000余条,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习见、习用的词、短语、熟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正文所收词目按义类编排,分“天文气象”、“地理方位”、“节令时间”、“饮食”、“房舍”、“器具”、 “娱乐体育”、“动作变化”等二十七个大类,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便于查阅;词目用国际音标标注上海话的声母、韵母,用五度制数字符号标注声调,并依照实际读音标注连读变调。释义后引出例句,采用当今通行的上海话口语实例。对确有本字可考的难字,引用《广韵》、《集韵》、《玉篇》等说明该字的古音和古义。 词典书前有《分类目录》,书后附有《词目笔画索引》,使不那么熟悉上海话的外地人、外国读者在学习和查检时将特别感到方便。 备上一本《上海话词典》,更方便地深入了解上海!
  • 七彩方言

    作者:甘于恩

    方言学的读物,可以写得深奥、严谨、学究气十足,但那样不符合本书的宗旨。本书的读者对象是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因此,我们写作时便要处处考虑到这些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品味,文章要短小精悍,笔触要生动活泼,用词要通俗易懂,通过各个版块的有机联系,将汉语方言的知识和现象串联成一个“网络”。读者读完全书,自然对汉语方言的基本知识有概要式的了解,即使是有选择性地阅读,对于提升读者的语文知识,对于加强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大有好处。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可以说,没有方言,地方文化就失去了依附。我们以前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对于方言有不少误解,以为研究、介绍方言,不利于推广普通话、不利于语言规范化。其实,深入地研究和认识方言的特点,非但不会妨碍“推普”,不会妨碍语言规范化,反而会有效地促进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个中道理,请读者详细阅读本书的有关章节,这里就不赘述了。   本书的写作,从酝酿到成书,历时五年,笔者耗费了大量的心血,虽然不敢说没有错误,但基本上尊重方言事实,求实求真求趣,将汉语方言中最精华的东西呈现给亲爱的读者。然而,书成之后,不免惶恐,实在是因为笔者学识有限,阅历有限,时间也有限。如果有遗珠之憾,责任当然要由我来负。在此预先向读者致歉,希望得到读者的指教和批评,令此书将来再版时可以有机会不断改善。   书稿杀青在即,不禁想起诸位师长在本人成长过程中所给予的关爱。是詹伯慧教授引导我走入方言研究的学术殿堂,他的人格魅力有口皆碑,他的学识亦使我受惠无穷,他老人家在我感到彷徨的时候,数度伸手扶助,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张日昇教授也是我的患难之交,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他用真诚的情谊,帮助了我,如今他远在异国,令人怀念。“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很遗憾不能在有限的篇幅一一列举帮助过我的同事和朋友,但他们的友情,可以说是我编写成这本书的动力之一。
  • 听见古代

    作者:王克明

    一本有趣的书,只言片语便把我们拉进古今交融的世界。学问居然做得这么好玩。——吴思 几百年黄土地上动人的声音,靠一个北京知青,找回了被埋没的形体。——史铁生 作者在陕北多年,发现陕北方言中保留有大量的古代词汇。作者花费十年时间,翻阅了许多古籍,找出陕北方言中古语遗存的来源。书中不仅用古籍来印证方言,也通过方言展示了陕北特有的民俗。 本书记录的陕北特色口语词语,有3900条。记录的原则是作者自己听到的、作者个人生活中用到的,并且普通话口语不用的词语,书里看到的不算。书中收录的陕北词语和语句,一些是作者跟延安、榆林等地的干部、职工和农民聊天所得,很多则出自余家沟村的几十位农民之中。书里的陕北词语,作者依自己对陕北生活的感觉,分为“陕北的古代人称人身词汇、表述行为的陕北古老动词、陕北日常生活中的古人词语、陕北古老的人际交往词语、有关婚丧信仰精神寄托的陕北古词、陕北关于天地自然的古老用词、陕北话里的古代虚词”7个方在,和“亲属,叫了一千五百年的‘大’”、“劳作:造字之前‘耕’就叫‘耤’等42类,不合方言调查规范分类。作者还将所拍照片230多幅插在文,以便帮助了解词义,或帮助了解陕北。文后附有拼音索引和笔画索引。
  • 中国语言地图集(共2册)

    作者:李荣 等总编辑,Theo Baumann

    《中国语言地图集》目录 一 第一分册,一九八七年出版。 二 第二分册,一九九零年出版。 A1 中国语言图 二 A2 中国汉语方言图 二 A3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 二 A4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分布图 二 A5 广西壮族自治区语言 分布图 一 B1 官话之一 黑龙江省 吉林省 辽宁省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二 B2 官话之二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东省西部 二 B3 官话之三 河南 山东 皖北 苏北 一 B4 官话之四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二 B5 官话之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一 B6 官话之六 四川省 云南省 贵州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湖北省西部 二 B7 晋语 山西省及其附近地区 二 B8 东南地区汉语方言 二 B9 吴语 浙江 上海 苏南 一 B10 安徽南部汉语方言 一 B11 江西省与湖南省的汉语方言 二 B12 闽语 福建 台湾 粤东 海南 一 B13 广东省的汉语方言 二 B14 广西壮族自治区汉语方言 一 B15 客家话 二 B16 海外汉语方言 (a)太平洋地区 (b)其他地区 二 C1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图 二 C2 蒙古语族语言图 一 C3 蒙古语方言图 一 C4 突厥语族语言图 一 C5 满通古斯语族语言图 一 C6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图 二 C7 壮侗语族语言图 一 C8 苗瑶语族语言图 一 C9 苗语方言图 一 C10 藏缅语族语言图 二 C11 藏语方言图 一 C12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图 一 C13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图 二 C14 海南岛和台湾省少数民族语言图 二
  • 唐代长安方言考

    作者:【法】马伯乐

    本书为法国汉学大师马伯乐的代表作之一,原为法文,一直未有中文译本。 聂鸿音先生此次翻译这部作品有利于中国学术界进一步认识马伯乐的研究观点,便于中国音韵学研究者参考利用马伯乐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成果。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讹误进行了校改,并以脚注形式作出说明;另一方面对原著中一些繁复而无意义的注音方式进行了统一改动,使中译本音标系统比原著更明白易懂,同时使此书的可读性更高。
  • 一百年前的苏州话

    作者:丁邦新

    《一百年前的苏州话》主要内容:大概在一九六二到一九六三之间,先师董同稣先生交给我一份陆基编着的《注音符号·苏州同音常用字汇)的抄本,是赵元任先生和他的二小姐赵新那手抄的。那时我正在写如皋方言音韵的硕士论文,因为其中讨论如皋方言是否归属吴语的问题,可能因此董先生把这个抄本给我参考。论文写完初稿,董先生在病床上浏览一遍,还没有举行口试,先生就逝世了。这份抄本在我的行箧之中从南港带到柏克莱,再带到清水湾,在我手上已经辗转四十年了。 在柏克莱加大的时候,曾经预备整理此书,请内子陈琪女士及助理徐雯小姐重新抄录一过,但是总觉得其它的研究工作更有趣,做整理资料的工作不那么积极,也就拖延下来了。到一九九八年看到叶祥苓出版《苏州方言志》,在李荣先生的序里和叶氏的书中都提到陆基的《一百年前的苏州话》,只是语焉不详。我想为一百年前的苏州话留下一点相当完整的记录,也是有意义的事,把材料提供给同行,一定可以发挥更大的用途。同时可以观察这一百年来苏州方言的演变,语言如何演变一直是我关注的一个题目。
  • 方言与中国文化

    作者:周振鹤,游汝杰

    本书由历史地理和文化语言学家周振鹤与复旦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家游汝杰合作,以扎实的历史地理和语言学知识为基础,从移民、栽培植物、地名、戏曲、小说、民俗、文化交流等方面,对汉语方言在历史上的流变及方言与中国文化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梳理分析。本书在研究方言时所采用的历史地理分析法尤为学界所赞赏。独特的研究视角、清晰的分析思路、新颖独到的见解再加上流畅、通俗的文风,使得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趣味横生。本书初版曾荣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此为最新修订版。
  • 现代吴语的研究

    作者:赵元任

    《现代吴语的研究》是中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方法研究方言的著作,分为吴音和吴语两部分,此书体例完整,脉络清晰,论述有理有据,简明有序,其中包含大量的调查表格,包含极其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 上海闲话交关

    作者:薛理勇

    《上海闲话交关》主要内容有:上海•闲话交关;依;嗲和作;“叛ya摸摸”中的ya该怎么写;退有余,补不足日“找”;上海人称漂亮为“嬗”;“赵”侬没商量;山东qiang饼与“包脚布”;炒黄豆,炒黄豆,炒好黄豆翻跟斗;卖洋三千等。
  • 汉语方言学

    作者:李如龙

    《汉语方言学》是教育部“九五”规划重点教材,全书分11章,论述了汉语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方言分区、语音系统和字音系统、词汇差异和词汇系统、语法差异,尤其注重了汉语方言的语音比较研究、词汇比较研究、语法的描写和比较研究、汉语方言与历史文化研究和汉语方言学的应用研究。《汉语方言学》立足于主要方言的比较,兼顾历时与共时、内部与外部,以理论总结为主,也注意了应用,反映了20世纪汉语方言学理论研究的前沿水平。《汉语方言学》适于高校汉语言专业本科生选修课和研究生专业课教学使用。
  • 民国四川话英语教科书

    作者:[加拿大] 启尔德

    这是一本百年前的英文版四川话教材,是华西医院创始人启尔德医生给华西协合大学医科学生学习四川话编写的英语教材,1917年由华西协和大学出版。当“土气”的四川话遇上“洋气”的英语,会是怎样一幅情景?“你叫啥子名字?”——what is your name?“走得拢”—— Can we get there or not? “东西要趱开扫”——You must move things out of the way when you sweep.一句句耳熟能详的四川“土话”,一段段优雅地道的“洋气”英语,不仅记录了行将消失的四川地道方言,同时也呈现出了一幅百年前洋人操一口四川话跟当地人交流的有趣景象,是民国时期出版的世界上唯一一部四川话(英文)本土课本,展现了一段历史大幕下的中西文化融合。
  • 上海闲话碎语

    作者:薛理勇

    曾经,上海人顽固的“上海话”情结,成了所有外地人 生气乃至痛恨上海入的理由。如今,随着外来人1:1的大量涌入及本土上海人视野的不断拓展,在上海的公共场所,越来越多听到的是普通话;对于我们来说,追忆那些久远的、正宗的上海话,重温过去的人与事,也算是一种怀旧吧!   作者有关上海话韵诠释,道出了上海人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热爱以及对上海话难以割舍的情结,全书充满上海方言的市民气,亦庄亦谐,也不失为新上海人学说上海话的绝佳读本。   这是一部以上海俗语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对于保存上海方言、诠释方言流变应当有助益。当然,社会生活对语言的影响是多侧面的,在上海方言中亦是“鱼龙混杂”,对于糟粕部分,读者自会鉴别。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上海方言受到历史的洗礼是必然的。
  • 西北风东南雨:方言与文化

    作者:易中天

    这是一本有趣的中国语言文化杂谈,南腔北调、东拉西扯,学术的东西少而新奇逗笑的东西多,有的地方方言乍一说出来,还真让你一愣一愣的:北京话某某“隔儿屁着凉一个大海棠”是讲的这个人死了,为了避讳而张冠李戴;上海话得说 “侬先汰”,不能说 “侬先洗”,那是让人家 “你先死”;粤语的一个 “打”字就有十几种说法,舂、挞、掴、凿、做、砌,不一而足……
  • 大话方言

    作者:易中天

    《大话方言》内容介绍:易中天教授品评历史、细读城市之后又一部别具特色的语言力作。妙笔生花,语言诙谐,穿古越今,走州过省。追溯方言起源,键现方言特色,琢磨说话技巧,品味哺中智慧。读时忍俊不禁,欲罢不能;读后回味无穷,眼界人开。
  • 上海闲话

    作者:邵宛澍

    《上海闲话》内容简介:宁波话“阿拉”成了上海话的“全权代表”,足以表明上海话“海纳百川”的气度。上海闲话,既是反映上海这座充满市井生活气息的移民大都会世态百相的窗口,也是了解“阿拉上海人”生活状态的最佳切入点。
  • 方言调查字表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輯

    本书主要供调查方言音系之用,一共选择了比较常用的字三千七百多个,依广韵的声 母、韵母、声调排列。用来调查方言,可以得出方言音系在古今演变上的要点。书前有用法、 说明及声母表、韵母表、声调表。书后附音标及其他语音符号表。初步研究汉语音韵的人也 可以通过本书的音韵系统得到对于广韵和等韵的基本知识。 第二版据1955年7月第一版增订重排,增加了一些字,也酌量删去若干不常用的字。 新一版据科学出版社第二版第四次印刷纸型重印,改正“摹、综腙”三字的位置,重排书 后所附的音标及其他符号。
  • 方言校笺

    作者:周祖谟

    方言校笺,ISBN:9787101010091,作者:周祖谟校笺
  • 温州方言志

    作者:郑张尚芳

    《温州方言志》是郑张尚芳著作的,描写温州地区的方言,内容全面,新颖。 -------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本市概况 第二节温州方言系属及源流 (一)温州方言的重要性 (二)温州话的通话范围及系属 (三)温州方言的发端在汉末东吴 (四)南宋时温州话已是与其他吴语相区别的方言 (五)温州方言特征及其源流分析 第三节温州方言文献及调查记录 (一)字书、韵书及笔记 (二)方言谣谚、谜语 (三)民间杂字及词曲 (四)方言拼音方案 (五)温州方言调查记录 第四节本书所用音标符号 (一)辅音 (二)元音 (三)声调符号 (四)本书其他常用符号 (五)记北京音所用音标与拼音字母对照表 第二章温州方言内部差异及近百年变化 第一节城郊差别 第二节新老差别 第三节百年前的更早记录及音系变化历程 (一)早期记录的分析 (二)声母系统的变化 (三)韵母系统的变化 (四)声调的变化 (五)常用虚词音变 第三章温州话的语音系统 第一节声母表 第二节韵母表 第三节声调表 第四节连调变化 第五节两种轻声变化 第六节文白异读及借音 第七节常见语流音变 第四章温州话的音韵特点 第一节语音体系方面的特点 第二节区分古音类方面的特点 第三节并混古音类方面的特色 第五章儿尾词及其变化 第一节儿尾的作用 (一)构词作用 (二)小称作用 (三)其他修辞作用 第二节儿尾词的构造 …… 第六章同音字汇 第七章词汇特点 第八章方言的语法变化 温州方言词汇表 参考文献
  • 吴歌甲集

    作者:顾颉刚

    民俗、民间文学影印资料 第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