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自我

  • 分裂的自我

    作者:R.D.莱恩(英)

  • 自我(第2版)

    作者:[美]乔纳森·布朗(Jonathon D

    我自己到底是谁;如何对他人和环境做出思考和反应;如何才能最好地了解自己;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实现期望的目标……为什么有人如此悲观和消沉,甚至抑郁自杀,也有人面对压力和失败却能如此乐观,坚韧不屈?什么是自尊?为什么我看待世界的方式与别人迥异?自我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中心主题。布朗夫妇在《自我》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他们对复杂思想的表述通俗易懂,全书读来轻松有趣,生动活泼。 乔纳森·布朗、玛格丽特·布朗所著的《自我(第2版)(精)》综合了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材料新颖,研究严谨,科学理论结合研究实践,表述方式引人入胜。《自我》详细阐述了与自我有关的概念与理论,如自尊、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中心的偏差、刻板印象、认知失调,甚至文化对自我概念的塑造等内容。剖析了这些概念的变化历程和社会心理学中自我研究的价值。作者对研究报告精挑细选,跨越了多个学科领域,旨在阐明自我概念和诸多有趣现象的关系。不论读者的知识背景和专业水平如何,都能从这本书获得重要的信息。 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都与人的自我意识有关,如果不能透彻地理解自我,我们就不可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人类行为。本书的对象是心理学、社会学和其他领域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本书还可以作为社会心理学的辅助材料或者作为自我的专题课教材。而普通读者读完本书后都有助于自我发现和自我认识。
  • 自我

    作者:(美)乔纳森·布朗

    本书详细地记录了多年来这些变化中的概念和心理学自我研究的价值。而且进一步描述了对这个日益重要的社会心理学思想的其他的解释。新的研究和概念与传统的和经典的交织在一起,自我概念和很多其他的现象的关系得以通过仔细挑选的研究调查和广泛的学术探索而被加以解释。作者编写了一本使具有非常不同背景和知识水平的读者都能够理解的著作。 本书的对象是心理学、社会学和其他领域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本书还可以作为社会心理学的辅助材料或者作为自我的专题课教材。
  • 心灵导师-傅佩荣作品集(心灵关怀002)

    作者:傅佩荣

    如何做最好的自己?请看台湾最高文艺奖得主傅佩荣教授为我们谈身心灵整合之道。傅佩荣教授在《心灵导师》一书中投入了极深的情感,使它呈现了作者对人生哲学的基本观点。   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必须针对上述身、心、灵三个部分,提出各自的定位,以及彼此之间的适当关系。《心灵导师》就是作者谈论身心灵的整合之道。该书储存了作者长期以来的读书心得,呈现了作者对人生哲学的基本观点。
  • 从自我出发

    作者:傅佩荣

    《从自我出发》涵盖了我这几年对于“自我”问题的学习及思考的心得。我自认为十分幸运,一面读书教书,一面有机会与群众结缘,分享专业知识与个人体会。每隔几年又可以集文成书.或通过演讲方式广为流传。读者的肯定与鼓励,只会催促我精益求精,而不会让我稍有松懈。这本书所谈的正是我的人生观,从自我出发之后,仍须自强不息,以求日新又新。 如果忽略自我,人生问题难免显得空泛。大道理与小秘诀都是别人的体验,虽然可以参考,但总是不够贴切。负责的态度,大概只有正视自己的生命,努力“从自我出发”。
  • 糟糕,身上长条纹了!

    作者:(美)大卫·香农 文/图

    《糟糕,身上长条纹了!》用超现实的经历隐喻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面临的心理认同挑战。封面上,长相甜美的小女孩显然生病了,她嘴里含着温度计、手上捧着饮料,睁着无辜的圆眼睛望着前方。这个小宝贝显然需要好好休养一下。不过,她的全身为什么布满五彩条纹呢?她到底生了什么病?
  • 找寻逝去的自我

    作者:[美]丹尼尔·夏克 (Daniel L.

  • 自我的根源

    作者:(加)查尔斯・泰勒

    简介: 本书是当代著名哲学家、社群主义主将查尔斯·泰勒的代表作,被誉为“近二十五年来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本书讨论了整个西方思想关于自我、日常生活的肯定与表达的作用等方面的观念史,勾画出现代性自我形成的过程。本书认为现代人继承的相互冲突的道德观,是现代性境遇中自我把握或定义“善”的结果。 序 言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曾一度陷入困境。这件事花了我数年时间,而且对于这本书应当写些什么,我也屡次改变主意。这种情形持续了很多年,对应该如何切入问题,我曾数次改变看法。这部分地是由于熟知的原因,好长时间内我吃不准我想说什么;部分地是由于好高骛远的进取心本性,即试图明确表达和写出现代认同的历史。用这个术语,我想标示出整个系列的(大部分未表述出来)关于什么是人类的主体性的理解:这就是内在感、自由、个性和被嵌入本性的存在,在现代西方,它们就是在家的感觉。 但是,我也想表明:很大程度上是在我们未意识到的情况下,这种认同的理想和禁令——使什么突出和使什么遮蔽——是怎样形成我们的哲学思想、我们的认识论和我们的语言哲学的。被假定为从对某种自我既没有也不应当闯入的领域的严肃考察所取得的学说,实际反映出来的那种帮助我们构成我们这种认同的理想,要比我们认识到的多得多。我认为,这显然适用于从笛卡尔到奎因的表象的认识论。 另外,我们的认同这幅肖像注定要用做现代性新理解的出发点。这就是说,这个问题由于已经包含近三个或四个世纪的我们的文化和社会的重大变化,并且因某种原因使这些变化进入焦点,继续使我们着迷。诸如福柯、哈贝马斯和麦金太尔这样主要的当代思想家们的著作,就是关注这个问题。其他人,尽管没有明确地谈及这个问题,也以他们所采取的态度假定了问题如何而来的某种图式,即使这是对待过去的思想和文化不予考虑的一种态度。这并非是无缘无故的着迷。如果不能掌握这一历史,我们就不能理解我们自己。 但是,我发现我本人对当今流行的关于这个主题的观点并不满意。有些是乐观的,以为我们正在攀登新的高原;另外的观点展示了一幅衰退、失落、遗忘的画面。在我看来,它们都是不正确的;两方面都忽视了我们境遇的极其重要的特点。我认为,我们还没有抓住那些给我们现时代以特征的伟大与危险、宏大与卑微(grandeuret misere)的独一无二的结合点。要理解现代认同的全部复杂性和丰富性,首先是要理解,就我们所有人都试图摆脱它来说,我们也就在多大程度上卷入其中;其次是看到,我们围绕着它所作的那些左右摇摆的片面性判断是如何肤浅和偏颇。 但是,我认为,除非我们弄清了关于自我的现代理解是如何从人类认同的较早情景中发展而来的,否则我们就不能把握这种丰富性和复杂性。这本书试图通过描述其起源,来界定现代认同。 我们把注意的焦点放在认同的这三个主要侧面上:首先,现代的内在性,即作为带有内部深度存在的我们自身的感觉,以及我们是“我们自己”的联结性概念;其次,由现代早期发展而来的对日常生活的肯定;第三,作为内在道德根源的表现主义本性概念。在第一侧面中,我要对从奥古斯丁到笛卡尔和蒙田,再到我们自己的时代,进行探索;在第二部分,我的论述从宗教改革起,经启蒙运动,直到它的当代形式;而在第三部分,我的描述从它在十八世纪末叶的起源开始,经过十九世纪的演变,直到它在二十世纪文献中的表现形式。 第二到第五编,是这本书的主体,它阐明了发展着的现代认同的这个图景。论述是分析和编年的结合。但是,因为我论述过程的整个路线是要标明自我感和道德视界之间、认同与善之间的联系,我感觉到,在没有关于这些联系的某些初步讨论的情况下,我就不能进行这项研究。由于在当代居支配地位的道德哲学试图掩饰这一联系,所以,这项研究看起来更有必要了。为了弄清它们,我们必须从多种意义上,正确评价善在我们的道德观点和生活中的地位。但是,准确说来,这却是当代道德哲学所极难于接受的。因而这本书的开篇部分就试图简明扼要地勾勒出自我与道德之间关系的状况,在这部著作的其余部分我随之加以利用。那些十分厌烦现代哲学的人,可以跳过第一编;那些厌烦历史的人,如果不经意地拿到了这部著作,也就不必读其余的部分了。 正如我已指出的,对于我们能够以比通常更富有成果和更少片面性的方式把握现代性的现象来说,整个研究只是一个序曲。在这本部头已经够大的书中,我没有篇幅再描绘这些现象的全面的替代性图景。我将把这个任务,连同对现代认同与认识论和语言哲学的联系的分析,留给以后的著作。但是,我试图在结论一章中阐明,什么样的结果从浮现中的现代认同的故事中产生出来。简明地说,就是这种认同在道德根源中比它的谴责者所承认的要丰富得多,但是由于其最热情的辩护人贫困的哲学语言,这种丰富性被弄得看不见了。现代性急需从它的最无条件的支持者那里解救出来——一个文化史上或许不是没有先例的尴尬处境。正确地理解现代性,就是实施拯救活动。在结论中,我试图解释为什么我认为实施拯救是重要的,甚至是迫切的。 这本书经过了长时期的准备,在此期间与全灵学院及整个牛津大学,还有麦吉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兰克福大学及耶路撒冷大学的同事们的讨论,使我受益匪浅,这些同事包括詹姆斯·塔利、休伯特·德雷福斯、亚历山大·内哈马斯、简·鲁宾、于尔根·哈贝马斯、阿克塞尔·亨尼思、米夏·布鲁姆利克、马丁·洛—贝尔、豪克·布伦克霍斯特、西蒙·钱伯斯、保尔·罗森堡、戴维·哈特曼和居伊·斯特劳姆萨。受劳伦斯·弗里曼和蒙特利尔本笃会修道院的邀请而进行的“约翰总追思”讲座,为我提供了阐述我正在试图集成的现代性图景的宝贵场合。而且随后的讨论,也是非常有益的。 但是,如果没有我在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度过的一年,我就不可能完成这个项目。我非常感谢克利福德·格尔茨、阿尔伯特·希尔施曼和迈克尔·瓦尔策,这既是因为这一年的研究,也是因为我们那段时间在研究所的不可比拟的气氛中所进行的有价值的讨论。我同样想感谢国家人文基金会,是它提供的资助使这一年的研究成为可能。 我感激加拿大文化委员会资助我伊萨克·基拉姆研究奖金,它使得我可能享受另外一年的假期。事实证明这是极端重要的。我也感谢麦吉尔大学准予学术休假,感谢加拿大社会科学和人文研究理事会提供学术休假奖金,它们使我得以完成本书手稿。 麦吉尔大学向我提供了帮助修改手稿和准备索引的研究资助,我谨致谢意。 我非常感激梅特·约尔特对手稿的评论。我应当感谢阿尔巴和米丽亚姆的宝贵的建议,感谢克伦和比茜亚使我接触了有关存在的不熟悉的方面,还就更新了的实用主义感谢比塔。我还应当感谢葛蕾塔·泰勒和梅丽莎·斯蒂尔,是她们帮助我准备了手稿的最后定本以便出版,也要感谢旺达·泰勒所做的校对和索引。 我感激代表迈克尔·B.叶芝和麦克米兰伦敦有限公司利益的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和A.P.瓦特股分有限公司允许我从W.B.叶芝的《在学童之间》引用一些诗行,此书重印自理查德·芬纳兰编的《新版W.B.叶芝诗集》,一九二八年版的版权属于麦克米兰出版公司,一九五六年的修订版版权属于乔治·叶芝;感谢新方向出版社准许我从《人物:伊兹拉·庞德诗集》引用伊兹拉·庞德的《在地铁车站》,此诗集一九二六年的版权属于伊兹拉·庞德,由新方向出版社重印(1949);感谢费伯—费伯有限公司及漫话印书馆准许引用《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最早文本的一节诗,其一九四年版本的版权属于W.H.奥登,重印自爱德华·门德尔松编的W.H.奥登的《英语奥登:诗歌、随笔和戏剧作品,1927—1939》;还感谢漫话印书馆准许我引用斯蒂芬·米切尔翻译的R.M.里尔克的《豹》,其一九八二年版本的版权属于斯蒂芬·米切尔,重印自《兰纳·玛丽亚·里尔克诗选》。引用策兰《铭刻》(“Weggebeizt”)、《无半截树林》(“KeinHalbholz”)和《光线》(“Fadensonnen”)中的诗句,经苏尔坎普·魏拉格的准许重印自《选集》(Gesammelte Werke,II)(1983);这些诗的英译本一九七二年、一九八年、一九八八年的版权属于迈克尔·汉堡,经佩尔塞出版社和铁砧诗歌出版公司的准许,重印自《保尔·策兰的诗》。引用夏尔·波德莱尔的内容出自《恶之花》,其一九五五、一九六二年的版权属于新方向出版社,经新方向出版社的允许而重印。所摘塔杜茨·鲁热维奇的《在生活中间》和奇比纽·赫伯特的《石头》的内容,经作为万丹—道布尔戴—德尔出版集团一个分支的道布尔戴出版社的允许,引自切斯瓦夫·米沃什选编和翻译的《战后波兰诗歌》,其一九六五年版本的版权属于切斯瓦夫·米沃什。 译 后 记 查尔斯·泰勒的这部著作在西方有极大的影响,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时,美国教授曾向我推荐此书。回国后,我也曾撰文介绍泰勒的思想。因此,当刘东先生和刘北成先生让我翻译此书时,我很高兴地接受下来。粗略地阅读时,我只为泰勒对“现代性”的深刻分析所吸引,但在翻译过程中,才意识到自己承担了一个几乎是无法胜任的重担。泰勒的著作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文字也非常晦涩难懂,并且在行文中夹杂大量法、德、拉丁、希腊等语词,这增添了很多的困难。好在有许多朋友帮忙——如杨共乐先生和郭小凌先生,替我译了全部希腊语词——才勉强完成了这个任务。 北京大学韩水法教授两次阅读了译稿并就译稿的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清华大学的彭刚先生为此书的翻译、出版作了多方面的努力,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前言、第一编、第二编、结论和索引部分,由我本人翻译,第三编由乔春霞、彭立群翻译,第四编由李伟、彭立群翻译,第五编由王成兵翻译,三、四、五编的法、德语部分也由我来翻译,全书由我来统稿并校译,有些地方作了较大修改。因此,此书出现的错误,首先应由我来承担。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韩 震
  • 个人品牌

    作者:麦克纳利

    生活在自己的品牌中,你将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 我们认为,成功企业能够做到的事,成功人士同样可以做到。企业“教授”客户可以期待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时所采用的原则,你既可以用于生活中,也可以用于工作中。 世界不为你定义什么是成功,是你自己在定义什么成功——基于你的特定价值观和志向。
  • 自我效能(上下册)

    作者:A·班杜拉

    自我效能是美国心理学家A·班杜拉最早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经过20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他在1997年出版了《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一书,对自我效能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在班杜拉的论著中,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和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自我效能信念(self-efficacy beliefs)、自我效能知觉(perceived self-efficacy)和效能信念(efficacy beliefs)等术语交替使用的,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因此,它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能力本身。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创建的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这一理论中,班杜拉特别强调人是行动的动因(agent),特别强调人所具有的动因作用(agency),即人的能动性。因此,他认为个体与环境,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交互的,人既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又影响、形成他的社会环境。自我效能感就是人对自己作为动因的能力信念,它控制着人们自身的思想和行动,并通过它控制着人们所处的环境条件。所以,自我效能是自我系统中起核心作用的动力因素。在本书中,班杜拉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并根据这一思想对自我效能的性质、结构、来源、自我效能感在个体一生中的发展、自我效能感起作用的途径和过程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同时,班杜拉把自我效能感思想扩展到集体,分析了集体效能感在学校、社区、各种社会机构的成就,以至国家政治活动中的作用。   自我效能感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它和人类实践的各个领域都有密切关系。班杜拉除了对自我效能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外,还非常关注自我效能感的应用研究。《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的近一半内容是有关这方面研究的总结,阐述自我效能感在学校教育、提高健康水平、临床治疗、职业活动、管理和体育运动等领域的功能。   不论是理论探讨,还是应用问题,作者都以实证研究的结果作为论证的基础。书中介绍了大量实验研究的材料。这些实验在方法上也具有特色,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都相当严格,研究结果可确切地分离出自我效能和其他相关因素在行为成就中的作用。建议读者对此也加以注意。   该书是一本自我效能感的专著,但它涉及归因、动机、目标、期望等许多有关人的。心理特性和行为的理论问题。因此该书可供所有对人的心理特性与行为问题感兴趣的心理学工作者和其他专业的学者阅读。在书的应用部分,作者不仅阐述了自我效能在各个实践领域的作用,而且广泛地阐述了如何解决各实践领域中的问题。这部分内容对各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如教师、教练、社区工作者、临床工作者、管理人员、各级领导等等如何做好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都有参考价值。
  • 心灵、自我与社会

    作者:[美] 乔治·H. 米德

    本书作者米德是美国实用主义和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本书展现了米德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基本轮廓,是他讲授社会心理学30年的记录。米德的理论和思想奠定了社会心理学及相关哲学流派的研究主题。
  • 生命咖啡馆

    作者:约翰•史崔勒基 (John P.Stre

    《生命咖啡馆(生命自由之路)》内容简介: 约翰是个事业有成的企业主管,但疲于奔命的他却开始疑惑--每天在办公室耗掉十小时,就是为了升迁;而升迁的结果,却是要在另一间办公室埋首十二个小时;难道他的人生除此之外,就别无选择了吗? 他决定给自己放个假,却又在旅途中迷了路,来到一家叫做“你为什么在这里?”的咖啡馆。又累又饿的约翰拿起菜单,赫然发现上面写着三个神秘的问题: 你为什么在这里? 你害怕死亡吗? 你实现自我了吗? 约翰逐渐发现,这间看似普通的咖啡馆,为他打开了解答生命谜题的启迪之门。 在这里,他放下了世俗的角色与负担,让心灵归零、感觉沉淀,重新了认识自我存在的意义,找回了最初的渴望与理想……
  • 人间食粮

    作者:(法)纪德

    本书是法国作家纪德的散文作品集。 书中收录的散文作品包括:《人间食粮》、《新食粮》、《日记选》(1887年——1905年)、《普洛塞耳皮娜——四幕交响曲》、《秋展漫步》、《文学回忆和现实问题》、《布列塔尼记游——途中偶记》、《漫游土耳其》、《放弃旅行》等等。
  • 孤独要趁好时光

    作者:张朴

    衰老攻占你, 生活俘虏你, 只有旅行, 把你还给自己。 青春逝去前,“我”一个人踏上游历欧洲的旅途。 2年,12国,15城,一个旅人,一袭欧洲,一生沉醉。 旅行是不期而遇,是兜兜转转,是华丽冒险,是决不妥协。 当一切落幕,还有回忆的珍宝在熠熠闪光。 在那里,阳光灿烂,青春不老。 ○在冰岛火山爆发后,从希腊驾车奔回挪威; ○在伦敦街上拍型人时,偶遇著名模特; ○在雪夜,彻夜狂欢后到英俊的萨克斯手家里倾心交谈; ○在阳光刺眼的夜晚9点,在挪威海边畅饮; ○在克里特的橄榄树林里,用力奔跑; ○在哥本哈根的沙滩上躺倒,让爵士乐浸满身体; ○在阿姆斯特丹的青年旅社,遇到独自旅行的澳洲大婶; ○在巴塞罗那,跟火热的西班牙人学习西班牙语; ○在阿兰德机场,打翻维果罗夫香水; ○在巴黎,探寻摇滚诗人的沉睡之墓; ○在斯德哥尔摩,遇见最美的男人; ○在最冷的1月,在布拉格伏尔塔瓦河边散步; ○在罗马,背对许愿池许愿; ○在伦敦,去看一场伍迪•艾伦的电影…… 这一切,就是我的欧洲,我的私旅行。
  • 荣格之道

    作者:戴维·罗森

    《荣格之道(整合之路)》是一本关于荣格心理学分析研究的著作。作者围绕荣格生命和生活发展的各个阶段,利用荣格本人的信笺、格言和其他作品,审视了荣格个人发展中的六次危机,发现了荣格本然的心灵世界与中国道家哲学的天然世界之间的许多相类似东西,从而勾画出一条完整的荣格心理学构建之路。
  •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作者:[日] 村上春树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精)》是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最典型的平行线长篇小说,一条描写"冷酷仙境",两大黑社会组织争夺一名老科学家发明的控制人脑的装置,男主人公与老科学家及其孙女经过惊心动魄的遁逃才摆脱危险,一条描写"世界尽头",那是个与世隔绝的村落,居民没有心,没有目标,生活在死水一潭之中,两条线到书末也没有交汇。作者试图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现代人在人生选择上的困惑。
  • 方舟

    作者:[日]村田沙耶香

    对自身的女性感觉不协调的里帆,通过男装和去自习室来寻找自己的感觉。里帆因从自身寻找不到“女性”而烦恼,知佳子因从自身寻找不到“人性”而烦恼,而既拥有“女性”也拥有“人性”的椿仍然有着她自己的烦恼。本书进行了更根源性的思考——困扰女性的所谓“女人味”究竟该如何去面对?
  • 现在开始,与自己和平相处吧

    作者:[日] 山本文绪

    ★疗愈系语录红遍豆瓣、新浪微博,无数读者口碑推荐 ★直木奖得主、疗愈系女王山本文绪最助人释放抑郁焦躁、最抚慰人心的精彩随笔集 ★继大热畅销书《蓝另一种蓝》《然后,我就一个人了》之后,送出贴心感悟 ★听山本文绪传给你原谅不完美、从容每一天的幸福密码——现在开始,与自己和平相处吧。这样,一切都刚刚好 ★跟随山本文绪每一天的日记,你也会逐渐治愈心中的一些负面情绪。就像加班后吃了一顿美味的晚餐,有种满满的充实感和幸福感 ★其实,人生的满足,往往在无比微小的事情上。这是很生活、也很懂生活的山本文绪教会我们的事 --------------------------------------------------------------------------------------------------------- 《现在开始,与自己和平相处吧》是疗愈系女王山本文绪最抚慰人心的随笔集。 山本文绪坦诚而细致地记下自己在获得直木奖的事业高峰时,一度沉陷在抑郁旋涡中的每一日的时光。 但是很奇妙,读着读着,反而有种安慰人心的力量:“原来不只是我一个人曾经不快乐,而且也可以变得快乐起来啊。”不仅如此,她更将每一天的亲身经历凝练成山本式的治愈系精华: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大的朋友也是自己。所以,从现在开始,与自己和平相处吧。这样,一切都刚刚好。
  • 当下的力量

    作者:[德] 埃克哈特·托利

    曾经,有一位乞丐在路边坐了三十多年。 一天,一位陌生人经过。 这位乞丐机械地举起他的旧棒球帽,喃喃地说:“给点儿吧。” 陌生人说:“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你。” 然后他问:“你坐着的是什么?” 乞丐回答说:“什么都没有,只是一个旧箱子而已,自从我有记忆以来,我就一直坐在它上面。”陌生人问:“你曾经打开过箱子吗?” “没有。”乞丐说:“有什么用?里面什么都没有。” 陌生人坚持:“打开箱子看一看。” 乞丐这才试着打开箱子。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乞丐充满了惊奇与狂喜:箱子里装满了金子。 那些没有找到他们真正财富——存在的欢乐以及与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深深的不可动摇的宁静——的人就是故事中的那个乞丐,即便已经拥有很多物质上的财富,他们依然在四处寻找欢乐、成就、安全或爱情的残余,他们不知道,自己不仅已经拥有了所有这些东西,还拥有了比这些更为珍贵的东西。 你或许生活在对未来的焦虑中,你或许无法摆脱过去留给你的痛苦,你和你的伴侣或许总是纠缠在无尽相互伤害,怎样解决这些永远困扰我们生活的烦恼,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幸福呢? 阅读这本书对于你来说是一个发现之旅,在作者这位心灵导师的引导下,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一直都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对时间的永恒焦虑中,从而阻碍你摆脱内心的痛苦。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通过向当下的臣服,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平和与宁静的入口。在那里,我们能找到真正的欢乐,我们能拥抱真正的自我。
  • 美人鱼椅子

    作者:苏·蒙克·基德

    这本《美人鱼椅子》只在女人间秘密分享,即使流泪,也终将微笑。南卡罗来纳州白鹭岛的教堂中,一把刻着圣女美人鱼的椅子,尘封着各种久远的传说。桎梏于平淡婚姻的杰茜,因母亲的怪疾重返她的童年小岛,不得不再次面对纠缠已久的伤痛秘密。置身棕榈树和紫藤花的世界,杰茜重新发现了自己,发现了父亲之死的谜团,发现自己爱上了一个不能爱的人……美人鱼带来的是诅咒,抑或是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