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马克思主义

  • 馬克思主義的主流(一)

    作者:(波)科拉柯夫斯基(Kolakowski

    深圳图书馆http://www.szlib.gov.cn/Search/searchdetail.jsp?v_tablearray=bibliosM,serbibM,ApabiBibM,mmbibm,&v_recno=99857&v_curtable=bibliosM 科拉柯夫斯基這三卷書是目前全世界公認的研究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權 威書籍.這套書從馬克思主義的形成史到馬克思,恩格思過世後的馬克思 主義各階段的演變,都有清楚的交代.科拉柯夫斯基本人在這三卷書中 也有他本人獨特的見解,所以它們不單是一套研究馬克思主義史的書籍, 更是一套解釋馬克思主義史的書籍
  • 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

    作者:[英] G. A. 柯亨

    《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为历史唯物主义辩护,辩护方法是提供有利于它的论证,但更多地是以一种我希望的吸引入的形式介绍这一理论。马克思是一个永不满足的、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家,他在不少方面提出了许多思想。但他没有时间,或没有意愿,或没有书斋的宁静,把这些思想全都整理出来。因而,声言对他的一些主要思想提出比他本人提供的更有条理的表述……这就是《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需要尝试所作的事。 序言 2000年版导言: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反思 第一章 黑格尔的历史图景和马克思的历史图景 第二章 生产力的构成 第一节 经济结构和生产力 第二节 一些术语的要点 第三节 劳动能力 第四节 科学 第五节 生产力一览表的另外的候选项 第六节 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章 经济结构 第一节 对生产力的所有权 第二节 生产者可能的和不可能的所有权状况 第三节 从属关系 第四节 重新定义无产者 第五节 阶级的结构定义 第六节 社会形态的具体区分 第七节 生产方式 第八节 经济变化的种类 第四章 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性 第一节 区分的提出 第二节 劳动过程的内容与形式 第三节 使用价值和政治经济学 第四节 这一区分的革命意义 第五节 对马克思关于密尔的看法的异议 第六节 劳动关系 第五章 拜物教 第一节 宗教中的拜物教和经济中的拜物教 第二节 拜物教中什么是真实的和什么是虚假的 第三节 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 第四节 对资本拜物教的分析 第五节 商品拜物教和货币 第六节 商品拜物教、宗教和政治 第七节 作为内容解放的共产主义 第六章 生产力的首要性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马克思对首要性的论断:《序言》 第三节 马克思对首要性的论断:《序言》之外 第四节 首要性的论据 第五节 生产力的首要性的性质 第六节 生产力、物质关系、社会关系 第七节 “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 第八节 附录 第七章 生产力和资本主义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出现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第三节 资本主义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节 四个时代 第五节 资本主义的使命及其命运 第六节 社会主义的前提 第七节 阶级为什么是不可避免的 第八章 基础和上层建筑,权力和权利 第一节 对上层建筑的界定 第二节 合法性问题 第三节 以生产关系解释财产关系和法律 第四节 基础需要上层建筑 第五节 经济结构单独观察得到吗? 第六节 再论权利和权力 第七节 无产阶级的权利和权力 第八节 附录 第九章 功能解释:一般性的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解释 第三节 功能一陈述和功能解释 第四节 功能解释的结构 第五节 确证 第六节 任何功能解释都是真实的吗? 第七节 后果解释和演绎一规律模型 第十章 功能解释:马克思主义中的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对功能解释的概念批评 第三节 功能主义、功能解释和马克思主义 第四节 详尽阐述 第五节 马克思的例证 第十一章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当代资本主义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交换价值对使用价值的征服 第三节 先进资本主义的一个特殊矛盾 第四节 米善和加尔布雷恩 第五节 对这一论证的再考察 第六节 资本主义是那种特殊矛盾的必要条件吗? 第七节 一种反对意见 第八节 资本主义的偏爱和马克斯韦伯 第九节 附言 第十二章 桎梏 第十三章 历史唯物主义再思考 第十四章 受到限制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包括一切的历史唯物主义 第十五章 苏联垮台以后的马克思主义 附录Ⅰ 卡尔马克思和社会科学的衰亡 附录Ⅱ 几个定义 所引用的著作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后记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ISBN:9787040267747,作者:本书编写 组
  • 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

    作者:[英] G. A. 柯亨

    2004年中央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是党中央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意义。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本观点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中央理论工程的重要内容。在这里我想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出版之际,着重谈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正确态度,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的研究。立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变化的新实践,科学地、完整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基本观点,忠实于经典著作的原意;结合新的实际,通过理论创新,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引导干部群众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目的,也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加强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提出的根本要求。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作者: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6》收入的是马克思1857年1月至12月的著作。这些著作包括继续为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的时评和政论,以及应约为《美国新百科全书》编写的一系列条目。席卷欧洲主要国家的1848—1849年革命遭到失败以后,整个欧洲陷入黑暗的政治反动时期。另一方面,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特别是在英国,获得长足发展。生产规模空前扩大,世界市场贸易额成倍增加,信用和银行业空前发展,证券交易所中弥漫着投机的狂热。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认为,这个政治反动和经济繁荣的时期,只是一个暂时的阶段。他们根据大量事实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科学分析,认为普遍的危机不可避免并将导致资本主义国家整个社会的动荡。在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6》的文章中,马克思深入分析了当时波及整个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危机,抨击了欧洲列强反动的内外政策,揭露了它们野蛮的殖民掠夺,高度评价东方被压迫民族反抗列强殖民统治和侵略的民族解放斗争。
  •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

    作者:A·施密特

  • 政治的逻辑

    作者:王沪宁

    国内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著作各种各样,涉及领域也十分广泛,但至今尚未有一本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和理论、并将其上升到原理高度的著作。为了填补这方面的空白,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我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王沪宁任主编、复旦大学政治学教授林尚立、孙关宏任副主编,编著了本书。本书在充分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根据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的基本思想逻辑,全面、系统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本书是高校社会学尤其是政治学、行政学学科研究人士的重要参考书,是高校的首选教材。
  • 回到马克思

    作者:张一兵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内容简介:在这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读到后现代大师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福柯认为,他之所以别出心裁地提出“知识考古学”,是为了关注被传统史学家、思想史学家有意删除的“零落时间的印迹”,即非连续性,并试图揭示其背后的密码。①在福柯看来,过去的思想史面对一种观念、一个思想家,总试图去作一种“同心圆的描述”,即在一个线性逻辑中来讲述一个有始有终的连续同质的变化总体。这不过是假象。思想发展中最本真的东西恰恰是,存在于话语的断裂处、栖居于话语布展的边界以及活跃于理论逻辑中的独特的异质性、。因此,福柯认为,必须对隐匿的无名的异端和断裂给予格外的关注。当然,在总体上我的诠释明显异质于福柯和阿尔都塞的那种准结构主义的截断式解读。但是,福柯对非连续性的关注引发了我的共鸣,读者面前的这本关于马克思的书与过去一切类似论著的不同之处,正在于我格外关注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中的非连续性。不过,这是一种在肯定了马克思思想发展内在连续性之上的非连续性解读。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在后来的现实发展,正是在这种打破了“同心圆”的非连续性上生成起来的,否则,就不会有列宁的“十月革命”,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也绝不可能出现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显然,这是一种“源”与“流”的辩证法。
  • 不同的路径

    作者:(美)莱文(Levine,N.)

    《不同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出版于2006年,是预计出版三卷本丛书的第一卷,该书旨在研究从1836年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这段时间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学术思想关系。《不同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主要关注马克思1841年的博士论文《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我目前正在撰写该研究的第二卷《看不见的黑格尔》,计划今年完成,主要研究从1841年至1850年间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不同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是我重塑马克思主义这项事业的最初阐述。该书第三章明确指出马克思从《逻辑学》中借用的黑格尔主义方法论范畴,而这些方法论的形式为马克思提供了他变革社会一经济研究范式所需要的逻辑工具。马克思转变了社会科学的解释原则。在这篇序言中,我将简要描述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分类,并指出马克思主要提供了关于社会科学的新哲学。
  • 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作者:沙夫

    尽管书名看起来不免松散,但《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仍是一个连贯的整体。第一部分是关于所要讨论问题的导言,同时也对作为一种文化思潮的结构概念作了解释,这一思潮既具同一性质又有内在差异。第二部分是对法国的所谓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分析。第三部分则是关于乔姆斯基生成语法中的哲学问题的讨论。我对于结构主义的哲学层面的批判分析是三个部分的内在联系。 本书采取这种论文结集的结构是出于现实的思考。眼下被称作结构主义的思想流派甚多,每一流派的论题也很多,因此,要把与结构主义这一文化思潮有关的所有问题放在一本书里讨论,虽说不是毫无可能,但也极为困难,除非我们想让讨论庸俗化。目前的结构,使我们可以对经过选择的论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也使我们能够在某些共同问题的基础上把这些分析结合为一个整体,而这正是我想做的事情。 本书中的论题,其哲学意义之重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一些同样重要的论题我们没有涉及。例如,关于布拉格语言学派的结构方法的分析,这一学派曾在20世纪30年代造成了结构主义的初步繁荣。再如,与之密切相关的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列维。施特劳斯学派,该学派对于结构主义在法国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此外,法国结构主义特别与福柯(Foucault)、巴尔特(Barthes)等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当然,首先应该对由克劳德·列维一施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首创的人类学学派进行分析,这一学派在波兰已产生广泛的反响。上述课题之所以没有涉及,是因为这些课题范围太广,放在一本书里处理是不妥当的,一来那需要更加大量的劳动,二来我也有关于本书篇幅的实际考虑。不过,我有意在不久的将来对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进行讨论。
  • 列宁、黑格尔和西方马克思主义

    作者:凯文·安德森

    《列宁、黑格尔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一种批判性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列宁论黑格尔和辩证法、第二部分:1914—1923年列宁论革命的辩证法、1954年至今:列斐伏尔、科莱蒂、阿尔都塞和杜纳耶夫斯卡娅、参考文献、索引等。
  • 理解马克思

    作者:[美]乔恩·埃尔斯特

    《理解马克思》是“分析马克思主义”流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作者在书中对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及其哲学前提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性审视,并通过对马克思著作文本的广泛讨论,试图运用当代分析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资源,对“马克思哲学中活的东西和死的东西”作出评判。作者认为,马克思最经得起考验的成就,是根据异化、剥削、阶级斗争、政治和意识形态理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
  • Why Marx Was Right

    作者:Terry Eagleton

    In this combative, controversial book, Terry Eagleton takes issue with the prejudice that Marxism is dead and done with. Taking ten of the most common objections to Marxism - that it leads to political tyranny, that it reduces everything to the economic, that it is a form of historical determinism, and so on - he demonstrates in each case what a woeful travesty of Marx's own thought these assumptions are. In a world in which capitalism has been shaken to its roots by some major crises, "Why Marx Was Right" is as urgent and timely as it is brave and candid. Written with Eagleton's familiar wit, humour and clarity, it will attract an audience far beyond the confines of academia.
  •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作者:Karl Marx,Friedrich

    "A spectre is haunting Europe - the spectre of Communism." So begins one of history's most important documents, a work of such magnitude that it has forever changed not only the scope of world politics, but indeed the course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was written in Friedrich Engels's clear, striking prose and declared the earth-shaking ideas of Karl Marx. Upon publication in 1848, it quickly became the credo of the poor and oppressed who longed for a society "in which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each is the condition for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all."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contains the seeds of Marx's more comprehensive philosophy, which continues to inspire influential economic, political, social, and literary theories. But the Manifesto is most valuable as an historical document, one that led to the greatest political upheaveals of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an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munist governments that until recently ruled half the globe. This Bantam Classic edition of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includes Marx and Engels's historic 1872 and 1882 prefaces, and Engels's notes and prefaces to the 1883 and 1888 editions.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作者:本社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andliche]活动。
  • 唯物史观的原像

    作者:(日)广松涉

    《唯物史观的原像》内容简介:论述唯物史观的书,好像有很多,然而一旦我们去稍作列举说明,却会发现出乎意外的少。即便这些较为少数的书,当其与近年来马克思研究的急速发展相对照时,最终也只有作为“经典”的意义存在。我想,要真正实现唯物史观原像的体系再建构,还需要相当长的年月。虽说如此,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关心愈发广泛高涨的今天,至少,大家都希望能够出现基于近年马克思研究的成果的哪怕是概述也好。 虽然笔者并没有写作概说式论著的能力,只是在外界的不断怂恿下才不顾才疏学浅,对时下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中显露的唯物史观的原像加以素描,依照其粗线的轮廓作了如下描述。 在阐发前人学说的时候,与其摘录各个基本的命题,莫如致力于凸显支撑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和范畴的构想。为此,虽然这不能不是纯粹介绍性的记述,可是,我打算将自己大胆的解释性的个人见解以定言的形式推出。还有,虽然也注意尽可能做到平易的叙述,但由于存在篇幅上的制约,也可能随处留有论说不周之处,恐怕反而散落着一些难解的地方。 回头来看,《唯物史观的原像》的执笔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在此期间,也有两三次转用《唯物史观的原像》部分原稿作为独立论文的过程。由此使得出现《唯物史观的原像》的若干地方与已发表的论文的一部分相重复,读者若对上述成书经过予以体谅,笔者则深感荣幸。
  •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

    作者:[美] 赫伯特·马尔库塞

    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开辟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的历史形态。从十月革命至今,社会主义事业不但在实践上经历了重大的发展和曲折,而且在理论上经历了重要的探索和演变。怎样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评价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过与是非?苏联马克思主义与原本马克思学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斯大林思想与列宁主义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这是当代国际舆论中有着很大争议的重大问题。本书将深入探究这些问题,试图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关心和研究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汉语读者提供一份可资参考和借鉴的文献,引发读者对历史与现实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论反思。 本书作者赫伯特·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左翼的著名代表,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激进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者,被誉为“新左派哲学家”。 当前国内首部以批判视角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展开解读的著作,作者分别从政治学和伦理学角度对苏联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剖析,以期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如何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评价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功过与是非,苏联马克思主义与原本马克思学说的关系如何,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如何看待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和辩证法。在本书中,马尔库塞都给出了富有创见性的答案。
  • 马克思与恩格斯

    作者:【美】特雷尔·卡弗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学术思想上相互影响的过程。作者认为,19世纪50年代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精诚合作,恩格斯的思想稍稍领先。1859年恩格斯在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所写的短评中“发明”了辩证法,也由此开始背离了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以马克思的名义建构了一个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在内的形而上学体系,这不但与马克思的思想不符,而且没有马克思的明确认可。人们所熟悉的马克思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恩格斯在晚年勾勒出来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点来说,也就是后人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来说,恩格斯才是“第一小提琴手”。
  • 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

    作者:戴维·麦克莱伦

    本书被誉为“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叙述”。它述及马克思以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从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的马克思主义到俄国马克思主义,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新马克思主义到中国与第三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再到当代欧美马克思主义。本书根据《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修订后的最新版本(1998年第三版)译出。新版增添了第2版出版后近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美国)的最新发展情况及香港参考资料,并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新的评价。 目录 导论 马克思的遗产 第一编 德国社会民主党人 第一章 恩格斯的贡献 第二章 与修正主义的论战 第三章 激进派 第四章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 第二编 俄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五章 起源 第六章 托洛茨基 第七章 列宁 第八章 20世纪20年代俄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九章 斯大林主义 第十章 斯大林以后的共产主义 第三编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马克思主义 第十一章 卢卡奇 第十二章 科尔施 第十三章 委员会共产主义 第十四章 葛兰西 第四编 中国和第三世界 第十五章 中国革命的形成 第十六章 掌握政权的毛主义 第十七章 拉丁美洲 第十八章 马克思主义与不发达现象 第五编 欧洲和美国的当代马克思主义 第十九章 法兰克福学派 第二十章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十一章 德拉沃尔佩学派 第二十二章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十三章 英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在美国
  • 战后法国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作者:[美]马克·波斯特

    本书以萨特走向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进程为轴心,论述了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与形成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黑格尔的复兴和马克思的再发现为标志,构成了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准备阶段;第二阶段以存在主义与斯大林主义之间的理论交锋为特征,是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向的开启阶段;第三个阶段以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为主题,是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形成阶段。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呈现为一个发现、争论、融合的历史进程,并在20世纪60年代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