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國
-
同學少年都不賤
中篇小說。一貫張愛玲式文風,人物刻劃鮮明、情節鋪敘細膩,在輕快的故事節奏裡,透著對人生變化無常的滄桑淒涼感。 . 故事以兩個女孩的生活為主軸,兩人在中學時期認識,兩人很投緣,生活裡從此充滿相契的樂趣。 . 各自結婚後,一個到華盛頓當傳譯員,一個想帶女兒去法國生活。再次重逢,兩人話起當年的趣事和同學們的發展,再次分別後就斷了音訊。 . 2004年文壇的最大話題。 . 張愛玲從未發表過的中篇小說首度曝光,引起海內外張迷的高度關注。 -
長安亂
★金庸+周星馳=韓寒!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顛覆刊載中 武俠類型死了嗎? 韓寒以最kuso的作品讓武俠小說起死回生。 韓寒新作《長安亂》以其世代獨特的kuso語言向中文讀者展示魅力新小說。讀《長安亂》宛如看周星馳的無厘頭電影,韓寒以新語言成功開創了武俠新品種。故事以少林與武當兩派爭奪武林盟主為經緯,描寫一個從小就入少林、天賦異稟的少年所目睹的天下紛亂,少年闖蕩江湖卻看破權欲之爭。儘管語言極為搞笑,卻往往一針見血點出社會亂象的根源所在,不禁令人在捧腹之餘讚嘆:真是「後生可畏」。 -
高行健短篇小说集
高行健小說內涵具多樣性,技巧繁複,場景的切片,割裂,造成豐富的戲劇性與電影效果,能穿越時代的侷限,並具體落實其沒有主義的美學觀。 本書為<給我老爺買魚竿>之增訂本,除原書中十七篇小說之外,特增補瞬間一篇,並經作者精心修訂,允為<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高行健是少數以技巧取勝了作家,他的劇本<車站>,<野人>,<彼岸>等,均曾引起廣泛的討論。 -
戰廢品
〈戰廢品〉一書描寫的是1951-1953年韓戰期間中國戰俘被美軍俘虜的故事。 故事以黃埔軍校畢業生俞元被派往三十八線的韓戰現場,被美軍俘虜,在戰俘營的遭遇開始。在戰俘營中,中國戰俘要面對的是高壓統治的美國人、是同國不同黨的中國人、還有同黨卻不同心的自己人。在種種鬥爭磨難中,他們唯一的希望就是要活著回去,然而即使盼到戰爭結束、回家的時刻來臨,究竟要回到此岸或彼岸,又是另一場試煉人性的戰爭,只是這次的對象是自己的同胞。 -
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是一個動聽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四十年代初的上海。 白流蘇離婚後一直住在娘家,寄人籬下,被家人冷嘲熱諷,卻又沒能力離開這個是非地。 媒人徐太太安排流蘇妹妹與從英國回來的華僑范柳原相親,誰料柳原卻喜歡流蘇,更暗中委託徐太太請流蘇到香港相聚。 柳原是女人眼中的理想丈夫,豪富,聰明,漂亮,外國派,但個性浪蕩油滑,不大相信愛情。在流蘇到港後,柳原刻意對她忽冷忽熱,想與她在一起,卻又不願意結婚。流蘇決定賭一局,以她的前途來下注。 如果她輸了,她聲名掃地。 如果賭贏了,她可以得到眾人虎視眈耽的目的物范柳原,出淨她胸中一口烏氣。她告訴柳原她要一個人回到上海。 果然,柳原等不了多久就請她回香港,適時香港淪陷,在戰爭的兵荒馬亂中,兩人方發覺對方在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於一剎那間體會到了一點真心…… -
祖國的陌生人
粗獷卻深情,細膩而真摯。這是一段跨越中國東北至西南的壯遊, 一幅無數常民面孔的浮世繪,更是一部中國新一代知識分子的沉思錄。 他不是凱魯亞克,也不是切格瓦拉, 他是許知遠,祖國道途上的陌生人。 每個人看到的中國都不一樣,對於台灣的讀者而言,通過媒體的渲染、自己的行旅、朋友的經驗而獲得的中國印象,都會覺得中國是個熟悉的陌生人。 然而,中國大陸著名的媒體人、專欄作家、公共知識分子,許知遠開始了一段中國行腳後,愕然發覺自己也是祖國的陌生人。 他筆下的中國,我們已經耳熟能詳,在《未成熟的國家》一書中,他充滿了思慮和反省、深刻而略帶憂傷的追溯了百年以來中國追求成熟國家而未果的歷程,在《極權的誘惑》一書中,他更是全面檢討了近十年來中國形象——在國際上和在國內的——變遷,揭示出當下極權面孔的新特點。 而這次,《祖國的陌生人》是他走出書齋看中國的行腳和壯遊記錄,鮮活而粗糲,細膩也溫情。它是一幅典型的融合了遊記體和沉思錄的文本,雜糅進速寫、抒情、白描和思考。他呈現了無數個常民面孔的浮世繪,他使自己看起來更像一個中國版本的凱魯亞克和切格瓦拉。他從東北的伊春小城(俄羅斯邊境)沿著著名的「胡煥庸線」到了西南的騰衝(緬甸邊境);似乎是要比較最古老的都市和最現代性的城市,於是他從上海飛到了西安;他在非洲感受北京;他在歷史中緬懷江南。「一路上,我看到了革命、戰爭、政治運動、經濟發展,如何將這個國家變得面目全非,抹平了所有的地域差異,摧毀了既有的社會結構,解構了原有的人際關係……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像是無根之萍,他們困惑、焦灼、滑稽、痛苦,卻也蘊含著無盡的能量——他們無法從傳統中獲取價值和意義,卻也享有了沒有歷史束縛所帶來的無邊界的自由。」 他不僅僅記下了旅途中遇到的常民面孔——他們的名字似乎不重要,他還通過遊歷來觀察那些指標性的中國人物——他們的名字被視為很重要,如余華和賈樟柯。許知遠解讀人物的鑰匙,不僅僅是從文本上閱讀他們,更從他們生活的土地、他們周邊的人切入,思考到他們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何以成長為他們。於是,余華被還原到浙江小鎮牙醫的生活裡,賈樟柯被還原到山西小鎮臨汾的生態中。他發現,在《兄弟》和《十個詞彙裡的中國》裡,余華「從未試圖逼近自己的內心,從未試圖進行真正的道德與價值上的追問。正因為缺乏這種追問,中國的苦難與荒誕,才僅僅變成了觀賞與消費,而未能轉化成更普遍的人類經驗……」他們活在喧囂的國度裡,卻無法冷靜、超越於喧囂之外。 作者自己曾經說到,「我在書本上成長起來,所以每當脫離書本時,現實給我的總是困惑和不安。」現在,他把書本丟在一邊,上了路,發現了什麼不一樣的了嗎?他找到了新的途徑和方法了嗎? -
阮玲玉画传・中国第一女名星的爱恨生活
廿四年三月七日午夜阮玲玉之死曾经轰动整个上海。据《阮玲玉传》的作者黄维钧说:阮玲玉自杀身亡的消息传出后,从3月9日清晨开始,前来瞻仰她的遗容的人成群结队,三日内达十余万人,把万国殡仪馆所在地胶州路挤得水泄不通。由于拥挤过甚,送葬队伍行进缓慢,从胶州路到墓地二十来里路,足足走了3个小时还不到一半路程,只好中途叫来汽车,把灵柩和送葬的亲友、同事运到墓地。一个影星之死竟然会引起如此空前绝后的震动,一个毫无自卫能力的弱女子竟然会激起如此巨大的社会反响!这难道不是意味深长的吗?... -
太后與我
埃蒙德•特拉內•巴恪思男爵(Sir Edmund Trelawny Backhouse),1873年出生於英國約克郡的列治文市(Richmond),祖上是曾經顯赫的奎克(Quaker)家族,後就讀牛津大學。 1898年,巴恪思來到北京,由於精通漢語、蒙古語和滿語,很快成為《泰晤士報》以及英國外交部的翻譯。 1903年,滿清政府擢升他為京師大學堂(後來成為北京大學)法律和文學教授;一年後成為英國外務處專員。 1910年巴恪思與《泰晤士報》記者 布蘭德(J. O. P. Bland)合作,出版了《太后統治下的中國》(China under the Empress Dowager )一書,風靡世界。該書首次以全面的視野向讀者展示了清朝末年中國帝制上最後一位偉大統治者慈禧太后的形象。 1913至1922年之間,巴恪思把大量珍貴的中文印刷書以及部分卷軸和手稿,都捐獻給牛津大學博多萊安(Bodleian)圖書館。 巴恪思於1944年1月辭世於北京,在臨終前一年,他完成了自傳體著作《太后與我》(DÉCADENCE MANDCHOUE)。在書中巴恪思以回憶錄的形式記錄了他在清朝末年寓居中國的生活。巴恪思身後,《太后與我》的手稿由其友人賀普利(R. Hoeppli)醫生轉交給牛津大學博多萊安圖書館保存至今。本書的出版是該手稿塵封68年之後首見天日。 巴恪思一生中稱自己不但見過許多赫赫有名的文學和政治人物,而且曾與他們同床共枕。他記述了他與不少名人的性交往,其描寫可說細緻入微,包括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保羅•魏爾倫(Paul Verlaine)以及索爾茲伯里(Salisbury)首相 。他所披露的曖昧關係幾乎都是同性戀,衹除了在本書中披露的一人例外,而此人竟是石破天驚的大人物:中國一代專制統治者慈禧皇太后。 -
等待
※榮獲全美文學獎最高榮譽,全球華人的《等待》中文版 文學獎評審團譽為:「在疏離的後現代時期,仍然堅持寫實派路線的偉大作家之一。」 ※獲 1999 年美國「國家書卷獎」、2000 年「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PEN / Faulkner Award)長夜漫漫,青春易老。我倆的愛情是否經得起 18 年等待與煎熬?故事發生在中國東北,描寫文革時期一位軍醫孔林徘徊在元配妻子與紅粉知己間的三角關係,一段親情、愛情與外在現實的生命掙扎。受制於中共法律與社會環境,夫妻必須分居 18 年才可離婚,他們為此苦苦等待了漫長的 18 年歲月,守候到一生的盼望,也終於失去了愛的本能。 -
半生緣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命運捉弄,環境的隔離與誤解,盟誓旦旦的愛侶,一別竟成陌路。 -
世事如煙
本書收錄余華27歲時發表、一鳴驚人的〈十八歲出門遠行〉,以及堪稱短篇小說極品〈世事如煙〉等八篇。余華,首位中國作家榮獲由澳大利亞與愛爾蘭共同舉辦的「懸念句子文學獎」,以下是獎評- 你的故事反映了現代主義的多個側面,它們體觀了深刻的人文關懷,並把這種有關人類生存狀態的關懷回歸到最基本最樸實的自然界,正是這種特質把它們與詹姆斯.喬伊斯以及賽謬爾等西方先鋒文學作家的作品聯繫起來。在作品〈芬妮根守靈〉中,喬伊斯把利菲河充分溶入了女性的力量,而在〈瓦特〉中,賽謬爾賦予風以神的力量。你的作品則反映了自然實體的生存狀態,它們既不是聖潔的,也不是聳人聽聞般的,它們只不過是一種類似於天氣般的存在,一種存在於宇宙當中的原始經驗。 現在,有一種全世界都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與生俱來的環境的不斷損毀導致了人類的掠奪天性。而你,一位中國作家賦予21世紀的生活以道學的精神,由此帶來一種全新的視野,這也是為什麼喬伊斯把「荷馬史詩」中的奧德修斯稱作領航的大師,他始終與風浪相連,這個人物最終成為他創作《尤利西斯》的原型。──詹姆斯.喬伊斯基金會 -
活著(台灣麥田版)
「我看見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余華最新力作《活著》,敘述平凡人的大悲大喜,而終究都回歸了大地。這無比動人的故事,將會震撼你的心靈。(摘自金石堂網路書店簡介) -
兄弟【下部】(繁體版)
如果你被兄弟【上部】,李光頭偷看屁股的荒謬故事引得哈哈大笑,那你更不能錯過兄弟【下部】的一幕幕黑色喜劇……。 宋鋼在母親臨終前說的「媽媽,你放心,會一輩子照顧李光頭的。只剩下最後一碗飯了,會讓給李光頭吃;只剩下最後一件衣服了,會讓李光頭穿。」這一段真心告慰,不知讓多少讀者留下眼淚,然而承諾與義氣,不捨與真情,經歷了大陸改革開放,劇速的時代改變,兄弟依然是兄弟嗎?..... 《兄弟》【下部】展現了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經濟與社會的轉變,帶來了人民生活與情緒的轉變;余華直視中國改革開放後種種經濟起飛、貧富差距、人性貪婪的情狀,藉由宋鋼、李光頭這對性格截然不同的兄弟,帶出一幕幕精彩的現代中國浮世繪。文革的中國與現代的中國,人物悲喜命運一樣的振撼人心,故事內容一樣的感人肺腑……。 -
兄弟【上部】(繁體版)
◆大陸《出版人》雜誌評選為「全國圖書閱讀指數」榜首! ◆余華沉寂十年破空之作!繼《活著》、《許三觀賣血記》之後,更感人的震撼之作! 余華談他的新書《兄弟》: .這是我迄今為止最好的作品。 .這是兩個時代相遇以後出生的小說,前一個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個精神狂熱、本能壓抑和命運慘烈的時代,相當於歐洲的中世紀;後一個是現在的故事,那是一個倫理顛覆、浮躁緃欲和眾生萬象的時代,更甚於今天的歐洲。 .一個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經歷這樣兩個天壤之別的時代,一個中國人只需四十年就經歷了。四百年間的動蕩萬變濃縮在了四十年之中,這是彌足珍貴的經歷。 .連接這二個時代的紐帶就是這兄弟兩人,他們的生活在裂變中裂變,他們的悲喜在爆發中爆發,他們的命運和這二個時代一樣地天翻地覆,最終他們必需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
活著
1994年 《中國時報•開卷週報》中文創作類十大好書 香港《博益》好書獎長篇小說集。電影《活著》原著小說。 炊煙在農舍的屋頂裊裊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後消隱了。慢慢地,田野趨向了寧靜,四周出現了模糊,霞光逐漸退去。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 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活著》,敘述了平凡人的大悲大喜,而終究都回歸了大地。這無比動人的故事,將會震撼你的心靈。 《活著》,不管是屈辱還是風光;《活著》,不管是甜蜜還是酸楚;《活著》,不管愿不愿意,喜不喜歡,都得活著...... -
一九四九以後
現代中文文學到了1949 年出現前所未有的轉變和分流。中國大陸出現嶄新的「社會主義文學」,文人身份與干部體制、作家協會與國家機器關係複雜,此消彼長。從「十七年」到「文革」再到改革開放三十年,宣傳與挑戰主流意識形態始終是當代文學發展的矛盾主線。台灣則在日據五十年後建設了「國語的文學」,由「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現代主義,再到「世紀末的華麗」,不少佳作樹立了當代中文文學的標準。而香港文學從「左右戰場」到「本土性」自覺,再到「九七」「後殖民」書寫,同樣自成一派風景。轉眼六十年過去,在新的世紀裏回顧當代中文文學這段「三江分流」的得失與成就,此其時也。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