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北京·中信出版社*
-
崩溃
本书所说的“崩溃”,是指某一人类社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口急剧减少,政治、经济、社会复杂程度骤降,终至瓦解。这在人类历史上并不罕见,许多壮丽的文明遗址引发幽古之思,人们在抚今追昔时,不免产生疑问:为什么有些社会得以繁荣延续,有些社会却走向衰亡,最终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在本书中,戴蒙德延续其思考框架,聚焦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在比较历史研究的视野下,戴蒙德以自己熟悉的美国蒙大拿州作为引子,纵向比较了复活节岛、玛雅文明、格陵兰岛的维京社会、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等过去社会的兴衰存亡,又横向分析了卢旺达、海地与多米尼加、中国、澳大利亚等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困境。这些文明社会面临着相似的危机——在污染、瘟疫、战争、饥荒的背后,千疮百孔的生态环境是社会走向败亡的大前奏,而不同社会应对环境问题的选择决定了它们迥异的结局。基于此,生态环境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命运这一议题,从一个宏大模糊的背景角色走到前台的聚焦点下,一些从前历史研究所忽略的关键信息被提取出来,重塑了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认知。
今天,现代社会同样面临危机——前所未有的人口压力、全球性的环境破坏,地区性的崩溃可能会迅速向全世界蔓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否不可兼得?戴蒙德为我们敲响警钟: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与抉择将决定当今社会的兴盛或衰落。
-
剧变
《剧变》是一部恰逢其时的巨作。在个人与国家都对未来充满迷茫,危机接踵而至的当下,普利策奖得主、《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贾雷德·戴蒙德再一次回归历史,尝试解答危机应对这一关乎人类未来的重要命题。
对个人而言,危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如处理不当,个人终其一生会生活在负面情绪中。对整个人类社会而言,危机可使一种文明没落,使一个国家解体,使一个时代终结。但在戴蒙德看来,二者并无差异,国家甚至可以借鉴个人化解危机的逻辑框架以实现自救。就此,戴蒙德再一次跳脱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设的知识壁垒,重建自然状态与文明秩序相融的历史叙事线索,巡礼7个案例国家的危机应对历史。他以一位社会观察者的自谦视角,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进化生物学等多学科出发,给出了“危机应对12个步骤”:
1.直面危机
2.主动承担责任
3.明确问题的边界
4.寻求帮助
5.借鉴榜样
6.自我力量/国家认同
7.诚实自我评估
8.应对危机的过往经验
9.耐心
10.自身灵活性
11.核心价值观
12.个人约束条件/国家地缘约束
正如丘吉尔所言:“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危机与剧变总是结伴而行。戴蒙德的危机应对方案或许可以帮助人类重塑危机意识,毕竟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个人、企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要不断进行选择性变革。你做好准备了吗?这或许也是戴蒙德为我们设下的一个开放性思考题。
-
万物原理
一位伟大的当代科学家揭示了十项深刻的洞见,阐明了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物理世界。
在《万物原理》一书中,诺贝尔奖得主弗兰克·维尔切克以现代科学的深刻启示为基础,对现实进行了简单而深刻的探索。世界是什么,它又是如何运作的?维尔切克通过清晰准确的叙述,加上一份富有感染力的愉悦感,引导我们探索了关于以上问题的理解的基本概念。读完这本书,我们将以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我们身处的现实——会发现,它比以前看起来更大、更完整、更陌生。
维尔切克综合了基本的问题、事实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推测,研究了那些形成我们对宇宙的理解的基础观念:时间、空间、物质、能量、复杂性和互补性。他挖掘基础科学的历史,探索我们知道什么以及我们是如何知道这些的,他带领我们在科学世界的视野中旅行。精彩、清晰、平易近人,这是一场凝聚人类智慧和想象力的盛宴,将扩展你的世界和思维。
-
长江文明
人类文明是江河的赠礼。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这是史学界的共识,也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多元一体的印证。自唐宋以来,中华文明的重心逐渐由北向南转移,长江孕育并见证了数千年来中国历史的勃兴与流变。本书纵览古今,在全球视野之下,综合介绍了长江文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文化优势,及其发展历程、文化分区。长江全流域资源丰厚、人文兴盛、经济繁荣,是中国文化历史的重要符号,至今仍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维持着中华文明的持久生命力。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长江流域的自然与人文进行了全方位介绍,并历数了世界其他大河文明的发展历程与特征,与长江文明进行对比辨析。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长江流域的认识和考察也是逐步形成的,作者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打破区域阻隔,从中华文明的高度重新建立对长江文明的整体性认知,详解长江、黄河并立的文明格局,定义长江文明的历史角色。本书提纲契领、面面俱到,从时间、空间、自然、文化多个维度讲述,同时又简明、易读、丰富、权威,是史学名家面向大众推出的文化读本,一书通晓长江文明分支及内核。在长江文明的统一概念之下,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更成体系,因此本书也是剖析长江全流域自然条件与人文理路的指导性书籍,对长江地区未来的文化与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江水滔滔而逝,奔涌数千年,长江沿岸孕育了太多中华文化地标、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华英杰,形成了推动中华大地不断更新发展,塑造我们共同的民族品格与家国记忆的强大文化力量。在长江文明这一统一的概念之下,文化记忆与遗存将更成体系,唤起对长江流域历史与将来的更多关注。
-
中国文学史新讲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写给普通读者的中国文学史、写给当代中国人的灵魂家书。 学者、国学世家的传承者王国璎延续数代学人的追求,以半生知识积累、海内外百余年的积淀,用细腻亲和的笔调,重新讲述中国文学悠长跌宕的“一生”。从先秦的神话传说,一路走过灿烂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人丰沛的情感与思想跨越3000年岁月,在当代与我们重逢,并激发着血脉深处的共鸣。 这部文学史重视体悟文学之美,而且采用了不同以往的叙述路线——它不是单纯以朝代划分篇章,而是以文学体裁的流变为叙述线索,兼顾中西比较、发展大势、作者评述、作品精读与时代风潮。整部文学史如同一部宏大乐章,散文、诗、词、曲、小说等不同文体的“声部”时而独自奏响,时而震撼地合奏,时而彼此影响、应答。一口气读到终点,中国文学明晰的大格局已呈现在眼前,其壮美与丰饶则将久久震荡心魂。 *** 【编辑推荐】 1、这是一部面向普通人的中国文学史,它重视体悟,以细腻的语言还原文学的感染力,像讲故事一样将中国文学的“一生”娓娓道来,帮你重新发现文学之美。 2、作者王国璎家学深厚,其父王叔岷是知名中文历史语言学家,曾师从傅斯年、汤用彤,与台静农、许世瑛等国学大师长期共事。王国璎深得其父言传身教,堪称数代中国学人知识的传人。她不仅有扎实的文献功夫,还有比较文学的视角、对新观点的广泛理解、对文学作品的敏锐洞察与精当品评。 3、王国璎曾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台湾大学等世界名校,与学者袁行霈、叶嘉莹合作开课。她以半生所学打造这部《中国文学史新讲》,获得了诸多认可,被台湾辅仁大学等名校推荐阅读。 4、采用新的叙述路线,使文学的体系更为明晰完整。这部书的主要线索是散文、诗、词、曲、小说等不同文体的发展流变,于是唐诗之后的宋诗、宋词之后的金元明清词,这些常受到忽视的作品也走上台前,中国文学中宝贵的“遗珠”纷纷呈现出夺目的光辉。 5、对当代人来说,这部书会是来自文化之根的一封灵魂家书,它传递着中国人古老的思想与情怀,用丰沛、优雅、绵远的力量抚平喧哗时代的浮躁,帮你找回生活的诗意与从容。 6、装帧精美,适合收藏。封面取自北宋画家许道宁《秋江渔艇图》,三卷可连成连绵的山水,意境高远。
-
有花真好
用简单的花材、器物与小心思,为生活点缀日日不同风景,享受小小、确切的幸福感。 《有花真好》它不是茶室中禅意浓浓的花道,却是在懒洋洋的周末早午餐桌上,女主人亲手插好的一瓶郁金香;它不是灯光璀璨的宴会厅里花艺师精心布置好的花艺,却是某个节日里随意摆在餐桌上,给亲人、好友带来明亮好心情的康乃馨、小菊花;有时它在客厅、在厨房,还会在洗手间,有时它在情人节、在母亲节、还在乔迁日,为你的爱增加心意,为生活点缀不同风景。 从来没有学过插花,没有特别的手艺也OK!《有花真好》生活雅集插花课,教你从零开始学插花。 -
在一个陌生的房间
编辑推荐: ◆一个人的三次徒步,在无尽的渴望与受挫中不断追寻爱,和那个称之为家的地方; ◆一部不容错过的伟大小说,风格独特大胆,结构新奇,充满张力,直抵人心 ; ◆入围2010年曼布克奖作品,简·莫里斯盛赞“一部无可挑剔的佳作”; ◆被誉为戈迪默、库切接班人的达蒙·加尔 格特,代表文学未来的方向和希望,作品多次入围曼布克奖、联邦作家奖、都柏林奖; ◆“回忆即虚构”的独特手法,孤独、流浪、追寻……三个似断不断的故事,叩问人情人性,深刻洞悉人与人之间最难以言状的关系。 内容简介: 这一个由充满忧愁哀伤的三部曲拼凑起来的故事,分述主人公达蒙在希腊、南非、印度和非洲的旅行经历,这其中他遇见俊朗迷人的德国人莱纳,并与之结伴徒步至位于南非腹地莱索托的小镇;随后在非洲又邂逅一群随性的背包客,和来自瑞士的美少年杰罗姆陷入一段微妙朦胧的同性恋情,甚至后来追随他 们去欧洲;最后他陪伴一位有自杀倾向的女精神病人来到印度,却历经一场以悲情收尾的闹剧。 在这三段围绕孤独行旅而娓娓道来的故事里,达蒙分别扮演着追随者、爱恋者与保护者的角色,在他“回忆即虚构”的文字下,从被嘲笑转为被爱恋和被依赖,看似意味着他在与人相处中的影响力逐步上升,但最终迎来的无不是更大的灾难性结局:断然决裂、意外死亡和蓄意自杀。虽然三段旅行都以失败告终,但每一次都使他更加清醒地认识世界和自身,每一位旅伴都成为他借以认清自我的镜子。 -
陶瓷之路
【内容简介】 ◇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当我们用“国学”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 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一定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 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国学”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传统”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 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淬炼出了一套关于人的教养,儒雅、温文尔雅,一幅书画,一件瓷器,一方印章,一个诗句……都守护着一段关于物质与精神之美的密码。优雅地活着,也许是过去世界带给今天的我们的最关键的信息。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优雅地活着,“优雅”是当代人的精神深处不变的追求。 无论中国人,还是想看懂中国的西方人,其实都在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优雅》丛书来自台湾 这套书来自台湾,主编何寄澎先生说:中国文化之所以渐趋暗淡,是因为从没有人配合着现代人的环境与生活,透过浅明易解的方式,正确而完整地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给大众。 所以,他邀请台湾当时最有文采、学养深厚的作者一起完成了这套书。 他是用“美”来贯穿全套书,讲的是“中国式的美”。 他说:华夏之美,献给每一个中国人。 其实,中国式的美,可以献给全世界每一个喜欢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人。 《优雅》系列离开传统的国学视角,抛弃繁琐的考证或晦涩的理论,力求从美的角度出发,配合现代人的环境与生活,透过浅明易解的方式,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出来。 《优雅》是献给每一个中国人的,也献给每一个想了解中国文化的人。让我们在浮躁喧嚣的时代里,重拾优雅生活。 ◇《优雅》丛书共10种: 01《如何看中国画》 王耀庭:台北故宫书画处研究员、台湾艺术大学书画学系教授。 02《当书法成为艺术》 周凤五: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在台湾大学开设书法课。 03《陶瓷之路》 刘良佑:公认的香学研究第一人,台湾现代陶瓷艺术学会首任会长。 04《中国图书三千年》 潘美月: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印刷史、古籍版本研究权威。 05《诗歌在唱什么》 曹淑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 06《中国花艺》 许淑真:花艺专家,常年在台湾开设花艺课程。 07《篆刻的雕琢》 林素清: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对汉字起源有深入研究。 08《中国式建筑》 李乾郎:台湾古迹研究权威、台湾文化大学建筑系教授。 09《茶的味道》 张宏庸:著名茶史、茶艺专家,对《茶经》有深入研究。 10《昆曲的声与色》 陈 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在北京大学开设昆曲课。 --------------------------------------------- 【编辑推荐】 还原千百年来中国人与美的对话,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台湾学者专家多年打磨,用一套书讲透中国文化独特之美,献给每一个想认真了解中国的人。10本书10个主题,锁线裸脊,全彩印刷。 1 系统完整:《优雅》丛书共10种,包含绘画、书法、图书、诗歌、陶瓷、建筑、花艺、茶艺、篆刻、昆曲共10个主题,涵括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之美有全面介绍。 2 内容经典:《优雅》台湾版各分册出版后成为各自领域经典之作、重要参考书。其中《优雅03:陶瓷之路》获台湾出版奖最高奖“金鼎奖”。《优雅01:如何看中国画》先后有台版、港版、日文版及韩文版等多种版本出版。 3 图文并茂:无论是国画、书法,还是陶瓷、图书,都针对内容配以大量彩色图片。以图解文,以文注图,展示更加直观,读者获得的印象更鲜明具体。 4 作者优秀:《优雅》的主编和作者来自台湾,都是各领域研究专家。其优势尤其在于接受过传统文化熏陶,学养深厚。在传统文化大环境逐渐消失的今天,其独特性愈发凸显。如《当书法成为艺术》的作者周凤五,其父周介夫为张大千关门弟子,家学渊源,自身又进行相关领域研究,在大学开设相关课程。 5 分册内容全面具体:《优雅》每一本书介绍了中国的一种文化,其内容具体而全面。读一本书,可对一种中国文化有具体而全面的了解。如《优雅01:如何看中国画》分专章介绍国画的观点、意境、笔法、色彩、用墨等,并对国画的历史流变进行简要分析,提供欣赏国画的背景知识;《优雅05:诗歌在唱什么》则分章阐述了《诗经》、楚辞、汉赋、六朝诗歌、唐诗、宋词等多种诗歌体裁。 6 写作方式简明易懂:《优雅》以现代人为读者对象,配合现代人的环境与生活,透过浅明易解的方式,正确而完整地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给读者。如《优雅02:当书法成为艺术》,抛弃了繁琐的理论阐释与艰深的考证,只以简要的理论概括了书法的理论与流变,而将叙述重点放在具体作品的风格或技巧的分析之上。 7 思路新颖:与传统的国学著作不同,《优雅》从美的欣赏与创造的角度出发,用“美”来贯穿全套丛书,讲的是“中国式的美”。 8 装帧精美:锁线裸脊,全彩印刷,版式精致典雅。 -
艺术通史
【内容简介】 这是目前市面上 最薄、 最有体系、 最容易阅读的一本艺术史 从原始人的野牛到赫斯特的鲨鱼 从希腊罗马到中国日本 从古典主义到行为艺术 以艺术作品为点 以时代风格纵向分期 以国家地域横向对比 用点线交织出艺术发展史的网络 是最适合初学者建立艺术概念的入门艺术史 -------------------------------- 人类社会从不缺少艺术。一如讲故事和歌唱,描绘、装饰也是人之天性,就像鸟儿筑巢般自然。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境影响下,在不同的时代与地域,艺术的表现形式大相径庭。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如今我们又该怎样去解读?为什么在某些历史年代,艺术得以繁荣,而在其他的时段则没有?某些艺术作品又为何如此重要? 本书开篇深刻的历史综述将艺术置于社会与文化演变的时代情境中来观照。从国家政权社会形成之前及至现在,这种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一直在全球各地延续。按照年代顺序,它逐一回溯了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艺术演进。书中配以丰富的插图,遴选的代表作品浓缩了每个时代或艺术流变的显著特征,极具深度的评述触及了几乎所有艺术品类,从绘画、雕塑到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它对史上重要艺术家的理念与作品都给以深入阐述与评价,揭示出艺术家们如何彼此影响以及其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关于时代文化和各位艺术家的详尽大事记,让本书的历史情境视野更加清晰。 从用色、视觉隐喻到技法创新和传统的延续,本书对入选杰作从多重层面进行详尽分析与阐释,让读者对这些传世名作的完整意义达成前所未有的解读。读者将惊叹于印度莫卧儿王朝细密画的精妙复杂,将了解19世纪日本浮世绘的价值,将懂得修拉那幅非凡杰作《大碗岛周日午后》是基于色彩理论背后的科学依据,将明白毕加索的《阿维尼翁少女》在当年为何引起巨大震撼。 自最古老的史前时期雕塑和洞穴画开始,人类便求诸艺术以记录自己的创作冲动。今天,我们绘画、印刷和雕塑的欲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这种内心的愿望在继续揭示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生活。如果你爱好并希望更好地理解艺术,翻阅此书将是你的不二选择。 -------------------------------------------------------- 【编辑推荐】 ◎ 全球艺术博物馆馆长、艺术史学者、艺术评论家联手打造,均是最前沿的艺术研究成果; ◎ 编写体例充分考虑读者需求,网络化的信息架构、全面系统的内容梳理、精简易读的语言呈现,成就史上最得心应手的世界艺术史; ◎ 全球已有二十多种语言的译本,累计销售上百万册,是艺术史类图书的准经典。与市面上那些来源于教材的艺术史类图书不同,本书的编撰宗旨是提高普通读者的艺术鉴赏力。图片与设计在艺术史类图书中是最好的; ◎ 从作品欣赏入手,适合初学者,圈点作品细节,实用性强,一目了然; ◎ 同类型中价格最便宜,性价比最高; ◎ 超过1100幅高清图片,哑粉纸全彩印刷,完美呈现。 -------------------------------------------------------- 【媒体推荐】 一部信息量充沛的新作,即将成为经典。 ——《书商》(The Bookseller) 史蒂芬•法辛做了一项伟大的工作,这本厚实的读物是对世界艺术史的全面概述。 ——《RA》杂志 你将跟随时间的脚步,开始盛大的艺术之旅。……本书是必不可少的一站式参考指南。 ——《艺术家与插画师》(Artists & Illustrators) 对于正在研习艺术史课程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份完美的礼物。 ——《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 一本超乎想象的好书! ——《东盎格鲁每日时报》(East Anglian Daily Times) -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
【内容简介】 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从哪里来。本书为杨照先生对《物种起源》的独特解读。《物种起源》这部经典著作经常被社会所误读甚至曲解,我们有必要还原达尔文的真貌,对达尔文的理论给予正确的理解与诠释。作者旁征博引,列举林奈、马尔萨斯、道金斯、涂尔干、博厄斯、斯金纳等各学科人物,引导读者通过本书,能阅读更多相关书籍,扩大视野。杨照的重读经典,是大众读者了解进化论的最佳指引。 很多人以为自己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其实他们知道的只是被简化甚至误读的版本。“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真的是进化论的全貌吗?在我们的世界处于动荡的年月中,达尔文的真貌渐渐被迷雾笼罩。当我们被理论左右、不辨方向时,最直接的出路就是直面经典本身,让达尔文自己诉说物种进化的故事。杨照先生讲谈经典,还原进化论,解答我们从哪里来。 ------------------------------- 【编辑推荐】 1、台湾著名作家、媒体人杨照先生将冗长晦涩的经典著作精炼,再轻松讲出,取精用宏,去伪存真。让经典著作不再枯燥,杨照先生经典精读,把经典著作讲出来。让经典著作不再是我们谈得最多,却读得最少的书。 2、很多人以为自己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其实他们知道的只是被简化甚至误读的版本。“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真的是进化论的全貌吗?杨照先生为你解答 3、与《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组成“人学三部曲”,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从哪里来”(《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人与自身的关系——我们是谁”(《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将去向何方”(《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三个角度为人定坐标 -
不经考察的生活不值得过
柏拉图之所以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有如此多的著述,或者是他的许多思想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而更在于他写作的方式。作为一位作家,他的创作魅力体现在其众多对话内容所反映出的巨大艺术造诣,以及其中所掺杂的大胆理念上。他试图感染他的读者,并将他们争取到富于哲学追求的生活道路上。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时至今日柏拉图仍然为人们所关注——任何一位抱持审慎态度阅读其著作的读者,都会在掩卷之后有所改变。 柏拉图的著作是为所有明哲聪慧的读者准备的,它们所针对的对象并不是学院派哲学家之类的专业读者,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天,要研究哲学或其学科分支的相关议题,柏拉图的著作仍然是重要的入门读物。 -
桑贝绘本系列04:不简单的生活(珍藏版)
【内容简介】 法国国宝级绘本大师桑贝经典绘本系列,限量珍藏版。 《不简单的生活》中桑贝把“一切简单事物都包含着不简单因素”的哲理赋予他所见到的所有事物中。画面中呈现的都是一件件小事,却因为作者的演绎从细小之中发掘出充满情趣、耐人寻味并闪烁着智慧火花的幽默因素。 ------------------------------ 丛书信息 桑贝绘本系列: 01《一点法国》(珍藏版) 02《一点巴黎》(珍藏版) 03《我的另一半》(珍藏版) 04《不简单的生活》(珍藏版) 05《复杂的意味》(珍藏版) 06《航空信》(珍藏版) 07《兰伯特先生》(珍藏版) 08《清晨》(珍藏版) 09《奢侈、宁静与享乐》(珍藏版) 10《世事复杂》(珍藏版) 11《崇高的敬意》(珍藏版) 12《美丽的天气》(珍藏版) 13《戴眼镜的女孩》(珍藏版) -------------------------------------------------- 【编辑推荐】 漫画大师的都市新视角 忙碌的都市人、崇尚精致生活的中产阶级、绘画爱好者、对法国文化有兴趣的读者必读 ※ 法国著名绘本大师桑贝经典之作,在拥挤中发现悠闲,在日常中发现浪漫,重新发现城市,发掘全新生活态度。用另一种视角观察都市日常生活的杰作。 ※ 大城市中小人物的心理剖析,细致入微,妙趣横生,描绘出城市中被忽视的市井和浪漫,简单生活中的复杂意味。 ※ 充满人文气息和法式幽默,法国人和法国文化的图像缩影,法国中产阶级和小资情调的真实解读,符合当下白领阶层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 优雅、细腻、随性、清新,电影感的场景与流畅自由的线条完美结合,大师级的绘画手法,研习绘画的经典范本。 ※ 国内唯一限量珍藏版桑贝作品集,精致手工装帧,采用特殊纸张印刷,作品原大印刷,类似手绘效果,具有收藏价值。 -------------------------------------------------- 【好评如潮】 我会仔细欣赏每一张作品,研究每一笔轻松熟练的线条,如何勾勒出人物喜怒哀乐的神情。比如说画出眼睛位置的那两个小黑点的高低位置,和嘴巴那一条上扬或下坠的曲线,简单两点一竖的线条,就可以排列组合出各种微妙的情绪。同时我还可以由图画中的场景小道具,感受到绘者的个性气质与生活的痕迹。 ——几米 他独特的风格无法复制,他的作品观察到了这个世界的细微矛盾。在他的作品中,读者看到了自我,感受到幸福和希望。 ——2011年桑贝作品巴黎市政府特展主办方 他对心理分析的研究在漫画家中出类拔萃。 ——阿特•柯伦,美国著名漫画家 他展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学。 ——法国《20世纪大事百科大全》 桑贝每天都画,而且用最苛刻的标准要求自己。每天都寻找新想法其实是一种折磨。如果发现了一个好的方案,比如一幅画或者一个幽默,那是一种安慰,因为你战胜了暴君一样的白纸。 ——《喜剧记者》杂志 我忘了那时候自己知不知道他是法国人,反正就认定了他的那个调调,那种绘画手法,简单线条勾勒的黑白画。那时候,还不知道桑贝先生还有用淡彩的。他的漫画从内容到形式,在述说表现的当然也就是我们小时候还未能真正体会和理解的法国中产阶级或小资分子的那种情调。里面不晓得有点什么就扣住了我那个时候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幻想、向往…… ——欧阳应霁 在法国,哪儿还能再看到打招呼时会脱帽的绅士,看到身穿蓝色工作服,斜挎布包,骑着自行车下班的工人?哪儿还能再看到蓝色的茨冈香烟和铁道的看守员?在桑贝的最新画册——《一点法国》里。桑贝的画是一股扑面而来的人文气息,是当今紧凑的生活节奏中的一次深呼吸,是对正在转变中的法兰西略带嘲意的一眨眼。 今日的法国与往昔已然不同,葡萄酒工艺家们从口袋里掏出了手机,农场有了弧度优美的拱顶,别墅的主人开始出租客房,本堂神甫骑着摩托车行色匆匆,不要紧,总有一些是经典的、不变的,我们总能看到在海边,一个小男孩把自行车靠在护栏上,面对苍茫的世界独自思考,作伴的只有几只海鸥和远处的一点帆影。将近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的杂志画册中永远少不了桑贝温柔而诗意的图画,他们构成了这个一成不变的法兰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法国Gallimard出版社 ---------------------------- 世故圆融的法式幽默 几米 四年前在巴黎,为了躲避骤降的春雨,无意间在咖啡馆中看到桑贝画展的海报,一路上比手画脚地问路,找到位于拉丁区小巷中不起眼的小画廊时,已近黄昏,只见昏暗的玻璃门中隐隐浮现出桑贝熟练典雅的线条,但却不得其门而入,怅然而返。第二天兴致勃勃地又去了一趟,门仍锁着,直到第三天与略懂法文的朋友一同前往,才发现门边有个小小的电铃,旁边写着:“如要入内参观请按此铃。”哑然失笑之余,不禁感到这段漫画式的寻觅过程,可真像是桑贝笔下那些看似平淡而又不禁令人会心一笑的幽默作品。 我所见到的桑贝原作在小巧古意的画廊中显得宁静而自然,尺寸比想象大了许多,线条简洁灵巧,大部分是单色表现,画坏的几笔,还用修正液涂盖,满有趣的。大概没有人会不喜欢桑贝的漫画吧!至少要去讨厌桑贝的作品是很困难的,我想。以前喜欢桑贝,只能想办法搜购昂贵的原文版,往往也只能欣赏图画部分,对于大段的法文一筹莫展。直到最近几年陆续出版了中文版作品,才稍稍弥补些许遗憾。 玉山社最近所出版的两本桑贝作品《玛赛林为什会脸红?》与《哈吾尔‧塔布尔——不会骑自行车的自行车师传》在编排与印刷方面都十分用心,并没有一般中文版作品粗糙失真的问题。《玛塞林》一书,以一个脸突然会红的小孩作色彩设计,故事有趣且感人,画面营造幽默而流畅。图与文结合生动自然,也非常适合当成故事书一页一页说给小朋友听。《哈吾尔‧塔布尔》美丽彩绘画页中,透出一股春天法国小城的温暖清香。而这两本书中两组人物的典型与组合,有着明显相似之处。他们同样都是因无法克服的缺憾而身受其苦的小人物。《玛塞林》中的两个小朋友主角,一个容易脸红、一个一直打喷嚏,《哈吾尔‧塔布尔》的两个大主角心中藏着无法向人告白的深沉秘密(不敢骑车却是超级修车好手,与永远抓不对镜头的摄影师)。两组原本因缺憾而自卑退缩的人,因为有着相似缺憾的“朋友”,而互相重燃生活的希望与乐趣,并找到了与这个世界沟通与互动的勇气和自信。清新风趣的友情故事点出生命中淡淡的无奈、淡淡的感伤、淡淡的温暖……。 桑贝的作品,精采的不单只是他所刻意创造出的戏剧效果,更值得慢慢品味的是,透过他或简或繁的画里所捕捉的一种生活态度,对人性的戏谑、对老时光的怀念与关爱。许许多多费时费力的背景、看似不必要的细节,都是在说故事。这两本书呈现出一种世故圆融的法式幽默,我非常喜欢。 ---------------------------- 桑贝的繁华都市与似水流年 资深读者 春日周末的下午,一个甜熟的午觉过后,天色仿佛已经明亮得有了倦色,略微显出些橙色的暖调子,这样的午后,是应该用来浪费在桑贝身上的。 好像是很多年前了,在一本随便的杂志中页,看到一幅漫画:一只不甘寂寞的“后”终于不能忍受棋局的沉闷,划着一道优美的弧线,跳下棋盘溜了出去,两个下棋的人,瞪着惊奇的小眼睛,竟然有点不知所措。后来才知道,它的作者就是桑贝。桑贝,散落在各种杂志中时,似乎总是惊鸿一瞥。及至捧着《我的另一半》《航空信》《一点巴黎》《清晨》和《奢侈、宁静&享乐》时,奢侈得像一个暴发户。 让-雅克•桑贝(Jean-Jacques Sempé),1932年生于法国波尔多,那个以葡萄酒闻名于世的地方。少年时代桑贝梦想加入法国作曲家雷•旺图拉的管弦乐演出,不知怎么就迷上了画音乐家,淘气散漫以至被学校勒令退学,其后桑贝还担任过酒铺的送货员。17岁时桑贝入伍当兵,那时他一有空就将自己的绘画作品投往巴黎的各大报章杂志。自1960年起,桑贝开始为《小淘气尼古拉》画插图,那个不世故,没有心机,不是优等生,也没有特殊才艺的淘气男孩使得桑贝声名大噪,从此开始了插图绘画生涯,他创造了一种法国式的世故圆融的幽默,有时甚至有点半梦半醒,漫不经心。 相对于那些土生土长的巴黎人来说,桑贝不过是个外省人,桑贝笔下的巴黎,永远都是细细密密的背景下的升斗小民,牵着狗互致问候的人;在逼仄老旧的楼群中间伸个惬意懒腰的太太,隔着优美的铁艺栏杆聊天的主妇;阳台上品着咖啡看着街角车来人往的夫妻;因为公共汽车的碰撞而分成两个阵营对骂的乘客;拎着圣罗兰、路易•威登、夏奈尔购物袋四处拍照的日本小姐;在波夫娃写作《第二性》的咖啡馆给父母写信的怀揣梦想的外省姑娘……此时的巴黎只是个背景,虽然桑贝费时费力把这个背景画得密不透风间不容发,可这些像鸟儿一样的甚至面目模糊不清的小人物,仍然成为了巴黎的灵魂。看着这些画,这个时尚之都竟有了些老暖温贫的意味,这就是《一点巴黎》,只是一点,没有伪装也没有表演的一点。 看了《奢侈、宁静&享乐》,你就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奢侈和享乐——老画家和朋友一起在郊外写生,画的大概是芦苇一类的草,在微风中摇曳起伏,老画家说:“回去吧,风向变了。”回去的理由,仅仅是风向变了。有人驾着私家的小船在水上优游,遮阳伞下的小桌上,酒是冰着的,两个酒杯尚空,船舷上写着“诚邀同游”,怪不得岸上的女人要感叹:“如果一天我也来一段艳遇,一定得跟这样的人在一起。” 还有在细雨绵绵的日子里,窝在心爱的旧羊毛衫里,身旁堆着珍藏的旧唱片、生火用的木柴和心爱的旧书——真正的奢侈和享乐是有着宁静打底的,平和得像一个飘飘欲仙的好梦。 桑贝的画,精采的不单是他所刻意创造出的戏剧效果,更值得慢慢品味的是他或简或繁的画面里捕捉的一种生活态度,人与人之间的算计、接近和疏离,对老时光的怀念和关爱。许许多多费时费力的背景,看似不必要的细节,都是在说故事。这故事不是几米关于青春关于童年的故事,读来读去,总有些苍凉的况味挥之不去。 ---------------------------- 一双叫桑贝的眼睛 资深读者 桑贝的绘本书买回来有一段时间了,还不曾打开过。据说有专家为绘本的盛行担忧文字传承地位的丧失,我以为很有点杞人忧天的味道。 想稍稍排遣连日阴雨堆积的隐隐约约的压抑,期望找寻到简单的轻松,我打开桑贝的绘本,从中挑了文字内容相对多些的《戴眼镜的女孩》。 没有繁复的修饰,简单而清淡的叙述,从望见对面楼层舞蹈学校的孩子里一个戴眼镜的小女孩开始,忆起和父亲在巴黎第十区一同度过的那段童年时光。周末会收到母亲从纽约寄来的有时会写错字的航空信。父亲那个有事没事就喜欢教训人、喜欢念灾难新闻和犯罪报道、喜欢标榜诗人身份的生意合伙人。和父亲玩追逐游戏的每个清晨。从没听过真正口音说话总带着浓浓俄国腔的舞蹈老师。一张旧照片,和照片的右边一个女人的模糊身影。借眼镜戴的小女孩奥迪尔成了舞蹈班里惟一的朋友。和盛装的父亲去参加奥迪尔家的春季鸡尾酒会,遇见很多顶着华贵躯体的名人,父亲的努力搭讪和那张父亲念念不忘却联系不上的名片。父亲说他是因为跳舞时摔倒认识了母亲。和父亲享受了一顿生蚝大餐,然后去纽约和母亲团聚,虽然他们常有些口角,但再也没有分开。 这几乎是那本书的所有内容了。一幅幅散落于各处的画被文字串了起来,便不再只是菲林瞬息的定格,其间满溢着生活气息的神秘张力。画中人物的刻画追求纯粹的神情与姿态,只廖廖几笔,却意外的鲜活生动。同样是带着夸张的尖尖高高的鼻子,零碎的几根曲发,这儿一勾,那儿一弯,干净利落而没有雷同的感觉。印象尤其深刻的是父女俩在刮胡泡的溅洒中玩闹后各自坐在椅子上擦拭各自眼镜片上的刮胡泡的画,安静而温馨,一样的笑意荡漾在脸上,越过早春微冷的空气,浸润我每一寸饥渴的发肤。 一个异常平实的故事和一些异常简约的图画,弥漫出的是一种迷人的淡淡忧伤和温情的气息,就像书中所说的:所有肮脏的细节被稀释,所有的声音被过滤,渐渐低沉,渐渐温和,整个世界就像一个丝绒枕头一样,那么软,那么大,让我深陷其中,满足得入眠。 有人评价桑贝说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提供了一双桑贝的眼睛。我已经被那双眼睛深深吸引,循着它的视线,我发现窗户上缓缓滑落的雨滴,已然把玻璃呵护得明净如镜。 -------------------------------------------------- 【序言】 桑贝自述 20世纪50年代初,我在一家比利时周报上发表一些小幽默画儿,起名叫“小尼古拉”。在这家杂志社的巴黎办公室里,我遇到了勒内•戈西尼(Rene Goscinny)。当时他正画连环画,写些短篇小说。他比我大6岁,刚从纽约回来,这令我大大地吃了一惊。他穿一身两襟相叠的西装,整齐地戴着领带,从口袋里掏出精巧的打火机给女士们递火。 当天晚上,他请我在一家饭馆共进晚餐。他问我:“您喜欢海胆吗?”我说我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他便高高兴兴地请我品尝了海胆。为了不欠他的人情,饭后我问他喜不喜欢音乐。他很有礼貌地说喜欢,但仅此而已。我就请他到我家去听两张唱盘,当然,他以为我在开玩笑。我请他去了18区,爬上7层半的小楼,一直到达我那小小的佣人房间。然后得意地拿出我的两张唱盘,一盘是哈威尔的《孔雀舞曲》,另一盘爵士乐被我小心翼翼地放到那架粗糙简陋的唱机里。过了几小节,我问他:“一共有多少?”“您说什么?”“一共有多少音乐家演奏?”他有点吃惊,回答我说:“7位。”我哈哈大笑起来:“您真的是什么都不懂!一共16位音乐家:5位萨克管演奏手,4位长号手,4位小号手,钢琴家,低音乐器手,鼓手!”我们没再听《孔雀舞曲》,他肯定怕我再提出类似乐队组成的问题。 我们成了朋友。 他有礼貌,谨慎,还比较保守,而我有点热情有余。我们两个都有一点口吃。我常给他讲我上小学时的趣事,小时候我是个挺调皮的孩子。他听着直笑,我感觉有点受宠若惊,他可是自新大陆来的。 三四年之后,一家省级报纸给我们提供了一份合同。戈西尼写文字,我画画。他拿来一篇文章,是以一个小孩子一一尼古拉的口气所写的故事,讲述他和他伙伴们的生活,这些伙伴们的名字都很奇怪:鲁飞,亚三,麦星星,阿蔫,科豆什么的,而总学监却叫做“沸汤”。好啦,勒内知道如何写这些故事了。 德诺埃(Denoel)出版社的阿莱克斯•格拉尔(Alex Grall)在他夫人的推荐下,读了我们在省报上登出的插图故事。 可他出版的第一本《小尼古拉》并未取得很大的成功。 那时在出版界有这么一个诱人的做法,即“第十三本免费”。书店从出版社每买十二本书便可免费收到第十三本书。 德诺埃出版社并不热心出版这本书的第二集(《小尼古拉的课间休息》),但想起一家书店经常用“第十三本免费”的方法来定购书籍。可能幸亏这家书店,《小尼古拉》才有了第二本续集。 后来又有了其他三部。 就这样,勒内常穿着他的海蓝色细条西服来我家,礼貌、微笑而不乏担心地从兜里掏出一个信封,里面装着几张用打字机精心打好的书稿。然后对我说:“你觉得这样行吗?” -------------------------------------------------- 【文摘】 桑贝的话 “人类总觉得自己很高大,不过我们其实很小。你看我们站在树下或者城里,我们跟周围相比只有那么一点点大。我喜欢把人物画得很小。对我来说这是天然的感觉。” “我喜欢简单的人和人际关系,尤其是男人。现在这样的人不存在了。上世纪60年代,你画个秃头小胡子就是男人样子,现在的人复杂得多,也没意思得多。” “我不是说过去比现在好,而是,对我来说,过去看上去比现在有趣。” “我从来不照着生活画,一切都生自画室。再说我记性很坏——问太太就知道了。我画巴黎的建筑总会搞错。” “创作出自紧急自卫,没有改变现实的处方,幽默可作为无法忍受时的一种武器。” “并不是我特意将人物刻画得渺小,而是他们周遭的世界非常大,至少对他们来说太巨大。” -
红书
《红书》拉丁文书名“Liber Novus”意为“新书”,是心理学家荣格的私密之作,记录了作者早期的个人梦境、灵魔与精神追寻历程,其手稿曾被誉为精神分析学史上最重要的未出版著作和“世界十大神秘天书”之一。荣格亲笔绘制了堪称艺术品的精美图画,即使不了解他学术思想的人也会赞 叹其视觉魅力。作者生前拒绝出版这部尚未完成的作品,逝世近半个 世纪才得见天日,此前全世界仅二十余人见过原书。 1913年,荣格与弗洛伊德决裂,开始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一度备受幻觉折磨而濒于崩溃。荣格身陷中年危机,重新审视生活,从内心探索最深处的自我。他将一些梦和幻象记录下来,整理成《黑书》,同时着手幻象内容的写作,形成私密之作《红书》。《红书》是荣格日后写作的主要灵感,由此生发出一整套的分析心理学理论。此书的出版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理解荣格著作的窗口。 荣格曾于1957年谈到这本书:“我跟你谈到过那段岁月,追寻内心图像的那些年是我此生最重要的时光。其他一切皆发源于此。这本书就始于那时,在那之后的枝枝节节几乎无关紧要。我的一生都在阐释那些意象,它们从潜意识中迸发,像一条深不可测的河流,在我的内心泛滥,几乎要毁灭我。这些已超出我的一生所能承载。后来只是一些外在的现象、科学的阐述与生活的融合,而包孕一切的神奇开端就在那时候。” 《红书》中文版卷一、卷二由林子钧据德文版译出,附录由张涛译自英文版。荣格原手稿宽293毫米,高390毫米,有两卷:卷一共7张,13页有内容;卷二有封面,正文首页无编号,第2至189页均有手写编号,跋2页。本书中,205幅手稿图片按顺序与中文对应,有图画的内容整页呈现,无图画的手稿以小图插入,部分手绘图在章末或附录中原尺寸再现。部分文字内容来自誊录稿,无对应手稿插图。文中括注与脚注均为编者所加。 -
缤纷的生命
编辑推荐 达尔文《物种起源》最佳续篇,讲述辉煌伟大的地球生命演化史 《寂静的春天》以来最重要的环保作品 推动“生物多样性 ” 成为影响全球环保进程的重要理念 “最后的博物学家”、生物多样性之父、两届普利策奖得主 爱德华·威尔逊经典作品 一曲博物学家对地球缤纷生命的热情赞歌 ◎ 接 续达尔文《物种起源》,从基因到物种,再到生态系统,讲述物种的起源、进化、分化与死亡,以及物种间的相互影响,描绘生物圈的复杂微妙。 ◎ 行文流畅,简洁优美,富有诗意;擅长借助丰富的案例,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问题层层解析,逻辑清晰,环环相扣,激发读者深入阅读和探索的乐趣。 ◎ 精彩好读,图文并茂。书前16页精美彩插,加内文近100幅图表,直观展示生物多样性的绚丽多彩。 ◎ 有英、德、日等多国语言版本,“生物多样性”成为影响全球环保进程的重要理念,每年5月22日被设立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 中国已步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本书兼具科学权威与阅读趣味,有助于加深大众对生态环保理念的认知,具备长销的潜力。 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获奖作品 纽约公共图书馆科学类“世纪十大好书” 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最佳书奖 ============================================================= 内容简介 我不想就拯救地球对人们进行说教,只想与众人分享自然世界的趣味。它是我们的归属之地。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最后的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 阅读本书,仿佛经历一场生命的大冒险。威尔逊带领我们从洪荒一路走来,攀上热带雨林的浓密树冠,潜入神秘深邃的海底世界,看蚂蚁、蝴蝶、飞鸟、浮游生物等纷纷登场,上演一部辉煌伟大、异彩纷呈的地球生命演进史诗。从基因到物种再到生态系统,威尔逊以生物学家的博学多识、孩童般对自然之美的热情追逐,以及优美典雅的文字,勾勒出地球生命变迁的脉络,细致描绘了地球生命图景中教人屏息的绚丽景观。 地球上的物种古老、独特而珍贵,每一个都是千百万年进化的杰作。地球生命既坚强又脆弱,历经五次大灭绝,从绝境中新生、繁衍、变异,才成就了自然界的丰富瑰丽。如今,它们却在人类的手中迅速凋零。威尔逊提醒我们,生物的多样性是维系世界之钥,更是驱动着生物进化的活力。人类应当回归为自然的一份子,珍视生命多样性这个宝藏。 这是一部只有博物学家才能写就的精彩之作,被媒体赞誉为“自《寂静的春天》以来最重要的环保著作”。翻开这本书,它将以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的真诚,撼动你的心灵。 ============================================================= 推荐语 一本重要的书……一部对自然选择的惊人发现、对进化和神奇创造力的颂歌……威尔逊从人类面临生态灾难的角度,赞颂了多样的进化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这是有关生物多样性的最权威著作。哈佛大学顶尖的昆虫学者威尔逊,详细讲述了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兴起和人类对其造成的巨大威胁。他情词恳切地呼吁人类要拯救动植物的多样性,注定会让所有年龄、所有背景的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威尔逊对自然之美与神秘的热情,对科学方法的一贯坚持,以及其卓越非凡的专业地位,为我们贡献了这部自《寂静的春天》以来最重要的环保著作。 ——《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 这本书语言古典尔雅,科学可信。作者除了对自己科学经历和对大自然亲自体验的生动描述外,还有科学理性的阐述,呈献给读者的是一本具科学权威性的散文般语言的好书。 ——《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从达尔文以来,还没有一个人对生态学有如此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自私的基因》作者) -
霍布斯鲍姆看21世纪
在这本以政治议题为主的文集中,备受推崇的近现代史大师霍布斯鲍姆选择将焦点放在五个在21世纪特别需要我们去厘清的领域: 一、“战争与和平”这个大问题在21世纪的发展; 二、世界帝国的过去与未来; 三、民族主义的本质和变化脉络; 四、自由民主的前景; 五、政治暴力与恐怖主义。 又认为上演这五大问题的世界场景,由两项紧密相关的发展所主导:一是人类藉由科技和经济活动来改变地球的能力变得无比巨大且持续加速;二是全球化。在这样的讨论框架下,霍布斯鲍姆基于其对整个人类历史的研究和感知,特别是20世纪这个“极端的年代”的经验,《霍布斯鲍姆看21世纪》以宏观的视角并结合现实发生的事件和相关统计数据,对人类在新世纪的命运提出了自己的预测。 -
20世纪的教训
◎“开放社会之父”卡尔·波普尔对20世纪人类命运的观察与反思 ◎ 一本记录波普尔晚年思想的重要著作 ◎ 让读者重新认识这位享有盛名又备受误解的重要思想家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卡尔・波普尔在生命中最后几年发表的两篇演讲稿以及与意大利记者贾恩卡洛・博塞蒂的对话录。与波普尔的其他作品不同,本书更多地表达了他对过去这个世纪的看法,对这个世界的苦难和希望的关怀。他谈了冷战结束后的世界,谈了波斯尼亚战争,谈了媒体的危险,谈了知识分子的责任,对极权主义、宗教、历史主义、意识形态等做了审视。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波普尔传达出他一生的思想信念:为了保护我们深爱的民主体制,我们必须认清自己的责任。创造明日世界的乃是我们今天的行动。 【媒体推荐】 卡尔·波普尔爵士是正确的。 ——瓦茨拉夫·哈维尔,作家 任何思考者都不会错过波普尔的书。 ——《国家》杂志 很少有哲学家能像波普尔一样运用如此宽广的知识面来产出重要的原创性观点。 ——《卫报》 无与伦比的伟大的科学哲学家。 ——彼得·梅达沃,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对于20世纪人类经历的灾难与恐怖来说,波普尔是一位诊断思想瘟疫的医生。 ——刘擎,学者 -
贝太厨房·十二城味
贝太厨房首次将文化与饮食结合,精选12座极富特色的城市,在街头巷尾间寻找地道的古早味。 《舌尖上的中国》顾问沈宏非、香港文化美食家欧阳应霁、餐饮名家曹靖等亲述城市记忆中的滋味与印象。 温州、泉州、乐山、腾冲……这十二座或大或小的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味道和故事,我们沉浸在那些街巷和杯碟中,先听当地人讲述城的故事,再重新体会姜酒索面、大救驾的滋味。 看熙攘街市、幽静村落、街头摊位、市井百相,置身其中,随味悠游…… -
文明的解析
社推荐语 1.跨越3000年人类文明,勾勒出整个人类史的宏观景象。 2.史上第一部将计量法引入历史著作的作品,开创了卓越值可以计算的先河,从此伟大到卓越的距离可以测量。 3.一部科学和艺术的大百科全书,涵盖了4002位全世界各领域的顶尖人物和他们的成就。 4.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使你更有思想的20本书”之一5.《每日电讯报》《纽约时报》《纽约客》《科克斯书评》联袂推荐6. 作者查尔斯·默里是美国著名自由主义学者,出版过多部有影响力的作品,是纽约畅销书榜作者。 《文明的解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将计量法引入历史学著作的巨著,它开创了卓越值可以计算的先河。《文明的解析》统计了上下3000年全世界范围内艺术和科学领域的顶级人物和他们的成就,通过严谨的计量学分析的方式,编制了文学、音乐、艺术、哲学和科学各领域的名人录(共4002人)和重大事件。作为比肩《从黎明到衰落》的文明史巨作,《文明的解析》没有局限于西方文明,而是以全球视野,勾勒出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宏观景象。 《文明的解析》的核心部分是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描述性章节:关于艺术领域内的巨人以及他们卓然独立的原因;关于艺术与科学两个领域的伟大成就之间的区别;关于人类创造伟大艺术和科学的能力的14次重大飞跃;关于人类成就在时间和地理坐标图上的图形和轨迹。 经过数据统计的结论发出疑问:为什么人类成就如此集中于欧洲?为什么取得成就的主要是男性?为什么创新集中在1400年后?查尔斯·默里还证据确凿地表明,上个世纪中,人类创新的速度在减缓,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查尔斯·默里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思考框架,让人们不仅能清晰地认识到人类的伟大成就是由哪些条件促成的,同时也赞美了人类对真、善、美不间断的孜孜以求,彰显了人类成就的辉煌。 -
表情不错的人
编辑推荐: 镜头背后的“魔鬼”荒木经惟,教你如何拍出最美的颜 ★荒木经惟教你如何拍表情 ★荒木经惟教你如何练习抓拍技巧 ★荒木经惟教你如何通过摄影讲故事 ★极其实用的摄影实战指导手册 内容简介: 《表情不错的人》是日本摄影大师荒木经惟的摄影随笔集。 荒木经惟在本书中详尽地谈论了自己拍摄人物肖像的心得体会,并从“女性”、“男性”、“名人”、“街巷中的人”、“遗像”等几个类别着手,非常具有实际指导性地谈论了自己的摄影创作,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大师谈创作的指导手册。 荒木在书中行文非常口语化,以与老朋友谈天般的方式说出自己对人像摄影的私家感悟。不但他的摄影经验确是其他摄影师或摄影教科书上所没有的,他乐观的生活态度也令人赞叹。 -
死亡的脸
《死亡的脸》是耶鲁大学备受欢迎的医学教授、外科医生舍温·努兰的经典作品,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抢救生命似乎是医学的天职与成就,然而努兰1993年出版《死亡的脸》时即对这种陈旧的观点提出批判,医者不应是疾病的征服者,人类通往死亡之途的最后旅程,应得到尊严的对待。善终是每个人追求的圆满结局。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但努兰认为,死亡的艺术,也是生的艺术。死亡的脸,处处是生命的表情。要使善终不成为神话,就必须了解死亡,面对死亡。 《死亡的脸》剖析人体每一处组织,讲述每一个惊心动魄的手术过程,努兰通过六种常见的致命疾病,包括心脏病、中风、老化、阿兹海默症、艾滋病与癌症,再加上意外等其他原因,描述人类经历死亡的共通过程,赤裸裸地描绘了生命走向衰亡的过程中不堪的、痛苦的、触目惊心的情状,把“死亡在生物学和临床学上的真实面貌呈现出来”。 不论是何死因,临终总伴随着饥饿、窒息与巨痛。正如生之不易,离开也同样困难。努兰认为,最了解死亡的恐怕是诗人与哲学家,不是医生。因此在《死亡的脸》出版二十多年之后,努兰仍大声疾呼,临床医疗不应成为取胜的血腥行为,医者必须学习放慢速度,思考对病患有益的事。 国内医学人文畅销书《心外传奇》作者李清晨诚挚推荐、倾情作序。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