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心理学
-
亲密关系
本书探究了长期以来诗人、剧作家、哲学家,乃至医学家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和论断。由于数千年来科学家对亲密关系研究的忽视,当通俗心理学占据了关系学的主导地位时,人们对人际关系的了解和领会往往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然而,最近20年中,如本书所记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将使我们对爱情、婚姻、承诺、友谊、激情、理解、沟通、亲密、依恋、伴侣选择、嫉妒等各个方面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
Not by Chance Alone
How does a boy from a financially and intellectually impoverished background grow up to become a Harvard researcher, win international acclaim for his groundbreaking work, and catch fire as a pioneering psychologist? As the only pers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to have won all three of its highest honorsfor distinguished research, teaching, and writing Elliot Aronson is living proof that humans are capable of capturing the power of the situation and conquering the prison of personality. A personal and compelling look into Aronson’s profound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of social psychology, Not by Chance Alone is a lifelong story of human potential and the power of social change. -
电醒人心
• 以梁文道、许知远、纠纠、连岳、熊培云为代表的公共知识分子2010年必读的一本书——赤裸裸、血淋淋的人心审判 • 揭示“平庸的恶”——房地产开发商,三鹿奶粉厂家,打死过大学生的城管,无视犯人生死的看守,足球黑幕的推手,难道他们都是纯粹的坏人?还是他们只是盲目的服从者? • 为什么赳赳说:一个公务员可能是个体贴的丈夫、称职的父亲,但却是秘密的房价推动者、自焚造成者、人格践踏者、钓鱼操作者、权力滥用者、腐败涉黑者和奴性发作者? • 为什么梁文道说:杀人不需要邪恶的动机? • 为什么熊培云说:世界离独裁只有7天? • 为什么连岳说:有人如此为纳粹屠杀犹太人辩护? • 为什么许知远说:我们应该更清醒、理智地看待我们的世界?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 ,是20世纪最杰出的心理学家和富科学家之一,他独特的方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思考人性的方式。1960年他在哈佛大学以著名的服从实验(Obedience Experiments)震惊了世人;他率先提出六度分离概念(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揭示出一个我们未曾察觉的普遍社会现象。托马斯布拉斯教授以深入细腻之视角、栩栩如生之笔触,细密梳理了米尔格拉姆的研究成果,首次向世人展示出这位与众不同的科学家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本书是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米尔格拉姆的人生传记。 第1章 无名社区 14 米尔格拉姆成长于人口混杂的移民社区,多数居民都是犹太裔。这些移民憧憬着未来,关于他们自己,或者关于他们的下一代——那些在街上玩板球、心里想着糖果的孩子。 第2章 哈佛求学路 27 在哈佛那几年,米尔格拉姆得到了全面的成长。多元化的师资力量,丰富的知识体系,以及广泛的社会关系,激发了他对社会科学极大的兴趣。同时,他也给学校里留下了深深的一笔。 第3章 跨文化洗礼 37 米尔格拉姆的跨文化实验有着深远的和划时代的影响力,因为它呈现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将民族性格的研究主题从沙发椅上的思索,转化为客观的科学性探究。 第4章 从“普林研究院”到耶鲁 54 米尔格拉姆明白,若要学有所成,就必须做出重大且杰出的研究计划。在离开普林斯顿的前一年,他已经有计划了:关于对权威者服从的行为研究。 第5章 服从的经历 69 在服从实验中,当对“学生”施加的点击越来越强,同时“学生”的抱怨和哀求越来越可怜,看得出“老师”也越来越紧张。可是,“老师”还是忽略了这些痛苦的哀号,脸上露出继续做下去的决心。 第6章 服从实验 84 这些实验一再显示了我们对准备服从权威的强大的力量,远远超乎我们的预期,强到足以让我们背弃自己的道德原则。另外,服从是情境特质的函数,随着“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接近距离而改变,超越人格的变异性。 第7章 余震 98 一系列的服从实验除了惊人的结果之外,也带来了各式各样的讨论与批评。虽然米尔格拉姆进行研究时已经考虑到道德的问题,但在结果发表之后仍然引起了强烈的争议。 第8章 重返学术伊甸园 114 米尔格拉姆重回哈佛大学后所进行的研究,最能代表他在剑桥的岁月。他的工作计划中有两个议题特别重要:丢信方法和小世界现象。这两者都将成为社会心理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家非常有价值的创新研究工具。 第9章 城市心理学 138 离开哈佛到纽约大学,城市生活心理学成为米尔格拉姆的主要兴趣,他将社会心理学应用在城市的相关课题上。他利用很多创新的实验方法,说明在城市和小城镇的行为会有哪些不同。 第10章 中心舞台 162 米尔格拉姆根据《城市生活体验》一书拍摄影片《城市与自我》,他的制片经验让他看到科学方法有一些限制。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制作影片已经开始驻进米尔格拉姆兴趣和活动的舞台中心。 第11章 苦恼,希阿诺,最后的岁月 189 米尔格拉姆在纽约大学的时候,最苦恼的事莫过于向外面申请研究经费补助,不断遭遇困难,因为实验计划的理论基础薄弱而被拒绝。另外,他的心脏也开始出状况,慢慢耗损她的体力和意志。 第12章 米尔格拉姆学术影响力 210 米尔格拉姆留下的遗产,是清晰易懂、没有术语的文章,让他的研究工作可以广大的读者群接受。结果,他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让社会大众认识到学术的价值,用科学的取向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 -
绝非偶然
●《绝非偶然》的作者埃利奥特·阿伦森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之一,曾荣获美国心理协会全部三项大奖:杰出教学奖、杰出著作奖、杰出研究奖。他所著的《社会性动物》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 ●一个性格腼腆、资质平平的小男孩,在无财无势的家庭中长大,如何成为举世闻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年少时哈佛大学望洋兴叹的“笨小子”,十年后竟成为哈佛大学教授?在《绝非偶然》一书中,阿伦森用自己的经历阐明了社会心理学的真义: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一个人可以不受儿时不愉快经历和个性缺陷的束缚,通过自我完善成就可能的自我。 ●此外,作者在书中详述了社会心理学许多最具代表性的实验,从理论假设到实验过程再到最后的结论分析,每一步都清晰可见。如果你对社会心理学实验和理论感兴趣,这本书无疑是一顿饕餮大餐。 -
历史学家的经线
从中西角度对比来看中西文化,会发现其中息息相关。本书选取华人学者孙隆基先生多年来文章多篇,既关注鲁迅,又关注美国大众文化里的“第三性”与东方人,论说有据,令人折服。 -
穷忙族
一本震撼日本社会的书,出版以来再刷不断,亚马逊书店读者评价五颗星强力推荐! 美国,3700万人是穷忙族 日本,550万人、将近全国四分之一的人口是穷忙族 你,会是穷忙族的一员吗? 为什么大学毕业生会找不到工作? 为什么正值事业颠峰的中年上班族是穷忙族的危险人群? 什么是“心理层面的穷忙族”? 穷忙族有摆脱贫穷的机会吗? 在这个物价上涨、薪水不涨、文凭贬值、工作随时不保的时代, 你还自认为跟“穷忙族”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贫富差距愈来愈大,日本社会有一群被称为“穷忙族”(Working Poor)的新阶层正在逐渐形成。他们努力工作,收入却达不到最低生活费用的标准;这些人当中,有初入社会的新鲜人,有为贴补家计而工作的就业妇女,甚至有应该处于事业颠峰的中年上班族。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沦为“穷忙族”?又有什么方法可以帮他们摆脱穷忙的悲惨命运? 本书作者门仓贵史为日本知名经济学家,同时也是经济话题相关的畅通书作家,他透过丰富的调查报告和数据分析,以及与穷忙族访谈的搜集资料,针对穷忙族的现象做了最深入、客观的分析与探讨。本书在日本一出版立即引起读者的广泛讨论,有人甚至开始审思自己的状况是否符合“穷忙族”的要素,这本书也被誉为探讨“穷忙族”现象最精辟、完整的专书。 本书从家庭、企业、社会、经济等各个层面来分析穷忙族现象的影响,穷忙族的产生绝不是个人的事,它所引起的连锁反应更是波及到子女教育、金融体系、社会问题等。更令人担忧的是,一旦成为“穷忙族”,就会像掉进蚁蛳陷阱的蚂蚁一样,很难靠自己的力量再爬出来。 身处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当中,“穷忙族”是你无法置之度外的社会现象。本书内容绝对值得让你做为警惕,早一步洞悉穷忙族现象的真相,当个拒绝穷忙的人! 本书依据大量的调查报告及数据资料,彻底分析穷忙族的形成原因和所带来的后果与影响;以社会、家庭、企业制度、就业环境等各个层面来讨论穷忙族的现象,全面性的分析使内容十分具有可读性,更有利于人们对读者自身处境的反思。 目录: 前言 第1章 日本劳工每4人就有1人过着符合社会救助标准的生活 悲惨的现况:日本劳工中每4人就有1人是「穷忙族」 为什么「穷忙族」持续增加? 接受社会救助的家庭越来越多 预期将会持续扩大的日本所得差距 美国持续增加的「穷忙族」 由「穷忙族」沦为游民 穷忙族实例 1 穷忙族实例 2 第2章 正值壮年的中年家庭沦为「穷忙族」的恐怖 如果「美国心玫瑰情」的男主角没死…… 超过40万人的中高年男性「穷忙族」 因公司倒闭或裁员而成为「穷忙族」的中高年男性 无法压低的各项生活开销 为「穷忙族」所苦而自杀的中高年龄层 中高年龄层「穷忙族」的增加也影响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绩 将中高年上班族压得喘不过气的子女教育费 穷忙族实例 3 穷忙族实例 4 第3章 日渐瓦解的日本雇用体制 一路走来相辅相成的终身雇用制和年功序列薪资制 为什么终身雇用制和年功序列薪资制会瓦解? 何谓派遣员工? 1990年代后人数骤增的派遣员工 派遣劳工处于弱势的代表性事件 过劳的正式员工是心理层面的「穷忙族」 穷忙族实例 5 穷忙族实例 6 第4章 非正式员工的年轻族群 日益恶化的青年雇用问题 无法成为正式员工的年轻人沦为「穷忙族」的危机 成为「单身寄生族」的年轻非正式员工 人数日增的飞特族和尼特族 尼特族和非尼特族的所得差异扩大 年轻人成为尼特族的主要原因在于雇用环境的恶化 可望改善的雇用大环境 年轻人正面临日益严重的劳雇供需失衡问题 穷忙族实例 7 穷忙族实例 8 第5章 「结构改革」后自由主义经济和民营化的结果 结构改革的得与失 必须大量释出非正式员工转为正式员工的机会 工作分摊制度能解决「穷忙族」问题吗? 提高消费税使「穷忙族」的负担越来越重 提高最低薪资以作为安全防护网 外籍劳工的加入将使非正式员工的生活更为辛苦 穷忙族实例 9 穷忙族实例 10 后记 序言 “穷忙族”的问题 曾经有个青年诗人名叫石川啄木,在他的诗歌集《一捧沙》中,有这样的句子“工作啊工作,生活依据无乐,两手常见空空”。这首诗发表于1910年,明治时代行将终结。 当时23岁的啄木已经成家,在东京朝日新闻社担任校对,每天从早到晚辛苦工作,但每月到手的工资马上就花光了,因此总是陷于手头拮据的尴尬境地。 他当时还撰写一些小说和评论,收入却依然无法补足亏空,债台累累,朋友也因此离他而去。在贫病交加之中,啄木26岁就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据说他临死前最大的愿望竟然只是希望吃到一颗草莓。 明治时代的日本,已经废除了士农工商身份等级制,在理论上百姓已经得到了平等,但是国民的贫富差距依然很大。很多人因为贫穷而过早地死去。关于当时贫富差距的数字,已经找不到正确的统计数字,但从各种其他的渠道,我们依然可以推测出当时贫苦阶层的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更,日本经济进入高度成长期(1950年代-1970年代),人们的收入所得急速上升,贫富差距也在逐步缩小。低收入人群的整体力量在大幅攀升,成为具有购买能力的中产阶级。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诞生出“一亿总中流”这样的词语。石川啄木吟诵的那首诗也变作古老时代的记号,逐渐在富裕人们的记忆中远去了。 但是,到了21世纪的现在,石川啄木的这首诗,又成为反映现实的镜子重新受到了社会的关注。随着贫富差距一点一点拉开,在低收入人群中形成了叫做“穷忙族”的崭新社会阶层。 现在,我想给读者朋友出几道关于“穷忙族”的小问题。 这几道问题中出现的数字,都是反映了“穷忙族”生存实态的重要数据,请大家都来做一做,看看你对“穷忙族”了解多少。 第一问:在世界上最富足的美国,被称作“穷忙族”的人究竟有多少. ① 约570万人 ② 约1700万人 ③ 约2700万人 ④ 约3700万人 答案是④约3700万人。在很多人的心中,美国是一个“成功的国家、富足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却有3700万人处于贫困之中。其实“穷忙族”这个词语也是1900年最先出现在美国的。 第二问:在日本,年收入多少的人会被归入“穷忙族”? ① ~年收入500万日元 ② ~年收入300万日元 ③ ~年收入250万日元 ④ ~年收入200万日元 答案是④~年收入200万日元。在东京,一个三口之家(丈夫33岁、妻子29岁、孩子4岁)得以过活的家庭年收入是200万日元。如果妻子是家庭主妇、丈夫是上班族的话,年收入即使达到300万日元,生活也会非常艰难。就可以想象年收未满200万日元是多么的艰苦。但是根据最近的统计,年收入还不到100万日元的人正在逐年增加。 第三问:现在的日本“穷忙族”究竟有多少? ① 约150万人 ② 约250万人 ③ 约350万人 ④ 约550万人 答案是:④约550万人。即使在富裕的日本现在,依然有这么多人生活在贫困之中。而且,“穷忙族”的数字还有逐年增加的倾向。 第四问:日本的最低时薪是多少? ① 时薪610日元 ② 时薪710日元 ③ 时薪810日元 ④ 时薪910日元 答案是①时薪610日元。最低时薪根据都道府县的不同每年都有一定的变更。2006年最低时薪出现在青森县、岩手县、秋田县和冲绳县,时薪都是610日元。有一个团体,以“最低时薪标准生活一个月”为主题搞了一个试验,几乎所有参与者都感到“根本不可能过下去……”。 第六问:15岁到34岁的非正式职员有多少? ① 约200万人 ② 约400万人 ③ 约600万人 ④ 约800万人 答案是③约600万人。随着非正式职员的数字不断增加,过去的4年中已经增加了约100万人。 最后第7问:在日本,有多少派遣职员? ① 约80万人 ② 约130万人 ③ 约170万人 ④ 约230万人 答案是④约230万人。派遣职员中的大多数都对不稳定的职业状态和较低的收入心存不满。另外还有不少派遣职员被违法企业二次派遣、榨取劳动和尊严。 问题全部结束,您答对了几道呢? 7道全部答对的读者,可以说是对“穷忙族”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和思考的,读这本书就会很顺利。 另外,一道也没有答对的读者,可能是完全不了解“穷忙族”的世界,生活优裕的人士吧。不管怎样,都希望这本书能够唤起读者对“穷忙族”生存状态的认识、加深对“穷忙族”问题的理解。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加入“穷忙族”的行列…… 我先简单概述以下本书的内容。 第一章, 解释“穷忙族”的词义,再对什么样的人会成为“穷忙族”、“穷忙族”的增长速度、日本“穷忙族”最新情况进行详细介绍。此外还将对为何“穷忙族”会增加,以及它的社会背景进行详细阐述。 第二章, 详细介绍45岁到59岁中老年“穷忙族”的生活实态。在“穷忙族”中,最辛苦的莫过于中老年人群。他们可能之前还是光鲜的上班族,由于公司调整或是其他原因一夜之间变身“穷忙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第三章, 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度,被称作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代日本特有的雇佣体系。现在这个体系已经土崩瓦解,第三章中将对背景进行详细阐述。 还将介绍随着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的瓦解所产生的非正式职员,他们的生存实态和劳动环境。另外,保留在公司中的正式职员也不能就此高枕无忧,他们日夜处于繁重的劳动环境中,他们属于“心灵上的穷忙族”。 第四章, 阐述15岁到34岁的“穷忙族”问题。由于严苛的雇佣条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踏入社会之时,是以非正式职员作为起点的。这样就注定了他们与正式职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将对近年逐渐增加的“FREE族”和“NEET族”问题进行分析。“FREE族”和“NEET族”的出现也证明了救治环境的严苛。 第五章, 最后一章,将就日益严重的“穷忙族”问题,提出解决建议。比如降低正式员工的入门条件,改进社会分工政策、税制等,从具体的政策入手,进行分析阐述。 本书将用各种统计数字,为读者呈现出“穷忙族”的浮生绘,还将刊载对处于“穷忙”境地、生活困苦人们的采访实况。 衷心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透过统计数字,了解“穷忙族”的生活状态、直面“穷忙族”的社会问题,进一步加深对“穷忙族”的理解。 -
日本人的心理结构
本书从比较文化的视角,细心地观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用语,分析日语词汇,列举日常生活中日本人的为人处世,对一些往往为人所忽视的话语、动作,乃至心理都给予极大的关注,总结出日本人的依赖心理特征,并根据这一特征创立针对日本人的独特的心理分析法与理论。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现代社会各种各样令人无法理解的现象。 -
爱上这身无分文的日子
《爱上这身无分文的日子》从经济学和心理学角度,对我们的生活做了简洁幽默的剖析,使我们看到自己是如何被品牌和商人和所谓经济学家的消费理论所驱赶,追寻繁华却不断失落的生活。透过作者之笔,我们发现,生活里似乎每个人都在表演,表演着如何向富人阶层的宁愿而挺进,但这场表演的观众又是谁呢? 觉得没钱很失败?觉得没钱就无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书中深刻的剖析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心灵的解脱,作者戳穿被各种媒介堆砌出的浮华生活的真相,也使真正令人感到满足的生活方式逐渐呈现出来。正如作者所说,快乐必不可少的成分,不管多么难以得到,却都不太昂贵。 富有并非不好,身无分文的日子也并不是终极目标,但是,在身无分文的日子里具有热诚生活的能力,的确是一种值得培养的强大能力。只有当我们能够从对金钱的焦虑中解脱出来,更为坦然、勇敢、理智地追寻自己真正认可的生活状态,才可能获得踏踏实实的安全感和真实的幸福。 -
蒼蠅王
《蒼蠅王》所寫的是:在一個毫無大人管束的孩子團體中,罪惡是怎麼逐漸顯現,以至最後是如何抵消、擊敗所有理性的努力。悚人聽聞的遊獵過程:那些自認已有自主能力的孩童,在遊戲中越演越烈的失控,未嘗不是成人世界的縮影。 -
狂热分子
这本书主要探讨群众运动的一些共有特征,重点是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长期与下层民众打交道的生活经历使作者发现,积极投身群众运动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已无可救药地失败,渴望逃离自我寻求重生,将生命托付给某项神圣伟业让他们感觉不错,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令个人的责任、恐惧、无能得以掩埋。运动的领导者则刻意培养参与者的罪恶感,号召自我牺牲以获救赎。 自1951年出版后,《狂热分子》即被视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短期内行销50万册以上,被译成10余种语言,是多所大学政治系的必读书。书中俯拾皆是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与一针见血的比喻,风格酷似法国思想家蒙田与帕斯卡尔的随笔。至今,其佳言警句仍不断被引用、辑录。 -
路西法效应
一批彼此并不相识的年轻人——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走进了“斯坦福监狱”。他们并没有犯罪,只是受募到“监狱”——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精心布置的地下室,接受一项试验。大学生们被随机地分为“狱卒”和“犯人”,然后开始了为期两周的试验。然而,试验仅仅进行了一周,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变成了残暴的狱卒和崩溃的犯人,试验不得不终止了。受试者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使作者得以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析“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并分析造成监狱虐囚和种族屠杀的情境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会不会使我们像上帝最钟爱的天使路西法那样不知不觉中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的事,从而堕落成为魔鬼?我们如何抗拒情境影响力?作为心理学教授的作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做出了极有说服力的分析。 -
乌合之众
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1841-1931)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自1894年始,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最为著名;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也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在他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在西方已印至第29版,其观点新颖,语言生动,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佳作。 -
错不在我
《错不在我》是全球畅销千万册的《社会性动物》作者、当代最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阿伦森的又一部经典心理学著作,教你看穿谎言与借口,破解思考盲点。本书堪与《乌合之众》、《少有人走的路》相媲美,都是不可不读的心理学经典著作。 当事情陷入僵局的时候,人们为什么只想逃避责任,甚至不自觉地说谎?为什么公众人物外遇,罪证确凿时,当场抵死不认,却在隔天的道歉声明中却说:“我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为什么我们总是看到他人的虚伪,而不去反顾自身?《错不在我》告诉我们:这是我们的自我辩护心理在发生作用,当错误发生时,我们总会下意识地将错误推卸到他人身上,或找一些客观原因,完全不认为这是自己的错。这样的心理你我都有,无论你是总统还是普通人。 不假思索的自我辩护就像流沙一样,会让我们越陷越深。它阻碍我们看见自己犯错,更何况改正错误;它扭曲现实,让我们无法获得评估局势所需的信息;它使得爱人、朋友及国家间的嫌隙加深;它让我们无法摆脱坏习惯;它让罪犯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它让许多专家无法改变过时的观念和做法,而对公众造成伤害。要想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就要避免掉入自我辩护的陷阱。 -
现代社会心理学
《现代社会心理学(修订版)》于1998年初版以来,迄今重印20余次,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由于近年来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必须进行修订以满足教学的需要。本次修订不仅在整体框架上有所变动,而且在内容上有许多更新,具体如下: 第一编总论,删除了原第一章中的社会心理学任务,对第三章的内容进行了扩展,既回顾了历史,又展望了社会心理学未来的发展。 第二编社会化,依然从社会化、自我意识和性别角色差异心理三方面进行论述,引进了诸多新的研究观点和成果。 第三编个体社会心理学和第四编群体社会心理学,作了较大的改动。如把挫折合到了动机一章;将相符行为放到群体社会心理中论述;重新编排了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而把利他与侵犯专门作为一章进行介绍;把领导心理作为群体心理的一部分加以介绍;增加了社会印象管理这一备受现代社会关注的内容;对内隐态度的研究进行了讨论;在删除动机理论系统的同时,增加了人的亲和动机的内容。 第五编应用社会心理学,结合目前社会对心理学关注的热点,删除教育心理学、军事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增加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社区心理卫生的内容。 -
乌合之众
本书是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虽然是一部学术性著作,但语言生动流畅,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因此,《乌合之众》一经问世,已被译成十几种语言。 本书颠覆了人们通常对群体的认识,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淋漓尽致,让人先是惊异,后是佩服。 作者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乌合之众》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深刻思考群体行为并意欲有所作为的人们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
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维尔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大量史实的研究分析,揭示了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起源以及大革命走向恐怖独裁的原因。原有的封建制度由于受到王权专制的侵害而变得摇摇欲坠,最终因大革命的爆发而坍塌,但社会动荡却并未带来革命党预期的结果,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民众,最后都被相互间的怒火所吞噬。 《旧制度与大革命》共分为两编。 第一编直接讨论大革命本身,提示大革命的目标、性质、起因及其成就。作者认为大革命是一场运用普遍平等以及人民主权的思想去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政治革命,它意在毁掉那些贵族阶级的特权和不平等的等级制度。 第二编是全书的主体,讲述大革命在旧制度中爆发的原因。作者在导致大革命的众多原因中,首先描述那些比较基础的原因,或者说客观性、制度性的原因;然后再刻画那些比较直接的原因,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属于民情和风尚层面的原因。总体说来,大革命爆发前法国的旧制度是一种弊端丛生的坏制度,它既保留了不平等的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又增加了中央集权制的专政因素,这是一种已经变质了的封建等级制度。作者认为,对于这样一种旧制度,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因为改革带来的经济繁荣反而会加速大革命的到来;再者因为改革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反而使得剩下的那些压迫更加让人难以忍受。 作者认为,在大革命后必然产生的专制帝国里,人们实现了较为彻底的平等,但也较为彻底地丧失了自由。但是作为大革命成果之一的中央集权制,其实并不是大革命的发明,在旧制度里,它早已占据了优势地位,大革命只是使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而已…… 法国大革命在世界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能给后来者以启迪,让后人在理解历史的同时有所警醒,它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此书具有深远的意义,必定会给读者带来心灵的启迪与震撼,让读者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做一个以史为鉴的人。 -
社会心理学
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是美国700 多所大专院校社会心理学教学所采用的教材,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师生和社会心理学爱好者的喜爱,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本书译自第11 版。 全书共分四编: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和应用社会心理学。第1 章(社会心理学导论)着重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观点、价值观对心理学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等内容,为读者系统完成后面四编社会心理学的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编(2~4 章)着重探讨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涉及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控制、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社会信念和判断、态度与行为的相互影响等内容。第二编(5~8 章)着重探讨我们如何彼此影响和联系,深刻剖析社会影响的威力。涉及态度与行为的文化根源、社会服从的力量、说服的原理和群体影响等内容。第三编(9~13 章)着重探讨我们彼此如何发生联系,分析了人与人之间感受和行为的正负极性:偏见、攻击、吸引与亲密、利他、冲突与和解。第四编(14~16 章)着重将前面章节中的理论原理、研究成果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其实贯穿全书,但这编系统介绍了社会心理学在临床、司法等领域中的应用,最后还展望了社会心理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关系,尤其探讨了在面临人口增长、过度消费、全球变暖等生态危机时,社会心理学应该发挥的作用。 戴维·迈尔斯充分发挥了其在心理学写作方面无与伦比的才能,将科学的严谨性和人文的宽泛性巧妙地结合,兼具感性和理性,能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过程中轻松掌握心理学知识。可以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甫一问世即成为同类图书的翘楚,即使是抽象严谨的科学知识,都能通过生动的插图、幽默的漫画、睿智的引言、清晰的表格、优美的语言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知识的学习变成愉快的旅程。每次再版迈尔斯都会向全球心理学的师生们征求意见,以保证本书学术的前沿性、定义的精确性、研究的严谨性、理论的全面性。此外还通过一些专栏启发读者思考,如“聚焦”关注社会心理学历史上的一些经典研究;“研究特写”介绍当前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大发现;“研究背后的故事”则能让读者了解这些社会心理学大师们的研究之路。本书适合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的广大师生,同时也适合对社会心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