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伊朗

  • 古代伊朗文明探源

    作者:王兴运

    本书为作者近几十年来潜心研究的成果,其中吸取了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伊朗人类学、考古学资料和埃兰楔形文字泥板文献和线形文字文献史料,深入研究了伊朗史前社会和埃兰文明,为我国占代伊朗史研究作了艰苦的开拓性工作。作者通过对伊朗人类学和考占学资料的研究,探讨了伊朗史前社会状况。在埃兰史部分以大量楔形文字史料和印章印揭示了古代埃兰独特的三头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状况。本书在我国首次介绍了独特的埃兰文化(文字、宗教、艺术、建筑等),特别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埃兰线形文字的解读。埃兰文化在埃兰国家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为亚述、米底、新巴比伦和波斯帝国吸取继承,并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有重要影响,甚至在今天世界现实生活中也不难发现其痕迹。
  • 伊朗琐罗亚斯德教村落

    作者:【英】玛丽·博伊斯

    本书所讲座的伊朗琐罗亚斯德教,是世界最古老的一个宗教。有关该教的起源,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学界一直在深入探讨。 本书所调查的伊朗西南亚兹德和克尔曼两个飘荡的琐罗亚斯德教徒,就是这个古老宗教在当代伊朗的遗存。生存于伊朗本土的这批教徒,在博伊斯教授之前,并没有引起学者的多少关注。他们的宗教生活,学界并不了解。本书所展现的这两个村落的民俗和信仰,实际上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历过伊斯兰教的强力压迫,在穆斯林的重重包围下,幸存下来的琐罗亚斯德教群体的现实面貌。这个群体与巴斯人不同,后者所过的是一种未受强力改造,但却是适应印度环境的传统宗教生活。这两个现代群体的信仰及其宗教生活,都源自萨珊帝国时期的琐罗亚斯德教。 本书讨论的是现代伊朗的琐罗亚斯德教,但对于国人认识古代祆教,不失为一面参照的镜子。 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对我们的借鉴意义。就本书用历史人类学方法的运用,其权威性自然不容怀疑。因此,倘若我们要倡导历史人类学的话,本书似也可作为一本样板著作,供我们阅读效法。
  • 波斯帝国史

    作者:(伊朗)阿卜杜勒.侯賽因.扎,张鸿年

    《波斯帝国史》论述的是伊朗民族的起源和波斯帝国兴衰的历史。波斯文原著书名为《伊朗民族史》。我们中国读者比较熟悉波斯帝国,因此汉译本用此名。 此书作者是伊朗著名文史学家德黑兰大学教授阿卜杜勒·侯赛因·扎林库伯(殁于2005年)。 伊朗是文明古国,其古代史学蜚声世界。本书就其内容和价值可称为继承古代史学传统力作。 作者在序言中说明他的写作目的。要写一部摆脱西方史学偏见的伊朗民族史。通读全书可以看出,作者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本书材料丰富充实,立论中肯恰当,行文流畅自然,而且带有文学色彩。作者除叙述朝代更迭人事变迁外,更把笔触深入到文明领域。论述时代思潮发展,宗教文化冲突和各民族文明思想的交汇与融合上。写一部处于东西方文明交汇点的伊朗史对其宗教和文明的阐述是不能或缺的。 一般波斯帝国史著作对伊朗古代三大王朝中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和萨珊王朝叙述得比较详细,而对历时近500年的帕提亚王朝的论述则语焉不详。其中固然有资料不足的原因,但也反映作者们对这一承上启下的大王朝重视不够,没有充分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述。本书作者扎林库伯教授则不同,他利用希腊、罗马、阿拉伯,甚至中国史料,在历代考古发掘的基础上,以全书六分之一的篇幅,对帕提亚王朝进行了全面详尽的论述。其中有关经济、文化和宗教方面的论述尤为深刻精辟。他充分肯定这一王朝在维护贯通东西的“丝绸之路”上的功绩。而中伊两国正是在帕提亚王朝时代建交的。本书中有关帕提亚王朝的论述无疑是对伊朗史写作的一个突出的贡献。另外,对萨珊王朝灭亡后的希腊人王朝赛琉古王朝的状况也有十分详尽的论述,这也是此书的特点之一。 中伊两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紧密联系和频繁交往。两国通过海陆丝绸之路建立密切的友好关系。由于西方列强的殖民政策,近世两国间的联系远逊于古代。几十年来这种联系虽有长足发展,但仍未达到历史上的高度。彼此间的了解仍迫切有待加强。因此全面介绍伊朗古代历史的著作就显得十分必要。 本书是作者送给译者的礼物。1986—1987年,译者在德黑兰大学访学期间,拜见过扎林库伯博士。这位德高望重的文史学家温文尔雅,亲切热情。告辞时他把此书送给译者。 多年来译者凡遇到伊朗文史方面问题,翻阅此书,总能找到相关答案和有益的启发。于是产生译出这一力作的想法,奉献给中国读者。相信此书不仅对非专业读者扩展知识有所裨益,就是对相关的学者的研究工作,也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衷心感谢尊敬的扎林库伯夫人,卡玛尔·阿里扬博士(Dr.Ghamar Aryan)授予此书汉语译文的出版权。感谢作者的伊朗朋友阿里·穆罕默德·萨贝基博士(Dr.Ali Mohammad Sabeighi)。他在此书翻译过程中,热情鼓励译者,这次他又从中联系授权事宜。反映他促进传统的中伊友谊和推动中伊文化交流的善良愿望。 本书于2011年在上海曾印行一次。感谢读者提出批评,指出一些译名错误。又由于作者坚持只用波斯文拼写希腊罗马人的名字,不加拉丁注音,致使有些人名的汉译不规范,现已相应进行修改。书中仍有不足之处,诚望读者指教。 2013年5月于北京大学
  • 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

    作者:王新中,冀开运

    本书是彭树智先生主编的12卷本《中东国家通史》中的一卷,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由中国学者撰著的完整意义上的伊朗通史。全书以文明交往理论为指导,采用历史叙述方式介绍了伊朗的历史与现实,包括政治与经济、宗教与民族、自然与社会、人口与环境,还包括中国与伊朗的关系等。
  • 伊朗通史

    作者:[伊朗] 阿宝斯·艾克巴尔·奥希梯扬尼

    《伊朗通史》是首部直接从波斯语翻译成汉语的伊朗史籍。作者阿宝斯·艾克巴尔·奥希梯扬尼,伊朗历史学家。译者客观介绍了这位伊朗历史学家的史学观点,从而使中国读者能够领略他的独特视角。
    全书共分两编,第一编自伊斯兰初创时期(公元7世纪)至蒙古人统治时斯(公元13纪世),共14章;第二编自蒙古人统治至高乔里耶王朝的覆灭(公元 1919年)共19章。


  • 波斯人

    作者:(美)戴尔·布朗编、王淑芳译

    丰富的美索不达米亚历史材料诱惑着学者们东入伊朗,不仅仅是要去波斯利斯,还要去那些散布在广阔的地带,掩藏了古代遗迹的数千个土丘。他们发现了往昔辉煌的珍贵遗迹: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宫殿、神庙和高大雕像的城市,表明远古时代王国存在的文字,装饰品、铠甲、首饰及用金银打造出的王权标志。
  • 中国伊朗编

    作者:劳费尔

    《中国伊朗编》内容首先是中国和古代西域植物的传播关系,其次是关于中亚纺织品、矿物和汉籍著录的伊朗史上萨珊王朝的官制。
  • 古代波斯诸帝国

    作者:[美]米夏埃尔•比尔冈

    三个波斯帝国的历史,就是至今仍然影响着当代世界的那个民族的历史。 《古代波斯诸帝国》是“历史上的帝国”丛书(共12册)之一,全书叙述脉络清晰,语言浅显易懂,是了解古代波斯历史、社会与文化的入门读物。 本书讲述了由不同的波斯民族建立的三个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帝国、帕提亚人的波斯帝国和萨珊人的波斯帝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生活。书中展示了波斯人在建筑和艺术上的天分,也探讨了世界上第一个一神崇拜的宗教琐罗亚斯德教的理念对后来发展起来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
  • 伊朗史

    作者:埃尔顿·丹尼尔

    伊朗几乎有3000年的历史。它也是世界上文化最丰富、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在第一卷和其他许多卷之中,我们都适当地研究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不容易的任务。实际上,关于伊朗历史的所有领域,本书从头到尾都涉及到了。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足够的原始资料。因为它要么是没有,要么是难以读懂;还有就是存在着许多争议和学术方面的讨论,表现在用英语翻译或音译名称与专业术语的时候,就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就许多重大事件发生的年代和现在已经掌握的准确日期来说,也还有许多问题难以确定。在很多情况下,它只能说明发生过什么事情,但至于它们为什么发生,则只能是猜测了,这是因为有关事件参与者的动机和意图的资料太少了。 这也就是说,本书的目的是要给一般读者提供一本简洁的、可读性强的、根据现代历史学家研究成果编成的最新伊朗历史评述。它主要是一部政治史,关注的是现代时期。 本书无意制定严格的、系统的名称和术语音译。有时,名称和专业术语是音译的。使用的是一个没有任何特殊变音符号的简单系统。例如,字母ayn,hamzeh等等,都没有标出(这是波斯语短元音a和i的字母名称——中译者注)。在使用拉丁字母表示人名时,尊重现代伊朗人通常的做法。“ou”用于表示长元音“u”,“a”的短元音和长元音不作区别。名称一般音译,除非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英语译名(例如,MoSaddeg 取代了Mossadegh、以及这个名字许多其他不同的异译)。缩写字母“b”,约定俗成用来表示伊斯兰时期之后某些人名之中的“某人之子”。除此之外,宗教派别、王朝和地理位置等等的名称,按照公认的英语拼音方式译出。 读者们将会看到,在某个时期,特别是在19世纪的时候,个别人物使用了尊称。这些称号和个人的名字一样,经常地改变。例如,著名的改革家埃米尔·卡比尔可能又称为米尔扎塔吉汗、埃米尔内扎姆等等。这种异名现象,本书有时会指出,但通常只用最出名的名字。按照传统的伊斯兰历法,每天是从日落时开始。因此,根据小时来计算,一天可能正好相当于格雷果里历两天之中的一部分。在确定某些重大事件发生的年代时,也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在许多类似的年代问题上,权威学者们可能都有分歧。这种情况,甚至会出现在纯粹是现代的重大事件上。最典型的是个人选择的资料和这些资料的使用。除了某些特殊的、具体的重大事件可以确定时间之外,关于它们的不同说法和争论一概不提。
  • 土東.伊朗手繪旅行 (附光碟)

    作者:張佩瑜

    2006年暑假,高中地理老師peiyu又「從零開始」邊走邊畫完成了土東、伊朗的旅行筆記。 peiyu的每一段旅程,每一次出走,總帶回來屬於她自己的故事。為什麼總有那麼多精彩奇遇?並不是她特別幸運,老是碰上精彩的人事物,而是她願意打開眼睛,願意伸手,願意聆聽而來。 在她自稱「懶惰、笨蛋」的背後,事實上做了很多準備工作,所以常常能廣結善緣,驚險過關。這一切應該都來自她對旅行一種無可救葯的執著吧! 延續上一回來不及漫遊的土東,peiyu這次還深入伊朗,發現更多的珍貴風景、熱情朋友。讀者可以從她認真用心的手繪圖文中看得到。
  • 伊朗印象

    作者:王蒙

    《伊朗印象》目录 一、比历史还要古老 二、永远的哈菲兹 三、工艺的天堂 四、活泼开朗的伊朗人 五、似曾相识的德黑兰 六、伊朗知识界一瞥 七、文化的珍重 八、寥落古行宫 九、伊玛目广场 十、在伊斯法罕看电影 十一、天堂里的孩子 十二、中东第一“排” 十三、主张文明对话的前总统哈塔米 十四、生活方式 《伊朗印象》记录了王蒙在2006年冬访问伊朗期间的所见、所感、所思,全书图文并茂,展现了伊朗的古老文明和多彩文化。王蒙笔触所及,从历史文化到自然风光,从文学作品到书法艺术,从工艺建筑到电影美食,从政治经济到生活方式……让读者从历史和现实的细节中充分领略伊朗的独特魅力。《伊朗印象》的诞生源于06年12月王蒙的伊朗之行,但此书的情感积累,却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就已开始,当时29岁的王蒙在新疆度过了生命中最好的16年。他的伊朗之行,时时可以体会到伊朗文化对维吾尔族文化、对中国穆斯林的影响。比如,王蒙见一位伊朗人从行李袋中取出无花果干时,便用维吾尔语说道:“安菊儿。”伊朗人极惊喜:“安集儿!”两种读音基本一致,原来,维语中含有许多波斯语词汇。熟练掌握维语的王蒙还在伊朗的一个文化集会上“班门弄斧”讲了7分钟的波斯语,赢得热烈掌声。这掌声令他得意,“虽然这种得意相当小儿科”,但他相信,“一个有着儿童式的表现欲的人,容易相互做朋友”。
  • 伊朗手绘旅行

    作者:张佩瑜

    《伊朗手绘旅行》内容简介:“热心”警察深夜来访,快快套上戒指扮已婚比手臂还要长,还要粗的糖柱,夹面条的汉堡,味如感冒糖的“山寨”可乐,以及无酒精“啤酒”,应有尽有的古老市集,恍如《一千零一夜》中的情境“营养过剩”的里海,也有水鸟栖留的荷花田在波斯利斯遗迹,揣想旧日波斯帝国的辉煌终于爬上了寂静之塔,却发现……仿佛被阔大巾和长衣包裹的神秘国度,佩瑜眼中美丽又善良的伊朗。
  • 我在伊朗長大4:回家

    作者:瑪贊•莎塔碧,譯/馬愛農,左濤

    《我在伊朗長大4:回家》是這系列的完結篇。Marjane回到了她的家鄉──伊朗。在幾年間,伊朗的一切全變了,宗教對女性的道德規範更厲害。受過西方思想影響的Marjane如何適應比以往更嚴厲的教條?她會走一條怎樣的道路? 「Persepolis 我在伊朗長大」在法國推出時大獲好評,更先後在法國、比利時、德國等地獲得了多個?項。此書是Amazon網站長期暢銷漫畫,並將以十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Persepolis 我在伊朗長大」全系列共四冊書,香港三聯書店首先於2005年1月推出此系列的首兩冊──《我在伊朗長大1:面紗》及《我在伊朗長大2:安息日》,兩書皆獲得大眾喜愛,並深得傳媒好評。三聯將於今年5月推出此系列的餘下兩冊──《我在伊朗長大3:捉迷藏》及《我在伊朗長大4:回家》。 作者簡介 瑪贊.莎塔碧 (Marjane Satrapi)於1969年出生於伊朗的雷什特(Rasht)。她在德黑蘭長大,在那裡的法語公立學校學習,之後去維也納,後又到斯特拉斯堡學習插圖藝術。她寫過幾本兒童讀物,創作的插圖發表在世界各地的報刊雜誌上,包括《紐約人》和《紐約時報》。目前她住在巴黎。 所獲?項 2001年 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 心動獎 最佳首版漫畫 2001年 比利時布魯塞爾 Lion大獎 最佳首版漫畫 2002年 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 法國國家 Info電台 年度最佳漫畫獎 2002年 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 最佳劇情獎 2004年 美國 Harvey 獎 美國最佳外國出版 2004年 德國法蘭克福書展 最佳漫畫獎
  • 我在伊朗长大3:捉迷藏 (平装)

    作者:Marjane Satrapi

    在《我在伊朗長大3:捉迷藏》中,Marjane開始了她在維也納的生活。她住在奧地利由修女開設的宿舍中,與室友言語不通;孤獨的她設法融入學校生活,甚至作出崩妹打扮…… 一方面擔心戰亂的祖國,另一方面要面對愛情煩惱與被誤解的痛苦,反叛的Marjane如何面對種種衝擊? 「Persepolis 我在伊朗長大」在法國推出時大獲好評,更先後在法國、比利時、德國等地獲得了多個?項。此書是Amazon網站長期暢銷漫畫,並將以十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Persepolis 我在伊朗長大」全系列共四冊書,香港三聯書店首先於2005年1月推出此系列的首兩冊──《我在伊朗長大1:面紗》及《我在伊朗長大2:安息日》,兩書皆獲得大眾喜愛,並深得傳媒好評。三聯將於今年5月推出此系列的餘下兩冊──《我在伊朗長大3:捉迷藏》及《我在伊朗長大4:回家》。 作者簡介 瑪贊.莎塔碧 (Marjane Satrapi)於1969年出生於伊朗的雷什特(Rasht)。她在德黑蘭長大,在那裡的法語公立學校學習,之後去維也納,後又到斯特拉斯堡學習插圖藝術。她寫過幾本兒童讀物,創作的插圖發表在世界各地的報刊雜誌上,包括《紐約人》和《紐約時報》。目前她住在巴黎。 所獲?項 2001年 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 心動獎 最佳首版漫畫 2001年 比利時布魯塞爾 Lion大獎 最佳首版漫畫 2002年 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 法國國家 Info電台 年度最佳漫畫獎 2002年 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 最佳劇情獎 2004年 美國 Harvey 獎 美國最佳外國出版 2004年 德國法蘭克福書展 最佳漫畫獎
  • 阿维斯塔

    作者:[伊朗] 贾利尔·杜斯特哈赫选编

    《阿维斯塔:琐罗亚斯德教圣书》内容简介:从20世纪50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
  • 蔷薇园

    作者:[波斯]萨迪

    《蔷薇园》为伊斯兰教劝谕性的故事诗集,写了各地奇闻、圣人训谕、故事诗歌、帝王言行,以及作者萨迪本人的部分宝贵的生活经验。《蔷薇园》数百年来广传于世界各地,被译为几十种语言,是穆斯林修身养性的必读著作;而作者萨迪则为誉为“波斯古典文坛最伟大的人物”。该书是叙事、诗文相间的佳作,共分为8篇。主要内容为帝王言行、宗教学者言行、论知足长乐、论寡言、论青春与爱情、论老年昏愚、论交往之道、论教育的功效。该诗集着眼于当时的现实,揭示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旨在规劝世人避恶从善以匡正时俗。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凝炼而精确的语言,栩栩如生地讲述了许多故事轶闻,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阐明了穆斯林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信条,字里行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时饱含着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暴君和宗教伪善者的揭露和讽刺。
  • 伊斯法罕的哈只巴巴

    作者:詹姆斯·莫利阿

    波斯是西方人所知的最古老的东方,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就对波斯充满了羡慕与嫉妒、恐惧与轻蔑的矛盾心理。面对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波斯帝国的衰落,那时的西方人体会着某种难以言传的轻松自得,甚至还有些惋惜。《伊斯法罕的哈只巴巴》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幽默与嘲讽的风格,表露的正是这种心态。作者对波斯王朝的衰落确实哀其不幸,但没有到怒其不争的地步,他的幽默与嘲弄的真正意味,是“大英子民”的骄傲。詹姆斯·莫利阿的这本书,影响了一个世纪间西方人眼中的波斯形象。 目录 代译序 前言 关于该书的创作 插图作者在旅居波斯一年后的按语 致尊敬的瑞典驻土耳其大使馆牧师,梵德格鲁本博士 与哈只巴巴生平有关的重要人物 第一章 哈只巴巴的出身及教育 第二章 哈只巴巴开始了他的旅程;遭遇土库曼人以及被俘 第三章 哈只巴巴被俘以及剃刀带给他的命运 第四章 巧取主人头巾中的藏金并决心占有它 第五章 哈只巴巴被迫成为强盗并侵入自己的家乡 第六章 三个被俘的人及其客栈中的战利品 第七章 哈只巴巴暴露感性的一面;诗人阿斯克的个人经历 第八章 哈只巴巴逃离土库曼人,但可谓出了狼窝又人虎穴 第九章 落难中的哈只巴巴做起了驮水夫 第十章 自己决定做一名烟贩 第十一章 托钵僧塞弗及另两位托钵僧的历史 第十二章 哈只巴巴终因欺诈受到惩罚;窘困中新的计划 第十三章 哈只巴巴离开麦什德;扭伤又发;试讲故事 第十四章 路遇一人及引发的事 第十五章 哈只巴巴抵达德黑兰,来到诗人家 第十六章 计划将来;卷入纷争 第十七章 穿上新衣;沐浴;焕然一新 第十八章 诗人返家及此事带给哈只巴巴的影响 第十九章 哈只巴巴为国王的御医做随从以及他被雇佣后的第一件差事 第二十章 蒙骗两人:从一人那儿得到一粒药丸;从另一人那儿得到一块金币 第二十一章 描述国王服药的过程 第二十二章 哈只巴巴向医生索要薪酬 第二十三章 哈只巴巴陷入恋情之中 第二十四章 美丽的仁娜波讲述她在医师家的生活 第二十五章 一对情人再次欢聚;哈只巴巴放声高歌 第二十六章 库尔德女奴,美丽的仁娜波的经历 第二十七章 御医被迫花费巨资为国王的到访做准备 第二十八章 接待国王:向国王敬献礼品及其后的谈话 第二十九章 尽欢的场面及一件令哈只巴巴心灰意冷的事件 第三十章 哈只巴巴遇到情敌——国王;失去了他的心爱之人 第三十一章 对失去仁娜波的反思;意外地被当作医生行医 第三十二章 哈只巴巴在政府中任职:成为一名执行官 第三十三章 陪同国王前往营地;对本职有了进一步了解 第三十四章 行使公职;哈只巴巴初试暴行 第三十五章 哈只巴巴因祸得福,被提升为执行官的副官次官 第三十六章 路遇一对落难男女;身为执行官的他心生怜悯 第三十七章 亚美尼亚人郁苏夫及其妻玛丽阿姆的经历 第三十八章 了解事件的始末后,哈只巴巴做出的决定 第三十九章 亚美尼亚人郁苏夫不负哈只巴巴所望 第四十章 哈只巴巴向上司报告情况,并为这对落难男女说情 第四十一章 征讨俄国人;总执行官怯懦无能的充分显露 第四十二章 返回国王营地;大肆吹嘘 第四十三章 哈只巴巴经历的一个可怕事件以及自己因此所招致的不幸 第四十四章 哈只巴巴路遇老友,从而得些安慰、建议,并在他的帮助下逃脱险境 第四十五章 避难于寺院;托钵僧的故事令他愁绪消解 第四十六章 成为圣徒并与波斯最著名的宗教学者相识 第四十七章 哈只巴巴被朋友所劫而身无分文;然而获得赦免而自由。 第四十八章 哈只巴巴回到伊斯法罕正好看到父亲去世前闭上眼睛 第四十九章 他成了一笔找不到的遗产的继承人及由此引发的怀疑 第五十章 发现财产及占卜人梯兹·耐嘎 第五十一章 占卜人的成功及因此哈只巴巴所下的决心 第五十二章 哈只巴巴辞别母亲;成为一位著名法学界人士的书记员 第五十三章 毛拉纳丹提出从男人快乐中敛钱的新计划 第五十四章 哈只巴巴成媒汉及所作的资料记录 第五十五章 哈只巴巴遇到一位以为早已故去的人以及为他做媒 第五十六章 毛拉纳丹的野心令他自己和门徒都遭了殃 第五十七章 哈只巴巴在浴室中的奇遇将其从绝境中挽回 第五十八章 历经险境但幸运脱逃 第五十九章 哈只巴巴行骗术;毛拉纳丹的冒险生活 第六十章 哈只和毛拉策划共渡难关;但恶徒间没有诚信可言 第六十一章 本该哈只巴巴受到的惩罚却落到了纳丹身上;由此哈只成为坚定的宿命论者 第六十二章 哈只巴巴听说后来的京城风波,自知负罪在身 第六十三章 他被发现、逮住,但吉星高照的他又重获自由 第六十四章 抵达巴格达;见到第一个主人;转而从商 第六十五章 做起烟斗生意;旧主人女儿恋情落空 第六十六章 成了商人,离开巴格达,随商队来到君士坦丁堡 第六十七章 哈只巴巴征服了一位艾米尔寡妇的心 第六十八章 得以与美丽的舍克莱波相见;在财产授予后成为丈夫 第六十九章 从卖烟斗的小贩变为身价不凡的阿嘎;伪造身份带来的不便。 第七十章 扇起嫉妒心,种下祸根;与妻子争吵 第七十一章 骗行泄露;失去妻子;重闯天下 第七十二章 一处街景使他从绝望中回心转意;老奥斯曼的劝慰 第七十三章 找说法,结下一位朋友;米尔扎弗鲁兹其人 第七十四章 得到大使任用;了解机密 第七十五章 公共生活的第一份答卷;证明是可用之才 第七十六章 哈只巴巴撰写欧洲史;随大使返回波斯 第七十七章 接待欧洲大使的宫廷礼仪 第七十八章 为宰相所注意,成为满足其癖好的工具 第七十九章 利用宰相的影响;再次得到宰相的任用 第八十章 结局:不幸似乎已离哈只巴巴远去;他作为一位大人物荣归故里 后记 译后记
  • 花之血

    作者:(美)阿米瑞瓦尼

    本书的故事发生在17世纪的伊朗,故事的无名叙述者和她的父母正在波斯的一处偏远村庄过着简朴而快乐的生活,然而,父亲的意外去世迫使14岁的女主人公和母亲来到伊斯法罕,成为织毯匠叔叔家的仆人,又被迫接受了一份为期三个月的婚姻合同,她必须在贫困与羞辱中挣扎求生,然而她却从伊朗的民间故事中获得安慰与激励,最终在叔叔的指导下掌握织毯技艺,并承诺为自己和母亲赢得尊严与自由…… 本书展现了一副17世纪伊朗的生活画卷,讲述伊斯兰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撞与交流,文笔流畅,情感动人。比《追风筝的人》更多欢迎的跨国文学作品,不愧为美国最佳伊朗文化作品。
  • 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作者:[美]阿扎尔•纳菲西

    【编辑推荐】 ◎隐秘的阅读所带来的“微小开口”,通往的却是极大的自由 ◎一位叛逆的女教师,一群叛逆的女学生,一门特别的文学讨论课,一种不能放弃的自由坚持,最富争议的伊朗裔美国女作家关于中东及祖国现象之批判 ◎本书曾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榜117周,入选《泰晤士报》“十年百部最佳 图书”,在美国大学图书馆借阅量总排名第二,获得美国独立书商协会年度非虚构图书奖等多项重要大奖 ◎作者纳菲西是美国炙手可热的评论家,作品多见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著名媒体 【内容简介】 1995年秋,伊朗学者阿扎尔·纳菲西辞去教职,她挑选了七名学生,邀请她们和自己坚持一场秘密的读书会。每周一次,她们读纳博科夫,读菲茨杰拉德,读亨利·詹姆斯,读简·奥斯汀。 对这些作品中人物与命运的讨论让她和她的学生们越发领悟到自由与自我的意义。她和她的学生们秘密而坚定地反抗着,在政府强制要求女性戴面纱着黑袍的时候,私下悄悄地化妆、涂指甲油,她们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期盼着美好的未来。面纱和黑袍之下,藏的却是她们五彩缤纷的梦。而阅读,则是她们作为个体的最后也是最不能放弃的坚持抗争、追求自由的方式。 纳菲西以清新而富有诗意的笔调,记录这些德黑兰的年轻女性如何阅读这些被伊朗政府列为禁书的西方文学名作。她们个体的生命历程亦证明:隐秘的阅读所带来的“微小的开口”,通往的却是极大的自由。 【名人及媒体推荐】 这本书记录了纳菲西如何自己抵抗、同时也帮助他人抵抗伊斯兰对女性发动的战争,我深受感动。她的回忆录包含重要和深邃的反思:神权政体造成的创伤、对自由的沉思和痛苦追求——以及在接触良师与名著时带来的乐趣及自我意识,这一点尤为震撼人心。 ——苏珊·桑塔格 有如漂浮于伊朗茫茫大海中的一艘文学救生艇。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一部关于在伊朗伊斯兰革命时期教授西方文学的回忆录,蕴含着深刻和精彩的洞见。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 ——伯纳德·路易斯 纳菲西是伊朗历史上的英雄之一。 ——杰拉尔丁·布鲁克斯 振聋发聩,感人肺腑……对文学潜移默化作用的有力阐释:关于艺术可以为那些生活在暴政下的人们提供的逃离意识形态的避难所,关于艺术在个体声音中的积极和颠覆性的信念。 ——角谷美智子《纽约时报》 有些最有才华的散文家写的书里,会包含他们所做的最重要的人生决定及其代价所产生的热度与挣扎,而作者不过是在述说生平种种,他们抛在身后的来时路满是悲伤和熠熠闪光的失落。《在德黑兰读<洛丽塔>》就是这样一本书。 ——莫娜·辛普森《大西洋月刊》 一个关于伊朗女性以秘密的方式反抗政权的深刻而炽烈的故事。 ——《沙龙》 激动人心地记录下了对智识之自由永不满足的渴望。 ——《今日美国》 难以归类为回忆录、文学批评或社会历史中的任何一种,尽管本书称得上这三个类别中的佳作……纳菲西写出了一部关于生命和文学之关系的独创作品。 ——《出版人周刊》 一本关于压迫政权下的生活和文学生命力的私密回忆录……本书和纳菲西教授的名著一样丰富深刻。 ——《迈阿密先驱报》
  • 忠贞不渝的爱

    作者:法拉赫·巴列维

    “每当我想起1979年1月那个清晨,就会感到一股锥心之痛。首都德黑兰受到野蛮袭击已达数月之久,但是整座城市却陷入紧张的沉静气氛中,好像我们的首都突然之间屏住了呼吸。这是在1月16日,我们即将离开这个国家……” 她的故事就像一个童话。法拉赫一迪巴21岁嫁给了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这个多事之秋的年代里,她平静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媒体争相报道了她加冕伊朗王后,于一夜之间成为国际名人。虽然国内已出现严重分裂势头,但是成为王后的前一段岁月里,她拥有一段美满的婚姻,抚养了四个孩子,并且致力于国内社会和文化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