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纪实

  • 3096天

    作者:娜塔莎·坎普許

    我放慢腳步,下一秒整個人卻僵住了,一種莫名的恐懼襲上心頭。 「怎麼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我告訴自己。 但是,接下來的一切發生地太快了……… 一九九八年,十歲的娜塔莎被綁架,並開始長達八年多的囚禁生活。 從等待到絕望,娜塔莎被迫剃光頭髮,半裸身體,像奴隸般的工作為 在不見天日的地牢中,娜塔莎最渴望的是太陽的溫暖,家人的擁抱。 逃出魔掌後四年,娜塔莎首度打破沉默,為自已發聲,記錄那三千多個日子的地獄生活。 1998年3月,10歲的娜塔莎.坎普許被綁架,並被關在一個車庫地下室長達八年半。八年半來,娜塔莎.坎普許在三坪大的黑暗地牢中生活,沒有太陽,沒有月亮。 八年半來,娜塔莎.坎普許不斷的被歐打、羞辱,甚至聽到骨頭被打到斷裂的聲音。 八年半來,娜塔莎.坎普許每天都衣不蔽體,甚至被迫剃光頭髮、半裸著做著奴隸般的粗重工作。 八年半來,娜塔莎.坎普許不止一次的試圖自殺,可是另一個自我又不斷的要她別放棄求生的希望。 八年半來,娜塔莎.坎普許被迫改變原有的名字,甚至要稱呼綁匪「國王」。 八年半來,娜塔莎.坎普許因長期的營養不良與饑餓而骨瘦如柴。 在不斷的惡夢中,2006年8月,娜塔莎.坎普許總算成功逃脫……,綁匪則在第一時間畏罪自…… ◎聯合推薦 精神科醫生、作家/王浩威 台灣的好媳婦/李佩甄 暢銷書作家、名主持人/夏韻芬 名主播、暢銷書作家/張珮珊 部落格作家、心理醫師/貴婦奈奈 知名DJ、歌手/盧春如(Ruby) 知名藝人/傅娟
  • Why I Left Goldman Sachs

    作者:Greg Smith

    On March 14, 2012, more than three million people read Greg Smith's bombshell Op-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titled "Why I Am Leaving Goldman Sachs." The column immediately went viral, became a worldwide trending topic on Twitter, and drew passionate responses from former Fed chairman Paul Volcker, legendary General Electric CEO Jack Welch, and New York City mayor Mike Bloomberg. Mostly, though, it hit a nerve among the general public who question the role of Wall Street in society -- and the callous "take-the-money-and-run" mentality that brought the world economy to its knees a few short years ago. Smith now picks up where his Op-Ed left off. His story begins in the summer of 2000, when an idealistic 21-year-old arrives as an intern at Goldman Sachs and learns about the firm's Business Principle #1: Our clients' interests always come first. This remains Smith's mantra as he rises from intern to analyst to sales trader, with clients controlling assets of more than a trillion dollars. From the shenanigans of his summer internship during the technology bubble to Las Vegas hot tubs and the excesses of the real estate boom; from the career lifeline he received from an NFL Hall of Famer during the bear market to the day Warren Buffett came to save Goldman Sachs from extinction-Smith will take the reader on his personal journey through the firm, and bring us inside 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bank. Smith describes in page-turning detail how the most storied investment bank on Wall Street went from taking iconic companies like Ford, Sears, and Microsoft public to becoming a "vampire squid" that referred to its clients as "muppets" and paid the government a record half-billion dollars to settle SEC charges. He shows the evolution of Wall Street into an industry riddled with conflicts of interest and a profit-at-all-costs mentality: a perfectly rigged game at the expense of the economy and the society at large. After conversations with nine Goldman Sachs partners over a twelve-month period proved fruitless, Smith came to believe that the only way the system would ever change was for an insider to finally speak out publicly. He walked away from his career and took matters into his own hands. This is his story.
  • 日本核辐射死亡事件

    作者:日本NHK电视台《东海村核临界事故》剧组

    《日本核辐射死亡事件》内容简介:进步,如果潜藏着足以令人致命的隐忧,这样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2011年3月的福岛核灾之前,日本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是1999年9月30日发生在东京东北方向的东海村核临界事故。此次事故导致三名工人直接遭受超高剂量的核辐射,其中两人不治身亡。 日本广播公司(NHK)全程追踪了事故罹难者大内外村尚接受救治、与死神赛跑的83天,并记录成书。全书忠实而细致地描述了核辐射对于人体的破坏性伤害。此前,这样的主题,媒体鲜有涉及,遑论如此细致入微的全面报道。NHK此举堪称良心驱使下为世人做出的一大贡献。 数十年来,人类对于和平利用核能的热情日益高涨,相对而言,核能的发展背后潜藏的危险,却或多或少地遭到了忽略甚至无视。这部冷静客观的“核辐射受难记录”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沉重的问题:如何看待核能?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数十年前的警示言犹在耳:“我们释放出了地狱的火焰……”
  • Factory Girls

    作者:Leslie T. Chang

  • 中國農民調查之小崗村的故事

    作者:陳桂棣,春桃

    中國農民版的『投名狀』。比余華的『活著』還要精采,比『中國不高興』還要憤怒。三十一年前,一場滲著血淚,帶雷攜電的真實故事,就在你我都熟悉的『鳳陽花鼓』的故鄉,默默展開… 在人民公社統籌分配及控制生產的年代,小崗村的農民窮困到要出外要飯以填飽肚子,嚴宏昌為了讓村民們有基本的溫飽,放棄了城市的高收入,冒著殺頭的風險,與村民們按血手印立誓,破釜沉舟、義無反顧的拉開了中國近三十年來的「改革」序幕,小崗村也成為中國農業改革第一村。 有了基本的溫飽之後,男主角仍為小崗村的進步努力,人事的阻擾, 體制的壓迫,也阻擋不了他改革的決心,直到現在男主角不停奔走,宛如神話中,那個不停滾動巨石的西西弗斯。 此書真實記載中國近代三十年來,小人物衝撞體制、挑戰極權的奮鬥傳奇,描述中國經濟改革脫胎換骨背後的血淚縮影,男主角不受強權威脅打擊的革命精神,以及準確的眼光,可稱為中國版精明的切.格瓦拉。
  • 房间里最精明的人

    作者:(美)贝萨尼·麦克莱恩

    《房间里最精明的人:安然破产案始末》读来恢宏大气、酣畅淋漓,既有对重大事件的详尽剖析,又有生动真实的细节支撑,对安然从飞速崛起到彻底衰败的全过程进行了客观深透的报道,其文字叙述不仅散发着新闻记者中立精准的气质和金融分析师严谨睿智的个性,同时还间或隐现出一种身为美国人对此一事件特有的复杂情绪。2001年年末,位于休斯敦的能源巨头安然(Enron)在其如日中天之时突然崩溃,从此引发美国公司接连爆出丑闻的多米诺效应,也结束了华尔街历史上最长的一个大牛市。曾经以“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名震天下的安然,现在却成了记录美国公司所犯全部错误的标签。安然的破产,不仅仅标志着一家公司的灭亡,而且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关于安然成败的经验之书,至今已有一打以上,但仍未有一部足够翔实、足够权威的作品出现。直至现在,美国最权威的《财富》杂志两位高级撰稿人交出了“作业”:作为当年最早公开质疑该公司交易的分析师和记者,《房间里最精明的人:安然破产案始末》的两位作者历时 16个月深入调查、详细访问终于完成了此书。正如书中所言:“不管你对安然了解多少,《房间里最精明的人:安然破产案始末》所揭露的事实都会让你感到震惊”。
  • 中国梦:刘香成摄影三十年(平装版)

    作者:刘香成

    「内容简介」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很多当今的中国人来说,1978 年经济改革的曙光仿佛就在昨天,在刘香成,这位普利策奖获得者的摄影图片中,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中国距离今日已如此遥远。照片捕捉到的大江南北的一幕 幕日常景像,对那一代中国人来说,是无比珍贵和熟悉的生活写照。三十年间,现代化进程已经渗浸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和瞬间,刘香成也在持续地记录中国的巨大变化。 「推荐语」 “我多么珍视他对人民和土地的脉脉深情。他的作品朴素得像面包,明澈如水,有益如盐,新鲜如山风,勇敢如鹰,自在如无限远云。” ——黄永玉,画家、作家、诗人 “刘香成的北京之行似乎一举终结了此前西方的中国影像:他追踪这个巨大国家在毛泽东逝世之后的庞然骚动,这骚动,不但大幅度改变了中国,目下正以未知的方式与能量,改变世界。” ——陈丹青,自由艺术家 “对刘来说,中国不只是一个值得发现的真相,更是一种尚待阐明的爱。” ——帝奇亚诺·坦尚尼(Tiziano Terzani),前《明镜》(Der Spiegel)周刊北京分社社长 “刘香成怀着对中国人民的忠诚,给予我们的不是明信片式的中国,而是真正艺术家的敏锐、感人和真实的刻画。” ——包德甫(Fox Butterfield),前《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北京分社社长 “刘通过镜头把标准的‘西方的思索’带到了中国,却又不失中国气息,还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关心政治,这样的纪实摄影在当时的中国可谓独一无二。” ——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当代艺术评论家 “刘香成也拍政治人物,没有颂扬,也没有贬低,没有隔膜,他把人当作是人,认识的准确,会有一种辛辣钻到人心里,但又被幽默和寻常化解了,看他拍开会照片,中国人会有一种菀尔一笑的亲切。” ——柴静,中央电视台记者 “这样一个摄影师,和用他的相机所解读的那个时代,对于中国来说,有多么的稀缺和重要……因为他的普遍性和独特性,我以为,他成为了迄今为止对中国一个时代的最完整、最深刻和最彻底的记录者,以前没有,以后也很难有。” ——连清川,FT 中文网
  • 洪流

    作者:《南方都市报》特别报道组

    《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洪流》以社会底层的视角,真实再现了30年间中国农民工的生活变迁,并从中探究中国社会巨大改变的底层原动力,很好地诠释了“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昨天的新闻”的媒体使命。没有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就没有中国农民工的历史性流动。30多年前,中国农民开始怀抱梦想,舍弃土地,离开家园。到城市去,到工厂去,在那里,血汗可以换来希望……这超过全国总人口十分之一的“迁徙的中国人”,在中国大地上流动了30多年,创造一段伟大的历史;他们用血肉之躯撞开层层壁垒,开辟了一个时代;他们以其几代人的劳碌奔波、廉价劳动力、零福利待遇,带来了一个积贫多时、封闭僵化的国家经济腾飞的奇迹。他们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其负重坚韧的肩膀,是中国崛起的基石。
  • 工厂女孩

    作者:张彤禾

    中國,從1978年開發改革,農民進入城市工作,成為了不可檔的趨勢,這些農民後被稱為民工,他們遍佈於工廠、餐廳、建築工地、運輸業、幫傭保姆、垃圾工、理髮店、和妓院。 東莞,這座印刻著太多標籤的城市,是很多進城民工第一首選,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打工妹行走在矛盾鋒刃上,從農村進入到城市,從挑剔的人才市場到忙碌的生產車間,從擁擠雜亂的出租屋到名目繁多的培訓機構,從燈紅酒綠的夜總會到幻想發財的傳銷窩點穿梭,女孩們追逐著夢想,但卻不知他們在追逐夢想的同時,他們的夢也正一步一步的走向幻滅….. 「工廠女孩」,為美籍華人女記者LESILE T. CHANG(張彤禾)於2004年至2007年間在東莞暗訪三年,深入接觸了以敏和春明為代表打工女孩,見證了她們夢想的萌芽與破滅,記錄下了中國工業化時代驚心動魄的一幕幕不為人知的故,剖析鮮為人知的中國…….
  • NSA美国国家安全局全传

    作者:亚诺

    《NSA美国国家安全局全传(图文本)》图文并茂,从“黑室”的建立开始,详细介绍了NSA的发展历程、历任局长,以及在二战、中东战争、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9·11事件”等事件中的主要行动,真实再现了近百年来NSA不断壮大的发展历程。 NSA(美国国家安全局)是美国最大、最权威的情报机构。如今的NSA叱咤风云,呼风唤雨,它甚至参与Vista研发,构建监控全球的网络信息系统。成为国际情报界最举足轻重的角色。CIA(美国中央情报局)在NSA面前也只能算是一个小角色,它的情报获取量只有NSA的1/6。 早在1919年,它的前身——美国“黑室”就已成立,并在一战后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杜鲁门总统的秘密授意下,“黑室”最终得以转正。于1952年正式挂牌。自成立以来的很长时间内,它一直处于高度的绝密状态,其运作一直都是个谜,直到近年美国官方才公开承认它的存在。
  • 老照片(100辑)

    作者:冯克力 编

    《老照片(第100辑)》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每年出版六辑。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和相关的文章,关注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辑《老照片》里述及的人物有苏慧廉与翁氏后人的交往、孔德成与日军占领曲阜等,供读者阅读。
  • Liu Zheng

    作者:Liu Zheng,Christophe

    In 1994, Chinese artist Liu Zheng conceived of an ambitious photographic project called The Chinese, which occupied him for seven years and carried him throughout China. Inspired by the examples of August Sander and Diane Arbus, he has captured a people and country in a unique time of great flux, providing a startling vision of the deep-rooted historical forces and cultural attitudes that continue to shape China and its people. Liu seeks out moments in which archetypal Chinese characters are encountered in extreme and unexpected situations. His photographs are divided among a number of topics which betray a dark vision, albeit one that is laced with mordant humor. His main subjects to date have included street eccentrics, homeless children, transvestite performers, provincial drug traffickers, coal miners, Buddhist monks, prison inmates, Taoist priests, waxwork figures in historical museums, and the dead and dying. This is the first monograph of his work to appear outside of China and will accompany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New Photography and Video from China, a major exhibition at 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New York.
  • 唐山大地震

    作者:錢鋼

  • 尘封的历史瞬间

    作者:马鼐辉,王昭武,庄文骏

    这是一本展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摄影集,无论是眉目俊朗的康巴青年,还是纯真无邪的嘉绒少女,无论是神思深邃的班禅大师,还是西北黄沙退却、展露欢颜的蒙古、撒拉、土族一张张生动的脸庞,抑或大小凉山烟瘴迷雾中彝、摩梭人雄窿般矫健的身影,他们都超越时空的疆界,透过照片的边际,骄傲地与我们目光交汇,情感相通……
  • 第一现场

    作者:阿夏 编译

    一部135毫米的莱卡相机,曾拍摄了二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烽火硝烟,与它的主人一样,被枪弹击中,在战场上结束了生命,但留下的照片,还在促使世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已习惯于从报刊上泛泛地了解世界。这样的习惯证明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身处的环境拥有和平。当我们每天在晚间新闻中匆匆浏览遥远的动荡和战事时,我们几乎不会去做任何思考,更不会去领悟世界的状态和人类的命运。然而,有另外一群人却必须去直接面对这些。他们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奔波,不仅仅是为了填充新闻时间或版面,更多地是为了成为我们正在经历的历史的证人。 这本书详细地记录着这个世纪的最难忘的瞬间。它来自不同的方面:可能是战争,可能是一场运动,可能是一次异想天开的科学实验,可能是大自然……
  • 黑镜头 9、10

    作者:阿夏,肖桐 编译

  • 劳作的女人

    作者:[美]程为坤 著

    名人及媒体推荐: 本书向读者介绍了女手艺人、女佣、女乞丐、女演员,还有其他一些我们缺乏基本认识的女性劳动者,并指出,城市女性成功地占领了公共空间,将其变成了她们的日常空间,并运用公共空间来增加自己的机会和影响。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在一个急速变化的社会中,女性的各种潜力与可能、她们的危险与焦虑,捕捉到了她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积极有效而又引人争议的各种利用途径。 通过女性日常生活经验的透镜,本书把北京描写成一个充满了矛盾的城市。劳动阶级的女性经验特别突出了20世纪初北京城那些未完成的改变、不充分的发展、前后矛盾的改革,以及没有结果的各种论辩,使我们竭力去探索这些东西对她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王笛 编辑推荐: 这些劳作的女人,不只是城市改造的旁观者,也是参与者。 摩登时代给女性呈上的,不只是挑战、悲惨和牺牲,还有机会。 内容简介: 如果说清末的上海是西风东渐的桥头堡,是当时中国最为西化摩登的都会,那么身为帝国都城和中国文化中心的北京,在巨大的社会变革面前则面临着更大的张力与冲突。本书描绘的正是清末民初之际北京的市井空间中普通劳动妇女的日常生活。 作者勾勒的不仅仅是精英阶层的女性如何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走向现代化,而是底层的女性艺人、佣人、乞丐、小贩、三姑六婆、戏子、普通妓女如何努力适应急速变革的社会,在城市空间为生计而奔忙。 本书将女性的生活场景从深闺内闱的家庭生活拓展到了更为广阔的、处于急剧变革之中的城市空间。在城市化和市场力量的作用下,许多普通的女性迈出家门,她们外出工作,去看电影、听戏、逛公园、遛大街。城市空间给女性提供了追寻自由的舞台,但让她们遭受到了歧视和压迫。 作者挖掘了许多人们未曾注意过的史料,包括档案、报纸、杂志、游记、回忆录、社会调查以及有关北京历史、地理、文化、风俗、宗教的相关材料,将这段为人忽视的女性史引入了读者的视野。这些劳作的女人,被置于更为宏阔的政治解放和深刻的社会经济变迁的脉络之中,作者以精细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她们面前的各种可能,以及她们在这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中的危险与焦灼。
  • CCTV见证亲历 西南联大八年记2片装(DVD)

    作者:

    这是一段已经逝去的历史。60年过去了,这段历史中的那些主人公很多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还在世的,也已是耄耋之年。 在硝烟四起的1937年,为了保存中国的文化脉络,由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这三所著名高校合并而成的战时临时大学,从沦陷了的平津一路南撤,最终落脚云南。在动荡中求生存的高等教育,面临的必定是同祖国一样的命运。战争的时刻威胁,生活的日渐贫困,政治的日益腐败,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汇聚昆明的这批知识分子,以“和而不同”的文化境界,为战时高等教育筚路蓝缕,一些学者不惜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七集系列片《西南联大八年记》以抗战八年为的时代背景,通过数十位当年的历史见证人口述回忆的方式,展现了西南联大的成立始末和发展中所遇到的艰难困苦,以及特殊历史境遇下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遭际和心理路程,由此来找寻战时中国高等教育收获颇丰的前因后果,挖掘一代中国人“弦歌不绝”的文化传统和心灵史。 喜欢、纪念、憧憬和崇敬那个时代那所世界一流的大学的你们,欢迎加入douban西南联大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14670/ 配音: 国语 字幕: 中文(访谈时) 详细内容: DISC.1 第一集:惊变——告别故都 第二集:南渡——长沙岁月 第三集:西迁——在路上 DISC.2 第四集:东藏——弦歌不绝 第五集:东藏——艰苦岁月 第六集:东藏——薪火相传 第七集:北归——胜利前
  • 走过青春

    作者:黑明

  • 中国人本

    作者:王璜生

    2003——2004年度于广东美术馆举办的《中国人本》展览,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型的纪实摄影展览,共展出250名摄影师的600余幅代表作,展览的主题是“人性化中国,个性化中国”。以“中国人本”为标题和展览定位,来自于三层意义的思考:一,借助摄影特有的真实性,记录、浓缩,还原中国人本真的生活情态,以广泛而真切的细节表现不同历史阶段的人文内涵,展现社会生活中的人的作为和价值;二,以丰富,自由,多元的个人化视点,表现对中国人的个体存在的复合观察,提供社会影像学意义上的丰富的“中国人标本”;三,,着重强调,倡导和传达中国当代人文界,尤其是当代纪实摄影界的人本主义取向和人文关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