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纪实

  • 黑镜头・时间中国

    作者:紫图《黑镜头》编辑部,紫图《黑镜头》编辑

    本书汇集了中国最优秀的纪实摄影师们 记录中国现实的难忘影像 它们大多曾叩动过 社会的情感和所有怀有良知的心灵 当我们面对这些记录时 反省的时间会更长一些,对历史领悟会更多一些 我们在其间发现关怀和人性 以鼓荡我们的激情、痛苦、爱恋、勇气和正义感 对当今中国更多的反省和领悟 将创造属于未来的意义 中国,有这样一群人 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已习惯于从电视和报刊上泛泛地了解世界。这样的习惯证明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身处的环境拥有平静。当我们每天在新闻中匆匆浏览遥远的灾难和不幸时,我们几乎不会去做多少思考,更不会去领悟这些事件与故事背后,整个社会的状态和其他群体的命运。 然而,有另外一群人却必须去直接面对这些。他们在或偏远或危险的地方奔波,年复一年进行着寂寞的守候或艰苦的追踪―不仅仅是为了填充新闻时间或版面,更多的是成为我们正在经历的历史的证人。 人类的故事首先是时间和空间的故事,中国的故事更是如此。 因为时间,有了历史和命运;因为空间,有了社会和情感。 要叙述激烈跌宕的当代中国,离不开时间, 要认识真正的中国,需要走进许多我们看不见、 或者看见了也视而不见的空间。 因为变化太快,因为人口太多, 时间和空间其实是中国最稀缺的两大资源。
  • 生活在邓小平时代

    作者:安哥

    此书共收入其自1976年至2000年25年间所拍的700余幅代表性作品,同时配以近20万字的摄影师手记,图文并茂地再现了邓小平时代里中国社会的变迁,真切、持续、广阔地纪录了25年来的中国民间种种生活细节和丰富多态的众生表情。 作为中国新闻通讯社的专职摄影师,工作的特点和职业的便利为安哥创造了绝大多数摄影师难以享有的拍摄条件。25年来,安哥快门不辍,镜头一直对准着改革开放之中的中国民众生活场景,从东北边陲到港澳特区,足迹遍及中国绝大多省市。安哥的镜头下,既有史诗般的事件纪实--创办特区、个体经济崛起、海南汽车事件、告别三峡、老山战事、广东“四小虎”、中苏边境贸易、南下打工潮、中国首次选美等要闻直击,更不乏看似琐屑的平民百姓之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回乡知青的苦涩、与猪相依为命的农人、大龄青年的婚事、洗脚上田的真情、球迷的狂热、环境的恶化、上班族的辛苦、新女性的姿采、下岗者的抗争……
  • Nothing to Envy

    作者:Barbara Demick

    A remarkable view into North Korea, as seen through the lives of six ordinary citizens Nothing to Envy follows the lives of six North Koreans over fifteen years—a chaotic period that saw the death of Kim Il-sung, the unchallenged rise to power of his son Kim Jong-il, and the devastation of a far-ranging famine that killed one-fifth of the population. Taking us into a landscape most of us have never before seen, award-winning journalist Barbara Demick brings to life what it means to be living under the most repressive totalitarian regime today—an Orwellian world that is by choice not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in which radio and television dials are welded to the one government station, and where displays of affection are punished; a police state where informants are rewarded and where an offhand remark can send a person to the gulag for life. Demick takes us deep inside the country, beyond the reach of government censors. Through meticulous and sensitive reporting, we see her six subjects—average North Korean citizens—fall in love, raise families, nurture ambitions, and struggle for survival. One by one, we experience the moments when they realize that their government has betrayed them. Nothing to Envy is a groundbreaking addition to the literature of totalitarianism and an eye-opening look at a closed world that is of increasing global importance.
  • 邓小平在1976(上下)

    作者:青野,方雷

  • 9.11恐怖背后的历史

    作者:徐维东

    “9.11”之后,一切都将面目全非。在许多人看来,这是迂腐的危言耸听,因为生活的大部分内空仍一如既往。但那两架撞进贸中心的收音机岂止是撞击着生活的物化表象,它更深刻地震撼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习以为常的话多东西都已变得无关紧要,而你若仍不尝试着去理角那些陌生的事物,那下一次的袭击便必将更猛烈,更惨痛。 恐怖分子们想要用暴力逼迫着我们去思考一些以前从救济人真对待过的问题。他们做到了。
  • 我是馬拉拉

    作者:馬拉拉.優薩福扎伊,克莉絲汀娜.拉姆

    這是一部卓越非凡的故事。 馬拉拉,一位年輕的女孩,為了倡導受教育的基本權利,發出了連子彈都無法穿透的堅定力量。 她會讓你相信,一個女孩子最純粹的聲音,會如何激烈地改變世界! 現年16歲的馬拉拉,是「諾貝爾和平獎」創設以來,最年輕的候選者!更是呼聲最高的得獎者! ★獲頒「 國際兒童和平獎」 ★獲頒「國際特赦組織良心大使獎」 ★獲頒「巴基斯坦國際青年和平獎」 ★獲得歐洲議會聲望崇高的「沙卡洛夫人權獎」提名 ★獲得《Time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的第二名 當巴基斯坦反政府游擊組織「塔利班」控制了史瓦特這個小村莊時,一個女孩挺身而出。馬拉拉.優薩福扎伊拒絕沉默,並為她具有受教育的權利而奮戰。 2012年10月9日星期四,當時她才15歲,卻為了自己的理念而付出極大的代價。在馬拉拉從學校返家的途中,遭到塔利班以槍枝直接射擊頭部,生命一度垂危。 不過,馬拉拉卻奇蹟似的生還、康復,這段不平凡的歷程,讓她從巴基斯坦北部一個偏僻的山谷,進到位在紐約的聯合國大會。現年16歲的她,儼然成為全球和平抗爭的象徵,甚至是諾貝爾和平獎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候選者。 本書是一部卓越非凡的故事,關於一個家庭因全球恐怖主義而遭到連根拔除的內容;一個奮力爭取女孩受教育權利的過程;一個關於一位父親,他身為學校校長,倡導並鼓勵他的女兒寫作和參與學校事務;與一對勇敢的父母親,在當地重男輕女的傳統社會之下,珍愛他們的女兒如同兒子。這將會讓你相信由一個女孩所發出的聲音,這個力量將激發改變全世界。 《不願面對的真相》導演戴維斯.古根海姆計畫將馬拉拉的故事拍成紀錄片。 全書更收錄關於馬拉拉的全彩照片33張、與馬拉拉手稿日記稿2張。 名人推薦 著名作家 小野 精神科醫師 王浩威 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 李家同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偉文 一致推薦!
  • 幸运男孩

    作者:[美]托马斯伯根索尔

    本书作者托马斯•伯根索尔是著名的国际法学者和大法官,幼年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对他的人格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引导他走上维护人权和国际法的道路。这本写于六十年后的回忆录,用孩子的口吻讲述了他17岁以前的生活,在凯尔采、奥斯维辛失去亲人、多次死里逃生的遭遇,以及从集中营被解救出来以后动荡漂泊的经历。书中朴实无华的讲述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2007年德文版率先问世以来,已译成近十种语言在许多国家出版,中文版是首次推出。
  • 擁有七個名字的女孩

    作者:李晛瑞,大衛.強

    脫北女冒死揭露極權黑幕與逃亡血淚史! 被歐普拉譽為「最受注目的TED演講」! 網路瀏覽人次已超過四百萬! 全球唯一中文版 厄運與危險咬著不放,稍微鬆懈立刻大難臨頭! 這樣的日子,我過了4000多個…… 出生時,我叫做金智惠;母親改嫁時,改名為朴敏英;為了隱藏身分,我又變成蔡美蘭、張順香,蔡尹希、朴順子。 李晛瑞,是我擁有的第七個、希望也是最後一個名字…… 我出生在北韓惠山市,和中國隔著一條鴨綠江。由於父母都擁有絕佳的「出身成分」,因此我們家過得算是很優渥。 從小,我深信祖國是最偉大的!但漸漸地,越來越多事件打擊這根深柢固的想法,並讓我對隔江的中國充滿好奇心──那裡似乎不像是學校所說的「地獄」。 1997年,即將18歲的我決定偷渡去中國見識一下,但作夢也沒想到從此沒了回頭路,我竟變成了背叛祖國的脫北者…… 日子開始充滿恐懼與焦慮,為了不被檢舉,我戴上厚厚的面具撒謊、防備周圍所有人;為了生存,我和黑幫、非法仲介打交道,甚至被囚禁,還差點被強暴。開始適應自由後,新的難題是要把家人也接出來,於是另一次驚心動魄的大逃亡之旅,再度讓我陷入夢魘。 但我拒絕放棄,靠著勇氣、毅力與貴人們的愛,終於撐過來了。現在,請聽我大聲告訴每一個你,關於北韓的真面目、一路走來的心酸與煎熬,希望大家都能更關注此議題,並讓脫北者知道:世界上還有許多人的信念跟他們同在! 難以想像的北韓規則 ‧ 家家戶戶要掛金日成和金正日的畫像,萬一失火不能先救財物,得先救畫像,不惜犧牲性命。 ‧ 禁止聽南韓流行音樂,傳聞違法者被送入拘留營。 ‧ 從小學時期開始參加「自我批評大會」,此後一生不間斷。神聖的日子要表演「團體操」,練習時校方不准學生去上廁所,逼得大家只好尿在褲子裡。 ‧ 金日成過世後的哀悼期,全體國民每天都要參加大型集會,以表達出自己悲慟萬分。眼淚流得不夠多的人會被批評、辱罵,並要遭受懲罰。 ‧ 到處都有祕密警察「保衛部」監視人民是否對政黨忠誠,人民也會互相告密,告密者能夠拿到額外的食物配給。
  • 老照片(第七辑)

    作者:汪稼明 编

    请读片断: 驼铃叮咚北京城夜色渐逝,晨曦初起。透过正在消散的薄雾,传来叮咚叮咚的驼铃声,一队一队满载各种货物的骆驼正踏着积雪不紧不慢地迈向京城(图①、图②)。退回半个多世纪,这是北京的寻常景观。北京原本没有自然生长的骆驼。利用骆驼在北京搞运输,始自元代。13世纪,蒙古大汗忽必烈修建了元大都城,初时有军民人口四五十万,至后期已达百万之众。为了解决军民日常所需,被蒙古统治者所熟悉和垂青的骆驼自然成为运输货物的首选。到了明代,北京的骆驼运输几近绝迹。清代,骆驼复又普遍出现在北京。当时,蒙古人向清政府进贡或来京做买卖,都是把贡品或货物用耐长途跋涉的骆驼运到京城北面的黄寺或外馆一带(黄寺,即东、西黄寺,分别为达赖、班禅来京的住所,蒙藏僧俗来京,必前至参佛礼拜;外馆则为少数民族贵族进京时的招待所)卸货,有时就地将多余的骆驼卖掉。清政府也在玉河桥、东直门外和通县张家湾设馆官养骆驼。但京城“驼户”的骆驼多是从张家口外的骆驼市上换来或买来的。那时,在京西的石景山、门头沟一带,京南的良乡、大红门一带,有很多靠养骆驼拉脚谋生的“驼户”。进入民国后,虽然开始有了公路和马车,但“拉骆驼跑城儿”仍很普遍,直到30年代初才明显地减少。这是因为:一则政府南迁后,城里的需求大大减少;二则交通逐步改善,郊区出现了火车,方便快捷的胶皮轱辘马车多了,再往后运货的汽车也出现了。拉骆驼跑城儿的逐渐少了,但仍有少量驼队给城里送煤。1949年北京解放后,骆驼不允许进城了,这种运输方式才渐渐绝迹。 本辑收入老照片79幅。
  • 凱撒軍團東征中國之謎

    作者:高耀峰

    在這個世界上,你相信「靈魂」的存在嗎?人類不能片刻不呼吸,但有誰看到空氣?對著山頭大喊能傳來回音,不過有誰見過聲音?無法親眼目睹的事,它就一定不存在嗎?本書作者因緣際會結識李金蘭、張新華母女二人,她們宣稱受到凱撒大帝之子──三王子的靈魂所附體,為了道出一段歷史上不為人知的征伐事件,西方魂靈轉而借其肉身來講述凱撒軍團東征始末。 凱撒大帝當時是否真的派遣軍隊東征中國?他是死於政敵之手,還是出逃中國?羅馬軍團的十萬大軍何以最終全軍覆沒?隨著魂靈的告白,這段歷史即將被世人所知曉。 作者耗時三年,鍥而不捨地調查訪問、實地探尋,將「三王子」的陳述經錄音再整理成案上文字,期能藉由這部人鬼對話的真實全記錄,解開讀者對羅馬歷史及靈異世界的諸多迷思。
  • FBI美国联邦调查局

    作者:亚诺

    《FBI美国联邦调查局全传(图文本)》主要内容:美国联邦调查局是美国司法部的主要调查机构。简称FBI,和中央情报局双雄并列。说到FBI,人们第一时间会想到如下画面:一手举枪对准你。一手亮出证件,大喊一声“FBI”。真实世界中的FBI特工是否真的如此威风?改制后的FBI首任局长胡佛在位48年,在这48年里,美国换了8位总统,16位总检察官。但FBI局长却始终名叫胡佛。是什么让历届总统对他忌惮而又礼让三分?珍珠港事件、肯尼迪被刺、尼克松下台、克林顿性丑闻、马丁·路德·金之死、“9.11”事件的失误……处处都有FBI的身影。翻开层层秘档。还原真实的美国联邦调
  • 廉政

    作者:黄晓阳

    廉政,ISBN:9787511226495,作者:黄晓阳 著
  • 回来的路

    作者:[波兰] 斯拉沃米尔·拉维奇(Slavo

    《回来的路》讲述二战期间,波兰被纳粹德国攻陷。年轻的波兰骑兵军官拉维奇从战场归来,却落入了苏联人手中,被诬以间谍罪,获刑二十五年,被押至西伯利亚的集中营服苦役。 在严寒冰封的西伯利亚,包括拉维奇在内的大批囚徒历经三个月的跋涉,抵达303营地。漫长的苦刑就此开始。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意想不到的贵人相助之下,拉维奇燃起了出逃的念头。他找到六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众人协力,精心策划了逃亡行动。 1941年4月,他们成功逃离集中营,随后一路往南徒步疾行。接下来的十一个月,他们走出西伯利亚,横穿无人戈壁,闯过藏区雪域,翻越喜马拉雅,最终抵达印度。 这个源自真实事件的故事,自1956年首次出版以来,已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震撼、感动并鼓舞了亿万读者。
  • 上帝,你挨过饿吗?

    作者:(以色列)约瑟夫・鲍

    在电影(辛德勒名单》中,有一个令人为之心头一热的场面:两个犹太人在普拉索集中营秘密地举行了婚礼。一个藏在集中营屋顶里的银勺被做成了他们彼此交换的结婚戒指,集中营里的铺位成了他们的婚床。这两个人就是约瑟夫・鲍和丽贝卡・鲍。丽贝卡曾经是集中营司令官阿曼・歌德――那个性虐待狂的指甲美容师,而约瑟夫是一位极为出色的绘画艺术家。 该书是作者对充满恐怖时代的回忆。无论是讲述法西斯对克拉科夫的轰炸,还是在残酷的集中营里无情的饥饿,作者在写作时对大屠杀的叙述自始至终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作为第 69084号犯人,他引导读者游历了普拉索。再现了集中营。同时再现了一个犯人的体验,他既跌入了情网,同时又目睹了自己的父亲在那里被处死的场面。作为辛德勤名单上的男犯第247号,他讲述了自己在辛德勒工厂里幸存下来的经过和在战后与妻子难忘的重逢。 全书包括作者所作的六十多幅插图,包括他画的克拉科夫犹太人聚居区和普拉索集中营的地图(这些图是他当年作为一个囚犯时画的),以及一幅奥斯卡・辛德勒的肖像。读者会在扉页上看到一份复制的作者母亲特基拉・鲍的身份证。丽贝卡・鲍把她丈夫的名字填写在辛德勒名单上,这样他被从格罗斯――罗森挽救出去,而她自己却被送到了奥斯威辛集中营。战后他俩重逢,并且移居到以色列。约瑟夫・鲍成了一个艺术家、作家和以色列的第一个画动画片的人、他的作品在以色列、美国和加拿大展出,1998年他被提名授予以色列国家奖。
  • 核击日本

    作者:王宏林,王宏林,肯尼斯・加尔布雷思

    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发生的惟一一次核打击。人类战争史上两次伤亡最大的爆炸。一次战争档案中最惨不忍睹的记录。 五十九年前,广岛、长崎的两声巨响至今余波未平,人间炼狱的惨象告诉我们:和平安宁的弥足珍贵。目前,数十个国家拥有制造原子弹的能力,我们有理由为人类的命运担心。爱因斯坦在生命的最后几天,与罗素一起向全世界发问:“我们将结束人类的生存?还是人类将结束战争?”本书揭
  • 死亡特雷布林卡

    作者:奇尔·拉什曼

    1942年10月,28岁的奇尔·拉什曼被押送至特雷布林卡,一下车他就与自己的亲友分开了,被纳粹选为苦役,执行杀戮后所有与毁尸灭迹有关的任务。他在特雷布林卡几番逃脱死亡的威胁,最后在1943年8月集中营爆发的起义中侥幸逃脱。几个星期的逃亡之后,奇尔·拉什曼藏身在华沙附近的朋友家中。战争还没有结束,他在一个记事本中讲述了自己在地狱中度过的十个月。 到波兰解放时,被送到特雷布林卡用毒气屠杀的犹太人总数超过75万名,最终只有57名幸存者,拉什曼是其中之一。就纳粹有条不紊地实施大规模灭绝异族的罪行而言,任何集中营都比不上特雷布林卡。 首次公开出版的本书是独一无二的。 它在纳粹投降之前匆忙写就,它立于灾难文学的经典行列。
  • 敬愛的領袖

    作者:張振成(Jang Jin-sung)

    '「如果北韓有的是謊言和核彈,我有的就是真相和文字。」 北韓揚言要「在這個宇宙除掉他」,南韓領事館曾拒絕他「我們這裡幫不了你」 從封閉國度的權力中心揭露北韓內部驚人運作實況的權威之作 近距離接觸金正日的第一手記述,北韓人民對世界發聲最不可忽視的聲音 ★《經濟學人》、《衛報》、《明鏡週刊》、《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泰晤士報》、《觀察家報》……各大媒體一致讚譽,認識北韓必讀大作 ★從「北韓的南韓專家」到「南韓的北韓專家」,金正日欽點的桂冠詩人,透視北韓未來的關鍵權威 ★獨一無二的北韓記述,一位兼具詩人和間諜身分的逃亡者寫下他在金正日身邊的所見所感,以生命的代價告訴我們三個北韓的真相――真實的北韓、北韓政權捏造的北韓、外界建造的理論的北韓 ★深度揭露神祕北韓的幕後之謎,前所未見的「金朝實錄」:北韓建國神話、金日成和金正日的父子權力鬥爭、金正日戰略、北韓綁架外國公民的結種戰略、南北韓的兩手策略、北韓對中國的愛恨交織、金正恩的未來…… ◎詩人、間諜、逃亡者 「我看到槍管,聽到扣扳機的聲音。我頭頂又熱又痛,知道子彈會從那裡打進去……」 身為北韓的反情報官員,張振成原本過著舒適的生活。 他在北韓宣傳機器中位居最高階職級,專事協助該政權掌握人民。 他的任務包括創造北韓建國神話,對外假裝為南韓知識分子,撰寫抒情詩歌頌北韓獨裁者金正日。 年輕而雄懷壯志,張振成的愛國任務使他擁有一名古怪的讀者――金正日本人。 他可以與聞國家機密,接觸北韓權力核心眾多神祕人物。 由於深獲「敬愛的領袖」本人讚揚,他有種種理由滿意自己的生活和命運。 但返鄉之旅喚醒了詩人的良心,驅使他偷偷寫下故鄉街上人民的痛苦。 一份機密文件的遺失,讓他的生活破碎了。 他和一名友人被迫拋棄家人、朋友,以及他們所有的一切,逃離這個「隱士王國」。 本書是張振成動人的真實故事,訴說一個謎樣國家菁英圈子的一分子為何會變成該國最率直、最勇敢的批判者。 本書使世人對駭人的北韓內部實況有了新的認識;唯有在該政權高層工作的人,才得以揭發那些外人永遠無從得知的事。 ◎國家敵人的自由之路 故事始於1999年5月,張振成接到神祕電話奉召去見金正日,轉車換船懷抱莫大希望的他看到出場的是抱著瑪爾濟斯小狗的糟老頭,這人計較的是頌揚領袖的標語是手繡還是印刷,接著領袖賜宴,菜色配燈光的荒謬景象,喜怒無常的領袖腳痛脫了高跟鞋的幻滅,加上最後領袖落淚全場趕緊痛哭的馬屁場景,勾勒出奇幻的序幕。 父親是大學院長、母親是醫生,出身菁英的張振成受到拜倫的詩啟蒙,並憑著詩作受到金正日賞識,被賦予撰寫史詩的任務,一路順遂。他曾與金正日用餐,收到一只價值七千英鎊的勞力士錶禮物。 張振成收到的另一份禮物是獲准返鄉。十年未回,位於平壤南方六十公里的故鄉沙里院已不再是記憶中的樂土,貧窮饑荒改變了一切。與數米過日子的老同學相聚,心酸大於歡喜;到市場上碰到人民法庭,軍方在大庭廣眾下槍決輕罪犯。家鄉見聞讓他難以執筆書寫上級交代歌頌領袖的詩作。詩人的良心驅使他寫下人民的真實生活。 一場意外改變了他的人生。工作職位之故,張振成得以接觸被視為違禁品的南韓書刊,而他借給朋友的一本書卻弄丟了。此罪如同叛國,於是兩人決定逃往南韓。 亡命之路如電影般驚險刺激。藉由延邊農民之助坐車逃到延吉,但北韓方面誣陷他們是殺人犯。數次搜捕僥倖逃脫。原本覺得中國是天堂,他鄉遇故知才得悉相互的悲慘故事。找不到門路,危機重重。 輾轉經長春到瀋陽,南韓教會和領事館卻拒絕協助。在街頭用韓語試探,尋找同胞,一名朝鮮族女子成為貴人。被密告後公安上門盤查,帶了詩稿逃命。 尋求韓國餐廳老闆資助,獲往北京車資。致電南韓報社,在情報單位協助下獲得庇護,終獲自由。 現在,張振成是世人洞見北韓真相最有力的評論者,以堅定的聲音對世人揭示看待北韓體制和北韓人民的方式。 ◎對本書的讚譽 「張振成極具洞見地論述了北韓高階菁英的生活方式和權力結構。這則故事描述張振成如何從全然的遵奉者一步一步轉變為深刻思考的懷疑者,乃至那個國家的敵人,最終經歷了驚心動魄的逃亡……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蘇珊•克爾博(Susanne Koelbl),《明鏡週刊》 「作為金正日造神機器內部的一名御用詩人,他〔張振成〕讓人們對金氏王朝的意識形態下層結構和他所謂的『失敗者的胡作非為』有了新的認識。」――《經濟學人》 「感動人心。」――戴維•皮林(David Pilling),《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 「在本書中,張振成揭開幕後之謎,揭示一個逢迎諂媚、滿腹恐懼的固有世界。」――布萊恩•哈登(Blaine Harden),《華盛頓郵報》 「一則掙扎求存的非凡故事。」――賴瑞•蓋蘭(Larry Getlen),《紐約郵報》 「一個不可思議又具震撼力的故事,其特別之處不只在於它描繪了平壤菁英圈的内部運作,還因為有一位真正的作家――在北韓幾乎前所未聞――身處其中觀察它和述說它。」――亞當‧強森(Adam Johnson),《沒有名字的人》(The Orphan Master's Son)作者 「金正日晚期的前御用詩人透視神祕的北韓。任何讀過亞當‧強森的普立茲小說獎得獎作品《沒有名字的人》的讀者,都將為之著迷。」――喬瑟琳•麥克魯格(Jocelyn McClurg),《今日美國》 「一則蘊藏強烈情感的真實故事……極其引人入勝……情感真切……」――《泰晤士報》 「〔相較於此前的北韓相關著作〕張振成的著作甚而更彌足珍貴。」――《衛報》 「卓越非凡……激動人心……北韓生與死的傑出描繪……」――《週日泰晤士報》 「撕心裂肺……權威且令人信服……」――《觀察家報》 「張振成近乎不可能的戲劇化故事,是迄今北韓夢魘的最佳描寫之一。」――《出版人週刊》 「一段激動人心的逃亡,完成這部緊湊又描寫精采的著作,戮力洞悉北韓輕蔑且應受譴責的權力策略。」――《科克斯書評》星級推薦 「作為在南韓最著名的北韓流亡人士之一,張振成提供解讀北韓的傑出論點……」――瑞默克•布魯克(Remco Breuker),萊登大學韓國研究教授
  • 野兽花园

    作者:[美] 埃里克·拉尔森

    1933年,威廉•多德作为第一任美国驻德国大使,被美国政府委派到纳粹德国。起初,这位性情温和的美国教授并不愿意去德国工作,但当他的一家人抵达柏林之后,还是不由自主地被德国的惬意时光所吸引。他的女儿玛莎,则在异域找到了满足其无限遐想的广阔天地,很快就与第三帝国的那些风流倜傥的年轻高官们打成一片,并对这群年轻人极富感染力的复兴德国的激情充满了迷恋。她除了跟首席盖世太保鲁道夫·狄尔斯调情暧昧之外,还与一位苏联间谍产生了感情;而当希特勒亲吻她的手时,她更是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可是,这种最初的新鲜感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褪去,威廉•多德和他的女儿渐渐地对希特勒的种种行径感到难以忍受……
  • 兄弟连

    作者:

    《兄弟连(全译本)》从微观上描述了原美军第101空降师第506团2营E连这个历史上著名的伞降小分队从组建、训练、作战直至解散的全过程,特点是该连指战员在将近3年时间里的战斗生活,他们的所见、所为、所思。其中,有胜利的欢乐,更有受挫时的苦闷和咬牙坚持。
  • 寻找方大曾

    作者:中国摄影出版社 编

    台北出版的《摄影家》杂志第17期以全部的篇幅介绍了一个叫方大曾的陌生的名字。里面选登的58幅作品和不多的介绍文字,使中国摄影界重新认识了这个在摄影史上大师级的人物。这个名字里隐藏着一位摄影家令人吃惊的才华;名字也隐藏了一个英俊健康的年轻人短暂和神秘的一生。“方大曾的作品像是三十年代留下的一份遗嘱,一份留给以后所有时代的遗嘱。”这些三十年代的形象和今天的形象有着奇妙的一致,仿佛他们已经从半个多世纪前的120底片里脱颖而出,从他们陈旧的服装和陈旧的城市里脱颖而出,成为了今天的人们。当一切都消失之后,方大曾的作品告诉我们,有一点始终不会消失,这就是人的神色和身影,它们正在世代相传。本书由小方自己的摄影、文字和关于他的追忆文章组成,拔开重重迷雾,再现了一个鲜活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