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纪实
-
回家
在采访和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听到的是许多个人和家庭或者就是亲人之间的故事,这也是我所进行的关于当代中国人情感状态的采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一直非常相信,家庭带给个人的影响是无法估量也无处不在的。这种影响有时候更像是一种烙印,深藏在血缘的底里。 家是最遥远的地方,还是最亲近的地方?有亲情关系的人与人之间是否需要交流和沟通?新情在什么情况下给人温暖和力量,在什么情况下会成为人的心 -
我要陪你去西藏
《我要陪你去西藏:和母亲的最后约定》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的真实故事,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一个曾让13亿中国人感动落泪的故事。然而,我却并不想简单地用“孝子”这个字眼来定义王一民老人,面对记者的镜头,路人的好奇眼光,无数好心人的援手,他慌张,无措,惊恐,一瞬间失去了所有的坦然和淡定,这不是他想要的。 正如他自己所言,人们把母亲和我的旅行称为“世界上最美好的同行”,也有人称之为“夕阳中的微笑”。这种赞美之词一下子哗哗洒落在我这个不需要任何修饰的肩膀上。 操劳一生的母亲,从来没有走出过塔河这个偏远的村庄,在行至人生的终点时,她的心中渐渐燃起一个愿望,那就是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儿子展开的地图上,她用瘦弱的手指画了一条斜线,从塔河到拉萨,站在最接近天堂的地方,舒展被禁锢了一辈子的胸襟。 这个极之奢侈的梦,被极之朴素地实现了,用一辆脚踏三轮车,用900多天的时间,用餐风雨露,饥寒交迫,汗水泪水,艰难而壮丽地实现了。 人生中,还有什么是我们不敢面对,不敢期望的? -
暗访十年.第5季
《暗访十年(第5季)》写的不是黑社会,《暗访十年(第5季)》写的是社会进程。黑社会是怎样炼成的,黑社会是如何发财的,黑社会发财有哪些途径。李幺傻在黑社会打工,揭秘黑社会的发家史和成长史。和中国很多城市一样,李幺傻生活的城市里也有黑社会,他们从最初的打打杀杀,演绎成了现在的垄断经营,赚取了巨额财富。在财富面前,曾有的江湖义气演变成了勾心斗角,曾经的爱恨情仇演变成了钱财交易。金钱,成为了当代黑社会的主宰。 在没有工作的半年时间里,李幺傻回到了家乡,进入了家乡的黑社会组织,了解到了黑社会从诞生到壮大和覆灭的详细经过,时间贯穿30年。恩怨、情仇、血泪、案件、战争、屈辱、官场、阴谋、交易、大喜大悲、大爱大恨、大奸大雄、困惑迷茫、枕戈待旦、绝地反击……贯穿在了这本书籍的始终,让人一打开书页,就无法掩卷;从阅读第一行文字开始,就欲罢不能。 黑道是如何发财的?黑道有哪些发财的途径?黑道为什么能够发财?李幺傻与黑道朝夕相处,了解到了黑道的诸多秘密。通过他的讲述,我们能够透过黑社会,看到中国这30年来的履历。 -
自从有了你
《自从有了你(一个女孩与先天性疾病抗争的真实故事)》讲述了一名罹患罕见先天性疾病阿佩尔氏(Apert)综合征的孩子15年来真实的成长故事。它关乎孩子个人、父母、家庭,乃至她所在社会的医疗制度、普通民众对待先天性疾病患者的态度等文化传统的问题。所幸,与维维有关的一切都呈一种“良性”的循环,她个人和家庭面对从天而降的艰难、挫折、不幸时,选择了坚强乐观地面对并不断寻求各种途径去克服甚至征服它们;而她所生活的社会,从健全的医疗制度、友好专业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乃至对她和她的家庭抱以友善的友邻,均在客观上成就了维维的“身”心康健。 我们感动于维维的故事,感动于她和她的家庭对生命的认识、对不幸的态度,更感动于我们——这些遥远的读者们借由维维的故事有望对生活重新建立起的信心。 《自从有了你(一个女孩与先天性疾病抗争的真实故事)》的作者是龚晴。 -
喜马拉雅守护者
他们,是一群喜马拉雅山脉的孩子;他们,从偏僻的山村走进现代登山运动,也走进了每一位登山者崎岖的命运之旅;他们,将自己的青葱岁月种植在茫茫雪山之巅,并以质朴无邪的信念凝结成这部生死之书。 全书共分六章,介绍了西藏一所专门培养职业高海拔服务人员的登山学校,以及这所学校培养的、活跃在登山活动中的年轻向导们。这是一家专门提供喜马拉雅攀登服务的圣山公司,更是一支走向国际攀登舞台的高山向导队伍。 本书就从校长尼玛次仁开办登山学校开始,主要叙述了1999-2012年,一群藏族孩子从进入登山学校,到赴法国留学,再到做登山协作,直至成为世界顶级登山向导的经历,其中有他们的成长、友情、爱情,更主要的则是刻画了他们与登山家之间那看似雇佣关系、实则不离不弃的生死情谊…… 本书采取了新闻特稿的写作方式,游离于纪实报导和文学创作之间,讲述了这样一个特殊人群在他们特定的工作地点所发生的一个个真实、感人、悲壮和有趣的故事。全书图文并茂,有很多高质量摄影作品,多为高山向导亲自拍摄。他们可以在高海拔,其他人无力拿出相机时,取出相机拍摄,因此非常之珍贵、难得。 王石推荐序: 无数登山者因为登顶珠峰名扬天下,而被人所记住的高山向导则寥寥无几,那些高山协作和高山厨师就更是默默无闻。 《喜马拉雅守护者》中讲述的这支活跃在喜马拉雅北麓的高海拔服务团队——大多是些从西藏最偏远地区出身的孩子们,一开始可能还谈不上什么明确的人生目标,仅仅为 了能走出大山,寻找到一个能生存的就业机会。 可登山给他们带来的改变,却远远超出他们自己的想象。西藏登山学校成立至今才10余年,即使是1999年入校的第一批学员,如今也不过是30刚出头的年纪。在许多四五十岁,事业颇有成就的登山客户眼中,他们还是些涉世未深的孩子。但在山上,这种关系往往颠倒过来,客户们表现得更像孩子,而年轻的高山向导们要像成年人对待孩子一样,耐心细致地处处照顾他们的客户。这些藏族高山向导和协作,在高海拔极限环境中表现出的出色体能、丰富经验、高度责任感和对山峰的敬畏心,赢得了客户乃至公众的尊重。 今年是人类登顶珠峰60年。60年前,新西兰登山家希拉里和他的向导丹增诺盖一起从珠穆朗玛峰下来的时候,他们绝口不提到底是谁第一个登顶。这种向导和登山客户之间的相互尊敬和深厚友谊,60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登山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并不因为山下的故事更丰富,登顶的故事就更伟大;也不因为登山之前的阅历更少,登山所带来的体验就不够虔诚。在山面前,所有人都一样渺小,也一样伟大。所以,我很高兴有一本这样的书,真实地再现我的朋友尼玛次仁老师和他的团队在山里发生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正是因为有了这本书,那些以登山为职业的“喜马拉雅守护者”的形象才第一次鲜活起来。 -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内容简介:七户大杂院,四月十六日的《北京日报》,批判“三家村”,站毛主席一边,人民群众,人变“鬼”,红五类、红袖标、红卫兵,大黄楼批斗,批斗父亲,三十元钱,美丽的囚徒,卧轨,进京火车,到了北京,见到毛主席,离开四川,张珊和姚舞,我回家了,家非家,“炮轰派”灭亡。 -
暗访十年-无数次死里逃生第三季
当代盗墓团伙的人分四种,从低向高,分别是下苦的、腿子、支锅、掌眼。下苦的负责挖墓,收入微薄;腿子就是技术工人,收入高过下苦的;支锅则是盗墓团伙的老板,相当于包工头,有支付下苦的和腿子工钱的能力;而掌眼则是这个团伙中老大,他不但有找寻古墓的能力,还有鉴别文物的特长,把文物转手倒卖,也由掌眼出面。这个团伙中,掌眼富甲一方,而下苦的仅能维持温饱。 现在的盗窃团伙分工精细,分片作业,偷车的不偷钱包,偷钱包的不偷车,这个团伙不能在另一团伙的区域内行窃。刚入门的小偷,要经过专业训练,方能上岗。小偷上岗的时候,都是集团行动,有的盯梢,有的踩点,有的下手,有的转移钱财。要分辨小偷,也有窍门:一看眼睛左右乱串,二看手拿报纸雨伞,三看故意碰碰擦擦,四听满嘴江湖黑话…… 这条盗猎链条中,活跃着各种不同身份的人,最底层的盗猎者,生命经常会受到威胁,而盗猎贩子则是中间的运输商,他们将各地的猎物以极为隐秘的方式,偷运到南方的野生动物交易市场,这些市场白天关门,夜晚营业。最终,这些可怜的动物要么被送到了高档酒楼里,要么被送到了偏远的酒馆里,而食客则是非富即贵的官员商人。 -
艺术最真的年代
一个发生在上海,跨越40年的故事,一个有关艺术、岁月和兄弟情谊的故事。“文革”时期,林旭东、陈丹青和韩辛因绘画结缘;文革结束,变革之中,他们的人生尽是悲欢离合,最终认定要寻求自由⋯⋯ -
夺标:职场五年实录
资深经理全面揭秘职场生存“二十二条军规” 现身说法从“菜鸟”到“骨灰”的康庄大道 本书通过主角在某房地产集团公司的五年职场经历,向人们展示了大公司职场错综复杂的生存环境,劳资双方的博弈,以及作为弱势劳方歧路重重下的选择。同时,它也展示了一个刚出校门雄心万丈的学生,是如何成为成熟历练的职场风云人物,并且如何成功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从一无所有走向辉煌。 毕业后不久,他进入中宏集团旗下的园林公司,成为一名业务人员,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投标和中标。眼看着公司里几名干将都是美女,利用性别的优势大把捞钱,他只有依靠勤勉和口才,慢慢积累自己的客户和寻找机会。一年的努力到头,公司的奖金却少的可怜,领导虚伪的慰问难抵心中失落,同事的提醒向他打开了另外一扇门,他决定寻找机会自己创出一条路…… 在公司复杂的办公室政治中,他想要退避却无第三条路可走,只能硬着头皮知难而上,同时深知“夺标”才是基层业务人员的一切。尝过不为人知的种种苦楚,放弃了与生俱来的自尊,他拿下的标越来越多,但也越来越多的被人利用,被朋友出卖…… -
西海固漫记
《西海固漫记》内容简介:西海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黄土高原地区,包括固原、西吉、海原、隆德、泾源等市县。虽然海原在2003年12月31日由国务院批准,行政划归中卫市管辖,但是西海固,已经成为人们记忆中一个不可分割的地域名词,而这里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地方,却居住着有着虔诚信仰的回族穆斯林,他们世世代代繁衍不息,扎根在这样一块十年九旱、荒芜贫瘠的黄土地上。他们到底是怎样去生存?2004年4月,大陆学者钱钧华自费来到西海固,在全回族乡村郑旗乡老鸦村住了近一个月。一个月内,作者访问了一百多位穆斯林,亲眼看到了令他无比震撼的许多不为外界所知的奇事妙闻,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拍摄了五百多张照片。 《西海固漫记》系钱钧华在西海固实地考察后用真实的事例写就的一部反映西海固穆斯林生存状态的散文式游记。通过这本书,我们跟随他一同走进西海固,了解这片神奇的土地,和这片神奇土地上的有着坚定信仰的民族…… -
命若悬丝
这是吊着针管的手写下的文字,是一个坚强的白血病患者的病中感言。她和很多人不一样,这从书中她的经历可以看出来。做记者、做编辑、辞职,行走……她的故事,她的病房日记,像一部最常态的纪录片,真实的生活是如此醒目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那一刻,我真的很平静。对我来说,世上有两种痛苦会使人变得更加平静,一种是爱情,另一种就是疾病……亲情和爱情筑起了一堵坚不可摧的堤坝,把奔涌向我的洪水猛兽牢牢地挡住,让我在吉凶未卜的病中生活仍然葆有一份快乐心情。手足之情,延续了我的生命,托起了我的希望。 -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以三卷的恢宏篇幅记述了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作品以战争的每一次事件和每一场战役为纵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视角全面真实地揭示了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第一次全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山河所赢得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是一次全新写作,全新阅读战争的体验,对抗日战争全新定位和见识的巨著。从史料收集和研读开始,《抗日战争》写作长达六年之久。由于战场广阔,参战人数众多,抗日战争亲历者遍布各地。尽管如此,王树增还是尽可能地查阅文献、踏勘战场、采集、比对、甄别,力求真实。经过海量阅读和精心酝酿,最后完成了这部大书。 《抗日战争》站在全民族抗战的立场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以重大战役战斗为轴,以重大历史事件及相关人物为经纬,突出反映并全景式地记叙1937—1945年这八年抗战中的主要战役战斗。对敌我双方统帅部的战役企图、计划,兵力部署,作战行动和战役经过,都做了详尽的记叙,特别是对战役战斗结局及其经验教训,能从军事学术的高度给以分析、总结与点评。 这部作品以波澜壮阔的文学叙述向最广大的读者解读中日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持久的战争。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山河破碎、艰难困苦、牺牲巨大的历史现实下如何同仇敌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对于这场残酷的战争所揭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广大读者认识战争的本质在实践民族复兴伟业的今日中国,都有着巨大的认知意义和价值。 全面讲述抗日战争历史,是历史的需要,也是现实的可能。随着社会日益开放,对外交流通畅,两岸对历史的态度日趋一致,尘封已久的秘密文书档案也纷纷解密。有太多读者希望全面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有太多他们的父辈曾亲身经历的战争需要重新讲述。 此时回首上世纪的抗日战争,创作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巨著,便既是应当的,也是可能的了。王树增的“战争系列”一直在努力达到这一目标,这也是他的“战争写作”的价值所在。正是基于此,王树增完成了他“战争系列”最为宏阔的一部作品——《抗日战争》。 -
中国足球内幕
中国足坛正在掀起前所未有的打假抓赌扫黑风暴,风暴中的中国足球将何去何从? 本书作者亲历了中国足球发展的全过程,累十多年奋战一线之宝贵素材,又走访和电话采访了一百三十多名相关人士,几经甄别与取舍,终成此书。 本书首次披露了大量不为人知的中国足球重磅事实,为打假扫黑抓赌指明了方向,并对中国足球的发展提出了前瞻性、建设性的宝贵意见。 -
鬼的现场调查
这是一部深入、生动探讨中国鬼文化和西南地域文化的奇书,它集纪实性与学术性为一体,从自然科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的多重角度来破解鬼的真相,消除鬼在大众心目中的神秘感,破除鬼怪迷信。 目录: 世上有没有鬼? 夜半怪声 阴兵过路 千载难逢的灵境 揭开陆良鬼谜之旅 吸灵魂的巫术 难以入眠之夜 证人们的证词 亲眼看见了鬼 尘封的古城 文献中的怪异 鬼影幢幢 现代异事报告 你不找鬼,鬼也会来找你 是鬼存在的物理效应吗? 我们的现场试验 真的有鬼吗? 难以回避的二分世界 -
流浪金三角
作家邓贤自费只身到金三角采访,深入金三角腹地方圆几百公里,出生入死,采访人数达百人之多,上至今日金三角的最高首领,下至老兵、老知青、毒贩、马帮、山民。作品将金三角五十年的春秋作了全景式的实录;探寻金三角何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毒品生产地的源流;探寻在特殊历史环境中的人的生存、命运,其历程惊心动魄又令人心酸落泪。战争场面悲壮惨烈,历史如歌如泣。 -
死囚牢里的陪号
上世纪80年代的秦城,一名老记者在欢宴上突然被警察带走,随即莫名其妙地被投入监狱,后又转入死囚牢,做起了死囚牢里的“陪号”。在死囚牢里,他亲历了许多光怪陆离的事情:女人的一句话决定了男人的生死;同是沣河两岸的两个杀人犯,生死两重天;一个小囚犯在光天化日之下离奇越狱;无意间的一句 “杂碎”竟阻截了一个罪犯的逃脱;古城大盗临刑前却做起针线活…… 一个个或残酷、或悲哀、或凄美、或遗憾的犯罪故事,透射着人性深处那隐隐的善与恶…… -
定西.孤儿院纪事
定西专区是甘肃省1958年到1960年饥荒的重灾区,灾难的三年过去,定西专区紧急成立了一个专署儿童福利院,接纳了几百孤儿。同期,定西专区的各县、镇、重灾县的各人民公社都成立了儿童福利院或是“幼儿园”。这些大大小小的儿童福利院收容了大约五千左右的孤儿。 杨显惠在本书中以忠实史料事实和当事人陈述事实的基础上,创作出一个个具有高度典型性和独特性的作品。完全是白描的手法,纪实性的语言,平实的语调,将一幕幕饥饿与死亡的惨烈情境撕裂在人们眼前。 -
20世纪最后的浪漫──北京自由艺术家生活实录
北京自由艺术家群体是大陆中国在本世纪最后10年的一大人文景观。 自本世纪下半叶起,大陆中国的艺术家被纳入由政府供养的体制──领着工资,报销 创作和医疗等等开支,等着分配住宅,直到养老送终。 在上一个10年(本世纪80年代)里,大陆中国的一些艺术家开始尝试脱离官方轨道, 曾经从大陆的各个角落向中心城市汇整,向北京聚合。但是那时,由于大陆中国社会还未能 形成艺术市场,这些脱轨的艺术家最终没能在都市生活下去。他们或者把艺术作为一种手艺 转向直接为商业效力,或者带着他们的艺术跟着洋情人去向了海外…… 历史推进到20世纪90年代,在最初的几年,在中国的北京,终于崛起一批特立独行的 艺术家。他们是最先为传媒所关注的圆明园画家、摇滚乐歌手以及从事实验戏剧、地下电影、 现代舞的自由人。他们丢掉了政府分配给的公职,丧失了生活和创作所需的经济保障,其中 许多人甚至脱离了严格的户籍管制,成为“盲流”。但是他们创作出大量前卫性艺术作品, 受到全世界同行的热切关注;他们极端艰难的生活状况,成为各类传媒的热门话题。 北京的这些自由艺术家来自全中国以至海外,北京是大陆中国自由艺术家的大本营,当 今中国,只有北京还能蔚成如此人文景观。本书是对这一景观真实而完整的报道。 本书涉及美术、音乐、戏剧、影视、舞蹈等各个艺术部类,是至今为止对北京自由艺术 家生存状况的最全面的写真。 本书采用“新新闻”写作方法。作者与自由艺术家们长期交往,材料出自于作者“追踪” 日记和被报道者向作者提供的个人档案,是不加“水分”的真正的记录。 -
中华帝国纪行(上下)
这是一本关于外国传教士在大清帝国所经历的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历险记。作为一个密切关注世俗社会的法国传教士,一个精通汉语、满语和蒙语及少许藏语,学识渊博,熟悉中国经典著作的著名汉学家,古伯察(1813—1860)曾在19世纪中叶前后旅居和游历澳门、广州、北京、内蒙、西藏、四川、湖北、江西等地,社会阅历异常丰富,上接触清朝皇帝、大臣和地方大小官吏,下接近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文学等方面都有直接而细致的考察,在其名著《中华帝国纪行》中作了生动而详细的记述。他尤其擅长刻画清王朝各级官吏的官场作派和心理状态,描摹和记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和民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也为电影和电视连续剧的拍摄提供了难得的宝贵历史资料。 古伯察对政治观察敏锐,他透过当时清政府种种腐败的迹象,预示清王朝走向灭亡的日子必将来临。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通常站在欧洲人的立场,有时也站在中国人的立场,对中西文化、民俗、民风进行了生动而有说服力的比较。如果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在她的小说里成功地站在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立场上,对中美文化进行了精彩的比较的话,那么古伯察在运用中国人的视角比较中西文化异同时,在他记录中国文化、民俗、民风和民情的基础上,为我们提供了中西文化比较的大量实例和独到的研究成果。 这是一部生动而有趣的游记,也是西方人亲眼目睹下的中国封建王朝的官场现形记。《中华帝国纪行》出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畅销世界,尤受西方读者的欢迎。相信这个首次面世的中文译本也会同样受到中国广大读者的喜爱。 -
Too Big to Fail
Andrew Ross Sorkin delivers the first true behind-the-scenes, moment-by-moment, account of how the greatest financial crisis since the Great Depression developed into a global tsunami. From inside the corner office at Lehman Brothers to secret meetings in South Korea, Russia and the corridors of Washington, "Too Big to Fail" is the definitive story of the most powerful men and women in finance and politics grappling with success and failure, ego, greed, and, ultimately, the fate of the world's economy. 'We've got to get some foam down on the runway!' a sleepless Timothy Geithner, the president of the Federal Reserve of New York would tell Henry M.Paulson, the Treasury Secretary about the catastrophic crash of the world's financial system would experience. Through unprecendented access to the players involved, "Too Big to Fail" recreates all the drama and turmoil, revealing never-disclosed details and elucidating how decisions made on Wall Street over the past decade sowed the seeds of the debacle. This true story is not just a look at banks that were 'too big to fail', it is a real-life thriller about a cast of bold-faced names who themselves thought they were 'too big to fail'. 点击链接进入中文版: 大而不倒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