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纪实
-
筒子楼的故事
《筒子楼的故事》汇集了北大中文系二十余位教师及家属回忆在北大筒子楼工作生活经历的文章。筒子楼是20世纪在中国高校中相当普遍的教工宿舍,营造出特定时期的文化生态,其居住条件构成了书中诸多学者感悟人生的重要对象,成为他们塑造文化风格的影响因素。书中几代学人记述了艰苦的求学治学经历,感人的师友交往,苦中取乐生活场景,读来令人叹息,又富有趣味,留下了对特殊时期的生动叙述。 -
惊艳台湾
《惊艳台湾》由作者在台湾访学期间两个多月的系列博文组成,这些博文曾引起海峡两岸读者的跟读、热议和好评。豆瓣网上还设有专栏“花莲东华大学客座教授刘强——-台湾交流记”《惊艳台湾》,同步更新。书中敏锐独特的视角、轻松诙谐的笔调,与文化自由行的热点相结合,使作品具有了时尚的热度、学者的深度和文化的厚度。 -
西部招妻
★柴静、杨锦麟 作序力荐 ★《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行走江湖30年,零距离记录两个农民“招妻”的离奇曲折经历,一个大时代里小人物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首部当代中国长篇人文故事&摄影作品史诗力作,绝对真实,却难以置信 ★凤凰卫视多次跟随作者走南闯北,只为记录最真实,最震撼人心的当代中国! 普通人就是普通人,马宏杰没有把这个词诗化,照片里的生活就像它本身一样,笨重粗粝,人的心里都磨着沙石,吃着劲,但活着。——柴静 我知道 他的每一次跟拍、记录,几乎都是在燃烧生命的一部分去完成,他的记录对象,几乎都是社会最底层、最贫困、最无助的个体和人群。他可以有更多选择,但他选择了最难的。也因为最难,才会有如此的灿烂和精彩。——杨锦麟 不给自己拍摄的选题有预设判断,不干预被拍者在事件进行中的言行举止,力求真实讲述一个又一个中国底层百姓的故事,这是马宏杰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在多年的跟踪报道中,他和拍摄对象同吃同住、彼此信任,于是有了一个又一个好看的故事、一组又一组真实的图片。 ——《新京报》 马宏杰镜头前的这些人,是“无法用正常的道德标准去评判的”。他一张张照片呈现出的是超乎想象的自然表情。马宏杰讲求慢工出细活,他的每一组照片都至少跟拍了六年,他更下定决心将这些作品“做到他们死,或我死”。 ——《新世纪周刊》 马宏杰用近三十年时间,跟拍了河南残疾人老三找媳妇的过程。 老三先娶了个“憨姑娘”,不肯跟他过夜,只好离婚,随后三次去宁夏“招妻”,几经周折,总算定下一个媳妇,但与家里人处不来,只好让她走了。老三接着找媳妇,不幸遭遇“放鹰”,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老父亲也气病身亡。最后他只好再去宁夏,终于招来一个叫红梅的媳妇,生了小孩。可是两年后,红梅就喝了农药,想回家…… 湖北青年刘祥武跟老三有着相同的需求,看到马宏杰的作品后主动联系,希望马宏杰帮他找媳妇…… -
光荣道路
根据世界第一登山家乔治·雷·马洛里的真实经历改编,他是否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至今仍是一个谜案。 乔治·马洛里从小就对登山情有独钟,他对于任何有高度的东西都有挑战的欲望,他徒手爬上了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还有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他登上过英国和欧洲最高的山峰,下一个目标就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毕业于剑桥的乔治·马洛里顺利地找到了一份教职,也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和喜欢。他与露丝一见钟情,有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一战爆发,本来可以免于参军的乔治毅然参加了战争,这让他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计划不得不推迟。战争中他曾经与死擦肩而过,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告别自己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离开家乡和祖国,漂洋过海,翻山越岭,克服重重困难,踏上了通往光荣和梦想的道路。 -
冰雪世界的远征
作者以日记体记录了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考站“昆仑站”的建站过程, 一次人类历上史无前例的远征,在茫茫的冰雪世界, 大家面对的困难,不只是南极零下50多度的低温和暴雪,还有更多正常世界无法想象的问题。 做事缺乏计划的队长、严重超载的车队、怨言满腹的建筑工人、难以想象的低待遇…… 一次创造历史的国家行动,无比真实、无比诚恳地呈现出来。 是疯狂的冒险?是无知者无畏的冒动?甚至还有让全队人冒死等待领导剪彩的“中国特色”。 但是读过全文之后,你会被这些有缺点、有毛病的南极科考队员感动, 在茫茫人海中,他们有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牢骚怨言,甚至还为鸡毛蒜皮的事争执、因畏惧而丧胆, 但是,就是真实的他们,完成了一个奇迹,驾驶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队伍远赴南极之巅, 他们写下了南极探险史上的新纪录, 他们把中国在南极的势力范围扩大到广袤、严寒的南极内陆。 和平社会中,他们成为了真正的英雄,一群邋遢得不换内衣、喝酒狂欢、不理操作规程的英雄。 作者是南极内陆科考队的随队医生毛一雷, 他不是专业作者,没有优美的语言,但是却有难得的真诚与真实。 在“正常社会”中,他是协和医院的外科医生, 经过多年严格的医学培训与工作实践,他是一个极其严谨、极其理性的人, 当一个理性的人遇到完全没有章法、没有经验可循的“南极大冰盖”, 参加一次没法严格计划、安排的科考行动,这是一场有趣的、别开生面的相遇。 我有幸成为此书的第一批读者。 不管是此次南极科考,还是毛医生本人,都引起了我很大兴趣。 朴实、严谨过度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内陆队员那些种种可爱的缺点和可敬的勇气; 100多天的南极内陆探险,危险常常相伴,现代社会中很少遇到如此多生死一线的时刻, 最平实的语言,把真实、狂野的南极大冰盖,呈现在我们眼前。 而毛医生本人,一位治病救人的大夫、肝胆癌症治疗领域的科学家, 喜爱黄酒的江南人,总要亲手掌控方向盘的“驾驶控”, 白大褂下包藏着一颗充满激情和热爱冒险的心。 他“费尽心机”地加入到这次南极科考队中去, 虽然在冰盖之巅取了队员血样,完成了他的医疗科研工作, 但他最重要的“功绩”之一是: 独自驾驶雪地车,完成往返大冰盖的全程,之前,只有南极内陆金牌科考队长和首席机械师完成过。 司机、翻斗车操纵员、修理工、厨房助手、理发师、翻译……他在南极内陆科考队里干了各项“工种”, 而唯一一次使用外科技术的却是吊装铜鼎时,用绳子打一个“外科结”。 读这本书的时,时常忍俊不止,同时也发现作者有略为啰嗦的小毛病, 时常出现“车速是大约十二至十三公里”、“温度大致为零下35至37摄氏度”语句, 但是这些“啰嗦”之中,却透出一种认真的可爱劲儿。 -
越南女兵档案
《越南女兵档案》此书为你讲述了战争,从来没有让女人走开。从美国西点军校英姿飒爽的女学员到伊拉克骁勇善战的女将军;从莫斯科军区手执短剑的苏军格斗女教官到法国海军中光彩照人的俏丽女士兵---战争中无数的女性巾帼不让须眉,如同海上灿烂的群星、熠熠生辉。 -
逼近的瘟疫
美国著名女记者劳里·加勒特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全书以文学的笔法记录了20世纪后半期世界各地瘟疫爆发以及研究的过程,冷静地分析了瘟疫产生的根源。 -
四季
从1989年开始,吕楠用15年的时间完成了他恢宏如史诗般的“三部曲”——《被人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在路上——中国天主教》和《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等三个系列作品。这三部作品“仿佛象征了人类今天的精神状况,象征了吕楠期望的人类伟大精神的复归”(栗宪庭语)。 1996年至2004年,吕楠独自在西藏拍摄了他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作品《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七年时间,他几乎每年都有至少一半的时间生活在西藏,最多的一次,他曾经连续在西藏工作达9个月之久。完整的秋收,他就拍了4次,春播他拍了2次;在他拍摄的40多个村子中,每个村子的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几乎每天他都要艰难地往返于拍摄点和驻地。而“休息”的时间,他也都用来学习柏拉图、歌德的著作,听巴赫的音乐,而正是这些已经被“当代”遗忘的“伟大作品”成为了吕楠在西藏的精神动力,他说,是歌德是巴赫支撑着他在西藏的生活和工作,并给他以巨大的营养,使他一直保持着一种宗教般的虔诚。 从3500多个胶卷、12万6千多张底片中精心挑选出来的109幅纯净的黑白照片,组成了《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作品以季节为顺序,从春播到到秋收,从温暖的夏天到寒冷的冬季,几乎包含了西藏农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结构完整,画面完美,洋溢着劳动与亲情的诗意和美感,像一副副伟大的“影像版”的古典主义绘画。 有人曾经问吕楠,为什么选择拍摄西藏的农民。他说:“西藏的农民是在一个相对广大的地域里面,世界上最后一个不受任何诱惑的从容不迫地生活的人群。很多人认为藏族是一个很特殊的民族,我一开始拍就没把他们当作一个特殊的民族,为什么呢?任何一个民族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也会是这样。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可能性,我们也曾经经历过,当没有任何可能性的时候,我们都纯粹!因此,其实这7年,我并不是在拍‘西藏的农民’,我是在拍‘人的生活’——我们当初曾经也经历过,但在大多数地方已经消失的人类健康的质朴的生活。” -
The Principles of Uncertainty
在线阅读本书 Maira Kalman paints her highly personal worldview in an inimitable combination of image and text. The Principles of Uncertainty is an irresistible invitation to experience life through the psyche of Maira Kalman, one of this country's most beloved artists. The result is a book that is part personal narrative, part documentary, part travelogue, part chapbook, and all Kalman. Her brilliant, whimsical paintings, ideas, and images-which initially appear random-ultimately form an intricately interconnected worldview, an idiosyncratic inner monologue. Kalman contends with some existential questions-What is identity? What is happiness? Why do we fight wars? And then, of course, death, love, and candy (not necessarily in that order). The tremendous success of Kalman's 2005 illustrated edition of Strunk and White's The Elements of Style established her as an original, inspirational voice, and the quirky, hilarious, heartbreaking style of The Principles of Uncertainty reveals Maira Kalman for what she truly is: a national treasure. -
禅机
一部围绕1957年反右运动的长篇纪实。 文本的素材来源于大量的亲身采访记录、国内外研究资料、回忆录及作者螅怪那段历史的深入思考,力图在历史与文化的双重参照下,全方位、立体地再现与反思那段历史。 本书主要刻画了一批在1957年反右前后,在一波高过一波的历次运动中知识分子的生动表现。有章伯均、罗隆基这样的大“右”派,也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新中国领导人,他们在反右运动中既有独立的反应,同时又紧紧地纠缠在一起相互作用。有权力夺中的你死我活,也有对中国前途的岐见有阔大的“阳谋”,了有涉小的背叛,有来自朋友的卑劣冷枪,也有大众盲昧的慷慨激昂。更多的是信念崩坍瞬间的巨大失落,以及怪诞荒谬的历史时刻到来时的莫名错愕。 竭力真实详尽的记录,是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也是它对那个时代具雄心的纪念。 -
另类人生
四百幅纪实照片,十五万朴实的文字,记录着摄影师赵铁林八年自我放逐似的漂泊生涯、八年艰苦而细致的跟踪调查。他把一些出没于我们生活,却从来不曾进入我们视野的小人物带到我们眼前,告诉我们,在乡村和城镇,以及在它们之间,还生活着怎样一些人:社会经济的变革给他们的谋生方式、生活内容、家庭关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他们的想法、谋求和可能的以及既成的归宿;在他们中间,和他们所生活的空间,哪些传统观念瓦解、哪些旧有习俗复归……但愿这些故事能促使更多的人对社会问题产生更多的关怀和奉献。 -
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
“本书是近年来西方描绘阿以冲突和黎巴嫩内战的一部有影响的作品。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是美籍犹太人,通晓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1979年作为合众国际社记者被派驻贝鲁特,两年后改任《纽约时报》驻贝鲁特办事处主任,1984年调任该报驻耶路撒冷办事处主任,直至1989年1月。本书即根据作者在中东现场的亲身经历和采访写成。……” ——摘自该书《出版说明》 -
Marc Riboud in China
Marc Riboud's images are a window on a world in transition as China reinvents itself with dizzying speed--his is as revealing a window as we are likely to find. The contrast between China old and new, as interpreted by Riboud, is an often startling one that cannot help but inform and intrigue. He specializes in the juxtaposition of images, perhaps none are more jarring than his photograph of a poor man lugging a sack of belongings down a trash-littered back street while a pair of chubby-cheeked babies glance over his shoulder in a nearby poster and a porno actress bares her chest in an ad overhead. Riboud's home is France, his territory is the world from Vietnam to Iran, but his heart and soul are apparently in the China he has covered from the days of Mao's revolution through the erosion of Communism to the country's modern economic upheaval. -
内战结束的前夜
《内战结束的前夜:美国《生活》杂志记者镜头下的中国》中的照片出自美国《生活》杂志摄影记者伯恩斯就他的老相机,从这些被尘封了50多年的照片来看1947年的上海,看那些正处于贫困、腐败和混乱的包围中反映普通人和普通生活的照片绝不普通,它们以静态的视角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转折。 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人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中国的国民党军队在1948年至1949年短短两年间,竟会如此迅速地土崩瓦解?在本书中,杰克·伯恩斯灵活地运用自己的镜头,将当时的许多场景聚焦在我们面前:都市贫民不同程度的窘境;种种天下太平假象的崩溃;对所谓“疑匪”进行残酷镇压,恣意滥杀的暴行;外国人的特权与中国人毫无人权可言的强烈反差等等。对于当时那个苦难的岁月来说,本书为读者提供了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图解实录。 这些照片如实地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末的大动乱给中国民众所造成的深重灾难,并揭示了这场大劫难的本质。对于这场改变世界命运的大革命,伯恩斯为我们提供了一批真实记载其焦点事件,有振聋发聩之效的图片。 -
天谴行动
Vengeance: The True Story of an Israeli Counter-Terrorist Team 以色列摩萨德特工亲自讲述的真实经历,挑战西方文明的20世纪大案纪实 《纽约时报》畅销榜年榜第2位,《卫报》《Kirkus书评》等权威媒体郑重推荐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第78届奥斯卡热门影片《慕尼黑》原著作品 文明世界的良心对野蛮世界的恐怖展开了秘密的复仇 ——————————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在提倡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的国际性体育盛会上,在世界各国热情观众的注视下,11名无辜的以色列奥运代表队成员被巴勒斯坦恐怖组织“黑色九月”残忍杀害。这一轰动全球的悲剧性事件史称——“慕尼黑惨案”。 惨案发生后,以色列举国上下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和愤怒之中。暗地里,时任以色列女总理果尔达·梅厄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制造惨案的恐怖组织“黑色九月”付出代价。为此,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提供了一份罗列出11名恐怖分子头目的暗杀名单。就这样,一次历时多年、花费巨大、足迹遍布欧洲的秘密复仇行动在无声中开始,最后又在无声中结束。后来,当媒体逐一披露出这些秘密暗杀事件时,为方便报道,将其统称为——天谴行动。 5个普通以色列人被“摩萨德”选中,组建行动小组,肩负起了消灭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头目的任务,誓要为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时死在恐怖分子手上的11名以色列人报仇。阿夫纳(化名),是当年那个5人行动小组的组长,如今已离开“摩萨德”的他和妻子女儿在美国生活。 本书是作者乔治·乔纳斯根据阿夫纳的亲自口述编写完成,真实记录了复仇行动中鲜为人知的细节。其中一些相关人士的名字均采用化名,以免曝光其身份。 —————————— 这本书充满了令人信服的细节。 ——《纽约时报》 在恐怖主义和反恐怖主义之间架起的罕见视角……几乎可以让所有读者对情报工作的阴暗面感兴趣。 ——《Kirkus书评》 我们所处时代的真实故事。 ——《星期日邮报》 引人入胜! ——《卫报》 -
中国人的一天
《中国人的一天》:一日,一人,一世界。正能量爆棚的速读图片故事:用他人的故事印刻你自己的时光,让生活坦然呈现。你会发现, 所有人的幸福,都与他人有关…… 用影像缓缓讲述身边的人和故事 以平民的视角印刻下时光的流淌 《中国人的一天》用图片故事记录下普通中国人的故事。有些充满温情,有些充满悲伤,也有些充满希望。无论主人公是明星还是底层百姓,他们都能带给我们一个个活生生的范例,让我们体会到,每天忙碌着,为自己、为他人而工作和生活是一件幸福的事。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手艺•传承,百工•众生,孤独•相伴,我执•追梦。用影像渗透中国人生活的各个角落,像切片一样展示中国人生存状态。 腾讯图片的《中国人的一天》栏目,旨在记录并展现普通中国人的真实生活,把关注给予那些用心生活的人。他们就在你我身边,或默默无闻或轰轰烈烈,无论收获了平淡还是光鲜,每一点一滴的付出都应当留下纪念。《中国人的一天》栏目,讲述他们的故事,也讲述我们自己。自2010年1月1日上线,每日推出一期人物故事,一年365天从未间断,从名人富贾至贩夫走卒,涵盖了社会的各行各业,向读者全面展示做为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平凡的生活。栏目上线至今已推出超过1600期,微信官号粉丝超过19万人,每日PC端点击量高达200万人次,单期最高评论数过万。 -
黄河边的中国(增补本)(全2册)
《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是一本对中国痛之切、爱之深的书,是一个上海学者在黄河边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全书分成上下二篇,详细记录了作者1996年5月至11月期间的日记式调查报告。《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内容全面,通过作者的切实体验对当今中国乡村社会的现状提出了思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及探索性,颇值得一读。本书是重新修订版。 -
变化中的中国人
《变化中的中国人》英文版本出版于19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之前西方人观察中国的代表作。本书涉及的内容很丰富,从谈中国人的体格、民族精神,到描绘中国工业的前景、禁烟斗争,再到妇女的解放、当时的新式教育,等等。作者详细记录了东西方文化冲突在当时的中国所引起的变化。今天阅读此书,仍能感到作者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用西方人的眼睛回望一个东方大国在百余年前的社会百态。罗斯对中国当时各方面的状况进行了独到的观察,并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见解。其对中国人口、环境以及禁烟等问题的讨论,极富预见性和史料价值。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