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纪实
-
龙永图 白岩松:中国,再启动
这是一本龙永图、白岩松的思想合论。 一位是经济学家,一位是主持人,两人以各自人生经历和改革观察来现身说法:评点经济、谈论信仰、忆青春、道幸福…… 本书既是个人成长的存证,又是中国近30年改革发展的鲜活体验史。相似的经历、不同的视角,有共鸣,更有大碰撞。 ——谈政府:好政府什么样?坏政府什么样? ——谈企业:哪些企业是中国经济的血与肉? ——谈经济大势:中国,再启动 ——谈改革新常态:老百姓的日子会更好过? ——谈创业:既需要理想主义,也需要现实主义 ——谈国民性格:不要事事“摆平”的江湖气 ——谈人生智慧:处理好人生中的“三大关系” ——谈未来中国:中国距离领导世界还有多远? ——谈信仰:不要把成功的调子定得那么高 ——谈青春:谁的青春不迷茫? ——谈幸福:幸福需要慢慢谈 ——谈足球:恒大淘宝队能不能多几个? -
最后一个戏班
一个不懂戏的人,与一个民间秦腔戏班的相遇。 《最后一个戏班》是作者对西北小城一家隐藏在偏僻小巷的民间戏班——武月戏班深入采访的产物。 这是一群有故事的人。 班主侯武郎参加过赫赫有名的国民党光武剧团,曾去朝鲜慰问演出,建国后经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革、80年代、90年代……在进入老年之后,他们又开始全新的人生冒险,担负着经济、精神压力与健康风险,将一个完全自负盈亏的民间秦腔戏班维持十五年,把旁人眼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只因为一个单纯的信念:“你追求了,机遇到得早,应高兴。可是一番苦心的追求后,机遇还是不来,也不悔心,继续前进,一直到走不动为止。” -
汶川地震168小时
该书主要记录了汶川地震的震中映秀,在地震前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作者从2008年8月开始深入映秀进行实地调查,采访了数百位相关人士,从他们的口中记录下震后七天,即168小时内的真实经历。本文整体上通过时间顺序进行记录,采用了多线并行的描述方式,通过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不同视觉角度的记录,还原一个较为完整、全面而又真实的震中映秀。 翻开本书,见证生命的坚韧以及在灾难中迸发的人性,反思一场不应淡忘的灾难。 -
1942
谨以《1942:河南大饥荒》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
世界摄影大师萨尔加多——与苦难者呼吸同一口空气的人
萨尔加多是一位“与苦难者呼吸同一口空气”的摄影大师,1982年,他以其照片中浓郁的人道本义精神,获美国的尤金・史密斯奖。1985年和1992年,他又以《埃塞俄比亚的饥荒》和《科威特的恐怖》两组摄影报道,连续两次在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中获奥斯卡巴尔纳克奖。他与前辈布列松等人有一脉相承之处,但又有自己的特点:注重“决定性瞬间”的追求,而又喜欢走进所要拍摄的人群里生活一个时期,使所拍照片更有深度。本书收录其代表作品30余幅,从中我们可以一睹这位摄影大师的现实主义风采。 -
老照片(第一辑)
天安门作为封建时代“首善之区”的重要建筑,历朝历代对它都有过描绘。明代《北京皇城图》、清代《康熙南巡图》、《乾隆南巡图》、《光绪大婚图》、《乾隆京城生春诗意图》等大量生动形象的纪实图画,记录了它繁盛时期的历史面貌。而这里刊登的几张老照片,有的反映了它在封建王朝末期的景象,一部分反映了天安门广场后来的变迁。图一和图三,是清光绪二十六年即公元1900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工学博士伊东忠太、大学院工学士土屋纯一、助手奥山恒五郎与照相师小川一真到中国拍摄、制作和刊行的,照片基本上保存了封建时期天安门一带最后的历史面貌。北京皇宫是明朝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建造的,永乐皇帝于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日(1420年12月8日)颁诏“告成”。它受了元大都皇宫的影响,皇宫建在京城的南部,午门直通京城正门正阳门。天安门至端门之间东西廊庑各26间;午门至端门之间东西廊庑各47间,为都察院所属六科衙署及六部九卿官员的朝房。人们通称上述廊庑为“朝房”。 -
比利战争
1979 年,比利被判转往专收精神异常罪犯的“人间地狱”利玛医院。在那里,医师不相信他是多重人格分裂,对他施以电击疗法,强迫他服用各种镇静剂,阻碍了他的人格融合。比利如何幸存?初步融合成功的人格,何时才能重获自由? 一个护士哭着请求他吃东西…… 比利现在意识到……只要在最困难的时候不崩溃,那么就没有人能使自己崩溃了…… 他胃部肿胀,牙床一碰就流血,视线也开始模糊。当他把手从面前移开时,看到的只是手指在空气中划过的痕迹…… 比利拖着身体走到洗脸池旁,看见镜子里的自己脸色枯黄,凹陷的眼睛周围有两个深深的黑圈。他感到虚弱无力,知道自己快不行了。眼前开始发黑,他强撑着喝了一小口水。他觉得很奇怪,似乎有什么东西不见了。他聆听着,但周围一片寂静…… -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 登山人心中的圣经级读物,珠峰登山史上最惨烈山难的完整记录 ☆全美畅销书冠军 最杰出探险类作家乔恩•克拉考尔百万级经典作品 ☆普利策奖获奖图书 《时代》周刊年度图书 《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一名 ☆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石 、著名探险家、《绝地撒哈拉》作者 金飞豹 第一位征服“7+2”的华人女性 王雷 《魅力先生》主编 樊露薇 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这是珠峰登山史上最惨痛的一场山难,12名登山者罹难,是自人类首次登上珠峰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个登山季。 1996年,乔恩•克拉考尔作为《户外》杂志特派记者跟随一支商业登山队攀登珠峰。5月10日,克拉考尔及其他几名队友成功登顶并安全下山。然而数小时后他才获悉,其余的19名登山者在下山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在海拔8000多米的地方。最终12人葬身风雪中,克拉考尔一个人坐在雪地上,想厘清过去72小时里发生的一切,事情为何会发展到如此地步? …… 如果一切可以重来,事情是否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编辑推荐] ★ 最杰出探险类作家扛鼎之作。作者乔恩•克拉考尔是美国畅销书作家、《户外》杂志专栏作家,著有《进入空气稀薄地带》《荒野生存》等多部畅销书,被誉为最杰出的探险类作家,曾获得美国艺术与文学院学院奖、普利策非小说类奖项、美国国家杂志奖。 ★ “登山者的圣经”。1997年《进入空气稀薄地带》出版后迅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一名,长踞排行榜52周,荣膺《时代周刊》“年度图书”,英文版销量过百万,并被翻译成25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被誉为“登山者的圣经”。 ★ 众多媒体、名人感动推荐。《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第一位征服“7+2”的华人女性王雷、著名探险家金飞豹、《魅力先生》杂志主编樊露薇联袂推荐。 ★ 湛庐文化出品。 -
独自在13亿人中
《独自在13亿人中:一次横跨中国的旅行》内容简介:其实这个主意是那个运垃圾的替我想出来的。我每天经过小区大院儿时他都十分警惕地打量我然后大嗓门儿地质问一句:“你在中国是干什么的?”具体地说,他每天不只问一次。在北京收垃圾可不是开着大卡车一天来一次,而是由每个垃圾工骑着比自行车大不了多少的改装成小垃圾斗的三轮车一车一车来运的,所以他一早到晚都在院儿里。开始的时候他用中文问我,过了没几个星期却忽然改口用英语来问了。他一定是为了我而特意去学了英语,因为我在他的眼里是个不解之谜。他一定是发现了我好像从来不去上班,也没有在固定的时间出发去什么地方。 -
都市速写簿
1975年到1988年,是台湾走向开放、社会力爆发的年代。整个社会都在急遽的变动之中,高楼盖入农田,工厂挤进民宅之间,与经济上升同时而来的,还有严重的交通堵塞与空气污染。人心因物欲而躁动,人们在放纵感官的同时,心灵的空虚也一一显现。摄影家阮义忠从小在台湾乡村长 大,成年以后,进入台北工作生活。他以敏锐的摄影触感与深切的社会关怀,记录下那个风起云涌的八十年代。八十张照片及其背后文字,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开始与结束,台湾完成它的蜕变,阮义忠也在摄影中反躬自省,发现他的安身立命之所在。 -
南非之南
南非是一个充满着许多激烈矛盾的地方,这里拥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土地和最宜人的气候,却也有着最危险的城市;这里是出大英雄大豪杰的地方,但也有无数最消极不抗争宿命的民众;它是彩虹民族,有十一种官方语言,有最完美的宪法,但是因肤色而存在的歧视仍根深蒂固;这里空气最干净,蔬果最新鲜,自来水都是甜的,但是每个星期六盛行的不是婚礼而是葬礼,最短缺的是墓地。南非能让你兴奋地手舞足蹈,也能让你的心为之流血。在南非的字典中,是没有中庸,单调,厌倦,无聊这样的字眼的。 本书为旅居南非作家恺蒂的随笔集,记录了她在南非的所见所闻所感,包括她对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图图大主教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还有中国读者比较陌生的南非小说,以及南非大地上生机勃勃的风土人情。无论是津巴布韦总统大选,种族隔离,还是爱滋病孤儿的关注,都显示了她宽阔的国际视野。《南非的良心》中谈到的真相与和解、Ubuntu和图图所谓的四大恶人(希特勒、萨达姆、布什、拉登)都很有意味。她的文字不像董桥那么老练,也不像余秋雨那么铺张,而是细腻而清澈,温婉而不失敏锐 -
调查背后
携手为无声者发出声音(代序) 陈桂棣 我和春桃因文学得以相识、相知,进而走到了一起,或许这就叫缘分。 一九九一年秋天,我和她从相距一千多里的安徽省和½¬西省,一起来到了北京八里庄中国作家Ь会鲁迅文学院,从此相识。那时,我已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一本散文集和一本报告文学集,写过电影也写过电视,又在一个省会城市担任作Ь主席,因为成绩比较突出,便成了这期进修班的班长。没想到,春桃在把我的这些作品通读了一遍之后,竟认为那全是教堂唱诗班一样的东西,没有多少价值。她的话,对我触动很大。当然,她也注意到,早在一九八三年,我就和张锲写过中国早期企业改革的报告文学《主人》,并获得过《当代》文学奖。她认为我是属于那种比较关心国家大事,喜欢思考社会问题的作家,又写过多部长篇小说,有驾驭大题材的功力,应该去写一些厚重的报告文学。尤其是,在那个墙上爬满了常春藤的鲁迅文学院,走出走进,确实常使人想起鲁迅,这也促使我对自己过去的文学创作进行了一次认真的反思。我历来敬佩鲁迅的文学成就和他直面现实的勇气,他始终自觉地站在社会生活的“漩涡”中心,骨头是最硬的。鲁迅先生的作品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至少,它使我想到:作家只有敢去接触社会生活中那些尚未成熟的东西,才有可能写出警世之作。因此,可以说,血性和艺术,对于一个作家同样重要。没有痛苦的探索和足够的胆识,就不会有真正的发现和真正有价值的文学。 于是,我对自己以后的创作作了一次重大调整:准备拿出十年时间去主攻反映社会问题的报告文学。 《珍珠城公案》是我们结婚后我的第一部直面现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是我文学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开始,春桃也只是这部作品的第一个读者,ˬ知,她读着读着,禁不住就拿笔改了起来。她改得那样自信,把我的稿子划得一塌糊涂,这让我很是生气,心想,我操练文学这么多年,你才出道,竟这样不谦虚。她是喝着浏阳河的水长大的湘妹子,为人为事无不有着辣椒的品格,一旦认定了的事情,她也是不会轻易让步的。于是我们辩个不停,搞得邻居还以为我们是在吵架。她就这样介入到了我的创作中来。 这部作品讲述的是安徽省蚌埠市一个知名的企业家,只是因为一千多元的所谓“贪污问题”,就被市委书记拍板、检察院立案调查,最后冤死在狱中却得不到昭雪的故事。虽然案子涉及到了两级检察院、两级法院,涉及到了市委、市人大主要负责人,以及这座城市众多的领导干部,但这部作品却全部真名真姓,直陈事实,毫无顾虑地剖析了这场悲剧诞生的全过程。一九九三年年底,《珍珠城公案》在《当代》杂志发表了(发表时Ô¬名为《悲剧的诞生》),文章一出来,立即就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全国先后有三十多家报刊予以转载。因为这件事发生在蚌埠,震动最大的,还是安徽。一本当时只卖四元钱的《当代》杂志,在蚌埠卖到了一百元,还出现了复印本和手³¬本,一时变得“洛阳纸贵”。 为了写好这部作品,我在蚌埠市秘密调查了八十一天,骑着一辆破旧得连小偷也不会光顾的自行车,从早春到仲夏,没日没夜地在那个城市里幽灵般地东奔西走。正因为调查的深入,当我回到省城合肥,坐下来写作时,已无须再去•¬看材料。 高永嘉“罪案”的内幕被披露以后,首先被触Ŭ的是这座城市的市委书记,他不仅下令对《当代》杂志进行封杀,还利用手中的权力,以“蚌埠市委(1993)4号”“红头文件”,将我告到省委,告到中宣部。不久,安徽省委就组织人员对作品的真实性进行了专门调查。省委的调查,客观上给我造成了巨大压力,至今不堪回首。由于心情异常压抑,Ô¬本健康的心脏就在那时出了问题。这是我第一次讲真话付出的代价。那段时间,我切肤般地感受到了一种众叛亲离的人生境遇,而给了我最大勇气面对这一切的,只有春桃。她是一个有主见有胆识的女人,她给调查组打电话,质问他们为什么不去调查高永嘉案件的真相,却反而没完没了地审查一个作家?她甚至提笔给调查组写了一份书面报告:“既然有人敢以身试法,就会有人敢拿起手中的笔,用热血,哪怕用生命作代价,也要去照亮中国走向法治的道路!” 当然,最后的结局还是令人欣慰的: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对高永嘉一案进行了复查,最后认定,《悲剧的诞生》一文对整个案件的陈述基本属实。不久,市委书记就被调离。 《南方周末》在把我作为“本周人物”介绍时,曾这样评述:“陈桂棣是有些‘硬骨头’的。他以文学的手段做着一些实事,他的坚忍与正气,使报告文学再次拥有了扣人心弦的力量。” 《悲剧的诞生》产生的轰动影响和它令人鼓舞的结局,无疑坚定了我从事报告文学创作的决心,也体味到报告文学的受众性以及它具有的巨大的魅力,同时,更深切地感悟到“全身心投入”需要付出的代价。 从这以后,我开始涉足更大的题材了。整个一九九五年,我就做了一件事:对淮河流域的水污染进行调查,写出八万字的报告文学《淮河的警告》。 我是喝着淮河的水长大的,在淮河岸边生活了二十六年,即便后来离开了故土,但同母亲河的情感是难以隔断的。那几年,不断听说淮河的水质每况愈下,而所有的传媒又都缄口不语,作为淮河养育出来的一个作家,我感到不应该沉默。当时春桃已去南京大学学习,我一个人拎着包就出发了。其决心之大,连不少朋友都感到吃惊,现在回想起来,我还能为当年的那个劲头感动。淮河流域地跨豫、皖、鲁、苏四省,三十六个地市,一百八十二个县以上城镇。我是从淮河的上游开始采访的,西起河南桐柏山,东抵½¬苏黄海之滨,南自安徽大别山腹地,北到山东蒙山沂水,历时一百零八天,行程一万余里,走访了上千人,调查的对象上自省市领导、国家环保局负责人,下到普通市民、农民、渔民,接触到的各色人物差不多涉及社会各个阶层。 采访是辛苦的。为了拿到真实的材料,我大部分的日子是在“微服私访”;为节约¾¬费,又只能去啃面包,吃À¬面,有时不得不去住最便宜的车马店和大通铺;为了赶路,我挤过拖À¬机,坐过能把人五脏六¸¬都颠•¬的三轮蹦蹦车,有时还要像打工仔一样从窗口爬进列车的车厢,只为找个座位去眯瞪一会。在离开河南省项城市丁集镇赶往漯河的当天晚上,终因过度劳累,心脏病复发,住进了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尚未康复,又开始奔波,最后竟昏倒在郑州火车站。 写作是艰难的。也许当时考虑得太多,或是难以从那一大堆素材中跳出来,一时间,不知怎么下笔才好,烦躁得坐卧不安。想不到,春桃又一次让我感到吃惊:她竟不声不响地帮我把头开好了。有了这个开头,我的思路一下被打开,这以后,便势如破竹地写了下去。同样没想到的是,一九九五年夏秋之际奇热难耐,我们当时还住在合肥一处大板楼的顶层,室内酷热如蒸笼,整个白天无法坐下来,只有熬到晚上,凭借一把竹梯,把电线À¬上去,爬到房顶上去写作。作品写到一半时,我的颈椎又出了毛病,伏案便头晕目眩,只好打电话把春桃从南京喊回来,由我口述,她记录整理。就因为这部作品,她的外语缺课太多,最后毕业时竟丧失了获得学位的机会。 发表也是困难的。稿子送往北京,当时的大环境还是谈“污”色变。尽管《当代》杂志很喜欢这个作品,而且,《当代》在敢于发表贴近生活的报告文学方面所表现出的勇气也是中国其他文学刊物少有的,但《淮河的警告》毕竟涉及到大量鲜为人知的污染数据,并对造成污染的Ô¬因和治理污染的误区,都进行了大胆的剖析,他们吃不准,需要一个权威部门的鉴定。为此,我在北京奔波了二十四天,最后不得不斗胆去闯国家环保总局业务副局长王扬祖的办公室。 《淮河的警告》发表后,当即在全国产生反响,并引起中央的重视,治理淮河的水污染遂成为当时中国的热点。国家环保部门认为:《淮河的警告》为我国全面治理淮河的决策提供了依据,吹响了前奏,并对全国½¬河湖泊的治理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一九九七年七月,国务院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了淮河流域环境保护执法检查现场会,按照当时国务委员、国务院环委会主任宋健的提议,我有幸成了这次大会唯一的特邀代表,宋健在大会最后的工作报告中曾三次提到这部作品,希望到会的中央十部委和沿淮四省的有关领导都能读一读《淮河的警告》。 《淮河的警告》荣获了中国最高文学大奖之一——鲁迅文学奖;我所在的合肥市,市委、市政府破例作出一项决定,以“合肥市委(1998)9号”红头文件的形式,对我“予以嘉奖,并奖励住房一套”。用这种规格表彰一个作家,安徽省的历史上没有过,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春桃从南大毕业之后,我们便开始了真正的合作:共同采访,联手写作。《民间包公》就是这样产生的。由于我多年超负荷地调查采访“爬格子”,健康状况一度变得很糟糕,不得不服用“心血康”来维持。在动笔要写《民间包公》时,春桃就想了一个办法,提议我们到五公里外的Ь会的办公室去写,每天从家里走过去,晚上再走着回家。就这样,两个多月,风雨无阻,待九万多字的作品完成时,我的身体已有明显好转,居然可以不再依赖“心血康”了。 如果说《淮河的警告》揭示的是我们自然环境上的问题,《民间包公》解剖的则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法制环境。正像作品中所表述的:“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这场市场取向的改革历程是惊天动地的,相对而言,法制的调整水平却是远不能令人满意的。我们的法律体系亟待完善,我们的商品和市场的法律覆盖面仍很狭Õ¬,我们的市场发育所急需的法律还一直处于尴尬状态,已¾¬制定出来的许许多多的法律内容还较粗疏,可操作性差,甚至相互之间存有矛盾,有些仍留有旧体制的烙印。”“更何况,目前的诉讼领域仍严重地存在着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情藐法、以钱枉法的丑恶现象。许多地方决定诉讼成败、官司输赢的,还不是案内的是非;神圣不可玷污的法律,其应有的权威还树立不起来。”因此,我们在《民间包公》中讲述的一个关于律师的故事,就不能不和我们讲的关于淮河的故事一样沉重。我们介绍了安徽律师陈三乐¾¬手的五个案子,这是我从他¾¬办过的几十个典型案子中筛选出来的,我们看重的当然不仅是案情本身的曲折、离奇,而是其背后,其容量,其所具备的巨大的社会“当量”。我们的这种努力,得到了许多著名评论家的认可。周政保读了后,“由衷感到这是一部有思想、有主见、有分量的作品,也是一部与时代的脉搏跳动相呼应的、富有社会前沿精神及公众意识的作品。它在让人感动的同时,也把信念、忧虑或思考的沉重一起交给了读者。”雷达则从另外的角度谈了看法:“首先,我要说《当代》杂志历来有个好传统,就是敢于发表这些干预生活的好作品,像《民间包公》这样深层次地揭示社会问题,特别是涉及到的又是法制建设的大问题,其尖锐的程度,一般的编¼¬部是不大敢发的,他们却发了不少,替老百姓说话,敢于同权势抗衡,深表钦佩。”马相如觉得这部作品在报告文学主体性的结构上显然有着新的收获。丁临一评价道:“这是一部面向未来的作品。两位作家当前把这样一位古稀老人的赤子之心,推向社会,推到我们面前,我认为意义是重大的。”何西来的评论使我们备受鼓舞,他说:“我认为,就作品达到的高度,应该是新时期报告文学中第一流的。无论其题材的尖锐性、新颖性、重要性,还是从作品本身的思想容量和认识价值来看,都应该给予一个很高的评价。” 许多专家已¾¬注意到了,《民间包公》文章中的宏大雄劲、理性思辨,那是我的强项,而其中的简洁细腻、婉约动人之处,便出自春桃之手。我们真正做到了优势互补。 从《珍珠城公案》到《淮河的警告》再到《民间包公》,我们在涉猎重大而敏感的热点与焦点问题的写作上,已积累了一定的¾¬验,也有了足够的信心和驾驭能力;彼此之间默契的配合更犹如人的左手和右手。于是,我们便将“大主题、大视野、大境界、大手笔”的“四大”确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从二OOO年秋天起,我们开始了对有着九亿之众的中国农民的生存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决心为中国这个最大的弱势群体做些事情。三年后,我们写出了三十四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调查》。 我们真的没有想到,仅仅是为失语的中国农民说了真话,仅仅因为把中国农村改革艰难而曲折的历史如实写了出来,就引起这样大的反响,甚至,有媒体形容这本书出版时的轰动是“石破天惊”。何西来先生在序中称:“这是一本把严酷的真实推向读者,推向公众的书,是一本无所隐讳地把‘三农’问题的全部复杂性、迫切性、严峻性和危险性和盘托出的书。”确实是“无所隐讳”了,书中所涉人物上自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总理、副总理,中央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省、市、县、乡各级官员,下至广大农民,并且用的全是真名真姓;不仅触目惊心地解剖了曾震惊中央却又长期鲜为人知的几起涉农大案,还首次公开披露了正在安徽试点的中国农村税费改革艰难的决策与推进过程中大量的幕后故事。 我们相信,这部作品之所以引起这么大轰动,主要是因为社会各界读者良知上的认同和大家心灵深处的共鸣,这就是: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不只是政治家的专利,也不应局限于官场,应该有来自民间的声音,应该有更多的人为中华民族担当一份责任。 当然,我们同样没有料到,会因为这本书吃上官司,地方法院不仅受理了,开庭了,也惊动了海内外,但直到五年后的今天,我们居然还见不到判决的结果;也没料到,盗版书竟曾¾¬猖獗一时,达上千万册之多;更不会料到,《中国农民调查》所披露的问题,有一些很快就会被中央政府予以解决;而且我们还会因此入选美国《时代》周刊的“亚洲英雄”,并获得“尤利西斯国际报道文学奖”唯一的一等奖。 收入到这个集子中的《走近中国农民》,正是摘自《中国农民调查》一书的两个章节。 《风雨包公墓》,也是我和春桃共同完成的《包公遗骨记》一书中的几个章节的缩写。Ô¬书已先后由中国、泰国以及台湾的三家出版社出版。《风雨包公墓》是应《中国故事》杂志之约撰写的。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合肥一家钢铁厂要建一座石灰窑,举世闻名的包公一家老小三代人的墓群就得统统迁走,可以说,这是中国文明史上最荒唐的一件事了。可是,没ˬ会想得到,发掘的过程中居然冒出了那么多的奇怪之事,意外之事,令人凄然泪下之事,让人拍案而起之事,感人至深又发人深思之事。其实,当看完了这个故事,你就会发现:地下的世界Ô¬来也是那般扑朔迷离,埋藏的,简直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秘史! 《失忆的万佛湖》,这是春桃的作品。发表在《当代》杂志时,Ô¬叫《失忆的龙河口》。“失忆”二字乃点睛之笔,但失忆的显然不是龙河口;现在安徽省舒城县早已把当年的龙河口水库改为“万佛湖”,无疑是受到浙½¬千岛湖的启发,要把它当成摇钱树。春桃作品写到的,就是发生在“大跃进”年代兴建龙河口水库时,涌现出的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女英雄许芳华悲凉的一生。许芳华成为英雄的事迹,我早在二十多年前参加国家水电部组织的“淠史杭写作组”时,就写过。那已¾¬是“文革”后期,离龙河口水库的兴建已有十多年,可是,被我采访的许多当事人,都可以绘声绘色地讲出许芳华的感人故事,也有人隐约提到了她后期的不幸,却没有一个人知道她的下落,我最后也没见到她。英雄的命运触动了春桃,对英雄的不公更是激起了她的义愤。虽然这时离那故事已有四十余年,她却下决心要找到这位女英雄。后¾¬多方打探,历尽艰辛,终于如愿,却听到了一个远比想象更凄惨的故事。 《失忆的万佛湖》正是春桃以一个女性的敏感和特有的视角,令人百感交集地讲述了一个不该被今天遗忘的一群人和一段历史。 这部作品发表之后,不仅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反响,还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党委书记专程去看望了许芳华,并派了医生为她的痴呆女儿治病;舒城县委则从组织上解决了她的生活费,终于让英雄老有所养了。 应该说,一部作品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 其实,这Ô¬本就是我们要写这一类报告文学的题中应有之意。回顾收入到我们这个集子中来的其他作品,由于作品中揭示的那些问题,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问题不是被解决,就是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一想到我们能用手中的笔,为底层的黎民百姓做些事情,我们就感到活得很充实。 我曾¾¬是我生活的这座城市的政Ь委员,当了一回政Ь委员,知道参政议政是自己义不容辞的权利和义务;虽然现在不是政Ь委员了,但我和春桃所做的,无疑也是在用自己的作品“参政议政”。 这些年来,虽然我和春桃一直在秉承为弱势群体写作,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类作品,我们分明已¾¬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去年撰写的一本以我们自己亲历的一场官司为背景,反映中国农村不容乐观的法治环境的长篇纪实《等待判决》,出版就遇到了挫折;今年出版的《小岗村的故事》,也是历尽坎坷。我们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了,甚至,感到难以坚持。一些和我们有着类似写作¾¬历的同道,或迫于压力,金盆洗手,或为了生存,改写其他文体。走在这条路上,我们越来越感到了孤独。 我们真的很担心,中国的报告文学会不会从此走向沉沦? 谨借用《调查背后》出版的机会,向一直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广大的读者朋友,表达我们由衷的敬意! 2009年12月18日 -------------------------------------------------------------------------------- -
大灭绝时代
2015年第99届普利策非虚构类写作奖 2014年全球环保话题之书 我们时代的《寂静的春天》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图书馆杂志》年度十大好书 《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财富》年度推荐好书 比尔•盖茨、阿尔•戈尔等名人与多家媒体推荐 《纽约客》记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一一亲历全球生态现场,穿插结合三百年科学认知与最新锐生态观点,为读者画出了今天世界的轮廓: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非同凡响的时代,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已经开始。 故事有十三个。前几个故事所涉及的美洲乳齿象、大海雀还有菊石已经灭绝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远古的大灭绝及其曲折的发现过程。第二部分陈列当下的事实,在日益支离破碎的亚马孙雨林中,在迅速变暖的安第斯山坡面,在大堡礁的外围海域里。 巨变的范围是如此广大,只要在正确的指引之下,随便去哪里都能发现灭绝的现象。最后还有一个故事所讲述的灭绝差不多算是发生在我家后院——说不定,也同时发生在你家。随着故事的推进,读者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渐渐意识到:当前发生的这一轮大灭绝,源头就在人类自己身上。 -
正午故事002
继《正午1:我穿墙过去》之后,本书是“正午”系列的第二本,在内容上仍然保持了第一期的品质。 开篇栏目“写给正午的话”,本期邀请了张北海,书写他回山西老家的经历,平实动人。“特写”栏目,是正午的主打故事,我们尽力去寻找那些被忽视的人、被遗落的事。本期最突出的是《时间的工匠》和《失败者之歌》。 在“随笔”栏目,我们希望添加更多的文学性,以一种更自由的叙述方式去写作。本期邀请了韩松,为“正午”撰写了《我与科幻世界》,描述了一个杂志的前世今生,映衬出中国现实的科幻性。 “个人史”其实是口述史,挖掘那些被埋没却值得纪念的回忆。除了叙事之外,我们偶尔也会推出“访谈”系列,偏重思想和观念。“视觉”是正午比较特别的一个栏目,我们试图在影像和文字之间、影像与美术之间,建立一种张力。 第二期正午还开设了一个新栏目,叫“玩物”。本期最有趣的来自《沉默的竹夫人》,夏天即将来临,也许你也需要一个竹夫人。 本书的最后,是正午团队偏爱的“长故事”,它的“长”,不在于字数的多寡,而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推荐《风雪聂拉木》。 -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全球销量逾200万册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苏联女兵亲历战争实录,一经问世就震惊世界文坛,“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 ★作者连续两年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决选名单,为世界文坛开创了崭新纪实体裁 ★作 品被译为35种文字,屡获世界级权威大奖 ------------------------------------------------------------------------- 超过100万名15—30岁的苏联女兵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她们中有医生、护士,还有伞兵、坦克兵、重机枪手、狙击手等。本书真实记录了她们亲历的那些感人泪下的故事,还有战火中伟大的爱情…… 书里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大量内容曾被苏联官方严禁出版。 这些女兵眼里的战争, 与男人们的描述截然不同。这些女兵的回忆,会让你感受到二战中最直观的冲击和从未有过的强烈震撼。 ------------------------------------------------------------------------- 从初版到新世纪修订版,几乎就是作者的重新创作,不仅增加了很多内容,更由于苏联从巨变到解体之后,作者把许多曾被报刊检查部门禁止或被迫自我删去的内容发表了出来……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在阅读原文并译至中文的过程中,我屡屡被其中触目惊心的内容和人性细节所震撼所感动,甚至为之而难抑泪水。 ——吕宁思(本书译者,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副台长) -
二手时间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发表后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文学作品(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
青春骚乱
《青春骚乱》是期刊的一辑,为了纪念《萌芽》创刊50周年,我们选编了“《萌芽》50年精华本”,集中展示《萌芽》50年来发表的优秀作品。这套精华本分“小说卷”四本、“纪实文学卷”一本、“散文诗歌卷”一本,内容均按作品发表年代编排。从中,可以读出社会50年流变的轨迹。我们把这套书献给50年来《萌芽》的读者们,正是几代读者的关心和支持,《萌芽》才得以保持青春活力。 -
锌皮娃娃兵
这本书包括《锌皮娃娃兵》、《切尔诺贝利的祈祷》两种,都是作者“文献文学”的作品,前一部以阿富汗战争中俄罗斯一方的军官、士兵、护士、妻子情人、父母、孩子的血泪记忆为主,基本没有作者的描述;后一部则以谈话录的形式,记下了作者走访三年的成果。 -
希特勒时代的孩子们
“他们一生都将不再有自由”,1938年希特勒发出的这个阴森恐怖的威吓变成了几百万德国男女的命运。这们独裁者为“他的青年人”将“一体化”做了具体的规划:10岁参加少年队,14岁参加希特勒青年团,然后加入纳粹党,然后再参加青年义务劳动军以及应征参加国防军。战争中,这一代青年男子做出了无谓的牺牲,青年女子则在前线野战医院或者家乡做出了她们的贡献。 本书是第一本综合性介绍希特勒青年团运动和其他一些被希特勒第三帝国利用负责向德国年轻人灌输纳粹理论的青年组织的书。第三帝国通过这些组织将德国一代的年轻人牢牢地控制了,并对这代年轻人进行了精神压迫和剥削,直至今天,一些前纳粹青年组织的成员还无法忘记自己在那黑暗年代所扮演的不光彩的角色。 希特勒所设计的让德国一体化的目标将整个德国社会带入了纳粹的统治中。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从孩提时代开始就受到国家的全面控制,并且被灌输加入纳粹党保家卫国的思想。上百万的德国年轻人被希特勒所鼓吹的扩大生存空间和种族主义理论所迷惑,纷纷加入纳粹青年团,而一小部分抵制纳粹统治的年轻人则被逐出德国并且受到种种迫害。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使许多的年轻人对纳粹的幻想一夜破灭。 本书的作者通过对近1000多名前希特勒青年团成员的采访,通过他们对那些可怕的,痛苦的过去的描述而攥写了本书。 -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美国记者科莱考尔在一九九六年受《外界》杂志的派遣,跟随一支商业化的登山队攀登珠峰,主要目的是对攀登珠峰的商业化趋势及其有关问题进行报道。科莱考尔与他的队友于五月十日登上峰顶,但在下山的途中却由于天气的变化导致五名队员丧生;在这同一天另外三支登山队也有四人死亡,还有三人重伤并至五月底亦相继死亡。在这一年的春季,死神的阴影笼罩着珠峰,攀登珠峰的死亡人数达到十二人,是珠峰攀登史人死亡人数最多的一个季度。从珠峰回来以后,深受震撼的科莱考尔内心十分痛苦。为了重新认识这场悲剧从而使自己走出它所带来的阴影,他在当年十一月写成了这部《进入空气稀薄地带》(Into Thin Air)。九七年它在美国出版后引起许多读者的兴趣,有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雄踞于《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发行量超过了一百万册。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