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纪实
-
影子武士
本书是汤姆·克兰西第三部非小说类的军事著作,是他和美国前特种部队司令、退休中将卡尔·斯廷纳合著的一本记实性著作。本书详细介绍了美国特种部队诞生、发展的历史以及它所参与的许多重大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关美国特种部队的招募、选拔、训练以及领导体制等方面的资料。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特种兵已经开始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但美国军方一直视这些战斗“精英”为另类,对他们非传统的战斗方式嗤之以鼻,视其为“杂耍”。然而,1980年,在53名美国人在伊朗德黑兰成为人质后,美国军方发现,传统的以苏联和东欧为假想敌的军事作战方式根本无法应付恐怖主义这种新的世界威胁,从此特种部队的命运大为改观,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心,逐渐成为各种重大政治和军事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本书主要围绕着卡尔·斯廷纳将军的军事生涯展开:50年代作为特种兵生涯的开始,作为“绿色贝雷帽”在越南的参战,在中东地区组织和参与的各项秘密任务,直至最终成为美国特种部队司令的经历。基于斯廷纳将军的亲身经历,书中披露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细节,比如越南战争期间美国特种部队与北越部队的交锋,美国入侵巴拿马、推翻诺列加将军的详细过程,1985年阿希尔劳罗号人质劫持事件,1990年沙漠风暴期间美国特种兵参与的军事行动等。 -
离上帝最近
周轶君,女,上海人,1998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2年6月,出任新华社驻巴以地区记者,成为唯一常驻加沙的国际记者。多次采访过阿拉法特,阿巴斯,亚辛等中东关键人物。第二届 CCTV“中国记者风云榜”得主。 她的作品《离上帝最近―女记者的中东故事》作为上海文汇出版社首部社庆佳作隆重推出。在加沙的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周轶君接触了大量当地人物和风情,与阿拉法特、亚辛、阿巴斯等有多次直接的接触。她把她的所见所闻通过博客的形式传达给可以观看到的每一个人,引起广泛关注。这些片段的集合汇就了这部作品,记录了她七百多天从进入加沙到离开加沙的整个历程。其间,死亡、仇恨、真情、矛盾,交错并行,充满了陌生而刺激的阅读趣味。 -
亲历可可西里10年:志愿者讲述
《亲历可可西里10年:志愿者讲述》主要内容简介:一群快乐的人:健康、开朗、崇尚行动;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来自不同都市;选择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相逢……,徒手建造中国第一座民间保护站;深情守望青藏高原旷野上的野生动物;韧性抗争藏羚羊生存的权利:甚至牺牲年轻的生命……荒原岁月是骨头上的烙印,新鲜而疼痛;可可西里是内心深处的情结,生命因之而动听。 -
美国女子监狱纪实
本书由20个关于美国女囚的真实故事组成。其真实性来源于作者的一位朋友——蜜雪儿,她在美国女子监狱里已经服刑8年,并且还有6年牢狱生涯在等待着他。本书透过蜜雪儿的亲身体验,细心观察,客观分析,使中国读者得以真实地了解美国女囚的生活。 在美国女子监狱里,关押着形形色色的女囚——有才华出众的,有含冤忍辱的,有罪大恶极的……虽然她们身世各异,身陷囹圄,但依然同正常人一样拥有丰富的情感。本书在提示美国当代女子监狱的真情实况的同时,也暴露了美国司法制度的弊端,并对美国妇女社会地位的问题提出思考。 -
轰然作响的记忆
这是一部真实再现中学生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好作品。 它由12个报告文学短篇组成,这些短篇从1998年-2004年长达7年在《儿童文学》杂志上以头题佳作的位置上连续刊出,几乎每篇文章后都配有责编的评论小析,深入分析该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短篇题目均为两个字。《沉默》、《颤抖》、《长裙》、《游戏》、《孤旅》、《死结》、《房子》、《蝴蝶》、《朋友》、《祸事》、《契约》、《下课》。每两个字下面都有一个触目惊心、扣人心弦的真实故事,是作者在这七年之中采访了几十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请他们回忆自己在中学时代最刻骨铭心、最振聋发聩的真实事件,这个事件的经历是怎样改变了他们的一生,并在他们的人生长路中始终轰然作响。之后,作者从珍贵而庞大的素材中选取了最不同凡响、最具青春期典型意义的12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将其写成了一个系列的“采访小说”,创造了报告文学体裁里全新的创作视角和表现形式。由于其内容的深刻和体裁的独特,一时间,这个系列在国内儿童文学界,特别是在广大中学生读者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与关注。 《中学生的口述实录——轰然作响的记忆》是将这12个好作品集成册,冠以“中学生的口述实录”一题,作为具有全新面貌和全新意义的书推出的,特别是在当前党中央对未成年人教育如此关怀的背景下,这本书内容、体裁上的优势正日见凸现。本书的三元素:成长、疼痛和口述实录分别代表本书的定位、内蕴和表现手法。 成长——亲自口述的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离青春期不远,那份躁动不安,充满了憧憬与迷茫的感觉还在,很容易与初涉青春期的十五六岁的中学生们(也就是这部作品的主要读者群体)沟通,不存在任何隔阂或障碍;同时他们刚完成了至关重要的蜕变,回首往事,伤口还新鲜,记忆还深刻,教训的分量还在,他们为成长提供参考和借鉴。 所以,此书适合中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审视自身,并且,此书更加适合爱思考的中学生。 疼痛——本书的内蕴元素是“疼痛”。其实,我们觉得“疼痛”这个词并不是很适合,因为它无法囊括故事里青春期当中的那些惊人的挫折、沉重的打击、永远的失败和不堪回头的成长,如果说是疼痛,那一定是“轰然作响的疼痛”,它们埋藏在记忆深处,一触即痛,伴随一生。如果评内蕴指数一定是疼痛五个星。 口述实录——这是一种不同意义的口述实录。主人公都是第一人称“我”。首先摆脱了纪实文学总是站在外围来讲述他人故事的模式,而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完成故事的讲述,所以是“口述实录”。但又不同于旧式的“口述实录”。因为故事是“我”讲述的,但,是作者创作的。作者以一种写小说的姿态来对待采访的真实题材和素材,对其结构和人物进行适当调整,并加入少量虚构的成分,使之读起来情节更生动,人物更有个性,戏剧性更强,同时将人物的内心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能带给读者更大的阅读乐趣和快感。 比如说,他采用了一种非常聪明的创作方式,在每篇作品的结尾都有一个类似创作手记的东西,真实地告诉了读者本篇作品中哪些地方是虚构的,同时更将作者在采访和创作中的感悟倾诉出来。这些不但起到了导读的作用,同时又尊重纪实文学的本质特征,守住了纪实性的底线,有画龙点睛的妙处,反而让人感觉更可信,并且对文章的文学性更加记忆犹新,也使文章在‘纪实文学’的写作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部作品集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许多青少年读者在看完这个系列之后,写信给作者和编辑,表达了他们喜爱之情,更表示他们从中得到了一些有关生命、生活、青春以及成长的弥足珍贵的启示和感悟。十二位主人公轰然作响的青春记忆,对他们本人而言,是已经发生过的,而对于广大中学生而言则是正在发生着的或者有可能发生的。他们的经历与感悟为阅读作品的青少年提供了真实而鲜活的成长经验。当前,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及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已成为社会共识。但是,如何提高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如何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刘东虽然不是教育工作者,但是作为一名作家,一名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儿童文学作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为这个课题提供了一个文学的有血有肉的诠释,这可能也是这部作品最近被选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在暑期阅读的百部优秀读物之一的重要原因吧。 故事一:沉默 一个贫嘴的林樨像一个聒噪的青蛙,捉弄同学吕浩、捉弄老师小蔡,直至好友宋长威由于林樨令人难以信任的贫嘴的缘故而惨死,使得林樨从此改变,变成了一块沉默的石头。讲述成长的挫折如何彻底地改变一个人的故事。 故事二:颤抖 一个从没有出过远门的女学生第一次坐飞机,却在机场看到了一幕不该看到的场景,从而给她的心灵投下了阴影,引发了她的心理问题,导致手不断地颤抖,无法控制,一段时间她不能不在家休息,接受治疗,这个心理被治愈的过程是最“轰然作响”的,倒不是结果使她怎么重新为人,她是在这个治疗的过程中感觉到了成长。 故事三:长裙 一个服装职高里,有三个自以为很“不同凡响”的女孩子,为了证明自己确实出色,就拿同班的一位有些委琐又胆小的肖晓峰做实验,心中其实不喜欢他,却又假意友好地接近他,当他在三个女孩的“友好”相待中性格逐渐开朗,又因“服装设计”获三等奖时,渐渐自信的他表达了对其中一个女孩子的爱慕之情,那个女孩却给了他当头一棒,把三个人拿他做实验的话告诉了他,结果是差点让肖晓峰在一次游水事件中死掉。 故事四:游戏 一个自认为在父母离婚事件中备受伤害的女中学生,竟然为了报复父亲,玩起了游戏。让自己的一个男同学总是给父亲家打电话找继母,最后使得父亲的第二次婚姻又遭失败,在这样的游戏中,父亲经不起两次失败的离婚而患病身亡,小然到此才感受到自己在这个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怎样地伤害了父亲,但是事情已经无可挽回。 故事五:孤旅 一个男孩李城父母离异了,他跟着父亲、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孩子小果一起生活,远在另一个地方的妈妈重病,暗地给了他十万的巨款。李城独自守着拥有巨款的窃喜,却在小果患重病时为了是否把十万块钱拿出来而犹豫不决、痛苦不堪。心灵在孤独的压力下渐渐成长,而终于想起去关心一直默默爱着他的母亲,于是,踏上去往哈尔滨的旅程,母亲最终也并没有被重病夺去生命,这个生命的奇迹给了李城无数的安慰。李城在孤旅中长大了。 故事六:死结 这是一个中学时代的出逃的故事,一个高中男生郭培军从贫穷的农村好不容易来到县中上学,却因一次和二男一女玩牌赌博,被教导主任当场抓到,本就自卑的他慌不择路,从县中私自逃跑了。在逃路过程中,到了一家娱乐城做打工仔,却又一次陷入一个人命案,他终于回到农村的家里去看望父母,父亲却因为他从山上滚下山坡,摔断了腿。这么多事情好好地教育了他,让他从中学到了许多,最后终于返回学校,并投案自首,接受了处分,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青春的过程中不能因为打了结而把绳子剪断,真正变为死结,此为题目的含义。) 故事七:房子 郭凯在妈妈去世后就被爸爸安排到爷爷家里和爷爷同住,说是为照顾爷爷,但也有想要爷爷房子的想法,这件事让二叔及小姑、小叔等非常不高兴,在爷爷还在世的时候,子女们为房子而明争暗斗,让郭凯在其中感受这些,成熟了许多。爷爷自己却从来对这件事情不表态。爷爷去世后,让大家都想像不到的是爷爷居然把房子的处置权交给了刚满十八岁的郭凯。这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首先是郭凯的爸爸放弃了房子,让郭凯真正像成人一样行使了自己的权利,把房子留给了婚姻不幸福的大姑和孩子小雯。全家皆大欢喜,同时,在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中,郭凯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成长的快乐。 故事八:蝴蝶 中学生交朋友(同性朋友),谈友谊有时候并非能够真正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适合交什么样的朋友,往往是要在发生了什么重要事情之后才能明白自己究竟是想要什么。 《蝴蝶》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我”有一次被外校的几个人打了一顿,同班同学陈阵出拳相助,后来我便与体育尖子陈阵成了好友,经常在一起锻炼身体,甚至打麻将、打架,虽然我已经感觉到我的兴趣在于看书、看小说而不喜欢打牌打架什么的,但为了哥们义气,我咬�� -
风雪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
台湾《中国时报》十大好书排行榜上榜之作――《风雪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全面披露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以科学考古手段打开埋藏几百年的明定陵地下玄宫的详细经过,展现了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尸骨等出土器物的离奇遭遇和相关者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中坎坷曲折的人生历程,追述了这座皇陵鲜为人知的建筑始末及由此展开的君臣后妃之间的无穷争斗。 -
老照片(第2辑)
照片能更多地留住历史的真实,全赖于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不容篡改的独立话语。令人遗憾的是,、在叙述历史的时候,照片的独立话语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即使在一些大量使用照片的书籍里,它也不过是某种历史结论的旁证,或某个历史的概念的图解。《老照片》试图在这方面有所改变,把照片置于观照的中心,让照片自己来诉说。有时候,照片蕴含的话语、传播的意味,远不是几条简单的历史结论所能涵盖的,而历史却只有正视和倾听照片的话语,才能鲜活生动起来。 -
我在伊拉克经历战火
本套丛书将有丰富多样的题材和更丰富多样的色彩。传奇事变和热点探讨,伟大人物和平民生活,历史追问和现实思考,文字特色和图像魅力,厚重份量和轻松感觉,能够熔于一炉,相得益彰。伊拉克战争的电视直播让全世界看到了现代版的战争场面和两军对垒。其中的刺激、悬念、冲突及蕴涵在冲突之下的智慧,都让人有一种比看好莱坞大片还要“过瘾”的刺激。 -
Hiroshima
Book Description On August 6, 1945, Hiroshima was destroyed by the first atom bomb ever dropped on a city. This book, John Hersey's journalistic masterpiece, tells what happened on that day. Told through the memories of survivors, this timeless, powerful and compassionate document has become a classic "that stirs the conscience of humanity" (The New York Times). Almost four decades after the original publication of this celebrated book, John Hersey went back to Hiroshima in search of the people whose stories he had told. His account of what he discovered about them is now the eloquent and moving final chapter of Hiroshima. Amazon.com When the atomic bomb was dropped on Hiroshima, few could have anticipated its potential for devastation. Pulitzer prize-winning author John Hersey recorded the stories of Hiroshima residents shortly after the explosion and, in 1946, Hiroshima was published, giving the world first-hand accounts from people who had survived it. The words of Miss Sasaki, Dr. Fujii, Mrs. Nakamara, Father Kleinsorg, Dr. Sasaki, and the Reverend Tanimoto gave a face to the statistics that saturated the media and solicited an overwhelming public response. Whether you believe the bomb made the difference in the war or that it should never have been dropped, "Hiroshima" is a must read for all of us who live in the shadow of armed conflict. From Boston Sunday Herald August 1995 "This is an important audio because it captures one of the most shattering events of our century, just as it explains the mind-sets of the people it most affected...Hiroshima is worth listening to just for the weird story of a survivor who wound up on the TV program, 'This is Your Life,' with one of the crew members of the Enola Gay." From Library Journal On the basis of a return visit 40 years after the dropping of the bomb, Hersey has written a final chapter'' t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ooks to come out of World War II. The new chapter follows a reprint of the original text on the dropping of the first atomic bomb, and is written in the same spare, objective style. In it, Hersey brings up to date the lives of six survivors he covered so brilliantly in 1946. Once again he evokes the humdrum and the surreal elements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bomb, and with eloquent simplicity he includes statements of other nations' nuclear tests. Compelling, unforgettable, and more timely than ever, this is absolutely essential for collections from junior high on. Robert H. Donahugh, Youngstown and Mahoning Cty. P.L., Ohio From AudioFile The fates of six victims are portrayed vividly in Hersey's classic account of the first atomic bomb. This edition contains a final chapter, written 40 years later, in which Hersey follows up on these six "Hibakusha," or "explosion-affected persons." Edward Asner speaks for many characters, yet his voice is that of the Hiroshima citizen caught up in day-to-day survival. He conveys the fear, confusion, pain and resignation of individuals dealing with a cataclysmic force. With subtle, understated delivery, Asner powerfully evokes the time, place and plight of these people. J.H.L. About Author Edward Asner, best known as a star on TV's Lou Grant Show, The Mary Tyler Moore Show, and Rich Man, Poor Man, brings a compelling journalistic style to this important work. Book Dimension : length: (cm)17.1 width:(cm)10.7 -
八千湘女上天山
1949年底,新疆和平解放后,共和国的决策者的命令驻疆二十万官兵铸剑为犁,垦荒屯田,扎根新疆,以改变自汉以降,历代屯垦一代而终的局面,达到长治久安的战略目的。但“没有老婆安不下心,没有独生子扎不下根”,如果官兵的婚姻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影响这一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决策者们决定征召女兵解决这一问题,他们首先征召了八千湘女。这些女兵大多是知识青年,其中有大学高材生,有国民党将军的女儿,也有大贾巨富的千金。所有人都怀着青春的梦想,行军数月,来到了遥远的边疆。从那时起,她们就开始在这苍茫的大漠戈壁,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也演绎着他们的理想与追求,光荣与梦想。他们孕育了后代,也孕育了爱、宽容、大义和坚韧的精神,被誉为“新疆荒原上的第一代母亲”。 这部报郜文学彩用“口述实录”的形式写成。它所服郜的湘女的命运其实是八千湘女命运的缩影,是一部进疆湘女的集全回忆录,一份由她们口述的文献,一份历史的证诩,是对已被尘封史实的首次全方位揭示,是对被抹杀了的大众记忆的竭力恢复。 为采写此书,作者历时五载,三易其稿,先后到湖南、北京、四川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寻访了上百位湘女。部分章节在报刊发表、连载后,反响强烈,曾获中国报郜文学大奖和昆仑文艺奖。 -
出三峡记
《出三峡记》从2000年8月13日开始,到2004年8月28日结束,为了三峡工程能够顺利实施,中国政府自重庆、湖北三峡库区向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11个省市迁出移民近16.6万人。5年间,《出三峡记》作者16次深入三峡腹地,以文字、图像并行的方式,努力探究、接近这一特殊移民事件的真相,力图把这批“非志愿移民”大迁徙过程的状态呈现出来。 -
当年事
1998年5月29日,《南方周末》诞生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报道类栏目——解密。由陈明洋先生担任 主编,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孙长江口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前后的内幕》,“解密”全新的编辑思路及独特的历史视角很快在全国报界与读者中引起了反响。 5年中,该栏目推出了一系列关于当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解密报道,内容厚重,引人深思,有重大的史料价值,该栏目成为中国最有良心的媒体的最经典的栏目,它的实验性与先锋性在读者中影响深远。后该栏目因各种原因改名为“往事”。 《当年事》集结了“解密”栏目中的许多有影响与有深度的文章,由陈明洋先生精心编辑而成。这些文章考证详实,挖掘较深,是作者深入采访考察,并由历史亲历人口述整理而成,内容真实可信,文笔流畅,语言朴实大方,极具收藏与阅读价值。 其中《我的精神导师胡耀邦伯伯》、《寻找毛泽东和江青的女儿》、《江青狱中的日子》、《刘少奇被隔离的日子》、《我给林彪治“怪病”》、《邓拓自杀的前前后后》、《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自杀之谜》、《赵丹的文革交代》、《张志新冤案还有新秘密》、《彭德怀蒙冤前后的100天》等文章在发表当年即引起读书界特大震动。 这些文章的作者李辉、杨绛、周海婴等也都在国内有着大量的读者群,相信本书出版后,会在读者中引起较大的反响。 -
River Town
When Peter Hessler went to China in the late 1990s, he expected to spend a couple of peaceful years teaching English in the town of Fuling on the Yangtze River. But what he experienced - the natural beauty, cultural tension, and complex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that takes place when one is thrust into a radically different society - surpassed anything he could have imagined. Hessler observes firsthand how major events such as the death of Deng Xiaoping, the return of Hong Kong to the mainland, and the controversial constur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have affected even the people of a remote town like Fuling. Poignant, thoughtful and utterly compelling, "River Town" is an unforgettable portrait of a place caught mid-river in time, much like China itself - a country seeking to understand both what it was and what it will one day become. -
看不见的人 + 看不见的城市
通常,你看不见城市里的这些地方,即使看见了也不会了解生活在这里的人,这是一些出没于我们的生活,却从来不曾进入我们的视野的小人物,他们生存在城市边缘的乡村和城镇。 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改变了他们的谋生方式,生活内容。作者带着深厚人道关怀和批判精神,踯躅在他们中间,和他们所生活的空间中,记录着底层社会群体的酸甜苦辣,籍以唤醒更多的人,对弱势人群产生更多的关怀和奉献。 225幅震惊世人的照片,7万字的见证实录,形形色色的社会隐形人,以及他们无奈的生存空间,为我们讲述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世态炎凉。 -
揭开真相
我尊重这张报纸,并不是因为他代表了媒体标杆,而是因为他代表了某种内心的渴望;我尊重这张报纸工作的所有同事,并不是因为他们创新了新闻作业方式,而是他们尝试去解答一些疑惑。 我尊重这张报纸,并不是因为他们是他的衣食父母,而是因为他们是他的精神支柱。他们尊重传统,他们尊重内心,他们心存希望。 -
大国之魂
作者以如椽之笔,大瀑飞泻的气势, -
失语者的呼声
當打工妹滿懷憧憬地來到城市以後,她們常常面對的是︰日復一日的超時加班,頭班病和工傷的威脅,拖欠工資和人身侮辱,還要面對城市的冷漠與歧視。然而,她們不知道該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即使抗爭,往往也難以取得全面勝利。 可她們為什麼還不斷地涌向城市?為什麼進城了,又回鄉,回鄉了,又進城?進城務工僅僅是為了增加一點收入,或是開開眼界? 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城市的繁榮離不開打工妹辛勤的汗水,因此,就不該讓她們再付出辛酸的淚水﹗ -
中国知青终结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天,云南边疆某县城,一个残疾人悄无声息地死去了。 这是一个金桂飘香的秋夜,人们在中秋圆月下团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是享受改革开放之后幸福生活的人们中不再包括那个不幸的死者,他独自躺在冷冰冰的黑暗中进入天国。 残疾人走得很偶然,死因为心脏破裂,医生认为这种疾病并不常见…… -
亚洲腹地探险八年
本书的头一部分主要描述的是探险活动的缘由。当时它的主要目的是在柏林和北京一上海之间建立一条航线。借完成这项技术任务之机,也进行一些科学考察工作,特别是在地质学、考古学、气象学、地形测量学、动物学、植物学和自然人类学等领域进行工作。这段时间计从1927年2月到1928年5月。财政资助由德国汉莎航空公司提供,成员包括德国的航空专家、瑞典和中国的科学家。 书的第二部分介绍了自1928年夏到1933年秋,这段时间的工作就是具体的科学考察,其间更大部分的财政资助是由瑞典政府承担的,不过也有相当的部分是由德国汉莎航空公司、文森特·本狄克斯先生和芝加哥的阿尔伯特·阿布列顿先生及我本人承担的。这时队里大部分成员是瑞典人,间断地也有两个丹麦人、几个德国人和中国人加入进来。 第三部分主要写的是从1933年秋到1935年春所进行的汽车考察活动。这次活动的经费由中国政府提供,目的是进行调查,然后给南京政府提交一份有关在中国沿海与新疆省之间修建两条公路的报告。除去主要进行这项任务,我们也进行有关考古、动物学、植物学及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同时还进行地图绘制和气象调查,参加的成员都是瑞典人和中国人。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