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纪实

  • 谁杀了古典音乐

    作者:(英)莱布雷希特

    从巴赫和亨德尔的时代开始,本书深入描述古典音乐这个产业,它将告诉你许许多多的古典音乐明星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也让你看到隐藏在串串音符之下的贪婪与私欲。作者认为古典音乐死了,而且是艺术自我毁灭的牺牲品,他邀请我们一起来找出谁是凶手。
  • 穷忙

    作者:(美) 希普勒

    在美国,穷是一种原罪。 为什么人们越穷越忙,越忙越穷? 教育、医疗和住房,就业、税收和福利,乃至性别、地域和文化。 穷,永远都是一个“系统”问题。 普利策奖得主,聚焦美国“穷忙族”,看见“看不见的美国”。 这是被人们遗忘了的美国。 洗车工无车可开,银行职员的户头只有2.02美元,医学教科书女编辑十年的收入,也赶不上一个牙医。 这本书讲述的就是他们其中一些人的故事:他们的家人,他们梦想,他们的失败。而比他们更失败的,是他们的国家。尽管美国的富裕程度前所未有,尽管美国宣扬“劳动致富”的信条,低收入人群的问题却令这一切饱受质疑。 对于书中写到的大部分人来说,愤怒是一种奢侈。他们苦苦挣扎,筋疲力尽,找不到出路。他们的工资没有改善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脱离贫困,相反,他们为生活所累。人们常常用“穷忙族”来形容他们,而这个词本身就是个矛盾。 在美国,辛勤工作的人不应该是穷人。 美国的经济起起落落,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贫困人口的生活除了更显艰辛之外,基本没有改变。最富有的和最贫穷的家庭之间的资产净值差异加大,形成两级分化的局面。富人学区与其他学区的资源差距进一步扩大。因哮喘缺课的孩子更多了,享受不到医疗保险的人更多了,忍饥挨饿的人更多了,遭受牢狱之灾的人更多了,做底层工作的非法移民更多了。 美国人普遍不了解贫困的成因,因此也不清楚该如何解决贫困问题。他们信仰美国梦,认为即使是出身最贫寒的人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这也让人们找到了责备穷人的借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工资低是工人本身的错,因为工资低不过就是说明他的劳动价值低。在美国的大环境中,贫穷总是带有原罪的气息。 的确,在一个富有的国家当一个穷人,要比在一个贫困的国度当一个穷人,难熬得多。
  • 平壤水族館

    作者:姜哲煥,皮耶·李古樂

    2000年首先以法文出版, 成為揭露北韓集中營生活最知名的脫北者回憶錄 南北韓分裂後,姜哲煥的祖父母放棄在日本豐衣足食的生活,義無反顧地遷回朝鮮報效祖國。九歲那年,受祖父犯「最重的叛國罪」牽連,姜哲煥一家旋即遭當局以政治犯家屬的名義,押解至北韓最大、監禁幾萬名政治犯的「耀德集中營」。 十年勞動改造,姜哲煥最深刻的體悟竟是:「人有作惡的無限潛能。」 在耀德,姜哲煥忍受恥辱、毒打、饑餓,以及無止盡的苦力勞動。求生的本能讓他性格丕變,學會了耍詐、偷竊、陽奉陰違,失去對他人憐憫與同情的能力。集中營卑劣的生活,逼著適應不良的囚犯自尋短路,姜哲煥的父親與四叔就因熬不過低潮,試圖結伴上吊。至於祖母,身為社會主義的虔誠信徒,轉變也最為劇烈。耀德不符人道精神的罪行,破除了她對金氏父子的迷思,看清北韓根本不是「社會主義的人間天堂」,反而更像由希特勒主宰的世界。 幸運獲釋後幾年,姜哲煥因非法收聽南韓電臺廣播,二度面臨勞改威脅。走投無路,他決心逃離地獄的魔爪,抵達旅程終點「大韓民國」重獲自由的那一刻,姜哲煥忍不住流下喜悅的淚,亟欲將北韓同胞所受的苦難與壓迫公諸於世。殊不知國際社會乃至同為大韓民族的南韓人,對北韓當局和集中營內侵犯人權的惡行惡狀,似乎無動於衷,脫北者的懇求得不到任何迴響。 來到首爾不久後,姜哲煥與在人權組織任職的李古樂結識。李古樂深信北韓政權之所以能為所欲為,部分因北韓老百姓與外界完全隔離,部分則出於國際社會對北韓政權罪行的一無所知。他建議姜哲煥現身說法,揭露北韓人民在金氏父子高壓統治下的生活實況。2000年,姜哲煥的遭遇終於在西方世界曝光,就連時任美國總統的小布希也深受感動與啟發。2005年,小布希邀請姜哲煥到白宮討論北韓問題的解決之道,並在2010年出版的個人回憶錄中「Decision Points」表示:「在我的總統任期內,《平壤水族館》是對我影響最大的書之一。」 姜哲煥現定居南韓,為社團法人北韓戰略中心代表,同時也是《朝鮮日報》客座記者,並持續聲援關切北韓境內的人權侵害問題。
  • 牛棚杂忆

    作者:季羡林

    本书是季羡林先生去世后,由其子季承首次授权出版的季羡林文集图文珍藏版。季羡林先生一生经历坎坷,五十多岁遭遇文化大革命,命运从此突增波折,劳改、批斗,没有了自由……《牛棚杂忆》是季羡林老先生对其在文革时期的一本回忆录,他详述了自己十年动乱期间的生活、思想及著书的经历,其中的豁达与乐观令人动容,读来让人感慨万端。书中还包括大量季羡林先生生前各个人生阶段的珍贵照片,其中很多是之前从未公开过的,生动再现了季羡林先生的传奇人生。
  • 我,只偷上流社会

    作者:[美] 比尔·梅森,李·格伦菲尔德

    《我,只偷上流社会:美国头号珠宝大盗自白》主要内容简介:在30年的盗窃生涯中,比·尔·梅森不动声色地侵入上流社会,盗取了价值超过3500万美元的昂贵珠宝。他的受害人包括罗伯特·顾雷特、阿曼德·哈默、菲利斯·迪勒、鲍勃·霍普、杜鲁门·卡波特,玛葛·海明威、约翰尼·韦斯穆——勒等众多名人——他甚至敢对黑手党下手。他成功引诱了一个出身名门的中西部社交名媛,令她离开了身为著名企业家的丈夫。他还骗取了佳士得拍卖行和索斯比拍卖行的信任,一起合谋收受他的赃物。他曾一度成为举国追捕的通缉犯,并因此亡走他乡,过了五年的逃亡生活。但是,虽然好几个州和联邦政府都出动了最好的警力和执法力量,但是他在监狱里度过的日子,还不到三年。
  • 粮民

    作者:爱新觉罗•蔚然

    该书再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乡村。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农村金融的混乱,新农村建设的留于“形式”……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于建嵘的评价是:“蔚然所记录的真实中国农村的贫困,远远超出了我们从一般媒体上所接受的资讯,甚至超出了普通城市居民或富裕地区民众的想象。这本书中的‘故事’,用‘个人史’的方式描述出社会的一个断面,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社会,对中国问题增加几分必要的焦虑感和紧迫感。”
  • 死者在说话

    作者:威廉姆.R.美普斯,麦克.C.布朗宁

    《死者在说话:一个法医人类学家经历的奇妙案件》内容简介:耶和华借他的灵带我出去,将我放在平原中。这平原遍满骸骨。他使我从骸骨的四围经过,谁知在平原的骸骨甚多,而且极其枯干。他对我说,人子啊,这些骸骨能复活吗?我说,主耶和华啊,你是知道的。
  • 艰难一日

    作者:【美】马克·欧文 凯文·莫勒

    《艰难一日:海豹六队击毙本•拉登行动亲历》内容简介:在这部史无前例的作品中,一位前美国海军海豹六队队员化名为“马克•欧文”,详述了其全程参与击毙本•拉登的“海王星之矛”行动。 本书让读者置身于欧文以及其他千里挑一的24名队员周围,和他们一起踏上生平最为重要的军事行动的征程。这次突击行动,始于几乎让欧文丧生的“黑鹰”直升机坠落事故,止于一次确认本•拉登死亡的无线电呼叫。叙述无一纰漏,详尽入微,堪称当代历史上无可回避的重大事件。 《艰难一日》到底泄露了什么? ◎关于海豹突击队: •海豹突击队的整体建制是什么样的?海豹六队的队员选拔经过什么样的程序和训练内容? •海豹的队员武器装备都包含什么?到底先进到了何种程度? •与海豹配合行动的部队有哪些?各组各兵种如何协作行动? ◎本次突袭行动前: •这次行动到底是一次刺杀行动,还是一次捕获行动? •是谁发现了本拉登的隐秘住所并确信锁定? •行动前的战术和计划如何制定?海豹们如何进行了实操演练? ◎本次突袭行动中: •参与的作战单位都有哪些? •行动中一架黑鹰直升机为什么坠落? •这栋藏身处到底有几个有抵抗能力的男性?令美军闻风丧胆的女人弹出现了吗? •见到美军士兵时,这位恐怖大亨开枪反抗了吗? •海豹侦察兵如何将拉登一枪毙命? •击毙后,海豹们为什么发现这个拉登的胡子不像半岛电视台中的那样花白? •最后海豹们经历了什么样的艰难才将拉登的尸体运回了基地? ◎《艰难一日》到底披露了什么与官方不同的细节 •官方称,当时拉登退回房间后,因担心他可能取武器而开枪将其击毙。该书则描写道,攻上三楼的突击队员在看到拉登把头探出门外后就开了枪。随后,拉登身体倒回屋内,突击队员则冲进卧室,看见拉登已倒在血泊中,头部右侧有明显弹孔,两名女子在其身边哭泣。突击队员拉开女子,比索内特与其他队员一起对准拉登仍在抽搐的身体连开数枪,直到他静止不动。 •官方称,本•拉登曾经全副武装,跟海豹突击队对峙。比索内特还在书中称,在接近本•拉登房间时,并没有人中枪,也没有和本•拉登进行40分钟的枪战。当时,本•拉登没有携带任何武器,也没有进行任何反抗。 甚至在搜查时发现的一支AK47和马卡洛夫手枪中,竟然没有一粒子弹。 海报:
  • 国家

    作者:何建明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和自信,不能仅看其GDP总量是多少,外汇储备世界排名第几,其中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是,这个国家的公民无论走到哪里,遭遇灾祸或事故时,都能得到自己国家政府积极有力的保护。如果说1940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一个历史奇迹,2011年中国政府组织的利比亚侨民大撤离绝对值得历史铭记。 利比亚内战枪炮四起,战火延绵,流血冲突和暴力抢劫每分每秒都在发生,身处利比亚的三万余名中国公民随时都会遭遇生命危险。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亿万民众热切关注,一场有史以来中国最大的撤侨行动拉开帷幕……
  • 十四家

    作者:陈庆港

    没有什么能够永远留下来,但是影像可以 国际新闻荷赛奖获得者、《真相》一书作者陈庆港潜心10年,深入中国西部农村,用摄影人的敏锐和洞察力,潜心记录最真实的农民生活,还原中国西部农村的时代变迁和农民的生存状态,带来最强烈的心灵震撼!本书图文并茂,装帧精美,其详实饱满的资料无疑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珍宝,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研究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
  • 隐匿的现场

    作者:王鸿谅

    《隐匿的现场》内容简介:记得是2003年8月的一个下午,我在三联书店楼下徘徊着深呼吸了很久,才鼓足勇气上了二楼,到周刊编辑部去接受面试。面试官是李鸿谷,传说中的“李大人”。虽然得到了实习机会,还是被他用那句“三联是有门槛的”打击了。 那时候SARS刚过,我离毕业还有大半年,只是个百无一用的新闻系科班学生,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一脑子的不切实际,哪里见过这般不留情面的架势。离开那个连正经窗户都看不到的格子间,在阳光下痛定思痛,悟出来的社会第一课,大概就是收起敏感易碎的玻璃心,既要低到尘埃里,又要无知者无畏。 我到三联生活周刊的时间不巧,刚好错过了在安贞大厦的时光,只能在同事们的闲谈追忆中,遥想一下顶层复式套间的奢华,然后,回到三联书店二楼的格子间里,被杂志的出版周期驱赶着,周复一周、年复一年的“上山下乡”。是的,这就是社会部的命运,哀怨和控诉都是没用的,不如备好一本详尽到各乡各镇的中国地图册来得实际。 在前辈们的教导下,我很早就认清了形势,安分地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作为信条,鼓起勇气奔向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地方,在社会部的大熔炉里锻造出了标准的模样:粗糙皮实、随遇而安,对大巴小巴上的山寨节目视若无睹,在各种交通工具上都能昏睡过去。熬夜写稿欲哭无泪的时候,就一遍遍默念社会部里的名言:“天亮了,稿子就会出来的。”
  • 南城根

    作者:王选

    |编辑推荐| ● 获2014年度《人民文学》新人奖 ● 雷达、梁鸿、秦岭、王若冰感动推荐 ● 蜗居“城中村”六年,比《活着》更真实的现场记录 ●入选了2014年1月“凤凰好书榜”、《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年度值得期待30种图书”、“2014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第壹季”、“20 14年百道网2月中国好书榜·文艺 类”、“江苏省全民阅读”备选书目 ● 一个低处的中国,一座城市的背面,一种生活的 本相 ● 当代中国城乡生态的现实 标本,亿万底层群体的命脉所在 |内容简介| 南城根,一个中国城中村的背影。 在这片曾经的老城墙下,生活着打 麻将的房东、单位里的小职员、倒水果的贩子、洗头房的小妹、工地上的民工、酒店里的服务员、躲债务的男人、领低保的老太等等,其实所有的城中村都生活着这样的人群。他们整日包裹在鸡毛蒜皮、针头线脑、悲欢离合里,卑微、善良、清贫。他们在岁月的晚风中渐渐泛白,在光阴的沟壑里慢慢暗淡,但他们坚韧的活着,活出了真正的人间故事和流年冷暖。 南城根是一方水土,一块栖身之地,更是中国亿万底层群体的血脉所在,中国城乡激荡交融的现实标本。 |名家评论| “南城根就是整个中国的低处。”作者以一颗敏感、热爱的心体会那生活的温度、气味和情感,那泥淖处处但却热气腾腾、有爱有恨的各色人生从颓败、灰暗的时间中浮现出来。虽然尘埃,却光芒四射。 ——梁鸿(作家、评论家) 王选笔下的南城根是一个真实所在。作为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特殊而神秘的处所,其间所发生的种种或悲或喜,或杂味难陈的人间故事,也许最能映现这个慌乱、空洞、表情模糊时代社会底层为生存而奋斗的生活本相。所以在我看来,王选对于“南城根”众生命运近乎沉迷般的诉说,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对这个时代另一种生活真相的破密与解读。 ——王若冰(作家、秦岭文化学者) 王选别具一格地砌成了文学的南城根,如谷雨在老墙、古巷、阡陌中还原并翻新了小城市井的世风民谣,蕴蓄着修旧如旧的、古今相闻的现场感和震撼力,我谓之:厚,朴,逸,幽。 ——秦岭(作家、天津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 生如逆旅

    作者:武云溥

    ●编辑推荐 《生如逆旅》是老武(武云溥)过往十年的内向生长,也是16段留于心底的故事,那些带着强烈生命印象的人,或广为人知,或平凡如你我。老武参与或旁观着他们的生活与选择,以交流敞开表象背后的真意,听他们坦诚内心的隐痛和喜悦。阅读后,有人会意一笑,有人红了眼眶。 在传媒行 业玩耍十年的老武,从报社记者到文史杂志主编,从商业杂志主笔到电影网站主编,他执笔丈量生命的长度,以过客的身份,造访他人的内心世界,成为彼此短暂的知己,继而告别各自上路,既冷静又深情,心怀悲悯,喜乐同在。 16个故事中,有疯狂的信仰、叛逃的生活,也有属于特定年代的孤身奋斗……这些真实的故事,存在于那些无力抵抗又充满契机和奇迹的大时代里,并在这本书中与你我相遇。 故事好听,讲给你听。 ●内容简介 大多数时候,我们内心承载的隐痛和喜悦都是沉默的,只待某些契机将它们唤醒,比如写作,比如采访,比如烟草和酒精。所以《生如逆旅》中讲了16段被藏起来的往事: 写尽苦难的杨显惠,在初见的酒馆喝得红光满面,不说话的时候就呵呵傻乐,让人恍惚:这个常年奔走在西部山野的老人,将历史的惨痛烙印藏在了哪儿; “我日夜挂念的故乡,却也是我最想逃离的地方。”阎连科讲话时带有浓郁的河南味儿,他疲惫地讲述着年轻时逃离乡村的梦想,这是中国的巨大变迁,只有30年,却仿佛过了三个世纪; 广州黑人族群,这些友善的黑皮肤商人,从非洲到广州,在天秀大厦进进出出,他们在这里拿货、捞金,也在这里娶妻、生子……即便,他们从未被接纳; 让席慕蓉念念不忘以至反复书写的,是辽阔的蒙古草原——她称之为“原乡”的地方,半个世纪的漂泊和奔走,在她看来,也抵不过草原上一片落叶的重量; …… 没有人为过往伤怀或自得,它们只是值得被记住。
  • 我的凉山兄弟

    作者:刘绍华

    “这是一个关于探 险 玩 耍、为 非 作 歹、吸 毒 勒 戒、艾 滋 茫 然、世 代 差 异、文 化 冲 击 和兄 弟 情 谊的故事。”人类学者刘绍华详细记录了诺苏人的生活经验和个人口述历史,呈现出现代化转型时期一个边缘群体的遭遇、认知、思索、接受与挑战。作者更深层的关注,在于透过表面的社会问题,洞见当代中国卷入的全球化变迁中人的行为与福祉,并试图理解一个非主流群体在社会、文化、历史变迁中脆弱性形成的时代过程,以及未来何去何从。这正是医疗民族志的精髓。
  • 俺爹俺娘

    作者:焦波

    知道焦波和他爹娘的人已经不少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想和认识,作为作者和读者的中介,我们不要求所有儿女都像焦波这样认识爹娘、记述爹娘和怀念爹娘,但我们希望更多一些的儿女在百忙中,在白驹过隙般的人生旅途中,能用心的眼睛哪怕多注视父母一分钟,这对父母而言就是爱了。古语有可怜天下父母心之说,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以动天地、感鬼神。其实示爱父母竟是如此简单。如果,有谁能像焦波这样发现父母在生活中令人忍俊不禁又令人百感交集的种种细节,那简直就是一种幸福了。 焦波用30年时问观察父母,关怀父母,书写父母,但与爹娘给予他的爱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个道理适用于绝大多数父母子女关系。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对焦波这个人心存感念,他以一个孝子心用镜头和文字留住了父母,为天下儿女做出榜样,使得中华民族崇尚孝弟的传统美德得以承传和光大,让父母儿女之爱永存世间。焦波之于父母,正如孔子所说:“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如果《俺爹俺娘》中的情愫延展至兄弟姐妹之间,朋友之间,人人之间,和谐吐会和世间博爱的愿景将为期不远矣。
  • 最后一役

    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

    《最后一役》是对这次战役的扣人心弦的报道,包括了对战斗的叙述,但它却并不是军事报道。更恰当地说,它是普通人的故事,军人和平民的故事,他们陷入了随着失败和胜利而来的绝望、沮丧、恐惧和强暴之中。柏林之战,对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所发动的最后进攻,开始于1945年4月16日,星期一,凌晨4点整——西方盟军称之为A日。在这个时刻,在德国首都东边不到38英里的地方,涨水的奥得河上方的夜空突然燃起了红色的火焰,使人目瞪口呆的炮兵掩护炮火立即发射出来,俄国人对城市的进攻也由此开始。柏林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战区的达到终结的斗争,是对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发起的最后攻势,它毁灭了欧洲一个有历史意义的首都,并导致了庞然大物般的纳粹的垮台。它也是二战中最血腥、最关键性的时刻之一,其后果将在未来几十年复杂的国际政治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 世纪之痛

    作者:阮梅

    二十世纪末,随着农民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留守儿童的人数激增为两千多万,而一些有关留守儿童的极端案例的集中出现,更是以一种令人惊悚的方式提醒主流人群:在中国城市化与现代化转型的成本计算中,我们有可能漏算了一代农村儿童的代价。 本书共分三篇:“缺位篇”从家庭、学校、社会——这儿童赖以生存的三大环境,存在的不同程度的缺失,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生存困境,揭示了造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频发的根源。“悲情篇”则以饱蘸伤痛的泪水,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意外伤害问题、少年犯罪问题等诸侧面,以活生生的事例,给所有人以警醒——解决留守儿童生存环境问题,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救赎篇”则从多侧面反映了党和政府针对留守儿童问题所做的努力,和各界人士的建言献策及作者的思考。 作者自1979年以来,多年从事农村问题、学生问题调查研究。这次为了全面调查留守儿童问题,掌握第一手材料,更是历时三年,跨越五大打工省份。书中通过了大量数据和事例,对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教育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展示和深刻的探讨,既有对纷繁复杂现状的激情陈述,也有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的理性分析,作者对千万农民之子的纯朴真情亦充溢字里行间。不失为当下一部不可多得的警世之作。可以预想,这本书的出现,一定会引起全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如果能由此而改善“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影响他们的人生轨迹,则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 “山鹰之国”亲历

    作者:王洪起

    《"山鹰之国"亲历》作者结合常驻阿尔巴尼亚22年的亲身经历,将阿尔巴尼亚现代政治和社会变迁娓娓道来,重新点燃中国人有关“山鹰之国”,“社会主义明灯”,“歌声飞向地拉那”,“援助阿尔巴尼亚”的记忆火焰。
  • 志愿军战俘纪事

    作者:大鹰

    《志愿军战俘纪事》以丰富的翔实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细腻的文学语言表现了志愿军战俘的命运遭遇和心灵历程,展示了他们丰富复杂的心灵世界,塑造了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审美冲击力和震撼力。
  • 拉贝日记

    作者:[德]埃尔文•维克特

    《拉贝日记》是近年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在写作日记的同时,拉贝还精心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并对这些照片作了翔实的说明。这些文字对中日交战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政治是非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