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纪实
-
打工女孩
“出去”,农民工用这个简单的词定义他们的流动生活。“在家没事做,所以我出去了”,出去打工的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如今,中国有一亿五千万农民工。在南部工厂林立的城市,农民工在拉动国家出口经济的流水线上全力以赴。他们代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一百年来欧洲移民到美国总人数的三倍。 新一代农民工出现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认为,迁徙是一条追求更好生活的路。他们比上一辈更年轻,受过更好的教育,外出的动机也更多是因为对城市机会的追求,而不是受农村贫困所迫。 是自尊,而不是恐惧,让他们留在城市。走出家乡并留在外面——出去,就是改变你的命运。 当我想写本关于中国的书时,这个国家的农民工吸引了我——几百万人,离开村庄,去城市工作。直到后来,我才发觉,原来我跟我写到的那些女孩有着那么深的联系。我也离开了家,了解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地方那种孤独漂浮的感觉;我亲身感受到人轻易就会消失不见。我也更能理解那种全新开始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打工女孩的故事有某些共性。在工厂里你很容易迷失自我,那里有成百上千个背景相似的姑娘:在农村出生,没念过什么书,穷。工厂是做什么的从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工作带来的艰难或机遇。打工女孩的命运转折点永远是她向老板发难的时候。那一刻她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从人群中脱颖而出,迫使这个世界将她视为一个个体。 在中国,外出务工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绝大多数外国媒体都报道过工厂内部的恶劣环境,许多写中国农民工的书也并不真实。我希望能写点儿别的,写写工人自己怎么看待外出务工。我尤其对女性感兴趣。背井离乡,她们得到最多,或许失去也最多。 -
消失中的江城
人無法兩次踏上同一片河水,因為江河日下, 但當代人卻可以兩次踏上同一座江城,因為何偉。 一個小城的故事, 一部中國人都未能體察的底層心態史, 在中國,一切堅固的都將灰飛湮沒。 繼《尋路中國》、《甲骨文》之後, 《消失中的江城》重新浮現。 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斯(Heraclitus)說:「人無法兩次踏上同一片河水」,因為江河日下,水會流動,當下的時光也會消逝。但當代人卻可以兩次踏上同一座江城,因為何偉曾在揚子江上生活,費時兩年書寫四川涪陵。在幽緩的時光流程中,在變動劇烈的城鄉景觀內外,何偉依江而居,感受與學生和涪陵人相處的日常點滴,書寫出一部連中國人自己都未能體察的心態史和底層故事。 1996年夏天,27歲的何偉抵達中國長江邊上的一個小城:涪陵,以和平工作團(Peace Corps)的身分在當地的學院教兩年的書。自1949年以來,當地人就未曾有過美國人在此生活的明確記憶,縱使何偉的姓名極為常見,但他仍是這座四川江城數一數二的外來陌生人。原以為這將是一個平靜的兩年,何偉卻發現他闖入了一個與他的文化和個性全然不同的社會之中。 「這趟航程就像一個夢,夢裡盡是安靜的河流、滿是迷迷糊糊入睡的乘客的艙房,以及從幽暗的長江升起的城市燈光。而涪陵就像一個暫時打斷這場夢的地方。」------何偉 -
一百个人的十年
二十世纪历史将以最沉重的笔墨,记载人类的两大悲剧:法西斯暴行和文革浩劫。著名作家冯骥才以100个普通中国人在文革中心灵历程的真实记录,新版增加了初版未能完成的敏感内容,并配以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显现那场旷古未闻的劫难真相。 -
恒向线
《恒向线:70后远洋船长的航海日志》是当代少见的一部充满隐秘色彩的航海生活日志。在这部日志中,船长大胆而真实地记录了12年航海的所见所闻,既生动展现了东南亚各地的岸上风情,也详细记述了船上生活的独特和微妙。更为少见的是,该书还详细讲解了现在海船上的各种职务分工,并引出了性格迥异的众多海员在远离陆地时的真实形象。书中配有大量照片,大都为作者作为海员时所到之地的实景纪录,独特的视角总让人感到新鲜。 -
长征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王树增的《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长征》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大量描写长征的作品中显得特色鲜明,可以说是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里最有阅读价值的一本书。 据悉,王树增的《远东朝鲜战争》曾获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1901年》获鲁迅文学奖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此外,他还获过中国报告文学奖、曹禺戏剧奖等。他的新作《长征》,在出版过程中受到了新闻出版署、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出版集团和人民文学出版社领导的高度重视。 ——以上介绍来自人民文学出版社主页(http://www.rw-cn.com) -
进城走了十八年
《进城走了十八年:一个70后的乡村记忆》主要内容简介:一位在南方山村长大的70后,当他用稚嫩的眼开始看世界的时候,他不知道他在目睹中国乡村一百年来最巨大的变化:知青回城、人民公社的解体、高考恢复、传统民俗的回归、琼瑶小说邓丽君歌曲流入山乡、南下打工潮的开始、乡民对财富的欲望被激发……直到这位少年进城多年后,回首这一切,才明白他有幸赶上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尾巴,他和他的同龄人是为耕读文化唱挽歌的一代。作者的少年时光,虽清贫然而温馨,因为他成长在中国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大时代。这不仅是十年砍柴个人的经历,也不仅是湘中一隅已消逝的场景,而是一个大国一代人的共同记忆。《进城走了十八年:一个70后的乡村记忆》由十年砍柴所著。 -
死亡如此多情
这是一部由百位医护人员共同完成的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它用叙事医学的手法描述了医者亲身经历的临终故事。我们借此可以重新认识身体和心灵、痛苦和疾病,以及生命和死亡。中国自古避讳谈论死亡,但只有了解疾病、参悟生死,才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 -
西南联大的爱情往事
《西南联大的爱情往事》内容简介:民国,是一个既繁华又落寞的年代,旧王朝的背影尚未远去,新时代的潮流已经涌来;民国,是一个盛产故事的年代,一边是纷飞的战火,一边是才子和名媛的情事。熙攘的流年里,每个人的命运被大变局裹挟,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当日军的铁蹄践踏疆土,学术的种子仍在重压下悄然崛起,西南联大文人学者的铮铮傲骨,始终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他们在贫穷困窘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力量,始终值得追忆。这是一部讲述西南联大人情感往事的书,那一群背负着民族学术期望的文化人,也始终是普通人。这些故事饱含着浓郁的书卷气,因此显得单纯和羞涩:又因为身处空前的乱世,而渗透了历史的苍凉和悲切。这是那个时代的爱情,散发着来自历史深处的香气,而那些相爱过的人,已经湮灭在历史的尘烟里。 -
中国农民调查
这是一部透视当下中国农民问题的不可多得的反思警世之作。作者耗时三年,遍访安徽乡村,深入调查,访问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批致力于农村改革的有识之士、专家教授和党政要员。收集的材料和废弃的手稿,几近等身。作品依据大量第一手材料,反映了当前农民的生存状态,披露了曾惊动中央的几起重大涉农案件,揭示了农民负担过重的种种原因,展现了农村费税改革的艰难曲折过程。文本叙述客观真实。听作者锥心泣血哭述农民的命运,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眼泪。 -
巨塔杀机
《巨塔杀机》全面记述了导向“9・11”的一系列事件,以开创性的眼光探析个中人物、观点,以及西方情报机构的失误。劳伦斯・赖特的这部杰作以长达5年的研究与数百次采访为基础,为此他走遍了埃及、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阿富汗、苏丹、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和美国。 这部作品在详尽与深入两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叙述的主线是四个人相互交织的生活:基地组织的两名领导人奥萨玛・本・拉登和艾曼・扎瓦希里;联邦调查局反恐部门主管约翰・奥尼尔,以及沙特阿拉伯情报事务首脑图尔基・费萨尔王子。随着他们的生活在书中展开,各种事件也一一显现在我们眼前。 -
宁静的地平线
在这部最新结集的作品中,张郎郎以他特有的风格鲜明的文字,书写了一代中国人的残酷青春。我们会看到,《大雅宝旧事》里作为伏线的“大人”们的命运,如今成了他们自己的命运。因为他曾感受过最深刻的绝望,也因为他曾感受过人性最真挚的温暖,所以,不仅张郎郎的故事与众不同,他讲述故事的语调也是耐人寻味。 当年张郎郎和他的朋友们对于一种“新”的文学的可能性的探索,几乎从整个当代文学史中消失,甚至有人曾失去生命。这是《“太阳纵队”传说及其他》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个后来大放光彩的名字——诗人食指(郭路生)。因为“太阳纵队”,也就有了《宁静的地平线》和《迷人的流亡》,作者以黑色幽默的笔触亲述坎坷人生,从一九六〇年代的文学传奇到死牢挣扎,从死里逃生到远走天涯,让人读来不胜唏嘘。 而《月洞门》、《金豆儿》诸篇,或描写美好事物被践踏,无辜者殒命,或写不可测的命运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其批判性与审美价值均远胜当年的伤痕文学。孙维世与关露,两位真诚的革命者,是张郎郎父母的同辈或朋友,她们和张郎郎的父母一样,在新中国的政治运动中经受命运的播弄…… -
告别夹边沟
《告别夹边沟》虽然大多有原型和真人真事做基础,但它们毕竟是艺术品,是小说——纪实性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由于事件本身长期的隐蔽性和一朝揭开真相带来的震惊,由于素材来源的特殊性和特定性,这部以夹边沟事件为原型的作品很难不采取纪实小说的方式,它甚至也无法摆脱采访体和转述体等等新闻手法的运用。应该承认,这部作品的感染力,有一半来自基本事实的惊人,但是,倘若没有作家主体的创造性重构,也绝不可能拥有现在这样强烈的震撼力。 -
人有病,天知否
本书根据当事人的口述.以及大量档案、会议纪录和口述史料,真实地再现了俞平伯、沈从文、丁玲、老舍,赵树理、郭小川、汪曾祺、浩然等作家在一九四九年后的遭际和故事,以及他们的心路历程,让读者了解到那些尘封的如烟往事。 作者以一种极大的善意敬意写这些离我们不远的作家们,不溢美也不隐恶,不粉饰也不歪曲。于是,读者就可以从本书中发现许多生动鲜活的、却也是强大而可畏的真实,进而可以揣想,有哪些真实可能是被有意无意地删略了? -
西藏一年
“神秘”仍是这片雪域圣地的标签,多数人对西藏的认识仍停留于对“香格里拉”的奇妙幻想。 作者满怀对高原的痴迷与眷念,多次亲身入藏,以深沉关切的心灵,将目光对准最为普通的民众,记录他们在春夏秋冬最朴素、最真实、最生动的生活,感人至深。 闲暇劳作、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八位真实人物的真实生活与身临其境的近距离描绘,让雪域的圣洁与美丽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个真实的西藏在转经筒的无声旋转中,在飘荡于千年圣地的嘹亮歌声中缓缓打开…… -
工厂女孩
讲述80后、90后打工女孩的寻梦历程 追问现代工业洪流中的个体命运 在东莞,这个中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数百万女孩从乡村奔赴这里,固定在流水线旁,日夜重复着机械的劳动。 在工厂,女孩们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十一个小时。 在流水线上,人是固定的螺丝钉,每个身体应该采取的姿势,都被清晰而准确地规定好。一个简单的动作,一百次地重复,一万次地重复 ,一万次乘以一万次地重复。一切围绕着机器旋转,人成为无意识的附庸。 2011年,为深入理解东莞工厂女孩的生活,诗人丁燕先后在两家电子厂、一家注塑厂打工,经历了200天最真实、最深刻的工厂生活,记录下这些工厂女孩青春、爱情与梦想的萌生与破灭,也是对裹挟了无数人命运的现代工业洪流的追问。 只有亲历过工厂生活的人,才能写下这样细致、敏感、真实的记录。 -
中国在梁庄
《中国在梁庄》内容简介:作者多年深入农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下那些惊人的故事:王家少年强奸了八十二岁的老太、昆生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墓地里、即使火化了,也要把骨灰在棺材里撒成人形……通过这些真实的“个人史”,展现了中国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的现实危机。 该书再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新农村建设的留于“形式”……当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在作者的笔下一一显现出来。 通过此书,村庄的过去与现在、村庄所经历的欢乐与痛苦、村庄所承受的悲伤,都将慢慢地浮出历史的地表,我们会由此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
出梁庄记
2010年《中国在梁庄》出版,它是梁庄人留守在梁庄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完整的梁庄,“梁庄”生命群体的另外重要一部分,进城农民,还没有被书写。 梁庄的打工者在城市打工时间最长的有超过30年,最短的才刚刚踏上漂泊之程。《出梁庄记》主要人物有51位,51位中,外出务工时间长达20年以上的有26个,外出务工时间10年以上的有15个,平均外出打工时间为16.7年。 然而,他们进入了中国的哪些城市?做什么样的工作?如何流转?他们与城市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他们怎样思考梁庄,是否想回去?怎样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历史形象,他们的身份,是如何被规定,被约束,并最终被塑造出来的? 中国有近2.5亿农民和梁庄打工者一样,他们是中国特色农民,长期远离土地,长期寄居城市,他们对故乡已经陌生,对城市未曾熟悉。然而,他们构成完整的农村与城市,构成完整的中国。他们是一个共同体的存在样态,我们是如何思考并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了他们的生态发展? 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 ——阎连 《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李敬泽 这两年多来,梁鸿的很多时间花在了寻亲之旅上——寻找在国内其他地方务工、生活的梁庄乡亲。《出梁庄记》是又一部“非虚构”上佳之作。由于作者的着眼点有足够强大的辐散性,并不特意显露的人性思量、民生关切和家国情怀便更具内在的感染力。 ——施战军 梁鸿老师将那个“隐形的中国”带入我们的视野。《出梁庄记》它推倒我们的傲慢,迫使我们去正视那个有血有肉却早已为我们熟视无睹的城市打工人群。令人疼痛的不是其中的残酷,而是整个社会——甚至包括承受者本身——在这些残酷面前的无动于衷。 ——刘瑜 -
幸福了吗?
《幸福了吗》是白岩松写下那本著名的《痛并快乐着》十年之后的最新随笔作品。是他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期间的心灵成长全纪录。开篇作者便借用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一首诗,勾勒出了全书的轮廓——如何寻找幸福和信仰。这是对当下光怪陆离的社会的质问,也是对人们久经炎凉而日益麻木的心灵的一种呼唤。之后,白岩松用他惯有的犀利文笔和审视的目光,回顾了自己十年来在CCTV、名利场的起伏,发表了自己对近年社会大事件的看法,记叙了差旅各国报道采访的台前幕后故事,也和读者一起分享了书籍、音乐、电影等等他自己的心灵营养品。《幸福了吗》其实是“不惑”而“惑”的白岩松又一次对人生的思考。 -
与狼为伴-不一样的童年
我很疲惫了,这是本欺骗的书,事后被证明是虚构,然后德冯塞卡小姐才出来道歉,但那时候她已经赚取了不少版税了吧。可是呢,轻描淡写的道歉也不会作为增补本同本书一起发行,而已经发行的书也不会因为此事而被郑重其事的召回。于是有的人,仍旧感动着,为一个被声称为真实带着凛冽的孤独感而实际上却是纯粹虚构的故事而感动着,也许,这种感动在生命尽头的时候还会被偶然记忆起。 当那个被感动的读者了解了真相的时候,他也许会想,为虚假而感动,这是多么的荒谬啊 -
咀嚼爱情
《咀嚼爱情》内容简介:这是一个发生在德国的真实的食人案件。2000年底,在一个专向食人者开放、也是主人公阿明最喜欢去的互联网聊天室中,阿明发了一条广告:“专寻体格健壮、年纪在18岁到30岁之间、愿意被宰杀的男士。”几个月后,一个叫伯尔尼德的男人回复道:“我愿意将自己奉献与你,让你吃我的身体。……” 食人者阿明·梅维斯向精神病专家承认,打小他就有吃人的幻想,直至长大成人,从未放弃。 伯尔尼德——西门子的电脑工程师、一个自愿牺牲的同性恋者,活生生地被吃掉一直是他的梦想。 在罗腾堡的阿明家里,两个人实现了毕生的愿望……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