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科技

  • 生命与新物理学

    作者:[英] 保罗·戴维斯(Paul Davies)

    大开眼界的跨学科前沿探索之旅

    -

    重新理解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奇迹

    -

    弥合生物学与物理学之间的巨大鸿沟

    -

    运用全新视角破解生命谜题

    -

    信息引擎、生物电路、量子计算机、癌症基因、表观遗传学、地外生命……聚焦前沿成果,阐释宏大议题,解读生命秩序的隐秘动力,剖析复杂世界的内在逻辑,启迪思想、提升智识,一本不容错过的深度好书!

    -

    -

    -

    -----------------------------------------------------------------------------------------------

    ★生物物理学点睛之笔——全新的视角,开拓性思考

    ★对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绝妙回应——融合生物学、物理学、计算科学、认知科学等前沿研究

    ★《物种起源》+《自私的基因》,达尔文进化论2.0——分子生物学、表观遗传学

    ★《今日简史》+《十问》,关于未来的“大问题”——科学家对人类命运的前瞻性思考

    ★生命领域的《规模》——解读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展现尺度不同带来的巨变

    -

    -

    -

    【内容简介】

    生命是什么?

    194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量子力学的重要奠基人薛定谔提出了这个划时代的问题,他指出:我们需要新物理学来给出答案。

    -

    这本书从这个经典问题出发,结合香农的信息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诸多领域的前沿研究,将量子力学应用于生物学、计算科学等领域,超越各个学科的界限,用全新视角探究生命的本质。书中提出了一个突破性的观点:生命=物质+信息,分子组构是生命的“硬件”,信息组构则是生命的“软件”。生物体中含有大量高效的微型机器,它们聪明地处理和控制着信息,像变魔术一样从混沌中获得秩序。进化让这张隐形的信息网络不断升级。

    -

    保罗·戴维斯将生物学、物理学、数学、化学、信息科学、医学和哲学等领域融为一体,引领了极具洞见的全新交叉学科。这种新科学涉及信息引擎、生物电路、癌症基因、量子计算机等众多前沿科学领域,用信息的观点重新解读生命之谜。

    -

    这是一本探索生命起源及内在逻辑的生物物理学普及读物,也是一次让人大开眼界的跨学科前沿探索之旅。

    -

    让智力探险,思想旅行,一起寻找生命秩序的隐秘动力!

  • 迷人的液体

    作者:【英】马克•米奥多尼克

    这是一本介绍液体及其特性的材料学科普书。作者马克•米奥多尼克用专业的材料学知识为我们解读了日常生活里各种各样的液体。在一次飞机旅行中,他看到了从水、胶水到咖啡、葡萄酒、液晶显示屏和洗手液等各种物质的碰撞。从革命性的钢笔和航空煤油,到自我修复道路和计算机的前沿研究,米奥多尼克运用他幽默风趣的科学叙事,揭示了为什么液体能在树里向上流,为什么油是有黏性的,为什么海浪能翻涌那么远,以及如何泡出一杯完美的茶,等等。

    ◎ 畅销全球科普书《迷人的材料》姊妹篇。获2018英国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金融时报》2018年年度图书奖,比尔•盖茨强烈推荐,《星期日泰晤士报》《卫报》推荐!

    ◎ “最会讲故事的科学家”又一科普力作,“英国百大影响力科学家”、伦敦大学学院材料科学教授、畅销科普书作家马克•米奥多尼克,再次用有趣的故事和“英式幽默”展示液体的魅力。一趟跨越大西洋的航班,因这些迷人又危险的液体而变得引人入胜、惊喜不断。

    ◎ “零门槛”材料学科普经典,带你从液体的角度看世界。33种流经我们生命的液体,有着你不知道的多面性和科学故事。如何泡出一杯完美的茶?唾液为什么令人感到恶心?空调是怎么利用液体来制冷的?水为什么会在植物体内向上移动,却又从山上向下流?这本书向你展示了液体是如何迷人又危险,自由而多变。

    ◎ 高清彩图+作者手绘,科普书也可以如此有趣。全书配以大量高清彩图和作者亲手绘制的插画,让科学知识更形象生动。

  • AI的25种可能

    作者:[美] 约翰·布罗克曼

     世界上最聪明的网站Edge,每年一次,让100位全球最伟大的头脑坐在同一张桌子旁,共同解答关乎人类命运的同一个大问题,开启一场智识的探险,一次思想的旅行!

     人工智能是今天的神话,也是其他一切故事背后的故事。本书集结了诸多来自人工智能领域内外的重要思想家的对话,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定义及含义。

    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中,Edge创始人约翰·布罗克曼携手哲学家与认知科学家丹尼尔·丹尼特;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艾莉森·高普尼克;计算机科学家朱迪亚·珀尔、斯图尔特·罗素、丹尼尔·希利斯;物理学家迈克斯·泰格马克、戴维·多伊奇;科技史学家史学家乔治·戴森,以及艺术家、发明家、企业家等多个领域的思想家,给你带来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大思考。

     作为Edge系列之一,《AI的25种可能》关注的正式人工智能最前沿领域的问题,思想家们交流思想,产生火花,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挑战主流的人工智能学说,而所提出的观点,将会更好地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 产品改变世界

    作者:诺曼·威纳尔斯基 (Norman Winarsky) / 亨利·克雷歇尔 (Henry Kressel)

    《产品改变世界》是人工智能先驱、苹果Siri创始人首部作品。

    风靡世界的苹果智能语音助手Siri是怎样诞生的?

    如何跳出硅谷的失败陷阱?

    什么样的产品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产品?

    你的公司是否有伟大公司的基因?

    硅谷顶级风险投资人和创业者诺曼•威纳尔斯基和亨利•克雷歇尔,投资 并参与了上百家在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上市的科技公司,并且参与了其中很多公司的直接管理,比如全球最大的语音识别公司微妙通信公司(Nuance)、全球手术机器人行业领导者直觉外科公司(Intuitive surgical)以及2010年4月被苹果收购的Siri公司等,涉及的领域囊括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建立的公司、计算机视觉、医疗设备、机器人技术和纳米技术等。

    《产品改变世界》系统总结了两位作者超过30年的创业和投资经验,系统批判了从硅谷蔓延至全世界的失败文化,首次提出了突破性市场机遇的五个触发点、打造伟大公司和伟大产品的四大要素、科技公司易犯的五大致命错误、完美商业计划书的七大要素等。

    与其他投资人不同,本书的两位作者关注的是那些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满足巨大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作者认为提供这种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不论在成熟的市场还是其开辟的蓝海市场,都能获得足够大的市场份额,从而成为中流砥柱。此类企业,在其创立之初,便树立了超越当前市场供应的愿景,目标是打造改变世界的产品和商业王国。

  • 科技之巅2

    作者: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从2001年开始,每年都会公布“10大全球突破性技术”,即TR10(Technology Review 10),并预测其大规模商业化的潜力,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重大影响。 这些技术代表了当前世界科技的发展前沿和未来发展方向,集中反映了近年来世界科技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将引领面向未来的研究方向。其中许多技术已经走向市场,主导着产业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 正如《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主编JasonPontin所说,突破性技术的定义非常简单,那就是能够给人们带来高质量运用科技的解决方案。有些技术是工程师们天才创意的结晶;而有的则是科学家们对长期困扰他们的问题所采取的诸多尝试的集大成者(比如深度学习)。评选“10大全球突破性技术”的目的不仅仅是向人们展示zui新的创新成果,同时也是为了强调,是人类的聪明才智促生了这些创新技术。

    本书梳理了2017年的“10大全球突破性技术” ,并邀请全球科技领域专家深度解读。这些技术是为解决问题而生,将会极大地扩展人类的潜能,也zui有可能改变世界的面貌,值得在未来10年内给予特别关注。

  • 疯狂的独角兽

    作者:  [美] 丹·莱昂斯

    ★商业与文学的有机结合,真实与虚幻间嬉笑怒骂,幽默风趣、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商业小说。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旧金山纪事报》Amazon畅销书,《财富》《纽约邮报》《新闻周刊》《华盛顿邮报》、畅销书《硅谷钢铁侠》作者阿什利·万斯、畅销书《一网打尽》作者布拉德·斯通联袂推荐。

    ★作者丹·莱昂斯集小说家、记者、编剧为一身——HBO经典热门剧、豆瓣高分美剧《硅谷》作者;畅销书《乔布斯的秘密日记》作者;《新闻周刊》《福布斯》《纽约时报杂志》《名利场》《连线杂志》等著名杂志作者。

    ★揭秘大洋彼岸硅谷的职场兴衰,透视互联网公司投资大鳄们的雷厉风行,分享经济、风投IPO、科技神话等硅谷之象,精彩纷呈,教你如何在21世纪的经济乱象中找寻自我,重获新生。

    ★天使投资人联袂推荐。

    ==========================

    当机器时代的规律与秩序让位于信息时代的喧嚣、模糊和复杂,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喧哗与骚动,马尔克斯“马孔多镇”的荒诞与魔幻,马丁“华尔街”的迷醉与疯狂——让人眩晕的“颠倒失序”——似乎就在新世纪的每个角落蠢蠢欲动……

    --------------------------------------

    丹·莱昂斯25年职业生涯的最高峰是一位杂志记者。在某个周五的早上,他接到一通电话:好日子就此结束:他被裁员了。50岁、家有妻儿的莱昂斯被炒了,但由于长期报导硅谷和科技企业的新闻,他想,何不干脆加入它?波士顿的创业公司HubSpot当时已募集1亿美元,他们以一堆股票期权提议莱昂斯加入公司,并给他一个暧昧的“市场营销合伙人”头衔。反正,他又有什么损失?从第一天上班起,莱昂斯的内心就不断冒出各种疑惑与不满。HubSpot的人都是坚贞不移的信徒:他们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为使命——不断销售垃圾邮件;办公室的气氛有如兄弟会和邪教的混合;莱昂斯的老板经常不在,却不时发给大家某个员工已经“毕业”(即开除之意)的神祕电子邮件……处在这场混乱中的莱昂斯是HubSpot员工平均年龄的两倍,他老到可以当大多数同事的爸爸。莱昂斯叙述了他在HubSpot许多啼笑皆非的故事,尖锐地分析了遍地布满创业公司的硅谷,以及公司创办人和风投家如何以近乎串谋的手法,只求为拙劣的点子创造最高的报酬:他们以高福利吸引刚踏出校园的员工,而每个员工则只求在公司待得够久,并能等到公司完成挂牌上市,以兑现手中的股票。

    作者在书中描写的角色包括天使投资人、风投家、创业家,以及想创业却始终为人作嫁衣的博客编辑与程序设计师,还有众多的攀权附势者和反社会者⋯⋯,他淋漓尽致地勾勒出了(第二次)科技泡沫世界里的众生之相。

    书中描写事件与当下热点事件多有契合——分享经济、区块链、比特币、IPO、融资、创业与创新等等,描述了当下硅谷科技创业公司的运作情况与员工状态,对盲目的“科技热”表现出了深深的困惑与质疑,指出认识、把握与成就自己的重要性。

    作者记述的泡沫经济中的公司怪象在今天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中也有着相似与共同,值得借鉴。

    ========================

    非常有趣!莱昂斯给这个疯狂的世界打了一剂“理智针”。

    —— 阿什利·万斯(《硅谷钢铁侠》作者)

    《疯狂的独角兽》真是趣味无穷,引人入胜!只是它可能向我们揭示了一些严峻的现象——隐藏在当代科技巨头们下的虚伪和疯狂的热情。

    —— 布拉德·斯通 (《一网打尽》作者)

    很混乱但是很有趣……冷静深邃……非常奇特的结局……你绝不可能写出比这更耐人寻味的结局,即使你是HBO。

    —— 德怀特·加纳(《纽约时报》记者)

    一种阅读享受……这本书让我担心,初创文化——从谷歌式的福利,零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到企业的啦啦队,以及对“使命”的狂热崇拜——已经成为许多公司的梦想。莱昂斯强有力地批判了这个问题。

    —— 艾琳·格里菲思(《财富》资深作者)

    迄今为止,有关于“硅谷”的最棒的书!

    ——《洛杉矶时报》

    除了已有的伏尔泰、塞万提斯、乔纳森·斯威夫特和劳伦斯·斯特恩一脉相承的嘲讽传统,我们还需要许多当今的时代之声。

    ——《新闻周刊》

    正如汤姆·沃尔夫在20世纪80年代讽刺了“华尔街”,莱昂斯也在“硅谷”放了一把火。

    ——《娱乐周刊》

    乍看起来是赏心悦目的创业企业文化,但本书有些部分读起来会让任何使用互联网的人背脊发凉。

    ——《哈佛商业评论》

  • The Four

    作者:Scott Galloway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USA TODAY BESTSELLER

    Amazon, Apple, Facebook, and Google are the four most influential companies on the planet. Just about everyone thinks they know how they got there. Just about everyone is wrong.

    For all that’s been written about the Four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no one has captured their power and staggering success as insightfully as Scott Galloway.

    Instead of buying the myths these companies broadcast, Galloway asks fundamental questions. How did the Four infiltrate our lives so completely that they’re almost impossible to avoid (or boycott)? Why does the stock market forgive them for sins that would destroy other firms? And as they race to become the world’s first trillion-dollar company, can anyone challenge them?

    In the same irreverent style that has made him one of the world’s most celebrated business professors, Galloway deconstructs the strategies of the Four that lurk beneath their shiny veneers. He shows how they manipulate the fundamental emotional needs that have driven us since our ancestors lived in caves, at a speed and scope others can’t match. And he reveals how you can apply the lessons of their ascent to your own business or career.

    Whether you want to compete with them, do business with them, or simply live in the world they dominate, you need to understand the Four.

  • 极限创新:35岁之前改变世界的全球科技精英

    作者: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位35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MIT Technology Review35,简称TR35)是科技领域影响较大的青年人才榜。

    自1999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在世界范围内评选35岁以下的科技创新领军人物,涵盖领域包括生物医疗、智能计算、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技术领域。这份*权威性榜单旨在寻找从事创新科技研发、科技应用和商业发展的青年人才,给予这些青年创新者足够关注,激励他们在专业领域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榜单的目标是评选出被认为*有可能改变世界的全球范围内极有才华且极富创新精神的35位年轻技术研究创新者或企业家,所挖掘的新人及其项目都极富创新性,不少人后来都成为风云人物,包括谷歌的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雅虎创始人杨致远、Linux之父林纳斯·托瓦兹、伊利诺伊大学的材料科学家约翰·罗杰斯、苹果公司的首席设计师乔纳森·艾维、iRobot公司的共同创始人海伦·格莱纳,以及PayPal创始人马克斯·列夫琴等,每个获奖者都在各自的领域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们代表了商业与科技的创新精神。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一直关注的是技术、突破、惊喜,以及那些可能改变我们生活的意外发现。每年评选全球35位35岁以下的科技创新青年,就是提醒我们,在所有那些创新背后是一群有梦想也有忧虑和野心的年轻人。有时他们纠结于不知道要寻找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本书从多年评出的榜单人物中筛选出较具代表性的全球青年科技创新者并挖掘他们成功背后的故事,让读者能看到TR35人物中所代表的科技与商业创新,不止是诠释他们创新的成果、背景,更能全方位梳理全球科技及商业的变化。希望对这43位科技创新者的描述,能让人感受技术的研究范畴有多广阔,以及未来有可能发生什么!

  • 未来版图

    作者: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影响力极大的技术商业类杂志,每年都会依据公司的科技领军能力和商业敏感度这两个必要条件,从全球范围内选取50家未来可能会成为行业主导的聪明公司。 这些聪明公司,并非都是行业巨头,甚至专利数量、公司所在地以及资金规模都不在考察范围内。

    这些公司是“高精尖科技创新”与“能够保证公司利益* 大化的商业模式”的完 美融合。无论公办私营,无关规模大小,这些遍布全球的公司都有能力创造并抓住新的机遇。

    本书以2011—2017年的榜单为蓝本,在生物医学、能源材料、计算机与通信、互联网与数字媒体,以及交通运输等行业领域中挑选出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上有亮点的、国内读者比较感兴趣的百余家聪明公司,并以时间为经、行业为纬,梳理这些公司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沉浮。旨在让读者知道,从判断一个突破性技术到真正实现技术的共享、吸收应用与再创新是一个艰难而微妙的过程。这其中需要对技术由浅入深、从点到面全面认识和理解,而要进一步将前沿知识转移、共享,则更与这个领域内核心人员和社交圈的融合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处理好这两点,深度的技术整合应用才有可能。

  • AI·未来

    作者:李开复

    迎来“深度学习”这项重大技术突破后,人工智能已经从发明的年代步入了实干的年代。

    现在已是未来,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与过去完全不同。面对已经来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必须了解人工智能,跟上人工智能发展的脚步,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全球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情况是怎样的?

    全球的人工智能巨头企业有哪几家,现在它们有什么贡献?未来它们又将如何改变世界?

    人工智能已经改变了世界前进的脚步,那么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如何区分?

    人工智能对社会的最大冲击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大规模冲击?

    在未来,个人、企业、政府究竟该如何协作,才能打造出繁荣的社会图景?

    李开复博士长期从事人工智能的研究和观察工作,拥有大量的人工智能行业从业经验,曾在苹果、微软、谷歌等顶尖科技公司中担任重要职务,之后创办了中国一流的创投机构——创新工场。在本书中,李开复博士凭借对全球科技业与人工智能行业的深入了解,为读者描绘了人工智能新世界的样貌、未来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冲击以及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应对策略。

  • 下一站 火星:马斯克、贝佐斯和太空争夺战

    作者:[美] 克里斯蒂安·达文波特

    【编辑推荐】

    ★ 揭秘硅谷精英开启创业新模式的细节。披露马斯克、贝佐斯等人如何创建并运营航天公司的故事。怎样找准时机、布局调整、与对手抗衡……

    ★ 马斯克的火箭是回收“破烂”造的?贝佐斯想涉足航天是因为《星际迷航》?首席科技记者独家贴身采访数年,还原航天神话细节。《华盛顿邮报》官方认可。

    ★ 有创造、友情、爱情、争议、失败与东山再起,无狗血、虚构、揣测和夸大其词。还原真实的商业巨头与硅谷。

    ★ 数十幅首次公开的珍贵照片,记录Space X、蓝色起源等一线航天私企的前世今生!

    ★《福布斯》《国家地理》专文报道,罗辑思维热烈讨论,多家媒体力荐。

    【内容简介】

    自阿姆斯特朗第一次登上月球之后,人类对太空的野心就不曾停止,现在,硅谷精英们把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火星。他们梦想打造直通火星的高速公路,甚至殖民火星。

    对马斯克而言,火星如同圣杯,是地球面临重大灾难时的避难所。

    对贝佐斯而言,以火星为代表的地外行星是新的能源基地,可为地球持续提供资源。

    对布兰森而言,点对点的太空旅行,是可以实现的华丽梦想。

    而保罗•艾伦等人,正在建造史上最大的飞机……

    这并非小说,也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关于当今几位富有的企业家对外太空进行探索,力求给人类开创崭新未来的纪实故事。他们投入大量财富,正一步步重现美国在航天史上的辉煌。在阿姆斯特朗登月的半个世纪后,这些“太空男爵”——埃隆•马斯克、杰夫•贝佐斯、理查德•布兰森和保罗•艾伦——正以硅谷式的创新之姿大幅降低太空旅行的成本,试图让普通人比NASA走得更远。

    【媒体评价】

    这本书的叙事相当精彩,报道丰富,见解敏锐。书里闪耀着达文波特和被采访者碰撞出的火花。——《纽约时报》

    《下一站 火星》讲述了一群正在改变太空领域的新一代企业家的故事。他们充满想象力的创新彻底颠覆了航天工业,带领着人类向更伟大的明天前进。——《金融时报》

    达文波特在这本书中展示了他高超的讲故事技巧。行文紧凑,主题鲜明,层层推进。——《华盛顿邮报》

    如果你是航天爱好者,克里斯蒂安·达文波特关于新太空竞赛的重磅新书《下一站 火星》应被列在今夏阅读书单的首位。——福布斯网站

  • 隐藏的行为

    作者:[美]托马斯·科洛波洛斯

    工业时代模式即将终结,世界正处在颠覆性创新时代的边缘,要实现下一次量子跃迁,人类需要一个截然不同的框架。利用人工智能,我们可以分析隐藏在数字生态圈中的数万亿数据(行为),追踪每一种行为的能力将帮助我们预测个体和集体的未来。

    虽然让个体行为“可见”的表述会令人联想到乔治·奥威尔的《1984》,但实际上,一种新的价值将会出现,会从根本上颠覆基本的商业原则。例如,品牌忠诚度这样的概念将会被逆转,因为企业必须找到方法来证明它们对每位消费者的忠诚度。

    此外,当世界从全球化过渡到个性化,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无须再继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规模,而是要重新定义规模,把规模化生产变为“规模化创新”。大规模超个性化、需求驱动的出现会帮我们解决那些紧迫且长期存在的问题。

    不仅是人类的行为会被捕捉和分析,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驾驶汽车、智能设备和智能机器都将表现出行为。在不久的将来,每个人和每台数字设备都将拥有“数字自我”—— 一个可以与其他数字实体交流、互动、协作的数字孪生体。

    行为商业、忠诚品牌、需求驱动、超个性化、数字生态圈、无摩擦关系、自动化这7种无形的力量正塑造着未来,将帮助政府、企业和个体用新的思维方式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 硅谷帝国

    作者:[美]露西·格林

    编辑推荐:

    ◎本书揭漏了硅谷帝国的潜在危险性,科技公司正在变得比政府更强大,并越来越多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

    ◎著名的未来学家,国际智库领带人路西·格林,经过30年研究,采访上百人,最硅谷文化、科技、创新等影响力的权威解读。

    ◎《时尚先生》评选的 2018 年度最佳书籍之一;《福布斯》评选的首席营销官必读的 12 本关于社会影响的书籍之一;书籍评论博客 Book Riot 认为该书是科技和创业文化方面的必读书目。

    内容简介:

    著名的未来学家、国际智库领导人露西·格林以无与伦比的视角审视了大技术的参与者的影响力和潜在问题。格林通过采访企业领袖、有影响力的风险投资家、学者、记者、活动家等,探索了硅谷全球影响力中固有的紧张关系。如果这些公司主导了社交媒体,他们将如何改变美国的政治和医疗体系?如果它们能彻底改变手机,它们会为太空旅行、教育或住房市场做些什么?但大型科技公司不向民众负责,它们没有被选举上台,也不限于一个国家的边界之内。

    因为技术发展的前景很诱人,10年或者20年前,我们将创业公司视作未来的奇迹,但现在,势头几乎完全转向了那些巨头,它们对全球的影响趋势将会加速。所以了解这些企业对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经济制度可能产生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格林强调,在把民众的未来交给少数公司之前,应该审视它们可能构建的世界,了解它们的真正利益所在,直面它的好处、偏见和固有缺陷。

  • 混乱的猴子

    作者:[美]安东尼奥•加西亚•马丁内斯(Antonio García Martínez)

    硅谷的游戏规则非常简单,这本书认为:

    投资人是钱比时间更多的人,

    员工是时间比钱更多的人,

    创业者只不过是把二者连接起来的中间人。

    什么是“混乱的猴子”?

    它是一个由Netflix开发的测试软件,会主动攻击测试者自己的网站,故意把服务器搞砸,以此测试网站的韧性和恢复能力。

    作者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来讽刺硅谷的跳梁小丑:现在,硅谷创业者就像一群“混乱的猴子”,不断对社会进行测试。一个又一个产业被风投资本支持下的新应用推倒,但全社会面临的问题是,我们在这群“混乱的猴子”的攻击下能支撑多久?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又将付出怎样的代价?

    这本书观点犀利,语言风格大胆。作者曾在高盛、Facebook、Twitter等多家知名企业的核心部门工作。作为一个创业后公司被收购,转而进入大公司工作的硅谷人,作者既讲述了创业过程的艰难险阻,又分享了Facebook公司政治的风云变幻,作为内部人士披露了Facebook等科技巨头的阴暗面。这本书难能可贵地揭开了社交媒体和在线广告的混乱演变过程,揭示了它们如何侵入我们的生活并塑造我们的未来。

    硅谷就是一个收留“混乱的猴子”的动物园,猴子的数量只会增,不会减。风投资本爆炸式地增长,猴子永远不会缺香蕉。可以说,硅谷已经成为继华尔街之后又一个财富和权力的秀场。而作者本人,也是众多“混乱的猴子”中的一员。

  • “芯”想事成 中国芯片产业的博弈与突围

    作者:陈芳

    太平洋彼岸的一则禁令,让国人感受到了一颗小芯片的分量。对中兴“定向打击”释放出非同寻常的信号,令中国IT企业感到寒意袭人。面临严峻局势,人们日益明白这样的硬道理:核心技术乃国之重器。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体制,打好“芯片”攻坚战,是必须跨越之坎。

    《“芯”想事成:中国芯片产业的博弈与突围》以国家通讯社记者的专业视角,将太平洋彼岸的制裁事件,还原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长周期和多国在高技术领域激烈博弈的坐标系上,深刻、主动、客观地再现中国创新发展的艰难历程与艰苦卓绝的努力,多维度解读中国芯片困境,不仅是对芯片之路道阻且长的冷静评判和剖析,更是对创新发展规律的总结提炼与再认识。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芯”之路没有捷径可走。本书主要分析中美贸易摩擦的实质,研判芯片被“卡脖子”的风险,透过集成电路的世纪变迁,对比芯片在美、日、韩等国的崛起之路,追溯中国芯片产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填补芯片技术与公众认知之间的鸿沟,前瞻中国“芯”如何突围。

  • Google

    作者:托马斯·舒尔茨(Thomas·Schulz)

    想要掌握未来,必须了解谷歌

    1998年从车库起家,短短数年研发上千项专利,2016年力压苹果、亚马逊,成为“世界最具价值品牌”“最佳雇主”,谷歌无疑是互联网时代的最大赢家,这家公司有能力通过巨额广告利润收获现在,更有意愿在人工智能层面创造未来。

    据说谷歌势不可挡,永不餍足。从互联网搜索到智能翻译再到地图导航,谷歌是我们通向世界的门户。不仅如此,就像管理全世界的数据流一样,谷歌还要在不久的将来控制我们的居家、出行、医疗、运输、能源等各个方面,它要向太空发射卫星,制造自动驾驶汽车和自动机器人,甚至还要延长人类的寿命……

    你将在本书中看到,公司初创时两个怀揣梦想和智慧的年轻人面对发展为何迷失;还将读到公司上市后创始人为何交出控制权,甘居人后;你也将读到,在与微软、苹果的交锋中,谷歌为何总能不动声色,占得先机;以及面对欧盟与中国的制裁,公司高层决意何去何从……

    本书将为你呈现一个最真实、地道的谷歌,一份最前沿、最成功的创新启示录。

  •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革命

    作者:王作冰

    未来10 年,大部分人类只需思考5 秒钟以下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从比例上来说,未来10年人类50% 的工作都会被取代,比如助理、翻译、保安、前台、护士、记者、会计、教师、理财师……只有改革我们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新型劳动力。作冰提出的培养AIQ、多元智能、创造力、沟通力和学习力的教育模式都是很有针对性的。

    ——人工智能专家、创新工场董事长 李开复

    在人工智能大时代来临时,从儿童开始做AI 教育,让孩子们“玩中学,做中学”,培养起对人工智能的浓厚兴趣,从而在骨子里形成对人工智能的深刻感觉,可以让这些孩子成为真正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将在人工智能时代游刃有余,如鱼得水。作冰培养儿童认知人工智能的教育事业非常有意义。

    ——著名天使投资人 杨向阳

    读完作冰的著作《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革命》,我十分高兴,关于教育改革,我们有不少共识。要培养工作革命所需的新型劳动力,就要启动教育革命,农业社会的传统教育培养不了现代工人,工业社会的教育同样不合适培养信息社会所需的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 徐扬生

    过去几年,我在创投圈深度参与了“互联网+”风潮,去年开始又见证了“人工智能”的蓬勃兴起。人工智能大幅提升效率,必然会引发工作革命。作冰把逻辑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只有发动教育革命,才能完成工作革命。这本书堪称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改革的奠基之作。

    ——创业黑马董事长、《创业家》杂志创始人牛文文

    最近,我非常兴奋地看完了王先生的这一大作,非常赞同本书的“人工智能将引发工作革命,而应对工作革命的是教育革命”的观点。我推荐这本书,不仅仅它有着重要而丰富的信息,更因为作者是一位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成功创业者。

    ——高通创投董事总经理 沈劲

    每一轮科技革命都会引发一次工作革命,中西方专家学者普遍预计未来十到二十年全球将因人工智能面临空前严重的失业危机——今天的大部分工作岗位将会消失。这轮工作革命需要什么样的新型劳动力,则要从人工智能的优缺点推导出来。

    本书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开发多元智能,提升AIQ(人工智能商数),培养创造力、沟通力与学习力是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本书参考古今中外教育思想,提出了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十大教育纲领,让今天的孩子在未来的职业生涯

    中更有竞争力,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 编程真好玩

    作者:[英] 乔恩·伍德科克

    在美国,编程已进入幼儿园和中小学课堂,是备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在英国,编程被列入国家教学大纲,成为6~15岁孩子的必修课。

    在芬兰,编程理念融入了小学的各门课程,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地学编程。

    编程已经成为世界的通用语言,和听、说、读、写、算一样,是孩子必须掌握的技能。

    Scratch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开发的可视化少儿编程工具,全球1500多万孩子正在学习使用。它把枯燥乏味的数字代码变成“乐高”状的模块,零基础的孩子也能轻松编辑程序。

    编程让孩子从被动享乐变成主动创造,做游戏的设计者,而不仅是玩家。本书介绍了Scratch的基础知识,通过详细讲解8款经典游戏的制作实例,让孩子快速掌握Scratch编程技巧,冰雪越野、迷宫寻宝,深海探险……在有趣的游戏中,孩子学习基础的编程概念和技巧,充分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编程,帮孩子打开通向未来的大门!

  • Creative Selection

    作者:Ken Kocienda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use Apple products every day; several thousand work on Apple's campus in Cupertino, California; but only a handful sit at the drawing board. Creative Selection recounts the life of one of the few who worked behind the scenes, a highly-respected software engineer who worked in the final years of the Steve Jobs era―the Golden Age of Apple.

    Ken Kocienda offers an inside look at Apple’s creative process. For fifteen years, he was on the ground floor of the company as a specialist, directly responsible for experimenting with novel user interface concepts and writing powerful, easy-to-use software for products including the iPhone, the iPad, and the Safari web browser. His stories explain 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oftware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for those who have never dreamed of programming a computer, and reveal what it was like to work on the cutting edge of technology at one of the world's most admired companies.

    Kocienda shares moments of struggle and success, crisis and collaboration, illuminating each with lessons learned over his Apple career. He introduces 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innovation―inspiration, collaboration, craft, diligence, decisiveness, taste, and empathy―and uses these as a lens through which to understand productive work culture.

    An insider's tale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at Apple, Creative Selection shows readers how a small group of people developed an evolutionary design model, and how they used this methodology to make groundbreaking and intuitive software which countless millions use every day.

  • 独霸中东

    作者:[以色列]雅科夫•卡茨(Yaakov Katz) / [以色列]阿米尔•鲍伯特(Amir Bohbot)

    ·从无人机到卫星,从导弹防御系统到网络战,以色列在将新技术应用于现代战场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独霸中东:以色列的军事强国密码》为我们展示了这个仅有800多万人口的小国是如何长期身处战争环境而不断适应战争形式的变化,并成为21世纪的新型强国的。当然,以色列的“强”并不在体量,而在创新和效率上。

    ·作为21世纪探索战争模式的先锋,面对不断变化的战场,以色列研发出许多新型武器,并通过改装手段保持原有武器的有效性、延续性和致命性。虽然世界各国都在应对同样的挑战,但许多国家纷纷学习以色列的经验,尤其是在武器制造方面。可以说,以色列已成为全世界的武器研发实验室。

    ·以色列是如何做到这些的?这些研发成果在军事上和地缘政治上会产生哪些影响?这正是雅科夫•卡茨和阿米尔•鲍伯特在书中讨论的重点。作者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并同以色列国防体系保持着密切联系,本书可以说是一份来自前线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