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科技
-
科技之巅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从2001年开始,每年都会公布“10大突破技术”,即TR10(Technology Review 10),并预测其大规模商业化的潜力,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重大影响。
这些技术代表了当前世界科技的发展前沿和未来发展方向,集中反映了近年来世界科技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将引领面向未来的研究方向。其中许多技术已经走向市场,主导着产业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
正如《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主编JasonPontin所说,突破性技术的定义非常简单,那就是能够给人们带来高质量运用科技的解决方案。有些技术是工程师们天才创意的结晶;而有的则是科学家们对长期困扰他们的问题所采取的诸多尝试的集大成者(比如深度学习)。评选“10大突破技术”的目的不仅仅是向人们展示新创新成果,同时也是为了强调是人类的聪明才智促生了这些创新技术。
本书收集了2012年~2016年的50大突破技术。这些技术是为解决问题而生,将会极大地扩展人类的潜能,也有可能改变世界的面貌,值得在未来十年内给予特别关注。
-
中关村笔记
中关村是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个“”人才特区,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是改革开放的窗口,也被誉为“中国的硅谷”。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关村已经聚集了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构建了“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成为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中关村是北京的标志,也是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标志,书写中关村对北京意义非凡。
本作品为非虚构文学写作,文学的规律便是在历史中发现人、表现人、阐释人,没有一代人的崛起不可能有大国崛起。
-
硅谷革命
大苹果机(Macintosh)是一种革命性的产品。它的出现永远改变了计算机这种工具的样貌。革命的背后当然不会只有一个推手, 而参与革命的人群也不会永远是固定的几个人。革命的结果固然光辉灿烂,革命的发端与过程中, 可不都是正经八百地迎着朝阳奔跑。本书作者安迪.赫兹菲尔德以参与者的身分,记录了大苹果机开发功臣们遇到的趣事、 难题、争执,与分裂,同时也带领读者一同经历充满奇想的麦金塔开发过程。 本书彩色印制,透过丰富的插图与记录着历史的照片,更可见识到一项划时代产品的孕育与成形。
-
Permanent Record
dward Snowden, the man who risked everything to expose the US government’s system of mass surveillance, reveal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story of his life, including how he helped to build that system and what motivated him to try to bring it down.
In 2013, twenty-nine-year-old Edward Snowden shocked the world when he broke with the American intelligence establishment and reveale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was secretly pursuing the means to collect every single phone call, text message, and email. The result would be an unprecedented system of mass surveillance with the ability to pry into the private lives of every person on earth. Six years later, Snowden reveals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how he helped to build this system and why he was moved to expose it.
Spanning the bucolic Beltway suburbs of his childhood and the clandestine CIA and NSA postings of his adulthood, Permanent Record is the extraordinary account of a bright young man who grew up online—a man who became a spy, a whistleblower, and, in exile, the Internet’s conscience. Written with wit, grace, passion, and an unflinching candor, Permanent Record is a crucial memoir of our digital age and destined to be a classic.
-
永久记录
本书是爱德华•斯诺登的自传,记录了他在童年、少年、成年时期的经历,以及自己价值观变化的全部过程。书中内容既反映了现代网络科技的发展,也表现了作者对美国政府监视行为的不安,并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反思与告白。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斯诺登的童年回忆。他自小开始对计算机程序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走上成为系统工程师之路,寻找网络的秘密。第二部分是斯诺登受雇于美国情报机构期间的经历。此期间,他冒着极大风险曝光美国政府的大规模监视系统。这一部分还讲到他为建立这个系统所做的工作,以及促使他曝光事件的原因。第三部分是斯诺登逃亡到香港和俄罗斯,联络媒体继续曝光整个事件的经历。在这一部分中,他也袒露了内心的矛盾。
从田园诗般的童年印象,到跌宕起伏的情报工作,《永久记录》这本书讲述了斯诺登独特的人生经历,是关于这个“在网上长大”的聪明年轻人的完整而深刻的记录。他满怀着激情与坦率、智慧与担当写下的这本书,注定将成为数字时代不可忽略的嘹亮回声。
-
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加速的世界中:更快的电脑、市场、时尚、产品周期,甚至连我们的思维、身体也是如此。这一切的变化始于何时?“提速”真的无法逃避吗?更快就一定更好吗?
马克·泰勒将宗教、哲学、艺术、技术、时尚和金融各领域的发展融为一炉,以宏大而丰富的叙事方式,展现了我们时代的一个巨大悖论:曾被认为可以通过节省时间和劳动而解放我们的力量与技术,如今却将我们困在一个永远无法脱身的速度陷阱之中。
我们走得越快,却拥有越少的时间;我们越努力去追赶,却落后得越远。我们所得到的并没有因为速度变快、生产效率提高而变得更多。相反,因为速度变快,人类自身和社会都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在很多方面使得我们得不偿失。勾连“速度痴迷症”与今日的全球资本主义,我们看到,以加速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及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式,正带领着人类社会走向灾难。当然,这一陷阱并非无法逃脱,我们应该换一种思维方式,重新看待我们的时代和生活。
马克·泰勒是哥伦比亚大学宗教学系教授,早年主要研究欧洲大陆哲学,尤以对克尔凯郭尔、黑格尔和德里达的研究著名。与他的许多哲学著作不同,本书实际上是一本文化史、思想史著作。在书中,泰勒将哲学、技术、经济、网络、教育、环境等各个领域的发展结合起来,一方面梳理了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的思想史,另一方面又勾陈索引了现代世界诸如交通、通信、摄影、绘画、建筑、金融、IT、人工智能等各行业的发展史,并将两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现代世界的图景。作者通过大量的资料梳理了许多不同行业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时又能将这种历史的梳理与思想史结合起来,并在哲学上从时间的角度对之做出较为公允的解释。作者这种将历史与思想融为一炉的写法,不仅趣味横生,同时也给人以启发。
——吴增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因为金钱彻夜未眠,所以不受任何约束的市场时间操作,与人类受到诸多约束的生理界限——诸如睡眠的要求、注意力的限度、感官的疲劳等等——之间的矛盾,构成“加速社会”既试图克服又难以摆脱的状况,这种障碍与动力并存的悖论式结构,正是造就本书所要回答问题的内在原因: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
——罗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时间去哪儿了?这是现代都市人经常追问的问题。尽管凯恩斯所预言的科技与工业化将使人类花越来越少的时间劳动便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已经成为现实,但人类却发明了各种与生活需求和精神追求无关的“垃圾职业”以及与此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文化来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忙碌。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营造了将人类所经验的时间“微粒化”的基础设施,使一切坚固和持久的东西都看似烟消云散。马克·泰勒的这部作品从历史、哲学和文化批判的角度对不断加速而目的地越来越模糊的人类生存处境进行了深入和彻底的反思,指出花岗岩的纹路、海水的潮汐、冰川的凝结与消融、树木的年轮以及人的肉身这些经年累月造就的物理存在都对速度构成着制约,“速度不断创造的世界是不可持续的”(本书第349页),必将导致人类生活世界的大崩溃。这是一部基于对总体事实的宏观把握而写就的匠心之作,值得每一位尚残留着些许反思能力的人士认真阅读。
——郑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
这部开创性和变革性的作品,有助于我们理解现在所生活的这个狂热世界的起源和影响,以及造成金融崩溃、气候变化和全天候经济的日常压力的根源。速度也许不会致命,但是在这本重要的书中,我们了解到它会破坏人类反思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斯蒂芬·科恩(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
在这本精彩而重要的书中,马克·泰勒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像现在这样生活,以及为什么我们会对此感觉如此糟糕。更重要的是,他抽丝剥茧、钩沉索引,给了我们做出不同选择的希望。
——希瓦· 维迪亚那桑(《一切谷歌化》作者)
速度的陷阱
呼叫等待……无休止的电话会议……完全不顾时间地点的强制性视频会议(Skype meetings)……周末紧急出差,只为了一些本可以等到周一再处理的公务……每一件事情都是正好赶上……睡觉时床头也得放着一台iphone……整晚整晚地刷邮件……坐在出租车上正准备与朋友约个晚饭时又因为收到邮件而返回办公室……越来越长的工作日……70、80、90个小时没有休息。在“真实”的时间中,所有的事情都在加速,直到时间本身似乎消失。 没有最快,只有更快,所有的事情都必须在当下这一刻完成。犹豫、延迟或暂停,都可能意味着错过一次机会并给了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速度已成为成功的衡量尺度,更快的食物,更快的电脑,更快的网络,更快的连通性(connectivity),更快的交易,更快的快递,更快的产品周期,更快的头脑风暴,更快的成长,更快的生命。根据速度的福音,快速植根于大地。
这样一个速度新世界是怎样诞生的呢?为什么这一切看起来似乎都无可避免?最明显的答案是:技术。信息、交流和网络技术正在创造一个新世界,而这个新世界转手就把人类生活转变成了自己的模样。根据摩尔定律,电脑芯片的速度每18个月就会翻倍,现在,这一定律似乎同样适用于人类生活。我的生活节奏比我父亲要快,我孩子的生活节奏比我快,而我的孙子们,他们的生活已经被iphone和ipad包围,又比他们的父辈更快。这种情况并不是无根据的推测,而是事实。作为我反思出发点的这些关于速度的例子,都来源于我的孩子们以及他们真实的家庭生活。他们都是年轻的专业人士,两位是律师,一位是财务顾问,以及一位销售经理,他们的生活都陷入了这种速度的陷阱中。重要的事情在于,这种速度革命,对不同的人而言,影响的方式也不同;速度成为区分社会经济地位的工具,虽然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工具。有些人生活加速了,另外一些则是放缓了;有些人做的比他想做的要多,而另一些则做的不如他想做的多甚至无事可做;有些人“领先”了,有些人则“落后”了。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经济中,“赢家”和“输家”所共享的只有这种速度所创造的不安、焦虑和不满。
高速连接的无所不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技术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不如说,技术被社会、政治以及经济和金融(这是最重要的)的力量驱动,同时,技术也被特殊的价值观塑造,这种特殊的价值观拥有一个漫长但却常常隐匿的历史。21世纪日新月异的世界与一种新形式的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是分不开的,这种资本主义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发展成熟。更进一步,当我们溯源历史的脉络,我们会清楚地看到,新教的幽灵仍然飘荡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上空。今天高速发展的金融资本主义,实际上是宗教改革以来新教的救赎经世论(Protestant economy of salvation)世俗化的顶点。如同我们将要看到的一样,约翰·加尔文神意论的上帝(providential God)的看不见的手在亚当·斯密那里,变成了市场经济里看不见的手。如同上帝在恶中创造善、在罪里施拯救一样,市场将人们对私欲的追求转化成了共同善(common good)。货币符号改变了,投资策略也多样化了,但几个世纪以来贸易体系却始终如一。在最初的资本主义形式中,财富要通过出卖劳动力和产品来创造,但在金融资本主义中,财富则通过货币符号的交换和虚拟资产在全球网络中以光速来流通被创造。
传统的实体经济和这种新的虚拟经济的区别就在于速度。由于虚拟资产的整合速度远超实体资产,贫富差距实际上就是速度的差距,而这种差距还会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拉大。与期待的相反,高速连接加深了传统的不平等,并且还在不断创造新的不平等。
限制速度不可避免,因为虚拟总是以现实为界。生活的不断加速很快就要接近引爆点,在此之后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社会、政治、经济、金融、健康、心理和生态等各方面的灾难。也许是我一厢情愿,但我觉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当下的道路已经难以为继,他们现在的生活也愈发难以忍受。速度的代价就是时间,而时间就是生命本身。当所有的事情都开动起来,所有的人都忙得停不下来,就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任何一件事。我们走得越快,我们越没有时间,我们越没有时间,我们就越觉得我们需要走得更快。我们越是努力去节约时间,我们就越是浪费了我们仅剩的一点空闲。伴随着时间的加快,损失也在不断增加,直到我们认识到,一旦时间流逝,它就再难复返。我们作为个体和社会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在于,当大难即将临头时,我们是否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出改变。如果做出改变还来得及,那我们就必须充分地放慢速度来反思,各种价值如何或隐或显地统治了我们现在的生活?为了人类的生活能够得以幸存,我们必须如何转化这些价值?如果我们子孙后代的生活想要比我们的更好,那他们必须学会一个我们似乎早已遗忘的道理——少即是多,慢一点更好。
-
机器人时代
未来的工作会是什么样的?还有多少工作机会是属于你的?你可能会想象或希望这一场机器人工业革命将像上次那样展开:即使一些工作被淘汰,但会有更多的工作被创造出来以满足新时代新的创新。在《机器人时代》中,硅谷企业家马丁·福特认为,你的想法完全错了,因为情况绝非如此。 随着技术发展的不断加快和机器自动化的发展,对人的需求将会减少。人工智能已经在大步迈进,所谓的“好工作”将会过时:很多律师助理、记者、上班族,甚至电脑程序员将被机器人和智能软件取代。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蓝领和白领工作都将蒸发,使工薪家庭和中产阶级家庭受到进一步挤压。同时,人们的家庭还要经受生活成本上涨的冲击,尤其是教育成本和医疗保健成本的上涨。 全球自动化趋势正加速到来,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大难题将是机器智能和自动化带来的冲击。在可预见的将来,机器人行业将与大数据、移动通信等进行跨领域技术融合,基于服务创新的机器人产业体系也许很快就要到来。当下一风口来临的时候,你准备好了吗? -
玻璃笼子
这是一本关于自动化的书,它提醒我们自动化对人类的影响,人们心安理得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却忽视了,它已经渗透进了生活和工作改变了我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商家在设计程序和应用时,早就把他们的想法埋入了编程和APP中。 卡尔的作品无疑是给我们这个时代灌入了的一剂清醒药。他独特的思考问题角度,犀利甚至略为偏激 的言论再加上丰富的*前沿的科技案例会让人读起来畅快淋漓,且醍醐灌顶,意识到自动化等高科技潜移默化地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影响。这位一直在互联网时代火热浪潮里的冷峻观察者将我们带入了深刻的反思。 -
当下的冲击
这是一个并不符合人本能的社会…… 为什么我们不应该更注重生活的质量而非速度? 为什么我们不用面对面的交流代替冷冰冰电脑屏幕上的文字代码? 为什么我们不可以选择一个虽然有缺陷但有血有肉的人类社会,而非一个虽趋于完美但冷漠的数字世界? 在当下的冲击面前,你正变得越来越弱智:你没有了自己的独特空间,你过多地相信真人秀节目,你成了数字化产品的奴隶并得了数字化精神病,你的生物钟也被打乱。你贷款买了一套房子,把你未来可能挣到的钱压缩到了当下的时刻。社会的叙事结构已经崩塌,品牌宣传已经变得不再重要。 以前我们是在机器上工作,如今我们变成了数字机器。所有的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当下的冲击已经无处不在。你应该如何应对这一切? -
Alone Together
Consider Facebookit’s human contact, only easier to engage with and easier to avoid. Developing technology promises closeness. Sometimes it delivers, but much of our modern life leaves us less connected with people and more connected to simulations of them. In Alone Together , MIT technology and society professor Sherry Turkle explores the power of our new tools and toys to dramatically alter our social lives. It’s a nuanced exploration of what we are looking forand sacrificingin a world of electronic companions and social networking tools, and an argument that, despite the hand-waving of today’s self-described prophets of the future, it will be the next generation who will chart the path between isolation and connectivity. -
颠覆医疗
“创造性破坏”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最著名的理论,当一个产业在革新之时,都需要大规模地淘汰旧的技术与生产体系,并建立起新的生产体系。电器之于火器、汽车之于马车、个人计算机之于照排系统,都是一次又一次的“创造性破坏”,旧的体系完全不复存在,新的体系随之取代。 “创造性破坏”已经深深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这个数字时代,我们身边的一切都被“数字化”了。只有一处,也许是由于其本身的根深蒂固,也许是由于它天然的排斥新鲜事物,医学,却从未被数字化浪潮所影响。 这本书所谈的,就是一个即将被“创造性破坏”的产业,一个即将被颠覆的产业。iPhone、云计算、3D打印、基因测序、无线传感器、超级计算机,这些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事物,将再一次地融合在一起,对医学进行一次“创造性破坏”。在这超级融合之下,权力第一次交回到我们自己手中,而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真正将这场医学革命进行下去,颠覆医疗。 -
离线·黑客
极客文化的源头是黑客文化,极客精神的精髓在于黑客精神。本期《离线·黑客》以“遗产”专栏开篇,讲述了“黑客的诞生”以及乔布斯和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故事。专题用四篇文章详细介绍了黑客文化在当下的新发展:利维重访技术巨头和理想主义者、生物黑客破解DNA生命密码、亚伦·斯沃茨推动“信息共享自由”,以及技术批评家对DIY创客和政治社会本质的反思。无论是生物黑客和DIY创客的实践,还是亚伦·斯沃茨的抗争,都是黑客精神在当代的延续。 “前沿”探讨了无人驾驶汽车走出Google X实验室,在近未来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工具”介绍了纳博科夫的卡片写作法,以及50位写作者独特的撰文工具;“写作”收录了一篇算法改变世界的科幻小说;“缓读”则讲述了三个科技记者的故事和一种消亡的媒介。 -
战争的果实
《战争的果实:军事冲突如何加速科技创新》讲述了:汽车如何从马拉的战车演进而来?是什么促使人类开发了语言和书写方法,以及加密解密技术?古代的烽火台怎样发展到互联网?是什么推动了人类出海远航,铺设了跨洲的铁轨?战场上的经验教训如何使巫术转化成了21世纪的尖端医学?……《战争的果实:军事冲突如何加速科技创新》通过历史上真实的战争故事,向读者展现了充满技术的当今世界是如何进化而来的。由于贪婪和攻击的本性,人类无可避免总会发动战争。然而,战争的结果不仅仅是毁灭,还有毁灭之后的浴火重生。对享受着科技成果的大多数人来说,世界仿佛因为战争而变得美好了…… -
玻璃的世界
本书是讨论玻璃如何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一部雅俗共赏的佳作,是一部描述变化的书,特别描写了玻璃为何出现,以及人类对于玻璃的应用为何大力加速了文变化。人们研究历史时,容易把历史的焦点指认成创造历史的个人英雄的作用,这往往导致对历史的歪曲,困为变化其实产生于数十人、数百人乃至数千人的综合活动。 -
数字战争
1998年,数码世界初具雏形。 至此以往,大浪淘沙。随着IT产业的迅猛发展,涌现出了以苹果、谷歌、微软为首的行业巨头。它们为争夺数码世界不同分支的霸主地位而争斗,包括搜索技术、移动音乐、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它们可利用的武器包括硬件、软件以及广告。同时,它们要赌上的则是公司的声望,当然,还有我们的未来。然而,无论在产品创新还是在战略优势上,这些企业彼此竞争、彼此砥砺,推动了行业的良性发展。 苹果、谷歌和微软在较量之中,最终形成了自己杀手锏: 苹果擅长设计,具有控制着软件和硬件的垂直模式,并且将客户体验做到了无人能企及的极致。 谷歌专注于提供快速、高效的解决方案,并运用其数据分析能力做出决策,常常让竞争对手措手不及。 微软依靠高质量的程序处理能力,在软件开发方面所向披靡,不断拓展搜索以及音乐的新市场。 《卫报》首屈一指的科技记者多次采访过斯蒂夫·乔布斯、拉里·佩奇、比尔·盖茨等行业领袖,并独家采访过这些公司的前员工和现任员工。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终于史蒂夫·乔布斯之死,本书涉及了数字战争发展的各个阶段。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实地分析了三家公司不同的文化理念,也评估了各家公司的获胜领域。数字战争风险之高,不仅由于赢家可以获得巨额利润,同时也有机会掌控其他领域,赶走现有对手,并决定未来走势。 -
1024·人与机器共同进化
《1024》:国内第一本专注于科技文化的mook。 本期创刊号将目光定焦在“人与机器”这个超热点领域。 如果把机器获得思维能力看作是一种进化, 那人类具备不朽之躯同样也是一种进化。 这是一个野心勃勃但又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在我们一厢情愿地猜测机器将在不远的将来赶超自己而惶惶不可终日时,人类其实还有一个机会——变得更像机器。这并非科幻小说,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人类创造机器的初衷难道不就是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如果把机器获得思维能力看作是一种进化,那人类具备不坏之躯同样也是一种进化。这是一个野心勃勃但又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八篇专题文章将解析在共同进化的漫长道路上,人与机器如何成为对方的投射,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永恒话题——伦理与道德的困境。 专栏文章中,“工具”独具匠心。它分为三个小部分:阐述人与工具的联系、具体工具的展示,以及使用工具制作,旨在凸显科技时代人和工具的新关系。“未来”则是由恒金基金会独家授权的SALT演讲,来自历史学家与未来学家的一次机锋。“遗产”将讲述《全球概览》近半个世纪前不可思议的出版故事,重现一次反主流文化之旅。 本期的收尾之作献给不久前去世的恩格尔巴特。感谢他留下的不朽遗产。愿他安息。 《1024》官网:http://1024.dongxi.net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