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诺贝尔奖
-
如何获得诺贝尔奖
《如何获得诺贝尔奖: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人生》内容简介:迈克尔·毕晓普博览文学和诗歌 ,这在科学界是罕见 的。更重要的是,如同对于他丰富 的人生阅历一样,他能记住他读过的东西并予以深刻思索。他赢得诺贝尔奖完全当之无愧。他为了科研事业而到政界奔走呼吁,他对癌症和微生物见解精辟,他为科研而献出身心,这一切都给他的写作提供了充沛养分。 -
大繁荣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就业与增长理论全球权威学者 数十年磨一剑,中英文同步出版 经济如何增长?经济繁荣又来自何处?繁荣的源泉在今天为什么受到威胁? 在本书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根据毕生的思考对此提出了革命性的观点。为什么经济繁荣能于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在某些国家爆发?它不但生产了规模空前的物质财富,还带来了人们的兴盛生活——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有意义的职业、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 费尔普斯指出,这种兴盛的源泉是现代价值观,例如,参与创造、探索和迎接挑战的愿望。这样的价值观点燃了实现广泛的自主创新所必需的草根经济活力。大多数创新并是是亨利•福特类型的孤独的梦想家所带来的,而是由千百万普通人共同推动,他们有自由的权利去构思、开发和推广新产品与新工艺,或对现状进行改进。正是这种大众参与的创新带来了庶民的繁荣兴盛——物质条件的改善加上广义的“美好生活”。 作为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专家,费尔普斯认为,中国将开启从贸易商向创新者、从商业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轨,最早的行动可能会很快展开。这一转轨可能要经历一两代人的时间,但他认为没有什么必然理由能阻止中国完成这个旅程。 作为一本兼具现实意义和思想深度的作品,《大繁荣》对任何关心经济增长源泉和社会发展未来的读者都是必读之选。 -
权谋
诺贝尔奖的历史不仅是那些获奖的科学“英雄”的历史,也是评奖人的历史。诺奖由一个地方性的科学奖励成为全世界科学家梦寐以求的目标,体现了那些评奖人通过获奖者来传播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甚至左右科学发展的方向的过程。而如果把竞争诺奖比作科学的“奥运会”,那么,本书讲述的是“裁判”的故事。 本书是针对一般读者的,并满足许多科学家的好奇心,同时也希望获得科学史同行们的认可。一切作者都必须在材料的取舍间作此折衷,否则他们的理想作品只能永远是个美丽的理想。在将多年辛苦研究成果转化成一本可读的书时,我不得不对学术专著进行更多的简化、压缩,将许多资料留在卡片上和数据库中。 本书的正文是一个完整的叙述;档案资料、分析所根据的文献的细节以及专家学者们可能有兴趣的更多的细节,都安排在书末的注释中。 本书的重心是讨论负责颁奖的人物,讨论他们选择获奖人的程序。对获奖者更全面的传记资料和他们的重要工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不是这个题目的盖棺之作;它的目的在于,引起对诺贝尔奖及其意义、价值的新的思考和讨论。 -
好奇者的经济学
这是一本由12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面向普通读者而撰写的普及性经济学读物。 经济学大师们从自己认为有趣而实用的经济学问题入手,撇开深奥的术语和乏味的数据分析,将经济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以深入浅出的生动语言讲述给读者。 作为著名的经济学人,这12位经济学家在经济学的各个分支领域都颇有建树。在本书中,他们用各自成型的经济学理论,以精到的语言分析了经济的萧条和衰退、可持续发展、就业、养老保障等一系列热点问题,直面了当今全球面临的一些重大挑战——这些挑战无论出现在商业周期的哪个阶段都值得我们注意。 12位顶级经济学大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就不同经济学问题各自奉献一篇言简意赅、分量十足的文章,旨在引起普通读者对经济学的兴趣和关注,引领有志于经济学研究的人深入探索这个领域。 经济学虽然高深,却牵涉每个人的衣食住行,是每一个现代人都会关心的领域。正如现代经济学奠基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说,经济学就是关于人们如何挣钱谋生的日常事务的研究。本书秉持的正是这样一种理解经济学的精神,将复杂专业的学术课题与当代人切实的人生需求相关联,以尽可能浅显的语言,让一般读者从宏观和具体不同层面,了解当代经济学的概念和作用。 本书大师云集,紧密切合当下,每篇文章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可谓折射时代经济思想脉络、把握全球顶尖经济智慧的经典力作。 -
不平等的代价
1%的少数群体虽然享受着最好的住房、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医生、最好的生活方式,但是有一样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那就是意识到他们的命运是与那99%的大多数命运捆绑在一起的。纵观历史,这些1%的群体最终都会明白这一道理,只不过他们常常明白得太晚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教授,通过走访世界各地的普通人,与他们交流,发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不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些国家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在很多方面都失败了,并且二者都相当不公平。由此诞生出全球一个新趋势——服务大众。 -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
本书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有时候我的儿子路易斯会突然出其不意地向我提出一个问题,譬如最近就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爸爸,你究竟为什么活着?……”具体内容包括: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什么是政治?;为什么要有科学家?;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为什么我不能光吃油炸土豆条?;我们为什么必须上学?;天空为什么是蓝的?;电话是怎么回事?;不久就有两个我吗?;为什么会有战争?;为什么印第安人不知道疼痛?;妈妈和爸爸为什么必须上班?;究竟是谁发明了戏剧?等一些天真的问题,权威的回答。大人和小孩都值得一读。 -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真实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 -------------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 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 ★《纽约时报》——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伦敦时报》——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每日电讯报》——从受访者的独白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无论离这些事件有多远,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肤之痛。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海啸不仅是由我们人类所造成的,而且还永无止尽。如果你对未来抱有好奇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书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 ★《出版人周刊》——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国家》杂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杰出著作,忠实地记录着她那些白俄罗斯同胞的生命与死亡。本书终于将在美国上架……这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书目杂志》——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
癌症楼
瑞典学院前常务秘书贺拉斯•恩达尔作序推荐 独家收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受奖词 该书《癌症楼》是索尔仁尼琴的代表作一,也是他据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作品。 “癌症楼也叫做13号楼”。科斯托格洛托夫经过二十几年的军队、劳改营、流放地的生活后,得了癌症,直至奄奄一息才好不容易住进了癌症楼。接受放射治疗后,他的病情渐渐好转。但是下一个疗程的“激素疗法”将使他失去性能力。在多年沉冤蒙难的日子中他已淡忘了女人,但他来到癌症楼治疗的时候,性意识在他身上猛然苏醒,强烈的情欲,本能的欲望,成为生命力的一种标志。在展示他追求精神自由的同时,作者还描写了科斯托格洛托夫及其同室病友的不同命运和经历,他们的性格形成和人格扭曲,如向上爬的官僚鲁萨诺夫、青年地质学家瓦吉姆、女医生薇拉等等。 《癌症楼》是一部呼唤人性的人道主义作品,同时又是剖析社会“毒瘤”,思考社会悲剧之根源,反思时代和历史的作品。 他的人生与作品是如此相仿,堪称典范,相互之间,几乎不可分割。 ——哈罗德•布鲁姆 全世界成百上千万人把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名字和创作与俄罗斯本身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的科学研究和杰出的文学著作,事实上是他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 ——弗拉基米尔•普京 事实上,抛开政治的因素。索尔仁尼琴的文学艺术成就还是很高的。比如:在《癌症楼》这部作品中,他就非常精彩地刻画了七八个身患癌症的患者在面对生死时的不同态度,由此反映他们分别代表的社会各阶层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蓝英年 -
Dear Life
A brilliant new collection of stories from one of the most acclaimed and beloved writers of our time. Alice Munro’s peerless ability to give us the essence of a life in often brief but always spacious and timeless stories is once again everywhere apparent in this brilliant new collection. In story after story, she illumines the moment a life is forever altered by a chance encounter or an action not taken, or by a simple twist of fate that turns a person out of his or her accustomed path and into a new way of being or thinking. A poet, finding herself in alien territory at her first literary party, is rescued by a seasoned newspaper columnist, and is soon hurtling across the continent, young child in tow, toward a hoped-for but completely unplanned meeting. A young soldier, returning to his fiancée from the Second World War, steps off the train before his stop and onto the farm of another woman, beginning a life on the move. A wealthy young woman having an affair with the married lawyer hired by her father to handle his estate comes up with a surprising way to deal with the blackmailer who finds them out. While most of these stories take place in Munro’s home territory—the small Canadian towns around Lake Huron—the characters sometimes venture to the cities, and the book ends with four pieces set in the area where she grew up, and in the time of her own childhood: stories “autobiographical in feeling, though not, sometimes, entirely so in fact.” A girl who can’t sleep imagines night after wakeful night that she kills her beloved younger sister. A mother snatches up her child and runs for dear life when a crazy woman comes into her yard. Suffused with Munro’s clarity of vision and her unparalleled gift for storytelling, these tales about departures and beginnings, accidents and dangers, and outgoings and homecomings both imagined and real, paint a radiant, indelible portrait of how strange, perilous, and extraordinary ordinary life can be. -
你往何处去
《你往何处去》讲述了:不论哪个民族,只要它的文学丰富多彩、广博浩瀚,这个民族的自下而上就有了保证,因为文明的花朵是不可能开放在不毛之地上的。全球首部销量突破100万册的历史小说,1905年力挫托尔斯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本皇帝、教徒、角斗士共同谱写的启示录,一部描述罗马帝国崩溃和基督教兴起的史诗。 -
一个简单的故事
阿格农(1888—1970)是以色列最杰出的现代希伯来语小说家,196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一个简单的故事》是他创作巅峰时期的代表作之一。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小镇上的犹太人和他们的生活构成了小说中众多的人物和深刻的主题。一位孤女寄居富裕的亲属篱下,与他们的独子发展出一段注定是悲剧的恋情。有情人终难成眷属。但生活仍要继续,生命仍在延续。男主角在历经相思之苦、消极抗争甚至精神崩溃 -
双螺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科学界同类! 甚至过之! 很多国人把科学看作象牙塔, 其实塔里的肮脏就跟唐僧的最后一站是佛祖的玩笑。。 -
通往斯德哥尔摩之路
哪种类型的科学家会成为诺贝尔奖得主?他们是怎样被挑选出来的?他们以及他们的获奖研究是否具有一些普遍特征?本书描述了科学发现的属性,诺贝尔奖的遴选程序,影响获奖研究的普遍因素,以及诺贝尔奖对科学自身的作用。书中讲述了科学家克服逆境,最终赢得奖项的故事;深刻洞察了获奖者早期生涯中导师的重要性,并且分析了开展获奖研究的工作场所的重要性;同时还有获奖者对“是什么首先使你决定从事科学事业”这个问题的各种回答。 本书以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了许多有关科学、科学家以及创设于100年前的诺贝尔奖的情况——它今天仍然是人们瞩目的话题。 -
勇敢的天才
一部将哲学、科学和人类友谊完美结合的历史传记 20世纪人类历史动荡不安的黑暗时刻,两个伟大天才的动人故事 1940年春天,胸怀大志但默默无闻的作家阿尔贝•加缪与初出茅庐的科学家雅克•莫诺在巴黎各自默默追求着平凡的生活。德国入侵并占领法国后,二人不约而同加入了法国抵抗运动,并在对抗纳粹解放国家的运动中逐渐成为了关键人物。劫波度尽,他们在战争中幸存下来。战后,经过种种曲折,他们发展出深厚的友谊,分别成为现代文学及生物学的领军人物,并在各自的领域荣获诺贝尔奖。他们拥有巨大的热忱和非凡的天赋,并发现对方具有同样的决心去探寻生命的意义。 基于大量未公开的材料和多年的调查,本书揭示了他们所经历的我们时代中那些最黑暗的事件,以及他们如何成为具有非凡创造力的天才。这是一个平凡生活受特别事件影响而变得不再寻常的故事,刻画的是面对巨大逆境时人类所展现的非凡勇气、深厚的友谊和对人类境况的深刻洞察。 简言之,《勇敢的天才》至始至终是一本扣人心弦的书。因为精彩地刻画了两个有良知、有天才的英雄,作者卡罗尔配得所有的称赞。 ——《华盛顿邮报》 充满悬疑,令人屏气凝神……《勇敢的天才》同时又节奏轻快,在勃勃雄心中展开书写。它奉献浓缩的历史片段(法国沦陷,1956年匈牙利危机,加缪萨特的著名决裂,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也对加缪和莫诺的工作有极为细致的介绍。卡罗尔博士使一些鲜活史实和生动细节重新展现在我们眼前。 ——《纽约时报》 卡罗尔在一本书中精彩地描述了在哲学观念和取得成就方面似乎毫无关联的两个人,如何共同经历由“异常事件”向“超常生活”的转变。 ——《科学人》 卡罗尔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工作,他把多种元素组合在一起,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1959年, C.P.斯诺写了《两种文化》一文,展示的是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巨大鸿沟。《勇敢的天才》则提供了一个弥合两边的机会——他把基因、哲学、文学融为一体,又把喧哗的战争和冷战冶于一炉。 ——《自然》 卡罗尔在他这本关于两个超常男人的生命、成就和友谊的书中,巧妙地将编织科学和历史编织在一起……跨越历史、科学和哲学,这部关于20世纪两个重要人物的双重传记将吸引不同的读者。 ——《图书馆杂志》 卡罗尔有一种致胜的写作语言,他所写的每一件事(特别是艰涩的科学问题)都在清晰地闪烁光芒。” ——《出版人周刊》 什么形成了人之所以成为人最本质的东西,无疑是艺术和科学这两个最重要的元素。在这段激动人心,经过仔细挖掘得来的有关两个伟大头脑和两个勇敢的人的故事中,西恩•卡罗尔以仆人式的工作将这两个充满活力的领域漂亮地融合在一起……不可能有人不被这个故事激励。 ——劳伦斯•M.克劳斯,《星际迷航》和《从无而来的宇宙》的作者 -
挑战极限
《挑战极限(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传奇人生)》由江崎玲于奈著,姜春洁译。作为一位世界知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江崎玲于奈在纷飞的战火中度过了自己的大学时代,又在身为一介普通公司职员的条件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他于自身并不平坦的人生经历中,总结出被公认为“江崎黄金律”的“五不原则”,坚持创造、感性、突破与挑战。他敏感而睿智,自称“总是注目未来,对过往疏于停留”;却又认真而踏实,从不曾放弃对更新领域的开拓研究。 对于科学、社会、人生,江崎玲于奈均有独特见解,并在这本《挑战极限(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传奇人生)》中熔于一炉。极富个人魅力的科学巨匠,以自己的人生经历讲述何谓真正的“科学之心”。 -
广岛札记
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文学主题表现了人类最关心的核问题和残疾人问题,大江健三郎多次赴广岛调查原子弹爆炸的惨状,亲眼目睹遭原子弹爆炸的爱害者多年后仍然面临死亡的威胁,过着无止境的忧心忡忡的人生,于是他通过“广岛”这个透视镜,把即将宣告死亡的“悲惨与威严”的形象一个个地记录了下来,并向读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类应如何超越文化的差异而生存下去,大江还探讨了“生的定义”,将儿子病残带来的苦痛,以及经历原子弹爆炸的悲惨事件,作为文化问题来思考。 -
死者的奢华
本书是大江健三郎的中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死者的奢华><人羊><奇妙的工作>等九篇。 怀着身孕的女大学生,为了赚取流产手术的费用,和文学部的一个男生应招前来打工,为医学部解剖室搬运尸体。作者细腻地描述了这两个大学生和一个在解剖室工作了三十多年的管理员搬运尸体的过程和各自在其间对生命与死亡的不同感悟。文中深沉的存在死亡思索成为大江健三郎文学闪烁“异才”的起点。 对十五人感化院少年被关在封闭的墙壁里求生状态的描写,被认为是作者初期的艺术高峰之作,本书集社会现实、个人经历与幻想、神话世界交相辉映的图景贯穿全书,是大江健三郎的代表性作品。 -
人是世上的大野鸡
本书包括《人是世上的大野鸡》和《独腿旅行的人》两部小说。 《人是世上的大野鸡》 随着村子里的人渐渐离开村庄,罗马尼亚的温迪施一家越来越迫切地想摆脱当前的生活。他们想方设法,试图取得当局许可,以移居他国。最终,女儿阿玛莉做出一个决定——以出卖肉体换得护照公章。 《独腿旅行的人》 流亡到西德的伊莲娜,身处异国他乡,陷入与三个男人的四角关系,她在沉迷与清醒中徘徊。作者对伊莲娜生活的入微刻画,以及对柏林街道不加情感的描述,让人看到了伊莲娜对故土的想念,以及作者自身处于人生过渡期的内心挣扎。 -
心兽
《心兽》:来自贫困农村的大学生萝拉,为了生存和跻身权力阶层,不惜出卖肉体,却突然被发现在宿舍自杀。主人公和她的几位同学试图弄清萝拉死亡的真相,不料在齐奥塞斯库极权的阴影笼罩之下,寻找的道路扑朔迷离,暴力却如影随形。 《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一名制衣厂的年轻女工,因为在运往意大利的衣服中夹带一张“我等你”的纸条,被安全部门指控在工厂卖淫而失业,而且必须定期接受秘密警察的盘问。传讯逐渐变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召唤出过去种种不堪的回忆。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