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哲学

  • 魏晋玄学论稿

    作者:汤用彤

    本书对于玄学与佛学之关系、言意之辨、本末有无之争等问题的论述阐释,均有所创见,基本能够涵盖魏晋玄学的主要方面。作者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玄学思想中考镜源流,并掘发其中所蕴的义理,其治学之严谨,考订之精密,在本书中可见一斑,长期以来受到学界关注。 本书对于玄学与佛学之关系、言意之辨、本末有无之争等问题的论述阐释,均有所创见,基本能够涵盖魏晋玄学的主要方面。作者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玄学思想中考镜源流,并掘发其中
  •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于1948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此书一直没有中文本,1985年由冯先生的学生涂又光先生据英文本译为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 论语新解

    作者:钱穆

    《论语新解(新校本)》主要内容简介:《论语》为儒家经典著作,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之书。历代对《论语》解读注释之书,浩如烟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汇集前人对《论语》的注疏、集解,博采众家之长,力求融会贯通,解证更加精当独到,如其所云:“《论语新解(新校本)》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而已。”
  • 作者:【法】弗朗索瓦·余莲

    本书从汉语中的“势”字出发来研究中国文化,揭开了中国思维模式的连贯而内在的解构。多年来,黑格尔式对中国文化的偏见认为中国思想从来没有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目的论思想,未能超越宇宙生成论思想,只是试图用现实自身来解释现实。于连分析了中国古代各个领域文献中“势”的含义。使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根本直觉浮现出来,即存在可以被视为是万物的一种特定的自然格局。在中国思维看来,艺术或者智慧,就在于策略性地对发源于存在的特定格局的各种物势的利用。
  • 孔学古微

    作者:徐梵澄

    徐梵澄英语著作首次翻译成汉语。 20世纪60年代,侨居南印度琫地舍里的徐梵澄先生,开始向印度乃至西方全面介绍中国文化传统之菁华,第一本英文著作便是《孔学古微》。 书中,徐梵澄先生旨在向外国学者全面介绍孔子,包括生平、著作,教导以及思想。在徐先生看来,这是一本讲述君子品格的书。 徐梵澄先生认为,我们个人在自己的记忆中可能会忘掉许多东西,但一个民族却不能,它不能忘记自己的传统,不仅不能忘记,而且还要在传统中获得新的知识,并且用现代眼光重新理解它和评估它,这正是学者的工作。
  • 孟子

    作者:万丽华,蓝旭

    孟子,ISBN:9787101052725,作者:万丽华、蓝旭
  • 庄子四讲

    作者:[瑞士]毕来德

    《庄子四讲》是一本由瑞士汉学家毕来德撰写,面向西方读者介绍庄子思想的小书,自2002年在法国以法语出版后,印刷多次,在西方汉学界和普通法语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庄子四讲》跳出了自郭象以降的庄子解释传统,引用了大量的西方学术思想,提出了以“机制”等概念理解庄子的新思路,对《庄子》原典做出了独到的阐释。《庄子四讲》中文版的问世必将有助于中文读者进一步了解一种新颖的庄子思想的西方解读方式,实现真正的双向交流。
  • 传统与现代

    作者:陈来

    众所共认,儒家思想及其道德体系的意义是20世纪文化论争的核心性问题。对文化保守主义的研究表明,现代对于儒家思想的有分析的肯定并不是出于对社会改革的排斥,也并不主要基于民族精神或文化认同的要求,而更是出于对社会转型过程中伦理秩序的破坏的关注和对儒家德性伦理普遍价值的认知。 正因为儒学的价值世界与现代世界的相关性并没有因传统社会的巨变而消失为无,也因此,在20世纪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中,儒学仍然是一个不断受到关注的问题。而社会每处于道德危机时对传统价值的呼声愈高。所以辛亥以后,不仅有康有为等坚持孔学的价值,即使在新文化运动中也有梁漱溟这样要为孔子作发挥的人。40年代贺麟对儒家礼教和三纲五常的诠释和张扬,在“五四”时代是很难想象的,而冯友兰不仅在40年代对“中体西用”作了新诠释,在50年代依然坚持主张“抽象继承”的意义。尤当指出,近年来王元化历经深思熟虑,在深刻检讨文化激进主义的同时,肯定儒家伦理道德作为民族精神确实可以继承,体现出我们这个时代思想家的真正本色。 有关儒家价值体系的争议一直是文化论争的中心之一。不仅“五四”前后是如此,80年代“文化热”的中心课题依然是如此。而理解这一现象,现有的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的模式,无论是“革新与复古”、“启蒙与救亡”、“激进与保守”都尚未能恰当地应用于20世纪的儒学论争,对理解20世纪儒学论争的深刻根源多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文化认同”或“文化心理结构”的提法注重文化心理而忽略了客观性的社会需求。事实上,如果仔细体察20世纪处于弱势而始终不屈的维护儒学价值的呼声,便可理解,儒家伦理所以在近代社会转型后仍每每处于焦点话题乃是理有必然的,其必然性植根于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道德性”与“现代性”的分裂以及对克服此种分裂的要求。因此,20世纪历程中儒学价值的不断被肯定,本质上并不是所谓后殖民话语在中国的一种表现,更不是什么全球资本主义霸权话语或对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意识形态意义的肯定,而是理论上对多元文化价值的肯认和实践上对现代化过程的治疗,是对价值理性和精神文明深切关怀的表达,对理想人生与理想人格锲而不合的追求的体现。在中国还是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强烈要求,同时也是对启蒙叙事的道德的人文反思。
  • 庄子今注今译

    作者:陈鼓应

    该书是对《庄子》的白话文翻译和注释。初版于1974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此次修订再版,采用横排简体字,并吸收了有关庄子研究的最新成果。 一、本书所用《庄子》原文,为根据王孝鱼点校的郭庆藩《庄子集释》本。郭庆藩《集释》收录了郭象《注》、成玄英《疏》和陆德明《音义》三书的全文,摘引了清代王念孙、俞樾等人的训诂考证,并附有郭嵩焘和他自己的意见。《集释》原根据黎庶昌《古逸丛书》覆宋本,王校又根据《续古逸丛书》影宋本、明世德堂本、《道藏》成玄英《疏》本以及《四部丛刊》所附孙毓修《宋赵谏议本校记》、近人王叔岷《校释》、刘文典《庄子补正》等书加以校正。本书凡有增补或删改原文时,均于“注释”中说明。 二、本书的“今译”依据“注释”,并参考目前已译成之中英文译本,为使译文畅晓与切近原意,别人译得好的语句我尽量采用。有许多地方与别人的译法不同,乃是出于我个人对《庄》文之解释观点所致。 三、本书“注释”部分花费的时间最多,经常为了一个词字或一句话,查遍于古注而找不到恰当的解释。注解之外,还要顾到考证校勘,例如篇“其心忘”,今本误作“其心志”;“不以心损道”,“损”字今本缺坏为“捐”字,古人依误字作注,因而常附会其辞。“注释”部分,我前后易稿多次,起初用白话文解释,然而发觉今注容易把前人的见解混成了自己的意见。为了表明今注有所根据,于是在后面又附上前人的注解。这样除了达到解释原著难句的目的之外,还可把历代各家注《庄》的成绩列示出来。但有时要确定一个注解究竟出自于何人之手,还需做一番查证的工作,因为前人注书常互相因袭,把自己的意见和别人的意见混在一起而不加说明。例如清代陈寿昌《南华真经正义》,时而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抄录宣颖《南华经解》之处颇多。宣颖的注解简洁精到,很受近代人推崇,宣解中偶尔也可发现和林云铭《庄子因》注语相同处,进一步核对,可发现林宣之注受宋代林希逸《口义》影响很大,有时注文也直接引自《口义》。这样,要选注和标明出处,注释一段原文往往要花上许多时间,全书就这样牛步地工作了好几年才脱稿。 四、《庄》书极为庞杂,而杂篇中尤为杂乱。为了明晰起见,将全书标上数字号码以分章次段落。 五、本书注译时,除参考古今校注外,还参考英、日文和内地学者有关《庄子》的专述。本书的参考,只限于考据字义的解释,这是据于学术上的需要,不涉及政治思想问题。 六、本书撰写期间,值严灵峰先生先后印出《庄子集成初编》与《庄子集成续编》(艺文印书馆发行),使本书在注释工作上得到许多的方便。书稿出版之前,复蒙严先生阅正,甚为感谢。罗其云同学帮忙校对,一并致谢。
  • 剑桥中国哲学导论

    作者:(新加坡) 赖蕴慧

    作者文笔清晰流畅,在关注哲学观念的同时,对诸如文本不同层面的作者归属问题这种文本复杂性异常敏锐。对于任何关于中国哲学的大学本科课程来说,本书都是一部非常有用的教材。 ——信广来,香港中文大学 本书清晰流畅、论证充分、剪裁合理,很好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观念及其准确定位。可读性非常高,对那些对中国人文精神感兴趣的学生非常有激发性,尤其值得推荐给中国哲学导论课程做教材。 ——成中英,《中国哲学季刊》主编 尽管本书没有对中国哲学的各个时期和中国哲学史的全部人物、流派等等做详尽的考察,但却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哲学的内涵及特点,这是本书的特点和意义。 ——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 本书是新近出版的一部综合展现了西方中国哲学研究成果的优秀著作。 本书内容主要涉及中国轴心时代诸子学说以及中国佛教,主要探讨了儒、墨、道、法、名、《易经》、佛学的核心概念、主题以及论辩方法,描述它们之间的交互影响以及一些观念在后世经学者阐释的流转传承。本书并不求全,而是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哲学的内涵与特点,并以之检视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核心思想,使之超出历史语境而具有普适特点,呈现出富有生机活力的面貌,令读者产生与古贤直接对话之感。 本书列出了中国哲学经典的优秀英译本目录以及大量英语研究文献,可供读者按图索骥理解西方中国哲学研究的境况和脉络。
  • 隐秘的颠覆

    作者:唐文明

    作者对于各种相关文本(比如康德文本、牟宗三的著作、儒学著作等)和被评论者的学说非常熟悉,层层剥离,务求暴露牟学的哲理根基,所以思想追究和挖掘的力度相当大,下的结论都基于详审的考察,处理和旁通的大都是些中西哲理比较中的要害问题。至于书中所论证的观点,从总体看,我认为是站得住脚的;在具体的观点上,我不见得同意所有持论,但作者下的重要结论几乎都是持之有故的。此书的发表会激发学人们对新儒家的再思考,以及对于在当代和未来有生命力的儒学哲理的更热切的期待。 ——张祥龙
  • 中国思想史讲义

    作者:钱新祖

    著名思想家钱新祖代表作首次在大陆出版 深受海内外名家高度推崇,风行海外汉学界 对中国思想文化进行崭新阐释 《中国思想史讲义》依著名学者钱新祖生前在芝加哥、台湾、香港等地知名大学长期讲授《中国思想史》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首次在内地出版。本书以一种自觉的跨文化比较分析方法,从中西思想文化的广阔视野来讨论中国儒、道、释思想,察究各家思想、学说兴起、流传、演变,直叩其核心问题,折中损益,新见迭出。对中华文化的特质尤有极深刻精准的体认,足以推倒西方哲学长期以来对中华思想文化的偏见浅识。 这部不可多得的大作,体大虑周、思密精深,深受学界推崇,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尤其值得参考。 我希望这门课不完全是我一个人在独白,至少有一部分是以讨论的方式来进行的。我认为知识的传播跟说教、传道不同,教学可以、也应该是“对话式的(dialogical)。 ——钱新祖 思想史可以写得引人入胜,这部《中国思想史讲义》是一个极佳例子。这是一本既有学术分量,又能满足一般知识人需求的著作。……没有思想的作者不可能写出好的思想史;有思想的作者才能写出好的思想史。钱新祖先生就是一个有思想的作者。 ——梅广 学(习)者不在于知道了各家各派多少思想,而在学会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进一步地作哲学思考,我相信这才是这本《中国思想史讲义》最大的贡献! ——张亨 钱(新祖)先生虽然是治明清思想史的,却受过严格的西洋学院训练,对于中西思想流派可说了如指掌,写文章的时候引用的也很杂,有些人因此觉得他是以理论见长的学者。然而我从他身上所学到,至今受用不尽的一项防身利器却是:“对于任何理论不妨都给予相当程度的怀疑!” ——傅月庵
  • 庄子集释(全三册)

    作者:[清] 郭庆藩 撰,王孝鱼 点校

    清代学术最为昌盛。清儒提出来的“实事求是”的原则成为学术近代化的标志。《庄子集释》是清代关于《庄子》的注疏、训诂的集大成之作。中华书局将之编入《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多年以来一直为学界所重视。
  • 陆九渊集

    作者:[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

    陆九渊为南宋著名哲学家,本书收录了他传世的全部著作,包括书信、诗文、讲义、杂著、章奏、程文、还有门第子编的语录,书后附有相关的序跋资料,是研究宋明理学的必读书。
  • 国学述闻

    作者:章太炎

    《国学述闻》作者章太炎以通俗易懂、简略概括的方式,通过国学概论、国学略说两大主题对我国传统经学、史学、诸子、文学进行了精到而系统的简述。行文典丽古雅,使读者真正了解到国学并非西学的替代,并从中感受到寄托在国学身上的,凸现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民族精神。正如章太炎所说:“国学很不容易讲,有的也实在不能讲,必须自己用心去读去看。”
  • 焚书 续焚书

    作者:[明 ]李贽

    本书是《焚书》和《续焚书》的合印本,其中《焚书》又据明人编的《李温陵集》作了校改和增补。
  • 寂寞圣哲

    作者:鲍鹏山

    本书是青年学者鲍鹏山独具只眼、潜心解读春秋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与政治家的大文化散文著作。 全书共写人物十多位。有神情枯淡、不疾不徐地编织着草鞋,但内心却渴望鲲鹏展翅于九万里高空的庄周;有生活在颠倒与扭曲的世界心肠变得冷酷但又脱胎换骨超凡入化的老聃;有一路风尘、坐在马车上弦歌不绝,当看到弟子在用音乐教化陶冶百姓然后莞尔一笑的孔丘;有腰间佩带短剑、眼神中闪着坚毅之光,面目一片黧黑的“独行侠”墨翟;有天性刻薄,善于处事却不善于自处,能做大事却只能做小人,以致最终被车裂分尸的商鞅;还有不能安于现状因而也不能“诗意地栖居”于现实大地,最终只能无路可走而自杀的屈原…… 全书视野宏大,能在大时代背景下展开人物内心深层次的文化冲突与矛盾,进而揭示人物悲壮的命运结局,给人以深刻的思想与文化的启迪。
  •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作者:孙武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堪称我国古代谋略学的双璧,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影响极其深远。《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伟大的兵法著作,深刻总结了春秋时期各国相战的丰富经验,集中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而《三十六计》则堪称一部奇书,它既讲兵家韬略,又大讲诡道,三十六之数又与《易经》的原理暗合。本书将这两部谋略学经典合二为一,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并配以精彩的战例和历史故事,使古典名著通俗化,趣味化。 法国的拿破仑将《孙子兵法》作为必备的兵书随身携带阅读,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威廉大帝悔称不早知有《孙子兵法》而战败。所以,世人公认,《孙子兵法》与德国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并为全世界最伟大的兵学名著,而《孙子兵法》早在两千年前就诞生了,影响更为深广。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社会影响已远远超出军事学领域,备受各国政治家、外交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的青睐。它既可用于商业竞争的决策和参谋,又能为个人处世出谋划策。 叩开历史门扉,尽享经典魅力!
  • 国学概论

    作者:章太炎

    《国学概论》是章太炎先生在1922年4-6月在上海讲授国学的记录稿,由现代著名学者曹聚仁整理成册。在《国学概论》中,章太炎先生以渊博的学问对我国传统的经学、哲学、文学作了条分缕析,追源溯流,精辟评述,又兼评了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目录学、地理学。《国学概论》虽然是小册子,但语言凝练,内容充实,对各时代学术的发展情况、各学科的著名学者,都有精湛、独到的评价。
  • 胡适学术文集 中国哲学史(全二册)

    作者:胡适

    文言文统治中国文学的历史是那样的漫长,然而经历了1915年前后发端的新文学运动,在数年之间,竟然在白话文面前全面败阵。其中胡适的力量不可谓不伟大,他的文字在今天看来,除了具有史学上的价值,也仍然具有不可抹煞的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