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哲学
-
中国哲学十讲
《中国哲学十讲》是李石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在“中西比较”的框架下梳理中国哲学发展脉络的最早著作之一。全书根据作者1932年在福建省教育厅暑期讲学会上的讲稿整理而成,共分为十讲。第一讲首先从整体上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在各个相同历史阶段的主要思想作了详细对比,列举出双方的诸多共通之处。接下来的九讲,作者则选取了中国哲学史上九个最重要的哲学派别分别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同时将西方哲学的相似观点贯串其中。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对各派观点进行了评论,体现出了与同时斯哲学史著作风吹草动然不同的特点。 -
张子正蒙
《张子正蒙》系天地人丛书中的一册,这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张子正蒙》前冠以专家导读,勾勒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奥妙,探索其学术源流、文化背景,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 -
儒家辩证法研究
《儒家辩证法研究》是庞朴先生的学术代表作之一,完稿于1984年,在当时的学术背景下率先提出并深入研究了"儒家辩证法"这一命题,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了儒学中包括仁义、礼乐、忠恕、圣智、中庸等基本理论范畴的对立统一关系。书中明确提出的"一分为三"观念和方法,对儒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辩证法研究》使用的是中华书局1984年版本。 -
知道点中国哲学
阴阳五行和八卦是如何问世的?百家争鸣是怎样的一种盛况?道教和佛教如何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中国第一位无神论者是谁?宋明理学的地位是怎样确立起来的?…… 这些我们都应该知道点。 “知道点”丛书落脚点虽然宏大,着眼点却是谦虚俏皮,北大青年学者数十年读书心得完美分享,图文并茂,带你领略中国文明与历史的博大精深? -
中国哲学三百题
《中国哲学三百题》分为总论、学派事件、人物思想、概念命题、典籍名篇五大类,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我国古代哲学方面的各种知识。在确保知识性、准确性的前提下,兼顾生动性、趣味性、重点突出,观点稳妥,而又注意汲取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按类单篇索阅,可得到所需要的信息,《中国哲学三百题》通读,也可了解古代哲学发展的全貌。 -
中国哲学十二讲
《中国哲学十二讲》围绕中国哲学在各个历史时期讨论的主要问题,即从先秦天人之辩、名实之争,到两汉字宙论上的或使莫为之争、魏晋有无及言意之辩、隋唐佛道哲学对于宗教境界的讨论、宋明理学时期的理气(道器)之争和心物(知行)之辩,再到明清之际哲学家对于整个古代哲学尤其宋明理学的批判总结,最后到近代哲学在历史观和认识论(心物知行关系)的转型,展开其从先秦到近代的发展历程;以及新时期20多年来中国大陆哲学研究的主要趋向,和来自海峡对岸的中国台湾地区学术界对这一时期中国大陆哲学研究的评论。 -
先秦名学史
《先秦名学史》是胡适留学美国时用英文写成的博士论文。1922年本书曾由上海亚东图书馆用英文出版。1982年中国逻辑史研究会组织专人将本书译成中文,由上海学林出版社于1983年12月出版。1991年12月,北京中华书局收入“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 -
中國哲學十九講
中國哲學十九講,ISBN:9789571502922,作者:牟宗三 -
中国哲学发展史
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已经有了近三千年的发展历史。把中国哲学史建立为一门科学,距今不过五十多年。五十多年来,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受到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总形势的影响,有时繁荣和前进,有时停滞和倒退,但总的趋势是前进而非倒退。 本书写的是一家之言,不求每个章节字数按比例分配。作者认为重要的,或研究得比较多的问题,就多讲;认为不重要或没有多少新见、学术界都已注意到或讲得烂熟的问题,作者就少讲或不讲。因此,对各个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之间的论述占用的篇幅就显得不够匀称,而有些任其自然了。 -
公孙龙子译注
《公孙龙子译注》作者对《公孙龙子》的句读作了深入的研究,对全书文义提出了许多新的解释,并对《墨经》中相关的文字也提出了新的解释。由于这些解释都是对原著字斟句酌反复辨证而得出的,大体能以语句的合理性为基础,揭示出平实的逻辑思维,可说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公孙龙子译注》为中华书局“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之一种。 -
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
《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不求面面俱到,在结构上以“文化观”、“心物论”、“形上学”为骨架;在写作上,是以当代中国文化的视野和中西哲学的融合前景作为研究和观照的出发点,探索20世纪现代中国哲学家在发展具有中国性的哲学方面的经验,以作为21世纪中国哲学建设的参考。由此可知《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的书名“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其中的重点在“中国”。 《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的各章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陆续写成的,其中不少已先期发表于学术刊物上,不过,虽然各章的写作时间早晚不同,而且往往借助于参加学术会议的机缘,但思路和问题意识则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前言“现代中的传统”是参加2000年中山大学哲学系“现代性与传统学术”讨论会的论文,借助冯友兰关于“中国哲学”与“哲学在中国”的区分,致力讨论建构“现代的”、“中国的”哲学的理据和途径。 -
诠释与重建
集中研究王船山的《读四书大全说》,由此来阐发、透视船山哲学的总体。王船山作为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哲学的批判总结者,在中国哲学史这一领域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本书以“经典与诠释”为研究进路,致力研究船山对《四书》的哲学诠释及其对宋明道学《四书》解释传统的批判继承,突出其中的道德论、心性论、工夫论、解经学,试图呈现其中的儒学思想和理学思想作为船山哲学之部分的意义,阐明其思想与宋明道学运动的关联。有评论认为,未有陈来此书前,船山研究一直处于启蒙思潮说、唯物辨证说的典范笼罩之下,船山反道学的面目亦几成铁案,屹然不可撼动。而此书则旗帜鲜明地提出“正统重建说”的解释典范,认为船山也应当作为宋元明清道学运动中人来了解。 -
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
中国哲学传统深厚,诸家义理丰富多端,而思想有流变,不是无端而来,知其来处方知其去处,即有溯本归原的必要。本书纵线专就环绕一核心观念而开展对中国哲学问题的讨论,横向则广摄各家学说,分别其方面,种类与层次;[导论篇]包括原理、原心、原名、原辩、原言与默,原辩与默、原致知格物、原道、原太极、及原命等诸文,一一皆可作为进入中国哲学义理世界门户。由[导论篇]再进,专就中国哲学核心观念性而论,即成[原性篇];盖命不离于性,及就人之面对天地万物,而能有其理想,生出中国哲学广大之价值世界者,必因其性之义而起也。 本书之写法独特,唐先生言之为即哲学史以言哲学。唐先生反对无据而妄臆,盖古人之言,不能仅执一端,否则必造成不可解的冲突;而应就其所当之义,分疏条列,使之各得其位。顺是,唐先生把历史上中国先哲言人性之种种理论次第展示,以寻求其本原之义,还其普遍永恒之价值,以寻求皆一一融和于一广大的义理世界之可能。本书就是以中国哲学烙主要观念作为线索,足见唐先生对哲学问题思考之圆熟。 -
中国哲学史新编
《中国哲学史新编》提出了中国哲学创新的三个标志,即核心话题的转换、人文语境的转变和诠释文本的转换。由先秦和道德之意、两汉的天人之际、魏晋的有无之辩,随人文语境的转变,体现了每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核心话题所依榜的诠释广西也由“五经”、《公羊春秋》、“三玄”、佛经到“四书”,最后落实到与时谐和垢和合学创新使命。 -
太极图说·通书·观物篇
“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
四因说演讲录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即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持此对中国哲学进行论衡,牟宗三详细分剖了“元、亨、利、贞”的过程,最终彰显了乾元原则,肯定了最高最后的“目的因”。 -
中国古典哲学略述
本书以现代、理性的跟光审视古典思想的价值,以古典、浪漫的情怀反省现代性的混乱,为继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之后,对传统儒学,对道家、道教思想,对中国佛学,以及三者的相互问难与会通,均予全新诠释的又一简明而精到之作。 先秦篇 导言:中国古典哲学的发源 一、传说时代的“帝”“皇”形象 二、殷商西周的“帝”“天”信仰 三、古典文明的最初结晶:六经 四、春秋时期的贵族风貌 五、平民崛起与战国之际的百家争鸣 第一章 孔盂原创儒家学说 一、精神文化的守护意识与开创精神 二、建基于“世间情”的独特视域 三、由“情”说“仁”与由“善”论“性” 四、缘“情”制“礼”与以“仁”行“政” 五、“人道”与“时命”的背离与理想人格的完善 六、孔孟原创儒家学说的思想史意义 第二章 老庄原创道家学说 一、“隐者”的身份与批判者的姿态 二、从对社会与文化的反省出发 三、宇宙论建构与老子回归自然的社会理想 四、“人间世”审视与庄子的荒诞意识和艺术人生 五、老庄原创道家学说的思想史意义 第三章 儒学的早期开展 一、《大学》:格物致知的理性走向 二、《中庸》:贯通“性”“命”的最初努力 三、宇宙论的引入与《易传》的成德论 第四章 名辩思潮的兴起与墨家学派 一、认知的不确定性与惠施的“合同异”说 二、认知的确定性与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 三、墨子的“三表法”与墨者的“名辩”学 第五章 荀子:下落现实的儒家 一、“正名”说与荀子的知识论 二、“天人相分”说与荀子的天道观 三、“性恶”说与社会的“同一化”趋向 四、“隆礼”观渗合的法治意识 五、“化性起伪”说显露的价值困顿 第六章 韩非子:法家思想的集成者 一、前期法家的强国追求与变法活动 二、韩非对《老子》的新释与“道”的术数化 三、从“性恶”说到阴冷的“法治”观 四、韩非的思想与秦王朝的兴亡 汉唐篇 导言:汉唐哲学的发展与三教(学)的交汇 第一章 儒学的复兴与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 第二章 遒家的新发展与魏晋玄学 第三章 道教的创建与道教哲学 第四章 佛教的传播与佛教哲学 宋元明清篇 导言:宋元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与思想历程 第一章 周敦颐与张载的“气本论” …… 附 讲演录 后记 -
道不远人
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中国历史上那段动荡的岁月,《道德经》为这个被暴行和背叛撕裂的世界提供了休察现实的一视角。精微玄妙而又旷日久远的遒家哲学征逐步被人热知的过程中,向我们展示了那些源于对日常生活无所不在的奇妙加以充分理解的人类经验。近年来,古代竹简本《道德经》的发现提供了新的解读资源,中国学学者安乐哲、郝大维正是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眼光为当代读者开启了一扇感受(《道德经》万古常新智慧的天窗。尽管《道德经》一直被归于老子名下,但事实上其作者并不可知。它有可能产生干公冗前四百多年前口传文化时代。《道德经》的箴言警语远非一般的哲学教义,它透过全新视角描绘的人生真谛,引导读者习练自我教化的瑜珈。道家思想中,人类经验的每,构成都能够产生一系列波及整个宁宙的无尽涟漪。《道德经》潜在表明了关于门我转化的理想,追求由这个世界生成且终又回返的过程中个体之德的获得。与儒家思想相呼应,《道德经》通过推崇一种内个体高雅“习性”生成的发性,为道德行为注入新鲜力量。在这本文舌辛优美的著作中,安乐哲和郝人维描述了《道德经》源文本的特征,用诗一般的语言对其进行了鲜明有力的蜕明。短短八十一章,每一章都有一段挖掘文本深层意蕴、明白透彻的评注。该书导论内容详尽,可谓典范。其中,既有对《道德经》文本之源的队舆:考察,义行对道家哲学历史语境和哲学语境的合理推证,以及对其主旨的深刻把握。《道德经》充满着无可穷尽的智慧和美,这赋予它直到今人仍然拥有的晕要地位和价值。《道不远人:比较哲学视域中的《老子》》以其埘道家思想令人信服的解波和出色的现代英译,成为《道德终》研究上一部有贡献的新著。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