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佛学
-
观测心中的太空: 科学重新发现佛教
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上师索达吉堪布主编。西方科学界对于佛学的实证研究,让智识分子们重新认识和思考佛教。西方科学对于佛教的实证研究,加强了我们对于佛学的重新认识。佛教是迷信吗?科学家们怎么看待佛教?什么是意识和物质?哪个更为重要?宇宙的运行是指向一个目标吗?人类的最终定位是什么?本书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并重新思考佛教! 佛学和科学已经越来越多地展开交流,某种程度上二者的共鸣令世人发出阵阵惊叹!本书的宗旨意在将西方对于佛陀教育的证成,传回东方。索达吉堪布组织发起的”智悲翻译中心“将西方学界包括物理学、心理学、经济学、伦理学以及环保等学科与佛学的关系实证研究传介至国内,以进一步阐释佛学和科学的关系。 -
中观庄严论释
《藏传佛教“五部大论”系列·中观:中观庄严论释(套装上下册)》为佛学五部大论之中观学,具有重要价值,《藏传佛教“五部大论”系列·中观:中观庄严论释(套装上下册)》由索达吉堪布经多年精心翻译而成,并细致讲解。开显一切法无自性,犹如影像。欲具备智慧者必不可少的殊胜宝典。揭示了中观与唯识互不相违的密意,并指明“在名言中唯识最胜,在胜义中观为尊”的观点。 许多人常把“藏传佛教”与“密宗”混为一谈,殊不知后者只是前者的一部分。除了密宗,实际上,藏传佛教中还有显宗庞大的修学体系,其核心即是闻名遐迩的五部大论:戒律、俱舍、中观、因明、般若。 戒律,简单地说,就是怎样做个好人。所有“善”的教育,乃至起心动念、一言一行,无不包含其中。 俱舍,涵摄了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等丰富知识。 因明,又称佛教逻辑学。它通过严谨、透彻的推理,开启智慧、明辨是非,有助于生起理证的智慧。 中观和般若,是对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本质加以探索,前者研究的是宏观世界,后者则是微观世界。 藏地不管是哪个教派的寺院,只要稍具规模、比较正规,都会长年如一日地教授这种佛法教育。几乎每位藏族僧侣,一生中均需对此反复学习。 精通五部大论,大约要10~20年的时间。完成学业后,即可对佛法通达无碍,生起不随他转的信心。然而,遗憾的是,如此珍贵传统在其他地方极为罕见。为使汉地佛子深入了解佛法,1998年起,我发愿将五部大论翻译成汉文,并用汉语逐一讲解。 -
學佛的基本認識
如日出,如來出世,除去闇冥,靡不照明。 -
佛典辑要
佛法博大精深,佛典浩瀚广博,有条件者,能深入三藏,系统研读,亲自体味,自是最佳之选。所辑佛典,或全文,或节选。凝众家之精华,辅现代之译述,变繁复名相为通俗浅见,以此[方便施设],具[渡海之舟筏]。 “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本是一家。”佛教自东渐伊始,及至佛教的中国化、中国佛教,即搭蔓于儒道之体,纠葛在融变之间。所选佛典,依时间顺序,据意译与义译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现代译述,以佛义为基,看“三教”之渊源与流变。借此“方便施设”,开了解与研究佛教之山门,以期对理解和把握中国佛教的发展脉络与深化思想有所助益。 《佛典辑要》按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进程,依时间顺序,或全文或节选最能体现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重要佛教思想家和佛教宗派思想的主要经论和著述,以义译兼意译的原则,对所选原典和著述进行现代译述,并对其核心思想及至撰著缘由、背景等,加以揭示或概述。所及《金刚经》、《维摩诘经》、《坛经》等,变繁复名相、艰深义理为通俗浅见。由原典窥佛义,悟佛义看流变,体例完备,脉络清晰,从佛教补入中原到佛教的中国化、中国化的佛教,为初探佛门、佛理者开了解与研究佛教之山门。 -
唯识宗
《佛教入门:唯识宗》内容简介:心性由“染”而“净”,认识由“迷”而“悟”。唯识宗的学说,名相繁琐,义理深邃,其所传唯识因明之学对后世影响很大。《佛教入门:唯识宗》详尽阐述了其起源、名义、所依经论、分科判教、诸项法门、唯识之义等内容,语言通俗易懂,是诸信众了解其发展历史、教理知识的基础读物。 -
禅修与静坐
佛教入门:禅修与静坐,ISBN:9787807525172,作者:蒲正信 著 -
中国佛教思想史稿
《中国佛教思想史稿(套装3卷共6册)》包括:《第1卷 汉魏两晋南北朝卷(上)》、《第1卷 汉魏两晋南北朝卷(下)》、《第2卷 隋唐五代卷(上)》、《第2卷 隋唐五代卷(下)》、《第3卷 宋元明清近代卷(上)》和《第3卷 宋元明清近代卷(下)》。 是对中国佛教思想所做的综合考察和全面论述,内容自佛教传入至近代,时间跨度约两千年之久,涵盖佛教思想史上的主要人物、学派和宗派,及其相关的重要哲学范畴和命题;阐述并分析这些范畴、命题的演变过程,揭示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的文化内涵、思维特征和知识取向。 全书由汉魏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三卷组成第一卷详细考察和分析了中观学派的中道实相原理及其思维方式向涅檠佛性系统的心性学说转化的内存依据、文化背景,描述了这种转化的具体历史过程及其表现形态:第二卷对隋唐五代佛教宗派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予以重点分析和阐释,指出各宗派之间的思想联系以及矛盾差别;第三卷着重研究和阐明衰退时期中国佛教思想的基本形态,辨析产生这些形态的文化前提,推及传统佛教思想向近代过渡和转化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基于对佛教思想与懦、道两家学说关系的周密论证,既为学术界提供佛教思想研究的必备知识,又为深化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研究提供新视角、新思路。 《中国佛教思想史稿(套装3卷共6册)》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佛教思想研究”的最终成果,结项鉴定为优秀等级,鉴定专家组认为,此书“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中国佛教思想通史著作,填补了学术界的一项研究空白”,“不仅是佛学研究领域的个重大成果,也为纠正学术界的浮躁风气,提供了学术典范”作为个人的学术研究成果,该著凝结了作者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使之具有立论的全面性、系统性以及独创性等鲜明特点资料广博而详实,内容周全而厚重,述论严密而深刻,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 -
弘明集校笺
齐梁时期僧祐所编《弘明集》为佛学重要典籍,保存了东汉末至南朝梁时期的大量佛教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此次整理之《弘明集校笺》以碛砂藏本《弘明集》为底本,以《永乐北藏》本、《频伽藏》本、金陵刻经处刻本、《四部丛刊》影印明汪道昆刻本《弘明集》为参校本;充分吸收《大正藏》本《弘明集》及《中华大藏经》本《弘明集》所作校勘记;《弘明集》所收内容复见它书者,亦适当参校。对所涉及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重要佛道经典等,广引儒、释、道文献笺注之。书稿体例完备、标点准确、文本可靠、校勘精准、注释雅驯,是目前《弘明集》最为完善的整理本。 -
《摩诃止观》修道次第解读
智顗是中国佛学史上第一位佛学思想集大成者。他从“教”及“观”两个层面,整合、判释南北朝至隋传入中国的全部印度佛学思想,创建了中国佛学自己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推动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佛教的成熟与发展,而《摩诃止观》正是这一成就的最集中体现。 -
佛法要论(上下)
《佛法要论(上下)》主要内容:佛之行,积极救世;随缘设教,不离正宗。钝根众生,弗喻厥旨,辄流消极;开明之世,渐成国家赘疣;长此不思奋勉,恐难立足。大心之士,早已提撕、儆惕于其问矣。然如何前进,方适于时代性?眼光浅近者,宁得其宜?则佛教之积极发扬,不可不赖智识界优秀分子之兴起。一部大藏,权、实杂陈,各标对机之说为至上,真面目安在?意识所不能辨。苟无指针,学人或滞于一偏,或废于半途,佛教精神奚由弥纶世界?精研本著,自然如醉初醒,如梦方觉。 -
金刚经坛经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名《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全文5000余字,约与我国传统的道家和道教尊奉的根本经典——《道德经》的字数相当。但其内容却十分丰富,基本上囊括了般若经典的主要思想。它的27个主题不外说明诸法“性空幻有”的理论,可以说,它是一本般若思想的纲要性著述,自问世以后就受到了大乘佛教徒的重视和推崇。 《坛经》全称《六祖法宝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得道经过及他对佛法的讲述。它强调佛性存在于人自己的本性中,每个人都可通过自己的本心来观照本性而顿悟成佛。 《坛经》是由中国禅宗创始人慧能述,弟子法海集记。《坛经》的宗旨即在让学人从自心中顿见本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
學佛群疑
在多元化的現代社會及各種風俗習慣的衝擊下,佛教正面臨著更多層面的挑戰和考驗。聖嚴法師精選七十七則一般人都可能有的疑惑,以經論為基礎,加以反覆的辨證剖析,為疑者解惑,為信者銘證。 本書為《正信的佛教》之後,聖嚴法師另一本以問答的方式,解答佛教問題的經典著作。 書中七十七個題目,主題廣泛,題題都觸及學佛人的疑點,個個都可能是誤導誤信的迷思。既是知識學問,更富生活性和實用性。其中包括:佛教對神通、異能的看法?對靈媒的看法?嬰靈作祟之中有根據嗎?佛教對風水、命相的看法?如何課誦?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嗎?……等,以及佛教對科學、生命觀、世界觀、未來觀的認知。 內容文字淺顯流暢,解答精闢詳細,是學佛人解惑入門的必備經典。 -
禅风禅骨
本书是禅学大铃木大拙的名作。铃木大拙博士是具有世界性声望的人物,他在禅学方面的贡献受到全世界的重视。本书就是以轻松风趣谈故事的手法,描写了人生的意义及东西方智慧的精华。 -
季羡林论佛教
佛教在印度的形成及发展状况,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及语言问题,佛教传入中国及佛教的本土化,中国印在佛教方面的相互学习和彼此交流。 -
中国禅宗
佛门中的人常说,禅是以心传心,不可言说的,“说出来便是错”。但假若杜口不言,世人又怎能知道禅的要义呢?本书的作者怀着这样的想法,开口说禅,提笔写禅,详尽地介绍了禅的基本含义、修行方法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方方面面,更遴选了100则最具代表性的禅门公案。 -
佛说四十二章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 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已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有自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佛言: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佛言: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为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熄灭恶念。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 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籸素之服,如敝帕。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帕。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盘,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