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佛学

  • 佛度有缘人

    作者:

    《佛度有缘人》中认为佛与普通人一样,来自人间,经历过结婚生子的世俗生活。后来,他放弃王位、出家求道,最终,在菩提树下修身成佛。他以自身修行的经验告诉人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也就是说,众生都具备佛陀所具备的一切品质,只是隐没不见,虽有若无。因此,为妄想、生死所缚,非但不能决定生死大事,甚至连自身心灵的起落也无法掌控。 有人问佛:为何不赐予我与别人一样闭月羞花的容颜?你真不公平! 佛曰:你怎么不知?那些只是昙花一现的东西,是用来蒙蔽世俗眼睛的障碍物,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静仁爱的心,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可偏偏有人对它不屑一顾! 于是,又问:世间为何有那样多的遗憾? 佛曰:这原本就是一个娑婆世界,娑婆即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体会不到快乐! 再问: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害怕不能把握时,应该怎么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缘还是劫! 此人大惊,乞求道:如何才能如您一般睿智? 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我也曾如你般单纯天真。 人们以为:佛陀来自天堂。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 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作者: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在望九高龄所做的有关生死问题阐释的录音整理,先生以诙谐幽默的极具个人色彩的南氏语言,向我们揭示了生死这两件人生大事的奥秘。南先生运用佛法原理,结合现代生命科学的知识,由死亡到出生逆向讲解了生命的整个过程;并用十二因缘说客观地分析了生命的起源以及人类遭受种种苦痛的根本原因,为迷茫者解惑答疑,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好好活着,才可以好好地死去。 听南师讲“生死”:好好活着,才可以好好地死去。生死问题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最让人困惑的一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百年之后又到哪里去?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人生?这世界上真的有命运吗?如果有的话,那么,什么是命,什么是运?这些让我们百思而不得其解的问题,都可以在南怀瑾先生的这本小书里找到答案。
  • 八正道

    作者:德宝法师

    《八正道》,斯里兰卡上座部长老德宝法师吁请现代人对自己的快乐负起责任,走向微笑解脱的佛陀,从实践佛陀的教法中,学习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德宝法师以他深厚的佛教学养和丰富的禅修实践经验,解说了八正道每个道支的深刻内涵,以及人们可能产生的误解或偏见。其辩证精辟,见解独到。透过幽默风趣的口吻,作者不仅让读者明白何谓快乐的内在生活,而且还教你如何在环境保护、人际交往、职业选择、观呼吸练习等方面运用八正道。尤其重要的是,作者融合了南传教理的诠释和现代人的思考方式,精心解说,令人耳目一新。 德宝法师总在书中告诉你,如何在生活中找到无价的心灵快乐之钥。随手翻阅几页,当下观照自己,并且加以实践,你便给了自己最好的照顾和滋养。
  • 放下的幸福

    作者:聖嚴法師

    有情緒的人生才活得過癮?亦或你想要控制情緒,卻老被情緒反撲而陷入困境嗎?情緒從哪裡來?該如何面對浪潮洶湧的情緒波濤?幸福不是一種「獲得」,而是源自於「放下」跟著聖嚴法師透視「五毒」--貪、瞋、癡、慢、疑;並以佛法的觀念和方法,幫助我們在面對各種情緒干擾時,能夠將貪欲轉成願心,以慈心化解瞋心,以謙虛去除慢心……作好情緒環保,日日是好日,放下就有幸福! 看似最平常的開示卻是直指人心的解脫智慧知貪:得到了需要的東西不叫貪,不需要而想要的才叫貪。能忍:忍耐並不等於忍氣吞聲,只有在自己頭腦很清楚,對人、事都非常明白時,所付出的才是真正的耐性。
  • 我愿无穷

    作者:圣严法师

    愿是成功的起点!人生最需要的就是愿,也就是希望。 发愿要发好愿,说话要说好话。 愿──必须要发利济众生的大愿,并且必须随时随地身体力行。 台湾第一高僧——圣严法师生前最后的美好记录 开示如何好愿成真 “佛法这么好,知道的人这么少,误解的人这么多。”因着这样一个单纯的信念,圣严法师创办了法鼓山。自喻为“风雪中的行脚僧”,曾获选为“四百年来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的圣严法师,回顾其一生,其实充满了颠沛流离,考验与转折。 本书是台湾著名佛学大师——圣严法师最后的开示,主要为晚年非常珍贵的讲话和文章,体现了大师对世界、众生、佛法的美好期盼,更是以最后的教法,送给世间最珍贵、最美好的礼物。这份美好的礼物隐含着开示时对大众的关怀与勉励,更是他在生命最后一段时日殚精竭虑的谆谆教诲。这些悲智的法语,也期望能送达所有有缘众生的眼前,让众生共同承接大师的愿。所以,书名里的“我”指的既是师父,也是愿意承接这个大愿的所有“我们”。
  • 改造生命的原理

    作者:宗性

    《改造生命的原理: 通诠》讲述对于现实世界,不同的文化体系,是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的。但就哲学体系而言,特别是欧洲中世纪以后,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看法,大抵是将之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对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有人认为客观服从于主观,也有人认为主观服从于客观,甚至有人认为二者互不相干,或是二者相互依存;也有人认为二者互相依存。但不管是持何种观点,都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特别是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不断发达,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探索进展迅速,带来了人类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甚至提出了改造客观世界、改变客观世界、征服客观世界的口号。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征服并非一帆风顺,似乎也存在难以跨越的瓶颈,也使今人越来越认识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征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金刚经·心经·坛经

    作者:校注:陈秋平//尚荣

    《金刚经·心经·坛经》主要内容简介:“中华大字经典”系列丛书是为老年朋友阅读传统经典而编辑出版的。每年我国有数十万人进入老年人行列,每年我国大约出版图书数十万种,但是为老年人出版的图书比例甚小。很多老年读者感叹:眼睛越来越花,图书的字倒越小越密,用放大镜看书实在太不方便了!如何为数以亿计的老年朋友出版他们能读的图书,应该是整个出版界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近年来,“国学热”不断升温,大批老年朋友也希望一睹经典原貌、品尝经典的原汁原味,更有不少是在年轻时就读过这些经典,退休以后打算利用闲暇重读经典。中华书局是我国传统文化读物的出版重镇,近百年来出版了大批优秀图书。为提倡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顺应老年朋友的需要,我们精心策划了这套“中华大字经典”系列丛书。 从选目上看,它既包括“四大名著”这样的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也包括《论语》、《孟子》、《庄子》、《孙子兵法》等思想文化经典;在内容方面,我们对文本精心标点、准确注释;在设计上,充分考虑老年读者的特点,装帧、封面的设计大方得体,正文部分采用大字排版,疏朗有致,而对部头较大的图书,采用分册处理,让老年朋友拿得住、看得清、读得懂。
  • 无我的智慧

    作者:吉噶·康楚仁波切

    立品图书12月出版。 立品小站http://site.douban.com/108758/ 愿望和实际之间的冲突,为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放下自我重要感,穿越幻象,以看到真正的自己,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而这正是修行者的道路。所有的修行,都要从自我省思开始。我们的心好像一部电影,外在世界的林林总总和纷飞的念头情绪,都是投射于其上的幻影。包括轮回及涅盘也是戏的 一部份。如果我们可以像看电影般地看待自己的生命,就可以放松心情,欣赏演出,并看穿现象的流动本质,让妄念之心自然来去。《无我的智慧》以简单易读的文字,将修行道路上的要点逐一点明。
  • 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作者:焦谛卡禅师

    《觉知生命的七封信》是以焦谛卡禅师写给学生与法友的诸多信件编辑而成,讨论议题涵盖禅修指导,个人独处、日常生活的经营、面对生死的态度、教导与学习的关系,人生价值的启发,与人际互动的基础。在这些信中,焦谛卡禅师以无限的耐心与慈悲心,给予生活中的人们以心灵指导,让人在生活中鼓起勇气去面对生活的烦恼与困难,并去发现人生的真理,从而改变自我的生活。 如果有人说出心里话,分享内心深处的想法、感受和领悟,就是送给他人最好的人生礼物。而这份礼物,这份分享,是来自焦谛卡禅师那样敏锐、深邃的心时,就显得弥加珍贵。焦谛卡禅师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最深邃的生命体验。
  • 爱是勇者的游戏

    作者:阿噶巴仁波切

    《爱是勇者的游戏》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引导生命之书。 “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年轻的仁波切以过人的智慧,不畏凡俗的真诚勇气,特别是无限的爱意与亲和力使每一个聆听过他教诲的人都印象深刻,衷心叹服的世界。
  • 禅修指引

    作者:[缅甸] 焦谛卡

    《禅修课1:禅修指引》根据焦谛卡禅师1997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禅修中心所讲的毗婆舍那禅(观禅)整理而成。焦谛卡禅师从自己亲身培养内观智慧的经验着手,以简单直接的语言从禅修前的准备、禅修的基础和技巧,到最后证得涅槃的整个过程作了精辟的开示,仿佛为修行者提供了一幅简单明了的禅修地图。书中的这些叙述其实是作者经验的直接流露,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深邃体验。书中提供许多有用的修行方法,以及切实的禅修指导,使初学者更深入理解自己的修行,逐步从禅修中获得切实的利益。
  • 无常

    作者:阿姜查

    阿姜查以非常简单与朴实的风格,谈论内观诸法的三个特征——无常、苦与无我,并且提出有力的对治法,让我们可以克服对“改变”的恐惧,包括放下执著、活在当下与从事禅修。阿姜查的教法是以无常为基础,作为修习正念的初始焦点。它是打开大门的钥匙,使人得以进入正法,带领心看见经验的其他面向。当心开始了解一切事物在本质上都是不确定时,贪爱与执取的问题便开始消散与瓦解。
  •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作者:咏给•明就仁波切

    我们为何不快乐?→我们怎么能快乐?→我们活着仅仅是为了快乐吗? 从一个惊惶失措的孩子,转变成幽默、笑口常开的快乐大师,他是如何做到的…… 2002年明就仁波切参加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理查德•戴维森主持的实验研究,被测出大脑中的快乐指数在禅定状态中跃升了百分之七百,一度让科学家以为仪器坏了,被美国《时代》杂志誉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当代国际心灵导师、藏传禅修大师明就仁波切,在《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一书中,阐述他自己是如何通过佛法禅修克服童年时代的恐慌症,获得内在真正的快乐的。首先,明就仁波切描述自己所亲身经历的禅修困境与状态,然后通过自己的个人体验以及现代的科学研究,揭开快乐的秘密与科学,最后给出具体的方法,以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自己的身体感官知觉去做各种禅修练习,达到非比寻常的快乐。本书行文轻松活泼,所述故事生动幽默,更重要的是,处处有着仁波切充满智慧的慈悲话语。 1. 美国《时代》《国家地理》杂志报道:科学证明明就仁波切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2.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亲笔作序 3. 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新生代藏传禅修大师分享的快乐经验和方法 4.《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著名影星李连杰、梁朝伟、曾志伟等联袂推荐 5. 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台湾诚品书店心灵畅销书第一名
  • 宁静的森林水池

    作者:(美)杰克•康菲尔德 保罗•布里特

    《宁静的森林水池》讲述了:我们的世界正处于一个非常有趣的时代。在西方,人们在学瑜珈、柔道和禅修这些东方事物,而在东方,人们在学科学、商业和西方艺术与哲学这些西方事物。这正是一个阴和阳转换非常迅速的年代。因此如果你固执于任何观念——什么是东方的,什么是西方的,事情是怎样的,事情应该怎么样,那么你就会有麻烦;你就不能跟这个世界联接。但是,如果你放下一切,放下你的所有观念和见解,那么真相就在你眼前:天是蓝的,树是绿的,糖是甜的,盐是成的。
  • 与心对话

    作者:嘎玛仁波切

    《与心对话:向活佛学放心》内容简介:如何善待受之父母的生命?如何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场?如何将人生所得回馈周边?如何实现心灵的豁达与宁邃?放下我执,从容应对人生无常,淡看名利得失,舍得所有,安顿心灵,嘎玛仁波切从亲身体悟出发,深入浅出,阐述了生命循环规律、人生要义和开启心灵智慧的方便法则:只要经常洗心、静心,就会顺心、安心,就会有积极快乐、圆满充实的人生通途。
  • 覺悟勇士:香巴拉的智慧傳承

    作者:邱陽.創巴仁波切(Chogyam Tru

    《覺悟勇士》英文一書自一九八四年在美出版後,至今,已被翻譯成十六種世界語言,發行八十萬冊,利益眾生,無遠孚屆,已超越地域、文化、宗教的藩籬。 什麼是覺悟勇士? 相傳,在西藏有一個名為「香巴拉」的傳奇國度,這是一個和平繁榮,人人為之嚮往的地方。在香巴拉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佛教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據說,在香巴拉的第一位國王達瓦‧桑波(Dawa Sangpo)領受佛陀的教導之後,香巴拉的所有居民開始修持禪定,遵循慈悲、關愛一切有情眾生的佛法道路。因此,不只是國王,包括香巴拉的所有臣民,都成為高度發展的眾生。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代表香巴拉教法,莫過於「香巴拉勇士」。本書所談論的就是,如何通往香巴拉這傳奇王國的道路,和它內在的象徵意義。 邱陽.創巴仁波切一直以來對香巴拉王國具有高度的興趣,在他一九七七年的閉關期間,寫出一系列關於香巴拉的教授,並且要求他的弟子創立一個世間性、開放給大眾的禪修課程,並為這個課程取名為「香巴拉訓練」(Shambhala Training)。本書編輯群在邱陽.創巴仁波切的指導之下,檢閱他所有與香巴拉有關的演說,從中挑選最好、最適當的論述,闡明創巴仁波切對於香巴拉教法的理想與實踐方法。 如何成為一名勇士? 香巴拉教法奠基在一個前提之上:有一種基本的人類智慧,能夠解決世界的種種難題。這種智慧就是「勇士之道」。「勇士」(warrior)這個字,是取自藏文的「帕渥」(pawo),其字面意義是「勇敢的人」,而勇士之道所代表的是一種人類無畏無懼的精神。勇士之道和香巴拉願景的首要原則,即不畏懼自己的真實面貌。究竟而言,那是勇氣的定義:不畏懼自己。香巴拉願景教導我們,在面對巨大難題的時候,我們既可以表現英勇,也可以表現仁慈。「香巴拉」所代表的是世間覺醒的可能,鼓勵我們可以隨時安住在自信的狀態中,真誠的保有自己原本的面貌,並擁有以慈愛善待他人的勇氣。
  • 调心

    作者:一行禅师

    《调心:疏导愤怒.驯服恐惧.滋养心灵》是一行禅师畅销书《你可以不怕死》《你可以不生气》等浓缩的精华。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负面情绪,通常会削弱我们的心智,破坏我们的信心,还会增加我们的恐惧感。一行禅师在书中以诗一般的语言,精辟的比喻,指导我们如何转化和疏导负面的情绪——愤怒、恐惧、过上快乐、和谐、圆满的生活。他的哲学与禅思,以及深沉的智慧,将帮助我们由愤怒走向慈悲,将恐惧化为爱,以及调整好恼人的情绪,重修日常的人际关系,迈向幸福成功的大道。
  • 精神分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

    作者:尹立

    《精神分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是将中国佛教传统心灵体验与现代精神分析对深层心理的研究进行对比、沟通的一种尝试,着重讨论了无意识、性、语言、自我等基本问题,并对二者在实践中的结合进行了初步探索。
  • 不是為了快樂

    作者: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修持,不是要讓你「自我感覺良好」, 那只是滿足了你世俗的自信心; 修持,不是要讓你活得開心快樂, 那只是曇花一現的幻覺。 「前行修持指引」集結精練了歷代大成就者的解脫心法, 它不只是一個進入高階修行的通關護照, 而是一切修行的重要基本功, 即使頂果.欽哲法王也終身不輟地反覆修持。 前行,開始學佛前的心理建設 在開始任何計畫之前,你一定有幾個值得你花時間、精力投入的原因。一旦打好這個心理基礎,你自然就會接著問:「那我應當先做什麼?」這是一個好問題,尤其對於希望成為佛教徒或想追求靈性成長的人而言,更有必要「慎於始」,因為這條探索之路,可能暗伏危機。 略過前行,就像開著拼裝車上路 前行修持是一套完整的實修系統,對於佛法有由淺入深的次第教授,涵蓋所有佛教徒必須理解的基本觀念,既可提供對佛法有興趣的初學人當作基本功練習,而對於修行有成的佛教徒來說,也一樣能從中獲到無邊的法益。然而,現在很多人學佛,都愛趕流行,都很功利取向,不想從根基一步步紮實學起,一心只想快點從所謂的大法中學到一點皮毛,獲得一些好處。像這樣,放任還沒調伏好的心去修習大圓滿法正行,就像開著拼裝車上路,如何能一路安抵終點?此外,前行修持也是一套最適合現代修行人的學佛方式,你不用聽聞佛法的八萬四千個法門,就能在前行的心要中根據個人根器,有不同深淺的體悟和受益。 前行,最適合現代人的修心法門 面對浩瀚廣大的佛法世界,前行修持提供了一個可以在忙碌俗世中自我修行的方便法門,讓有心參佛修持的人,可以依據自身的能力學習到佛法心要,當成日常修行。不管是出家僧眾或在家信眾,都能次第井然地按部就班修習、改變習性、調伏心念,即使不曾接觸過藏傳佛法的人,也能融通領受。本書中,特別指出修持前後的自我心理建設,以及可能經歷的種種挑戰。比如學佛的五種心態與四種態度: .五種心態: 1.培養面對真諦的意願:我們多數人在必須面對真相時,總是容易變得怨恨,然後從怨恨生出否認。比如明知道死亡是無可置疑且普遍的真諦,我們的慣常反應卻是假裝它不會發生——面對大部分其他難以下嚥、令人不安的真諦,我們也都是用這種態度對待。 2.克服貧困心態:許多人都自覺心靈貧困,這是因為我們不停地欲求舒適與快樂。除非我們克服這種貧困心態,否則我們永遠會花大部分心力去確保更多個人的舒適與快樂,如此一來,要放下任何事情都變得非常困難。 3.對「聖財」要貪婪:為了獲取聖財(包括出離心、慈愛心、虔敬心與悲心),我們要加倍努力,佛法修行者對於他們所領受、研讀、修持的教法數量,永遠不該覺得夠多了,因為佛法之財是唯一值得擁有的財富。 4.與時間賽跑:這種心態對修持十分重要,不要說:「下周我要開始修持。」這多少意味著你有可能不會去做。一旦你理解了佛法修持就是跟你的驕慢與我執作對時,就會即刻開始修行。 5.依自己的能力而修持:我們修持什麼或我們修持多少,基本上取決於我們的能力、工作與家庭的狀況,以及我們有多少時間能用來修持。這些完全都是合理的準則,即使在佛陀時代,他也如此地要求大家。一個人是否一定要成為比丘、比丘尼才能做佛教徒呢?絕非如此! .四種態度 1.如受傷之鹿的態度:如同一隻受傷的鹿尋找僻靜處療傷一般,找個離群之處,讓自己有時間與空間做修持。 2.如獅子的態度:如獅子一般勇猛,完全不理會任何困境或噩耗,因為它們只會吞噬你、令你分心,以至在未來導致更嚴重的問題。 3.如風的態度:風對自己吹向何處是不加分別的。相同的,不要試圖招引好的狀況,或避開壞的狀況。 4.如瘋子的態度:像瘋子一樣,對任何世間八法不懷偏愛也不憎恨;例如,不在意被讚美也不在乎被批評。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提到:我們的情緒及習氣如此強大,即使真諦在面前直視著我們,我們也看不見。因此,在開始追求快樂之前,必須先定義什麼是「快樂」真正的意義。如果你「快樂」的概念是要超越世間的喜好與欲望,而不只是名利的追求,那麼佛法也許就是你在尋覓的東西。然而,修持確實是一件令人挫折的事,極可能會傾覆你,讓你停止修持──而這是你必須不計一切代價都要抵擋的誘惑。
  • 告别自欺欺人的生活

    作者:一念行者

    ★ 从身心灵的不同层面解析生命的真相 ★ 探讨了三大议题:身体与疾病、治疗与修行、谋生与生存 ★ 提醒人们回归正知正见,过如实觉知的生活 《告别自欺欺人的生活》从身心灵的不同层面解析生命的真相,并详尽探讨了身体与疾病、治疗与修行、谋生与生存三大议题。作者敏锐地洞察到当前人们在追求灵性生活的潮流中所进入的误区,在对待身体、修行和谋生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以犀利的笔锋进行剖析和解悟,提醒人们回归正知正见,过如实觉知的智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