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佛学

  • 学佛者的信念

    作者:济群法师

    这本《学佛者的信念》一书,是闽南佛学院济群法师受河北赵县柏林禅寺净慧法师的邀请,於一九九六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法会期间,开设《普贤行愿品》讲座的录音整理。此次法会规模宏大,来自全国各地的听众有五、六百人之多,庄严而隆重,因缘非常的殊胜。 当今佛教正处于末法时代,佛教在中国数千年的弘扬,存在许多误区现象,诸如鬼神化、来世化、哲理化、学术化等,使得整个社会对佛教充满着无知和误解,怎样继承佛教的优良传统,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佛陀的正法,为净化社会人心服务,这是每一个学佛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世界正面临着2000年的到来,中国正走向改革的现代化,如何使佛法与时代相契合,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清楚地了解佛法的精神,并使佛的智慧贯穿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是法师演讲《普贤行愿品》的目的所在。   济群法师的讲经说法,将深奥的佛理生活化,使佛法深入世间,面对人生,做到了修行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把佛法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把佛陀的智慧贯穿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解脱人生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痛苦及心理障碍。在讲演的风格上,济群法师的话题,始终力求将佛法贴近生活、贴近人生、贴近社会;以人们普遍关注均感兴趣的问题为准。他的讲演,语言时而风趣幽默,时而生动活泼;时而引起大家一阵阵欢声笑语,时而赢得听众雷鸣般的掌声!   我们能够听闻济群法师说法,真得非常荣幸,听他开示说法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好享受!济群法师把《普贤行愿品》修行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浅显易懂地展示在我们的面前,使大家从迷信和神祈的膜拜,转向对现实和人生的追求与完善。
  • 金刚经坛经

    作者:法海,鸠摩罗什

    本书是“上古版中华名著袖珍本”系列中的一册,书中收录了《坛经》、《金刚经》这两释家经典。书中除收录了原文外,还附有注释及导读,便于读者爱好地阅读理解。 本书形式新颖,携带方便,可供广大读者阅读。
  • 大乘起信论校释

    作者:马鸣菩萨

    《大乘起信论校释》主要内容:在佛教典籍里,大乘起信论是一部与中国佛学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论著,也是近现代佛学研究中争议最大的一部论著。中国和日本的佛教学者都曾对它的真伪及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发表过许多言论。直至今天,这些问题仍然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因此,对于起信论,仍然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在校译之余,仅对这部论著的基本思想,关于真伪问题的计谋,以及它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等等,作些简要的论述。
  • 中国佛教史

    作者:蒋维乔

    《中国佛教史》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教育家、佛教家蒋维乔居士在日本学者境野哲先生《支那佛教史纲》基础上撰写的著作,对民国以后的中国佛教研究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堪称经典。仍不失为一本了解中国佛教历史的基本读物。
  • 南怀瑾选集(第五卷)

    作者:南怀瑾

    《南怀瑾选集》(第5卷)是一本合集,禅宗,初创于北魏,盛行于唐宋 独特的禅宗理论和修持风格,曾对世人的价值取向、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以深刻的影响,以至于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不了解禅宗,也就不了解中国佛教的特质,也无法了解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许许多多的文化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亲笔撰作的一部禅宗研究著作 作者通过纵向的叙述和横向的比较,对禅宗的演变、宗旨、传授和修行实践,禅宗与净土宗、密宗、丹道、理学和西方哲学的异同等,作了分门别类的论述,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识.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曾对古代社会的朝野人士,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产生了极为深广的影响,使之与中国思想文化史结下了不解之缘。研究禅宗的形成、发展和演化,探求它在各个时期的特点,也因此而成了学术研究领域的一大课题。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早期禅宗的人物和史事的著作。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甚便初学者阅读。 佛教起源于印度。自汉末传入我国以来,它植根、繁衍、发展、演化,并且绵延至今,成了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名《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佛教史著作。全书分为五章,对古代印度的社会与宗教;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汉代至清代佛教的兴衰变迁;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现状与思考;以及亚洲和欧美各国的佛教概况等,作了简明扼要的叙述。书末所附的《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乃是研究佛教丛林制度的由来、内容及其社会影响的重要文章,颇具价值。 道教是以先秦道家为思想渊源,吸收、融合其他理论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我国本土的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曾对古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天文、历算、医学、地理、物理、化学,以及民俗、艺术等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之一。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道教史著作。全书分为八章,对道教的学术渊源,道教的建立、成长、扩张和演变,道教的流派、人物与经典,帝王与道教的关系,以及道教的研究情况等,作了简练系统的叙述。书未还附有道教资料和《道藏》介绍,可资参考。
  • 南怀瑾选集(第四卷)

    作者:南怀瑾

    《禅宗与道家·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魏晋以降,儒、佛、道三家鼎足而立,并称显学。它们既互相排斥,又彼此吸收,融通变易,争雄于世,从各个方面推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由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写的《禅宗与道家》(原名《禅与道概论》,由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出版),就是以专题研究的方式,系统阐述禅宗与道家的宗旨、源流、修持和影响的著作。全书分为两编。上编为“禅宗与佛学”,对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大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禅宗的传承;奠定后世禅宗思想基础的六祖慧能的事迹;禅宗的语录、公案、机锋和棒喝;参禅的方法;禅学与理学的关系;禅宗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影响;以及闻名遐迩的丛林制度等,作了精湛的论述。下编为“道家与道教”,对隐士和方士的由来;养神、服气、饵药、祀祷的派分;老庄之学;齐燕之风;阴阳五行;神仙丹道;道教的形成与演化;以及道家与道教对古代天丈、历算、地理(堪舆)、物理、化学、医药等自然科学的贡献等,作了深有见地的剖析。兹征得作者和原出版单位的同意,将《禅与道概论》1989年第十版,易为今名,改排出版,以供研究。宇宙何以生成天地万物?人的心灵究竟具有多大的功能?修炼养生能否延年益寿?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这些问题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求。古代中国、印度、埃及出现的神秘学也莫不是以此为主题展开的。《禅宗与道家·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是一部从文化和医学的角度,论述道家、密宗和东方神秘学的著作,作者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密宗的历史、理论和修持,尤其是身密、口密、意密“三密”的修法;第二部分,主要讲解易学与中医医理,尤其是气脉问题;第三部分,收录有关的专论和序跋。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将老古1985年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
  • 南怀瑾选集(第九卷)

    作者:南怀瑾

    《南怀瑾选集》(第9卷)作者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的一户书香门第之家,现年85岁。他幼蒙庭训,少习诸子百家之学。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时值青年的南怀瑾投笔从戎,跃马于西南边陲。尔后返蜀,执教于当时的中央军校、金陵大学。他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访求高僧奇士。曾隐遁于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三年,通读卷帙浩瀚的《大藏经》。旋走康藏,参访密宗大德,对藏传佛教的各派学说均有精深的研究。离藏以后,转赴昆明,初讲学于云南大学,后任教于四川大学。抗战胜利后,回到家乡。不久归隐于杭州天竺山、江西庐山,潜心治学。去台湾以后,先后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以及其他大学、研究所,传学于日本、美国和中美洲诸国。近年迁居香港,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南怀瑾先生熟习经史子集,贯通东西文化,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特别是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峡两岸各层次读者的喜爱。
  • 印光法师文钞 上中下

    作者:印光

    本套书共三册,将《印光法师文钞》初、续和第三编卷一中的书信录集为上册。将第三编卷二、三、四中的书信录和初编中的序合为中册。将续、三编的序和《文钞》中的论、记、跋、疏、颂、赞、偈、楹联、杂著、题词、法语、附录等为下册。 《印光法师文钞》初编是依民国十六年版,续编是依民国二十八年版,初、续二编略有删削。于一九九O年由苏州灵岩山寺再版。三编乃于一九五O年由罗鸿涛居士编辑遗稿,慧容法师缮写,存之于苏州灵岩山寺,于一九九O年冬由福建莆田广化寺印行。
  • 了凡四训:慈云讲本

    作者:(明)袁了凡,慈云法师

    本书讲述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内容神奇莫测,富有智慧,在明清两代被奉封为至宝。该书是清末曾国藩推崇的人生智慧书,被其列为子侄必读之作。
    这本书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效验,并且以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读了可以使人心目豁开,信心勇气倍增,亟欲效法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实在是一本
  • 虚云和尚全集(全9册)

    作者:净慧主编

    虚云和尚是中国近现代禅宗泰斗,对中国近现代佛教有着巨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此次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虚云和尚全集》,由净慧长老主编,历时三年,全书共约一百二十万字,分十册,包括《法语》、《开示》、《书信》、《文记》、《诗偈》、《规约》、《年谱》、《传记资料》、《追思录》、《杂录》、《影谱》等十个部分。与岑学吕居士原编《法汇》和《年谱》相比,新增内容约有六十多万字。除《传记资料》、《追思录》和《杂录》纯为增补之外,其中,法语新增21则,文记新增50则,诗偈新增200多首,书信新增100则,开示新增110多则,文记新增50多则,规约新增15万余字,年谱增补50余处。另外,本书还共收集了与虚老相关的图片500多幅。应该说,这套全集是目前有关虚云老和尚生平资料最丰富的一个版本。《虚云和尚全集》的公开出版,适逢虚云和尚圆寂五十周年之际,亦是对虚云老和尚的最好纪念。
  • 福慧自在

    作者:圣严法师

    《福慧自在:圣严法师讲金刚经》是佛教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旨在阐发实相无相、去除执着、解脱自在,获得大智慧大福德的道理。 圣严法师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从净化心灵,提升自我;净化人心,造福社会;福慧双修,获得圆满人生的主题对《金刚经》的思想做了申发。 圣严法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声音依然亲切圆润,极富感染力。有如智慧的甘泉,滋润我们的心田,洗涤我们的灵魂,澄净我们的心灵。听师父讲经是生命的享受,将会获得心灵的升华。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作者:果逸居士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纪》内容主要包括:序言,绪引,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经》直解,《心经》简介,一、《心经》的主要教义,二、《心经》的地位,三、《心经》的来源,四、《心经》的译本,五、《心经》的译者,六、《心经》的各家注解,七、《心经》释题等等。这本《般若波罗蛮多心经讲记》,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新加坡光明山普觉禅寺与九十年代在大众学佛研究会开示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录音,经普仁、圆祥笔录,再由果逸居士发心整理而成的。在此,我感谢她们的发心与努力,使这本书得以出版。
  • 内观

    作者:威廉·哈特

    《内观》作者写作的目的,只是介绍葛印卡老师所教导的内观方法的梗概,希望借此增广对佛陀教导的了解,以及对佛陀教导的精华——内观方法——的了解。遵照乌巴庆尊者的传承,及葛印卡老师的教导内观(Vipas sana)是印度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在长久失传之后,两千五百多年前被释迦牟尼佛重新发现。内观的意思是如实观察,也就是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借着观察自然的呼吸来提升专注力;等到觉知渐渐变得敏锐之后,接着就观察身和心不断在变化的特性,体验无常、苦以及无我的普遍性实相。这种经由直接的经验去了知实相的方式,就是净化的过程。
  • 人之初

    作者:李淑君

    《人之初:佛说入胎经》讲述了:在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里,《佛说人胎经》(大宝积经卷五十六)有着特殊的地位。说其特殊,是指在这部经典里,释迦牟尼佛直观而又令人惊叹地描述了胚胎受孕(即入胎)及发育的各种情状,与现代科学在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胎儿入胎及发育的绝大多数情状,并无二致。在《人之初:佛说入胎经》里,李淑君女士创造性地将经文与现代人体胚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起来,辅以精心绘制的插图,叙事、佛经、说理巧妙结合,将二者客观地加以对比,分析和研究;至于经文中与现代科学相冲突的地方,笔者也予以存疑,并无“厚此薄彼”之处。——二千五西多年前,释迦牟尼如何得知这一切?是巧合还是科学?佛教是纯粹唯心的吗?南怀瑾先生力推的《人之初——《佛说入胎经)今释》给我们打开另一条思路。
  •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作者:南怀瑾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是南怀瑾先生在太湖大学堂第一次讲座的辑录,是关于如何实证佛法的基本阐述。在此次讲述中,南先生结合现代生命科学,现身说法,揭示了安那般那、六妙门、十六特胜、白骨观、禅净双修等佛教诸多修行法门的奥秘,并现场解答了一些听众修证过程中的疑惑。因南先生一生勤于实证,这次讲座更多的是亲述自己在修证之路上所经历的传奇,以及实证过程中的百转千回和柳暗花明,是“过来人”的“苦心”之作,弥足珍贵。在探寻禅与生命的真相的道路上,孰可为,孰不可为?如何取舍?如何少走弯路,识破虚妄的假象并避免风险?相信有缘、有心的读者在南师的启发下自会意会。
  • 非常金刚经

    作者:海云继梦

    《非常金刚经》由海云继梦讲人生,我们强调大乘经典都是行者悟入的境界,因此佛说即是觉悟者所说,并非悉达多太子说,要留意不是悉达多这个人,而是觉悟者所悟入的那个境界。展开修行的实践透悟生命的真相,以华严精义阐释禅门三经。
  • 法句經(古譯本)

    作者:維衹難/等譯

    支謙序說:『其在天竺,始進業者,不學法句,謂之越敘。此乃始進者之鴻漸,深入者之奧藏』!意義深長而切要,偈頌又便於讀誦。一直到現在,錫蘭等處,還是以法句為初學者入門的書。其實,這不但是「始進者之鴻漸」,還是「深入者之奧藏」呢!
  • 瑜伽师地论(全九册)

    作者:弥勒 说

    《瑜伽师地论》梵文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 译本 唐玄奘译。100卷。但在玄奘以前,已有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10卷(相当于奘译本35~50卷前半《本地分·菩萨地》,近年来发现有和阗文译本残篇)及《菩萨戒本》1卷(相当于奘译本40~41卷);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菩萨善戒经》9卷(相当于奘译本《本地分·菩萨地》,和《地持经》相仿,但另有序品)和《优婆塞五戒威仪经》1卷(为《菩萨戒本》的异译);陈真谛译《十七地论》5卷(相当于奘译本第1~3卷,已佚),《决定藏论》3卷(相当于奘译本50~54卷)等几种译本行世。 此论梵本菩萨地部分,1930~1936年间由日本荻原云来校订印行。1936年印度罗睺罗于西藏萨迦寺发现此论,录写归印。经校订,于1957年由加尔各答大学部分刊行。藏文有题名为《瑜伽行地》译本,分为前十二地(26卷)、声闻地(20卷)、菩萨地(22卷)、摄决择(43卷)、摄事(22卷)、摄调伏、摄异门、摄释(以上三部分不分卷)等八部分。收在丹珠尔中。 内容 全书中心内容是论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性质及其所依客观对象是人们根本心识——阿赖耶识所假现的现象;禅观渐次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境界,以及修行瑜伽禅观的各种果位。以分析名相有无开始,最后加以排斥,从而使人悟入中道。全书分五部分:①本地分(1~50卷)。将瑜伽禅观境界或阶段分为十七地,即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余依地、无余依地;②摄决择分(50~80卷)。论述十七地的深隐要义;③摄释分(81~82卷)。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阿含经》的说法和仪则。初明说法应知的五分,次明解经的六义;④摄异门分(83~84卷)。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阿含经》所有诸法的名义和差别;⑤摄事分(85~100卷)。释十七地有关三藏,特别是《杂阿含经》等众多要义。初明契经事,次明调伏事,后明本母事。五分中以本地分为重点,后四分主要是解释其中的义理。 注疏 印度注释中最古的一种为最胜子等撰,有汉、藏两种译本。汉译《瑜伽师地论释》1卷,简称《瑜伽论释》,唐玄奘译。现存藏译本有《菩萨地释》,德光撰,燃灯吉祥智、戒胜同译;《菩萨戒品释》,德光撰,慧铠、智军同译;《菩萨戒品广释》,胜子撰,慧铠、智军同译;《菩萨地释》,海云撰,寂贤、戒胜同译。 中国注疏 现存有唐窥基撰《瑜伽师地论略纂》16卷(为第1~66卷的注释)、《瑜伽论劫章颂》1卷(为七言颂),遁论集撰《瑜伽论记》48卷,清素撰《瑜伽师地论义演》40卷。另有敦煌本《瑜伽师地论分门记》(已印出6卷)和《瑜伽论手记》(已印出4卷),均为唐法成讲述,听者笔记而成。近代有欧阳竟无撰《瑜伽师地论叙》2卷。此外,尚有20~30种注释已散佚
  • 星云大师谈处世

    作者:星云大师

    你可以没有学问,但不能不会做人。人难做,做人难。在现今的社会,人要有表情、音声、笑容,才会有人情味。懂得感恩者,才会富贵。一点头、一微笑、主动助人,都是无限恩典。 当我们面带笑容,看在对方眼中,那朵微笑是发光的;当我们口出赞叹,听在对方心底,那句赞美是发光的;当我们伸手扶持,受在对方身上,那温暖的一握是发光的;当我们静心倾听,在对方的感觉里,那对耳朵是发光的。因为发心,凡夫众生也可以有一个发光的人生。 贪爱愚痴的人,永远不懂得利用时空,甚至错过了时空。只有懂得利他利众的人,才能把握无限时空。时间要节约,感情也要节约,欲望要节约,生命更要节约,一切心念和行事都要适当节制,不可以放纵泛滥,才是懂得利用时空的人。
  • 花雨满天悟禅机

    作者:李叔同

    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大师以书画名家而为出世高僧,复以翰墨因缘为弘法引资粮,成熟有情,严净佛土,功钜利博,泽润无疆,岂仅艺事超绝,笔精墨妙而已哉。……其佛法思想多散见于所作序、跋、题记及与人书简中,片言洞微,精义时出。虽应机之作,亦足见其涉猎之广与主解之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