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佛学
-
法华经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姚秦·鸠摩罗什译。《法华经》在大乘佛教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华严经》、《楞严经》并称“经中之王”,是天台宗立说的主要依据,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天台智者大师将《法华经》分为“迹门”与“本门”两部分。前十四品是迹门,后十四品是本门。迹门是说一乘之因,讲述了佛陀引导以前的小乘弟子接受佛乘,并为授记,也讲述应身释迦修因成佛的事迹。 本门是说一乘之果,是以讲述佛的真实之果为主。 《法华经》共二十八品,大都是由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组成,并且运用了大量的譬喻,而弘深邃远的佛法妙义,也在其中展现。这部经情节生动,文字活泼,譬喻微妙,逻辑清晰,不仅在佛教典籍中居于首领地位,而且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学科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心经
《心经》是佛教之书。佛教是世界诸多宗教中体系庞大、教义复杂、影响力大的一种。佛教崇尚人生的超脱与生命本真的淳朴,劝诫人们净化心灵、广布善缘而得其正果。 时尚的鼓噪充塞耳鼓,世俗的经佛网罗遮覆了人性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商业性的繁忙是一种耗散,时刻耗散的生命实在是自然界的一大悲哀。然而,那些开悟的禅师,在自身与现实的撞击中却能电通光透,闪耀出光照千古的机锋。他们超拔于红尘之上,长袖飘飘,一脸慈悲,在对人间万象的徐疾指点之间,敷演妙谛,阐幽发隐,犹如天雷轰转而又温煦高迈,足具警醒世人的伟力。他们以禅者之身克己而为,身体力行,大智大勇,洒脱神奇。什么名利,什么生死,通通宛若过眼云烟。千峰顶上屋一间,我有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逝,今晨唯有老僧闲。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逍遥快活。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是弘一大师晚年将其学佛的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玉堂等作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时下的书籍,大多只是供人匆匆一览,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领会的经典屈指可数。这本《李叔同说佛》无疑就是这样的经典,其间还配有弘一大师亲笔手书的格言,并有其学生丰子恺的插画,与星云法师的评注一起完美合璧。《李叔同说佛》收录有《我在西湖出家的经历》、《弘一大师讲演录》、《格言别录》和《李叔同诗集》,主要为大师晚年开示佛徒的讲稿。忠实地体现出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他平生重践履,《李叔同说佛(双色印刷)(珍藏版)》也要言不烦,而其慈悲的心怀,则溢于言表,堪称最能启悟世人的大德讲演录。 -
佛道禅心
禅学本是中国古文化精髓之一,多年来研究参习者众多,包括一些著名的高僧学者。但流传下来的著和,多半艰深难懂,不易于普通读者阅读。本书以禅宗诗偈与公案故事为主的禅宗普及读物。在禅诗和公案的选取上,尽量靠近禅学本源的哲学思想,并用适合现代人阅读的方式编撰成书。每个篇章既单独成文,又前后呼应。读完此书,对禅学能有比较深入的体会和了解。 -
高僧传
传教是世界三大宗教——影响,本书介绍了对佛教发展起重要推动的一批高僧,内容丰富是一本颇有价值的佛学研究文献。 -
前行引导文
作者是藏地公认的"观音菩萨化身"之华智仁波切。本书深入浅出地阐明了从最初至最终的修行次第,是实修方面最殊胜的窍诀。依靠它,即使今生不修其他法,也能够获得普贤王如来的果位。 -
壇经校释
《坛经》是我国佛教禅宗的经典。作者慧能系禅宗创始人,倡导“明心见性”,即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本书以日本学者铃木贞太郎、公田连太郎校订的敦煌写本(即法海本)为底本,参照惠昕、契嵩、宗宝三种改编本进行校释。 -
父母恩重难报经
《父母恩重难报经》介绍佛教经典中以孝经著称的《父母恩重难报经》,介绍其经文内容,阐释佛典中的善行、福祉,及其人生与社会意义等。 -
智慧行
《净行品》是很好的下手处 学佛不仅是要对义理有所了解,更要在行门上下工夫。若只知义理而不去实践,则佛法对我们而言,只是如世间哲学一般,不过是多了一些智识和福报而已;若只有修行而不了解义理,则走岔了路尚不自知,因此必须要做到解行并重。然而佛法若无人教导,很难契入正确地核心,更别提有所突破或解脱了。 对于一个初学佛者,乃至已学佛一段时间的人而言,要想契入佛法领域乃至华严教海,《净行品》是很好的下手处。《净行品》在华严修行法门中,属于信位的法门。它所彰显的不仅是解门,亦包括行门。事实上,它在佛教界中应用的很广,例如我们早晚课中所念的"三皈依"即是出自《净行品》。《净行品》的文字看似简单,但其中却蕴含着甚深的法义,这一部分则需要有人帮我们指出来,否则自己读诵,很难正确的了解。 海云继梦法师一直致力于解行并重的弘法工作,为了要转化我们的心性,让我们能够契入华严教海,他提出了华藏工程的构想,其中包括对经文的整理与研讨,在华藏工程的研讨训练过程中,厘清了许多不当的观念与行为。因此真正的收获不在于成品的展 现,而在于身心的脱胎换骨。 海云继梦法师所讲的《净行品》录音,现经由王淡如、李素美、林照华、徐毕华等四位居士发心共同整理,结集成书,而能使法音宣流,他们都是华严海会上的大菩萨。愿此书对每一位有心学佛或愿意深入佛法的人皆能有所助益。 明念 谨识 -
大方广佛华严经
本书讲菩萨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法门行相和修行的感果差别,阐明了法界诸法等同一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尽缘起等理论。 -
正信的佛教
佛陀是救世主吗?宇宙和生命从哪里来?佛教徒相信上帝吗?相信灵魂吗?相信转世吗?崇拜鬼神吗?反对自杀吗?反对节育避孕吗?佛教徒有国家观念吗?能参加军政工作吗? 佛教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其根本精神在流布的同时,掺杂了很多异质的成分,有了很多曲解。圣严法师以真修实证的智慧,扎实严谨的学术素养,透过平实流畅的语言,领你进入佛陀的世界,契悟佛教的奥秘。 -
正见
《正见:佛陀的证悟》内容简介:这本看似简单的书,传达的却是佛法的核心教导——佛教的四法印,并引导你贯穿在个人思维、心态和生活中。作者所涉及的面向,揭示的问题,指出的方向,会给读者种下解决生命中根本问题的种子。 -
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综合佛法精要,开显成佛坦途,乃印顺法师博览法藏之心得。全书分为偈颂和释文两部分,先以偈颂总摄成佛之道浅深之义理,再循序用现代汉语一一加以解说。颂文要而简,利于读诵与记忆;释文浅而详,利于明解与会通。 -
改造命运 心想事成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内容简介:当年印光大师极力提倡《了凡四训》、《安士全书》和《感应篇汇编》,而且流通量很大,我感到非常惊讶!印祖是佛门大德,净宗一代祖师,为何不流通佛经,而流通这三部书?我认为其中必有大道理。因为中国在晚近的一个世纪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多有疏忽,而佛教也衰微到了极处。虽然儒与佛是世间纯正之法,但是疏忽的时间太久了,如果再以儒跟佛来教化众生,至少要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收到效果。因此,印祖才采取因果教育,这真是印祖真实智慧与无尽悲心的表征。 -
六祖讲金刚经
《六祖讲金刚经》所录文本,以日本《卍续藏经》本(第二十四册)为底本,参照《禅宗全书》第二十三册所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家解》(日本花园大学藏本)校勘。在此基础上,增加“六祖略传”与“现代注释”两部分白话。《六祖讲金刚经》一书,力求通俗易懂,并加入大量《坛经》的禅故事,使其成为目前最权威的解读《金刚经》读本。 -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全九册)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套装共9册)》包括第一册(经前悬谈)、第二册(序分•三番破识)、第三册(十番显见•剖妄出真)、第四册(会通四科,即性常住•圆彰七大,即性周遍)、第五册(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从根解结)、第六册(二十五圣圆通章)、第七册(四种清净明诲•楞严神咒)、第八册(十二类生•历位修证•七趣)和第九册(五十阴魔)。 -
弟子规另解
《弟子规》是儒教的一部启蒙论典.它根据孔夫子的教诲编写而成.主要讲述了古圣先贤为人处世的规范。在古代.其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故此书之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
佛學經論導讀叢書
《佛家經論導讀叢書》總序 本叢書的出版,計劃於西元1992年。其時羅時憲居士往返於香港及加拿大弘法,筆者則住夏威夷。羅公有意出版一套能引導學人上進,令其能自行研讀佛家經論的叢書,於是跟筆者洽商,釐定經論二十種,由是計劃開始。 1993年筆者返港,而羅公則已患惡疾,故於時間極為匆迫的情況下,趕出《異部宗輪論》、《心經》、《四法寶鬘》三冊,分攝小乘、大乘、密乘,羅公見後,極為歡喜,不久旋即往生。 叢書出版後極受歡迎,故於1998年,旋即由台灣全佛出版社再版,此中若干冊曾經修訂,但未全面。今則諸冊均經嚴格修訂,除訂正誤刊錯字外,並補充資料內容,令其更能引導讀者,於叢書中諸經論能融匯貫通,及能旁及其餘經論。 一 讀佛家經論,困難的地方不在於名相,而實在於領略其旨趣。若得其旨,開卷便覺終身受用;若不得其旨,則雖誦經終身,開卷終覺茫然。 經論有不同的旨趣,衍生成不同的宗派,實由於行者根器不同、修持不同之故。印度晚期,將此歸納為四宗部,而修持次第則分為九乘,這已成為藏密甯瑪派的傅統。若根據這傅統來讀經論,在領略經論意旨方面,會容易一些,也能深入一些。 本叢書的編輯,實亦根據此傳統。且依古代論師的善巧方便,先依唯識抉擇部派佛教的經論,再依中觀應成派抉擇唯識,最後,則依了義大中觀(如來藏)抉擇應成派。 所以本叢書可視為橋梁,由此即能過渡至《甯瑪派叢書》,領略甯瑪派九乘次第的基、道、果意趣。亦即由小乘的止觀修習,依次第而至「大圓滿」的修習,皆須知其基、道、果,然後始可修持。 二 依甯瑪派的觀點,一切經論實為了修持而建立,或說體性,此即為基;或說觀修,此即為道;或說現證,此即為果。依龍樹中觀,以般若波羅蜜多體性為基、修觀中道為道、其果即為現證般若;若依彌勒瑜伽行,則以法相為基、修觀唯識為道,其果即是如來藏。前者為二轉法輪的教法;後者則為三轉法輪的教法。 因此,本叢書所收的經論,實為各修持次第的基。其重要性,亦即在於此。 指出這一點,非常重要。近代佛教學者接受了西方的治學方法,喜歡用「發展」這一觀點來處理一個系統的學術,因此便將佛家經論視為一系列的「思想發展」。然而這樣做,卻實在非常不恰當。 釋尊當日教導弟子,依次第而教,因此開示的理論便亦依次第。但我們卻不能說釋尊於教導「四諦」時不識「十二因緣」;於教導「十二因緣」時不識「中觀」;於教導「中觀」時不識「唯識」;於教導「唯識」時不識「如來藏」。因此,我們不能說這種種學說,實由「發展」而來,而非釋尊的次第說法。 是故各種不同的佛家見地,只有傳播的先後差別,而非由一個思想,發展成另一個思想。也可以這樣說,只能有「佛家思想傳播」的歷史,絕對不可能有「佛家思想發展」的歷史。若說「發展」,有墮為謗佛的危險。至於在傳播方面,由於傳法者的根器與修持各各有別,是故對法義可有不同的演繹,但這亦並非「發展」。 由是讀者須知,佛家經論實為由上向下的建立,而非由下向上的發展。 由上向下建立理論,是為了實修的需要。我們喜歡說證空性,但如何去證空性呢?那就非依次第修持不可,那就需要由上向下建立各次第的基。蓋至最上時,實無「空性」可證,唯現證「樂空無二」,這才是行人的「最後一著」。但若一開始即不唯說空性而說「樂空」,行人亦必無入手處。是故由「樂空」境界向下建立,如是於中觀始有「四重緣起」的觀修;於瑜伽行始有「離相四加行」的觀修。 指出各次第的基,其旨趣何在,即是編輯這套叢書的基本觀點。 三 理解佛家經論,必須由實際修持著眼。若離修持去理解,則必生疑惑。 以《入楞伽經》為例。倘離實修,則會覺得其不純,既非純說「唯識」如《解深密經》等,亦非純說「如來藏」如《如來藏經》等。筆者當年即持此疑,向敦珠法王無畏智金剛尊者(Dudjom Rinpoche)請開示。法王只答一句:「《楞伽》說菩薩的心識,但菩薩亦由凡夫起修,是故便亦說凡夫的心識。」筆者即因法王這一句開示,才得叩開「如來藏」的大門,建立「了義大中觀」見,亦即「智境唯藉識境而成顯現」的「如來藏藏識」境界。 蓋佛家一切法門,無非只是心理改造,由凡夫改造為聖者,即是法門建立的目的。是故釋迦說「四諦」時,亦說「四諦十六行相」。所謂「行相」,便即是心的行相,也即是心理狀態。凡夫若不知自己在修持時的心理狀態如何變化,實不能稱為修持。 《楞伽》說「如來藏藏識」,即是「聖凡心理狀態」的分析。那實在是為實修作指導,而非建立一種思想。如是理解,即知《楞伽》並非不純。同時亦可明白,當年達摩尊者何以只傳「四卷楞伽」以印心。「印心」者,即是洞悉自己的心理狀態變化,而與修持的見地相印,那就是修持。 舉此一例,即知經論不是純理論的建立。本叢書的編輯,即以實際修持為著眼點,期望能因此而令讀者知道經論並非知識。若視之為知識,則釋尊已說之為「說食不飽」。 四 西元一九九二年,唯識大師羅時憲教授在香港,筆者在夏威夷,遙隔萬里,志趣一如,因有編纂本叢書之意念。經論多由羅公選定,導讀者亦由羅公圈定,羅公並委筆者為主編。於西元一九九三年中筆者返香港,籌集資金,編輯出版,終能於羅公往生前,完成叢書三冊,而整套叢書則於一九九七年中殺青。前後經營五年,總算未負羅公之所託。 於一九九八年,本叢書又經修訂,交台北全佛出版。今出簡體字本,各導讀者又作第二次修訂,編者亦更突出編輯意趣,力求此叢書能令學佛的人不墮入虛無,亦不偏執於宗義。雖非盡善,或可庶幾。 乃為之頌曰── 文字原非障 實為修道基 所修亦不執 次第斷毒塵 是故佛因位 喻為金剛心 頂禮諸聖眾 灑我以甘霖 談錫永 公元一九九三年歲次癸酉八月初版序 公元一九九八年歲次戊寅四月台灣版序 公元二千又四年歲次甲申三月修訂版序 -
金刚经集注
《金刚经集注》发挥般若要旨,既详且尽,又复旁通诸大乘经。其指导学者观照法门,不第禅宗之向上,净宗之一心,皆有所阐发而已。其尤具法眼,发前人所未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般若经大部六百卷之一卷,文约而义精,喻为金中之刚,良有以也。六百卷文,汪洋浩瀚。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