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佛学

  • 五灯会元(全三册)

    作者:普济

    20卷。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一说绍定间杭州灵隐寺普济编集。有宋宝祐元年(1253)和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两个刻本。宝祐本于清光绪初年始由海外传归,卷首有普济题词,王庸序。卷末有宝祐元年武康沈净明跋。至正本比较流行,为明嘉兴续藏和清《龙藏》所本(清《龙藏》析为60卷)。 “五灯”系指五部禅宗灯录:①北宋法眼宗道原的《景德传灯录》;②北宋临济宗李遵勖的《天圣广灯录》;③北宋云门宗惟白的《建中靖国续灯录》;④南宋临济宗悟明的《联灯会要》;⑤南宋云门宗正受的《嘉泰普灯录》。先后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至南宋嘉泰二年(1202)的近200年间分别成书。 “五灯”共150卷。内容层见叠出,诸多重复。《天圣广灯录》只是对《景德传灯录》的章次略作更易,人物、“机缘”语录稍作扩充。《联灯会要》是对《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三书的综括和补续。《嘉泰普灯录》补葺《天圣广灯录》和《建中靖国续灯录》所未录的王侯士庶尼师言谈,世次人物与《联灯会要》稠叠。《五灯会元》合“五灯”为一书,叙录简要,遂除叠合之弊。“五灯”虽以记叙禅宗世系源流为宗旨,但单篇的诸方广语、拈古、颂古、赞颂偈诗、铭记箴歌和其他杂著辑录甚多。《五灯会元》括摘枢要,芟夷枝蔓,使“灯录”更符合禅宗史书的性质。在体例上,“五灯”各部除《普灯录》有“叙佛祖”作为引子,从菩提达摩叙起以外,其余或从七佛或从释迦牟尼叙起,次及西天宗师、东土宗师,再次是惠能以下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大系;或集一系中的不同宗派于一卷,或将两大系合于一卷。《五灯会元》则按禅宗五家七宗的派别分卷叙述,七宗源流本末,指掌了然。 《五灯会元》与“五灯”相比,篇幅减少一半以上,虽无拈古、颂古等内容,但对宋末之前著名的禅师“机缘”语录,均加综缀,删削不多。禅家之瞬目扬眉,擎拳举指;或行棒行喝,竖拂拈槌;或持叉张弓,辊球舞笏;或拽石搬土,打鼓吹毛;以及一问一答,一唱一提,一默一言,一吁一笑等等机用,莫不备载。所以元明以来,好禅士流多藏其书,“五灯”单部遂少流通。 《五灯会元》的继作有明净柱《五灯会元续略》8卷;通容《五灯严统》25卷;文?《五灯会元补遗》1卷等。
  •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上册)

    作者:南怀瑾

    修行人為什麼會入岐途? 為什麼會理不明而不自知? 該如何捨岐路而入正途? 《瑜伽師地論》可說是唐代玄奘大師翻譯的經典中最為殊勝的一部,其邏輯清晰,條理分明,被公認為學佛修持首要必讀的典籍。 在本書中,南懷瑾先生挑選《瑜伽師地論》中聲聞地修定的部分加以說明,以人我的實際經驗配合義理講解,希望對真正修定的行者有所幫助,並避免修持路上誤入岐途。
  •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作者:宣化法师

    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阿弥陀”是梵语,译成中文就是“无量寿”,又叫“无量光”。 什么是元量寿?“寿”就是福德;因为有寿就有福了,所以福德无量。无量光,光就是智慧光,也就智慧光明无量。 阿弥陀佛的寿命、智慧、功德、道力。都是无量无边的;因为阿弥陀佛的福德无量,智慧也无量,所以叫“阿弥陀”。
  • 西望梵天

    作者:钮卫星

    《西望梵天(汉译佛经中的天文学源流)》对印度古代天文学、佛教传入中国,以及佛经的翻译、编撰和出版等情况作了介绍,并进一步阐明汉译佛经是一种保存古代印度天文学资料的重要原始文献,对汉译佛经中天文学资料的分布情况、保存方式、可靠性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对汉译佛经中的数量和度量制以及对汉译佛经中的天文学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考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了汉译佛经中的天文学和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的异同。以及对中国本土天文学的影响也进行了深入、具体的讨论。最后对印度天文学入华的时间、路径、分布地域等方面作了纵向的考察,追溯了汉译佛经天文学中的希腊化巴比伦成分,从而勾勒出一幅天文学在古代从西向东逐渐传播的图景。
  • 经集

    作者: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汉译佛经中 《阿含经》常被称作是早期佛教基本经典,实际上属于部派佛教,而不是原始佛教。这本由郭良鋆先生在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五年在斯里兰卡进修巴利语期间翻译的巴利语佛典《经集》,是最接近原始佛教的早期佛教的经文汇编。属于巴利语三藏小部。列在经藏《小尼迦耶》的第五部,它汇集了部分早期佛教经文,其中多数经文的产生年代相当古老,有的甚至是最古老的。可反映出原始佛教“重伦理修养,轻抽象思辩”的风格。《经集》仅次于《法句经》在小乘佛教国家中广为传诵。
  • 图解华严经

    作者:龙树菩萨释 、迦色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陀悟道后只为菩萨宣说的第一部经典。公元2世纪,印度龙树菩萨在龙宫中读过此经,方知佛法的博大精深,于是将其中最短的下本背诵下来带到印度,这就是《华严经》最早的母本。 梵本《华严经》原藏于遮拘槃国(今印度境内),被视为传国之宝,严禁外流,直到东晋时期才从西域第一次传译到中国,共六十卷。至唐代,又陆续出现了八十卷本和四十卷本。《华严经》在中国赢得了上至帝王、下至僧俗的一致推崇。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华严宗也在此时兴起,影响绵延至今。 《华严经》译本共四万五千偈,内容摄持了佛陀住世时的全部教法,微妙精深,被喻为“经中之王”。《图解华严经》在忠于原经的基础上,经过高度精炼和整合,将原经浓缩为三百余页精华,其中更有数百张生动形象的图表,令读经化繁为简,让您轻松契入佛法的妙智。 《图解华严经》由迦色编著。
  •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下册)

    作者:南怀瑾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下册)》内容简介:《维摩诘经》包含的议题众多,如生病问题、生死问题、什么是菩提、什么是道场、什么是布施、涅槃的真正意义、天花不着于身的奥秘、女身不需转成男身即能成佛的原因,等等,一向是学佛修证者最希望读懂也最应该读懂的一本书。南怀瑾先生以经证经,融会儒释道,旁征博引地对这些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佛法的真谛,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花雨满天”的无限世界。 《维摩诘经》,全称《维摩诘所说经》,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因主人公为维摩诘居士而得名,是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之一。维摩诘是毗耶离城的一位大乘居士,是佛典中现身说法,辩才冤碍。的代表人物,该经的主要内容即是他以称病为由,向释迦牟尼遣来问病的文殊菩萨、舍利弗等人阐扬大乘佛教的深奥义理。该经着重阐扬了“心净则佛土净”、“在入世中出世”、“无在无不在”等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倡导了众多“不二法门”,为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方法论依据。
  • 金刚经

    作者:鸠摩罗什

    《金刚经(图文本)》内容简介: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经典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南华经》并列视为儒释道三家的宗经宝典。《金刚经》与中国文化、中国佛教的关系如此密切,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必要了解《金刚经》。 历史上《金刚经》虽有六个译本,但最为流行的,还是鸠摩罗什的译本。在译经的文体上,鸠摩罗什凭借扎实的汉文基础,一改过去朴拙的古风,使所译佛经内容卓拔、明白流畅、优雅可读。现在我们看到的《金刚经》,即是以鸠摩罗什的译本为基础编著的《金刚经》图文本。
  • 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作者:南怀瑾

    《药师经》是中国佛教宗派中显教和密宗共同尊奉的一部重要经典,在佛教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它的 译本有三个:一是隋代达摩笈多译的《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二是唐代玄奘译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三是唐代义净译的《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一卷。通常说的《药师经》,是指玄奘的译本而言的。经中主要论述了药师佛为利益众生而发的“十二大愿”。本书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药师经》的讲记。作者联系人生经历和世间万象,对佛教历来倡导的济世利民的思想作了深入细微的阐述。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将老古最新版(2001年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
  • 药师经的济世观

    作者:南怀瑾

    《药师经》是中国佛教宗派中显教和密宗共同尊奉的一部重要经典,在佛教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它有三个译本:一是隋代达摩笈多译的《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二是唐代玄奘译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三是唐代义净译的《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一卷。通常说的《药师经》,是指玄奘的译本而言的。经中主要论述了药师佛为利益众生而发的“十二大愿”。 《药师经的济世观》是南怀瑾对《药师经》的讲记。作者联系人生经历和世间万象,对佛教历来倡导的济世利民的思想作了深入细微的阐述。
  • 李叔同说佛

    作者:李叔同

    本书是弘一法师晚年将其学佛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玉堂等作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时下的书籍,大多只是供人匆匆一览,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领会的经典屈指可数。这本书无疑就是这样的经典,其间还配有弘一大师亲笔手书的格言,并有其学生丰子恺的插画,与星云法师的评注一起完美合璧。
  • 能断金刚

    作者:「美」麦克。罗奇格西

    《能断金刚》为全球畅销书《The Diamond Cutter》十周年增订版,台湾版译为《当和尚遇到钻石》。作者麦克·罗奇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宗教修行上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关键词——钻石(金刚石),在娓娓道来钻石的切割、加工、交易的过程以及自己在这个行业中摸爬滚打故事的同时,解读《金刚经》的精髓所在和这本经书在经商中的运用方法(具体作者列有46个“商业问题”和“金刚解药”)。在这里钻石被赋予了深刻的意味:成功的商人应当像钻石——坚实稳固、无坚不摧却又清澈透明。本书作为十周年增订版,加入了“能断金刚者的成功故事”这一新章节,作者回顾了《能断金刚》出版十周年所取得的成绩,选取了14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普通人通过阅读《能断金刚》并运用其理念来实现其财富和生活成功的实例。
  • 《杂阿含经》校释(全八册)

    作者:王建伟,金晖

    原始佛典,南北分传, 尘封千年,今还清白;汉巴契会,释疑解难,以古注古,始見真容,道源一趣,同彰其宗。 原始佛教在佛滅度一百年后產生部派,至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時遠播南北,其中上座部和有部所傳最力,南傳至斯里蘭卡等地(現存上座部完整三藏及注疏),北傳至中國(現存有部經典最丰)。唐義淨《南海寄歸傳》谓:南印乃至獅子國(今斯里蘭卡)所傳皆上座部,北印及南海諸國(今東南亞)皆傳有部。二部盛極當年可见一斑。 汉译《杂阿含经》為有部較早傳本,由法顯從斯里蘭卡取回,印度高僧求那跋陀羅漢譯,是北傳四阿含中唯一梵出作品,被认为是最接近早期佛经原貌的佛陀言论集。而與之對應的南傳巴利本《雜尼迦耶》則完整保留了二千三百年前上座部佛經的原貌,是現存最古老的佛經。 惜此珍本自來中国,即以“小乘经”蒙塵,流轉千年,次第颠倒、经卷殘失、誤寫误补、面目難辨。直至近代有呂澂、印順等前輩對此做了開創性的研究,《杂阿含经校释》即在此基礎上努力拓展,以求還原。《校釋》主要成绩有三:(1)編類補佚、勘訂足本。依玄奘、義淨等譯典所记体例,重編類目、还原卷次;以《高麗藏》為底本,《房山石經》、《趙城藏》等近十种刻本為校本,輔以汉巴经论,校勘全文;由巴利本译补兩卷佚经。(2)汉巴精對、以古注古。南以巴利三藏,北以本母、阿含異本、有部阿毗達磨、有部律書等文獻,互參匯注,不避不漏,集为词典。(3)南北相較、證其同源。全面、深入比較研究汉巴早期经论,增改對經,記錄證據,显示南北阿含实出同源,同期經典之詞、句、文、義皆具極高互釋性,令後期經典望塵莫及。 全书工程浩大、头绪繁多,作者傾二人之力、尽十余年告成,填补了《杂阿含经》乃至原始佛教研究领域的多项学术空白。本书校点恰当、译语准确、注释精细,不仅恢复了《杂阿含经》的原貌、疏通了经文的滞碍,更廓清了原始佛教的思想结构,令这部沉寂千年的古籍珍本重放光彩。 本书有两个版本:精装版(980元)、平装版(680元)。
  • 佛教十三经

    作者:鸠摩罗什等

    面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佛教典籍,如何选择,怎样去读,这是每个想了解或研究佛教者都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十三经》收录了编者精心选择的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心经》、《金刚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梵网经》、《坛经》、《楞严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楞伽经》、《金光明经》、《法华经》、《四十二章经》,从佛教典籍的“最经典”起步,引领读者走上佛学的探索旅程。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经文,我们采用在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波浪线的做法。
  • 法华经

    作者:王彬 译注

    《法华经》故又称“法华宗”。《法华经》的核心思想,是“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倡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同归一佛乘,主张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法华经》是南北朝之后,中国佛教走向以大乘佛教为主流的重要经典依据,也是中国佛教佛性理论确立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都能成佛为主流的重要经典依据。而《法华经》的“诸法实相”也成为中国佛教“妙有”思想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理论依据。
  • 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

    作者:净空法师

    《净空法师讲 》内容简介:我知道净空法师,是由于偶然邂逅的两位朋友。一位是刚刚落脚南京做小意的广东人,他得知我写过一部《释迦牟尼佛传》,于是跟我聊及宗教上的问题,说在他们家乡,信佛的人颇多,净空法师的名气很大。他听过净空法师的讲座,感觉很好,也很受教益,问我是否跟净空法师熟悉。他以为我是了解净空的,殊不知,我也是第一次从他这里得知有这样一位法师,心里便暗暗地记下了。 另一位也是偶然的机缘,一次私人聚会,正巧中视金桥的李明珠女士与我同桌。李明珠女士是东北人,薄施粉黛,却有一种素净的端庄,闲聊之下,没有想到她也信佛,而且很虔诚,也是得知我对佛教有些认识,便主动讲起自己学佛的经历。她说,她经常听经,听法师讲解的CD碟片,讲经的人是净空法师——听她说到这里,我的耳朵突然不自觉地竖起来。又是净空法师! 我很是好奇,也很想听一听这其中的因缘故事,便说:“听了什么经?感觉怎样?”她也许看出了我的惊异神情,颇有感慨地说,“你也许想象不到,像我这样一位在商场也算是历练了多年的人会喜欢听佛经。其实说起来,佛是离我们很近的,只是我们平时被许多欲望遮蔽住了,当佛经过我们的身边时我们眼睛看不到,耳朵也听不见。但自从我听了净空法师讲的《无量寿经》(只要一有空,我就每天晚上听上一段),就像被人在迷闷昏沉的睡梦中轻轻拍了一巴掌,告诉你,‘佛从你身边经过了!’我一激灵醒过来,突然发觉自己置身于一片清新的天地之间。
  • 六祖坛经

    作者:惠能

    六祖坛经(图文本),ISBN:9787807293293,作者:(唐)惠能 著,王月清 注译
  • 徐梵澄文集

    作者:徐梵澄

    《徐梵澄文集》收录了徐梵澄早年翻译的尼采作品《苏鲁支语录》、《尼采自传》等,他翻译并重新修订过的《薄伽梵歌》、《五十奥义书》等关于古印度文明的经典,以及他写的阐发中国哲学的《老子臆解》、《陆王学述》等著述。文集还首次出版了他的五部英文著作,《小学菁华》、《孔学古微》、《易大传———新儒家入门》等,当年他翻译的初衷是向西方介绍“孔学、小学及中土所传唯识之学”。 文集中还收录了徐梵澄翻译的大量印度室利阿罗频多学院创办人圣哲室利阿罗频多的著作,其中《神圣人生论》被印度视作现代惟一经典,还包括《瑜伽论》等4部。另外还有《母亲的话》共四辑,包括当时在印度室利阿罗频多学院担任院长、被徐梵澄称为“神圣母亲”的密那的言论,甘地曾经赞曰:“此滴滴甘露也!” 此外,文集中还包括了徐梵澄首次面世的自订古体诗集《蓬屋诗存》,系统收集了大量集中反映他思想精神的片段,以及关于佛、老、庄的文章,如《蓬屋说诗》、《希腊古典重温》等。
  • 清净道论

    作者:觉音

    「清净道论」是南传佛教典籍中最受后人重视的佛书,也是南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论师--觉音的划时代钜着。 这部书的重要性,可以从下列国际学者的文字中看出端倪。 ※爱德华.孔滋:「(清净道论)是人类心灵上最伟大的经典作品之一。如果我流浪到荒岛时只容许携带一本书的话,这部书将是我所要选择的。」 (The Western Contribution to Buddhism, p. 74.) ※水野弘元:「清净道论是一部汇集南方上座部教理最详尽、最适当的论书。要瞭解南方上座部的教理,本书是非读不可的。」(「南传大藏经」(62)册卷首解题)。 ※早岛镜正:「清净道论是南方巴利佛教中被推尊为最高权威的论书。其百科全书式的内容,可以与有部的大毘婆沙论相匹敌。」(「佛典解题事典」一一※一二二页) 像这样重要的佛典,居然没有被我国古代的译经大德译成中文,乃使我国的各版大藏经都未加收录,这当然是一件不小的缺憾。现在,叶均先生从巴利文中把它翻译出来,为时虽晚,总算弥补了这一不足。 本书以戒定慧三学为纲,作者站在南传上座部的立场,把一个佛教徒如何实践,如何由凡夫而入三学、趋解脱的历程,详细地铺陈出来。在汉译佛典里,虽然有与它类似的「解脱道论」,但是该论文字不易读,内容也远不如本书详细。所以,这部书实可视为现代佛教徒在实践上的最佳参考资料之一。读者千万不要受习俗拘宥、轻率地以其为「小乘法门」而有意忽视。 觉音(Buddha ghosa)所著的『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是综述南传上座部佛教思想的一部最详细、最完整、最著名的作品,是研究南传上座部教理的必读之书。觉音引用了整个南传三藏要点并参考斯里兰卡当时流传的许多古代三藏义疏和史书而写成此论。所以『大史』(Mahaava.msa)称它「为三藏和义疏的精要」;德国的唯里曼.盖格(Wilhelm Geiger)教授也说它「是一部佛教百科全书」,亚洲南方各国的佛教学者都要研究这部名著,其它的世界佛教学者也都很重视研究它。读了此书,可以了解南传佛教的主要教理;也可以看到一些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历史等问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举当时各国的上等布类中有中国的丝绸(Ciinapa.t.ta--支那丝绸),这在经论中是难得见到的资料。这部巴利三藏的代表作,在世界各国有多种文字的译本。 觉音,公元五世纪中叶人,是南传巴利语系佛教的一位杰出学者,他用巴利文写了很多书,对上座部佛教有很大贡献。因为在觉音时代,印度大部分的佛教学者都已采用梵文,巴利文佛教业已衰落,只有斯里兰卡和菩提场的比库依然忠于巴利文。由于觉音的努力,巴利文这一系的佛典古语学才又活跃起来。 根据『大史』记载,觉音出生于北印度菩提场附近的婆罗门族,通吠陀学,晓工巧明,精于辩论。在菩提场一座斯里兰卡人建造的寺院出家,从离婆多(Revata)大长老学习巴利语三藏。受了比库戒后,便为了一部书叫『发智』」(~Naa.nodaya)。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他在摩词男(Mahaanaama)王时代(409~431)来到斯里兰卡的首都阿耨罗陀补罗(Anuraadhapura),住在大寺(Mahaavihaara),从僧团波罗(Sa'nghapaala)长老学习三藏经典和义疏。在此期间,因为接受僧团波罗的请求,觉音首先撰成著名的『清净道论』。继之,大寺僧众即把所有僧团罗文的三藏注疏都供给他做参考,要他写更多的书。于是觉音便移居根他伽罗寺(Ganthakar vihaara),埋头苦干,长期从事著作,几乎对全部巴利三藏都做了注解。其中有律藏的注释「普悦」(Samantapasaadikaa 善见律毗婆娑):波罗提木叉的注释『析疑』(Kankhaavitara.nii)、长部经注「善吉祥光」(Suma'ngalavilaasinii)、中部经注『破除疑障』(Papa~nCasudanii)、相应部经注『显扬心义』(SaratthapakaaSinii)、增支部经注『满足希求』(Manorathapura.nii)、小部第一(小诵)第二(经集)注『胜义光明』(ParamatthajOtikaa)、『法聚论』注『殊胜义』(Atthasaalinii)、『分别论』注『迷惑冰消』(Sammohavinodanii)﹑其余五部论注『五论释义』(Pa~ncappakara.natthakathaa)、『本生法』(Jaataka.t.thava.n.manaa)、『法句譬喻』(Dhammapada.t.thakathaa)。后来他又回印度朝礼圣菩提树,不知所终。相传在柬埔寨有一座古寺名觉音寺,是他去世的地方。 觉音写『清净道论』,是严格地按照当时大寺派的思想体系来著述的。其组织的次第和内容,有许多地方与优波底沙(Upatissa)所着的『解脱道论』相似。优波底沙约早于觉音二百余年。本论除了序论和结论外,全书分为二十三品,依照戒、定、慧三大主题次第叙述,即前二品说戒,中间十一品说定,后十品说慧。 前二品,主要是说明怎样持戒,戒的种类,持戒有什么好处,怎样自愿地受持十三头陀支等。就是说如何严格地遵循比库僧团的生活方式。作者在评论持戒的出发点时说:「以爱为出发点,为求生命享受而持戒者为下,为求自己解脱而持戒者为中,为求一切众生解脱而受持的巴拉密戒为上」。可见作者也接受了当时发展中的某些大乘佛教的思想影响。 中间十一品,主要是叙述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定、食厌想、四界差别等四十种定境的修习方法。这些对于怎样去修每一种定,都说得很清楚,有心者可以按照这些方法去实行。 后十品说慧学,是本书最重要部分,集南传佛教论藏的主要内容和七部论以后发展出来的教理。其主要论题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二根、四谛、十二缘起等。这里解释物质方面的色蕴,有二十四种所造色;解释精神方面的识蕴,有八十九心、心识过程中的十四种作用和五十二心所法;解释缘起的各种条件有二十四缘等。这些都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特色。 这部汉文译本的完成,其经历是曲折的。早在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六年间,我在斯里兰卡从巴利文学者般若难陀(Pandit P. Pa~n~nananda)专研『清净道论』时,即将每日所学的论文译为汉文。其汉译手稿,于一九五七年随身带回国内。后因中国佛学院部分同学需要参考,未经修改便誊印一百部,其中错误甚多。在一次火灾中,所存全部手稿和油印本均被焚毁,化为灰烬。直至一九七八年始从别处找回一部幸存的油印本,方能重新据此而从事校对整理和修改工作,于一九八0年底告成。翻译这部论着,斯国人民认为是交流中斯文化的部分工作,曾在该国『兰卡之光报』上详细地发表过消息。国内一些学者亦重视此事。不过由于个人才疏学浅,在译文上错误之处实所难免,希望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