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西藏

  • 寻找香格里拉-香巴拉宫随笔之一

    作者:龙安志

    寻找香格里拉是一种国际时尚,据说,只有有钱、有闲、还要有点人生经验的人才玩得起,很酷。这个叫龙安志的美国人,本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宠儿,舍下城市浮华,只身行走过西藏、青海、云南,顺便写了这么一本本游记。书中,龙安志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介绍了西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及西藏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状况。龙安志以其特有的视角观察和思考了当前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的发展方向和人类的命运,并试图通过人类文化这把钥匙打开人类的理想王国——香巴拉之门。他的这种探索精,为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增加了一些新的视角和启发。 如果你用心寻找,香格里拉可能就在一杯香浓的咖啡或热腾腾的酥油茶中…… 寻找香格里拉,你找到了吗?也许你寻找的还不够仔细,也许香格里拉就在不远处…… 1933年,一位名叫詹姆斯?希尔顿的美籍英国作家出版了一部名叫《消失的地平线》的小说。人们被书中描写的“香格里拉”这个世外桃源般的理想世界所深深折服。无数探险家、诗人、文学家和追寻美好生活的人们,不断的在寻找,但是都无法找到书中描绘的“世外桃园”究竟在那里。詹姆斯?希尔顿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以文学方式构筑的这样一个“理想世界”会深深的烙进人们的心里。从1933年《消失的地平线》出版到现在已经是70多年过去了,人们仍然还在寻找,还在问,这个“理想中的世界”究竟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它究竟又在哪儿呢? 有人说香格里拉在神秘圣洁的西藏,也有人说在野性激荡的青海,还有人说在艺蕴浓厚的云南。 本书作者龙志安是一个美国人,他徒步穿越了中国西部的几个省市,一路上寻访了美术家、舞蹈家、音乐家、时装设计师、作家、流行歌手、摇滚乐队、环境保护者、藏族活佛及牧民等等,记录下了他们对于寻找香格里拉的理解。
  • 寻找陌生的西藏

    作者:彭见明

    这是湖南作家彭见明带着自己对西藏完全陌生的认识和情感,沿青藏线深入西藏牧区、乡村、城镇、寺庙等进行实地考察后,以一个作家的眼光和思想写成的一部文化考察游记。它不仅从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方面展现了一个与一般人和作家自己心中的西藏不一样的新西藏,而且充满了作家对西藏历史、文化和世俗的感悟和哲学思考,从而使读者在清新、自然、优美的字里行间领略到西藏的真谛。
  • 回家,达仓郎木

    作者:贺泽劲

    《回家,达仓郎木》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一个女子甘南的心灵之旅——首次去郎木寺时,连起码的案头工作都没有做,那是在结婚前夕,她决定用一次旅行为单身生活告别,哪知随便圈定的这个郎木寺,竟然成为她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每当累了、倦了,她都会想起郎木寺,甚至在孕早期,她又只身来到了这个充满了藏地风情的圣地。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香巴拉,而贺泽劲以她资深背包族的身份告诉我们,最后的香巴拉只有一种,那就是甘南,那里还保存着每年转香巴的习俗,有传奇的拉卜楞寺,郎木寺也位列中国20大名镇,而踏上甘南,就有可能寻找到最后的香巴拉。 几年间若干次到郎木寺小住,她在那里有了自己的阿妈,有了一帮藏民朋友,与普通的旅行者一样,她还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背包一族。她的足迹还遍布迭部、若尔盖、碌曲、夏河等地,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的女背包客,贺泽劲把甘南的美景、美食一网打尽,同时,在她“回家”的心灵之旅中,藏地的风土人情也以一种独特的姿态呈现给读者。
  • 微观西藏

    作者:聂晓阳

    本书是一本带领读者走进西藏人内心深处的书,采用微博体,用真诚的心态,找到尽可能多的真正了解和理解西藏的人,挖掘和呈现那个超越了走马观花、一惊一乍和非黑即白的西藏真容,通过大量有血有肉的细节,拼接出一个有喜乐有忧愁有希望也面临挑战的西藏。 希望本书中的每一条“微博”,都能够像一把钥匙,打开一扇被想象和偏见阻隔的厚门,帮助人们登堂入室,一窥西藏的容颜。
  • 灵魂居住的地方

    作者:盖明生

    《灵魂居住的地方》中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盖明生这位被称为“中国的洛克”的作者对洛克作了振聋发聩的点评。他既肯定洛克在国际纳西学界的重要地位,但同时也对其贵族式的、救世主式的、旁观式的纳西文化研究学风作了抨击,尖锐指出了洛克的文化侵略性。盖先生对洛克的批评不能不引起纳西学界的注意,因为纳西学长期笼罩在殖民主义的阴影之中,以洛克之是非为是非,以洋人之正误为正误是不能确立纳西学的本体的。 不可避免,盖先生的《灵魂居住的地方》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他将东巴经中有关居那什罗神山的描写与贡嘎山的自然景象一一实证化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如他仅凭40余个象形符号便断定摩梭(纳日)人有文字系统的做法有失妥当;如他对纳西族西部地区的考察仅限于大研古城,而将广大乡村,尤其是奉科、宝山、大东、鲁甸、塔城等置于视野之外,大大影响了他对纳西文化的广度把握与深度解析;如他对极个别“纳西学者”的言论审察不慎,从而使自己的个别论述带有一定的硬伤。不过,瑕不掩瑜,这仍然是国内外所出版的以横断山脉为对象,以纳西文化落笔的众多作品中最令我亲近、最令我感动的一部。 正因为上述种种理由,我及整个纳西族人民、纳西学界都不能不祝贺《灵魂居住的地方》的正式出版,不能不感谢盖明生先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我们衷心期待着盖明生先生写出更多揭示中国少数民族命运的好作品。
  • 把车开到西藏去

    作者:扎西顿珠

    西藏,在很多人眼里是个神奇神秘的地方,它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全球游人的目光。 作者扎西顿珠以一个旅游车司机的身份,或曰半职业化司机的身份(因为有时作者本人也是个游人),向人们讲述了他与形形色色的客人之间所发生的种种有趣的故事。 作者以极强的说故事的能力和极其幽默的语言,在拿自己开涮的同时道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一桩桩让人忍俊不禁的故事。人们捧腹大笑中看到的是西藏美丽的山川庙宇和蓝天白云下西藏的人文历史。 本书的语言尤具特色,作者豁达的心态及令人目不暇接的惊人之语在给读者带来快乐的同时,也使得本书的信息量和可读性剧增。 苏童(作家): 我相信,在与拉萨河、冈巴拉山进行了那么多次对话之后;在与形形色色的旅行者进行了那么多次对话之后,郑文钊确实变成了扎西顿珠,他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令人亲近的西藏故事。 韩东(诗人、小说家): 扎西顿珠阅历丰富,文功扎实,加上奇幻的西藏故事,其作品在网上受到追捧绝非偶然。纸质书的出版可望延续这一奇迹······ 朱文(导演、诗人、小说家): 就算是文钊的老朋友,也说不清这家伙过去三十年里究竟干过多少行当···生旦净丑。 就算是每年去两趟西藏的朋友,也未必见过扎西顿珠笔下现实的西藏···活色生香。 刘立杆(诗人): 一个长得像藏人的汉人,一个趴着方向盘写字的司机。 扎西的故事属于遥远的车马店和兵站,属于青藏高原那些漫长的夜晚:在一整天长途跋涉后,火炉滋滋烧着,疲乏的靴子已经脱下,晚餐已经做好,屋子里弥漫着牛粪的清香。每逢此时,扎西的故事就可以开场了:奇特、新鲜、带点神秘——稀薄的空气里,可以清晰地听见“嘭嘭”的心跳声。 陈寅(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晶报》总编辑): 一个西藏的旅游车司机,在与各路来客的邂逅中,在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中,他有过怎样的奇遇、奇闻和奇境?文钊以比媒体记者更细微的观察力,以比游记作家更直抵人心的发现力,洒脱地讲述了诸多有趣、奇妙、好玩的故事,让我向往神驰。那些去西藏的游人若是坐上文钊的“巡洋舰”,那真是有福了! 刘格文(少将、《解放军报》副总编辑): 神奇的景物,神奇的习俗,神奇的国土。摇身一变成为扎西的郑文钊,用他的神来之笔,把西藏之旅写得如此美妙,如此轻松,如此令人神往。扎西,神了! 张玉华(人民日报社《江南时报》副总编辑): 关于旅游的文字很多,但从一个司机的角度,把看风景的人本身当风景来写的却不多见。行者见性,西藏似乎更有一种神秘力量,能褪去人性的伪装,使之真实呈现,扎西的笔底风景也因此而色彩斑斓。
  • 旅途的脚印

    作者:索朗达吉

    旅途的脚印:爱上生命中偶然的遇见,ISBN:9787561358962,作者:索朗达吉 著
  • 茫茫转经路

    作者:温普林

    传说中明净、圣洁的西藏,除了神秘,还有什么?除了宗教,还有什么?除了旅行者的留恋,还有什么?除了冒险家的惊叹,还有什么? 本书使我们这些愚笨的人把他和那些到处传介西藏、解说西藏、还有贩卖西藏的人很容易地分辨开来了,那些大喊;西藏,我梦想的家园的人,却在藏族人津津有味吃生肉时极力掩盖他的厌恶和鄙视,那些流着泪和藏族同胞拥抱后赶紧在泉水中不停洗手的人,还有那么多挂着廉价照相机让乞丐在街头摆造型的大师们,面对如此宁静、宽容的眼神时,已汗颜津津了。 这套书的可贵在于没有硬扛一个解读西藏文化的使命,只是以一个自由人的心灵去面对一个充满真情人间。每次翻阅风马旗,都像自己正坐在一位外表“嬉皮”内心坦诚而有勇气的敢说真话的朋友面前,注视着他那无不忧郁和伤感的双眼,倾听他满怀悲情和善良的侃侃而谈。
  • 天堂手记

    作者:王泰融

    我是个赶路的人,赶着找出活着的答案 日本文艺社文化奖评审团特别奖 古格,西藏中的西藏,禁区中的禁区;如天堂般美丽,曾经谜样般消失三百年 他从小喜欢画画,但在父母“顾饱肚子”的坚持下,进入保险业,一路做到最高主管。年近四十时,决定正视内心,毅然放弃所有。二〇〇〇年,只身前往广州美术学院研修,偶然看见一张古格废墟的照片,莫名落下泪来,由此开启了古格王国的探险之旅。 背着三十公斤行囊,历经半年流浪,他终于进入古格遗址,目睹了古格昔日的辉煌,并用画笔记录下惊艳景致,在追寻古格历史的同时,决然挥别过去,像风一样自由。
  • 拉萨,时光静默如谜

    作者:王郢

    《拉萨,时光静默如谜》是一部绝美的西藏旅行文化百科。作者王郢用多年时间,在拉萨开了一家客栈,她以客栈为驻地,深入西藏及其周边的各个角落,并用10年时间,记录所见的每一处人文风情,探索藏地人的生活,倾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深挖他们的历史,揭秘久经流传的神话,并用涓涓细流的文字,倾情表述不为人知的西藏文化。于此同时,她迎来送往来到西藏的世界各地的旅行者,倾听他们的故事,从中立体展现西藏的空灵与凄美。
  • 我的拉萨

    作者:陈志文

    这是一本细说拉萨的书。这是一本让没有来过西藏的人,想来拉萨;让来过西藏的人,回到拉萨的书。这本书不是攻略,不是导游手册,这本书是风景,是故事,满纸藏地风情和传说。在拉萨,秘密的朝圣之路到底在哪?仓央嘉措,是情圣还是一位悲情领袖?八廓街上到底有多少秘密?本书通过一连串的故事叙述,以通俗、幽默、生动的语言向读者展示除了拉萨三大文化遗产(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之外的拉萨,而这个拉萨,才是更真实的,更被人希望了解的拉萨。 作者陈志文,以15年21次进藏的资深藏地旅行经历,用精彩的藏地行摄美图,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讲述一个又一个不为人知的西藏故事,拉萨传说,带你“私会”八廓街,带你走近藏族人的生活,让你在拉萨的现实与历史之间穿梭,让你行走在蓝天白云之下的心灵圣地。 这是一个全新的拉萨。在这本书里,活佛、僧侣、演员、平民都将鲜活的重生,穿越时空为读者展示拉萨的历史,藏族人的喜怒哀乐,让读者深度理解拉萨的现在及历史的传承,这是一个更加真实的拉萨,让你切切实实“做回拉萨人”。 小昭寺、次巴拉康、三佑寺、下密院、岗巴夏、强巴拉康、绕赛参康、木如宁巴……这些你熟悉或者不熟悉的藏地风景,他们有时候是不知名的角落,但却是朝圣者心中的圣地,《我的拉萨》就带着你,围绕拉萨绕两圈,一起踏上朝圣之旅。 本书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总编李栓科倾情作序《不负拉萨不负卿》,强烈推荐,由“中国最美的书”、美国设计大赛“ONESHOW”获奖设计得主瀚青堂精心设计。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西藏大学院长图登克珠、抗战史学者戈叔亚、演员海青联合推荐。 此外,书中赠送精美的唐卡图,向读者带去最好的祝福。带着这本书,飞向3600米高度的藏地圣地拉萨,走进八廓街,去看拉萨最隐秘的风景。
  • 转山

    作者:谢旺霖

    一个24岁的年轻人,在寒意渐生的10月,独自踏上从丽江到拉萨的征程,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敢或伟大,而是“在相信与怀疑之间摆荡”,但最终决定走下去,因为哪怕失败,他也“应该在失败面前看见自己究竟是如何就范的”。 谢旺霖精选出骑行途中印象最深刻的经历,著为17篇,按时间顺序讲述了这次艰辛的冒险之旅。 三个月的旅途中有惊险,有绝望,有感动,有恐惧,透过生动的文字,作者的感悟跃然纸上。它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它也许不是最惊险、最奇异的游记,但它却是最充满激情的记录;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旅行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成长的书。
  • 出发吧在最好的时光

    作者:王令凯

    不游西藏,岂知高原博大寥寂,不游西藏,莫谈雪山之巍峨雄奇;西藏的民族文化风格独具,西藏之旅,摄人心魂之旅;西藏之旅,感悟人生之旅;西藏之旅,净化心灵之旅;西藏之旅,魅力无穷之旅。 《小令的五次进藏之旅:出发吧,在最好的时光》主人公王令凯五进西藏,在书中写下了很多人生的感悟和佛教的体验,反省内心,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很有助益。
  • 柱间史

    作者:(古印度) 阿底峡

    《柱间史:松赞干布的遗训》对研究、考证藏族早期的历史人物、事件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促进汉藏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柱间史:松赞干布的遗训》是藏族史籍早期历史记载的“木之本”、“水之源”,在藏族古籍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唐卡中的度母、明妃、天女

    作者:吉布

    《唐卡中的度母、明妃、天女》中精选的130幅绘制精美、异常珍贵的唐卡,以其眩目的美丽、奇妙的技法、超凡的视觉感受和令人震撼的冲击力,形象展现了西藏神谱中女性的独特魅力。并配以通俗易懂、简洁精当的解说文字,向读者讲解画作中的精妙细节,以及它们的宗教象征意义,揭开笼罩在唐卡艺术中的女性身上的神秘面纱。
  • 伏藏

    作者:崔憶/文,宁心/图

    《伏藏:探寻西藏千年文化的信仰之旅》主要内容:“东方雪山顶上,彩云纷纷扬扬,那是大神小神,正在天上行走。”大昭寺,祖拉康,一个神圣的字眼,藏传佛教各教派共同崇奉的寺院。很多人认为它是宇宙的中心。它是我心中一个秘密的所在。八角街这条古老的转经道,每天有无以计数的人按神指引的方向顺时针旋转着,簇拥着大昭寺这座神圣的殿堂。纵横交错的巷子里藏着古老的建筑,流传着美丽的传说,那一排排一座座藏式的院落如同堆砌着的音符,等待你灵巧的手指拨动。挖掘真实存在的圣物是伏藏,经过修行,在心里彻悟一个道理也是伏藏。人人都能成为掘藏大师,挖掘的是自己真实的心,藏巴嘉热法王说:以后有缘的人到这里,只要发愿就能实现。 藏人不远千里寻求的“拉曲”,是一千两百年前莲花生大师用拐杖敲出的神泉。
  • 四季

    作者:吕楠

    从1989年开始,吕楠用15年的时间完成了他恢宏如史诗般的“三部曲”——《被人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在路上——中国天主教》和《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等三个系列作品。这三部作品“仿佛象征了人类今天的精神状况,象征了吕楠期望的人类伟大精神的复归”(栗宪庭语)。 1996年至2004年,吕楠独自在西藏拍摄了他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作品《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七年时间,他几乎每年都有至少一半的时间生活在西藏,最多的一次,他曾经连续在西藏工作达9个月之久。完整的秋收,他就拍了4次,春播他拍了2次;在他拍摄的40多个村子中,每个村子的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几乎每天他都要艰难地往返于拍摄点和驻地。而“休息”的时间,他也都用来学习柏拉图、歌德的著作,听巴赫的音乐,而正是这些已经被“当代”遗忘的“伟大作品”成为了吕楠在西藏的精神动力,他说,是歌德是巴赫支撑着他在西藏的生活和工作,并给他以巨大的营养,使他一直保持着一种宗教般的虔诚。 从3500多个胶卷、12万6千多张底片中精心挑选出来的109幅纯净的黑白照片,组成了《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作品以季节为顺序,从春播到到秋收,从温暖的夏天到寒冷的冬季,几乎包含了西藏农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结构完整,画面完美,洋溢着劳动与亲情的诗意和美感,像一副副伟大的“影像版”的古典主义绘画。 有人曾经问吕楠,为什么选择拍摄西藏的农民。他说:“西藏的农民是在一个相对广大的地域里面,世界上最后一个不受任何诱惑的从容不迫地生活的人群。很多人认为藏族是一个很特殊的民族,我一开始拍就没把他们当作一个特殊的民族,为什么呢?任何一个民族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也会是这样。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可能性,我们也曾经经历过,当没有任何可能性的时候,我们都纯粹!因此,其实这7年,我并不是在拍‘西藏的农民’,我是在拍‘人的生活’——我们当初曾经也经历过,但在大多数地方已经消失的人类健康的质朴的生活。”
  • 走过西藏

    作者:马丽华

  • 看见神圣:旅途中的光影

    作者:(不丹)帕武(Pawo Choying

    本书是不丹青年摄影师Pawo走进圣地的摄影集。跟随Pawo的脚步,我们如同亲身走了一场朝圣之旅。只要我们对圣地、圣人,怀着感恩和朝圣的心,人间的风景就会被我们看到。赶快翻开本书,体验一场前所未有的心旅行吧。
  • 八廓曼陀罗

    作者:高晓涛 西达

    这是一本以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形象呈现出来的有关西藏的图书。 本书的阅读不需要顺序,可以完全跟着书中的小标自由跳跃。 本书留有让你可以随时记下笔记的空白。 本书图片不同于以往的那些视觉大片,完全是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本书随书附赠手绘地图。 —————————————————————— 此书构思巧妙,把拉萨八廓街作为一个曼陀罗来展开。它是一个立体的多面体,把藏文化的精髓糅合于其中。八廓街就如同是一个立体的曼陀罗,以大昭寺为中心,向四面八方铺展开去。这种景象仿若宇宙结构的镜像,不仅折射出藏文化的精髓,也许还有更深遂的秘密…… 全书从地理、人文、元素等方面分五大篇,每篇又分为几到十几不等的小节,详尽描述了拉萨城和八廓街的地理、历史、人文等风貌。 颇见作者心思的地方还在于:本书本着曼陀罗的游戏精神,因此各篇目及章节之间互有交叉,因而阅读本书并无固定的先后顺序,可随意阅读。阅读中可参阅指示小标,跳转到其它页阅读。而且,在空白处还可以写下读者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