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饮食文化
-
岭南饕餮
网罗放佚,为岭南饮食文化正本清源;感发经典,为岭南饮膳大业启沃新篇! 周松芳编著的《岭南饕餮:广东饮膳九章》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岭南的饮食文化,一方面收录了大量的关于岭南饮食的经典文献,另一方面以生动的笔触分章别类向读者介绍岭南饮食的渊源、文化与品格。本书收录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填补了岭南饮食文化典籍收录方面的空白。本书的出版,对于展现岭南饮食文化乃至岭南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这是一本专栏集,读者曾由作者带领,在纸上进行过一次次赏心悦目的岭南饮食文化之旅。身为古典文学博士、《中国九章》系列图书的编者之一,作者周松芳纵横史海,穿越古今,一面搜寻唐、宋、明、清名家手笔,作《岭南食单》,撰岭南饮食文化史;另一面作者博闻强识,以风雅趣致的笔法自写美文,因而本书既对整理岭南美食史料有功,又不负大众食客的纸上饕餮之念。读了此书,方能将 “食在广州”的前世今生解读明白。 -
中国饮食典籍史
《中国饮食文化专题史:中国饮食典籍史》按照年代顺序,对于无文字记录的史料以及散见于经、史、子、集中有关饮食文化的著作分别进行了介绍,内容涉及烹饪技术、烹饪理论、菜点品种、食疗和饮食习惯等方面。 -
中国饮食娱乐史
本书将中国历史上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与娱乐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史料加以叙述。作者从中国的先秦时期开始,一直讲到当代中国,纵向展开论述;并通过中外饮食娱乐文化的对比,横向加以论述,内容丰富全面,图文并茂,将中国自古至今饮食娱乐文化的发展脉络梳理得十分清晰。 -
中国饮食器具发展史
本文以饮食器具为主题,综合运用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民族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方法、资料,特别是注重地下考古资料与地上文献资料的结合,论述了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饮食器具的发展简史,作者从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用来夹食的树枝开始讲起,一直讲到当代中国中外结合,灿烂辉煌、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特征的精彩纷呈的各类饮食器具。 -
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以中原地区为考察中心,对唐代两代的食品、饮品、饮食业、饮食习俗、饮食文化交流、饮食思想等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发现唐宋饮食文化有着许多显著的差异。唐代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胡化”色彩,而宋代饮食文化的“胡化”色彩则大大减弱。唐代饮食文化显得豪迈粗犷,宋代饮食文化则显得细腻精致。唐代饮食文化的贵族化色彩显著,宋代饮食文化的平民化色彩突出。唐代饮食文化的发展基本上局限于自然经济的?畴,而宋代饮食文化中的商品经济因素则显著增多。唐宋饮食文化表现出来的这些差异与唐宋社会的差异基本上是一致的。唐宋两代的饮食文化也有不少相同或相似的内容,表现出中国饮食文化自身发展的连续性。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绘画中的食物
《绘画中的食物》的确向我们展示了一场视觉的盛宴。它分析精准,评论深刻,插图更令人垂涎欲滴。和众多艺术史学家不同的是,该书作者不是拘泥于挖掘作品的象征意义,而是敏锐地捕捉这些作品所反映的人们在饮食、烹饪等方面的变化。读后不但能大饱眼福,更能发人深省。 ——《独立报》 “这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史研究,作家本迪纳的风格恰恰是今天的学生和博物馆迷们最喜欢的:它构思新颖,结构独具匠心,不仅很好地展现了当今艺术界的新潮流,而且深刻分析了绘画作品中与食物有关的主题的发展脉络。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欲罢不能……本迪纳带领读者们在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有关食物的艺术作品的大海中遨游。他既让读者受益匪浅,也给艺术史界留下了宝贵财富。 ——《美食家》 本书对文艺复兴早期以来欧洲及美国作品中的食物题材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肯尼思·本迪纳将食物画看成自成一体的艺术流派,记叙了它独特的发展过程。他重新审视了一些著名艺术作品,其中既有勃鲁盖尔、伦勃朗、夏尔丹、马奈、沃霍尔等大家手笔,也有一些名气不大的画家的作品。《绘画中的食物》突出了十六世纪出现食物画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调了十七世纪荷兰作品在食物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了数百年来绘画作品中的食物以及进餐的意义。作品研究范围广泛,涉及静物食品、催情春药、狩猎场景、盛水容器、店铺市场、宠物、餐厅、进餐者等等。作者阐释了超现实主义作品中暗示性的纯象征食物画、寓言中的食物的特殊含义以及这些作品反映出来的文艺复兴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人本主义精神,突出了人们的富足和成就感。 作者独具匠心,把进餐和艺术这两件人生乐事结合起来,向读者展示了一场不可不看的视觉盛宴。你想了解食物及进餐的发展历史吗?你想知道勃鲁盖尔画笔下的农民吃的是什么吗?你想知道夏尔丹为什么用橘子花装饰布里欧奇面包吗?阅读《绘画中的食物》吧,它会告诉你答案,给你带来一方崭新的艺术天地。 -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研究
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在历史上先后有山戎、东胡、匈奴、丁零、鲜卑、乌桓、柔然、突厥、回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游牧民族在这里生息,诸民族几经更替,兴衰发展,创造的游牧文化不仅直接影响了中国的中原地区、南方地区,而且远至朝鲜半岛、日本群岛、西伯利亚、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与此同时,这些地区的文化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相互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促进了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发展。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核心所在。衣、食、住、行等人类生活的行为,以食为准则,有谚曰“民以食为天”,正说明了饮食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吏中的重要性。食物作为人类生存的第一条件,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同样起着很大的作用。 饮食文化作为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涉及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领域,从其内涵可以了解到每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本书应用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北方游牧民族食生产和食生活以及相关的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是饮食文化领域专题研究的一个成果。在方法上,应用了最基础的民族学田野调查的方法,结合历史文献分析法、跨学科综合分析法,突出了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结合的方法。 -
布尔乔亚饮食史
布尔乔亚饮食是享乐,是品味。它已经成为法国最具价值的民族文化之一。21世纪的今天,人们仍然像布尔乔亚一样饮食,在布尔乔亚浇铸的模式里品味生活的情趣。本书梳理从中世纪至今布尔乔亚饮食的每一细节,重构法国布尔乔亚的饮食史,展现出一幅布尔乔亚生活长卷。书中附有各历史时期的菜谱,录有不少历史传闻。 本书选目的标准,是不求经典,但都得是“好铁”打的。也不求读者奉为思考、行动的指南,只在于让人知道:有过这样的人,想过这样的事,有过这样的体验。 第二个标准,是选书不按知识的分类,比如从这个鸽笼里,揪出本科学,从那个鸽笼里,掏一本文学。我们只选天上的野鸟,只长得俊,叫得好,飞得漂亮就行。 第三个标准,是文字要有风格,即便不能,也要清晰。正论正说,反说,斜说,侧说,但句句都得是人话。 -
1368-1840中国饮食生活
《1368—1840中国饮食生活:日常生活的饮食》轻松、生动,将276年的明代与267年的清代,共长达543年的历史组成一个长时段的“空间”,从日常生活角度全面系统地探讨明清饮食和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的成就和发展,从生活史视角研究饮食史,这既为饮食史开辟一新境,又对历史民俗等学科新的构建作出尝试。《1368—1840中国饮食生活:日常生活的饮食》为两部,由《日常生活的饮食》和《成熟佳肴的文明》两部组成。《成熟佳肴的文明》主要讲明清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 -
宴饮的历史
吃是人生快事之一——正是基于这一共识,不同国家、不同种族才能把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果腹”和“充饥”,演绎成如此多元而有趣的宴饮文化。 本书所要探讨的,正是宴饮的发展历程,并把视角更集中在欧洲人的餐桌及其功能的变化上——从公元前8世纪《奥德赛》中所描述的古希腊宴饮,到古罗马时期的饮食社会文化,再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飨宴风俗,以及近代社会的宴会风景。 在物质极大丰富、忍饥挨饿逐渐淡出主流生活的今天,以餐桌为载体,从吃喝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人类的文明进程显得尤其重要。“饥饿是最好的厨师……只有人们的基本需求被满足时,才能区分出,究竟哪种才是真正的好品味。”人类对宴饮的理解和认知,也正是在温饱基本解决之后才得以不断提升。 -
欧洲宴会史
欧洲宴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繁复的过程,它的兴旺与衰退直接体现了欧洲各国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本质特征。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大量的图片生动再现和剖析了自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巴洛克及至近现代欧洲宴会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全面揭示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社会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书主要的焦点是餐桌和主餐。每个时期都会生成一顿可以称之为原型的饭。因此,本书每一章的开篇都描述了这样的一顿饭,然后分析形成这顿饭的政治、社会以及种种其他因素。尽管书本涉及到烹饪的演变,但总的来说,并没有谈论食品的制作和供给,除了出于说明餐桌上饭菜的需要,也没有过多地谈论厨房和烹饪方法。收集历史上每个时期的菜谱,并为当代厨师重新释义的书籍并不鲜见,本书不提供此类东西。本书选择“宴会”为名,表明其主要兴趣在于上层社会的饮食,尽管随着社会权力的更迭,到本书收尾处的1914年,相当大一部分大众也最终介入其间。故此,这是一本至上而下的历史,类似的东西现在已经不怎么时髦了,然而却同本书的一个主题紧密相连,那就是餐桌上所发生的一切同权力以及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 -
欧洲饮食文化史
饮食文化在这里已远远超出了只是揭示“吃”的秘密,其他社会领域的文化进程也从中清晰地显示出来。 -
歷史大口吃
老天! 我本來是紫色的! ──紅蘿蔔,西元1584年 紅蘿蔔該怎麼面對自己變紅的事實? 玉蜀黍要怎麼解釋,原來人類才是眾神喜愛的玉米餅? 食物正在瘋狂顛覆歷史的遊戲規則, 小心你每吃一小口馬鈴薯,就翻轉人類文明史一大步! 如果市場機制是一隻看不見的手,推動經濟脈動, 食物就是一把看不見的叉子,在關鍵的歷史時刻,戳刺人類,改變了人類的命運。 在人類歷史中,食物是許多重大改變的背後主因:社會改革、政治改組、土地競爭、工業發展、軍事衝突,以及經濟擴張。這本生動的作品,就是在告訴大家,因為食物而產生的一系列變化,如何改變和塑造我們今日的社會和其遊戲規則。 人類史上各地區的第一個文明──如在近東以裸麥和小麥為主食、在亞洲以稻米為主食,還有在美洲以玉米和馬鈴薯為主食的文明──都是因農業而建立。相較於漁獵-採集者的平等制度,為何農業會讓人類建立起如此結構嚴謹、社會階級分明的制度?作者認為,這一切都和經濟有關。 無論古代或現代,食物對於歷史進程的影響力,一樣強大。 英國之所以能跨越農業的門檻開創工業革命,是因為大量的進口食物供應了人民勞動所需的燃料。拿破崙的興起和失敗,其實和他是否能餵飽軍隊有非常大的關係。在二十世紀,共產黨的領袖把食物當成意識型態武器,在蘇聯和中國造成數百萬人餓死的慘劇。而今日,我們在超級市場看到的食物,則讓我們和貿易、社會發展、環保、科技等全球議題連結在一起。 《歷史大口吃》結合各種領域的觀念,從基因到考古、從人類學到經濟學,並且把食物看成科技產物的成果,成為一本從食物看人類歷史和文明發展,香氣四溢的「物史」書。 各方推薦 「本書著重於食物史以及世界史的交會點……令人信服、資訊豐富,並且獨具洞見。」 ——《克科斯評論》(Kirkus Review) 「湯姆‧斯丹迪奇揭露了隱藏在拿破崙戰爭和蘇聯解體等歷史事件背後的關鍵因素:食物分配。」 ——馬克‧諾布勞赫,《Booklist》雜誌 「在這本湯姆‧斯丹迪奇的新作裡,作者呈現了人類最重要的需求——飢餓——並非單純的生理反應,而是歷史變革和關鍵事件背後極具影響力的驅動力量。值得推薦!」 ——凱瑟琳‧麥卡利斯特,南卡羅萊納大學哥倫比亞分校圖書館 「斯丹迪奇出色地展示了食物如何改變社會、引發戰爭,以及助長人口爆炸。」 ——《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這是一個非凡的好故事,一個太被忽略的歷史層面。」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這是你可以大口咬下的歷史。」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斯丹迪奇成功地向我們強調,食物長久以來在我們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千年以前,農業的發明型塑了早期的社會結構。今日,它則將我們和貿易及環境相關的全球爭論連結在一起。」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這是一本相當高明的書:它展示了當你坐下用餐時,有多少政治、社會、經濟的因素參與其中。」 ——《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斯丹迪奇對於人類從狩獵-採集轉變為定居農業的描述,實在是總結和辯解寫作的傑作。」 ——《衛報》(The Guardian) 「這是一本研究完整、書寫流暢的一流作品。」 ——《Time Out》雜誌 「斯丹迪奇出色地展示了,在國家的命運背後那把『隱形的叉子』。」 ——《自然》雜誌(Nature) 「斯丹迪奇說了許多關於食物在歷史中的定位的故事,而且巧妙地將它們說得很有趣。」 ——《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 「書中的觀點清楚地展示了──食物是如何支持我們的存在。」 ——《蘇格蘭人報》(Scotsman) 「我們難以反駁斯丹迪奇視食物為人類發展根基的觀點。一本值得細讀的大作。」 ——《蘇格蘭週日報》(Scotland on Sunday) 「斯丹迪奇寫的不是食物的歷史,而是透過食物寫歷史。他關心的不是食物如何改變,而是食物改變了什麼。」 ——《新科學人》雜誌(New Scientist) 「引人入勝、思慮周全,並且十分發人深省。」 ——《人道主義者》雜誌(The Humanist) 「本書解釋了這段引人入勝的歷史:飢餓如何形塑文明並促使科技進步。」 ——《出版家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台大農藝系種子工作室郭華仁教授, 知名作家楊照、南方朔、吳音寧, 齊聲推薦! -
中国饮食文化史
作者认为: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兹举两例为证: 中国人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哲学家更是如此。庄子认为上古社会最美好,最值得人们回忆与追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可以“鼓腹而游”,也就是说吃饱喝足之后能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先秦哲学家中最冨于悲观色彩的庄子尚且如此。那么积极入世的孔子、孟子、墨子、商鞅、韩非等人就更不待言了。 中国人对付鬼神也像处理人际关系一样,总是通过食物来疏通关系。西洋人悼念亡者一束鲜花就可以了,中国人不成,事死如生,活人吃什么,祭祀死人至少是同待待遇(一般还要高一档)。古代祭祀鬼神都有食物,而且根据鬼神的贵贱亲疏和他企盼的大小决定祭祀食品的丰俭。这完全与老百姓对付骑在他们头上的官吏一样,因此有人说祭祀不过是人对鬼神的贿赂。 -
中國食人史
中國民以食為天,「有毛的吃到棕蓑,無毛的吃到秤鉈」,中華料理更是名聞天下。但若要論「食之極致」,則恐非舉世無雙的中國食人文化莫屬。從中國「二十六史」及諸多重要官方文獻考證,自西元前205年至西元1930年為止的2135年間,中國歷史上共有118個年代發生過人吃人的記載。平均每18年就有一次大規模的人吃人。這還僅限於有官方文獻可考的官方記錄,(不包括地方誌、野史雜記),也僅限於大飢荒時的人吃人,若致於戰亂時的人吃人,平常時的吃人肉......那就更無計其數了。 實則我們從中國史書上經常可以讀到諸如「易子而食」、「人相食」、「啖肉」、「臠肉」、「肉刑」、「割股事親」、「割肝炒菜」、「弱肉強食」、「人市」、「人肉包子」、「人肉市場」、「人肉筵席」、「殺妻宴客」、「吃人禮教」,甚至「乾屍」、「?屍」、「人彘」、「醢肉」(醃人肉醬)、「舂磨寨」(人肉加工場)等駭人字眼,可見中國不僅大飢荒時人吃人,戰亂時人吃人,即使平時,也常以人肉當美食,生病時以人肉當藥補,並且發展出一套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人肉料理學,以之做為美味珍饈。 中國的食人文化,已從單純逞口腹之慾的生理次元,「精進」到洩恨報仇、宗教祭祀、貴族饗宴、官場酬酢...的精神心理次元了。哀哉,中國食人史,無乃一部陰森森卻又活生生的冷血「慘史」。 -
香料之王
葡萄牙航海家開闢印度新航線的動力, 竟來自歐洲人對胡椒的渴望? 古羅馬宴席的餐桌上擺放著一只裝滿胡椒的銀碗, 不只方面調味上的應用,更是主人財富及品味的展示? 從歷史文化、全球貿易到藥用及料理價值, 第一部深入淺出帶你全面了解胡椒相關知識的物質史 最貴重的貿易貨物之一 看香料之王─胡椒,如何左右地理大發現、改變世界歷史的進程? 咖啡、橄欖油和巧克力:現今懂得品賞美食的行家們(往往是先進國家的人民或社會的權貴階級)都非常清楚,這些商品有哪些種類是優質的上等貨。歐洲人對於葡萄酒的鑑賞歷史則更為久遠,至於其它的食品,人們也愈來愈懂得品嚐與辨別其中細微的差別與變化。然而,人們對於胡椒的態度卻很不一樣:做為一般性調味料,餐桌上擺放的胡椒罐對於人們而言,似乎是一種理所當然而無法缺少的存在,從另一方面來說,它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雖然這種香料擁有多種優點及多重的歷史面貌。 胡椒的歷史幾乎與其他香料的歷史密不可分。放眼過往的歷史,人類以及全世界往往為了胡椒而在許多方面顯得不平靜。在人類早期的文化中,辛辣的胡椒粒不只是美食的調味品,它們還被人們用於神祇的敬拜與疾患的醫療,由於胡椒取得不易,它們的市場價格有時甚至跟黃金一樣貴重。尋找胡椒是地理大發現時代歐洲人探索全世界的動機,由於胡椒的緣故,人類不惜發動戰爭,也願意冒著生命的危險,駕駛帆船率先繞行非洲與地球,並畫出了世界地圖。儘管美食的潮流一直在改變,胡椒的馨香與味道時而被追捧,時而被冷落,然而,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胡椒已經成為人們最常使用的香料之一。 胡椒的過去充滿許多冒險的傳奇故事,深深吸引著人們,因此,作者希望能藉由本書的出版讓胡椒的故事能夠繼續講述下去。還有,人們對於胡椒這種香料的興趣,有一部分得歸因於它獨特的香氣以及無法被取代的滋味。現代人確實得天獨厚,可以取得形形色色的胡椒產品,而且每一種產品都有各自的美味特色、料理優點與流傳的歷史。胡椒的多樣性和取得的便利性也激發出人們對於這種調味料的好奇與關注。 作者書寫本書的方式與內容,主要是從胡椒的享用與品味出發,而不是嚴肅的學術研究。與胡椒相關的歷史學與植物學的文獻資料可以提供讀者一些認真而負責任的諮詢,不過,這些資料並非毫無疏漏。兩位作者在撰寫本書時,剛開始曾有人質疑,是否一本關於胡椒的書籍,其內容篇幅能超過兩百頁?事實上,這樣的質疑很快地就站不住腳。比起歐洲的胡椒交易史,中國這個東方的文明古國與印度以及東南亞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島)的貿易活動更為久遠,也更具重要性,然而,基於作者鮮明而有限的歐洲觀點和視角,兩人在探討胡椒的歷史時,亞洲的部分卻只約略地提到。此外,本書所附上的各種胡椒植株的圖繪主要著眼於資料的廣泛性與全面性,而不希望過於學術性。這種資料的處理方式或許顯得不夠專業而且犧牲了某些植物學的細節,然而,這並不妨礙他們對於胡椒植物世界的一般性掌握與瞭解。本書最後所輯錄的胡椒料理食譜有一部分是收集來的,還有一部分則是作者自己研發的美食成果。兩人在選擇這些食譜時,當然有主觀的態度,主要是為了呈現各種不同的胡椒產品具有豐富調味變化的可能性,當然,還有人們從中享有的純粹的美食樂趣。 精彩收錄 中西經典胡椒食譜101 6種早餐料理‧17種綜合香料‧8種蔬菜料理‧9種魚類與海鮮料理‧10種肉類料理‧7種配菜與點心‧16種醬料‧15種甜點‧5種烘培品‧8種飲料 法式四味辛香粉、印度拾香粉、峇里島綜合香料醬、阿拉伯綜合香料、牙買加香辣醬…教你善用胡椒,打造洋溢異國風的美味料理! -
恶魔花园
一部会让餐桌上的客人拍手称奇,食欲大开的作品 别开生面的趣事轶闻以及带有一丝邪恶之气的幽默感,令人爱不释手 内容简介 饮食是生命的核心,也是人类本能的享乐。圣经用一个禁果的故事来定义所有的人性,从此,人类也在文化、宗教或政治上强力运用起这种理论,为我们所吃的东西添加情绪色彩,施以善恶判断,使饮食行为反映出深刻的心理影响与文化内涵。 在本书中,作者以圣经中的七宗大罪(淫欲、饕餮、傲慢、懒惰、贪婪、亵渎、暴怒)来分门别类,以睿智的笔触,介绍历史上曾经被各种民族与文化视为禁忌的美味,以及这些令人垂涎三尺的禁忌菜肴如何界定出世界上纷呈百态的文化。 从伊甸园中甘美诱人的苹果、到珍贵的美食圣品鹅肝酱,作者斯图尔德•李•艾伦向读者生动展现了这样一个事实:饮食不过是人类原始本能的享乐,一旦被加上罪名,背后必然隐藏着惊人的故事。例如,“爱情果”即如今我们熟悉的番茄,在19世纪以前,一直被认为是魔鬼隐藏其中的催情食品。“饕餮”菜肴邀请读者体验古罗马盛宴,从榛睡鼠到特洛伊烤猪,几乎每道菜都与国家的禁令背道而驰……《恶魔花园》充满了各种不可思议的饮食历史,同时也遍布作者造访奇异国度的游踪足迹,还搜罗了各式各样的禁忌食谱,包括被西班牙宗教裁判所视为异教的无酵面球,以及阿兹特克人明令禁止的“巧克力香槟酒”。不论是喜爱美食的人、烹饪历史学家、人类学兴趣爱好者或是喜欢随着书本神游的旅行者,相信这都会是一本让你读来兴味盎然的佳作。 媒体推荐: 妙笔生花……《恶魔花园》会让餐桌上的客人拍手称奇,食欲大开! ——硅谷《圣何塞水星报》 赏心悦目……每一章的标题都令人心荡神驰……丰富的游历给了他似乎取之不尽的故事源泉,艾伦让读者领略到别开生面的趣闻轶事。 ——《图书期刊》 艾伦的书充满带有一丝邪恶之气的幽默感,令读者爱不释手。 ——《图书馆杂志》 -
大闸蟹
大闸蟹,是中国三大古名蟹中唯一的遗存,是老祖宗给我们的礼物。汉声《大闸蟹》并非当代的“闲情偶寄”,坚持以第一手现场采写呈现这篇蟹的大文章,自有深意。 第一册《认识大闸蟹》 用大量的精密手绘与现场写真将大闸蟹生长的过程一览无余地呈现。了解大闸蟹精巧的结构,以及其一生中如何在江河湖海间历近20次脱胎换骨的成长历程。大闸蟹巧妙的结构,实在值得仿生学、设计学好好学习。 中国人爱吃,可是我们不知道,我们的嘴是如何深刻改变了自然生态。如果我们多了解蟹的养殖生态,改糊里糊涂吃蟹为吃美蟹、生态蟹,您也可为净化环境出把力。 第二册《大闸蟹食谱上·全蟹烹、糟醉腌》 蟹之美味,向来为中国人所称道,其中最得真味当属全蟹生烹。李时珍曾总结:“凡蟹,生烹、盐藏、糟收、酒浸、酱汁浸,皆为佳品。” 这一册展示最经典自然的整蟹料理,糟腌存藏的加工保存法,以及传统家常做法。懂得吃蟹,才能不辜负这绝美蟹味。 第三册《大闸蟹食谱下·大闸蟹筵席菜》 大闸蟹不仅单独烹制风味上佳,拆出蟹粉,将其与其他食材巧妙组合,更是可以制作出一道道让人赞不绝口的蟹菜。我们搜集了数十道古今精致蟹宴菜,以制作方法和宴席次序排列,读者大饱口福同时也可以学习烹制方法。 第四册《文史大闸蟹》 呈现源远流长深厚的蟹文化。蟹之魅力,不仅在美味。几千年来无数老饕、文人墨客为之痴迷、咏唱,留下数不清、道不完的故事。 吃的生理本质是自私的,但吃的文化却可以感恩生命,了解自然,融通天地,文化的功效在于此。 汉声还请来了: · “一生与蟹恋爱”的蟹学泰斗王武先生 · 改变大闸蟹命运的传奇人物蟹行业协会会长杨维龙先生 · 通晓古今蟹菜的苏州烹饪协会会长华永根先生、苏州名厨毕建明先生 · “与蟹共浮生”的苏州美食家叶放先生 做客本书,畅谈蟹的奥秘。学、烹、治、品四路专家带您到蟹文化的至美至深至高的境界。 《大闸蟹》也是汉声“苏州风物志”系列中的一本。四年来,汉声扎根苏州一地,用大量的田野调查,口述实录,形成了《水八仙》、《大闸蟹》、《苏州版》三本风物书,试图以一地为范式,深耕细作,形成地方风物系统调查的体例。风物是故乡的花朵与结晶,也是乡愁的承载,希望各地的青年能借此方式去认知整理家乡风物,抢救故乡。这是汉声的深心。 -
口福老北京
《口福老北京》是金受申先生的一部饮食文集,本书以老北京的饮食为主线,全面而又翔实地记录了老北京生活中日常饮食的方方面面,而以中下层普通百姓为主要对象。全书记录了老北京四季家庭和各类饭庄饭馆所常见的菜肴、冷饮、茗茶的品种及做法,还顺带谈及了冬季蔬菜培植、茶叶辨伪、茶馆经营、艺人说书等方面。同时,全书还叙述了笔者的实地考察和见闻感受,以及与之相关的趣闻轶事、历史文化的变迁,文末还从主食、副食两方面探讨了我国的饮食文化,是一本地道的关于老北京饮食及其文化的书稿。 -
上海老味道
《上海老味道(增订版)》作者以个人视角记录了行将消逝和已经消逝的上海风味美食,以平民生活的草根食物为叙述底本,以怀旧谐趣的文字和生动传神的插图展开对老上海市井生活的回忆。文字活色生香,如临其境,如品其味。戴郭邦先生欣然作画,海上风情,恍惚如昨。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